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战时中国的社会与文化图书

SSAPID:101-3319-9575-93
ISBN:978-7-5097-0631-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学者(包括台湾学者)、日本学者和西方学者研究日本侵华战争的论文集,书中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日本侵略军占领中国时的情况,为研究日本侵华史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
作 者: 杨天石 黄道炫
编 辑:徐思彦;薛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序一

 战时国民党教育政策的若干问题

  一 战时教育方针的争论:“战时教育平时看?”

  二 战时的教育救济

  三 战时教育统制中的“党化教育”检讨

 革命大众主义的政治动员和社会改革:抗战时期根据地的教育

  一 干部教育是根据地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 把爱国主义政治动员和社会改革相结合的社会教育和国民教育

  三 根据地的教育是战时状态下的一种高度政治动员型的革命大众主义的教育,它实现了从江西苏区战时共产主义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转换

  四 根据地教育的价值和局限

 战时乡建运动:失去的机会,命运,或先驱?

  乡村建设运动的意义

  公民职业化与中华民国

  乡村的发现与定县实验

  在统一战线中的乡村建设运动

  平民教育运动在四川

  在政府卵翼下

  晏阳初返回“共和大姐”

  中美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

  结论:失去的机会,注定的命运,或者意外事件

 凝聚民族精神力量的尝试:新生活运动的一个侧面

  一

  二

  三

 中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对美“国民外交”

  一 对美官方外交的局限性

  二 中国国民党的战时对外宣传工作

  三 对美“国民外交工作”的开始

  四 中国外交和“美国不参加日本侵略委员会”

  五 中国对美“国民外交工作”的终结

  结语

 官营化·教育化·普及化

  一 官营电影制作优势地位的确立

  二 对电影社会属性和教育功能的高度强调

  三 电影放映向农村乡间扩展的普及化

  四 战时后方电影发展路径转向的意义

 抗战时期国民党对北平文教界的组织活动

  一 指导平津新闻

  二 华北文化教育协会

  三 组织文史杂志

 沦陷时期的北京高校:可能与局限,1937~1945

  背景

  去与留?

  华北政府与高等教育

  北京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农学院:中日文化交流的样板?

  燕京大学与辅仁大学:另一种受欢迎的选择?

   燕京大学——当战争来临时

   原则与现实之间的平衡

   有条件的保护与平等

   辅仁大学

   顺从与违抗

  结尾

 抗日战争时代的中日民间交流活动

  前言

  一 共生的思想

   1.设立前半期的历史

   2.设立的经过

   3.创建学校的方式

  二 没有教科书、没有时间表的教育

   1.生活

   2.教育

   3.学生和指导者

   4.去东京的留学生派遣

   5.就职岗位

  三 地区的活动与财政的基础

   1.地区的活动

   2.展览会的举办

   3.经营资金的筹措

  四 “八一五”以后的北京生活学校

   1.对日本战败的应对

   2.由国民政府接收

  结语

 华北“治运”时期诸群体心态考察:1941~1942

  一 日军:群体性残暴、异化及其多样性

  二 伪职人员:迷乱与苟安状态及两面性

  三 平民:恐惧与仇恨交织及其多样性

  四 八路军、游击队:不屈与希望及其复杂性

  五 一个超越民族主义及政治话语的视角

 抗战初期上海难民问题的处理

  一 前言

  二 “八·一三”战役前后战地救护与伤兵安置

  三 上海难民的暴增与新组织的肆应

  四 上海国际委员会的各项援助难民工作

   粮食供应

   衣着供应

   居住收容

   难民教育

   难民职业训练与辅导

  结论

 云南战争记忆的变异

  一 滇西地区的战争损害

  二 战争记忆的接触和变化

  结语

 战时体制下台湾民众的日常生活和保甲运用(1937~1945)

  前言

  一 战时体制的形成及强化殖民统治政策

  二 强化保甲组织及提高保甲役员的素质

   1.提高保甲役员的素质

   2.修改候选人资格及放宽选举人资格

   3.组织州联合保甲壮丁团

    (1)司令部

    (2)大队(冠上郡署名称)

    (3)支队(冠上分室名称)

    (4)中队(冠以监视区名称)

    (5)小队

   4.修改保甲规约

   5.设置联合保甲协会以统合州下各保甲协会

   6.建立保甲修练所或保甲会馆

   7.成立妇人保甲团

  四 运用保甲推展皇民化运动

   1.常用和普及“国语”(日语)

   2.改姓名

   3.住屋的改善和普及卫生思想

   4.废止“旧正月”

   5.禁止焚烧金银纸

  结语

 序二

社会史、文化史是近年来国际史学界的热门学科。《战时中国的社会与文化》是本计划的第三个专题。参加者有中国大陆的桑兵、高华、黄道炫、汪朝光、江沛、金以林及台湾的张建俅、洪秋芬,日本的土田哲夫、内田知行、伊香俊哉,美国的何福德、索非亚·李等,他们分别考察了战时中国的教育、社会动员、电影、民间交流、难民、保甲制度等多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