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3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138

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7)图书

Annual Report of Cultur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ve Development (2017)

SSAPID:101-3358-6099-15
ISBN:978-7-5201-1482-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集中探讨了文化科技融合的理论基础、文化培育、金融支持、法律保障、商业模式、产业范式和生态群落。通过对国内外代表性城市、作品、园区、政策工具、方法创新等文化科技融合案例的经验分析,跨领域、多角度地提出了文化科技融合的发展政策和创新路径。

相关信息

丛书名:文化科技蓝皮书
编 辑:丁凡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3 科学、科学研究

 摘要

 Ⅰ 总报告

  B.1 有偿共享:文化产业创新生态模式研究

   一 有偿共享创新生态模式

    (一)共享平台主导型

    (二)资本运作导向型

    (三)文化内容原创型

    (四)移动支付消费型

   二 有偿共享创新生态模式五大因子

    (一)平台因子:经营者

    (二)内容因子:生产者

    (三)体验因子:消费者

    (四)资本因子:投资者

    (五)支付因子:交易者

   三 结论

 Ⅱ 创新生态篇

  B.2 创意本体的“拼贴”及其问题

  B.3 要素文化均衡与深圳创新生态体系构建

   一 问题的提出和相关文献综述

   二 文化创新生态系统模型的构建

    (一)模型的解释

    (二)模型的核心

   三 深圳经济特区的要素文化均衡与文化创新系统分析

    (一)资本要素文化分析

    (二)土地要素文化分析

    (三)技术要素文化分析

   四 深圳创新生态体系模型的启示

  B.4 文化科技化、科技产业化

   一 文化与创新科技产业的点线面

   二 文化与创新科技产业生态体系剖析

    (一)文化与创新产业的利基

    (二)文化与创新产业的结构惰性

    (三)文化与创新产业的资源切割

   三 文化与创新科技产业生态融合、调适与取代

    (一)文化产业的共生关系

    (二)文化产业的寄生关系

    (三)文化产业的竞争关系

   四 文化融入创新科技产业

   五 产业群聚组织运行模式

   六 产业群聚知识吸收运行模式

   七 产业群聚发展运行阶段

    (一)拓荒阶段(Pioneering)

    (二)扩张阶段(Expansion)

    (三)领导阶段(Authority)

    (四)更新阶段(Renewal)

   八 产业群聚创新科技运行模式

    (一)创造新的文化创新产业疆界与竞赛场域

    (二)创造新的文化创新产业的价值意义

  B.5 深圳与硅谷创客生态比较研究

   一 硅谷的创客生态

    (一)创客群体和社区

    (二)空间载体

    (三)产业基础

    (四)服务体系

   二 深圳的创客生态

    (一)创客群体和社区

    (二)空间载体

    (三)产业基础

    (四)服务体系

   三 深圳与创客生态的比较研究

    (一)研究基础

    (二)大众参与

    (三)政府角色

    (四)使命意识

    (五)精神领袖

  B.6 法国“大都会-城市”文化管理经验研究

   一 “大都会-城市”文化管理的三种机制

    (一)中央与地方通力合作机制

    (二)应对全球化趋势挑战

    (三)坚守:多元文化价值

   二 “大都会-城市”文化管理的建设形态

    (一)“创意城市”

    (二)参与型城市

    (三)全球化城市

   结语

 Ⅲ 理论前沿篇

  B.7 创意产业之后

   一 文化与创意的离奇死亡

   二 艺术与文化的融合

   三 从文化到创意

   四 生活在创意产业之中

   五 我们当下的所在:膨胀的修辞与政策困惑

   六 公共价值在公共政策中的坍塌

   七 重新发现文化的价值

  B.8 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跨界合作模式

   一 文化科技融合现状

   二 文化科技融合趋势

    (一)文化科技融合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文化科技融合是国家发展的重大机遇

    (三)文化科技融合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方向

   三 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模式

    (一)研发模式——以新媒体为例的信息再加工模式

    (二)生产模式——以“互联网+”为例的全民参与模式

    (三)制作模式——以3D打印为例的快速制作模式

    (四)表现模式——以VR为例的虚拟现实模式

    (五)销售模式——以大数据为例的版权价值评估模式

   四 文化科技融合路径

  B.9 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宏观研究

   一 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历史溯源

   二 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内涵与外延

    (一)狭义:艺术科技

    (二)广义:文化科技

    (三)形式:文化高新技术产业

   三 文化科技产业结构划分

    (一)文化生产性服务业

    (二)消费性文化服务业

    (三)生产性文化服务业

  B.10 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时代意义、认知框架与产业趋势

   一 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创新的时代意义

    (一)文化与科技融合为何会成为一个问题?

    (二)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在今天的价值何在?

   二 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双向认知与四重场景

   三 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机遇

    (一)基于互联网的文化科技生态

    (二)基于体验经济的文化科技生态

    (三)基于教育和学习的文化科技生态

    (四)基于工业与制造的文化科技生态

   四 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趋势

    (一)娱乐产业的泛娱乐化和IP化

    (二)信息传播的人格化、数据化和智能化

    (三)VR、AR等新技术催生新一轮文化体验革命

    (四)创意设计业兴起新一轮综合系统设计和技术设计浪潮

    (五)移动音视频等内容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发展

    (六)新技术带来了新一轮的教育和学习革命

    (七)网络文化内容生产由UCG(用户生产内容)向PGC(专业生产内容)和PUGC(专业和用户共同生产内容)发展

    (八)传统的文化事业和公共服务内容进入文化消费领域

    (九)产品制造数字化和3D打印技术将带来文化制造的创客革命

    (十)分享经济催生新兴的泛文化生活服务产业

 Ⅳ 产业观察篇

  B.11 中美电影市场话语权比较

   一 中美电影市场的基本现状

   二 中美影视产业差异的主要原因

   三 国际化电影市场的多元发展

  B.12 香港创新科技的现状与挑战初探

   一 香港特区政府自1997年以来对创新科技的资助

   二 从制造业到服务型再向智慧型产业转型的尝试

   三 香港在创新科技发展道路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四 科技创新的泥潭:路在何处

  B.13 文化企业上市融资绩效实证分析

   一 文化产业上市公司分布情况

    (一)行业分布

    (二)地域分布

    (三)资本层级分布

   二 数据论证部分

    (一)样本选取

    (二)指标选取

     1.规模总量指标

     2.偿债能力指标

     3.盈利能力指标

     4.每股指标

     5.现金流量指标

   三 上市融资对文化企业的绩效影响综合分析

    (一)总资产规模不断增大,企业抗风险能力增强

    (二)短期、长期偿债能力均增强,影响力度与行业相关

    (三)股东价值在短期内获得提升,有利于文化企业实现再融资

    (四)企业流动性增大、融资带来更多的现金流

    (五)短期的盈利能力不明显,指标分析法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Ⅴ 案例研究篇

  B.14 猪八戒网:为创业者插上腾飞的翅膀

   一 揭开庐山真面目:猪八戒网是一家什么样的互联网公司

    (一)“威客模式”诞生:牛刀小试的“第一笔买卖”

    (二)快速成长的交易平台

    (三)发挥平台效应成长为超级孵化器

    (四)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标本”

   二 猪八戒网“成长的烦恼”与解决策略

    (一)共享经济发展助力猪八戒网迅猛成长

    (二)猪八戒网的“成长烦恼”

     1.利润增长的压力

     2.知识产权保护监管难题

     3.平台秩序的约束与管理

     4.考验政府监管智慧

   三 面对创意经济发展:猪八戒网的未来

    (一)猪八戒网助力“双创”,引领服务业共享经济发展

    (二)标杆性公司的立体化影响价值

  B.15 文化科技融合语境下的青年日常生活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从“手机社交软件”到“社交媒体”

   三 北京地区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基本特征分析

    (一)社交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介形成了互补关系

    (二)人际交流的“个人化”特征渗透在信息分享中

    (三)文化科技融合的特性表现为功能的“多元化”

   四 文化科技融合与日常生活:北京地区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典型特征

    (一)北京地区大学生社交媒介使用体现了其媒介素养的提升

    (二)微信:北京地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新阵地

   附录(本调研问卷)

  B.16 基于计量经济学理论的艺术产品价格评估方法创新

   一 中国传统艺术品产业语境中的价格评估

   二 西方国家艺术品价值评估的三种主要方法

   三 基于计量经济学理论的估值方法

    (一)集中专家经验设定艺术品各项特征指标的权重标准

    (二)艺术品计量估值模型设计

   四 创新型估值方法的实践与挑战

  B.17 深圳市南山区荔秀服饰文化街区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研究

   一 荔秀服饰文化街区历史沿革

   二 荔秀服饰文化街区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产业发展概述

     1.服饰行业全产业链集聚形成一定规模

     2.品牌创新在国内外行业产生一定影响

     3.产业发展自发形成诸多创新增长模式

    (二)企业现状分析

     1.企业经营属性

     2.企业运营年限

     3.企业创新能力

    (三)荔秀服饰文化街区从业人员情况分析

     1.商铺从业人员学历分析

     2.独立设计师学历分析

   三 荔秀服饰文化街区创新生态构建面临的问题

    (一)产业扶持机制亟待完善

    (二)产业链高端发展任重道远

    (三)街区内设施和配套服务需要改善

    (四)街区整体形象和文化氛围需要提升

    (五)知识产权保护存在问题

   四 荔秀服饰文化街区创新生态构建路径

    (一)提升街区整体形象

    (二)设立国际化高端原创设计基地

    (三)打造特色品牌活动

    (四)增设公共服务平台和行业服务机构

    (五)建立专业法律维权机构,加大版权保护力度

    (六)发展数字化产业与休闲旅游跨界融合

  B.18 《魔兽》:情怀背后的游戏IP改编电影成功之道

   一 研究背景:游戏产业与魔兽的发展历程

   二 成功因素:宏大的史诗背景与暴雪的专业性

    (一)游戏的宏大史诗背景

    (二)暴雪娱乐的专业性态度

   三 粉丝经济:电影的“情怀”卖点

    (一)“不正常”的环境氛围之下的情怀

    (二)情怀表现的仪式性——消费行为

    (三)扩大情怀影响力的方式

   四 创新挑战:游戏IP改编电影难点

   五 未来展望:广阔的国内游戏市场

 Ⅵ 发展政策篇

  B.19 正在撤资的联邦文化政策

   一 联邦四大文化机构:华盛顿的文化机构

   二 美国公共文化组织

    (一)NEA:由重视到削减

    (二)州艺术机构群:小型NEAs

    (三)地方艺术机构群:小型SAAs

   三 NEA资助

    (一)艺术疗法

    (二)医疗事业发展

    (三)城市氛围

   四 NEA及其资助的与医疗相关的项目

    (一)社区医疗的蓝图

    (二)音乐与记忆

    (三)创意力量: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的军事治疗艺术网络

   结语

  B.20 博物馆、美术馆及创新生态系统:博物馆政策与社区

   一 基本框架:制度分析与生态系统方法

   二 加拿大博物馆与制度/组织创新

    (一)制度创立者与国家(1820~1900年):从收藏到博物馆

    (二)“国家博物馆”时代(1900~1967年)

    (三)博物馆管理:作为调节工具的博物馆政策(1967年至今)

  B.21 民族文化认同视阈下法国文化政策嬗变及启示

   一 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认同与文化政策制定的逻辑关系

   二 民族文化认同视阈下法国文化政策的历史嬗变

    (一)“文化例外”:文化庇护传统下的民族文化认同

    (二)“文化多样性”:多重文化认同下的民族文化认同重构

    (三)“文化数字化”:数字时代民族文化认同的现代重构

   三 民族文化认同视阈下法国文化政策嬗变的启示

    (一)制定文化政策应坚持民族情怀与国际视野的统一

    (二)制定文化政策应坚持多样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三)制定文化政策应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B.22 美国社区文化治理的资助体系

   一 美国社区文化治理的资助模式

    (一)联邦政府层面:NEA为主,其他政府部门辅助

    (二)地方政府层面:分权自治,多种方式筹集资金

    (三)第三部门投入:大型基金会、社区基金会解决政府资金问题

    (四)个人、企业及其他金融服务机构:多途径、多类型资助社区

   二 美国社区治理资助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一)政府资金投入模式——分权、少层级、多部门投入

    (二)大力发展社区基金会及其他多种社区金融服务

 Ⅶ 大事记

  B.23 2016~2017年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大事记

   2016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17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Abstract

 主要编撰者简介

 文化科技蓝皮书编委会

《文化科技蓝皮书: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7)》是在创新范式从工程化的创新体系迈向有机式的创新生态系统背景下开展的文化与科技融合理论、文化产业观察和发展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年度特色版块,主要研究了文化产业的创新生态模式、创新生态对文化科技融合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及机理,分析了要素文化均衡与文化创新之间的关系。理论创新版块,分析了文化经济的发展在某些国家的文化政策中引发的忽略艺术本质的危机,还探讨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宏观理论、时代意义、认知框架、产业趋势与跨界合作模式。产业观察版块,探讨了中美电影市场话语权、中国新闻场域与报业变迁、香港创新科技产业、文化企业上市融资绩效等问题。案例研究版块,分析了猪八戒网的运作模式,探讨了艺术产品价格评估方法创新、文化科技融合语境下的青年日常生活、游戏IP改编电影及服饰文化街区的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发展政策版块,分析了美国特朗普政府取消国家艺术基金会的政策行为,探讨了国家和博物馆政策在维持文化创新事业中所扮演的角色、民族文化认同视阈下法国文化政策嬗变和美国社区文化治理资助体系及对中国的启示。

[1] 钱飞鸣、谢静:《创客:深圳的新城市名片》,《深圳商报》2015年4月27日。

[2] 杜艳:《深圳龙岗“文化创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引擎》,《南方日报》2015年5月14日。

[3] Schumpeter J. A.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Bost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4:57.

[4] 曾国屏、苟尤钊、刘磊:《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科学学研究》2013年第1期。

[5] 吴希金:《创新生态体系的内涵、特征及其政策含义》,《科学学研究》2014年第1期。

[6] 吴希金:《从“带土移植”到创建创新生态体系——基于同方威视的探索式案例研究》,《中国软科学》2015年第4期。

[7] 朱学彦、吴颖颖:《创新生态系统:动因、内涵与演化机制》,《第十一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分4∶创新与创业(Ⅰ)》,2014。

[8] 龙海波、杨超:《区域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的探索与思考》,《发展研究》2014年第11期。

[9] 亨利·埃茨科威兹:《国家创新模式: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战略》,周春彦译,东方出版社,2013。

[10] 武学超:《五重螺旋创新生态系统要素构成及运行机理》,《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年第6期。

[11] E. G. Carayannis and D.F.J.Cambell.eds..knowledge Creation,Diffusion,and Use in Innovation Networks and Knowledge Cluster: A Comparative Systems Approach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Europe and Aisa.Westport,Connecticut: Preager,2006:1-25.

[12] PCAST. Sustaining the Nation's Innovation Ecosystems,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ufacturing and Competitiveness.2004.

[13] PCAST. Sustaining the Nation's Innovation Ecosystem:Maintaining the Strength of Our Science & Engineering Capabilities.2004.

[14] 钟坚:《大试验:中国经济特区创办始末》,商务印书馆,2010。

[15] 《中央明确特区更多自主权》,《深圳特区报》1982年12月3日。

[1] John Hartley“Creative Industries” in Hartley,J. (Ed)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Oxford: Blackwell,2005),p.19.

[2] Stuart Cunningham,What Price a Creative Economy? Platform Paper 9 (2006),p.4.

[3] For An Excellent Account,see Melissa Nisbett et al.,Culture, Economy and Politics: the Case of New Labour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2015).

[4] Pierre Bourdieu,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London: Routledge,1984).

[5] Ernst Bloch, Heritage of Our Times (Cambridge: Polity,1991).

[6] See World Commission on Culture and Development,Our Creative Diversity Paris: UNESCO,1996.

[7] Scott Lash & John Urry, Economies of Signs and Space. (London: Sage,1994).

[8]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in the UK generate revenues of around £112.5 billion and employ some 1.3 million people. Exports contribute around £10.3 billion to the balance of trade,and the industries account for over 5% of GDP. In 1997-1998,output grew by 16%,compared to under 6% for the economy as a whole”. What these figures are actually measuring is a moot question.DCMS,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 2001. Department of Culture,Media and Sport. (London: HMSO,2001). Executive summary. https://www.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 file/183544/2001part1-foreword2001. pdf.

[9] DCMS ibid.“Executive Summary.”

[10] John Howkins, The Creative Economy: 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London: Penguin,2001.

[11] Richard Florida,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New York: Basic Books,2002).

[12] Douglas McWilliams,The Flat White Economy. How the Digital Economy is Transforming London and Other Cities of the Future (London & New York: Duckworth Overlook,2015).

[13] Hasan Bakhshi, Alan Freeman & Peter Higgs,A Dynamic Mapping of the UK's Creative Industries. (NESTA,2012),online at http://www.nesta.org.uk/ publications/dynamic-mapping-uks-creative-industries.

[14] “In sociology and economics,the precariat is a social class formed by people suffering from precarity,which is a condition of existence without predict-ability or security,affecting material or psychological welfare” Wikipedia.

[15] See Justin O'Connor and Mark Gibson,Culture,Creativity,Cultural Economy: A Review (ACOLA,2015) online at http://acola.org.au/PDF/ SAF01/6.%20Culture%20creativity%20cultural%20economy.pdf.

[16] EU Commission (2010) Green Paper: Unlocking the Potential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http://cdc-ccd.org/IMG/pdf/CEDC_Contribution_ICC_ Green_Paper_28-7-2010_final.pdf.

[17] 172009 UNESCO Framework for Cultural Statistics (Montreal: 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2009),online at http://www.uis.unesco.org/culture/ Pages/framework-cultural-statistics.aspx.

[18] Creative Victoria's Creative Industries Strategy can be found at: http://crea-tive.vic.gov.au/Projects_Initiatives/Creative_Industries_Strategy.

[19] Nick Feik,“The Start-up Whisperer: Just How Innovative is the Turnbull Government's Innovation Package?”,The Monthly,March 2016.

[20] Department for Culture,Media and Sport,Connectivity,Content and Consumers: Britain's Digital Platform for Growth (London: DCMS,2013) online at 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 connectivity-content-and-consumers-britains-digital-platform-for-growth.

[21] O'Connor and Gibson, Culture,Creativity,Cultural Economy.

[22] Tariq Ali,“Corbyn's Progress” London Review of Books 38 (5) (March 2016),p. 22.

[23] Costas Lapavitsas,Profiting without Producing: How Finance Exploits as All(London: Verso,2013).

[24] Colin Griffith,“Share or merge? Public not well served by an ABC monopoly”,The Mandarin,8 March 2016,online at http://www.themandarin.com.au/61508-mark-scotts-friendly-merger-abc-sbs-monopoly/?pgnc=1&pgnc=1.

[25] Stefano Harney,“Unfinished Business: Labour,Management,and the Creative Industries”,in M. Hayward (ed.),Cultural Studies and Finance Capitalism London: Routledge,2012,p. 156.

[26] Brian Eno's John Peel Lecture was Given September 2015; online at http:// www.bbc.co.uk/programmes/p033smwp.

科技部、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2012。

张晗:《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下的美国数字出版业》,《新闻界》2013年第20期。

肖永亮:《社会化媒体公共话语体系结构分析》,《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3期(总第47期)。

肖永亮:《电影特效的奇幻世界》,《知识就是力量》2016年第11期。

肖永亮、李天昀:《媒介表达的移动互联网新偏好》,《艺术评论》2015年第6期(总第139期)。

肖永亮:《环球影城落户北京通州的意义与对策》,《北京文化创意》2015年第6期。

肖永亮、许飘、张义华:《数字技术语境中电影的真实性美学》,《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行政长官2016年施政报告》,http://www.policyaddress.gov.hk/2016/chi/。

陈新华:《香港创意产业及其对深圳的启示》,《特区实践与理论》2007年第4期。

陈宏志:《香港科技研发体系之研究——以创新及科技基金为例》,《科技法律透析》2014年第3期。

李春景:《香港创新体系知识生产及创新绩效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08年11月。

Ruth Towse ed.,A Handbook of Cultural Economics,Northampton,Mass: Edward Elgar. 2011.

魏鹏举:《中国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

常晔:《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12期。

ThomasS.Y.Ho and Roni Michaely,Information Quality and Market Efficiency,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1988) 23(1):53-70.

黄卫平、陈能军:《版权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1998~2010的省际面板数据》,《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周葆华:《中国新闻从业者的社交媒体运用及其影响因素:一项针对上海青年新闻从业者的调查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12期。

王斌、王萍:《新媒体背景下青年意见表达的特点分析:以社交网站为例》,《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第3期。

黄含韵:《中国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与沉迷现状:亲和动机、印象管理与社会资本》,《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10期。

魏正聪、周峰:《艺术品价值评估体系的探索与构建》,《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周思达、杨胜刚:《基于未确知测度模型的艺术品定价问题研究》,《东南学术》2014年第2期。

张维迎:《经济学原理》,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

吴金希:《创新生态体系的内涵、特征及其政策含义》,《科学学研究》2014年第1期。

王海花、谢富纪、周嵩安:《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四维”协同框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第17期。

郑志、冯益:《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对策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第23期。

向勇、李凤亮、佘日新:《百年文创力:文化创意产业案例集》,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向勇、周城雄:《中国创意城市:创意城市发展研究》,新世界出版社,2008。

郑崇选:《都市文化研究的多重视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范玉刚:《消费文化语境下的文艺学美学话语重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夏青:《传播的仪式观视角下的互联网品牌传播》,《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郭泽德:《媒介化、仪式化、景观化——试论城市事件的三个传播特征》,《新闻知识》2013年第2期。

刘伟:《粉丝作为超常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社群文化与心理特征研究前沿探析》,《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年第7期。

田华:《粉丝电影热映的传播学解读》,《编辑之友》2012年第2期。

Adam, Thomas. 2009. Buying Respectability: Philanthropy and Urban Society in Transnational Prospective.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Americans for the Arts. 2014. Local Arts Agency Facts. Washington D.C..

Cohen, Randy, William Schaeffer, and Benjamin Davidson. 2003.“Arts and Economic Prosperity: The Economic Impacts of Nonprofit Arts Organization and their Audiences.”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 Law and Society. 22:44-62.

Callahan, David. 2017. The Givers: Wealth, Money, Power and Philanthropy in a Gilded age. New York: Knopf.

Chartrand, Harry Hillman and Claire McCaughey. 1989.“The Arm's Length Principle and the Arts: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Past, Present, and Future.” Who's to Pay for the Arts: The International Search for Models of Arts Support. Eds. Milton C. Cummings Jr. and J. Mark Davidson Schuster.

Florida, Richard. 2002.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New York: Basic Books.

Galligan, Ann. 1993.“The Politicization of Peer Review Panels” in Judith H. Balfe, ed., Paying the Piper: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Arts Patronage. Urbana Champagn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Gattinger, Monica and Diane Saint-Pierre. 2008.“Toward Subnational Comparative Policy Analysis: The Case of Provincial Cultur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in Canada”. Arts Education Policy Review 38: 167-184.

Harris, Neil. 2013. Capital Culture: J Carter Brown,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and the Reinvention of the Museum Experienc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arquis, Alice. 1996. Art Lessons. New York: Basic Books.

McCarthy, Kevin F., Arthur Brooks, Julia Lowell, and Laura Zakaras. 2001. The Performing Arts in a New Era. Santa Monica: RAND.

Mulcahy, Kevin V. 2017. Public Culture, Cultural Identity, Cultural Policy: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New York Times, 2017. April, 25.

Mulcahy, Kevin V. 2003.“Entrepreneurship or Cultural Darwinism: Perspectives on the American System of Cultural Patronage, ”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 Law and Society, 32: 165-184.

Mulcahy, Kevin V. 2002.“The State Arts Agencies: An Overview of Cultural Federal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Arts, Law and Society. 32: 67-80.

Mulcahy, Kevin V. 1991.“The Public Interest in Public Culture”.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 Law and Society. 21: 5-25.

Mulcahy, Kevin V. 1988. The Politics of Cultural Oversight: The Reauthorization Process and 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In Margaret Jane Wyszomirski, Congress and The Arts: A Precarious Alliance.New York: American Council for the Arts.

Saint-Pierre, Diane. 2003. La Politique Culturelle du Québec de 1992: Continuité ou changement. Les Acteurs, les coalitions et les enjeux: Québec: Les Presses de l'Université Laval.

Sterngold, Arthur R. 2004.“Do Economic Impact Studies Misrepresent the Benefits of Arts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 Law and Society. 34:166-188.

DiMaggio, P. et W. W. Powell. (1983).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 48, pp. 147-160.

DiMaggio, P. J. (1991).“Constructing an Organizational Field as a Professional Project: U.S. Art Museums 1920-1940”, in Walter W. Powell et Paul J. DiMaggio.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pp. 267-293.

Easton, D. (1953). The Political System. An Inquiry into the State of Political Science. New York: Knopf.

Florida, R. (2002).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 Leisure,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 New York: Basic Books.

Florida, R. (2010).“The Economic Geography of Talent”,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92(4): 743-755.

Frey, B. (1994).“Cultural Economics and Museum Behavior”, Scot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41(3): 325-335.

Frey, B. (1998).“Superstar Museums: an Economic Analysis”,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 22(2): 113-125.

Gibson, C. and L. Kong. (2005).“Cultural Economy: A Critical Review”,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9(5): 541-561.

Hannan, M.T. and J.H. Freeman.(1989).Organizational Ecolog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ansen, H. K., T. Niedomysl. (2009). “Migration of the Creative Class: Evidence from Sweden”,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9(2): 191-206.

Kong, L. (2014).“Transnational Mobilities and the Making of Creative Cities”, Theory, Culture and Society, 31(2): 273-289.

Lampel, J., T. Lant and J. Shamsie. (2000).“Balancing Act: Learning from Organizing Practices in Cultural Industries”, Organization Science, 11(3): 263-269.

Lasswell, H. (1936). Politics. Who Gets What, When and How? New York: Meridien Books.

Markusen, A. (2006).“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Creative Class: Evidence from a Study of Artists”,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38(10): 1921-1940.

Meyer, J. W. and B. Rowan. (1977).“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 Formal structures as myth and ceremony ”.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82, (2), 340-363.

Paquette, J. (2008).“Engineering the Northern Bohemian: Local Cultural Policies and Governance in the Creative City Era”, Space and Polity, 12(3): 297-310.

Parsons, T. (1951). Social System. London: Routledge.

Peck, J. (2005).“Struggling with the Creative Cla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9(4): 740-770.

Pfeffer, J. and G. R. Salancik. (1978).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Scott, W. R. (2001).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Sennett, R. (2006). The Culture of the New Capitalis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Tolbert, P. S. and L. G. Zucker. (1983). “Institutional Sources of Change in the Formal Structure of Organizations: The Diffusion of Civil Service Reform”,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8 (1), 22-39.

张玉国:《国家利益与文化政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韩震:《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Jean Caune.La démocratisation culturelle. Une médiation à bout de souffle. Grenoble: PUG,2006.

高建为等:《法国文化解读》,济南出版社,2006。

任珺:《跨域视角下的文化政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戴夫·奥布赖恩:《文化政策——创意产业中的管理、价值和现代性》,魏家海等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6。

L'exception culturelle-Acte 2: les politiques culturelles de la France à l'ère numérique. Ministère de la culture et la communication,Paris,2013.

Danièle Giazzi.Les médias et le numérique. Rapport du Ministère de la culture et de la communication,Paris,Septembre 2008.

[1] 杨楠:《美国社区文化治理及其经验借鉴》,《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

[2] 甘行琼、汤凤林:《美国财政分权的效率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3] Buchwalter A. Culture and democracy: Social and Ethical Issues in Public Support for the Arts and Humanities. Boulder,Colo: Westview,1992: 4.

[4] 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Art Works for America Strategic Plan,FY 2014-2018. Washington,DC: 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2014[2017-02-22] .https://www.arts.gov/sites/default/files/NEAStrategicPlan2014-2018. pdf.

[5] Miller T,Yúdice G. Cultural Polic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2002: 50.

[6] Stubbs R,Clapp H. Public Funding for the Arts: 2015 Update. GIA Reader,2015,26(3). [2017-02-04] .http://www.giarts.org/article/public-funding-arts-2015-update.

[7] Foundation Center. Key Facts on U.S. Foundations. 2014[2017-02-11] .http://foundationcenter.org/gainknowledge/research/keyfacts2014/pdfs/Key_Facts_on_US_Foundations_2014.pdf.

[8] Hall P D. The Community Foundation in America,1914-1987. Philanthropic Giving Studies in Varieties and Goals,1989: 180-199.

[9] Foundation Center. 2014 Total Grantmaking Foundations: Community Foundation. 2016[2017-03-03] .http://data.foundationcenter.org/#/foundations/community/nationwide/total/list/2014.

[10] Sacks E W. The Growth of community Foundations around the World. An Examination of the Vitality of the Community Foundation Movement. New York: New York Council on Foundations,2000.

[11] 史蒂文·劳伦斯:《代序:通过社区促进中国的繁荣——建立和支持社区基金会的好处》,基金会中心网,美国社区基金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2] Giving USA. Giving USA 2016 Annual Report.[2017-02-01] .http://www.givinginstitute.org/?page=GUSAAnnualReport.

[13]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How the United States Funds the Arts. Washington,DC: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2012:19[2017-01-10] .https://www.arts.gov/sites/default/files/how-the-us-funds-the-arts.pdf.

[14] CDFI Fu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stitutions Fund. 2015[2017-02-01] .https://www.cdfifund.gov/Documents/Final%20CDFI%20List%2001-31-2017.xlsx.

[15] 尹梦琦:《社区基金会税收优惠制度研究》,《商》2015年第37期。

简 介:文化除了容易遭受外部干预之外,还总是摆脱不了被资助的命运。本书在系统梳理文化资助历史和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代表性发达国家和地区文化资助经验,全面调研我国文化资助现状,探讨如何通过制度设计促进文化资助主体的多元化和资助方式的高效化,并分析了在技术、经济、政治环境变化的背景下文化资助制度创新的可能性。本书为中国文化资助制度的...

作者: 黄玉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