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38

“自我”与“他者”:齐泽克的意识形态主体性维度研究图书

Self and Other: On the ?I?EK's Ideology from the View of Subjectivity

SSAPID:101-3365-5688-61
ISBN:978-7-5201-2245-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指出,齐泽克主体性的意识形态理论,实质上,就是以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嫁接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以拉康的无意识主体缝合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这种结合彰显出意识形态的主体间性、幽灵化和不可能性的理论特征。但这种缝合显然不可能完美无瑕。在理论上,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陷入了后结构主义的窠臼中;在实践上,滑入了后马克思主义的泥沼之中。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批判性地考察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启思。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袁小云
编 辑:黄金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B5 欧洲哲学

 导言

  第一节 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动态

   一 国外研究情况

   二 国内研究情况

    (一)关于意识形态概念

    (二)关于齐泽克与马克思意识形态异质问题

    (三)关于齐泽克意识形态主体性视野

    (四)关于齐泽克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基本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的思路

 第一章 主体:难以摆脱的缠绕

  第一节 主体:哲学中一个游荡的幽灵

  第二节 现代性与主体的焦虑

  第三节 重塑主体性:齐泽克的面向

 第二章 主体性的论证模式

  第一节 净个人主体性:福柯的解构主义论证

   一 话语主体的解构

   二 权力主体的解构

   三 伦理主体的解构

  第二节 交往主体性: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论证

   一 生活世界与交往行为

   二 交往理性与主体性

  第三节 伪主体性: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论证

  第四节 幻想主体性: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论证

   一 想象界:虚假主体

   二 象征界:无意识主体

   三 实在界:幻想主体

 第三章 崇高客体:意识形态幻象的主体建构

  第一节 齐泽克对意识形态的重构

   一 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传统

   二 非马克思主义传统

   三 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界说

    (一)“自在的”意识形态

    (二)“自为的”意识形态

    (三)“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

   四 崇高客体:齐泽克的意识形态重构

  第二节 主体的空无:意识形态与现实分裂

   一 意识形态与现实分裂

   二 主体与自身分裂

  第三节 主体的内化机制:意识形态的认同与移情

   一 认同

   二 移情

  第四节 意识形态的主体建构:穿越意识形态幻象

   一 穿越幻象

   二 质询真实

 第四章 剩余快感:对主体不可能性的意识形态祛蔽

  第一节 从剩余价值到剩余快感

   一 作为对象a的剩余快感

   二 从剩余价值到剩余快感:欲望的肇因

  第二节 从虚假观念到主体不可能的祛蔽

   一 主体的在与不在

   二 主人能指:意识形态的不可能性祛蔽

  第三节 从无物的拜物到无主体的迷恋

   一 商品拜物:无物的拜物

   二 拜物的幽灵化:无主体的迷恋

 第五章 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特征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主体性

  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幽灵化形式

  第三节 意识形态的不可能性立场

 第六章 困境解构: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缺失

  第一节 齐泽克意识形态的理论涵摄

  第二节 理论的窠臼:后结构主义的路向

  第三节 实践的迷失:后马克思主义的宿命

 第七章 现实反思:意识形态终结论的终结

  第一节 “意识形态终结论”的逻辑谱系

  第二节 “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幻象

  第三节 穿越“意识形态终结论”幻象,再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一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再塑

   二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再塑

   三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日常生活维度再塑

   四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管理再塑

 后记

 序

齐泽克从主体性的维度论证了意识形态问题,试图以拉康的无意识主体重构笛卡尔以来的理性主体。本书指出,齐泽克主体性的意识形态理论,实质上,就是以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嫁接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以拉康的无意识主体缝合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这种结合彰显出意识形态的主体间性、幽灵化和不可能性的理论特征。但是,这种缝合显然不可能完美无瑕。在理论上,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陷入了后结构主义的窠臼中;在实践上,滑入了后马克思主义的泥沼之中。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批判性地考察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启思。

〔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导论讲演新篇》,程小平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澳大利亚〕安德鲁·文森特:《现代政治意识形态》,袁久红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德〕格尔达·帕格尔:《拉康》,李朝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德〕哈贝马斯:《社会交往行动理论》(第1卷),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德〕哈贝马斯:《社会交往行动理论》(第1卷),洪佩郁等译,重庆出版社,1994。

〔德〕哈贝马斯:《社会交往行动理论》(第2卷),洪佩郁等译,重庆出版社,1994。

〔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译,译林出版社,2008。

〔德〕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郭官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郭官义译,学林出版社,1999。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下),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79。

〔德〕卡尔·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王南湜、荣新海译,重庆出版社,1989。

〔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李书崇译,商务印书馆,2009。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

〔法〕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商务印书馆,1984。

〔法〕阿尔都塞:《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法〕福柯:《词与物》,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

〔法〕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法〕福柯:《性经验史》,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法〕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三联书店,2003。

〔法〕福柯:《主体解释学》,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法〕拉康:《拉康选集》,褚孝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

〔法〕路易·迪蒙:《论个体主义对现代意识形态的人类学观点》,谷方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美〕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五十年代政治观念衰微之考察》,张国清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美〕弗莱德·R.多迈尔:《主体性的黄昏》,万俊人等译,人民出版社,1992。

〔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黄胜强、许铭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美〕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欧阳谦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美〕杰姆逊讲演《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美〕雷迅马:《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社会科学与美国对第三世界政策》,牛可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美〕理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黄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美〕利昂·P.巴拉达特:《意识形态:起源和影响》,张慧芝、张露璐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

〔美〕瑞克斯·巴特勒:《齐泽克宝典》,胡大平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美〕塞缪尔·P.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绯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

〔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三联书店,1997。

〔美〕朱迪斯·巴特勒、〔美〕欧内斯特·拉克劳、〔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偶然性、霸权和普遍性——关于左派的当代对话》,胡大平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日〕福原泰平:《拉康》,王小峰、李濯凡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瑞士〕皮亚杰:《结构主义》,倪连生、王琳译,商务印书馆,1984。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欢迎来到实在界这个大荒漠》,季广茂译,译林出版社,2012。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幻想的瘟疫》,胡雨谭、叶肖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快感大转移——妇女和因果性六论》,胡大平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敏感的主体——政治本体论的缺席中心》,应奇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实在界的面庞》,季广茂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斜目而视:透过通俗文化看拉康》,季广茂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延迟的否定:康德、黑格尔与意识形态批判》,夏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伊拉克:借来的壶》,涂险峰译,三联书店,2008。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易碎的绝对——基督教遗产为何值得奋斗?》,蒋桂琴、胡大平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季广茂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因为他们并不知道他们所做的——政治因素的享乐》,郭英剑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有人说过集权主义吗?》,宋文伟、侯萍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英〕格林·戴里:《与齐泽克对话》,孙晓坤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编《不敢问希区柯克的,就问拉康吧》,穆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苏〕大卫·鲍里索维奇·梁赞诺夫主编《梁赞诺夫版〈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夏凡编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葆煦译,人民出版社,1983。

〔英〕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孔兆政、蒋龙翔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英〕恩斯特·拉克劳、查特尔·墨菲:《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走向激进民主政治》,尹树广、鉴传今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英〕斯图亚特·西姆:《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史》,吕增奎、陈红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英〕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华明译,商务印书馆馆,2000。

〔英〕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马海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英〕提摩太·贝维斯:《犬儒主义与后现代性》,胡继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2012。

曹卫东:《曹卫东讲哈贝马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杜小真编选《福柯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方汉文:《后现代主义文化心理:拉康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0。

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韩红:《交往的合理化与现代性的重建——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深层解读》,人民出版社,2005。

韩振江:《齐泽克:新马克思主义批判哲学》,人民出版社,2014。

韩振江:《齐泽克意识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

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黄作:《不思之说——拉康主体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

季广茂:《意识形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李明:《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

李胜清:《意识形态诗学的主体向度——文艺的实践论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梁建新:《穿越意识形态终结的幻象——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评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刘北成:《福柯思想肖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刘金萍:《主体形而上学批判与马克思哲学“主体性”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刘世衡:《难以摆脱的幻象缠绕: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刘永谋:《福柯的主体解构之旅——从知识考古学到“人之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

孟登迎:《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莫雷:《穿越意识形态的幻象: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齐泽克等:《图绘意识形态》,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任平:《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历史视域与当代意义》,人民出版社,2003。

童世骏:《批判与实践——试论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三联书店,2007。

童世骏:《意识形态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万书辉:《文化文本的互文性书写:齐泽克对拉康理论的解释》,巴蜀书社,2007。

汪民安:《福柯的界线》,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王晓升:《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严泽胜:《穿越“我思”幻象——拉康主体性理论及其当代效应》,东方出版社,2007。

姚大志:《现代意识形态理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

叶晓璐:《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存在论视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衣俊卿、尹树广:《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人民出版社,2009。

张才国:《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张一兵:《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商务印书馆,2006。

张一兵:《神会马克思:马克思哲学原生态的当代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犁:后马克思思潮哲学文本解读》(第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犁: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第1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张一兵:《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关于阿尔都塞的一种文本学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张一兵、胡大平:《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张一兵、夏凡:《人的解放》,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编《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论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2009。

周凡:《后马克思主义:批判与辩护》,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安替:《凭什么我们看不懂中文的齐泽克》,《商务周刊》2004年第24期。

程党根:《主体之命运:从“我思”主体到“身体”主体》,《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12期。

邓广:《生活在两个世界里的人——斯洛文尼亚著名学者斯拉沃热·齐泽克》,《中华读书报》2001年7月4日。

范燕宁、赵伟:《从“人之征兆”到“社会征兆”——齐泽克“征兆”理论的社会学意义及其警示》,《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第1期。

戈士国:《拜物教语境中的意识形态概念》,《哲学动态》2008年第4期。

郭彧:《论福柯主体之思的阶段性发展》,《咸宁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哈兹米格·科西彦:《朗西埃、巴迪欧、齐泽克论政治主体的形塑——图绘当今激进左翼政治哲学的主体规划》,《国外理论动态》2016年第3期。

韩振江:《“病症”与意识形态批判》,《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韩振江:《“实在界的鬼脸”——图绘齐泽克的拉康主义》,《理论月刊》2007年第12期。

韩振江:《后马克思主义中的齐泽克》,《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韩振江:《论齐泽克的“意识形态三阶段”》,《北方论丛》2009年第4期。

韩振江:《齐泽克:新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第5期。

韩振江:《齐泽克的意识形态论》,《哲学动态》2010年第1期。

韩振江:《齐泽克的意识形态论》,《哲学动态》2010年第1期。

韩振江:《齐泽克论暴力与资本主义》,《学习交流》2016年第3期。

韩振江:《圣保罗:真理的政治抑或意识形态——齐泽克与巴迪欧的对话》,《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年第6期。

韩柱、高春花:《“回到马克思”与哲学诠释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理论与改革》2009年第2期。

贺来:《“主体性”观念的反思与意识形态批判》,《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3期。

赫尔科默:《后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第3期。

胡大平:《他者: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一个新的支点?》,《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胡大平:《意识形态快感、“滑铁卢”地形与精神分析的伦理-政治学——由齐泽克中国之行说起》,《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黄华:《“人之死”何以成为可能——试论福柯的话语/主体理论》,《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季广茂:《寻找崩溃点——齐泽克及其意识形态理论浅说》,《国外理论动态》2003年第2期。

贾建新:《试论齐泽克对马克思“资本的限制就是资本本身”观点的理解》,《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焦明甲:《试论哈贝马斯社会交往行动理论的得与失》,《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4期。

孔明安:《精神分析维度中的实体概念浅析》,《哲学动态》2011年第1期。

孔明安:《精神分析维度中的实体和主体——论拉康-齐泽克的“实体即主体”》,《哲学研究》2011年第3期。

孔明安:《齐泽克与当代资本主义批判——兼论精神分析视野下的虚拟资本及其功能》,《哲学动态》2014年第11期。

孔明安:《齐泽克与当代资本主义批判——兼论精神分析视野下的虚拟资本及其功能》,《哲学动态》2014年第11期。

孔明安:《商品拜物教研究的新维度——兼论齐泽克对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分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第2期。

蒯乐昊:《齐泽克:资本主义并非人类最终答案》,《南方人物周刊》2007年第17期。

蒯乐昊:《我们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专访齐泽克》,《南方人物周刊》2007年第17期。

李西祥:《意识形态的崇高对象:悖论与颠覆》,《哲学动态》2010年第1期。

李西祥:《作为能指逻辑的黑格尔辩证法——论齐泽克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拉康化阐释》,《哲学动态》2013年第4期。

李作霖:《福柯的主体阐释学及其对中国现代性问题的启示》,《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6期。

连小丽、王小会:《齐泽克论1968年“五月风暴”》,《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4期。

刘长荣:《齐泽克的意识形态认同理论与主体的自由可能性》,《世界哲学》2011年第6期。

刘海健、范艳萍:《福柯对人类主体化命运的审视与超越》,《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刘日明:《哈贝马斯的主体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年第3期。

刘世衡:《黑格尔视域下的意识形态史——齐泽克意识形态三形态理论探微》,《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刘世衡:《齐泽克与马克思意识形态观的比较研究》,《理论导刊》2010年第1期。

刘鑫:《论福柯美学思想的主体观念》,《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刘永谋:《主体是如何被解构的——重读福柯》,《河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刘玉贤:《对象a及其对本质主义的超越》,《哲学动态》2011年第1期。

卢永欣:《齐泽克:穿透意识形态幻象》,《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卢永欣:《齐泽克:意识形态的三种形态及其幽灵》,《广西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卢永欣:《齐泽克的意识形态幻象理论》,《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卢永欣:《齐泽克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之比较》,《广西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吕彤邻:《齐泽克,拉康,真实与象征秩序》,《国外文学》2007年第4期。

马克思豪森:《论马克思著作中拜物教、异化和意识形态的联系》,郭官义译,《哲学译丛》1988年第4期。

马元龙:《棘手的主体:自主抑或臣服?》,《外国文学》2009年第4期。

马元龙:《淫秽的超我:意识形态再批判》,《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第2期。

马元龙:《症状、幻象与意识形态——论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哲学动态》2006年第8期。

莫雷:《阿尔都塞和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之比较》,《晋阳学刊》2009年第1期。

莫雷:《穿越意识形态的幻象——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理论探讨》2008年第3期。

莫雷:《从激进民主到阶级斗争——拉克劳、墨菲与齐泽克的政治策略的差异》,《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莫雷:《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特征及困境》,《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3期。

莫雷:《齐泽克意识形态概念的特定内涵》,《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莫雷:《齐泽克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初探》,《理论界》2008年第3期。

莫雷:《意识形态理论的困境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复归》,《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第6期。

莫伟民:《主体的真相——福柯与主体哲学》,《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莫秀凤:《“犬儒”话语下的主体生成、发展与丧失——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解读》,《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莫秀凤:《意识形态与现实存在的分裂关系——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研究》2009年第1期。

齐泽克:《〈帝国〉:21世纪的〈共产党宣言〉?》,《国外理论动态》2004年第8期。

齐泽克:《齐泽克眼中的毛泽东》,《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齐泽克:《意识形态犬儒主义:被假设为相信的主体(摘要)》,《社会科学报》2007年6月28日,第6版。

齐泽克:《资本主义的界限》,《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邱晓林:《意识形态论:从特拉西到齐泽克》,《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年第4期。

瑞克斯·巴特勒:《如何解读齐泽克?》,《东方早报》2007年6月7日,第10版。

佘江涛:《被误用和利用的集权主义概念》,《读书时空》2005年第5期。

盛晓明:《从公共性到主体间性——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转向》,《浙江学刊》1999年第5期。

宋晓杰:《主体意识的归隐显现与本质寻求——意识形态的质性裂变》,《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2期。

苏平富:《“征兆”:意识形态的创伤性内核——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初论》,《现代哲学》2006年第4期。

苏平富:《齐泽克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求索》2006年第8期。

苏平富:《意识形态的秘密:“他者的短缺”或“真实的缺失”——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初探》,《哲学研究》2006年第8期。

唐正东:《齐泽克的犬儒主义意识形态观批判》,《江西社会科学》2015年第11期。

唐正东:《齐泽克对马克思商品关系理论的误读及其批判——一种基于〈资本论〉的解读》,《学习与探索》2014年第11期。

童世骏:《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规则”——论哈贝马斯的规则观》,《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万书辉:《齐泽克:来自斯洛文尼亚的国际学术明星》,《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1期。

万书辉:《齐泽克文化批判理论的启示》,《时代文学》2006年第4期。

万书辉:《主体疯狂的批判性反思——齐泽克对拉康派精神分析理论的解读》,《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汪行福:《从商品拜物教到犬儒主义——齐泽克意识形态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3期。

王逢振:《齐泽克:批评界的一颗新星》,《外国文学》1999年第3期。

王茜:《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的意义》,《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1期。

王树人:《关于主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思考》,《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王晓东:《哲学视域中的主体间性问题论析》,《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王迅:《齐泽克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之比较》,《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王漪澜:《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的三形态及其思想来源》,《创作评谭》2007年第1期。

王永豪:《旷世鬼才齐泽克》,《光明日报》2002年7月25日。

吴大可、周何:《齐泽克论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第9期。

吴冠军:《齐泽克的“坏消息”——政治主体、视差之见和辩证法》,《国外理论动态》2016年第3期。

吴冠军:《一把插向心脏的刀——论意识形态批判之(不)可能》,《开放时代》2006年第2期。

吴学琴:《齐泽克的“后意识形态”概念辨析》,《江淮论坛》2007年第4期。

吴学琴:《析“意识形态直接就是社会存在”——齐泽克的“后意识形态”理论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8期。

吴贻玉:《从“沙滩上的脸”到主体的“回归”——论福柯主体场域的变迁》,《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年第4期。

夏莹:《试论齐泽克对黑格尔“实体即主体”的拉康化解读——兼议〈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的主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2期。

亚历克斯·柯林尼克斯:《评齐泽克的激进左翼政治理论》,《现代哲学》2008年第2期。

严泽胜:《“独自在理性界限内享乐”的齐泽克——析齐泽克“理性界限”的理论构成》,《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严泽胜:《齐泽克:作为幻象的意识形态》,《世界哲学》2011年第6期。

杨大椿:《别一种主体——论福柯晚期思想的旨意》,《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杨生平:《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存在论转向——兼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杨生平、刘世衡:《从商品拜物教到意识形态批判——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评析》,《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2期。

杨生平、刘世衡:《国外学者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综述》,《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于琦:《论齐泽克从精神分析到政治哲学的思想进路》,《国外文学》2014年第4期。

俞吾金:《“主体间性”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概念》,《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俞吾金:《从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到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性》,《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3期。

郁建兴、陈建海:《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新发展》,《哲学研究》2007年第10期。

原宗丽:《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评析》,《理论探索》2009年第4期。

张剑:《齐泽克、巴迪欧的毛泽东情结》,《马克思主义以现实》2013年第6期。

张剑:《齐泽克的生态危机思想解读》,《哲学动态》2010年第1期。

张曲、王红丽:《权力话语理论与主体性的发挥》,《求索》2010年第6期。

张秀琴:《作为幻象的意识形态: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张一兵:《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晚期拉康哲学思想评述》,《学术月刊》2005年第1期。

张一兵:《不可能性:后马克思思潮的政治立场》,《求是学刊》2004年第1期。

张一兵:《从自恋到畸镜之恋——拉康镜像理论解读》,《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张一兵:《大写他者的发生学逻辑》,《学海》2004年第4期。

张一兵:《肯定的犬儒主义与意识形态幻觉——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对象〉解读》,《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4期。

张一兵:《拉康:从主体际到大写的他者》,《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张一兵:《拉康镜像理论的哲学本相》,《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0期。

张一兵:《拉康哲学的问题式》,《哲学研究》2005年第4期。

张一兵:《马克思发明了拉康的“症候”概念——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对象〉解读》,《哲学研究》2004年第8期。

张一兵:《魔鬼他者:谁让你疯狂?——拉康哲学解读》,《人文杂志》2004年第5期。

张一兵:《齐泽克:拉康对马克思的全面接管》,《江海学刊》2004年第5期。

张一兵:《社会症候与非完全拜物教——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对象〉解读》,《理论探讨》2004年第5期。

张一兵:《意识形态幻象对伪现实的支撑——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对象〉解读》,《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11期。

张志丹:《齐泽克意识形态思想的创新及评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1期。

赵子昂:《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到拉康的剩余快感》,《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周家荣、廉永杰:《主体间性哲学思想的人本特征》,《北方论丛》2007年第6期。

周嘉昕:《界限、对抗、行动:齐泽克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邹放鸣:《齐泽克:意识形态新的理论场域》,《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http://zizekstudies.org/index.php/ijzs/index.

Slavoj ?i?ek,For They Know Not What They Do:Enjoyment as a Political Factor(Phronesis),London:Verso,2002.

Slavoj ?i?ek,Interrogating the Real,London and New York:Continuum Publishing Group,2006.

Slavoj ?i?ek,Sublime Object of Ideology,London:Verso,1989.

Slavoj ?i?ek,The Plague of Fantasies,London:Verso,2008.

Slavoj ?i?ek,The Ticklish Subject,London:Verso,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