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8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106

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20)图书

Annual Report on Development of China Grand Canal (2020)

SSAPID:101-3350-2369-96
ISBN:978-7-5201-7238-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解读,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与调查,社会、经济与治理,运河城镇与国外运河等几个方面,利用官方数据和实际调查资料,对中国大运河各项事业的发展状况做出细致的考察和梳理,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大运河蓝皮书
编 辑:韩莹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0年09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法律声明

 主要编纂者简介

 皮书

 编撰机构简介

 摘要

 基本子库

 皮书数据库

 Abstract

 中国大运河蓝皮书编委会

 Ⅰ 总报告

  B.1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报告

   一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总趋势

    (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顶层设计出台,明确了建设意义和任务

    (二)大运河文化嵌入多个方向和领域,协同共建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1.以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主体的工程建设

     2.大运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建设

     3.大运河文化产业建设

    (三)连线织网、融汇交流,借势“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和长江经济带发展

    (四)通航、断航与复航:大运河航道运输、生态管理的现实状况

    (五)民众认同感增强,大运河文化宣传、教育、研究活动日益增加

    (六)从无形到有形,从外延到内涵,进行数字大运河文化建设以拓展文化空间

    (七)世界视野与国际交流框架下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国际化

   二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点任务和建议

    (一)落实《纲要》,重点完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二)加强保护,形成文化遗产整体保护、传承和利用格局

    (三)着眼整体,根据区域需求发展运河航运

    (四)协调关系,优化结构,构建大运河文化产业体系

    (五)对接重大布局,深化国际合作

    (六)提高行政效率,创新体制机制

    (七)加强大运河文化的“化育”功能

    (八)加大数字运河建设,建立新兴产业区

    (九)扩大视野,深化研究

    (十)建立示范区,发挥“模范”作用

 Ⅱ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解读篇

  B.2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解读

   一 《纲要》内容解读

   二 《纲要》特点与目标

   三 《纲要》的意义

  B.3 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引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引言

   一 运河文化的活态保护与实践

   二 把文化保护置于空间规划之中

   三 运河生态恢复与景观建设

   四 文旅融合打造缤纷旅游带

   五 创新体制机制,确保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B.4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解读下的大运河聊城段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报告

   一 大运河聊城段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现状

    (一)摸清资源家底,树立正确保护理念

    (二)实现多点联动,促进区域创新融合协调发展

    (三)衔接国家重大战略,打造世界亮点工程

   二 大运河聊城段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三 大运河聊城段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再思考

    (一)理解遗产内涵,细化保护对象

    (二)加强顶层设计,合理有效利用

    (三)强化新媒体建设,提高品牌效应

  B.5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解读下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内容、现状与路径思考

   一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内容

    (一)恪守承诺,保护好运河遗产

    (二)保护运河生态,打造生态走廊

    (三)提升水利水运功能,铸造黄金水道

    (四)拓展景观效益,深度开发运河旅游

    (五)挖掘运河价值,传承运河文化

    (六)建设运河文化产业新高地,助推文化强国

   二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现状

    (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存在的误区

     1.片面地搞大运河文化保护,缺少系统的理念

     2.静态地搞大运河文化传承,缺少创造性转化

     3.僵化地搞大运河文化利用,缺少发展的观念

     4.功利性地搞大运河文化带项目,缺少文化自觉意识

     5.机械地搞大运河生态保护,缺少长期效果

     6.孤立地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缺少整体概念

   三 大运河沿线城市要携手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一)在保护上体现联动

     1.形成保护管理联动机制

     2.联动制订高起点规划

     3.形成统一立法

     4.推动建立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联动机制

    (二)在传承上体现联手

     1.联手挖掘运河文化价值

     2.联手打造运河文化传播平台

     3.联手推出文化项目

    (三)在利用上体现联合

     1.联合打造运河文化旅游品牌

     2.联合发展运河文化产业

     3.联合打造运河城市带

 Ⅲ 文化带建设研究与调查篇

  B.6 大运河水利工程的保护、传承与利用

   一 研究背景

   二 运河水利工程遗产现状

   三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背景下运河水利工程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

    (一)保护层面

     1.河道

     2.水工设施

    (二)传承利用层面

   四 运河水利工程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中的问题

    (一)管理及合作机制不健全

    (二)法律法规针对性不强

    (三)活态遗产的使用与遗产保护的矛盾

    (四)传承利用质量不高

   五 运河水利工程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建议

    (一)健全管理制度与法律制度

    (二)处理好活态遗产使用与遗产保护的关系

    (三)创新运河水利工程遗产的保护方式

    (四)拓展运河水利工程遗产的传承、利用途径

  B.7 京杭大运河(北京段)遗产廊道时空演化研究*

   引言

   一 研究区界定及研究方法

   二 京杭大运河(北京段)空间分析

    (一)京杭大运河(北京段)文化遗产的构成分析

     1.京杭大运河(北京段)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

     2.京杭大运河(北京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

    (二)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演变过程

     1.京杭大运河的形成期

     2.京杭大运河的发展期

     3.京杭大运河的全盛期

     4.京杭大运河的成熟期

    (三)京杭大运河(北京段)的时空演化过程分析

     1.辽代

     2.金代

     3.元代

     4.明清时期

   三 思考与结论

  B.8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公共文化服务的进展、问题与发展建议

   一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公共文化服务的进展

    (一)大运河文化带公共文化服务规划措施的制定与出台

    (二)大运河文化带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

    (三)大运河文化带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开展

   二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地区、城乡发展不均衡

     2.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率低

     3.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队伍建设不健全

    (二)发展建议

     1.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制度保障

     2.因地制宜,注重资金投入及效益,优化功能布局

     3.转变政府职能,吸纳社会各群体积极参与

     4.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管理机制

  B.9 京杭大运河江苏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查报告

   一 京杭大运河江苏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二 京杭大运河江苏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一)建章立制,政策法规制度不断完善

    (二)注重科学保护,不断探索非遗保护新路径、新方法

    (三)及时对非遗保护工作进行检查、总结、验收,提高保护工作实效性

    (四)注重宣传推广,非遗传播格局不断扩大

    (五)注重人才培养,非遗传承能力不断增强

    (六)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不断提高非遗美誉度

   三 对京杭大运河江苏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建议

 Ⅳ 社会、经济与治理篇

  B.10 隋唐运河沿岸的规划变迁、法治进程与基层治理

   一 早期开发:从“财经纪律”到“投资条例”

   二 扶贫开发:从“政策发动”到“乡村治理”

   三 旅游开发:从“特色小镇”到“文化内涵”

   四 生态保护:从“规划限制”到“规划倒逼”

   五 运河文化:从“法律制度”到“水治文明”

  B.11 京杭运河城市节事活动的传播效能和策略

   一 京杭运河节事活动数量和空间分布现状

   二 京杭运河沿线城市节事活动案例分析

    (一)“活态”遗产传播运河文化:杭州“大运河文化节”

    (二)论坛效应带动运河城市发展:扬州“世界运河城市论坛”

    (三)文艺活动传承运河精神:北京“原创历史传奇音乐剧《天地运河情》”

   三 京杭运河节事活动传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运河文化资源整合不到位,难以凸显城市主题

    (二)传播方式落后,不成熟的传播模式造成传播效率低下

    (三)反馈互动环节薄弱,传播过程中社会参与度较低

   四 运河节事活动传播策略

    (一)整合运河资源,塑造运河城市形象

    (二)创新传播模式,构建以全媒体为基础的传播体系

    (三)引导社会参与,调动公众传播力量

  B.12 天津运河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报告*

   一 历史文化资源

   二 理论基础

    (一)文化资产理论与运河文化代际传承理论

    (二)天津运河特色小镇的五大要素

    (三)天津运河特色小镇空间结构解析

   三 建设成就

    (一)天津市颁布了关于运河小镇保护发展的规划与措施

    (二)天津市运河中心城镇的规划与改造

    (三)静海区借助丰富的运河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不同特色的运河小镇

     1.运河旅游文化小镇

     2.官屯文化小镇

     3.独流古镇

    (四)武清区以文化旅游打造北运河文化小镇

    (五)西青区以运河文化项目开发打造南运河特色小镇

    (六)天津市开通水上运河古镇文化旅游线路

    (七)天津运河特色小镇研究的系列成果

   四 存在的问题

   五 对策与措施

    (一)宏观发展策略

     1.权威理论认证欠缺的三个补救措施

     2.生态发展策略

     3.社会发展策略

    (二)发展运河特色小镇的各种模式

     1.运河文化主题型模式

     2.运河特色小镇分类保护模式

     3.运河特色小镇延续型模式

    (三)天津运河小镇历史文化遗产“活态”化措施

  B.13 大运河旅游开发与乡村振兴

   一 《战略规划》《规划纲要》中对乡村旅游的阐述

   二 开发大运河乡村旅游,推动乡村社会振兴的个案介绍

   三 大运河旅游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对策

  B.14 大运河山东段湖泊水环境评估报告

   一 大运河山东段湖泊自然地理环境

   二 南四湖与东平湖流域社会经济状况

   三 南四湖与东平湖水环境变迁

    (一)南四湖水环境变迁

    (二)东平湖水环境变迁

   四 政策建议

 Ⅴ 城镇篇

  B.15 山东省济宁市南旺镇运河遗产保护报告

   一 概况

   二 运河遗产

    (一)修戴村坝

    (二)开小汶河

    (三)建分水口

    (四)设置水柜

    (五)修建水闸

    (六)导泉补源

   三 运河遗产现状

    (一)会通河(南旺枢纽段)

    (二)小汶河

    (三)十里闸

    (四)柳林闸

    (五)寺前铺闸

    (六)南旺分水龙王庙遗址

    (七)运河砖石堤岸

    (八)邢通斗门

    (九)徐建口斗门

   四 运河遗产保护

   五 存在问题与建议

    (一)问题

    (二)建议

  B.16 浙江省嘉兴市王江泾镇运河遗产保护报告

   一 概况

    (一)地理环境

    (二)历史沿革

    (三)运河关联与定位

   二 运河遗产

    (一)运河工程遗产

     1.苏州塘

     2.长虹桥

     3.闻店桥

    (二)运河交通遗产

     1.运河石塘

     2.运河纤道

    (三)运河文化遗产

     1.一宿庵

     2.倭墩浜

     3.刘王庙会

   三 运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四 问题与对策

    (一)问题

    (二)对策

  B.17 江苏省高邮市界首镇运河遗产发展报告

   一 概况

    (一)地理环境

    (二)历史沿革

   二 运河遗产

    (一)运河工程遗产

     1.界首运河码头

     2.大运河古道界首段

     3.界首段的运河水闸与涵洞

    (二)运河文化遗产

     1.邮驿文化

     2.建筑文化

     3.美食文化

     4.民歌民俗文化

   三 运河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

   四 存在问题与建议

    (一)问题

    (二)建议

 Ⅵ 国外运河篇

  B.18 苏伊士运河的机遇与挑战

   一 苏伊士运河简介

   二 苏伊士运河的扩建

   三 新苏伊士运河与“一带一路”

   四 苏伊士运河面临的新挑战

    (一)其他航线的竞争

    (二)地缘政治的不稳定

    (三)海盗的猖獗

    (四)北极航线的开辟

    (五)其他方面

苏杨、张颖岚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7~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王健、王明德、孙煜:《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张健:《正视公众认知现状 构建新型大运河文化传播体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9月9日。

张振鹏、栾晓平:《大运河沿线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路径及启示》,《山东社会科学》2018年第7期。

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调研组:《让古老的大运河向世界亮出金名片》,《求是》2019年第15期。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2019年12月5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2019年2月1日。

安蓓:《将大运河打造成展示中华文明的亮丽名片——解读〈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新华网,2019年5月22日,http://www.xinhuanet.com/local/2019-05/22/c_1124528007.htm,最后访问日期:2020年3月1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就〈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答记者问》,新华网,2019年5月9日,http://www.xinhuanet.com/2019-05/09/c_1124473463.htm,最后访问日期:2020年3月1日。

刘政:《〈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发布》,《中国改革报》2019年5月13日。

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大众文艺》2019年第13期。

安作璋:《中国运河文化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就〈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答记者问》,新华网,2019年5月9日,http://www.xinhuanet.com/2019-05/09/c_1124473463.htm,最后访问日期:2020年3月1日。蒋召国:《聊城运河发展报告》,载吴欣主编《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吴欣:《传承、保护与利用:大运河经济文化带建设的现状与思考》,载吴欣主编《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吴欣:《大运河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光明日报》2018年2月5日。

吴欣、魏志阳:《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报告》,载吴欣主编《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1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郑民德:《“运河文化带”视阈下的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新华网,2019年5月9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5/09/c_1124473457.htm,最后访问日期:2020年3月1日。

朱光亚:《大运河的文化积淀及其在新世纪的命运——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和申遗工作的回顾与体会》,《东南文化》2012年第5期。

姜师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体现三个“联”》,《中国文物报》2017年10月30日。

姜师立:《中国大运河文化》,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9。

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调研组:《让古老的大运河向世界亮出金名片》,《求是》2019年第15期。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2019。

邓俊等:《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大运河保护与管理的研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12年第3期。

付正宇等:《看得见古韵,记得起乡愁!济宁文旅融合奔向“诗和远方”》,2019年4月11日,http://www.jnnews.tv/jining/p/2019-04/11/695472.html,最后访问日期:2020年5月8日。

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国际运河古迹名录》。

国家文物局:《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文本》。

贺勇:《文化水路,京韵流芳》,《人民日报》2019年7月4日。

惠玉兰:《吴江晒出“河长制”漂亮成绩单去年区级河湖工作清单100%完成》,2019年1月31日,http://www.subaonet.com/2019/0131/2400826.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20年5月8日。

李海棠:《完善河长制、深化流域治理》,《环境经济》2017年第15期。

李云鹏等:《中国大运河水利遗产现状调查及保护策略探讨》,《水利学报》2016年第9期。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大运河文化旅游消费白皮书》,2019。

扬州市水利局:《水利部副部长魏山忠来扬调研大运河保护工作》,2019年11月11日,http://slj.yangzhou.gov.cn/yzslj/tpxwe/201911/fa9de823b73d497b8c80ff849851d48e.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20年5月8日。

张冲林:《淮安:以水为脉 文旅互兴》,《中国旅游报》2019年7月11日。

张念强等:《京杭运河古代水利工程的综合价值评估研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12年第2期。

张廷皓、于冰:《京杭运河水运、水利工程及其遗址特性讨论》,《中国名城》2009年第6期。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京杭运河“河长制”省级河长巡河座谈会在湖州召开》,2019年7月29日,http://www.mot.gov.cn/difangxinwen/xxlb_fabu/fbpd_zhejiang/201907/t20190729_3231092.html,最后访问日期:2020年5月8日。

周畅:《安徽:千年古运河焕发新生》,2019年4月22日,http://www.xinhuanet.com/local/2019-04/22/c_1124400457.htm,最后访问日期:2020年5月8日。

竺捷:《荣升省文保单位 京口闸遗址开始新一轮修缮保护》,2019年5月22日,http://jsnews.jschina.com.cn/zj/a/201905/t20190522_2313721.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20年5月8日。

程玉海:《中国大运河的形成、发展与繁荣》,《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杜忠潮、柳银花:《基于信息熵的线性遗产廊道旅游价值综合性评价——以西北地区丝绸之路为例》,《干旱区地理》2011年第3期。

郭欣:《萧太后河:北京第一条人工运河》,《北京日报》2017年8月17日。

侯仁之主编《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

李创新、马耀峰、李振亭等:《遗产廊道型资源旅游合作开发模式研究——以“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为例》,《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年第9期。

李裕宏:《北京城市水系的历史变迁》,《当代北京研究》2011年第1期。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校证》,陈桥驿校证,中华书局,2007。

吕龙、黄震方:《遗产廊道旅游价值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以古运河江苏段为例》,《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第6期。

沙迪、金晓玲、胡希军:《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遗产廊道适宜性评价——以湖南醴陵市为例》,《湖北农业科学》2012年第7期。

(元)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

(元)脱脱等:《元史》,中华书局,1976。

王丽萍:《试论滇藏茶马古道文化遗产廊道的构建》,《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第4期。

王思思、李婷、董音:《北京市文化遗产空间结构分析及遗产廊道网络构建》,《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6期。

王肖宇、陈伯超:《美国国家遗产廊道的保护——以黑石河峡谷为例》,《世界建筑》2007年第7期。

王肖宇、陈伯超、毛兵:《京沈清文化遗产廊道研究初探》,《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王志芳、孙鹏:《遗产廊道——一种较新的遗产保护方法》,《中国园林》2001年第5期。

(唐)魏徵:《隋书》,中华书局,1973。

奚雪松、陈琳:《美国伊利运河国家遗产廊道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方法及其启示》,《国际城市规划》2013年第4期。

俞孔坚、奚雪松:《发生学视角下的大运河遗产廊道构成》,《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第8期。

俞孔坚、朱强、李迪华:《中国大运河工业遗产廊道构建:设想及原理(上篇)》,《建设科技》2007年第11期。

张镒、柯彬彬:《我国遗产廊道研究述评》,《世界地理研究》2016年第1期。

(周)左丘明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B.Barrett,National Heritage Areas:Places on the Land,Places in the Mind,The George Wright Forum,2005.

《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中国人大网,2015年5月12日,http://www.npc.gov.cn/npc/c22242/201505/b790f180975842fd857545e5a172bb61.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20年3月1日。

云露:《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措施》,《卷宗》2018年第8期。

郑少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艺生活》2017年第2期。

《崔黄口电商小镇获评最具发展潜力特色小镇》,《天津日报》2017年11月28日。

《大动作!杨柳青将投资近百亿干这件事!》,2017年2月15日,https://www.sohu.com/a/126350617_355466,最后访问日期:2020年8月1日。

《天津北辰区双街村全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2014年10月27日,http://www.huaxia.com/ly/lyzx/2014/10/4125511.html,最后访问日期:2020年3月1日。

《投资1000亿的运河项目落户西青,打造四大运河文化区域》,2017年12月10日,https://www.sohu.com/a/209617627_355463,最后访问日期:2020年8月1日。

《住建部公布首批127个特色小镇(名单)》,2016年10月15日,http://news.sohu.com/20161015/n470353462.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20年3月1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2017年12月5日,https://www.askci.com/news/chanye/20171205/164710113390.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20年3月1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命名第六批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决定》,2009年10月22日,http://www.mee.gov.cn/gkml/zj/wj/200910/t20091022_172440.htm,最后访问日期:2020年3月1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文件》。

刘茵、韩晓晶:《天津助大运河申遗成功为沿线旅游提供无形资源》,《天津日报》2014年6月24日。

天津市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天津市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调整市、区级总河长及河长名单的通知》,2018年8月31日,http://www.lc123.net/laws/2018-08-31/332096.html,最后访问日期:2020年3月1日。

朱晓明、阮仪三:《长江以北“京杭大运河”古镇调查研究》,《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年第3期。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公布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通知》,2009年3月13日,http://www.mohurd.gov.cn/wjfb/200903/t20090313_187178.html,最后访问日期:2020年3月1日。

李祥林:《乡村振兴与乡村艺术》,《社会科学家》2018年第8期。

李新红、薛明陆:《运河秧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山东体育科技》2004年第5期。

李英:《乡村旅游品牌的强符号建构路径探析——以“好客山东”为例》,《新闻研究导刊》2019年第10期。

路芳:《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中的再生产》,《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王晨光:《集体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与启示》,《山东社会科学》2018年第5期。

王德刚、田芸:《旅游化生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生存模式》,《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王倩颖、孙晓、刘海英:《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农村旅游的突围路径》,《农业经济》2019年第4期。

吴思斌、刘细发:《发展旅游产业,推进乡村振兴》,《人民论坛》2018年第17期。

吴元芳:《山东省运河区域民俗旅游开发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2期。

陈诗越、董杰、张重阳:《东平湖生态环境现状及流域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第5期。

范颖、沈正平、陈诗越:《苏鲁边界区域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协同机制探讨——以南四湖为例》,《环境工程》2017年第4期。

栗文佳、陈影影、于世永等:《东平湖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环境工程》2019年第8期。

刘学利、姚昕、董杰等:《东平湖水环境研究进展与展望》,《中国农学通报》2016年第11期。

罗文磊、田娟、侯战方等:《东平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富集特征及其污染研究》,《环境工程》2016年第4期。

邵波:《南四湖流域经济与水环境协调发展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

师吉华、李秀启、董贯仓等:《东平湖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徐鹏、高伟、周丰等:《流域社会经济的水环境效应评估新方法及在南四湖的应用》,《环境科学学报》2013年第8期。

闫芳阶、刘友春、王忠华:《南四湖健康生命系统维持及可持续发展战略》,黄河水利出版社,2015。

杨丽原、沈吉、刘恩峰、季峻峰:《南四湖现代沉积物中营养元素分布特征》,《湖泊科学》2007年第4期。

杨丽原、王晓军、刘恩峰:《南四湖表层沉积物营养元素分布特征》,《海洋湖沼通报》2007年第2期。

殷山红、张智博、肖燕等:《东平湖菹草-上覆水-沉积物系统中汞、砷的赋存特征》,《环境化学》2019年第3期。

张菊、何振芳、董杰等:《东平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及污染评价》,《生态环境学报》2016年第10期。

张菊、鲁长娟、郭娜等:《南四湖支流东鱼河水质现状及健康风险评价》,《水电能源科学》2017年第8期。

张双双、武周虎、张洁、牟天瑜:《南四湖表层底泥有机质及氮磷分布特征》,《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赵世新、张晨、高学平、李文猛:《南水北调东线调度对南四湖水质的影响》,《湖泊科学》2012年第6期。

卢秋怡:《“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埃及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

马晓霖、闫兵:《“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埃及产能合作的主要成就及面临的问题》,《新丝路学刊》2018年第4期。

韦尼雄:《苏伊士运河:与造船业相待而成》,《船舶经济贸易》2016年第9期。

殷飞:《探析苏伊士运河的未来发展前景》,《环球人文地理》2016年第6期。

简 介:本书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黄运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运河区域文旅融合、运河交通运输与城乡协同发展、运河城镇、世界运河等几个方面,利用官方数据和实际调查资料,对中国大运河各项事业的发展状况做出细致的考察和梳理,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与借鉴。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1年09月

简 介:本书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黄运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运河区域文旅融合、运河交通运输与城乡协同发展、运河城镇、世界运河等几个方面,利用官方数据和实际调查资料,对中国大运河各项事业的发展状况做出细致的考察和梳理,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与借鉴。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1年0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