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4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77

政治人类学评论(第8辑)图书

Political Anthropology Review 2018·2

SSAPID:101-3335-2197-57
ISBN:978-7-5201-4125-3
DOI:
ISSN:
关键词: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上海师范大学主办的政治人类学专业集刊,旨在紧扣“权力-权利”互动博弈逻辑,运用田野研究、民族志文本和扎根理论等“三位一体”的扎根理论方法论,展开交叉跨学科综合性研究。本辑共六篇文章,包括村寨社会国家化进程的人类学视角、乡村权力与乡村的秩序的重建、村委会权力运作嬗变下的村庄治理、村寨治理与法秩序变迁、乡村集市的权力整合、“重建寺庙热”中的乡土秩序重构,文章聚焦于基层单位——村庄,对于理解当下中国的基层社会有一定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陶庆
编 辑:桂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1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D0 政治理论

 《政治人类学评论》征稿与写作体例

 编委会

 “水案”中国的治理性失衡

  一、“水案”中国的前因后果

   (一)水利与中国研究的两种进路

   (二)水案与中国地方社会

   (三)水纠纷与乡村治理

    1.研究进路的转变

    2.水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并重

    3.关注权力关系

  二、西山村与东平村的“平常-非常”社会结构

   (一)浊漳河流淌过的两个村落

    1.初入西山村

    2.村落简介

   (二)村落间的“非常”节奏

    1.土地与上访:1973-1978年

    2.水稻与土炮:1998-1999年

  三、国家力量进入后的村落政治嬗变

   (一)当地人眼中的“上游管理局”

   (二)离村干部与返村干部

  结语:“治理性失衡”安得宁乎

 拆迁政治的经纪选择全景

  一、乡村经纪模式理论的治理困境

   (一) 拆迁制度、拆迁行为与拆迁治理的理论思辨

   (二)与乡村家户制和经纪模式理论的对话

  二、前河村“拆迁政治”的多元治理

   (一)前河村的6次拆迁

   (二)政府在征地拆迁过程中的斡旋

   (三)拆迁过程中的经纪策略与后果

  三、经纪选择理论的自治理逻辑

   (一)经纪选择理论的利益优先

   (二)经纪选择理论的适用空间

 新兴组织权威与村庄秩序重构

  一、村庄权威与村庄治理

   (一)国家—社会视角下的乡村权威

    1.传统时期的乡村绅士

    2.新中国成立后的乡村精英

    3.私营企业主阶层(经济精英)

   (二)权威变迁与民间新兴权威兴起

    1.市场转型下的权威变迁

    2.中国乡村权威变迁及其路径

    3.村庄内的传统组织资源

    4.新兴经济组织资源

   (三)村庄整合的不同类型

  二、H村的民间组织传统与新兴协会权威的建构

   (一)H村原本权威组织及结构

    1. H村的正式组织

    2. H村的非正式组织

   (二)H村的民间组织传统

   (三)H村新兴协会权威的建构

    1.财富:权威的象征

    2.公共物品的直接生产者

    3.谋生机会的直接生产者

  三、新兴权威的多元互动与村庄秩序重构

   (一)新兴权威与村民的互动

   (二)新兴权威与乡村正式组织的互动

    1.对抗:“我要把地要回去”

    2.僵持:“无人去的选举大会”

    3.合作:土地资源的“按势支配”

    4.越俎代庖

   (三)新兴权威与地方政府的互动

    1.政治地位和荣誉的赋予与谋求

    2.直接或间接的合作

    3.发展私人关系

   (四)替代性的新兴权威与非制度性参与

    1.替代性功能组织

    2.新兴的村庄权威

    3.非制度化参与

 文化与民间权威

  一、传统复兴与民间权威引发的地方权力关系

   (一)“传统文化复兴”

   (二)民间权威研究:从官民中介到权威的建构

   (三)理论观照:作为结构的“文化图式”

   (四)从文化图式看传统复兴与权威关系

  二、文化图式变迁的权力博弈

   (一)田野工作的展开

   (二)讲理:衡量“光棍”的标准

    1.“讲理”

    2.“光棍”

    3.路村的文化图式

   (三)文化图式的变迁

    1.集市下的村民

    2.大队干部的“集体堕落”与不容忽视的小队干部

    3.“讲理”与“光棍”的当下呈现

  三、“重建村庙”的政治学

   (一)作为光棍平台的“麦货会”与村庙

   (二)修庙过程中不同群体之间的权力关系

    1.争执与分离:路村与白龙庙村之间

    2.合作与矛盾:修庙老头与村干部之间

    3.矛盾、竞争与妥协:修庙老头之间

   (三)县城干部介入修庙过程的“素描”

  四、文化、权力与小人物的克里斯玛权威

   (一)文化、权力与历史

   (二)“光棍”、精英与权威

 文前辅文

 Discipline Openness and Academic Sharing

 学科开放与学术共享

 作者简介

建立新政治人类学就是要创造新范式和认识论倾向,以适应去领土化(deterritorialised)、去集中化(decentralised) 和去规管化(deregulated)的世界。为什么我们需要政治人类学而不是政治学理论,或者仅仅是人类学?正在于它能够超越各种既有框架,这些框架将政治本身蜕变为制度,或在不知不觉中间离政治— 一个抽象介质的领域,在远离情感、身体和真暴力的空虚中制定抽象的原则— 和解决冲突的努力。新政治人类学固然有其弱点,但它仍是培养全球新科学的基础。这种新科学的深度和注意力能够涵盖林林总总的全球性“超级现象”的形态学意义,从新部落主义到气候变化,到超民族主义,到所谓民族国家的衰落,到后人文主义,不一而足。(黄觉,译)

[美]彼得·C.珀杜.1982.明清时期的洞庭湖水利[J].历史地理(4).

[美]杜赞奇.1996.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美]魏特夫.1989.东方专制主义:对于极权力量的比较研究[M].许式谷,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美]格尔兹.1999.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M].赵炳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美]拉铁摩尔.2005.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法]索雷尔.2003.进步的幻象[M].吕文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法]列维-斯特劳斯.1995.结构人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英]马林诺夫斯基.2002.西太平洋的航海者[M].梁永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英]莫里斯· 弗里德曼.2000.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M].刘晓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英]普里查德.2002.努尔人:对尼罗河畔一个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M].褚建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安阳县水利志编委会.2004.安阳县水利志[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

费孝通.2001.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

费孝通.2009.费孝通全集(第二卷)[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1990.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J].读书(10).

黄宗智.1986.略论华北近数百年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兼及社会经济史研究方法[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杂志(2).

黄锡荃,苏法崇,梅安新.1995.中国的河流[M].北京:商务印书馆.

行龙.2005.晋水流域36村水利祭祀系统个案研究[J].史林(4).

冀朝鼎.1981.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M].朱诗鳌,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敬正书.2002.关于解决漳河上游水事问题的调查报告[J].中国水利(5).

贾征,张乾元.2000.水利社会学论纲[M].武汉: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

罗兴佐.2011.论新中国农田水利政策的变迁[J]. 探索与争鸣(8).

罗兴佐.2005.税费改革后的农田水利困境——湖北省荆门市五村调查[J].调研世界(11).

李蹊.2008.漳水河名的文化考略——帝尧遗迹札记[J].长治学院学报(3).

牛千飞,张耀义.1993.涉县水利志[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孟令村.1982.漳河之畔古灌区[J].中国水利(2).

彭代彦,张卫东.2003.农村税费改革与村级组织运行[J].中国农村经济(12).

钱正英,马国川.2009.中国水利六十年(上)[J].读书(10).

秦晖.2004.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及其变革[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沈艾娣.2003.道德、权利与晋水水利系统[J].历史人类学学刊(1).

石峰.2009.非宗族乡村——关中“水利社会”的人类学考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施坚雅.1998.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M].史建云,等,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王长命.2006.水案发生的文化衰落分析[J].沧桑.(1).

王铭铭,王斯福.1997.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王铭铭.2002.人类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铭铭.2013.三圈说——另一种世界观,另一种社会科学[J]. 西北民族研究(1).

王铭铭.1996.小地方与大社会——中国社会人类学的社区方法论[J].民俗研究(4).

王铭铭.2005.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铭铭.2004.水利社会的类型[J].读书(11).

王亚华,胡鞍钢.2011.中国水利之路:回顾与展望(1949-2050)[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

王印焕.2001.1911-1937年冀鲁豫农民离村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徐士忠.2007.漳河上游水事纠纷的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海河水利(2).

杨俊凯.2004.治理、摆平与抗争——湖北省陈村水事官司的故事[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

袁松.2010.“买水之争”:农业灌区的水市场运作和水利体制改革——鄂中拾桥镇水事纠纷考察[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6).

阎云翔.2000.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姚汉源.2005.中国水利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于建嵘.2005.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

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编撰委员会.1994.中国自然资源丛书(河北卷)[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张俊峰.2003.明清以来晋水流域之水案与乡村社会[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

张俊峰.2001.水权与地方社会——以明清以来山西省文水县甘泉渠水案为例[J].山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

张静.2000.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张亚辉.2006.人类学中的水研究——读几本书[J],西北民族研究(3).

郑肇经.1984.中国水利史[M].上海:上海书店.

赵世瑜.2005.分水之争:公共资源与乡土社会的权力和象征——以明清山西汾水流域的若干案例为中心[J].中国社会科学(2).

赵旭东.2009.远去与归来——一种跨越乡土社会的田野民族志方法论[J].西北民族研究(1).

赵旭东.2013.平常的日子与非常的控制——一次晚清乡村危机及其社会结构的再思考[J]. 民俗研究(3).

赵旭东.2003.权利与公正——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与权威多元[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张宗权.2003.关于加强漳河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思考[J].海河水利(6).

Ahern,Emily M.1981. Chinese Ritual and Politic.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dmund,Leach. 1982.Social Anthropology.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elles,Paul H. 2000.Water and Power in Highland Peru: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Irrigation and Development. New Brunswick:Rutger University Press.

Jing,Jun. 1996.The Temple of Memories:History,Power and Morality in a Chinese Village.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Kulp,Daniel Harrison. 1925.Country Life in South China:The Sociology of Familism. Columbia: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Liu Xin. 2002.The Otherness of Self:A Genealogy of the Self in Contemporary China. Michigan: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abry,Jonathan B. 1996.Canals and Communities:Small-Scale Irrigation Systems. Tucson: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Pasternak,Burton. 1972.Kinship and Community in Two Taiwan Villiages.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英]安东尼·吉登斯.1998.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译.北京:三联书店.

[美]杜赞奇.2010.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王福明,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

[美]亨廷顿,纳尔逊.1989.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汪晓寿,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美]弗里德曼.2000.世界是平的[M]. 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

[美]弗里德曼.2000.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德]马克斯·韦伯.2006.经济与社会(上下卷)[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德]马克斯·韦伯.2010.儒教与道教[M].洪天福,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

[日]山崎正和.2008.社交的人[M].周宝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美]施坚雅.1998.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曹锦清.2001.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曹正汉.2009.中国地方政府应对市场化改革的策略:抓住经济发展的主动权——理论假说与案例研究[J](4).

费孝通.2011.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费孝通.2011.江村经济[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冯玉军.2007.权力、权利和利益的博弈——我国当前城市房屋拆迁问题的法律与经济分析[J].中国法学(4).

耿曙,陈玮.2015.政企关系、双向寻租与中国的外资奇迹[J]. 社会学研究(5).

耿羽.2014.征地拆迁过程中的政府—农民博弈机制分析[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6).

贺东航.2011.地方社会、政府与经济发展——对福建南都一座县级市的政治社会学考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贺东航.2007.中国村民自治制度“内卷化”现象的思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6).

贺东航,孔繁斌.2011.公共政策执行的中国经验[J].中国社会科学(5).

黄宗智.2002.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上海:中华书局.

黄宗智.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国家与社会间的第三领域.载于邓正来与J.亚历山大编.1999.国家与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金细簪,虞晓芬,胡凤培.2015.征地拆迁的预期意愿与行为差异研究——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J]. 中国土地科学(6).

李红波.2007.征地冲突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李怀.2007.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下的地方社会权力结构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4).

张静.2007.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增订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林耀华.2000.义序的宗族研究[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刘东亮.2012.拆迁乱象的根源分析与制度重整[J].中国法学(4).

刘征,等.2013.城市房屋拆迁制度变迁研究[J].经济纵横(12).

毛丹.2000.一个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关于尖山下村的单位化的观察与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彭小兵,谭亚.2009.城市拆迁中的利益冲突与公共利益界定——方法与路径[J].公共管理学报(2).

渠桂萍.2013.二十世纪前期中国基层政权代理人的“差役化”——兼与清代华北乡村社会比较[J].中国社会科学(1).

盛广恒.2005.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配置研究[D].江苏:河海大学.

谭同学.2010.桥村有道——转型乡村的道德权力与社会结构[M].北京:三联书店.

唐军.2001.蛰伏与绵延——当代华北村落家族的生长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唐丽敏.2009.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征地拆迁矛盾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

王沪宁.1991.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铭铭.2003.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王铭铭.1997.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吴毅.2007.记述村庄的政治[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

吴毅.2002.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吴毅.2001.“双重角色”、“经纪模式”与“守夜人”和“撞钟者”——来自田野的学术札记[J].开放时代(12).

许昌市统计局.2010.2009年许昌市统计年鉴[Z].中州古籍出版社.

许昌市统计局.2011.2010年许昌市统计年鉴[Z].中州古籍出版社.

许昌市统计局.2012.2011年许昌市统计年鉴[Z].中州古籍出版社.

许昌市统计局.2013.2012年许昌市统计年鉴[Z].中州古籍出版社.

许昌市统计局.2014.2013年许昌市统计年鉴[Z].中州古籍出版社.

许昌市统计局.2015.2014年许昌市统计年鉴[Z].中州古籍出版社.

许昌市统计局.2005.许昌市志[Z].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徐勇.2013.中国家户制传统与农村发展道路——以俄国、印度的村社传统为参照[J].中国社会科学(8).

徐勇.1997.村干部的双重角色:代理人与当家人[J].二十一世纪(香港)(8).

姚洋,张牧扬.2013.官员绩效与晋升锦标赛——来自城市数据的证据[J].经济研究(1).

于建嵘.2004.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J].社会学研究(2).

于建嵘.2001.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

张改清,白洪涛.2006.中国语境下公权与私权的博弈——兼论我国征地与拆迁制度的完善[J].河北法学(4).

张静.2006.身份认同:观念、态度、理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张静.2012.政府财政与公共利益——国家政权建设视角,载周雪光.国家建设与政府行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张素华.2012.房屋强制拆迁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兼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J].法学评论(3).

周飞舟.2010.大兴土木:土地财政与地方政府行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3).

周飞舟.2006.分税制十年:制度及其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6).

周飞舟.2009.锦标赛体制[J].社会学研究(3).

周黎安.2008.转型中的地方政府[M].上海:格致出版社.

Philip C. C. Huang,1994. “Public Sphere/Civil Society in China? The Third Realm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Modern China. pp.216-240.

Siu H.F.,1989 . Agents and Victims in South China:Accomplices in Rural Revolution.Connecticut:Yale University Press.

Walder A G,1995. “Local Government as Industrial Firms:A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of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01(2):263-301.

[德]马克斯·韦伯.2000.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M].康乐,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明恩溥.1998.中国乡村生活[M].午晴,唐军,译.北京:时事出版社.

曹锦清.2003.黄河边的中国[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邓小南.2005.“求水秩序的努力——从前近代HT的水资源管理看民间与官方”,暨南史学第三辑[G].暨南:暨南大学出版社.

邓燕华,阮横俯.2008.农村银色力量何以可能?——以浙江老年协会为例[J].社会学研究(6).

董海军.2007.按势分配与社会公正:乡镇煤矿背后的利益关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董磊明.2008.宋村的调解:巨变时代的权威与秩序[M].北京:法律出版社.

杜赞奇.1994.文化、权力与国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2006.中国绅士[M].惠海鸣,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贺雪峰,仝志辉.2002.论村庄社会关联——兼论村庄秩序的社会基础[J].中国社会科学(3).

贺雪峰.2000.村庄精英与社区记忆:理解村庄性质的二维框架[J].社会科学辑刊(4).

贺雪峰.2006.中国传统社会的内生村庄秩序[J].文史哲(4).

胡庆钧.1988.“论绅权”,载吴晗,费孝通,等,著.皇权与绅权[G].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胡荣.2005.经济发展与竞争性的村委会选举[J].社会(3).

黄树民.2002.林村的故事一九四九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M].素兰,纳日碧力戈,译.北京:三联出版社.

黄宗智.2000.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

蓝宇蕴.2005.都市里的村庄——一个新村社共同体的实地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

李怀印.2003.“中国乡村治理之传统形式:河北省获鹿县之实例”,中国乡村研究第一辑[G].北京:商务印书馆.

李世众.2006.晚清士绅与地方政治——以温州为中心的考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刘明兴,刘永东,陶郁,陶然.2010.中国农村社团的发育、纠纷调解与群体性上访[J].社会学研究(6).

刘倩.1997.市场因素下的“共产主义小社区”——对中部中国一个村庄社会结构变革的实证研究[J].社会学研究(5).

刘玉照.2002.村落共同体基层市场共同体与基层生产共同体——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J].社会科学战线(5).

陆学艺.2001.内发的村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卢富营.2008.村民自治背景下民众认同的村庄领袖[J].天津社会科学(5).

毛丹,张志敏,冯钢.2002.后乡镇企业时期的村社区建设资金[J].社会学研究(6).

彭玉生,折晓叶,陈婴婴.2003.“中国乡村的宗族网络、工业化与制度选择”,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一辑[G].商务印书馆.

瞿同祖.2005.中国封建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史靖.1988.“绅权的本质”,载吴晗、费孝通,等,著.皇权与绅权[G].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宋婧,杨善华.2005.经济体制变革与村庄公共权威的蜕变——以苏南某村为案例[J].中国社会科学(6).

苏力.2001.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法学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孙立平.2004.转型与断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孙立平.2007.守卫底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王铭铭.1997.作为民间权威的地方头人——闽台两村的个案考察[J].战略与管理(6).

王铭铭.1997.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M].北京:三联书店.

王思斌.1991.村干部的边际地位与行为分析[J].社会学研究(4).

王先明.2009.变动时代的乡绅——乡绅与乡村社会结构变迁[M].北京:人民出版社.

王颖.1996.新集体主义:乡村社会的再组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吴毅.2001.“双重角色”、“经纪模式”、“守夜人”和“撞钟者”[J].开放时代(12).

吴毅.2002.双重边缘化:村干部角色与行为的类型学分析[J].管理世界(11).

项飚.2000.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M].北京:三联书店.

肖唐镖.2006.当前中国农村宗族及其与村庄治理的关系——对新近研究的评论与分析[J].文史哲(3).

萧公权.2010.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新星出版社.

杨善华.2000.家族政治与农村基层政治精英的选拔、角色定位和精英更替——一个分析框架[J].社会学研究(3).

于建嵘.2001.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

俞可平.2000.中国农村的民间组织与治理变迁——以福建省漳浦县长桥镇东升村为例[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30).

郁建兴,徐越倩,江华.2007.温州商会的例外与不例外——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与挑战[J].浙江大学学报(6).

张建君.2005.政府权力:精英关系和乡镇企业改制——比较苏南和温州的不同实践[J].社会学研究(5).

张静.2006.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张乐天.2005.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张鸣.2001.乡村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M].广西人民出版社.

张仲礼.2001.中国绅士的收入[M].费成康,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张仲礼.2002.中国绅士:关于其在十九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M].李荣昌,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赵旭东.2003.权利与公正——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与权威多元[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赵旭东,辛允星.2010.权力离散与权威虚拟:中国乡村“整合政治”的困境[J].社会科学(6).

折晓叶,陈婴婴.2000.产权制度选择中的“结构——主体”关系[J].社会学研究(5).

折晓叶.1997.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社会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周怡.2006.中国第一村——华西村转型经济中的后集体主义[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周怡.2004.解读社会——文化与结构的路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Ding Yijiang.1998.“Corporatism and Civil Society in China:An Overview of the Debate in Recent Years”,China Information. vol(4),pp.44-67.

Lin Nan.1995.“Local Market Socialism:Local Corporatism in Action in Rural China.”Theory and Society. Vol 24,No 3.

Nee Victor.1989.“The Theory of Market Transition:from Redistribution to Market in State Socialism”,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S4).

Tsai Lily.2007.“Solidary Groups,lnformal Accountability,and Local Public Goods Provision in Rural China.”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5).

Zhang Jianjun.2007.“Business Association in China:Two Regional Experience”,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 Vol 37,pp.209-231.

《H县县志》,太原:山西春秋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年版。

《凤凰周刊》,2010年第33期。

财新《新世纪》,2010年第46期。

[美]博登海默.1987.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德]马克斯·韦伯.1997.经济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意]帕累托.2001.普通社会学纲要[M].田时纲,译.北京:三联书店.

范可.2005.“再地方化”与象征资本——一个闽南回族社区近年来的若干建筑表现[J].开放时代(2).

范可.2006.旧有的关怀、新的课题:全球化时代里的宗族组织[J].开放时代(2).

范可.2007.传统与地方——申遗现象所引发的思考[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4).

范可.2008.申遗:传统与地方的全球化再现[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

范可.2011a.自我的他者化——关于本土田野实践的思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

范可.2011b.边疆发展献疑[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

方慧容.2001.“无事件境”与生活世界中的“真实”——西村农民土地改革时期社会生活的记忆[J].杨念群主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1953]2006.中国绅士[M].惠海鸣,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费孝通.1998.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费孝通.1999.费孝通文集(第五卷:1947-1948)[M].北京:群言出版社.

贺雪峰.2000a.论半熟人社会——理解村委会选举的一个视角[J].政治学研究.(3).

贺雪峰.2000b.村庄精英与社区记忆:理解村庄性质的二维框架[J].社会科学辑刊(4).

黄宗智.2007.集权的简约治理——中国以准官员和纠纷解决为主的半正式基层行政[J].中国乡村研究(5).

邵京.2011.田野无界——关于人类学田野方法的思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

王铭铭.1997a.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M].北京:三联书店.

王斯福.1997a.中国风水:历史与文化[J].王铭铭、潘忠党主编.象征与社会:中国民间文化的探讨[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王斯福.1997b.农民抑或公民?——中国社会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问题[J].王斯福、王铭铭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王斯福.2008.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M].赵旭东,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吴晗,费孝通.[1948]1988.皇权与绅权[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吴毅.2002.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徐勇,徐增阳主编.2007.乡土民主的成长:村民自治20年研究集萃[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阎云翔.2000.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阎云翔.2006.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J].社会学研究(4).

阎云翔.2006.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于建嵘.2001.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

赵旭东.2003.权力与公正: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与权威多元[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赵旭东.2008a.乡村成为问题与成为问题的中国乡村研究——围绕“晏阳初模式”的知识社会学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3).

Anagnost,Ann.1994.“The Politics of Ritual Displacement”,Asian Visions of Authority:Religion and the Modern States of East and Southeast Asia.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Chang,chung-li(张仲礼).1955.The Chinese Gentry:Studies on Their Role in Nineteenth Century Chinese Society.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Ch'u,T'ung-Tsu(瞿同祖).1962.Local Government in China under the Ch'ing.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ean Kenneth.1997.“Rityual and Space:Civil Society or Popular Religion?”,Civil Society in China.New York:M.E.Sharpe Inc.

Dirks,Nicholas B.,Geoff Eley,Sherry Ortner,eds..1994.Culture/Power/History:A Reader in Contemporary Social Theor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uara,Prasenjit. 1988. Culture,Power,and the State:Rural North China,1900-1942.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Fan,Ke. 2006. “Traditionalism and Identity Politics among the Ding Hui Community in Southern Fujian”. in Tan Chee-Beng(ed),Southern Fujian:Reproduction of Tradition in Post-Mao China. 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Fan,Ke.(Fan,Ke). 2011. “Ethnic Configuration and State-Making:A Fujian Case”,Modern Asian Studi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euchtwang. 2000. “Religion as Resistance.” In Elizabeth Perry and Mark Selden,eds. Chinese Society:Change Conflict and Resistance. London:Routledge.

Eisenstadt,S.N.1968.Max Weber on Charisma and Institution Building,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Eng,Irene and Lin,Yi-min.2002.“Religious Festivities,Communal Rivalry,and Restructuring of Authority Relations in Rural Chaozhou,Southeast China”,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61,No.4.

Foucault,Michel.1978.The History of Sexuality,Part I,Trans,R.Hurley.New York:Vintage Books.

Geertz,Clifford.1980.Negara:The Theatre State in Nineteenth Century Bali.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Gerth,H.H.and C.Wright Mills,eds..1946.From Marx Weber:Essays in Sociolog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iddens,Anthony.1979.Central Problems in Society Theory:Action,Structure and Contradiction in Social Analysis.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Giddens.1984.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 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Hsiao,Kung-Chuan(萧公权).1960.Rural China:Imperial Control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Jing,Jun.1996.The Temple of Memories:History,Power,and Morality in a Chinese Village.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Jing,Jun.2004.“Envirinmental Protests in Rural China”,Chinese Society:Change,Conflict and Resistance.London:Routledge.

Kipnis,Andrew.1995.“Within and Against Peasantness:Backwardness and Filiality in Rural China.”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37 (1).

Kipnis,Andrew.1997.Producing Guanxi:Sentiment,Self,and Subculture in a North China Village.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

Ku,Hok-Bun.2003.Moral Politics in a South China Village:Responsibility,Reciprocity,and Resistance.Rowman & Littlefield

Ortner,Sherry B..1970.“Food for Thought:A Key Symbol in Sherpa Culture”,Dissertation,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Ortner,Sherry B..1984. “Theory in Anthropology since the Sixties”,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26 (1).

Ortner,Sherry B..1989.High Religion:A Cultural and Political History of Sherpa Buddhis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Ortner,Sherry B..1996. Making Gender:The Politics and Erotics of Culture,Boston:Beacon Press.

Ortner,Sherry B..1999. Life and Death on Mt.Everest:Sherpas and Himalayan Mountaineering.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Ortner,Sherry B..2006.Anthropology and Social Theory:Culture,Power and the Acting Subject.Durham and 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

Oxfeld,Ellen.2004.“‘When You Drink Water,Think of Its Source’:Morality,Status,and Reinvention in Rural Chinese Funerals”.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63,No.4.

Oxfeld,Ellen..2010.Drink Water,but Remember the Source:Moral Discourse in a Chinese Village.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arish,William,and Martin Whyte.1978. Village and Family in Contemporary China.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iskin,Carl.1987.China's Political Economy:The Quest for Development Since 1949.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cott,James,C.1976.The Moral Economy of the Peasant:Rebellion and Subsistence in Southeast Asia.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Scott,James,C..1985.Weapons of the Weak:Everyday Forms of Peasant Resistance.New He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Scott,James,C..1990.Domination and the Arts of Resistance:Hidden Transcripts.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Sewell Jr.,William H.2005.Logic of History: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hue,Vivienne.1980.Peasant China in Transition:The Dynamics of Development toward Socialism,1949-1956.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hue,Vivienne.1988.The Reach of the State: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s.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iu,Helen F.1989a.“Recycling Rituals:Politics and Popular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Rural China”,Unofficial China:Essays in Popular Culture and Thought. Boulder:West View.

Siu,Helen F.1989b.Agents and Victims in South China:Accomplices in Rural Revolution.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Siu,Helen F.1990.“Recycling Tradition:Culture,History,and Political Economy in the Chrysanthemum Festivals of South”,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Vol.32,No.4.

Wolf,Eric.1982.European and the People without History.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Yan,Yunxiang.1995.“Everyday Power Relations:Changes in a North China Village”.The Waning of the Communist State:Economic Origins of Political Decline in China and Hungar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Yan,Yunxiang.1996.The Flow of Gifts:Reciprocity and Social Networks in a Chinese Village.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县农村社会调查报告》,民国二十一年,N县档案馆所藏资料.

《修正剿匪区内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N县档案馆所藏资料.

《N县县志》,1990,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河南省N县地名志》,1992,福州:福建地图出版社出版.

《K乡地方志初稿》,N县档案馆所藏资料.

《路氏越族宗谱》.

《冉氏家族溯源及世系图谱》.

《N市戏曲志》,1992,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