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报告No.1图书
Development Report for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s System No.1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介绍了中国现代科技馆体系的建设背景、内涵、组成成分及运行机制,探讨其对提升国家公共科普服务能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作用;详细梳理了全国科技馆场馆建设现状、区域分布,基层科技馆建设发展情况等;分析了中国现代科技馆体系组分中各重点专项,即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数字科技馆和农村中学科技馆的发展现状及创新升级发展思路;探索了科技馆理事会制度、运行管理机制、展厅运行人员配置、教育活动评估等如何助力科技馆体系发展;介绍了全国各地在科技馆体系建设实践中取得较好成效的典型案例。
中国皮书网
基本子库
摘要
法律声明
主要编撰者简介
《中国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报告》编委会
Ⅰ 总报告
B.1 建设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 实现国家公共科普服务能力跨越式发展
一 我国科技馆发展概况
二 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实体科技馆蓬勃发展,科普能力持续提升
1.场馆规模迅速增长
2.科技馆的科普功能显著增强
3.科技馆的社会效益日益凸显
(二)流动科普设施开拓发展,服务覆盖范围逐步扩大
1.流动科技馆丰富县域科普资源
2.科普大篷车推动基层科普工作开展
3.农村中学科技馆促进农村科普教育资源均衡
(三)数字科技馆蓬勃发展,资源量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1.优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助力科技馆体系创新升级
2.内容和渠道建设并重,满足公众科技文化需求
(四)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拓展科技馆体系内容形式
1.数量丰富、学科齐全的内容资源
2.适应多种环境需求的展陈形式
3.覆盖面广、互联互通的服务平台
三 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1.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2.统筹推进当地科技馆体系建设
3.积极创新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四 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前瞻
(一)发展趋势
1.实体科技馆建设规模稳步发展,区域均衡不断改善
2.科技馆体系教育功能不断强化,科普服务更加公平普惠
3.信息化应用日渐广泛,智慧科技馆建设方兴未艾
4.与其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协同、融合渐成趋势
5.与社会互动、与公众交流能力日益增强
(二)未来发展目标
(三)重点工作
1.增强科技馆科普能力和效益
2.大力推动信息化建设
3.建立健全体系化机制
Ⅱ 场馆篇
B.2 中国的科技馆事业先行者
一 中国科技馆30年事业发展历程
(一)筚路蓝缕:创业之初
(二)蓬勃发展:二期工程
(三)创新升级:新馆建设
(四)引领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
二 中国科技馆30年取得的成就
(一)中国科技馆实体馆建设
(二)服务全国科技馆能力提升与共同发展
(三)拓展国际交流渠道,讲好科技馆领域的“中国故事”
三 中国科技馆事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一)展教资源创新是中国科技馆事业发展的永恒动力
1.新馆内容建设的创新
2.短期展览和主题巡展创新
(二)品牌建设是中国科技馆提升社会影响力的不二法门
1.展教活动品牌建设
2.特效电影展映
3.数字化品牌建设
4.志愿服务品牌建设
(三)注重研究是中国科技馆永葆青春的理论先导
1.标准先行,为科技馆领域发展确定标准和规范
2.承担国家重点项目,在担当中锻造过硬本领
3.着力引领事业发展,开展科技馆体系建设和运行研究
4.加强学术出版和期刊工作,开辟理论研究新天地
B.3 新时代我国科技馆事业的发展与创新
一 我国科技馆事业发展概况
二 我国科技馆发展现状与成就
1.场馆规模迅速增长,社会效益凸显
2.展教水平不断增强,呈现方式和内涵持续丰富
3.流动科普设施创新发展,促进科普服务公平普惠
4.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
三 我国科技馆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技馆建设发展不平衡
2.公共科普服务供给不足
3.自身体制机制不适应新时代要求
四 新时代我国科技馆事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1.重点工作
2.政策建议
B.4 我国县级科技馆建设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一 县级科技馆建设与发展的现状与困境
(一)经费投入不足,场馆建设质量不高
(二)运行保障不足,运行管理水平不高
(三)政策支持不足,可持续发展后劲不强
二 县域流动科技馆发展的现状与困境
(一)展览资源内容和形式有待丰富拓展
(二)地方财政经费支持有待有效保障
(三)流动科技馆运行团队有待建立壮大
三 县级科技馆发展模式探索与政策建议
(一)发展模式探索
1.以科技馆体系下的总分馆制带动县级科技馆共同发展
2.以“共享”理念推动县级科技馆建设
3.以流动科技馆资源开展县级科技馆区域化巡展
(二)政策建议
1.将县级科技馆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筹协调
2.各级财政加大对县级科技馆的经费投入
Ⅲ 专项篇
B.5 中国流动科技馆发展研究报告
一 中国流动科技馆概况
(一)内涵及功能定位
(二)内容及特点
二 中国流动科技馆的发展现状及成效
(一)展览数量持续增长,服务基层公众人数快速提升,基本实现第一轮全覆盖
(二)展览生产提质增效,经济及社会效益日益凸显,受到社会公众认可
(三)展示内容和形式逐年丰富,教育效果和质量稳步提升
三 中国流动科技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地方财政对项目支持不足,难以满足运行经费的需求
(二)稳定的流动科技馆人员队伍尚待建立,展品维护人员力量有待加强
(三)展览资源有效利用率偏低,省际执行效果差距较大
(四)中央与地方共建模式仍未理顺,巡展的长效机制尚待建立
(五)展览内容更新任务艰巨,展览的教育效果有待提升
四 中国流动科技馆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为项目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二)积极探索创新流动科技馆运行管理机制,提升流动科技馆的资源利用率和实施效果
(三)加大流动科技馆的创新展品研发力度,不断提升流动科技馆展览的教育效果和质量
(四)加强项目的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五)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业务培训
B.6 科普大篷车创新发展模式研究
一 科普大篷车发展概况
(一)科普大篷车发展现状
1.运行总体情况
2.展教内容
3.运行机制及模式
(1)运行机制
(2)运行模式
(二)科技馆体系下科普大篷车的功能定位与作用
1.科普大篷车的功能定位
2.科普大篷车的独特作用
(1)科普大篷车是科技馆体系的“轻骑兵”
(2)科普大篷车是科技馆体系的“突击队”
(3)科普大篷车是科技馆体系的“宣传员”
二 科普大篷车建设成效与经验
(一)科普大篷车建设成效
1.推动基层科普尤其是农村科普工作的开展
2.提高基层科协的科普服务能力
3.提高广大农村地区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科普大篷车运行经验及成功案例
1.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切实保障大篷车稳定运行
2.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3.创新工作开展形式,打造社会化科普平台
4.创新活动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
三 科普大篷车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运行管理问题日益凸显
1.运行管理制度不健全
2.工作队伍尚不稳定,展教能力有待提升
3.资金来源单一,难以推动大篷车高效运转
(二)资源更新需求量大,展教效果有待提升
1.车载资源内容单一,难以满足不同区域受众的多样化科普需求
2.车载资源缺乏研制标准,制约大篷车发展
(三)政策环境为科普大篷车项目发展带来挑战
四 科普大篷车发展思路及实施建议
(一)科普大篷车发展原则
(二)科普大篷车发展方向
1.科普内容专题化、系列化
2.服务方式标准化、普惠化
3.运行管理信息化、社会化
(三)科普大篷车在新时代的重点任务与实施举措
1.更新展教资源,实现常展常新
(1)围绕《科学素质纲要》,关注社会热点,开发专题化、系列化展教资源
(2)利用信息技术,挖掘“互联网+”科普潜力
2.优化服务供给,注重效益优先
(1)优先服务老少边穷地区
(2)兼顾服务流动科技馆无法覆盖的地区
(3)资源供给向运行效果好的省份倾斜
3.完善管理体系,实现精准管理
(1)研究制定标准规范,保障运行服务效果
(2)完善项目管理制度,明确绩效考核指标和奖惩机制
(3)加强信息化管理,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和水平
4.创新运行机制,激发科普效能
(1)建立合作机制,打造科普活动品牌
(2)因地制宜,探索多种形式的社会化运行机制
5.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1)设置专职管理岗位与人员,加强项目组织管理
(2)打造专业化运行团队,提高科普服务水平
(3)建设科普志愿者队伍,充实运行保障力量
B.7 农村中学科技馆发展研究
一 农村中学科技馆项目背景和发展
(一)设立背景
(二)发展现状
二 农村中学科技馆项目内容
(一)组织体系
(二)内容组成
(三)科普展品及设计制作要求
1.展品内容(每年或有更新)
2.展品设计及制作要求
三 农村中学科技馆项目成效
(一)实现了提升农村青少年科学素质的目标,有助于带动农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升
1.开阔学生视野,普及科学知识
2.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倡导科学方法
3.扩大覆盖面,彰显科学普惠
(二)促进了城乡科普教育资源均衡化,有利于农村中学素质教育的开展
1.提高了科普教育资源的普惠共享程度
2.促进了基层教育理念的提升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3.强化教师业务培训,壮大了科技教师队伍
(三)促进了小型科普展教品研发、设计、制造、销售等产业体系的初步形成
1.实现展品设计图纸标准化
2.邀请第三方专家进行评估
3.培养行业技术人才
(四)探索建立政府支持、社会捐赠、基金会运作的“公益+群团”组织实施机制,有效保障公益项目运行管理
1.建立了“基金会运作+科协组织”管理模式,各方职责分工明确
2.形成了“公开申报+择优支持”运行机制,项目实施流程清晰
3.探索了“社会捐赠+政府支持”实施方式,项目公益效益显著
四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环境调整缓慢,资金投入存在不足
1.缺乏政策体系支撑
2.财政投入不足
3.社会资金投入缺乏动力
(二)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师资力量存在薄弱环节
1.基层师资力量十分薄弱
2.科普展品数量不能够满足日益增长需求
五 促进农村中学科技馆项目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政策支撑,完善政策措施
1.强化慈善法、税收优惠政策落地,促进科普资源配置的均衡化
2.加大对基层科普教育的财政投入
3.加大项目宣传力度和影响力
(二)加大与教育部门跨界合作力度,均衡资源投入广度
1.增设专职科技教师编制,增加科普必修课程设置
2.加大对基层科学教师、辅导员教育和培训力度
3.打造形成“政府+公益+群团”跨界合作新模式
B.8 中国数字科技馆发展报告
一 中国数字科技馆发展概况
(一)功能与定位的演变
(二)资源集成与建设
1.秉持开放共享理念,集成社会优质科普资源
2.加强原创内容建设,打造精品栏目
3.积极利用新技术丰富资源形式,提高内容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三)传播渠道的拓展
1.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打造科普微平台
2.开展丰富多彩的O2O活动,以线下活动带动线上流量
3.加强离线服务,满足不同用户需求
4.利用大平台的渠道优势,输出优质内容
(四)地方子站的建设与发展
二 中国数字科技馆未来发展方向及重点项目
(一)强化现代科技馆体系中的枢纽作用
1.数字化展品资源建设与服务
2.科技馆虚拟漫游
(二)建设交互型学习体验中心
1.丰富“移动VR科技馆”
2.打造远程实时互动展厅
3.搭建“直播+科技教育”平台
(三)做网络科普的行业引领者
1.中国数字科技馆子站项目
2.数字科技馆矩阵项目
3.H5移动科普资源建设项目
Ⅳ 探索篇
B.9 科技馆理事会制度研究
一 理事会制度:科技馆法人治理的终极方向
(一)理事会制度基本理论
(二)科技馆理事会试点的背景和意义
1.国家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大环境
2.科技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 国外优秀公共文化机构理事会制度的成功经验
三 国内科技馆理事会制度调研
(一)理事会功能定位和具体职责
(二)理事会人数和人员构成
(三)理事会职权范围
(四)理事产生方式
(五)有关理事会和管理层的关系
(六)有关理事任期和理事会会议
四 科技馆理事会制度试点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理事会制度试点的成效分析
(二)理事会制度试点问题分析
1.科技馆改革缺乏统一部署
2.各方对改革的认识存在偏差
3.法人治理结构模式缺乏规范
4.配套制度的改革还相对滞后
五 科技馆理事会制度的发展建议
(一)正确认识理事会制度试点工作
(二)理事会制度试点的基本架构
1.理事会制度试点需遵循的原则
2.科技馆理事会的功能定位
3.科技馆理事会制度运行机制
(1)主办单位——所有者
(2)理事会——决策层
(3)管理层——执行层
(4)党组织
(三)加强理事会治理结构的外部监管
1.登记机关和相关部门的监管
2.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的约束
3.社会公众及新闻媒体的监督
(四)深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配套改革
1.深化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2.完善支持公益事业发展的财政政策
3.构建完善的选拔、绩效评估和考评机制
4.建立公开透明的年度报告和信息披露制度
B.10 基于科技馆展厅的教育活动评估研究
一 教育评估的含义及基本理论
(一)教育评估的含义
(二)经典评估理论综述
(三)经典评估理论对科技馆教育活动评估模型的启发
二 基于展厅的教育活动评估概述
(一)评估的目的与意义
(二)评估的对象
(三)评估流程
三 基于展厅教育活动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一)教育活动评估具体指标
(二)教育活动评估指标权重
四 教育活动评估考核表设计研究
(一)评估考核表的含义与组成部分
(二)从指标体系到评估考核表的转化方式
(三)评估考核表的信度和效度
五 中国科技馆教育活动评估实例
(一)评估考核表具体内容设计
(二)评估考核表的打分规则
1.专家打分规则
2.观众打分规则
(三)评估考核表算分规则
1.活动设计和活动实施考核表分数计算方法
2.活动效果分数计算方法
(四)教育活动活动报告
六 结论与展望
1.将教育活动评估体系落地
2.科技馆教育活动多样
B.11 科技馆常设展厅运行管理研究
一 全国科技馆常设展厅运行管理现状
(一)全国科技馆常设展厅运行管理现状
1.基础运行岗位设置情况
2.人员配置情况
(二)常设展厅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难点
1.存在的问题
2.面临的难点
二 常设展厅运行人员配置研究
(一)常设展厅人员管理的原则
(二)人员配备的概念与方法
(三)常设展厅工作岗位设置
(四)常设展厅人员编制
1.人员编制的原则与方法
2.人员定编的影响因素
3.运行人员编制数学模型
(1)实时在岗人数X
(2)应急预备人数z
(3)倒班系数A
三 中国科技馆常设展厅运行人员配置实例
1.中科馆常设展厅岗位设置
2.中科馆展教中心整体架构和各组岗位设置
四 结语
B.12 科技馆展厅公共安全要素与应对措施研究
引言
一 展厅安全运行涉及的主要方面
(一)基础设施安全
(二)过程管理安全
(三)公众服务安全
二 影响展厅公共安全的常见因素
(一)观众个体行为
(二)展品非标属性
(三)管理力量有限
三 展厅突发安全事件的特点
(一)突发性
(二)扩散性
(三)阶段性
四 科技馆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场应急处置能力有待提升
(二)应急处置流程有待加强完善
(三)过程管理体系有待系统建设
五 对策建议
(一)建立事前预防管理机制
1.应急人员机制
2.信息沟通机制
3.教育培训机制
4.安全预防机制
(二)建立事中处置管理机制
(三)建立事后善后管理机制
1.应急处理的复原机制
2.应急处理的学习机制
3.应急处理的沟通机制
结语
B.13 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研究
一 中国科技馆信息化系统现状及运行概况
(一)人资管理系统运行情况
(二)财务管理系统运行情况
(三)展览展品信息化管理情况
(四)教育活动信息化应用情况
1.信息化成为临时展览热点内容
2.信息化丰富展教形式,深化经典展品教育意义
3.信息化助力线上教育,突破展教时空限制
(五)网络科普信息化应用情况
(六)科普影视信息化应用情况
(七)资源管理信息化应用情况
(八)综合管理信息化应用情况
二 信息技术展望
1.物联网
2.大数据与云计算
3.虚拟现实
4.人工智能
5.网络安全
6.机器人与自动化
三 从科技馆信息化到“智慧科技馆”建设
1.智慧科技馆总体架构
2.积极应用前沿信息化技术
3.加强网络科普
4.提升公共服务与宣传推广水平
Ⅴ 借鉴篇
B.14 新时代下黑龙江省科学技术馆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一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馆建设发展现状
(一)科学管理 制度先行
1.强化制度执行力
2.实施绩效考核制度
3.建立奖惩机制
(二)敢于创新 常展常新
1.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2.“头脑风暴”式创新研发
(三)整合资源 共建共享
1.开展专题科普展览
2.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3.开展展教活动
4.开展科学表演活动
(四)发挥团队优势,构建“三型”场馆
1.打造优秀团队,构建“协作型”科技馆
2.强化团队培训力度,构建“服务型”科技馆
3.注重人才培养,构建“创新型”科技馆
二 新时代下黑龙江省科技馆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挑战
(一)场馆规模的局限性限制科技馆功能的发挥
(二)免费开放后接待压力增加,影响公众的参观质量和参观效果
(三)缺乏科技馆专业人才
三 新时代下黑龙江省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开展黑龙江省科学技术馆扩建工程的可行性研究
(二)提升科普服务质量,增强公众满意度
(三)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
1.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2.制定完善的人才在职培训体系
3.完善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
B.15 创新流动科普工作多级合作管理模式
一 山东省流动科普项目发展概况及成就
(一)项目发展概况
1.积极开展科普大篷车巡展,有效解决基层科普“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2.“流动科技馆县县通”工程收官,为创新基层流动科普形式积累丰富经验
3.全面实施“县域流动科技馆”项目,成效突出、影响广泛
4.启动“校园流动科技馆”项目,加快流动科普平台建设
(二)项目取得的社会效益
1.弥补科普资源空间差异,提升基层民众科学素质
2.引发各级党政部门重视,促进基层科普基础设施建设
3.实现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促进科普多元化协调发展
4.与传统科普工作有机结合,促进科普工作的有机创新
二 山东省流动科普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一)建立完善运行机制,夯实三步走战略基础
(二)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做大做强重点科普项目
(三)加强实地调研与理论研究指导,适应基层流动科普新形势
(四)创新展品形式,充分发挥巡展资源效果
(五)创新展览教育模式,发掘拓展项目资源的科普教育功能
三 山东省流动科普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项目覆盖面、覆盖率不足
(二)基层站点场地设施无法满足巡展需要
(三)巡展展品的更新及维护滞后
(四)管理与维护人才队伍较为欠缺
四 促进山东省流动科普项目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扩大覆盖面,提高覆盖率
(二)下移工作重心,提高覆盖密度
(三)巡展资源丰富拓展,形成系列化、多样化、特色化
(四)紧抓时事要点,开展专题巡展
(五)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可持续发展
1.建立健全政策保障机制
2.实行项目资源梯次建设计划
3.确保项目运行工作常态化开展
4.进一步完善考核表彰机制
B.16 基于绩效管理平台的科技馆免费开放
一 科技馆免费开放的重要意义
(一)科技馆免费开放是体现科技馆公益性的重要手段
(二)科技馆免费开放是发挥科技馆功能与特点的重要方式
(三)科技馆免费开放是激发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 科技馆免费开放试点工作概况及成效
1.科普宣传效果显著增强
2.展厅科普活动更加丰富
3.参观人数持续增长
三 创新发展,完善科技馆免费开放的新举措
(一)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免费开放政策
(二)积极拓展,提供优质的科普服务
1.丰富展教内容,提高科普服务实效
2.加快展品更新改造,营造良好参观环境
3.打造科普品牌项目,拓展科普服务领域
(三)有效保障,实现展厅安全有序管理
(四)示范引领,促进基层科技馆共同发展
1.以省馆为龙头,带动基层科普场馆建设
2.以科普培训为手段,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四 率先推行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一)绩效考核管理的目的
(二)《福建省内科技馆免费开放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
(三)考核的程序
五 实行免费开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场馆接待容量难以满足激增的参观人数
(二)高素质的展教人才匮乏难以保证科技馆发展需求
(三)内部管理模式需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六 推进免费开放的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提升科技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进一步发挥科技馆的基本功能
(三)建立适应现代科技馆发展的服务体系
1.强素质,建设多元化的科技馆人才队伍
2.拓领域,构建多样化的科普服务体系
(四)建立以绩效考核为导向的监督管理体系
B.17 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馆校结合 探索激发科技馆活力的新路径
一 重庆科技馆馆校结合遇到的问题
(一)科技馆观众流量不均与展教资源利用率不高,影响社会效益发挥
(二)馆校合作遭遇“馆热校冷”,成效有限
二 “馆热校冷”成因分析
(一)对学校的需求分析
(二)“馆热校冷”的成因分析
三 需求导向的馆校结合解决方案
(一)馆校结合的核心目的
(二)馆校结合的定位
(三)馆校结合的实施对策
1.明确科技辅导员的教师定位
2.打造特色课程体系
3.优化组织实施流程
4.建立保障机制
5.增强用户体验
四 需求导向的馆校结合取得的成效与经验
(一)取得的成效
(二)经验总结
1.遵循价值规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文化是万源之本
3.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
(三)促进馆校结合发展的保障措施
1.以需求为导向的馆校结合需要体制机制建构支持
2.科技辅导员的教师定位需要全面落实
结语
B.18 购买展品技术服务在巡展中的应用及成效分析
一 中国流动科技馆四川省巡展发展概况
(一)中国流动科技馆四川省巡展发展现状
1.运行总体情况
2.运行机制及模式
(1)巡展新机制,三级联动责任明
(2)建立专职团队,巡展效果有担保
二 四川巡展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技术服务资源短缺严重
(二)巡展资金压力大
三 购买展品技术服务的应用与成效
(一)大胆求新,探索技术服务新模式
(二)高标准,保证服务科学高效
1.严格的资质要求
2.清楚明晰的服务内容
3.科学精细的服务价格
4.严谨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
(三)精确实施,购买服务成果显著
1.提高服务效率,保障巡展质量
2.注重展教人员培训,保证巡展效果
(1)打造专业的流动科技馆展教团队
(2)培训组建当地科普志愿者队伍
3.注重展教活动开展,提升巡展效果
(1)举办有奖征文活动,深化参观效果。
(2)开展多形式教育活动,丰富巡展内容。
Abstract
皮书数据库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束为:《着力升级整合 服务创新驱动 开创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新局面》,《科技馆研究文选(2006~2015)》,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郑浩峻、齐欣、赵洋、刘玉花、蔡文东、龙金晶:《科技发展研究报告》,载《科技馆研究报告集(2006~2015)》,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操秀英:《在祖国的每个角落播撒科学的种子——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初步建成》,《科技日报》2018年9月14日,第6版。
殷皓:《推动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的创新升级,助力公共科普服务的公平普惠》,《中国博物馆》2018年第2期。
王小明:《共建、共享与创新:关于长三角科普资源一体化的思考》,《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8年第3期。
齐欣、朱幼文、蔡文东:《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发展研究报告》,《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6年第2期。
齐欣、莫小丹、任杰:《论“一带一路”战略与自然科学博物馆间的互惠共享》,《科普研究》2017年第5期。
徐延豪:《保持科普先进性和群众性 让科普之光照耀中华大地》,《科普研究》2016年第1期。
蔡文东、庞晓东、陈健、任贺春、吴彦旻:《在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中开展应急科普工作的研究》,《科普研究》2016年第4期。
束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载《科技馆研究报告集(2006~2015)》,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王康友、李朝晖:《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发展研究报告》,《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6年第2期。
“科技馆发展研究”课题组郑浩峻、齐欣、赵洋、刘玉花、蔡文东、龙金晶:《科技发展研究报告》,载《科技馆研究报告集(2006~2015)》,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操秀英:《在祖国的每个角落播撒科学的种子——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初步建成》,《科技日报》2018年9月14日,第6版。
刘怡:《“迈向2035”——科技馆事业发展研讨会暨第十次科技博物馆理论研讨会在中国科技馆召开》,《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8年第3期。
徐延豪:《中国科学技术馆新馆内容建设报告》,《科技馆研究文选(2006~2015)》,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中国科技馆新馆内容建设”项目组:《中国科技馆新馆内容建设大纲》,载《科技馆研究报告集(2006~2015)》,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RFID技术在科技馆教育和管理中的应用”课题组赵兵兵、徐延豪、孟庆金、霍建烨:《RFID技术在科技馆教育和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报告》,载《科技馆研究报告集(2006~2015)》,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知识管理在科技馆科研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组蔡文东、张玲玲、龙金晶、刘玉花:《知识管理在中国科技馆发展中的应用研究报告》,载《科技馆研究报告集(2006~2015)》,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赵洋:《科技馆在保障人权事业中的积极作用》,《人权》2011年第2期。
饶荣亮:《基于科技馆平台的创新方法培训研究与实践报告》,载《科技馆研究报告集(2006~2015)》,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廖红、曹朋:《中国科技馆为学校提供开放学习服务的实践探索》,《开放学习研究》2016年第5期。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2016年12月。
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建标101-2007)》,2007年5月。
国务院:《“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2016年7月。
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2016年2月。
中国科技馆:《中国流动科技馆科普效果评估报告》,内部资料,2017。
程东红主编《中国现代科技馆体系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龙金晶:《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发展回顾》,《科协论坛》,2018年7月。
殷皓、隗京花、陈健:《中国流动科技馆发展对策研究报告》,载《科技馆研究报告集(2006~2015)》,2017年11月。
殷皓:《流动科技馆与科普大篷车工作报告》,《科技馆研究文选(2006~2015)》,2016年5月。
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国发〔2006〕7号),2006年2月。
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国办发〔2016〕10号),2016年2月。
中国科协:《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16~2020年)》(科协发普字〔2016〕20号),2016年3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2016年3月。
科普大篷车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组:《科技馆体系下科普大篷车发展对策研究》,中国科技馆课题,2014年7月。
程东红主编《中国现代科技馆体系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张展红:《论当前文化馆的主要发展方向》,《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8期,第234~235页。
姚伟达:《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郭加强:《昆明市公益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研究》,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付莹:《博物馆理事会制的本土化分析》,《北方文物》2016年第2期,第104~106页。
李国新:《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现状·问题·前瞻》,《图书与情报》2014年第2期,第1~6页。
科技馆常设展厅管理规范研究课题组:《科技馆常设展厅管理规范研究》,中国科技馆课题,2016年2月。
中国科协科普基础设施“十三五”发展规划前期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协科普基础设施“十三五”发展规划前期研究》,中国科技馆课题,2014年12月。
中国科协、中宣部、财政部:《关于全国科技馆免费开放的通知(2015)》(科协发普字〔2015〕20号),2015年3月。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办公室:《全国科技馆免费开放试点工作运行情况报告与分析》,2015。
文素婷、程杨:《科技馆免费开放对我国科技馆事业的影响》,《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第3期,第192~196页。
朱新民、李永春、周吉:《现代管理科学词库》,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6。
迪凯、袁志刚、李锟:《优员增效:集团人员编制预算与管控》,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科技馆创新展览设计思路及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组:《科技馆创新展览设计思路及发展对策研究》,中国科技馆课题,2011年12月。
王紫色、杨楣奇、韩迪:《科技馆展厅运行与管理》,《科技传播》2015年第24期,第21~22页。
陈聪慧:《面向应急决策的突发事件案例推理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第10~45页。
卢明:《特种设备重大隐患认定方法及安全监察建议研究》,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第25~70页。
宫运华、张来斌、樊建春:《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安全管理体系运行》,《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年第7卷第9期,第199~202页。
宋媛媛:《浅议科技馆设备管理》,《中国科技博览》2010年第6期,第243页。
孙联社:《浅谈科技馆安全的规范化管理》,《科技资讯》2016年第14卷36期。
田硕、裴晶晶、罗云等:《企业安全文化落地工程建模研究及应用》,《安全与环境学报》2016年第16卷第1期,第172~176页。
王秉、吴超:《安全文化建设原理研究》,《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5第12卷第12期,第26~32页。
王秀伟、黄文川:《对科技馆危机与危机管理的认识与思考》,《文博》2013年第6期,第81~87页。
徐善衍:《难忘巴黎那些老建筑里的科技馆》,《科学教育与科技馆》2015年第1卷第6期,第451~452页。
郑夏娟、冯亚飞:《论现代科技馆内部管理中的制度建设》,《自然博物》2016年第3卷,第135~140页。
SE Biggs,TD Banks,JD Davey,et al:“Safety leads perceptions of safety culture in a large Australasian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
Jean Tétreault.:“Fire Risk Assessment for Collections in Museums,”
张祖兴:《浅谈科技馆科普人才队伍的培养》,《科技资讯》2014年第8期。
王贤:《我国“四位一体”科技馆体系的发展探究》,《科学普及》2015年第7期。
孙晓玲:《浅析科技馆的科学教育功能》,《黑龙江史志》2015年第5期。
庄智一:《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6年第2期。
唐琳:《博物馆宣教人员理论研究方法之我见》,《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6年第2期。
《带去科学种下梦想——中国流动科技馆走西部》,《人民日报》2012年5月14日。
刘成友:《流动科技馆,让县城孩子开眼》,《人民日报》2013年7月5日。
王延斌:《在孩子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山东省“流动科技馆”走基层记事》,《科技日报》2013年7月8日。
王亚楠:《从山东驶向全国的“流动科技馆”》,《大众日报》2011年9月16日。
陈希:《肩负起科技社团的时代使命》,《光明日报》2012年12月3日。
陈珂珂:《中国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就、原因与预测》,《科普研究》2014年第6期。
王春秋:《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开创科协工作新局面》,《科协资讯》2015年第2期。
周世文、翟树刚:《流动科技馆体系在基层科普中的实践与发展》,会议论文。
雷斌禄:《流动科技馆实践与探讨》,《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会议论文集》2014年第5期。
吴顺鹏:《浅析全国流动科技馆的发展》,《科技信息》2013年第5期。
杨盛林:《流动科技馆与实体科技馆效益对比研究》,《科技视界》2017年3月5日。
中国科协、中宣部、财政部:《关于全国科技馆免费开放的通知》(科协发普字〔2015〕20号)。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王睿:《对科技馆免费开放的几点思考》,《海峡科学》2012年第3期。
王泊乔:《免费开放后并非万事大吉》,《艺术市场》2008年第4期。
陈善蜀:《科技馆对社会公众实行免费开放的思考》,《科普研究》2009年第3期。
文素婷、程杨:《科技馆免费开放对我国科技馆事业的影响》,《科技馆管理研究》2013年第4期。
王姗姗:《公益性科技馆免费开放问题研究——以内蒙古科技馆为例》,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王晓东:《“馆校结合”是科学教育的有效途径》,第七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研讨会,长沙,2015年9月。
王振清:《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学周刊》2017年第5期。
刘恩山:《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变化及其影响》,《人民教育》2017年第7期。
刘文利:《学校科学教育需要科技馆积极支持》,《中国教育学刊》2008年第3期。
郑奕:《提升科技博物馆展教结合水平的五大对策和建议》,《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7年第2期。
王康有、李朝晖:《我国科技类博物馆发展研究报告》,《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6年第2期。
“科技馆展教人才队伍建设研究”课题组瘳红、朱幼文、陈婵君、常娟、龙金晶:《科技馆展教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报告》,2015年3月。
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国发〔2006〕7号),2006年2月。
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国办发〔2016〕10号),2016年2月。
中国科协:《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16~2020年)》(科协发普字〔2016〕20号),2016年3月。
彭强:《地方政府购买科技服务的现实意义与实现路径研究》,《中国科技产业》2015年第2期。
方领:《地方政府购买科技服务的现实意义与实现路径研究》,《科技与企业》2016年第3期。
毛明明:《当代中国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研究——基于政府战略管理“三角模型”的分析框架》,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