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70

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3~2014)图书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Economic Growth(2013-2014): TFP and Labor Productivity Shocks and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SSAPID:101-3310-7862-58
ISBN:978-7-5097-6272-1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3~2014)》以“TFP和劳动生产率冲击与区域分化”为主题,通过宏观报告、宏观经济专题报告、区域经济发展前景报告三个部分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从总体和区域做了详细的分析,对于指导经济的下一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关信息

丛书名:经济蓝皮书夏季号
编 辑:蔡莎莎;冯咏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皮书数据库

 经济蓝皮书(夏季号)编委会

 中国皮书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主要编撰者简介

 Abstract

 摘要

 BⅠ 总报告

  B.1 TFP和劳动生产率冲击:中国宏观经济经验事实与长期增长

   一 2013~ 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态势和问题

    (一)三大需求

     1.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逼近边界,规模扩张空间缩小

     2.投资率边界出现,投资结构和投资效率问题突出

     3.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缺乏

    (二)市场风险和信心不足

     1.PPI持续下降,实体经济通缩和房地产市场膨胀风险并存

     2.金融市场波动较大,期限错配问题突出

     3.未来增长信心不足

    (三)2014年预测和展望

   二 结构变化:未来5年的增长趋势(2014~2019年)

    (一)GDP增长率分解:基于劳动生产率和人口结构变化

     1.总人口增长率和人口红利增长率

     2.劳动参与率增长率

     3.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4.人口变化对经济增长(2014~2019年)的情景分析

    (二)劳动生产率变动的结构因素分解:产业配置效应

    (三)潜在增长率估计:基于C-D生产函数和变量的非线性动态

     1.劳动力供给

     2.资本投入

     3.要素弹性变化的长期状况

     4.全要素生产率

    (四)2013~2018年中国经济增长区间:6.4%~7.8%

   三 效率失衡分析

    (一)效率失衡的劳动力再配置影响

    (二)劳动生产率减速及失衡

    (三)TFP变化及其非平衡:基于城市数据的分析

     1.全国264个城市TFP增长的平均状况

     2.指标对比

     3.GDP与TFP的相关性

   四 效率补偿问题:有效率的供给与增长转型

    (一)问题的提出

    (二)效率补偿的次序

     1.一个基本判断

     2.效率补偿的次序

     3.关于财富效应作为效率补偿环节的说明

    (三)投资的效率补偿、消费的效率补偿和有效率的供给

     1.第一次效率补偿:投资(包括净出口)的效率补偿分析

     2.第二次效率补偿:消费的效率补偿分析

     3.有效率的供给:对表3和表4中增长和效率因素分解的补充说明

    (四)中国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可能性的思考

   五 政策建议

    1.转变经济管理思路

    2.重视收入分配改善和人力资本培育

    3.重新认识中西部工业化和城市化路径

    附录: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分解的公式推导

 BⅡ 宏观经济专题报告

  B.2 防止中美两种“新常态”经济周期错配深度恶化*

   一 美国“新常态”经济的含义

   二 中国式“新常态”

   三 中美出现周期错配的可能性上升

   四 中美经济周期错配的原因

    1.中国仍在去杠杆过程中

    2.美国当前预期增长前景好于中国,复苏基础日趋坚实

   五 保持定力,防止中美两种“新常态”经济周期错配恶化

  B.3 经济增长、财富积累和收入分配

   一 引言

   二 西方发达国家的财富积累及其变化

    1.财富总量

    2.财富结构

    3.所有权

     4.收入分配含义

   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补充论证

   四 我国的资本收入比

   五 结论和政策建议

  B.4 宏观脆弱积累下的调控政策

   一 导论:脆弱性不断积聚的中国经济

    (一)房地产泡沫

    (二)地方债务问题

    (三)企业债务与产能过剩

   二 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态势

    (一)“明斯基时刻”?

    (二)债务-通缩螺旋?

     1.债务-通缩理论

     2.中国式“债务-通缩”?

    (三)最近怎么了?

     1.复苏尚不清晰,总需求不足依然影响明显

     2.供给方面问题:产能依然过剩

   三 货币政策:规则转变下的适度微调

    (一)房地产泡沫与货币政策

    (二)未来货币政策分析

    (三)对央行一些政策的分析

     1.“盘活存量”:是否适合作为政策指导思路?

     2.利率市场化:时机是否合适?

   四 财政政策:持续扩张下需要渠道创新

    (一)扩张性财政政策:空间尚存

    (二)财政政策需要渠道创新

   五 结论与建议

  B.5 中国对外投资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分析

   一 中国对外投资的现状

    (一)对外投资规模大、分布广

    (二)投资区域与全球投资趋势相反

    (三)投资行业日趋合理,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一致

    (四)对外投资主体多样化

    (五)FDI效应明显,对被投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显著

   二 中国对外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布局不合理,投资区域过于集中

    (二)过分依靠股本和其他投资,利润再投资不足

    (三)政策体系支持不到位

    (四)其他所有制企业在对外投资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三 中国对外投资的发展方向

    (一)合理化投资区域

    (二)积极参与投资规则的制定

    (三)通过对外投资整合全球价值链

    (四)打造可持续出口加工区

    (五)打造集群投资区

    (六)提升应对国际投资争端的能力

 BⅢ 区域经济发展前景报告

  B.6 1990~2014年中国各省区市发展前景评价

   一 引言

   二 中国各省区市发展前景评价结果

    (一)2014年各省区市发展前景及一级指标排名

     1.2014年发展前景排名及权重

     2.2014年经济增长排名及权重

     3.2014年增长可持续性排名及权重

     4.2014年政府运行效率排名及权重

     5.2014年人民生活排名及权重

    (二)各省区市发展前景与一级指标指数及排名

     1.各省区市发展前景指数及排名

     2.各省区市经济增长指数及排名

     3.各省区市增长可持续性增长指数及排名

     4.各省区市政府运行效率增长指数及排名

     5.各省区市人民生活指数及排名情况

   三 中国各省区市发展前景分级情况

    (一)各省区市发展前景分级

     1.2000年以来各省区市发展前景分级

     2.1990年以来各省区市发展前景分级

     3.2014年各省区市发展前景分级

     4.2013年各省区市发展前景分级

     5.2012年各省区市发展前景分级

     6.2011年各省区市发展前景分级

     7.2010年各省区市发展前景分级

     8.2009年各省区市发展前景分级

    (二)各省区市经济增长分级

     1.2000年以来各省区市经济增长分级

     2.1990年以来各省区市经济增长分级

     3.2014年各省区市经济增长分级

     4.2013年各省区市经济增长分级

     5.2012年各省区市经济增长分级

     6.2011年各省区市经济增长分级

     7.2010年各省区市经济增长分级

    (三)各省区市增长可持续性分级

     1.2000年以来各省区市增长可持续性分级

     2.1990年以来各省区市增长可持续性分级

     3.2014年各省区市增长可持续性分级

     4.2013年各省区市增长可持续性分级

     5.2012年各省区市增长可持续性分级

     6.2011年各省区市增长可持续性分级

     7.2010年各省区市增长可持续性分级

    (四)各省区市政府运行效率分级

     1.2000年以来各省区市政府运行效率分级

     2.1990年以来各省区市政府运行效率分级

     3.2014年各省区市政府运行效率分级

     4.2013年各省区市政府运行效率分级

     5.2012年各省区市政府运行效率分级

     6.2011年各省区市政府运行效率分级

     7.2010年各省区市政府运行效率分级

    (五)各省区市人民生活分级

     1.2000年以来各省区市人民生活分级

     2.1990年以来各省区市人民生活分级

     3.2014年各省区市人民生活分级

     4.2013年各省区市人民生活分级

     5.2012年各省区市人民生活分级

     6.2011年各省区市人民生活分级

     7.2010年各省区市人民生活分级

   四 各省区市发展前景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一级指标

     1.一级指标权重

     2.主要省区市发展前景雷达图

    (二)二级指标

    (三)具体指标权重

    (四)发达省区市在30个省区市中的地位

   五 结论

   六 附录1——评价结果相关图表

   七 附录2——指标设计及数据处理

    (一)发展前景评价指标设计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1.数据来源

     2.指标的处理

     3.关于指标的一些说明

    (三)中国各省区市发展前景评价过程

  B.7 参考文献

 法律声明

本报告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总报告,第二部分为宏观经济专题报告,第三部分为区域经济发展前景报告。总报告回顾了2013~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的经验事实,即投资率和进出口贸易规模出现向顶部逼近的趋势,投资和贸易需求波动增大;实体经济通缩与房地产市场泡沫并存,产业间、区域间效率失衡问题突出;投资驱动增长、财富推动增长阶段行将结束,经济步入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2014年经济增长率预期为7.4%,未来5年增长率预期为6.4%~7.8%,稳速、高效是减速时期的新要求。在投资驱动增长向效率驱动增长转变的过程中,建立消费拉动增长的长效机制值得重视。需求管理意义上的投资/消费权衡无助于中国持续增长路径的建立,在投资潜力向消费拉动转变的过程中,对消费动态效率问题的思考,是本报告的新视角。本报告提出如下政策建议:①转变经济管理思路,关注增加消费对劳动生产率、健康、人力资本的促进作用;②重视收入分配改善和人力资本培育;③重新认识中西部工业化和城市化路径。第二部分为宏观经济专题报告,探讨了新常态经济,经济增长、财富积累和收入分配,宏观脆弱积累下的调控政策,对外投资的现状和发展方向等。第三部分为区域经济发展前景报告。报告通过对1990~2014年中国各省区市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得出了中国30个省区市(不含港、澳、台和西藏)1990~2014年的发展前景指数和排名情况,以及经济增长、增长可持续性、政府运行效率和人民生活4个一级指标的发展前景指数和排名情况。和2013年相比,2014年发展前景排名上升的省份有10个,主要是安徽省(+6)、内蒙古自治区(+3)、江西省(+3)、河南省(+3)、湖北省(+3);排名下降的省份有7个,主要是河北省(-10)、海南省(-4)、山西省(-4);排名不变的省份有13个。分别将各省区市1990年以来、2000年以来、2009~2014年的发展前景分为5个级别,发现上海市、北京市、江苏省在2009~2014年、2000年以来和1990年以来均处于第一级。浙江省在2009~2014年和2000年以来处于第一级,天津市则在1990年以来处于第一级。2014年和2013年相比,第一级和第五级分级没有变化。第二级:湖北省从Ⅲ级上升到Ⅱ级,上升了一级。第三级:海南省从Ⅱ级下降到Ⅲ级,下降了一级;河南省从Ⅳ级上升到Ⅲ级,上升了一级。第四级:河北省从Ⅲ级下降到Ⅳ级,下降了一级。本部分还对影响各省区市发展前景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具体指标等进行分析。一级指标中人民生活所占权重最高,具体指标中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所占权重最高,为3.4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城市化率、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消费结构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的权重分别为3.31%、3.30%、3.29%、3.13%和3.12%。这反映了我国从工业化转向城市化过程中,与城市化密切相关的养老保险、环境质量、城市化水平、失业保险、消费结构、基本医疗保险等指标的重要程度。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资本化扩张与赶超型经济的技术进步》,《经济研究》2010年第5期。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中国经济长期增长路径、效率与潜在增长水平》,《经济研究》2012年第11期。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城市化、财政扩张与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11年第11期。

张自然、陆明涛:《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与波动的影响》,《金融评论》2013年第1期。

张自然:《考虑人力资本的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进步》,《经济学》(季刊)2010年第10期。

张平、张晓晶:《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的累积效应与资本形成——当前经济增长态势分析》,《经济研究》2003年第8期。

张平、刘霞辉主编《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0~2011):中国经济结构性减速与区域转型升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张平、刘霞辉主编《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09~2010):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张平、刘霞辉、王宏淼主笔《中国经济增长前沿Ⅱ——转向结构均衡增长的理论和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张平、刘霞辉主编《中国经济增长前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张平、苏治:《经济转型、金融扩张与政策选择——2014年中国经济展望》,《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11期。

殷剑峰、王增武:《影子银行与银行的影子:中国理财产品市场发展与评价(2010~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辛超:《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与中国房地产泡沫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

盛松成、潘曾云:《存款利率上限放开后会怎样?》,盛松成的新浪专栏,2013年12月18日。

审计署:《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2013年12月30日公告),审计署网站。

平新乔、白洁:《中国财政分权与地方公共品的供给》,《财贸经济》2006年第2期。

李扬、张晓晶、常欣、汤铎铎、李成:《中国主权资产负债表及其风险评估》(上、下),《经济研究》2012年第6、第7期。

李扬、张晓晶、常欣等:《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3):理论、方法与风险评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曹远征、马俊:《问计国家资产负债表》,《财经》2012年第15期。

边雅静、沈利生:《人力资本对我国东西部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12期。

Anselin,L.,Spatial Econometrics:Methods and Models,Dordrecht:Kluwer,1988.

Anselin,L.,Vargas,A.,& Zoltan,A.,“Local Geographic Spillovers Between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High Technology Innovations”,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98,42,pp.422-448.

Audretsch,D.B.,& Feldman,M.P.,“R& D Spillovers and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6,86 (3),pp.630-640.

Blanchard Olivier J.,Giovanni Dell’Ariccia,and Paolo Mauro,“Rethinking Macroeconomic Policy”,IMF Staff Position Notes,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2010.

Blanchard Olivier J.,Giovanni Dell’Ariccia,and Paolo Mauro,“Rethinking Macroeconomic Policy Ⅱ:Getting Granular”,IMF Staff Discussion Notes,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2013.

BLS,“The U.S.Economy to 2022:Settling into a New Normal”,http://www.bls.gov/opub/mlr/2013/article/the-u-s-economy-to-2022-settling-into-a-new-normal-1.htm,December 2013.

Botazzi,L.,& Peri,G.,“Innovation and Spillovers in Regions:Evidence from European Patent Data”,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3,47 (4),pp.687-710.

Cheung,K.,& Lin,P.,“Spillover Effects of FDI on Innovation in China:Evidence from Provincial Data”,China Economic Review,2004,15,pp.25-44.

Cliff,A.,Ord,J.,“Testing for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mong Regression Residuals”,Geographic Analysis,1972,4,pp.267-284.

Cliff,A.,Ord,J.,Spatial Processes,Models and Applications,Pion,London,1981.

Cohen,W.M.and Klepper,S.,“The Anatomy of R& D Intensity Distribution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2,82,pp.773-799.

Cohen,W.M.,& Levinthal,D.A.,“Innovation and Learning:The Two Faces of Innovation”,The Economic Journal,1989,99,pp.569-596.

Correa,P.G.,Fernandes,A.M.,& Uregian C.J.,“Technology Adoption and the Investment Climate:Firm Level Evidence for Eastern Europe and Central Asia”,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2010,24 (1),pp.121-147.

Dinopoulos,E.,& Segerstrom,P.,“A Schumpertarian Model of Protection and Relative Wage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89,pp.450-472.

Dunning,John H.,Roger Van Hoesel,and Rajneesh Narula,“Explaining the ‘New’Wave of Outward FDI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Case of Taiwan and Korea”,Research Memoranda,1996,9,pp.1-25.

Dunning,John,and Rajneesh Narula,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Governments:Catalysts for Economic Restructuring,Vol.3,Routledge,2003.

El-Erian,Mohamed,“Navigating the New Normal in Industrial Countries”,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15 December,2010,Retrieved 18 October,2012.

El-Erian,Mohamed,“‘The New Normal’ has been Devastating for America”,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el-erian-state-of-the-new-normal-2014-3#ixzz32jchOsHb.

Faggian,A.,& McCann,P.,“Human Capital Flows and Regional Knowledge Assets:A Simultaneous Equation Approach”,Oxford Economic Papers,2006,58 (3),pp.475-500.

Fisher,I.,“The Debt-Deflation Theory of Great Depressions”,Econometrica,1933,1(4),pp.337-357.

FOMC,“Federal Reserve Issues FOMC Statement”,http://www. federalreserve.gov/newsevents/press/monetary/20140618a.htm,2014.

Gilboy,G.,“The Myth behind China’s Miracle”,Foreign Affairs,July/August 2004,pp.33-45.

Girliches,S.,“Patent Statistics as Economic Indicators:A Survey”,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0,28,pp.1661-1707.

Gorodnichenko,Y.,Svejnar,J.,& Merrell,K.,“Globalization and Innovation in Emerging Markets”,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2010,2 (2),pp.194-226.

Grossman,G.M.,& Helpman,E.,“Trade,Innovation and Growth”,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0,80 (2),pp.86-91.

Henderson and J.F.Thisse (Eds),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Cities and Geography,Vol.4,Amsterdam:Elsevier Science,2004,pp.2713-2779.

Hu,A.G.,& Jefferson,G.H.,“A Great Wall of Patents:What is behind China’s Recent Patent Explosion?”,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9,90,pp.57-68.

Jaffe,A.B.,Trajtenberg,M.,& Romer,P.,Patents,Citations,Innovations:A Window on the Knowledge Economy,Cambridge:MIT Press,2002.

Kaldor,Nicholas,“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in F.A.Lutz and D.C.Hague,Eds.,The Theory of Capital,St.Martins Press,1961,pp.177-222.

Kim,M.J.,Mah,J.S.,“China’s R& D Policies and Technology-intensive Industries”,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2009,39 (2),pp.262-278.

Krugman,P.,Geography and Trade,Cambridge:MIT Press,1991a.

Kuznets,Simon,“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5,Vol.45,pp.1-28.

Lucas,R.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pp.3-42.

Moran,P.,“Notes on Continuous Stochastic Phenomena”,Biometrika1950,37,pp.17-23.

Moreno,R.,Paci,R.,& Usai,S.,“Geographical and Sectoral Clusters of Innovation in Europe”,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05,39(4),pp.715-739.

Northam,R.M.,Urban Geography,New York:John Wiley & Sons,1975,p.8.

OECD,“OECD Reviews of Innovation Policy:China”,Paris,France,2007.

Pakes,A.,“Patents as Options:Some Estimates of the Value of Holding European Patent Stocks”,Econometrica,1986,55 (4),pp.755-764.

Pash,Chris.“Use of the Label ‘New Normal’ on the Rise”,The Australian,16 May,2011.

Peri,G.,“Determinants of Knowledge Flows and Their Effect on Innovation”,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5,87(2),pp.308-322.

Piketty,Thomas and Gabriel Zucman,“Capital is Back:Wealth-Income Ratios in Rich Countries 1970-2010”,PSE Working Paper,2013.

Piketty,Thomas,Capital in the 21st Centur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4.

Romer,P.,“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94,pp.1002-1037.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Human Development Report,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Verspagen,B.,“University Research,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European Innovation Systems”,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2006,20,pp.607-632.

Wang,Lili,and Adam Szirmai,“Capital Inputs in the Chinese Economy:Estimates for the Total Economy,Industry and Manufacturing”,China Economic Review,Vol.23,2012,pp.81-104.

World Bank,“Indicators of Governance and Institutional Quality”,2006.

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WDI)”,ESDS International,(MIMAS)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April 2005.

World Bank,“The World Bank Public Information Center Annual Report FY95”,World Bank,Washington,DC,1995.

Zhang,Y.,China’s Emerging Global Businesses:Political Economy and Institutional Investigations,Palgrave Macmillan:Basingstoke,2003.

简 介:本书以“创新、体制转型和‘十三五’展望”为主题,通过总报告、宏观经济专题报告、区域经济发展前景报告三个部分对我国2014~2015年宏观经济形势从总体和区域做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对于指导经济的下一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