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72

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运用风险及治理研究图书

Research on the Risk and Governance of Derivative Financial Instrument in Listed Companies

SSAPID:101-3376-8910-01
ISBN:978-7-5201-2219-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功能与风险类型出发,对中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产生机制、传导机制和治理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深入剖析了衍生金融工具的功能、风险及二者的互生互动关系。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运用衍生金融工具上市公司的特征、风险效应和风险治理效应三个方面,对上市公司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构建风险管理总体框架的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青年学者文库
作 者: 马施
编 辑:王晓卿;郭红婷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6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导论

  一 研究背景、动机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动机

    1.企业风险管理的需要

    2.投资者理性决策的依据之一

    3.监管部门有效监管的难点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一)研究框架

   (二)主要内容

  三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一章 上市公司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研究进展

  一 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动因

   (一)衍生金融工具运用动因的理论解释

    1.风险规避者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动因

    2.风险追求者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动因

    3.风险中立者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动因

   (二)衍生金融工具运用动因的实证检验

    1.基于对运用衍生金融工具公司的调查问卷

    2.基于资本市场数据的实证检验

  二 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效应

   (一)无关论

   (二)有关论

    1.衍生金融工具运用对现金流量波动性的影响

    2.衍生金融工具运用与现金流量增量

  三 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策略

   (一)风险识别

   (二)风险评级与报告

    1.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相关准则

    2.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相关准则

    3.中国会计准则的相关规范

    4.中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三)风险的控制与管理

    1.建立预警系统

    2.完善会计准则

    3.加强内部控制

    4.完善监管模式

  四 总结与启示

 第二章 衍生金融工具的含义及理论基础

  一 基本含义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

    1.金融学视角的衍生金融工具定义

    2.会计学视角的衍生金融工具定义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分类

   (三)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历程

    1.早期衍生金融工具的兴起

    2.现代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

    3.现代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

    4.中国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

  二 基本理论

   (一)有效市场理论

    1.理论渊源

    2.理论描述

    3.理论意义

   (二)MM理论

    1.理论渊源

    2.理论描述

    3.理论意义

   (三)信息不对称与委托代理理论

    1.理论渊源

    2.理论描述

    3.理论意义

  三 金融资产定价理论

   (一)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1.理论渊源

    2.理论描述

    3.理论意义

   (二)套利定价理论

    1.理论渊源

    2.理论描述

    3.理论意义

   (三)期权定价理论

    1.理论渊源

    2.理论描述

    3.理论意义

  四 行为决策理论

   (一)有限理性理论

    1.理论渊源

    2.理论描述

    3.理论意义

   (二)展望理论

    1.理论渊源

    2.理论描述

    3.理论意义

  五 套期保值理论

   (一)理论渊源

   (二)理论描述

    1.传统避险理论

    2.预期最大化理论

    3.投资组合避险理论

   (三)理论意义

 第三章 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运行机制

  一 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功能与风险类型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功能

    1.规避风险

    2.投机套利

    3.价格发现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类型

    1.市场风险

    2.信用风险

    3.流动性风险

    4.操作风险

    5.法律风险

  二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形成机制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本质特性与风险形成

   (二)信息不对称与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形成

   (三)衍生金融工具运用动因与风险形成

  三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传导机制

   (一)衍生金融市场的外部性与风险传导

   (二)金融市场稳定性与风险传导

   (三)公允价值计量与风险传导

  四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治理机制

   (一)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外部治理

    1.政府监管

    2.市场监管

    3.审计监督

   (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内部治理

  五 结论与启示

   (一)衍生金融工具运用风险的产生机制

   (二)衍生金融工具运用风险的传导机制

   (三)衍生金融工具运用风险的治理机制

 第四章 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上市公司特征分析

  一 运用衍生金融工具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

  二 运用衍生金融工具上市公司的规模特征

   (一)运用衍生金融工具上市公司的总资产规模

   (二)运用衍生金融工具上市公司的净资产规模

   (三)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规模

  三 运用衍生金融工具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

  四 运用衍生金融工具上市公司的成长性

  五 结论与启示

 第五章 上市公司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效应

  一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与公司价值

    1.研究公司运用金融衍生工具的动机,进而推测运用衍生金融工具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2.对衍生金融工具与公司价值关系的直接检验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与企业风险

  二 研究设计和样本选择

   (一)研究设计

    1.变量定义

    2.模型选择

   (二)样本选择

  三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相关性分析

   (三)回归分析

    1.衍生金融工具运用与市场风险

    2.衍生金融工具运用与财务风险

  四 结论与启示

 第六章 上市公司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治理效应

  一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一)外部治理与衍生金融工具运用风险

    1.政府监管与衍生金融工具运用风险

    2.市场监管与衍生金融工具运用风险

    3.审计监管与衍生金融工具运用风险

   (二)内部治理与衍生金融工具运用风险

    1.股权结构

    2.董事会治理机制

    3.高管特征

  二 研究设计和样本选择

   (一)研究设计

    1.变量定义

    2.模型选择

   (二)样本选择

  三 实证结果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1.避险公司比投机公司的外部治理力度大

    2.避险公司比投机公司的内部治理力度大

   (二)相关性分析

   (三)回归分析

    1.单一机制的治理效应

    2.综合机制的治理效应

  四 结论与启示

 第七章 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策略

  一 构建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的总体框架

   (一)风险管理目标

   (二)风险管理模式

   (三)风险管理主体

   (四)风险管理过程

  二 完善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健全衍生金融工具的监管制度

   (二)加强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信息披露和报告

   (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四)建立风险管理内部组织

   (五)完善内部控制

  三 未来的研究展望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面临的经济形势

    1.世界经济形势

    2.中国经济新常态

   (二)新常态下企业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新需求

   (三)研究展望

    1.风险信息披露对衍生金融工具投资决策的影响

    2.构建上市公司衍生工具运用风险预警模型

本书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功能与风险类型出发,对中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产生机制、传导机制和治理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深入剖析了衍生金融工具的功能、风险及二者的互生互动关系。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运用衍生金融工具上市公司的特征、风险效应和风险治理效应三个方面,对上市公司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书针对中国上市公司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构建风险管理总体框架的建议,即以安全为第一目标,兼顾外部和内部治理,健全监管机制、加强信息披露、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公司风险管理的内部组织和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等等。

陈晗:《金融衍生品:演进路径与监管措施》,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陈炜、沈群:《金融衍生产品避险的财务效应、价值效应和风险管理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陈引、许永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与会计对策》,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

傅元略、Yijian He:《金融工程——衍生金融产品与财务风险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马颖:《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机制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主编《衍生金融产品审计》,杨松朝译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田超:《金融衍生品:发展现状及制度安排》,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徐经长:《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管理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张国永:《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孙宁华:《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形成及防范》,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阿尔弗雷德·施泰因赫尔:《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与监管》,陈晗、张晓刚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弗兰克·J.法博齐、弗朗哥·莫迪利亚尼:《资本市场:机构与工具》,唐旭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周朔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马克·A.特朗布利:《衍生工具与套期会计》,王荭主译,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

唐·M.钱斯:《衍生金融工具与风险管理》,郑磊译,中信出版社,2004

程玲莎:《公司治理、管理者动机与衍生金融工具使用》,《财经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2期。

陈远志、岳小迪:《新会计准则下衍生金融工具表内列报的影响及改进趋势研究》,《当代经济》2008年第6期。

陈忠阳:《衍生金融工具与风险管理》,《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第44期。

陈欣:《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国际监管合作》,《法学》2006年第3期。

陈少华、李盈璇:《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信息披露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13年第10期。

董小君:《国际金融监管模式的比较与借鉴》,《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樊纲:《后危机时代的五个趋势》,《理论学习》2009年第8期。

高雷、宋顺林:《高管报酬激励与企业绩效——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财经科学》2007年第4期。

葛家澎、陈箭深:《略论金融工具创新及其对财务会计的影响》,《会计研究》 1995年第8期。

高苗苗:《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最新国际发展与国内趋同》,《金融发展研究》2015年第4期。

韩传模、王桂姿:《金融衍生工具公允价值估值模型的构建及模型风险的防范》,《估值:前沿与挑战——第七届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7。

贺晓波、张宇红:《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及其实证分析》,《金融论坛》2001年第10期。

黄炳艺、李阳:《公司治理与上市公司系统风险关系实证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2期。

姜付秀、刘志彪:《行业特征、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 ,《管理世界》2005年第10期。

林波、吴益兵:《法国兴业银行之劫——基于衍生金融工具内部控制的反思》,《财会月刊》2008年第30期。

李明辉:《从巴林银行案和中航油事件看衍生工具的风险控制》,《当代经济管理》2006年第4期。

李明辉:《论我国衍生工具内部控制机制的构建》,《会计研究》2008年第1期。

李若山、吴益兵:《企业如何管理衍生金融工具投资风险——基于中信泰富外汇合约巨亏港元案例分析》,《审计与理财》2009年第2期。

李艳、朱琪:《风险估值模型在衍生金融工具自愿信息披露中的应用》,《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6年第10期。

刘峰:《金融创新与财务会计理论的重构》,《当代财经》1996年第2期。

刘红霞:《衍生金融工具创新财务风险监管框架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刘静:《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研究述评》,《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刘芍佳、孙霈、刘乃全:《终极产权论、股权结构及公司绩效》,《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

刘淑莲:《衍生产品使用的目的:套期保值或套期获利?——以深南电期权合约为例》,《会计研究》2009年第11期。

刘仁伍:《流动性过剩的对策》,《银行家》2007年第2期。

刘文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风险问题研究》,《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刘奕均、胡奕明:《机构投资者、公允价值与市场波动——基于我国A股市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财经研究》2010年第2期。

陆德民:《衍生金融股工具的发展及其带来的会计问题》,《会计研究》1996年第7期。

贾炜莹、陈宝峰:《风险管理对我国上市公司价值和业绩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财会通讯》2009年第27期。

蒋志芬:《美国次贷危机与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战略选择》,《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1期。

邱琼、顾晓安、李文卿:《使用衍生金融工具会增加企业财务风险吗?》,《上海金融》2016年第8期。

曲琳琳、林山:《当前中央企业金融衍生品投资现状、问题及建议》,《财政研究》2009年第8期。

任辉:《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及监管体系构建》,《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第4期。

邵秋琪:《上市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运用价值效应研究》,《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年第9期。

斯文:《外汇衍生品对冲汇率风险的企业价值效应研究——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斯文:《关于衍生品对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的研究——基于中国上市银行的经验证据》,《经济评论》2013年第5期。

宋本强:《基于会计视角的衍生金融工具特征分析》,《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孙叶萌、侯粲然:《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衍生金融工具运用动机的实证研究》,《社会科学辑刊》2015年第3期。

谭遥:《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问题研究》,《学术论坛》2011年第8期。

王丹舟:《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供求的实证调查与分析》,《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王守海、孙文刚、李云:《公允价值会计和金融稳定研究——金融危机分析视角》,《会计研究》2009年第10期。

王志诚:《衍生金融风险管理研究进展:国际文献综述》,《管理世界》,2006。

魏杭:《K企业衍生金融工具应用风险管理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年第3期。

谢志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会计研究》2007年第10期。

谢志华:《关于公司治理的若干问题》,《会计研究》2008年第12期。

许凌艳:《金融监管模式的变革及资本市场统合法的诞生——以金融衍生产品监管为视角》,《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徐晓东、陈小悦:《第一大股东对公司治理、企业业绩的影响分析》,《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

杨雨宇、王海峰:《提高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透明度的探讨》,《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7期。

叶康涛、陆正飞、张志华:《独立董事能否抑制大股东的“掏空”?》,《经济研究》2007年第4期。

叶永刚、肖文、李黎:《衍生工具信用风险控制、历史演进与发展新趋势》,《金融研究》2000年第6期。

袁皓:《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的研究》,《国际商务财会》2005年第12期。

曾秋根:《套期保值、经营业绩波动性与股东价值关系的实证分析》,《财会月刊》(理论)2007年第3期。

张红梅、胡珑瑛:《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控制措施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张俊瑞、赵进文、张建:《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相关性的实证分析》,《会计研究》2003年第9期。

郑莉莉、郑建明:《我国上市公司使用外汇衍生金融工具的影响因素研究》,《财贸经济》2012年第6期。

郑明川、徐翠萍:《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信息的VaR披露模式》,《会计研究》2002年第7期。

支晓强、童盼:《盈余管理、控制权转移与独立董事变更——兼论独立董事治理作用的发挥》,《管理世界》2005年第11期。

周嘉南、黄登仕:《上市公司高级管理层报酬业绩敏感度与风险之间关系的实证检验》,《会计研究》2006年第4期。

黄颖利:《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信息实时披露与预警研究》,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东北林业大学,2005。

黄益平:《我国上市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研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9。

江百灵:《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会计监控研究》,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9。

李翔:《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论》,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山东农业大学,2004。

刘宇:《保险机构衍生金融工具运用的经济学分析》,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

宋晋芳:《企业衍生金融工具及其风险的会计监控研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天津财经大学,2007。

沈群:《金融衍生品对企业财务与经营业绩的影响——中外比较研究》,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7。

吴艳琴:《上市公司业绩波动研究——基于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的视角》,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央财经大学,2010。

杨昕:《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及其会计风险研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Adam,Tim,and Fernando,Chitru,“Hedging,speculation,and share holder value”,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81(2006): 283-309.

Alkeback,P.,and Hagelin,N.,“Derivative usage by non-financial firms in Sweden with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Accounting 10(1999): 105-120.

Allayannis,George,and Eli Ofek,“Exchange rate exposure,hedging,and the use of foreign currency derivativ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20(2001): 273-296.

Allayannis,George,Ihrig,Jane,and Weston,James,P.,“Exchange-rate hedging: Financial versus operational strateg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and Proceedings 2(2001):391-395.

Arbel,Avner ,Paul J.Strebel,“Pay attention to neglected firms”,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 9 (1983):37-42.

Berkman,Henk,and Michael Bradbury,“Empirical evidence on the corporate use of derivatives”,Financial Management 25(1996): 5-13.

Bessembinder,Hendrik,“Forward contracts and firm value: Investment incentive and contracting effects”,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26(1991): 519-532.

Black,F.,and Scholes,M.,“The Pricing of Options and Corporate Liabiliti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1(1973):5-6.

Bodnar,Gordon,Gregory Hayt and Richard Martson,“Wharton survey of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by US non-financial firms”,Financial Management 25(1998): 113-133.

Bowman,E.H.,“A Risk/Return Paradox for Strategic Management”,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1(1980): 17-31.

Breeden,Douglas and Viswanathan,“Why do firms hedge? An asymmetric information model”,Working Paper,Dure University,1998.

Brennan,M.,“The individual investor”,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18 (1995): 59-74.

Brickley,J.,James,C.,“The take overmarket,corporate board composition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The case of banking”,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30(1987) :161-180.

Brown,Gregory,W.,and Klaus Bjerre Toft,“How firms should hedge”,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5(2002): 1283-1324.

Brown,Gregory,W.,Peter Crabb and David Haushalter,“Are firms successful at selective hedging?” Working Paper,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and Northwest Nazarene University,2003.

Carter,D.A.,and Sinkey,J.F. ,“The Use of Interest Rate Derivatives by End-users: The Case of Large Community Banks”,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 1(1998): 17-34.

Carter,David,Rogers,Daniel,A.,and Simkins,Betty,J.,“Does fuel hedging make economic sense? The case of the US airline industry”,AFA 2004 San Diego Meetings,2004.

Chidambaran,N.,John,K.,“Relationship investing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Working Paper,Tulane University and New York University,2000.

Choi,J.,and Wong,T.J.,“Audit markets and legael environments: An international investigation”,Working Paper,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

Conghlan,A. T.,Sehmidt,R. M. ,“Executive Compensation,Management Turnover,and Firm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85):1-3.

DeAngelo,L.,“Auditor Size and Audit Quality”,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3(1981):183-199.

Dechow,P.,Sloan,R.,and Sweeney,A.,“Detecting Earnings Management”,The Accounting Review 70(1995):193-225.

DeFond,M.,and Park,C.,“Smoothing in anticipation of future earning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3(1997):115-139.

DeLong,B.,Shleifer,A.,Summers,L.,and Waldman,R.,“Positive feedback investment strategies and destabilizing rational speculation”,Journal of Finance 45(1990): 379-395.

DeMarzo,Peter,M.,and Darrel Duffie,“Corporate financial hedging with proprietary in formation”,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53(1991): 261-286.

DeMarzo,Peter,M.,and Darrell Duffie,“Corporate incentives for hedging and hedge accounting”,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8(1995): 743-771.

Dionne,G.,and Triki,T.,“On Risk Management Determinants: What Really Matters?” Working Paper 21,HEC Montreal Risk Management Chair,2004.

Feroz,E.,Park,K.,and Pastena,V.,“The financial and market effects of the SEC's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Enforcement releases”,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9(1991): 107-142.

Friend,I.,and Lang,L.H.P.,“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impact of managerial self-interest on corporate capital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e 43(1988): 271-281.

Friend,I.,and Hasbrouck,J.,“Determinants of Capital Structure”,Research in Finance 17(1988):1-20.

Fok,Robert,Carolyn Carroll,and Chiou,Ming,C.,“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hedging and derivatives:A revisit”,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49(1997): 569-585.

Froot,Kenneth,A.,Scharfstein,David,S.,and Stein,Jeremy,C.,“Risk management:Coordinating corporate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policies”,Journal of Finance 48(1993): 1629-1658.

Gay,Gerald,D.,and Jouahn Nam,“The underinvestment problem and corporate derivatives use”,Financial Management 27(1998): 53-69.

Geczy,Christopher,Bernadette Minton,and Catherine Schrand,“Why firms use currency derivatives?” Journal of Finance 52(1997): 1323-1354.

Graham,John,R.,and Daniel Rogers,“Do firms hedge in response to tax incentives?” Journal of Finance 57(2002): 815-839.

Graham,John,R.,and Smith,Clifford W. Jr.,“Tax incentives to hedge”,Journal of Finance 54(1999):2241-2262.

Georges Dionne,and Thouraya Triki,“On Risk Management Determinants: What ReallyMatters”,Working Paper 04,2004.

Gompers,P.A.,and Metrick,A.,“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nd equity prices”,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6(2001):229-259.

Guay,Wayne,“The impact of derivatives on firm risk: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new derivative user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6(1999): 319-351.

Guay,Wayne,and Kothari,S.P.,“How much do firm shedge with derivative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70(2003): 423-461.

Hamada,R.S.,“The effect of the firm's Capital structure on the systematic risk of common stocks”,Journal of Finance 27(1972): 435-452.

Haushalter,David,G.,“Financing Policy,Basis Risk,and Corporate Hedging: Evidence From Oil And Gas Producers”,Journal of Finance 55(2000): 107-152.

Hentschel,Ludger,and Kothari,S.P.,“Are corporations reducing or taking risks with derivatives?”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36(2001): 93-118.

Jan Mossin,“Equilibrium in a capital asset market”,Econometrica 34(1966):768-783.

Jensen,M.C.,and Meckling,W.H.,“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1976): 305-360.

Jin,Yanbo and Philippe Jorion,“Firm value and hedging:Evidence from U.S.oil and gas producers”,Journal of Finance 61(2004): 893-919.

John Lintner,“The Valuation of Risk Assets and the Selection of Risky Investments in Stock Portfolios and Capital Budgets”,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47(1965): 13-37.

Johnson,L.L.,“The theory of hedging and speculation in commodity futures”,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7(1960): 139-151.

Kahneman,Daniel,Amos Tversky,“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s under Risk”,Econometrical 47(1979): 263-291.

Lakonishok,J.,Shleifer,A.,and Washy,R.W.,“Contrarian investment,extrapolation and risk”,Journal of Finance 49(1994): 1541-1578.

LaPorta,R.,Lopez-De-Silanesf,S.V.,“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The Journal of Finance 54(1999): 471-517.

Laveren,E.,Durinck,E.,DeCeuster,M.,and Lybaert,N.,“Can accounting variables explain any Beta?” 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Antwerpen,1997.

Leland,Hayne,E.,“Agency costs,risk management,and capital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e 53(1998): 1213-1244.

Lessard,Donald,R.,“Global Competition and Corporate Finance in the 1990s”,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3(1990): 59-72.

John D. Knopf,Jouahn Nam,John H. Thornton Jr.,“The Volatility and Price Sensitivities of Managerial Stock Option Portfolios and Corporate Hedging”,The Journal of Finance 2 (2002).

Main,B.G.M.,“Corporate insurance purchases and taxes”,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1983(50): 197-223.

Mardsen,Alastair,and Andrew Prevost,“Derivatives use,corporate governance,and legislative chang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new Zealand listed companies”,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 32(2005): 255-195.

Markowitz,H.M.,“Portfolio selection”,Journal of Finance 7(1952): 77-91.

Mayers,David,and Clifford W.Smith Jr.,“On the corporate demand for insurance”,Journal of Business 55(1982): 281-296.

Mayers,David,and Clifford W.Smith Jr.,“Corporate insurance and the under investment problem”,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54(1987):45-54.

Mayers,David,and Clifford W.Smith Jr.,“On the corporate demand for insurance:Evidence from the reinsurance market”,Journal of Business 63(1990):19-40.

McFadden,“Rationality for economist?” 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 19(1999): 73-105.

Mian,Shehzad,L.,“Evidence on corporate hedging policy”,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31(1996): 419-439.

Modigliani,F.,and Miller,M.H.,“The cost of capital,corporation finance,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8(1958):261-297.

Morton,P.et al.,“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ccrual Management and Hedging: Evidence from Oil and Gas Firms”,The Accounting Review 77(2002): 127-160.

Murphy,K.,“Corporate Performance and Management Remunera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7(1987) :43-65.

Myers,S. C.,“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Borrowing”,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5(1977):147-175.

Myers,Stewart,C.,“The capital structure puzzle”,Journal of Finance 39(1984): 575-592.

Myers,L.,and Skinner,D.,“Earnings Momentum and Earnings Management”,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Michigan,2002.

Nance,Deana,R.,Clifford W.Smith Jr.,and Charles Smithson,“On the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hedging”,Journal of Finance 48(1993): 267-284.

Rogers,Daniel,“Does executive portfolio structure affect risk management? CEO risk-taking incentives and corporate derivatives usage”,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6(2002): 271-295.

Ross,M.P.,“Corporate hedging: What Why and How?” 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1997.

Rubin,Amir,“Political Views and Corporate Decision Making: The Case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Financial Review 43(2008): 337-360.

Shleifer,A.,and Vishny,R.,“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Journal of Finance 52(1997):737-783.

Smith,Clifford,W.,and Stulz,Rene,M.,“The Determinants of firms' hedging policies”,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20(1985): 391-405.

Stephan Buck,McGraw-Hill,“Exploring a golden business opportunity”,Long Range Planning 24 (1990): 156.

St. Pierre,K.,and Anderson,J.A.,“An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Lawsuits against Public Accountants”,The Accounting Review 59(1984):242-263.

Stulz,Rene,M.,“Optimal hedging policies”,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19(1984): 127-140.

Stulz,Rene,M.,“Rethinking risk management”,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9(1996): 8-24.

Subramanyam,K.,“The pricing of discretionary accrual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6(22): 249-281.

Sun,Q.,Tong,W.H.S.,“China Share Issue Privatization:The Extent of Its Succes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70(2003):183-222.

Tufano,Peter,“Who manages risk?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the gold mining industry”,Journal of Finance 51(1996): 1097-1137.

Tufano,Peter,“Agency costs of corporate risk management”,Financial Management 27(1998): 67-77.

Watts,R.L.,and Zimmerman,J.L.,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 ,Prentice Hall,Inc.,Englewood Cliffs,1986.

Watts,R.L.,et al.,“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 A Ten Year Perspective”,The Accounting Review 65(1990): 131-156.

Weisbach,Michael,S.,“Outside directors and CEO turnover”,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988): 431-60.

Willian F. Sharpe,“Capital asset prices: A theory of market equilibrium under conditions of risk”,Journal of Finance 19(1964): 425-442.

Working,H.,“Futures trading and hedging”,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 43(1953):314-343.

Xu,X.N.,and Wang,Y.,“Ownership structure,Corporate governance,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The Case of Chinese Stock Companies”,China Economic Review 10 (1999): 75-98.

Zeff,S.A.,“The Rise of Economic Consequences”,The Journal of Accounting 12 (1978): 5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