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33

贵州农村地区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图书

The Moderation of Social Security Level in Guizhou Rural Areas

SSAPID:101-3307-7307-59
ISBN:978-7-5201-3414-9
DOI:
ISSN:
关键词:

贵州 社会保障 农村

[内容简介] 在国家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指引下,如何推进贵州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成为贵州省当下和未来几年的工作重点之一。本书涉及的贵州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主要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住房保障制度(以农村危房改造制度和易地扶贫搬迁制度为主)。作者在穆怀中教授的社会保障水平测度模型基础上,在对模型进行了适当补充以后,对贵州农村地区社会保障水平进行了测定,并提出了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社会政策丛书
作 者: 卫松
编 辑:杨阳;孙连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1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附录:调查问卷

 后记

 文前辅文

 第一章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二 相关概念界定

   (一)社会保障

   (二)社会福利

   (三)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四)社会保障水平

   (五)民族地区

   (六)适度性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1.确定评价指标

    2.社会保障测度的方法及应用

    3.社会保障水平状态评价

    4.社会保障水平走向适度的建议

   (三)文献评价

  四 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一)研究思路

   (二)框架结构

  五 研究方法

  六 问卷调查说明

  七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

  一 平等与效率理论

   (一)平等理论

    1.平等的起源及发展

    2.关于平等的种类

    3.关于不平等现象的研究

   (二)效率理论

   (三)平等与效率的关系

  二 社会福利理论

   (一)国家干预主义

   (二)福利经济学理论

   (三)消费函数理论

   (四)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

   (五)中国传统的社会保障思想

  三 民族发展理论

   (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下的民族发展理论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的民族发展理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民族发展理论

 第三章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现状

  一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发展历史

  二 社会保障水平测度方法

   (一)社会保障水平测度模型

   (二)社会保障水平测度模型在本研究中的修正

   (三)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测度模型指标设计

  三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测定

   (一)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测定

    1.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测定

    2.贵州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水平测定

    3.贵州民族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水平测定

    4.贵州民族地区农村住房保障水平测定

   (二)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测定结果

  四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现状分析

   (一)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现状分析

    1.贫困面大,贫困度深

    2.保障水平方面

    3.低保管理方面

    4.低保标准“一刀切”需要再斟酌

   (二)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现状分析

    1.家庭养老

    2.土地保障

    3.社会养老

    4.其他保障方式

   (三)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现状分析

    1.满意度情况

    2.知晓率情况

    3.受益率情况

    4.公平性情况

   (四)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住房保障现状分析

    1.农村危房改造现状

    2.易地扶贫搬迁现状

 第四章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测定及比较

  一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测定

   (一)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适度性测定

   (二)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水平的适度性测定

   (三)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水平的适度性测定

   (四)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住房保障水平的适度性测定

  二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与适度水平比较

  三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宏观社会保障水平及比较

 第五章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经济基础分析

   (一)社会保障发展的经济基础指标体系设计

    1.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指标

    2.国家或政府的财政支撑能力指标

    3.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指标

   (二)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经济基础分析

  二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分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问题及原因

    1.保障水平低,兜底功能难实现

    2.范围指标化,应保尽保难实现

    3.福利依赖性强,动态管理难实现

    4.管理监督难,资金安全难实现

    5.扶贫资金多,资金整合难实现

    6.收入界定难,对象标准难确定

    7.贫困致因多,贫困缓解难度大

   (二)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子女养老功能严重弱化

    2.土改危及土地保障功能

    3.新农保短期难以承受养老之重

    4.其他养老方式发展缓慢

   (三)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医疗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基层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参合农民医疗服务利用可及性差

    2.特殊群体“看病难、看病贵”依然突出

    3.退保、断保现象突出

    4.农村合医资金监管问题突出

   (四)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住房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危房改造中等级鉴定随意性大

    2.危房改造中存在面子、形象工程

    3.一级危房改造补贴力度不够

    4.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经济支持不足

    5.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后房屋空置问题突出

    6.急于求成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可能引发新贫困

 第六章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走向适度的路径

  一 在全面发展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增长内力

   (一)借政策之东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二)找准发展路子,创新经济增长方式

   (三)守住生态底线,坚持绿色协调发展

   (四)践行开放发展,实现全民共享成果

  二 在深化改革中提升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扩大社会保障覆盖群体

   (二)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三)多方筹集社会保障资金

   (四)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

   (五)合理发挥社会保障的兜底功能

   (六)提高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能力

  三 在扶贫攻坚中增强低收入群体自我发展能力

   (一)精准识别贫困根源

   (二)千方百计还权赋能

   (三)继续加强家庭保障

  四 在相关改革中增强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协调性

   (一)鼓励民间资本介入公共服务

   (二)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三)完善收入监管和建立家计调查制度

   (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一 结论

  二 展望

在国家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指引下,如何推进贵州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成为贵州省当下和未来几年的工作重点之一。本书涉及的贵州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主要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住房保障制度(以农村危房改造制度和易地扶贫搬迁制度为主)。作者在穆怀中教授的社会保障水平测度模型基础上,在对模型进行了适当补充以后,对贵州农村地区社会保障水平进行了测定,并提出了建议。

阿马蒂亚·森,2013,《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阿瑟·奥肯,2010,《平等与效率:重大抉择》,王奔洲等译,华夏出版社。

安东尼·吉登斯,2013,《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郭忠华、潘华凌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安格斯·迪顿,2014,《逃离不平等:健康、财富及不平等的起源》,崔传刚译,中信出版社。

白钢、史卫民主编,2012,《中国公共政策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2012,《萨缪尔森谈效率、公平与混合经济》,萧琛主译,商务印书馆。

鲍震宇,2013,《内蒙古社会保障适度水平适度性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第4期。

本杰明·M.弗里德曼,2013,《经济增长的道德意义》,李天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彼得·A.戴蒙德、彼得·R.欧尔萨格,2012,《拯救社会保障:一种平衡方法(修订版)》,吕文浩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边恕、穆怀中,2011,《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的微观测度与动态调整研究》,《社会保障研究》第6期。

布迪厄,1997,《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曹普桥、李冰枫,2015,《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与农村居民消费的门槛效应研究》,《社会保障研究》第4期。

曾宪影,2011,《公共财政视角下中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农业大学。

常进雄、王丹枫,2011,《初次分配中的劳动份额:变化趋势与要素贡献》,《统计研究》第5期。

陈东、黄旭锋,2015,《机会不平等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收入不平等——基于代际转移的视角》,《经济评论》第1期。

陈光金,2008,《中国农村贫困的程度、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村经济》第9期。

陈国新、谢旭辉、杨浩东,2003,《中共三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继承发展》,贵州人民出版社。

陈丽霞、曲宁,2006,《我国农村土地保障陷入困境分析》,《科学创业月刊》第12期。

陈良瑾,1990,《社会保障教程》,知识出版社。

陈平,2002,《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短视国策》,《中国改革》第4期。

陈元刚、陈婷婷,2014,《我国社会保障适度性水平实证研究——以重庆市为例》,《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期。

陈宗胜、沈扬扬、周云波,2013,《中国农村贫困状况的绝对与相对变动——兼论相对贫困线的设定》,《管理世界》第1期。

程承坪,2009,《解科斯定理》,《学术月刊》第4期。

程名望、Jin Yanhong、盖庆恩、史清华,2014,《农村减贫:应该更关注教育还是健康——基于收入增长和差距缩小双重视角的实证》,《经济研究》第11期。

储德银、赵飞,2013,《财政分权、政府转移支付与农村贫困——基于预算内外和收支双重维度的门槛效应分析》,《财经研究》第9期。

单德朋、郑长德,2014,《民族地区城镇贫困动态演化与经济增长益贫性研究》,《西北人口》第1期。

丁煜、朱火云,2013,《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人口与发展》第9期。

董全瑞,2013,《中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州学刊》第8期。

都永浩,1991,《关于民族发展研究的几个问题》,《民族理论研究》第3期。

杜芳芳、李正龙、李琳琳、李超志,2012,《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现状的实证分析》,《劳动保障世界》第8期。

恩格斯,1972,《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

方菲,2012,《社会排斥视野下农村低保对象的生活图景探究——基于湖北省X村和T村的调查》,《中国农村观察》第3期。

费孝通,1989,《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冯瑜、赵卫东、李红春,2012,《“地方性”的尝试:云南回族特殊族群认同、族群关系及社会文化变迁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

弗兰茨-克萨维尔·考夫曼,2004,《社会福利国家面临的挑战》,王学东译,商务印书馆。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1997,《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詹明信译,三联书店。

高波,2010,《机会平等、经济自由与权力结构——拉美、东亚发展模式比较与理论批判》,《拉丁美洲研究》第10期。

高鸿业,2011,《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高鸿业,2014,《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高凯军,2014,《论中华民族——从地域特点和长城的兴废看中华民族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修订第3版),文物出版社。

高利平,2002,《山东省社会保障水平及其适度选择》,《人口与经济》第5期。

高霖雨,2009,《社会保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效应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哥斯塔·艾斯平-安德森编,2003,《转变中的福利国家》,周晓亮译,重庆出版社。

贡森、葛延风等,2012,《福利体制和社会政策的国际比较》,中国发展出版社。

关博,2016,《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政策的建议》,《经济研究参考》第3期。

郭爱妹、张戌凡,2011,《城乡空巢老年人的生存状态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

郭爱姝,2011,《多学科视野下的老年社会保障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

郭昆、李崇科,2012,《云南边境少数民族社会保障制度研究》,《玉溪师范学院学报》第12期。

郭林、杜长宇,2007,《河北省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分析》,《经济论坛》第4期。

郭林、张学峰,2011,《试论构建合理的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指标体系-基本原则、构成要素与基本点》,《金融与经济》第10期。

郭庆旺、贾俊雪、赵志耘,2007,《中国传统文化信念、人力资本积累与家庭养老保障机制》,《经济研究》第8期。

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中国城乡老年人基本状况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组,2014,《中国城乡老年人基本状况问题与对策研究》,华龄出版社。

韩华为、徐月宾,2014,《中国农村低保制度的反贫困效应研究——来自中西部五省的经验证据》,《经济评论》第11期。

韩秀秀,2015,《西部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以绥德县为例》,《福建农业》第7期。

何其鑫,2013,《侗族习惯法的人文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社科纵横》(新理论版)第2期。

何文炯,2011,《“十二五”社会保障主题:增强公平性和科学性》,《社会保障研究》第1期。

何秀芝,2015,《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区域差异、影响因素与政策优化路径》,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

何植民,2014,《农村低保政策实施效果评价与分析》,《行政论坛》第2期。

何子英,2012,《社会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贺顺奎,2012,《贵州农村危房改造及县级财力不均衡的思考——基于县域经济的视角》,《农业经济》第7期。

洪大用、房莉杰,2004,《困境与出路:后集体时代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1期。

洪兴建、邓倩,2013,《中国农村贫困的动态研究》,《统计研究》第5期。

胡鞍钢、温军,2004,《西部开发与民族发展》,《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胡昂,2011,《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

胡锦涛,2005,《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今日民族》第6期。

胡善联,2015,《中国医改的焦点、难点和痛点》,《卫生经济研究》第12期。

胡薇,2012,《国家回归:社会福利责任结构的再平衡》,知识产权出版社。

黄才贵,2000,《独特的社会经纬:贵州制度文化》,贵州教育出版社。

黄光学,1993,《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下)》,当代中国出版社。

黄瑞芹,2015,《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难点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

黄维民、冯振东,2011,《文化视角下的中国西部农村少数民族社会保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吉尔·德拉诺瓦,2005,《民族与民族主义》,郑文彬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加里·金、罗伯特·基欧汉,2014,《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陈硕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贾东海,2011,《中国历代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简·米勒,2012,《解析社会保障》,郑飞北译,格致出版社。

江华、杨雪,2014,《农村低保线评估——基于需求层次与扩展线性支出法测算》,《人口与经济》第1期。

姜向群,2005,《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历史与演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焦国成,2000,《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的伦理思考》,《江苏社会科学》第5期。

金炳镐,198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理论》,《黑龙江民族丛刊》第3期。

金炳镐,1989,《论民族发展的诸条件、环境》,《黑龙江民族丛刊》第4期。

金炳镐,1994,《民族理论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金炳镐,2008,《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民族理论发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12期。

金炳镐,2016,《中国民族理论研究2014》,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金炳镐、张银花,2007,《论民族和谐发展》,《黑龙江民族丛刊》第6期。

靳海山,2005,《经济平等的三重维度》,《伦理学研究》第1期。

柯卉兵,2010,《分裂与整合:社会保障地区差异与转移支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孔喜梅、杨启智,2004,《质疑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中国土地》第21期。

赖德胜、陈建伟,2012,《我国收入差距正迎来缩小的拐点》,《人民日报》。

雷振扬,2010,《帮助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述论》,《民族研究》第4期。

李春根、夏珺,2015,《中国农村低保标准保障力度的变化轨迹和省域聚类分析——基于31个省域的实证分析》,《中国行政管理》第11期。

李惠武,2007,《广东社会保障水平现状及总体评价》,《广东经济》第7期。

李惊亚,2012,《贵州新农合参合率达97%》,《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最后访问时间:2018年11月5日。

李军,2003,《老龄化与养老保障宏观经济效应分析》,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李茂生,2005,《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财政职能》,《财贸经济》第11期。

李实,2003,《中国个人收入分配研究回顾与展望》,《经济学》(季刊)第2期。

李伟,2014,《美国分级转诊反思:家庭医生三条基本准则》,健康界,https://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20141219/content-466407.html。

李雪,2014,《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学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

李扬、殷剑峰,2007,《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1992~2003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经济研究》第6期。

李郁芬,1995,《关于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思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李珍,2001,《社会保障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李珍,2013,《社会保障理论》,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

李振刚,2016,《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标定位机制的反思——从家计调查到类别身份》,《广东社会科学》第2期。

林万亿,2010,《社会福利》,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刘常姝,2007,《中国社会保障水平区域差异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大连理工大学。

刘春平,2015,《我国医疗保障发展中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探析》,《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刘翠霄,2014,《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法治史(1949~2011年)》,商务印书馆。

刘凤芹、徐月宾,2016,《谁在享有公共救助资源?——中国农村低保制度的瞄准效果研究》,《公共管理学报》第1期。

刘军民,2011,《转变发展方式与减少贫困的相关性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7期。

刘均,2003,《社会保障水平的理论思考》,《东北财经大学学报》第9期。

刘均,2003,《社会保障水平的理论思考》,《东北财经大学学报》第9期。

刘苓玲、徐雷,2012,《社会保障支出、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的区域差异研究》,《人口与经济》第3期。

刘猛,2012,《中国养老金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

刘萍萍,2011,《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我国各地区社会保障水平综合评价》,《社会保障研究》第3期。

刘顺峰,2013,《关于甘肃东乡族纠纷解决习惯法的实证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7期。

刘威,2015,《国家在场的慈善事业:经验局限与转型进路》,《学术论坛》第10期。

刘玉祥、郭德辉,2012,《新疆社会保障水平分析:2000年~2010年》,《新疆财经大学学报》第3期。

柳清瑞、穆怀中,2014,《中国有无土地和有无子女两序列农民养老模式及水平分析》,《人口与经济》第7期。

龙大轩,2012,《羌族婚姻习惯法述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龙先琼,2006,《关于民族发展问题的几点理论思考》,《吉首大学学报》第4期。

龙晔生、金炳镐,2014,《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践行四十年》,《民族论坛》第7期。

卢梭,1962,《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商务印书馆。

罗伯特·E.卢卡斯,2003,《经济发展讲座(中译本)》,罗汉、应洪基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罗伯特·F.墨菲,2009,《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王卓君等译,商务印书馆。

罗惠翾,2009,《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发展问题研究述评》,《青海民族研究》第1期。

罗贤佑,2009,《中国民族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罗志勇、姜润生、殷小寒、陈闻佳、张栩、杨维岗,2015,《中泰两国基层医疗保障制度对居民就医行为的影响》,《昆明医科大学学报》第12期。

洛易斯·惠勒·斯诺编,1982,《斯诺眼中的中国》,王恩光译,中国学术出版社。

麻勇斌,2013,《贵州特色文化研究》(卷二),中国言实出版社。

马克思,1975,《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1995,《哥达纲领批判》,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197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

马戎,2012,《族群、民族与国家构建——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马戎、潘乃谷、周星,2001,《中国民族社区发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尚云,1990,《民族发展的整体系统观》,《内蒙古社会科学》第1期。

马玉欢、陈明富,2014,《西方近代以来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研究》,《学术探索》第12期。

迈克尔·希尔,2005,《理解社会政策》,刘升华译,商务印书馆。

迈克尔·谢若登,2005,《资产与穷人:一项新的美国福利政策》,高鉴国译,商务印书馆。

毛艳、洪颖、黄静华,2013,《西南少数民族民俗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

美国社会保障总署,1989,《全球社会保障制度》,魏新武、李善明译,华夏出版社。

苗艳梅、杨斌、丁建定,2013,《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与实证分析》,《社会保障研究》第3期。

莫利迪亚尼,1993,《莫利迪亚尼论文选》,林少宫译,商务印书馆。

莫荣,2015,《国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报告》,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穆怀中,1997,《中国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经济研究》第2期。

穆怀中,2002,《国民财富与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穆怀中,2009,《社会保障国际比较》,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穆怀中,2014,《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第三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穆怀中、沈毅,2012,《中国农民有无土地两序列养老路径及养老水平研究》,《中国软科学》第12期。

穆怀中、沈毅、樊林昕、施阳,2013,《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及对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分层贡献研究》,《人口研究》第3期。

尼古拉斯·巴尔,2003,《福利国家经济学》,郑秉文、穆怀中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尼古拉斯·巴尔、彼得·戴蒙德,2013,《养老金改革:理论精要(中译本)》,郑秉文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聂华林、杨建国,2006,《中国西部农村社会保障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欧阳琼,2012,《中国社会保障地区差异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彭华民,2009,《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前沿:论国家、社会、体制与改革》,中国社会出版社。

齐立云、申社芳,2010,《社会保障水平的评估指标分析》,《学术纵横》第8期。

乔榛,2006,《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一种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角度的分析》,《当代经济研究》第7期。

乔治·A.阿克洛夫,2014,《经济学的新疆域:心理学、社会学与人类学视角》,高翔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乔治·瑞泽尔,2014,《古典社会学理论》,王建民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秦殿才,1983,《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初探》,《民族理论研究通讯》第2期。

邱建生、方伟,2016,《乡村主体性视角下的精准扶贫问题研究》,《天府新论》第4期。

秋蒲,1980,《鄂伦春社会的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

任保平,2001,《当代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的演变及其评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任维德,2016,《原因与对策:国内民族发展研究的若干理论视角》,《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期。

申学锋,2009,《国外农村低保制度经验借鉴与启示》,《地方财政研究》第5期。

石朝江,2014,《贵州特色文化研究》(卷三),云南科技出版社。

石国义,2007,《水族村落家族文化》,贵州民族出版社。

世界银行,1995,《防止老龄危机:保护老年人及促进增长的政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世界银行,2006,《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公平与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

司马迁,2008,《史记·本纪》,三秦出版社。

宋安、雷怀英,2002,《现代预测与决策技术》,中国商业出版社。

宋士云、李成玲,2008,《1992~2006年中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研究》,《中国人口科学》第6期。

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2012,《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李周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孙光德、董克用,2008,《社会保障概论》(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孙光德、董克用,2012,《社会保障概论》(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孙璐,2015,《扶贫项目绩效评估研究——基于精准扶贫的视角》,《中国农业大学》第6期。

孙淑秋,2014,《党的主要领导人民族发展理论比较研究》,《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第1期。

孙永勇,2007,《社会保障对储蓄的影响》,武汉大学出版社。

孙兆霞、毛刚强等,2014,《第四只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覃敏笑,1993,《大西南开发开放与贵州民族地区的发展》,《贵州民族研究》第1期。

唐勇、刘林、龚新蜀,2015,《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贫困减缓效应研究:以民族八省区城镇居民为例》,《软科学》第6期。

陶知翔、徐茗臻,2007,《论新农村社会保障的国家责任与国家管理》,《中国市场》第11期。

童星、庞绍堂,2016,《社会保障经典名著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

托马斯·皮凯蒂,2014,《21世纪资本论》,巴曙松等译,中信出版社。

万广华、刘飞、章元,2014,《资产视角下的贫困脆弱性分解:基于中国农户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中国农村经济》第4期。

汪三贵、郭子豪,2015,《论中国的精准扶贫》,《贵州社会科学》第5期。

王琛莹,2016,《55.5%受访者认为基础设施落后》,《中国青年报》6月14日,第7版。

王春光,2014,《建构一个新的城乡一体化分析框架:机会平等视角》,《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王春光等,2014,《社会建设与扶贫开发新模式的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王红彦、高春雨、王道龙、毕于运、王磊、王亚静,2014,《易地扶贫移民搬迁的国际经验借鉴》,《世界农业》第8期。

王洪涛,2013,《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

王介勇、陈玉福、严茂超,2016,《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刊》第3期。

王溥,1995,《唐会要》卷49《病坊》,中华书局。

王文光、李艳峰,2012,《云南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概要》,云南大学出版社。

王文光、龙晓燕、张媚玲,2010,《中国民族史发展纲要》,云南大学出版社。

王文伟,2015,《贵州通报腐败问题典型案例:有人贪腐低保资金》,央广网,7月27日。

王希恩,2013,《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民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孝贡,2006,《中国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问题探析》,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

王亚柯、王宾、韩冰洁、高云,2013,《我国养老保障水平差异研究——基于替代率与相对水平的比较分析》,《管理世界》第8期。

王延中,2015,《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王元月、马驰骋、游桂云,2004,《东北地区社会保障适度水平分析》,《人口与经济》第6期。

王增文、邓大松,2012,《农村低保及配套政策发展水平的地区性差异——基于29省市相关数据》,《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王子今、刘悦斌、常宗虎,2013,《中国社会福利史》,武汉大学出版社。

威廉·弗兰克纳,1987,《善的求索》,黄伟和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

威廉·配第,1972,《赋税论》,陈冬野等译,商务印书馆。

卫松,2010,《贵州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水平的适度性研究》,《安徽农业科学》第35期。

位涛,2013,《中国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中土地养老保障水平实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辽宁大学。

位涛,闫琳琳,2014,《中国农村土地养老保障贡献研究》,《人口与经济》第1期。

魏哲铭、贺文博、赵峰、高静瑶,2015,《我国基本医疗保障管理体制改革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思考——以陕西为例》,《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0期。

乌尔希叶夫,1994,《论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因素和趋向》,《内蒙古社会科学》第6期。

吴连霞,2012,《论社会保障支出水平适度性的分析方法》,《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吴敏、博拉提·苏尔坦江,2014,《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理论概说》,《中国民族教育》第1期。

吴琼,2010,《民族协调发展:我国当前民族发展理论的新概括》,《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期。

夏征农、陈至立,2010,《大辞海(政治学社会学卷)》,上海辞书出版社。

肖锐、金浩,2010,《新中国60年民族发展理论的发展——新中国60年民族理论发展系列论文之四》,《黑龙江民族丛刊》第2期。

谢兵等,2013,《贫困与保障:贫困视角下的中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研究》,商务印书馆。

谢毅、胡华伦,2015,《巧家县“五看”贫困对象精准施策》,云南日报。

解垩,2015,《公共转移支付与老年人的多维贫困》,《中国工业经济》第11期。

解静,2013,《福利国家模式变迁的历史比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辽宁大学。

熊锡元,1993,《试论制约民族发展的几个重要因素》,《民族研究》第3期。

徐则平,2013,《国家安全视域下的西南边疆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

许宪隆,2013,《散杂居民族概论》,人民出版社。

薛惠元、仙蜜花,2014,《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保障水平评估——基于湖北省6个县区的比较分析》,《当代经济管理》第6期。

薛在兴,2008,《中国社会保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第2期。

亚当·斯密,1994,《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研究》(下卷),郭大力等译,商务印书馆。

闫俊强、李大胜,2009,《我国广义农业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研究: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第3期。

严庆,2005,《浅谈民族发展政策对科学发展观的回应》,《贵州民族研究》第3期。

严庆、青觉,2009,《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发展的特征——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分析》,《青海民族研究》第7期。

杨昌儒,2006,《民族理论论纲》,贵州人民出版社。

杨昌儒,2011,《也谈民族文化的创新》,《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杨昌儒,2014,《试论民族问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贵州社会科学》第8期。

杨昌儒、孙兆霞、金燕,2010,《贵州民族关系的构建》,贵州人民出版社。

杨翠迎、何文炯,2004,《社会保障适度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研究》,《公共管理学报》第2期。

杨风寿、沈墨,2016,《社会保障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研究》,《宏观经济研究》第5期。

杨军昌,2010,《西南民族地区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研究》,民族出版社。

杨堃,1986,《原始社会发展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杨立雄,2011,《中国老年贫困人口规模研究》,《人口学刊》第7期。

杨立雄,2016,《采用代理家计调查方法精准识贫、精准扶贫》,《中国社会报》1月7日。

杨良初,2010,《社会保障与消费关系研究》,《社会保障研究》第6期。

杨天宇,2014,《浅谈服饰的文化传播功能——以苗族服饰为例》,《新闻世界》第3期。

杨燕绥,2014,《中国老龄社会与养老保障发展报告(2013)》,清华大学出版社。

杨筑慧,2006,《中国西南民族生育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叶启晓,2012,《诠释人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尹华北,2011,《社会保障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

尹蔚民,2012,《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组织人事报》12月12日。

袁晓文、李锦,2013,《交流、互动、发展:全球视野中的西南少数民族》,民族出版社。

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2014,《不平等的代价》,张子源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詹姆斯、米奇利,2009,《社会发展:社会福利视角下的发展观》,苗正民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张艾力,2012,《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改革刍议——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民族论坛》第1期。

张楚廷,201,《平等论》,《学园》第5期。

张川川、John Giles、赵耀辉,2014,《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效果评估——收入、贫困、消费、主观福利和劳动供给》,《经济学季刊》第10期。

张川川、陈斌开,2014,《社会养老能否替代家庭养老——来自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证据》,《经济研究》第11期。

张非非、张元智,2014,《破解医保难题仍需加大改革力度》,《经济参考报》11月28日。

张海川,2013,《中西家庭文化下老年保障的制度基础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张立冬,2013,《中国农村贫困代际传递实证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第6期。

张璐琴、赵俊康,2007,《山西社会保障水平特征分析》,《经济问题》第2期。

张岂之,2010,《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姗姗、吴春梅,2016,《农村公共服务支出的济贫效应分析——以贵州省为例》,《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7期。

张文、唐萧萧、徐小琴,2013,《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城乡差异分析》,《求实》第5期。

张彦、陈红霞,1999,《社会保障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张一平,2006,《当代农村社会结构的演变》,《兰州学刊》第6期。

张银花,2006,《少数民族发展:纵向跨越与横向和谐的统一》,《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第11期。

张银花,2007,《民族和谐发展:理论与实证》,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

张颖熙,2015,《医疗服务是必需品还是奢侈品?——基于中国城镇居民家庭医疗卫生支出弹性的实证研究》,《经济学动态》第10期。

章卫良,2012,《从“经济刺激”到“社会救助”——关于农村危房改造政策的分析与建议》,《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第5期。

赵春玲,2008,《福利制度比较与我国社会保障的梯次推进》,中国商务出版社。

赵金亮,20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

赵利生、熊威、江波,2009,《族群认同的嵌入性:公共话语、社会空间、象征符号的作用——以肃南县明花区双海子村裕固族移民故事为例》,《西北民族研究》第3期。

赵视林,2006,《交叉的视野:宗教、民族、文化、历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赵晓峰、邢成举,2016,《农民合作社与精准扶贫协同发展机制构建: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农业经济问题》第4期。

赵新亚、张敬一,2006,《甘肃省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分析》,《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赵延年,1993,《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九十年代发展战略探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赵媛,2015,《贫困地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思考与建议——以贵州省大方县为例》,《国土资情报》第11期。

赵志君,2011,《收入分配与社会福利函数》,《数量经济与技术研究》第9期。

郑程文,2007,《重庆市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第4期。

郑功成,1997,《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武汉大学出版社。

郑功成,2011,《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人民出版社。

郑功成,2015,《理性促使医保制度走向成熟——中国医保发展历程及“十三五”战略》,《中国医疗保险》第12期。

郑功成,2016,《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四大问题与五大挑战》,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17/c_128726709_2.htm,2月17日。

郑昊,2014,《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移民小城镇化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

郑智峰,2010,《社会保障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02,《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1987,《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2012,《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周何,2013,《儒家的理想国:礼记》,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周谨平,2011,《基于机会平等的分配正义》,《伦理学研究》第3期。

周明、张鑫武,2014,《我国社会保障水平测度与综合评价》,《上海行政学院学报》第7期。

周鹏,2013,《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

周渭兵,2004,《社会养老保险精算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经济管理出版社。

周相卿、朱微,2013,《惠水上黄寨布依族传统婚姻礼俗与习惯法规范》,《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第1期。

周永康、王晓刚、黄俞敏、吴赪、孙飞、曾蕾,2015,《武汉市新农合大病保险实施效果评价》,《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管理》第10期。

朱合理,2013,《新型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

朱俊生、赵海珠,2015,《OECD国家社会保障水平的经济适应性评估及对中国的启示》,《社会保障研究》第2期。

朱雪云,2013,《土地流转收入对农村养老保障贡献率研究》,辽宁大学。

Albert Alesina,Rober Perotti. 1994. The Welfare State and Competitiveness. NBER Working.

Anderson,G. 2000. Integrated Care for The Elderly:The Back Ground And Effects Of The Reform of Swedish Care of The Elderl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grated Care.

Aya Ezawa. 2008-2009. Social Welfare in Japan: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Kojun Furukawa Pacific Affairs.

B. Dutta,J. Esteban. 1992. Social Welfare And Equality. Social Choice and Welfare.

Baker,R. 2003. The Social Work Dicitionary. 5th ed.

Barber,Robert L. ed. 1999. The Social Work Dictionary 4th Edition. Washington D. C.:NASW Press.

Bellettini G. 2000. Ceroni C. B. Social Security Expenditure and Economy Growth:An Empirical Assessment.

Chau-kiu Cheung,Kwan-kwok Leung. 2007. Relating Social Welfare to Life Satisfaction in the Postmodern Era of Hong Kong.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Christian Aspalter. 2006. The East Asian Welfare Model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Corak,M. 2013. Income Inequality,Equality of Opportunity,and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Culter,D. M.,and R. Johnson. 2004. The Birth and Growth of the Social Insurance State:Explaining Old Age and Medical Insurance Across Countries. Public Choice.

Daron Acemoglu,Robert Shimer. 1999. Productivity Gains From Unemployment Insurance. NBER Working Paper.

Feldstein,Martin. 1974. Social Security,Induced Retirement,and Aggregate Capital Accumulation Author(s):Martin Feldstein Source.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Fitzpatrick,T. 2001. Welfare Theory:An Introduction. NY:Palgrave.

Florencia A,Arnaldo Provasi Lanzara. 2011. Multi-pillared Social Insurance Systems:The Post-Reform Picture In Chile,Uruguay and Brazil. 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Review.

Friedman,M. 1970.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to Increase its Profits. New York Time Magazine.

Gough,I. 1979.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Welfare State. London:Macmillan.

Guido,Tabellini. 1996. A Positive Theory of Social Security.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Holiday,Ian. 2000. Productivist Welfare Capitalism:Social Policy in East Asia,Political Studies.

Jacobs A M. 2008. The Politics of When:Redistribution,Investment and Policy Making For The Long Term.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James M. Poterba,Steven R Venti and Ddvid A. 2000. Wise. Saver Behavior and 401(k)Retivement Wealth . The American Eeonomic Review.

John Gal,Joseph Katan,Idit Weiss. 2006. Social Policy for Social Work. A Teaching Agenda.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Johoson,N. 1987. The Welfare State in Transiition: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Welfare Pluralisim. Amhert:University Massachusetts Press.

Johoson,N. 1999. Mixed Economies of Welfare: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London:Prentice Hall.

Jones,Michael Anthony. 1996. The Australian Welfare State:Evaluating Social Policy. St Leonards,N. S. W.:Allen & Unwin.

Kai-yuen Tsui,John A. 1997. Weymark. Social Welfare Orderings for Ratio-Scale Measurable Utilities. Economic Theory.

Kim,Young-Hwa. 2006. Social Development in Korea:Problems,Achievements and Prospects.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olicy.

Kirst-Ashman,K. K. 2007.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 Social Welfare:Critical Thinking Perspective. 2nd. ed. Belmont,Ca:Thomson Higer Education.

Lin Xi. 2013. An Analysis of the Mechanism of Flexible Retirement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levant Lessons. Comparative Economic & Social Systems.

Lipset. Seymour Martin,1959. Reinhard Bendix. Social Mobility in Industrial Society.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artin Feldstein. 1975. Social Security,Induced Retirement,and Aggregate Capital Accumul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Martin Feldsten,1982. The Optimal Level of Social Security Benefits,NBER Working Paper.

Michael Craw. 2010. Deciding to Provide:Local Decisions on Providing Social Welfare.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Michael von Hauff. 2002. The Relevance of Social Security for Economic;Development. Friedrich Ebert Stiftung,Singapore.

Midgley,James. 1997. Social Welfare in Global. Context,London:Sage.

Ognyanova,Diana,Busse R. 2009. Health Fund Now Opera-tional,Health Policy Monitor.

Okun,A. 1975. Equality and Efficiency:The Big Tradeoff. Washington,D. C. Brookings.

Paul A. Samuelson 1975. Optimum Social Security in a Life-Cycle Growth Model . Intemational Economic Review.

Roemer,J. E. 1998.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ose,R. 1986. Common Goals but Different Roles:The State's Contribution to the Welfare MIX. In Rose,R. (eds). The WlefareState:East and Wes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McHenry,1997,The New Encyclopedia Britannica,15th ed.. Chicago:Encyclopedia Britannica Educational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