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
“美术”在东方文化历史语境中的生成
一 “美术”生成的西学东渐背景
二 “美术”在日本的生成
三 “美术”在中国的生成
四 “美术”的生成与文化操作
文化转向与生活转向
一 文化的话语构成
二 生活的形塑
三 文化研究的生活维度
试论李泽厚“情本体”哲学的逻辑起点与思想归宿
一 “人活着”:李泽厚的人类学哲学
二 “双螺旋”与“度”:李泽厚的历史哲学
三 “公德”与“私德”:李泽厚的伦理哲学
四 从“告别革命”到“和谐高于正义”:李泽厚的政治哲学
五 “情本体”:李泽厚的美学思想
当代审美文化中“涌现”现象机理探究
语言学
《论衡》假设复句的假设关系
《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中元杂剧用韵研究
1.东钟
2.江阳
3.支思
4.齐微
5.鱼模
6.皆来
7.真文
8.寒山
9.先天
10.萧豪
11.歌戈
12.家麻
13.车遮
14.庚青
15.尤侯
16.监咸
17.廉纤
“酸汤话”研究述略*
一 引言
二 “酸汤话”的研究情况
三 关于“酸汤话”研究的一些思考
“喇叭人”述略
一 “喇叭人”的形成
二 族称“喇叭苗”的来历
三 “喇叭人”的文化特征
四 “喇叭”文化的存因初探
幼儿声母习得案例研究
一 绪论
(一)意义
(二)上下限
(三)材料取舍
(四)语言环境和目标音系
(五)记音工具
二 目标音系声母习得
(一)唇音[P p m f]
(二)舌尖中音[t th n]和舌根音[k kh x η]
(三)舌面音 和舌尖前音
(四)舌尖前音[z]和零声母
三 小结
《佛说盂兰盆经》相关考查
一 《盂兰盆经》的真伪
二 《盂兰盆经》的成立时间
耶魔
自恣日
四道果
年年
盆器
三 “盂兰盆”的语源、语义
中国古典文献学
《楚辞》所载汉人作品校证(二十五则)*
一 惜誓:飞朱鸟使先驱兮,驾太一之象舆
二 惜誓:苦称量之不审兮,同权概而就衡
三 惜誓:彼圣人之神德兮
四 七谏·怨世:何周道之平易兮
五 七谏·怨世:孰知察其黑白
六 七谏·怨思:贤士穷而隐处兮,廉方正而不容
七 七谏·怨思:愿壹往而径逝兮,道壅绝而不通
八 七谏·自悲:悲虚言之无实兮
九 七谏·谬谏:孰云知其所至
十 七谏·谬谏:伯牙之绝弦兮,无钟子期而听之
十一 七谏·谬谏:音声之相和兮,言物类之相感也
十二 哀时命:弱水汩其为难兮,路中断而不通
十三 哀时命:形体白而质素兮
十四 哀时命:嗼寂默而无声
十五 九怀·昭世:袭英衣兮缇,披华裳兮芳芬
十六 九叹·离世:灵怀曾不吾与兮,即听夫人之谀辞。余辞上参于 天墬兮,旁引之于四时
十七 九叹·怨思:征夫劳于周行兮,处妇愤而长望
十八 九叹·怨思:宁浮沅而驰骋兮,下江湘以邅回
十九 九叹·忧苦:心纷错而不受
二十 九叹·忧苦:聊须臾以时忘兮,心渐渐其烦错
二十一 九叹·忧苦:恶虞氏之箫《韶》兮,好遗风之《激楚》
二十二 九叹·愍命:庆忌囚于阱室兮,陈不占战而赴围
二十三 九叹·思古:乘白水而高骛兮,因徙弛而长词
二十四 九思·疾世:日阴曀兮未光,閴睄窕兮靡睹
二十五 九思·遭厄:鵕 栖兮柴蔟。起奋迅兮奔走
干宝《晋纪总论》记“吴先主”考辨
《归去来兮辞》“僮仆欢迎”之“僮仆”新解
隋炀帝“烝母”“弑父”考辨
一
二
三
四
国内藏传佛教量论因明学相关文献目录辑要(1933~2013)
一 著作
Ⅰ.典籍资料
Ⅱ.因明逻辑
Ⅲ.史志哲学论文集
二 研究论文
Ⅰ.哲学思想
Ⅱ.因明逻辑
三 硕博士学位论文
Ⅰ.硕士论文
Ⅱ.博士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
试论共工神话传说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一 共工的身份及其所处时代
1.共工为古帝王,处在伏羲、神农之间
2.共工为争帝者,处在颛顼、帝喾时代
3.共工为尧舜之臣,处在尧舜禹时代
二 共工的族别及其活动区域
三 共工的主要事迹
《邶风·简兮》本义述评
一 刺不用贤说
二 自嘲(自伤)说
三 讽刺卫庄公说
四 舞女辛酸说
五 赞美、爱恋说
六 挫折、悲伤说
《任氏传》与《琵琶行》
一
二
三
对一窗凉月,灯火青荧
一 吴激
二 蔡松年
三 吴蔡体
1.善用典故和对前人诗词的化用
2.有意识地追求意境的高雅
3.以抒发自我情性为主的创作动机和目的
4.奠定了金代词人对魏晋风流和苏轼词风、人格的崇仰
论姜夔诗、词之互动及原因*
一 词具诗韵
二 以词入诗
三 姜夔诗、词互动的原因
唐宋词对楚文化的接受
一
二
三
试论宋人的反“诗史”说
一 “‘诗史’不足以言之也”
二 “诗人之言,类多过实”
代结语
以送别诗为例看《瀛奎律髓》的归类
一 “以题字分类”的归类方法
二 “送别类”中的送别诗
三 其他类别中的送别诗
结语
论《花间集》中的道教巫山意象*
一 《花间集》中的巫山梦境
(一)春梦
(二)痴梦
(三)欢梦
(四)幽梦
二 唐五代词中的巫山意象
三 唐五代文人词广泛引用道教语汇意象的原因探究
贵州影戏流传情况探考
刘大櫆与时文
一 问题的提起
二 刘大櫆的时文理论
三 刘大櫆的时文创作
四 刘大櫆的时文情感
《四库全书总目》中的《四书》批评
一 《四库全书总目》对宋代《四书》学之批评
二 《四库全书总目》对元、明两代《四书》学之批评
三 《四库全书总目》对清代《四书》学之批评
结语
“以才学为注”:中国古代诗歌阐释的传统模式*
一
二
三
司空图诗歌中的生机
一 清新灵动的意象
二 巧妙的意象组合
三 静中出动
中国现当代文学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现代性新探
一 研究毛泽东文艺思想现代性的新视角
二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现代性特质
结语
王小波“时代三部曲”中的性
一 “公”与“私”错位:谈性色变的年代里性的异化与复归
二 “血”与“性”的混杂:权力运作下性的屈服与抗争
三 噩梦与理想的变奏:知识分子处境的现在与未来
结语
启蒙视角与蹇先艾乡土世界的审美构成
一 启蒙与时代悲剧
二 环境与气候:荒寒的自然世界
三 旧俗与方言:“黔北”的人文世界
非基督教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一
二
三
四
新时期文学批评反思及新世纪文学批评期待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相似的镜像 别异的风情
一
二
三
四
权力诱惑下的罪与罚
一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
(一)“净化”乃悲剧的目的与意义
(二)“过失说”立论之不足
二 《麦克白》的悲剧性
贵州地域文化及其他
明清诗歌与黔东古驿道
一 惊物候催生古道浓郁诗情
二 叹流转平添驿途恬淡哀愁
三 敦教化叙说羁旅奇异风俗
四 悯世道关注边地民生疾苦
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
一 清代贵州妇女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
1.描写自然与人文风光
2.叙说家庭与伦理亲情
3.关注社会与民生疾苦
二 清代贵州妇女诗歌创作的艺术特征
1.铺陈直叙,以诗志史
2.融经为文,书卷味浓
3.善用比兴,意境清幽
三 清代贵州妇女诗歌创作繁荣的原因
1.社会氛围之影响
2.家庭氛围之影响
3.外来文化之影响
地方政府在集中资源办学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一 我国农村集中资源办学的背景
(一)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直接要求
(二)农村适龄儿童人数减少的客观要求
(三)农村城镇化的必然结果
二 在农村集中资源办学过程中政府角色的定位
(一)推进农村集中资源办学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
1.政府必须为农村中小学教育提供公共物品
2.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地方政府的责任
3.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教育应该体现出公平性
(二)农村集中资源办学过程中的地方政府责任
1.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
2.改革教育资金投入机制
(三)政府对农村集中资源办学的预期和动力
1.实施素质教育是地方政府集中资源办学的初始动力
2.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是政府集中资源办学的直接目的
三 对农村集中资源办学过程中政府行为的评价
(一)政府农村集中资源办学达到的成效
1.农村教师素质得到提高
2.推动了农村学校办学基本条件的改善
3.政府对农村教育行政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
4.寄宿制学校得以建立和发展
(二)地方在农村集中资源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安全措施落后导致安全隐患的存在
2.农民实际负担并没有减轻
3.撤并学校遗留资产浪费严重
4.目前的寄宿制学校建设还存在问题
5.地方政府对农村集中资源办学的资金投入不足
(三)地方政府在集中资源办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地方政府对集中资源办学政策的理解与执行失当
2.地方政府对遗留校产处置不合理
3.地方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4.教师编制标准不符合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
四 针对问题所提出的对策措施
(一)切实解决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安全问题
(二)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并改革其投入机制
(三)依法合理管理处置农村撤并学校资产
(四)加强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管理
1.进一步规范寄宿制度
2.加强学校的设施建设
(五)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1.深化农村教育人事制度改革
2.改革教师编制制度
3.优化城乡教师资源配置
试析“宗教”概念与宗教政策
一 西文“宗教”概念及其批判
(一)古罗马时期
(二)早期教父时期
(三)中世纪
(四)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
(五)启蒙运动时期
(六)19世纪
二 现代“宗教”概念在中国的形成
三 中文的“宗”“教”及其相关概念字
(一)宗
(二)教
(三)与“宗教”相关的概念字
四 对“宗教”概念的理解影响宗教政策的制定
本辑作者简介
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