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29

新疆南部乡村汉人图书

The Hans in the Countrysides of South Xinjiang

SSAPID:101-3312-2325-58
ISBN:978-7-5097-7366-6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大量的实地调研资料,对新疆南部农村汉族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文化适应及其与维吾尔族的关系进行了客观描述,并做出了较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分析。本书既严格遵循学术规范,又紧密联系实际问题,兼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作者所揭示的问题、所提出的对策建议在一定意义上对于解决影响新疆社会稳定的深层次问题,对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为新疆发展继续创造良好环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李晓霞
编 辑:袁卫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致谢

 导论 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

  相关研究理论概述

   1.关于移民研究

   2.关于族际关系的研究

   3.关于移民与族际关系的研究

  调查方法及研究过程

  本书构架及主要认识

   1.关于移民网络的作用

   2.关于单一民族聚居还是多民族混居

   3.关于迁移人口中的文化非传统化

   4.汉族人对新疆的认同感是其扎根新疆的前提

   5.利益关系是影响当地维汉农民族际关系的主导因素

   6.关于群体行为方式对族际关系的影响

   7.关于“少数民族”地位的相对性

 第一章 南疆的汉族人口

  第一节 历史上南疆的汉族居民

   一 西汉时期新疆南部的汉族居民

   二 东汉时期南疆的汉族居民

   三 唐朝时期南疆的汉族居民

   四 蒙元时期南疆的汉族居民

   五 清朝时期南疆的汉族居民

    (一)清朝前期(1759~1864)

    (二)清朝后期(1864~1912)

   六 民国时期南疆的汉族居民

    (一)杨增新时期

    (二)金树仁时期

    (三)盛世才时期

  第二节 南疆汉族人口的现状

   一 新疆汉族人口

    (一)新疆各民族人口

    (二)新疆汉族人口的增长

    (三)新疆汉族人口的分布

   二 南疆三地区汉族人口的数量变化

   三 南疆三地区汉族人口的地域分布

    (一)区域分布

    (二)城乡分布

 第二章 南疆农村汉族人口的迁入

  第一节 南疆自然地理特点与社会环境概述

   一 自然环境

   二 经济社会发展概述

  第二节 政府组织动员的迁移

   一 企业职工精简下放

   二 安置支边青壮年

   三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四 复转军人到农村落户

   五 城镇疏散人口到农村

   六 刑满释放人员留场安置

  第三节 自发迁移

   一 灾民流入与安置

   二 自流人员的管理与遣送

   三 南疆农村汉族流动人口

  第四节 汉族人口迁居南疆农村的原因和影响

   一 迁移原因的探讨

   二 内地汉族居民迁移南疆农村的原因

    1.影响因素

    2.移民网络

    3.迁入地接纳的可能

   三 汉族居民迁入南疆农村的影响

    (一)汉族人口移居南疆,是南疆经济建设的需要

    (二)汉族居民与维吾尔族及其他各民族居民一起开发建设南疆农村

    (三)局部地改变南疆农村民族人口结构,增强了南疆农村与内地的联系

 第三章 居住形式

  第一节 聚居或混居状况的形成

   一 聚居开荒建立农场、汉族大(小)队

    农场

    汉族大队

   二 插花混居

   三 独居

  第二节 由混居变为聚居的过程

   一 因重新安置而聚居

   二 为便于管理而聚居

   三 为发展经济作物而聚居

   四 为汉族居民的安全而聚居

  第三节 居住形式与族际关系

   一 聚居还是混居

   二 关于社会群体隔离理论

   三 选择居住形式

    1.南疆汉族农民的聚居是相对的

    2.不论是聚居还是混居,村落的管理制度等没有差异

    3.绝大多数散居(混居)的汉族居民不会被同化

    4.混居更有利于族际交往

    5.推动聚居的因素还在起作用

 第四章 经济生活

  第一节 艰难的创业

   一 开发塔里木

   二 沙漠深处的绿洲

   三 戈壁成果园

   四 沼泽变稻田

   五 荒漠上建村庄

  第二节 土地和水

   一 合同地分散且数量有限

    (一)合同地承包

    (二)合同地的调整与分配

    (三)合同地的变动问题

   二 商品地是致富的重要手段

   三 水资源的利用与控制

  第三节 生产活动

   一 棉花种植

   二 林果种植

   三 蔬菜大棚

   四 生产活动多样化

  第四节 物质生活

   一 居住状况

   二 生活状况

 第五章 社会生活

  第一节 家庭和婚姻

   一 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

    (一)家庭结构简单

    (二)家庭关系相对平等

   二 婚姻市场

    (一)南疆农村汉族男性婚姻困难

    (二)内地农村娶妻

    (三)彩礼与陪嫁

   三 生育和计划生育

    (一)过去的生育经历

    (二)计划生育政策

    (三)汉族农民的计划生育

    (四)生育观念

  第二节 子女教育与就业

   一 南疆汉语授课学校

   二 南疆农村汉族孩子的学校教育

    (一)农村汉校数量在减少

    (二)农村汉校教学水平低

    (三)小学生进城上学难度大

   三 子女就业

    (一)就业方式

    (二)在南疆当干部

    (三)继承父辈家业

  第三节 社会交往

   一 社会网络

    (一)亲属网的构建

    (二)亲属网的作用

    (三)老乡

   二 村落认同

   三 礼俗活动

    (一)多元、变动、简洁的新疆汉族文化*

    (二)“迷信”和“不懂礼”

    (三)丧葬仪礼简单

    (四)春节组织活动

  第四节 定居意愿

   一 户口及落户

    (一)落户的难度

    (二)想走就不落户

     照顾性政策吸引落户

   二 定居

    (一)影响定居意愿的因素

    (二)回老家

    (三)跟孩子走

     村里的汉族人会不会越来越少

    (四)你是新疆人吗

 第六章 南疆农村的维汉关系

  第一节 经济生产中的合作与竞争

   一 包地

    (一)汉族农民包种维吾尔族村落或个人的商品地

     包商品地的原因

    (二)包地现象对维汉关系的影响

   二 用水

    (一)分水与族际关系

    (二)耕地扩大与水资源紧缺的矛盾

   三 请工

    (一)雇请维吾尔族农工

    (二)工资和食宿

    (三)雇工与雇主之间的交往

    (四)用工与族际关系

   四 技术传授

    (一)推广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的示范和帮助作用

    (二)维吾尔族农民主动学习和效仿

    (三)汉族农民向维吾尔族农民学习种植技术

    (四)汉族村落的示范效应与如何放开

   五 其他方面的经济合作

  第二节 社会生活中的交融与交锋

   一 仪式参与

    (一)参加婚礼

    (二)对葬礼的态度

    (三)祝贺节日

   二 日常交往

    (一)日常交往的形式

    (二)由族际互助到民族团结典型

    (三)摩擦是正常的

   三 语言学习

    (一)南疆农村维汉双语的学习和使用状况

    (二)汉族居民学习维吾尔语的代际变化

    (三)汉族居民在交流中学习维吾尔语

   四 关于汉族农民“养猪”和“吃猪肉”之事

  第三节 权益分配中的进与退

   一 混居村落的汉族村干部

   二 汉族村落及汉族农民是否被边缘化

   三 汉族农民与乡镇干部的关系

    (一)与汉族乡镇干部的关系

    (二)与乡镇维吾尔族干部的关系

  第四节 维汉通婚及维汉混合家庭

   一 维汉通婚的基本情况

   二 汉族村落中的维汉混合家庭

   三 基层政府对维汉婚姻的态度

  第五节 相互认知及对维汉关系评价

   一 维汉农民关于收入差异及其产生原因的认识

   二 维汉农民对当地维汉关系的看法

    (一)衡量维汉关系的标准

    (二)对维汉关系的评价

    (三)对影响维汉关系因素的认识

  第六节 影响南疆农村维汉关系的政治因素

   一 政府对和谐民族关系的维护

   二 政策失误对维汉关系的影响

   三 民族分裂主义对维汉关系的影响

  第七节 对南疆农村维汉关系的评价与分析

   一 族际关系理论及讨论

    (一)族群间融合程度的层次

    (二)关于“团结”和“民族团结”

    (三)关于族际冲突的原因

    (四)对新疆维汉关系的相关研究及讨论

   二 南疆农村维汉关系分析

    (一)对南疆农村维汉关系的评价及讨论

    (二)在南疆汉族是“少数民族”

    (三)南疆农村汉族居民的社会融入

本书基于大量的实地调研资料,对新疆南部农村汉族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文化适应及其与维吾尔族居民的关系进行了客观描述,并做出了较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分析。本书既严格遵循学术规范,又紧密联系实际问题,兼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作者所揭示的问题、所提出的对策建议在一定意义上对于解决影响新疆社会稳定的深层次问题,对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为新疆发展继续创造良好环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俄〕O.N.布鲁西娜:《中亚的斯拉夫人》,高永久、韩莉、徐亚清译,民族出版社,2006。

〔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三联书店,2000。

〔美〕L.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孙立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

〔美〕彼特·布劳:《不平等和异质性》,王春光、谢圣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美〕马丁·N.麦格:《族群社会学》,祖力亚提·司马义译,华夏出版社,2007。

〔瑞典〕赫定:《马仲英逃亡记》,凌颂纯、王嘉琳译,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

〔西〕华金·阿朗戈、黄为葳:《移民研究的评析》,《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1年第3期。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赵旭东、齐心、王兵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英〕布莱恩·S.特纲、克里斯·瑞杰克:《社会与文化》,吴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英〕布朗:《群体过程》,胡鑫、庆小飞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英〕凯瑟琳·马噶特尼:《外交官夫人回忆录》,王卫平、崔延虎译,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8。

《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坎斯坦勒拉尼注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古兰经》,马坚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车保安主编《拜城县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陈霞:《新疆南疆贫困乡村的发展——库车县比西巴格乡调查》,《新疆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陈延琪主编《目前新疆少数民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研究调查文集》(内部资料),2005。

陈永龄主编《民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邓立木:《云南边疆地区移民文化形成与特征初探》,《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邓伟志、徐榕:《家族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迪丽拜尔·艾拜都拉等:《塔里木盆地绿洲分布与水源的关系》,《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2期。

丁金宏、刘振宇、程丹明、刘瑾、邹建平:《中国人口迁移的区域差异与流场特征》,《地理学报》2005年第1期。

方英楷:《新疆屯垦史》,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89。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出版社,2005。

甘肃省图书馆书目参考部编《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新疆分册),1985年4月甘肃省图书馆内部印刷。

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第3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

谷苞:《南疆农村社会调查》,新疆人民出版社,1979。

管守新:《清代新疆军府制度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

郭星华:《社群隔离及其测量》,《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司编《2000年人口普查中国民族人口资料》,民族出版社,2003。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编《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

黄盈盈、潘绥铭:《社会学问卷调查的边界与限度——一个对“起点”的追问与反思》,《学术研究》2010年第7期。

靳薇:《新疆维汉民族关系的社会学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

李洁:《历史上新疆汉族移民的类型及其作用》,《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李进淮主编《莎车县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李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研究》,《地理研究》2001年第4期。

李明欢:《20世纪西方国际移民理论》,《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李鹏海主编《沙雅县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李强、李洋:《居住分异与社会距离》,《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李若建:《困难时期的精简职工与下放城镇居民》,《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6期。

李双成主编《若羌县志》,新疆大学出版社,1992。

李晓霞:《民汉合校的演变及其发展前景》,《新疆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李晓霞:《新疆汉族地方文化的形成及其特征》,《民族研究》1998年第3期。

李晓霞:《新疆民族混合家庭的分布与构成》,《西北人口》2009年第4期。

李晓霞:《新中国成立后新疆族际通婚政策的演变》,《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李吟屏:《和田史话》,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梁正君:《我国族际人口流动现状及其成因》,《民族论坛》1999年第3期。

刘汉太、都幸福主编《为了至高利益:中国打击“东突”报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刘甲金、黄俊、王宁主编《绿洲经济论》,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刘培信主编《乌什县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刘维新主编《新疆民族辞典》,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龙冠海:《社会学》,台北三民印书局印行,1983。

轮台县党史、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轮台县志》,新华出版社,1991。

马大正:《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新疆稳定问题的观察与思考》,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马大正:《西域考察与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民族出版社,2001。

马戎:《内蒙古草原牧区的蒙汉关系演变及影响因素——以锡盟东乌旗一个牧业社区为个案》,《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4期。

马戎:《新疆喀什地区的民族人口分布》,《西北民族研究》2000年第2期。

马戎、潘乃谷、周星:《中国民族社区发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马戎编《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马文华:《新疆教育史稿》,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

茆永福:《新疆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与对策探索》,《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茆永福、曹红:《维吾尔农村社区中汉族村落与农户研究》,《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茆永福、曹红:《中国乡土社会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和类型——新疆维吾尔族农村中的汉族研究》,《温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苗普生主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二编》,线装书局,2006。

苗云泊主编《和田市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潘乃谷、马戎主编《边区开发论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潘绥铭、姚星亮、黄盈盈:《论定性调查的人数问题:是“代表性”还是“代表什么”的问题——“最大差异的信息饱和法”及其方法论意义》,《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4期。

裴孝曾主编《库车县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

彭启先、陈云华主编《新和县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乔晓春:《性别偏好、性别选择与出生性别比》,《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1期。

青觉、严庆:《论当代中国社会关系中的民族因素》,《民族工作研究》2010年第4期。

丘远尧、杨力民、童玉芬、胡艳、陈虹:《省际人口迁移活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新疆省际人口迁移特征分析》,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科学讨论会,2003年。

任强、原新、马红梅:《新疆流动人口分析》,《人口研究》1998年第6期。

任一飞、茆永福、曹红、阿西木·图尔迪:《墨玉县维吾尔族卷》,民族出版社,1999。

疏附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疏附县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孙斌主编《洛浦县志》,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1。

孙新茂主编《策勒县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

佟新:《人口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王海霞:《农村维吾尔族女性的行为特征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王红艳:《华夏之“汉”与族群之“汉”的辨析——兼论王明柯、张兆和对“汉”的理解及学界误读许烺光的原因》,《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第74期,2010年11月。

王希恩:《当代族际人口流迁与民族过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王用主编《温宿县志》,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

王有才:《南疆故事》,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卫江:《碎叶是中国唐代西部重镇》,《文物》1975年第8期。

魏长洪:《西域佛教史》,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8。

魏永龙主编《于田县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谢彬:《新疆游记》,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

谢丽:《清代至民国时期农业开发对塔里木盆地南缘生态环境的影响》,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著《新疆简史》第三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

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著《新疆简史》第一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周年筹委会办公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五十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四十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劳动志》编纂委员会编《新疆通志·劳动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人口志》编纂委员会编《新疆通志·人口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人事志》编纂委员会编《新疆通志·人事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通志·司法行政志》编纂委员会编《新疆通志·司法行政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编《新疆民族辞典》,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普查办公室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普查办公室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徐黎丽、屈鹏飞:《民国时期新疆喀什地区民族问题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徐勇:《农民理性的扩张:“中国奇迹”的创造主体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薛健主编《新疆南部地区和田、喀什、阿克苏的基础教育》,新疆大学出版社、新疆教育出版社,2003。

严庆:《罪恶和悲剧在族性被赋予邪恶目的时发生——从族性、民族冲突和民族暴力研究看“7·5”事件》,《民族工作研究》2009年第4期。

杨力民:《省际人口迁移活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新疆省际人口迁移特征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总第81期),内部资料。

杨圣敏:《普遍的利益诉求还是少数人的诉求——新疆维汉民族关系的调查与研究》,《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第46期,2008年2月。

杨曦东主编《巴楚县志》,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

杨小柳:《一个处于区域性“少数民族”地位的汉族族群建构——对云南大理州鹤庆县金敦乡积德屯村的调查》,《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杨震、张涵主编《乌鲁木齐市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杨政、童玉芬、原新:《新疆人口省际迁移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殷晴主编《新疆经济开发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

殷琼:《90年代以来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关系研究述评》,《新疆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袁祖亮主编《丝绸之路人口问题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泽普县志编纂委员会:《泽普县志》,新疆大学出版社,1992。

翟学伟:《社会流动与关系信任——也论关系强度与农民工的求职策略》,《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1期。

张继焦:《城市的适应——迁移者的就业与创业》,商务印书馆,2004。

张上一主编《麦盖提县志》,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

张世明、龚胜泉:《另类社会空间:中国边疆移民社会主要特殊性透视(1644~1949)》,《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1期。

张晓阳:《我国人口迁移的趋势及西部地区人口迁移政策支持》,《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张秀明:《新疆反分裂斗争和稳定工作的实践与思考》,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张毅主编《疏勒县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

张友庭:《污名化情境及其应对策略——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及其社区变迁的个案研究》,《社会》2008年第4期。

赵士明主编《英吉沙县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编《新疆“三史”教育简明读本》,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0。

周崇经主编《中国人口》(新疆分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周敏:《美国华人社会的变迁》,郭南审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

周毅:《中国人口流动的现状和对策》,《人口研究》1998年第3期。

周聿峨、阮征宇:《当代国际移民理论研究的现状与趋势》,《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朱培民、陈宏、杨红:《中国共产党与新疆民族问题》,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