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6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132

安徽社会发展报告(2014)图书

Annual Report on Social Development of Anhui (2014)

SSAPID:101-3359-2682-78
ISBN:978-7-5097-5859-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参考了国家及安徽省官方发布的统计数据并进行了相关的社会调查,在掌握大量文献资料和第一手调研资料的基础上,客观反映了2012~2013年安徽社会的发展脉络,剖析了安徽社会发展建设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促进安徽和谐发展的对策建议,展望了2014年安徽社会形势的发展趋向。本书对安徽在新时期面对的主要困难和瓶颈做出预测,为制定顶层战略设计提供了依据和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安徽蓝皮书
编 辑:张丽丽;王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法律声明

 序言

 摘要

 皮书数据库

 Contents

 Abstract

 主要编撰者简介

 BⅠ 总报告

  B.1 2013~2014年安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一 2013~2014年安徽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

    (一)农业产量稳定,农村改革试点工作逐步深化

    (二)经济快速发展,“861计划”*稳步推进

    (三)省属企业发展势头迅猛,骨干企业在进出口贸易方面“一枝独秀”

    (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生态强省建设成效显著

    (五)文化产业加速发展,经营性文化单位活力显著增强

    (六)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和谐社会铸就美好安徽

    (七)“振兴皖北”改写安徽经济版图,有力推动安徽社会经济均衡发展

    (八)合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大湖名城”建设稳步推进

   二 安徽社会发展的着力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安徽社会发展的着力点

     1.实施“增长源工程”,*有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2.建设“皖江示范区”*,有效承接产业转移

     3.皖江城市带与合肥经济圈聚合发展,加速协调区域联动

     4.开拓皖南旅游资源,推动安徽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

     5.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动安徽大别山片区经济发展

     6.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工业化有力支持城镇化建设

     7.“营改增”试点*,有力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8.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美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

     9.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文化产业日趋繁荣

     10.重视保障民生建设,社会发展和谐稳定

    (二)安徽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经济总量不大、城乡居民收入偏低

     2.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

     3.工业能源消费增长较快,环境压力增大

     4.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GDP增长过分依赖工业增长的拉动

     5.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水平有限,新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支柱

     6.城镇化水平相对偏低,导致内需增长不足

   三 推动安徽社会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二)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

    (三)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拉动内需增长

    (四)推动节能减耗,促进经济结构转型

    (五)加快皖北发展步伐,推动实现新型“四化”*协调发展

    (六)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振兴地方经济

 BⅡ 分报告

  B.2 安徽省城镇化质量现状分析与预测

   一 安徽省城镇化质量分析

    (一)安徽省城镇化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二)安徽省城镇化质量有所提升,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差距

    (三)安徽省城镇化质量地区发展不均衡

   二 安徽省城镇化质量发展趋势预测

    (一)城镇化加速发展,城镇化质量进一步提升

    (二)部分地区城镇化质量提升较快,进入城镇化发展拐点

    (三)城镇化质量整体提升难度大

   三 提升安徽省城镇化质量的对策

    (一)城镇化质量与速度并举,推动城镇化协调发展

    (二)加快推进三大城市群建设,构建城镇化战略新格局

    (三)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四)推动就近城镇化,有序建设小城镇

    (五)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

  B.3 安徽省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养老服务研究*

   一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路径及方法

   二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一)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分析

    (二)农村养老模式的选择与未来

   三 安徽省城镇化及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征及趋势

    (一)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现状及趋势

     1.安徽省城镇化发展过程及特征

     2.未来安徽省城镇化发展预测

    (二)安徽省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趋势及特征

     1.安徽省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和现状

     2.安徽省人口老龄化趋势分析

     3.安徽省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四 安徽省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及养老问题的分析

    (一)安徽省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

     1.老年人的基本经济状况:收入来源单一且不稳定,仅仅满足基本生活

     2.老年人的基本健康状况:总体能够自理,但慢性病的发病率较高

     3.老年人的精神娱乐状况:从子女处获得的情感支持度逐渐弱化,同辈的社区交流是主要方式

     4.老年人的婚姻居住状况:高龄老人丧偶率高,居住条件较差

    (二)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及原因分析

     1.农村“空巢老人”规模庞大,自我孤独感强烈

     2.经济保障水平低且不稳定,无法满足老年人口养老需求

     3.农村地区现有养老方式单一,新型养老方式推广受限

   五 城镇化背景下的安徽省养老供给的现状与困境

    (一)家庭养老模式的实际情况与面对的困境:提供养老资源和服务的群体与老人日益分离

    (二)自我养老的现状与困境:风险较高、仅是过渡

    (三)社会养老的现状与困境:社会保障水平偏低、社会化养老机构近似空白

     1.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当前状况及发展困境:保障水平低、参保率不高

     2.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当前状况及发展困境

    (四)政府(社区)养老的现状与困境:“五保”户供养覆盖面小,社区养老尚需时日

     1.“五保”户供养制度的现状和困境

     2.社区养老的现状和困境

    (五)安徽省农村地区养老模式的构成评价

   六 构建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及建议

    (一)构建以社会养老为发展导向的复合型的养老服务体系

    (二)协调互助的养老服务供给主体

    (三)提供多样化和区别化的养老服务

    (四)多层次的制度保障体系构建

    (五)立足于农村社区的养老服务的供给和开展

  B.4 安徽社会阶层结构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 社会阶层划分标准的使用

    1.社会阶层划分的不同研究视角

    2.当代安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轨迹

   二 安徽主要社会阶层的基本状况

    1.“十一五”期末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情况

    2.“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

    3.当前安徽主要社会阶层及其分布

   三 社会阶层结构的特点与变化趋势

    1.主要社会阶层的特征

    2.主要社会阶层的变化趋势

   四 阶层和谐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政策建议

    1.阶层关系现状

    2.阶层和谐及其重要意义

    3.社会管理创新的政策建议

  B.5 安徽省宗教现状与发展

   一 新中国成立后安徽省宗教信仰传承与现状

   二 安徽省各派宗教的社会参与和社会影响

    (一)适应社会发展,积极加强自身建设

    (二)增多社会联系,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建设

    (三)参与社会慈善,助推社会公益事业

   三 社会建设中的安徽省宗教信仰

  B.6 安徽省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报告

   一 安徽省社会工作发展状况

    (一)安徽省专业社会工作教育与培训

    (二)安徽省专业社会工作组织与机构

    (三)安徽省社会工作政策法规及制度建设

   二 安徽省社会工作专业化探索与推进

    (一)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专业化发展

     1.依托试点单位,积极探索专业化发展模式

     2.社会工作介入养老领域,打造安徽社会工作模式

     3.协会机构助推合力,积极开展社区社会工作

    (二)安徽省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特点

     1.以点带面,逐步推进

     2.城市率先,农村跟进

     3.做优做精,独具安徽特色

   三 安徽省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趋势及未来展望

    (一)教育领衔,人才建设是根本

    (二)制度保障,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三)依托民间社会组织,发展民间社工服务机构

    (四)不断创新、完善本土化社会工作体制与机制

  B.7 统筹城乡,推动安徽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一 安徽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1.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现实意义

    2.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社会意义

    3.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理论意义

   二 当前安徽就业质量的现状

    1.自由就业的权益保护有待进一步加强

    2.劳动报酬公平机制和增长机制尚不完善

    3.就业者劳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4.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健全与融合

    5.劳动关系和谐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 安徽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相关路径

    1.影响就业质量的主要因素

    2.提高就业质量的基本原则

    3.提高就业质量的政策着力点

    4.职业化是推动实现更高就业质量的有效手段

   四 对安徽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建议

    1.转变促进就业工作思路,保障劳动者自由择业的权利

    2.提高劳动者素质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劳动报酬的同步增长

    3.不断改善就业者的工作环境,逐步实现体面劳动

    4.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

    5.推动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维护就业者的合法权利

    6.建立省级就业质量指标体系,为推动更高质量就业提供依据

  B.8 加强农村妇女能力建设:安徽实践与启示

   一 加强农村妇女能力建设是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 安徽省加强农村妇女能力建设的思路与举措

    (一)创新工作思路,全方位推进农村妇女能力建设

     1.推动创业,拓展渠道,促进妇女的参与经济社会发展与决策管理能力稳步提升

     2.维护权益、服务民生,为妇女能力建设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3.强基固本,强化基层妇女组织,使妇女能力建设有坚实根基

    (二)以项目为载体,聚焦妇女现实问题,将妇女能力建设融入具体实践活动

     1.在项目实施中推进妇女能力建设

     2.将项目成果转化为政策法规与日常活动,使妇女能力建设常规化、制度化

    (三)发掘本土资源,打造特色品牌,使农村妇女能力建设扎根地方文化土壤

    (四)注重精神激励,树立先进典型,使广大农村妇女在能力建设方面学有目标、赶有方向

    (五)充分整合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妇女能力建设

   三 安徽实践带来的启示

    (一)政策法规是保障

    (二)资源整合是关键

    (三)地方文化是基础

    (四)基层组织是依托

  B.9 安徽省老年妇女养老的社会支持研究

   一 引言

   二 安徽省老年妇女的基本特征

    (一)老年妇女的规模及分布

    (二)老年妇女的受教育程度

    (三)老年妇女的婚姻状况

   三 安徽省老年妇女的养老需求与供给分析

    (一)经济供养方面

    (二)生活照料方面

    (三)情感慰藉方面

   四 安徽省老年妇女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分析

    (一)经济支持对老年妇女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二)照料支持对老年妇女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三)情感支持对老年妇女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五 安徽省老年妇女养老的社会支持体系建构

    (一)国家和政府层面

    (二)家庭层面

    (三)社区层面

    (四)老年人自身层面

  B.10 安徽省农村老年妇女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一 安徽省农村老年妇女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老年妇女的生存问题

    (二)健康状况差

    (三)生活照料资源不足

   二 农村老年妇女问题的社会性别分析

   三 安徽省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现状

    (一)农村社区建设重硬件、轻软件,重基础实施、轻社会工作人才培养

    (二)农村社会工作人才总量严重偏少,且主要集中在县区和乡镇一级

    (三)农村社会工作人才专业素养偏低

    (四)农村社会工作人才建设资金投入明显不足

   四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与农村老年妇女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

    (一)“一村(即)一站”模式的建设

    (二)借助“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推进农村社会工作人才培养

    (三)社会工作人才介入农村老年妇女问题专业理论敏感性培育

  B.11 安徽省郎溪县家庭农场调研报告

   一 家庭农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的整体状况

    (一)家庭农场产生的背景

     1.家庭农场产生的背景

     2.家庭农场产生是郎溪县的战略决策

    (二)郎溪县家庭农场整体状况

     1.农场产业结构状况

     2.经营规模状况

     3.总体收入状况

     4.家庭农场发展的特点

     5.家庭农场经营项目的多元化

   二 家庭农场的成功经验和解决的问题

    (一)家庭农场的成功经验

     1.政策方面的保障

     2.典型示范带动发展

     3.完善的政府服务

     4.成立家庭农场协会

    (二)家庭农场产生所解决的问题

     1.解决农村土地撂荒的问题

     2.解决小户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

     3.解决农业边缘化问题

   三 家庭农场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政策、法律层面的问题

     1.组织化程度低

     2.融资渠道窄

     3.土地流转的稳定性差

     4.农场主体认定不明确

    (二)农场发展基础性方面的局限

     1.家庭农场主管理经验欠缺

     2.农业技术推广困难

     3.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三)农业发展保障性方面的困境

     1.优质产品认证时间长

     2.农业保险欠缺

     3.家庭农场后继无人

   四 完善家庭农场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一)政策、法律层面

     1.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登记制度,确保土地流转顺利进行

     2.完善涉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场的扶持力度

     3.进一步明确农场的市场主体地位,引导农场有序发展

    (二)服务层面

     1.加强农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新型农场主

     2.完善金融服务,确保农场发展资金

     3.健全完善农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B.12 中国农村改革的“三波样板”

   一 安徽农村改革的主要成效及经验

    (一)安徽35年农村改革的主要成效

     1.全国首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农村税费改革拉开新一轮改革序幕

     3.全国率先启动农村综合改革

    (二)安徽35年农村改革的主要经验

     1.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创新农村管理体制,是锻造农村崭新面貌的活力之源

     2.尊重农民首创精神,切实保障农民的权利和利益,是调动农民生产、生活积极性的重要法宝

     3.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着眼农业农村发展大局,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4.依托区域特色实际,务实创新阶段性重点和方式,是实现农村工作与时俱进的有效途径

   二 安徽农村改革的问题和形势

    (一)主要问题

     1.农业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矛盾较为突出

     2.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尚未形成气候

     3.家庭承包经营权责利不够明确稳定

     4.集体经营层次弱化致使社会化服务欠缺

     5.农村社会结构变化滞后于经济结构变化

     6.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相对匮乏

    (二)挑战与机遇

   三 对安徽35年农村改革的理性思考与后续推进的基本思路

    (一)对安徽35年农村改革的理性思考

    (二)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基本思路

   四 深化安徽农村改革的几个重点问题及政策建议

    (一)不断巩固强化农业微观基础,增强家庭经营者的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

    (二)充分保障农民各项权利,逐步消除城乡居民因身份而带来的诸多不公平待遇

    (三)着力解决好农民居住和产业布局过于分散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四)切实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多措并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五)深入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多措并举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六)着力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七)着力加强农业物质装备建设,不断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

    (八)着力搭建农业发展平台,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带动作用

  B.13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安徽承接产业转移战略研究*

   一 安徽省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取得的成果

    (一)连续一贯的“东向发展”战略成效显现

    (二)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安徽产业结构的优化

     1.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2.产业区域布局日趋合理

    (三)承接产业转移取得巨大成就

     1.利用省外资金的规模迅速扩大

     2.利用省外资金的结构不断优化

     3.来自沪、苏、浙的投资稳定增长

   二 安徽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的机遇

    (一)在中西部地区加速发展中面临的机遇

    (二)在国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面临的机遇

     1.经济发展方式正在转变

     2.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机遇

     3.新型城镇化的机遇

     4.扩大内需的机遇

    (三)安徽的特殊区位及其得天独厚的发展机遇

     1.安徽在中部六省的特殊区位

     2.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分析

      (1)产业优势。

      (2)资源优势。

      (3)政策优势。

     3.长三角一体化给安徽带来的巨大机遇

   三 安徽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的挑战分析

    (一)外部市场趋窄

    (二)发展势头趋缓

    (三)要素制约趋紧

     1.融资困难加重

     2.用工紧张加剧

     3.用地问题显现

    (四)体制机制障碍

     1.转型发展的压力增加

     2.创新驱动不足

     3.政策执行不到位

  B.14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经验研究*

   一 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做法

    (一)承接发展与内生发展结合,成本节约型承接与市场扩张型承接并举是成功的关键

    (二)依据区域发展不平衡现状,分类指导,扬长避短,梯度承接,实现全方位发展

    (三)规划优先,科学定位,政策引导,政企联动,推广集群承接,实现产业高效有序转移

    (四)发展新兴产业与提升传统产业同步,在升级中承接,在承接中升级

   二 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一)继续深化长三角一体化,积极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发展机制建设

     1.采取得力措施,促进长三角内生产要素的流通

     2.大力推动产城一体化,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3.积极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发展,构建良好机制,发挥推进作用

    (二)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在倡导中央企业、地方企业与民营企业合作中加快地区产业发展

    (三)发挥区位优势,利用转型机遇,破除要素制约,强化创新中承接、承接中创新

    (四)加强政策执行力,分类指导,差别化鼓励,发挥老优势,创造新优势

    (五)深入研究产业转移趋势,充分挖掘机会,扩大成果,拓展新的承接领域

  B.15 2012年安徽省及各市社会发展指数

   一 指标体系与数据

   二 安徽省和各个地区2012年社会发展指数

   三 讨论

  B.16 安徽省民生发展状况测算分析

   一 前言

   二 指标体系建立

   三 基本数据处理

    1.逆向指标处理

    2.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四 安徽省民生指数变动情况及分析

    1.全省民生指数稳步上升,民生状况逐年改善

    2.各民生领域均有提高,但提升效果存在差异

    3.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和人均GDP增速逐年靠近,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均有提高

    4.民生投入逐年增长,公共服务领域提升明显

    5.公共安全总体有所提升,但社会安全不容乐观

    6.环境保护总体提升,但环境问题存在不确定性

 中国皮书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安徽蓝皮书编委会

本书是在安徽大学“安徽社会发展报告”课题组所撰写的调研分析报告的基础之上编写而成,内容主要涉及安徽省2013~2014年度社会的发展状况与前景。本书的撰写人员以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的专家教授为主,安徽省社会学学会的专家学者以及政府研究人员也参与了撰写。本报告参考了国家及安徽省官方发布的统计数据并进行了相关的社会调查,在掌握大量文献资料和第一手调研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安徽省“十二五”建设全面深化时期的社会发展进程。这一时期安徽社会经济在调整转型、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坚持稳中求进,锐意进取,在经济强省、文化强省和生态强省建设方面取得了优良成绩,具体表现在皖北地区经济的复苏、“皖江示范区”的发展壮大、文化惠民工程的广泛实施,民生工程不断建设等方面。但是,安徽的发展仍然存在经济总量不高、居民收入相对偏低,工业能源消费增长较快,环境压力日渐增加等问题;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GDP增长过分依赖工业增长拉动等问题,安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仍然面临着重大挑战。本报告对安徽经济社会建设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勾勒出其现状、进展和趋势,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报告对安徽省城镇化进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城镇化的质量问题、城镇化中的老年赡养问题等。其次,在安徽省社会建设方面,本报告用多篇文章对安徽省的社会阶层结构、就业质量、宗教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妇女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妇女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讨论。再次,本报告还重点研究了安徽省改革的经验,对安徽在三次农村改革中取得的经验进行了深入阐释。复次,本报告指出皖江城市示范区的建设是推动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其影响不仅作用于东部地区,而且辐射全省。最后,本报告对安徽社会发展指数,民生发展指数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安徽社会发展指数和民生发展指数进行了排名,构建了安徽省社会发展与民生发展指数体系。本报告客观反映了2013~2014年安徽社会的发展脉络,剖析了安徽社会发展建设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促进安徽和谐发展的对策建议,展望了2014年安徽社会形势的发展趋向。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2月。

陈俊峰、宋雨洁:《2011年安徽城乡一体化现状分析与预测》,2013年2月。

陶培培:《基于承接产业转移的合肥市主导产业选择及发展政策研究》,2011年6月。

张振兴:《基于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城镇化路径选择研究》,2011年6月。

Davis.,Pension Funds,“Retirement Income Insurance and Capital Market: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Oxford,2005,12(14).

James.H.Schulz,The Economics of Aging,London:Economic Research,2008:10-50.

Arrow.K.J.,“Economic Transition:Speed and Scope”,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2000,21(156).

尹法庆:《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9。

于秋华:《中国农村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模式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第10期。

龙方:《论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完善》,《农村经济》2007年第13期。

周莹、梁鸿:《中国农村传统家庭养老保障模式不可持续性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06年第8期。

毛才高:《从传统的家庭养老谈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发展与对策》,《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第11期。

埃里克·奥林·赖特:《后工业社会中的阶级:阶级分析的比较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李静君:《劳动与性别:西方学界对中国的分析》,1999,清华社会学网,http://www.tsinghua.edu.cn/docsn/shxx/site/chinac。

中国改革论坛网,http://www.chinareform.org.cn/society/obtain/Experience/201304/t20130415_164920.htm。

李静君:《中国工人阶级的转型政治》,《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理论与实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沈原:《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2期。

仇立平:《回到马克思:对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反思》,《社会》2006年第4期。

仇立平、顾辉:《社会结构与阶级的生产:结构紧张与分层研究的阶级转向》,《社会》2007年第2期。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李强:《社会分层十讲》(第二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方金友:《当代安徽社会阶级阶层的演进》,《安徽史学》2010年第3期。

《2005年安徽总人口6516万》,新浪网,2006-8-23,http://news.sina.com.cn/c/2006-08-23/12289828045s.shtml。

汪璇:《三十年来安徽职业阶层结构的变迁》,《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李永发:《安徽与邻接六省区域经济发展》,《时代经济论坛》2007年第3期。

中国区域发展与监测网,http://region.cei.gov.cn/www/NewsInfo.asp?NewsId=347。

凌力等:《“十五”安徽经济发展回顾及“十一五”展望》,安徽统计信息网,2007-1-30,http://www.ahtjj.gov.cn/tjfx/zw.htm。

新华网,http://www.ah.xinhuanet.com/zhuanti/zl/2007-04/13/content_9781274.htm。

李欣欣:《非公经济发展指标比重大增》,《瞭望》2007年第40期。

李红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可持续发展——人均GDP 3000美元后发展之路径选择》,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经济蓝页》第455期,2011-7-1,http://www.ahpc.gov.cn/showfgyw.jsp?newsId=10100800。

广德县发展改革委员会,http://www.gdfgw.gov.cn/shehui/598.html。

李方启:《积极政策成效显著 稳定就业任重道远——全省“十一五”就业回顾“十二五”展望》,安徽省统计局,2011-5-10,http://www.ahtjj.gov.cn/tjj/web/info_view.jsp?strId=1380599495020289&_index=1。

李方启:《外省来皖常住人口现状及特征简析》,安徽省统计局,2012-9-18,http://www.ahtjj.gov.cn/tjj/web/info_view.jsp?strId=1380599518134385。

魏小燕等:《增长中部领先 发展优势保持——前三季度全省经济形势系列分析之十四》,安徽省统计局,2013-11-4,http://www.ahtjj.gov.cn/tjj/web/doc_view.jsp?strId=1383550654382126&_index=1。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安徽省“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皖政〔2012〕27号。

历年主要人口指标:《2013安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安徽省“十二五”重点领域改革规划纲要》,皖政〔2012〕35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安徽省“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皖政〔2012〕24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安徽省“十二五”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皖政〔2012〕29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安徽省“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皖政〔2012〕57号。

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安徽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2012年度监测评估报告》,2013-09-18,http://www.ahpc.gov.cn/pub/content.jsp?newsId=88D6C798-5166-45D2-BA97-6F6AA5042491。

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安徽城乡居民收入剪刀差问题分析》,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2011-8-8,http://www.ahdc.gov.cn/dt2111111141.asp?DocID=2111133747。

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安徽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2-27,http://www.ahtjj.gov.cn/tjj/web/info_view.jsp?strId=1380607386879088&_index=1。

魏小燕:《2012年我省经济发展与中部比较》,安徽省统计局,2013-02-19,http://www.ahtjj.gov.cn/tjj/web/info_view.jsp?strId=1380599524359412&_index=1。

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全省就业形势持续稳定》,2012-2-1,http://www.ah.hrss.gov.cn/web/templet/siteColumnContent.jsp?siteColumnContentId=65310。

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安徽省“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年度实施主要任务完成情况评价》,2012-10-11,http://www.ahpc.gov.cn/zwgk/zwgk_content.jsp?newsId=722AE7C1-336F-4A86-9E62-3BEB74022E29。

《富豪轮流坐庄 田明夺皖首富》,安徽新闻网,2013-9-12,http://www. anhuinews.com/zhuyeguanli/system/2013/09/12/006068487.shtml。

王方:《三季度安徽外出农民工就业状况分析》(《安徽调查》第63期),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2013-11-20,http://www.ahdc.gov.cn/dt2111111320.asp?docid=2111143137。

陈世勇、王华斌:《合肥市中间阶层现状分析》,《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顾辉:《合肥市民的社会阶层意识》,《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姚德薇:《阶层分化与认同视野中的“无直接利益冲突”观察》,《学术界》2012年第3期。

蒲奇军等:《社会阶层结构、社会流动与社会和谐:自重庆观察》,《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

程启军:《阶层间封闭性强化:中国社会阶层流动的新趋势》,《学术交流》2010年第1期。

李春玲:《公正合理开放的社会流动模式尚未最终形成》,《瞭望》新闻周刊,中国新闻网,2011-3-7,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3-07/2887681.shtml。

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安徽省民政厅:《安徽省“十二五”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民办字〔2012〕160号),2012年7月。

中组部、民政部等:《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中组发〔2011〕25号),2011年10月。

安徽省省委、省政府:《安徽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8月。

安徽省委组织部、省民政厅等:《安徽省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民办字〔2012〕246号),2012年10月。

安徽省民政厅:《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指导意见》(民人字〔2012〕129号),2012年7月。

程桦、范和生、王开玉主编《安徽社会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颜翠芳、赵捷、潘星:《安徽省社会工作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安徽社会发展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安徽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情况》,http://blog.sina.com。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http://blog.sina.com。

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黄春梅:《西方发达国家劳动就业政策的比较研究及其启示》,《求实》2005年第4期。

方金友:《构建和谐安徽必须高度关注就业》,《咨政》2005年第22期。

王开玉主编《中国中等收入者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方金友:《农村青年就业的探讨》,《合肥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方金友:《安徽新农村建设中的城乡统筹问题》,《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杨宜勇、顾严:《我国扩大就业潜力的对策研究》,《宏观经济管理》2007年第6期。

查德、安克尔等:《运用统计指标衡量体面劳动》,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qtsj/gjsj/2008/t20090611_402564867.htm。

宋蓓主编《安徽民生工程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刘志林:《浅谈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路》,《管理科学》2009年第4期。

蔡昉:《坚持在结构调整中扩大就业》,《求是》2009年第5期。

宋蓓主编《安徽就业问题研究》,黄山书社,2010。

宋蓓主编《当代农村社会建设研究——基于安徽的调查与思考》,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

丁大建:《论就业质量与就业的职业化》,《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宋蓓主编《幸福安徽建设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刘燕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思考》,《中国劳动》2013年第1期。

胡功杰、闪辉、陈香:《基于基尼系数的安徽省居民收入地区差异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1期。

胡磊:《破解“四个悖论”与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理论导刊》2013年第3期。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办公室编《全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2006。

黄红:《在安徽省妇女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3年10月16日。

褚斌:《安徽外出流动人口分析》,《中国统计》2013年第4期。

黄鹂:《安徽省“农业女性化”现状及其影响》,2013。

安徽省启璞计划——“村两委”女干部培训试点项目总结汇报材料,2012。

CP-TING项目安徽省基线调研报告,2011。

CP-TING项目省级“综合预防拐卖管理和协调”子项目最终产出报告,2012。

安徽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安徽大学人口研究所、安徽大学农村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012年安徽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研究报告》。

安徽省妇女联合会办公室:《省妇联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作总结和2014年工作思路》(皖妇办〔2013〕18号),2013年11月5日。

安徽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安徽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办公室编《全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安徽省人口普查办公室:《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安徽卷》,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安徽卷)编委会编著《跨世纪的中国人口·安徽卷》,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

安徽省老年人口预测及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安徽省老年人口预测及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中国老年》2010年增刊。

“安徽省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编委会:《人口发展策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张恺悌、郭平主编《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状况蓝皮书》,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姚远主编《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老年人问题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2007。

中国人口(安徽分册)编委会编《中国人口·安徽分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

安徽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安徽省人口发展报告》,2002。

郎溪县政府网,http://www.ahlx.gov.cn。

《宣城日报》,http://news.newsxc.com。

人民网,http://ah.people.com.cn。

宣城新闻网,http://www.xuanwww.com。

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

《中国日报》,http://caijing.chinadaily.com.cn。

安徽农民专业合作社网,http://www.ahhzs.com。

朱立志、陈金宝:《郎溪县家庭农场12年的探索与思考》,《中国农业信息》2013年第7期。

荣兆梓、胡艳:《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

靖学青:《长三角区域产业转移研究》,《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吴俊:《长三角区域产业转移研究》,《经济论坛》2013年第4期。

杨世奇:《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到原因与对策分析》,《华东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沈惊宏:《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到空间差异分析》,《经济地理》2012年第2期。

贾莉娟:《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对策研究》,《铜陵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赵峰、姜德波:《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机理与区位选择》,《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5期。

程必定:《安徽崛起进入新纪元——写在皖江城市带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国家示范区之际》,《江淮》2012年第2期。

韦伟:《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几个问题》,《江淮论坛》2008年第6期。

汪恭礼:《加快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及建议》,《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苏洪:《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策略探讨》,《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杨桔等:《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融入长三角的SWOT分析》,《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安徽省统计年鉴》,安徽省统计局,中国统计出版社,http://www.ahtjj.gov.cn/tjj/web/tjnj_view.jsp?strColId=13787135717978521&_index=1。

周长城:《生活质量的指标构建及其现状评价》(第1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章友德:《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生发展报告”课题组:《中国民生发展指数总体设计框架》,《改革》2011年第9期。

《安徽统计年鉴》(2009~2013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安徽农村统计年鉴》(2009~2012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安徽省2009~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ahtjj.gov.cn/tjj/web/list.jsp。

《安徽省环境状况公报》,http://www.aepb.gov.cn/pages/Aepb11_NewsList.aspx?MenuID=862。

简 介:本书参考了国家及安徽省官方发布的统计数据并进行了相关的社会调查,在掌握大量文献资料和第一手调研资料的基础上,客观反映了2014~2015年安徽社会的发展实情,剖析了安徽社会建设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促进安徽和谐发展的对策建议,展望了2015年安徽社会形势的发展趋势。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