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6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128

中国信用发展报告(2012~2013)图书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CREDIT DEVELOPMENT (2012-2013)

SSAPID:101-3289-2600-90
ISBN:978-7-5097-4478-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普及信用知识、探索信用规律、发展信用经济、建设信用社会为指导思想,围绕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开展全方位、多视角的研究活动。首本皮书主要反映2011年度我国信用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动态,分析国内外信用大事要事,总结与提炼我国信用工作的成就与创新,剖析当年信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并对来年的信用建设实践提出科学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信用蓝皮书
编 辑:冯咏梅;蔡莎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法律声明

 摘要

 主要编撰者简介

 前言

 中国皮书网

 Abstract

 皮书数据库

 BⅠ 总报告

  B.1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分析

   一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历史回顾

    (一)初步规划阶段(2001~2004年)

    (二)全面建设阶段(2005~2010年)

    (三)推进完善阶段(2011年至今)

   二 我国社会信用发展现状分析

    (一)政府信用

     1.狭义的政府信用的现状

     2.广义政府信用现状

    (二)企业信用

     1.金融机构的信用现状

     2.企业信用的现状

    (三)个人信用

    (四)司法公信

   三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的成就

    (一)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框架基本形成

    (二)信用政策法规体系初步建立

    (三)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四)地方信用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五)数据信息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六)信用服务市场初步形成,信用监管机制逐步健全

    (七)信用宣传教育活动全面展开

   四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信用意识淡薄,信用缺失问题比较严重

    (二)信用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延缓了信用体系建设的步伐

    (三)信用信息平台建设缺乏整合,信息共享机制亟待加强

    (四)信用服务市场尚待完善,信用机构服务水平整体不高

    (五)失信行为成本低、代价小,缺乏信用奖惩联动机制

   五 完善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完善道德规范体系,培育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

    (二)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形成信用奖惩联动机制

    (三)培育信用中介组织,完善信用服务市场

    (四)加强政府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

    (五)进一步推进司法改革,切实提高司法公信力

   六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展望

 BⅡ 分报告

  B.2 开创政府信用建设的新局面

   一 政府信用是现阶段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

    (一)加强政府信用建设的重要性

     1.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

     2.政府信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保证

    (二)加强政府信用建设的现实意义

     1.政府信用是政府开展社会管理的基础

     2.政府信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政府信用评价体系

   二 我国政府信用建设的现状

    (一)政府信用理念的确立

    (二)我国政府信用建设的发展现状

     1.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透明度

     2.完善财政公共服务功能

     3.稳定物价水平,保障百姓生活

     4.稳定农产品有效供给

     5.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三 政府信用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政府信用缺失的原因及影响

     1.政府信用缺失的原因

     2.政府信用缺失的影响

    (二)政府失信的主要表现

    (三)解决政府失信的对策探讨

     1.通过法律手段明确问责制度

     2.通过道德手段提高自律意识

  B.3 加快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

   一 我国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的基本情况

    (一)产品质量监管机构和业务发展

     1.质监机构及其人员数量增多,人员素质增强

     2.质监系统经费显著增长,财政拨款比重增加

     3.质监系统制度建设日趋完善,执法重点下移

     4.质监系统质量监督工作重点突出,成效显著

    (二)产品质量监管的制度和法规建设

     1.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

     2.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3.农业部门

     4.卫生部门

     5.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6.商务系统

     7.相关行业的主管部门

    (三)我国产品质量监管的主要方法和措施

     1.行政许可制度

     2.标准认证制度

     3.监督检查制度

   二 我国产品质量建设发展情况

    (一)制造业产品质量竞争力显著增强

     1.制造业产品质量竞争力总体稳步提升

     2.制造业各行业质量竞争力水平存在差距

     3.制造业各地区质量竞争力水平差异明显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

     1.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总体提升

     2.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广泛开展

    (三)食品质量安全状况持续改善

     1.食品加工业快速健康发展

     2.食品质量不断提高

    (四)服务类产品质量水平亟待提升

   三 近年来产品质量监管的主要成效

    (一)质量建设统筹规划顺利推进

     1.质量强国战略的推动和实施

     2.起草《质量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

     3.质量管理体系机制的创新建设

    (二)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广泛开展

     1.向企业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模式

     2.组织质量专家、大学生积极开展质量活动

     3.创建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

     4.连续组织开展全国“质量月”活动

    (三)质量评价及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健全

     1.加快推进我国名牌发展战略

     2.加快建设质量信用信息平台

    (四)质量风险管理工作稳步推进

   四 现阶段产品质量监管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一)现阶段产品质量监管存在的问题

     1.质量监管机构多头管理的问题

     2.基层部门监管能力薄弱的问题

     3.质量信息传递渠道不畅的问题

    (二)完善我国产品质量监管的政策建议

     1.理顺监管职能,规避多头监管

     2.加大惩罚力度,实现事前防范

     3.扩大信息渠道,保障信息传递

  B.4 构建完善的信用立法制度

   一 信用立法的基本问题

    (一)信用与法律的关系信用和法律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概括。

    (二)立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

    (三)信用立法的内涵

    (四)现阶段信用立法的必要性

     1.企业信用立法的必要性

     2.个人信用立法的必要性

     3.政府信用立法的必要性

   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信用立法的进程

    (一)企业及个人信用立法进程

     1.第一阶段(1978~2001年)

     2.第二阶段(2001年至今)

    (二)政府信用立法的进程

   三 我国的信用立法体系及国际经验借鉴

    (一)我国的信用立法体系

    (二)国际经验借鉴

   四 我国信用立法的展望

    (一)企业及个人信用立法的展望

    (二)政府信用立法的展望

     1.对政府失信行为进行具体的规定

     2.对政府信用考核与激励机制予以规定

     3.制定惩治政府及公务员失信行为的措施

  B.5 全面推进社会信用文化建设

   一 信用文化的渊源和内涵

    (一)传统信用文化的渊源

    (二)现代信用文化的解读

     1.信用内涵的扩大化

     2.信用规范的制度化

     3.信用主体的多元化

   二 信用文化建设实践的展开

    (一)诚信文化建设受到高度重视

     1.政府率先垂范,推动诚信建设

     2.各地积极响应,弘扬民族精神

     3.商会多方行动,共建诚信文化

    (二)各类信用宣传活动积极开展

    (三)信用专业教育逐步展开

   三 培育信用文化的意义与方向

    (一)培育信用文化的现实意义

    (二)培育信用文化的方向

     1.弘扬传统文化,传承诚实守信精神

     2.培育监督意识,促进公民共同参与

     3.推动信用教育,加大普及信用知识

 BⅢ 行业研究报告

  B.6 我国银行业信用状况与展望

   一 我国银行业信用现状及成就

    (一)银行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二)银行业监管框架初步形成

    (三)银行业信用总体较为乐观

     1.资产负债规模平稳增长

     2.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稳步下降

    (四)理财产品发行逐步规范

    (五)资产托管对中间业务贡献趋增

    (六)银行卡类业务成为培育个人信用的桥梁

    (七)行业整体诚信度和自律能力不断增强

   二 我国银行业信用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业信用法规和信用制度尚不健全

    (二)金融业市场高度垄断,竞争仍不充分

    (三)银行不规范经营和管理服务问题时有发生

    (四)部分理财产品蕴涵较高的信用风险

   三 制约我国银行业信用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一)金融生态环境欠佳,信用制度建设滞后

    (二)行业信用监管缺位,内控制度有待完善

    (三)市场道德观念有待加强,高级专业人才不足

   四 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展望

    (一)房地产信贷增幅回落,风险总体可控

    (二)中小企业信贷持续增长,风险逐步降低

    (三)平台类贷款风险仍需防范

    (四)利率市场化将对银行业信用和经营带来新挑战

   五 我国银行业信用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健全信用法律法规

    (二)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市场经营秩序

    (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行业自律能力

    (四)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提高从业者信用意识

   六 结论

  B.7 我国房地产业信用状况与展望

   一 我国房地产业发展概况

    (一)房地产市场持续繁荣

    (二)房地产调控任重道远

    (三)房地产业信用制度亟待加强

   二 我国房地产业信用建设现状分析

    (一)房地产业信用建设现状与特点

     1.房地产信用管理制度初步形成

     2.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3.房地产信用评级活动逐步推广

    (二)房地产业信用建设的主要成就

     1.形成了建立信用体系的基本共识

     2.房地产信用信息平台开始局部运行

     3.多样化的房地产信用产品开始出现

     4.积极推进、引导房企开展信用培训

     5.多途径推广、普及社会公众查询服务

   三 我国房地产业信用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房地产信用建设的认识有待提升

    (二)房地产信用信息服务有待完善

    (三)房地产信用制度亟待全面加强

   四 美国信用制度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一)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

    (二)合理的组织分工监督

    (三)专业化的市场服务运作

    (四)浓厚的信用氛围及市场需求

    (五)完备的激励相容机制

   五 促进我国房地产业信用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强化信用环境建设

    (二)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三)培育激励相容环境

  B.8 我国汽车制造业信用状况与展望

   一 我国汽车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汽车制造业是一国工业化的核心

    (二)汽车制造业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三)汽车制造业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二 我国汽车制造业信用发展现状分析

    (一)信用建设对汽车制造业发展的意义

     1.信用建设是汽车制造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2.信用建设是推动汽车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我国汽车制造业信用发展现状

     1.行业相关法制逐步健全

     2.行业技术标准不断完善

     3.信用日益内化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观

     4.积极开展行业诚信建设活动

   三 我国汽车制造业信用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汽车质量问题时有发生

    (二)质量和服务投诉趋于增加

    (三)售后服务差,约定不合理

    (四)消费者维权难,利益无法保障

    (五)部分汽车企业信用意识缺乏

    (六)“霸王条款”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

   四 影响我国汽车制造业信用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一)产业成长过快,相关规制滞后

    (二)行业多头管理,缺乏有效监管

    (三)标准建设滞后,影响质量提升

    (四)市场分割明显,资源浪费严重

    (五)信用意识薄弱,失信惩戒乏力

   五 促进我国汽车行业信用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提升质量竞争力

    (二)健全和完善行业法律法规体系

    (三)加强汽车制造商自身的信用建设

    (四)打破地方保护,消除市场分割

    (五)发挥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

  B.9 我国保险业信用状况与展望

   一 我国保险行业发展概况

    (一)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保险业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2.保险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诚信原则是保险业的立业之本

     1.诚信是保险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要求

     2.信用建设是规范保险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

   二 我国保险行业信用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保险经营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二)保险企业资产规模持续扩大

    (三)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稳步上升

    (四)保险业赔付小幅增长,补偿功能较好发挥

    (五)保险资金运用活跃,偿付能力总体充足

    (六)保险监管力度有所增加

   三 我国保险业信用发展的成就

    (一)资产规模扩大,保险信用认可度提升

    (二)行业信用法律法规建设不断完善

    (三)积极开展重塑行业诚信的重点活动

    (四)规范市场秩序,推进行业“可信网站验证”

   四 我国保险业信用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保险人的信用缺失问题

     1.保险人信息披露缺乏

     2.保险人主体行为不规范

     3.保险人恶意竞争,扰乱保险市场

    (二)投保人的信用缺失问题

    (三)保险中介人的信用缺失问题

   五 影响保险行业信用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历史因素

    (二)法律法规因素

    (三)市场和制度因素

   六 我国保险行业信用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保险监管方的信用建设

     1.加强保险业监管的法制建设

     2.规范保险业务行为

     3.建立偿付能力监管机制

     4.建立保险监管预警机制

     5.完善保险信息披露制度

    (二)加强保险供给方的信用建设

     1.规范保险业务市场,健全保险信用管理

     2.探索建立保险企业的资信评级制度

     3.建设保险企业信用文化,培养保险高端人才

    (三)开展保险需求方的信用建设

     1.推进保险市场的信用文化建设

     2.加快建立保险需求者信用记录

     3.加强保险信用知识的宣传教育

    (四)强化保险中介方的信用建设

    (五)加强保险行业自律组织的信用建设

  B.10 我国旅游业信用状况与展望

   一 我国旅游行业发展概况

   二 旅游业信用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旅游行业信用发展现状

     1.旅游行业信用状况总体良好

     2.旅游市场执法取得良好效果

     3.信用缺失问题短期仍难以根除

    (二)旅游行业信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不履行旅游合约要求

     2.服务标准在承诺与执行中存在较大差距

     3.旅行商品购买存在价格欺诈

     4.虚假广告宣传损害消费者利益

    (三)影响旅游行业信用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1.旅游业信用缺失的内在原因

     2.旅游业信用缺失的外在原因

   三 旅游行业信用建设的创新思路

    (一)旅游业信用发展的创新理论

    (二)创新“失信名单”等惩罚性机制

    (三)旅游业信用建设的创新案例

     1.创新方案和基本理念

     2.运作机制和纠纷处理

     3.社会反馈及其实践评价

   四 我国旅游行业信用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二)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

    (三)宣传和倡导文明旅游

    (四)建立健全旅游行业信用评价体系

 BⅣ 专题研究报告

  B.11 中国城市信用环境评价研究报告

   一 中国城市信用环境评价研究项目简介

    1.项目主旨

    2.项目依据

    3.评价主体

   二 中国城市信用环境评价研究的基本方法

    1.样本遴选

    2.测评方法

   三 中国城市信用环境评价研究报告

    (一)总体报告

    (二)TOP 50城市模块指标排序

    (三)典型城市分析

     1.温州市

     2.赤峰市

    (四)TOP 50城市测评报告(简表)

    (五)“中国城市信用环境评价研究”测评总结

     1.主评价模型:层次分析模型(AHP模型)

     2.验证评价模型:因子分析模型

     3.模型修正程序(德尔斐法)

  B.12 中国义乌市场信用指数研究报告(2012年度)

   一 中国义乌市场信用指数研究项目简介

    (一)项目主旨

    (二)评估主体

    (三)项目意义

   二 中国义乌市场信用指数的编制技术

    (一)编制方法

    (二)编制原理

   三 义乌市场体系与信用建设的概况

    (一)浙江与义乌经济的发展概况

    (二)义乌市场体系与信用建设的重点

   四 2012年义乌市场信用指数运行分析

    (一)综合指数运行分析

     1.2012年义乌市场信用综合指数的走势

     2.综合指数预警监测状况

     3.综合指数月度特点分析

    (二)分类指数运行分析

     1.商品质量指数

     2.交易活跃指数

     3.客商满意指数

     4.风险可控指数

    (三)关键指标运行分析

     1.关于商品质量指数的关键指标

     2.关于交易活跃指数的关键指标

     3.关于客商满意指数的关键指标

     4.关于风险可控指数的关键指标

    (四)未来展望

 BⅤ 地方信用建设实践

  B.13 河南省信用建设促进会

  B.14 山西省信用企业协会

  B.15 宁夏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会

  B.16 安徽省信用协会

  B.17 大连市信用协会

  B.18 武汉企业信用管理服务中心

  B.19 温州市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平台

  B.20 廊坊市信用建设联席会议制度

  B.21 北京朝阳区“全模式”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B.22 洛阳市“11·22诚信日”建设机制

  B.23 广东云浮市县两级征信网

  B.24 中关村创新示范区企业信用体系

  B.25 参考文献

  B.26 后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如何尽快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和社会信用环境,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市场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命题。本报告以普及信用知识、探索信用规律、发展信用经济、建设信用社会为指导思想,围绕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开展全方位、多视角的分析研究。本报告从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和司法信用四个方面全面、系统、深入地分析了我国社会信用发展现状,既肯定了已经取得的令人欣喜的成就,也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未来信用体系发展的政策进行了展望,为把握和判断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水平和政策方向提供了一个基本视角,是分析和了解近年来我国社会信用建设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窗口。

[1]周小川:《关于信用评级的若干问题及展望》,《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12月27日。

[2]曹元芳:《发达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经验与我国近远期模式选择》,《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3]国办发〔2007〕1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4]韩冰:《信用制度演进的经济学分析》,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5]刘建洲:《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内涵、模式与路径选择》,《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年第3期。

[6]刘袁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7]刘玉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司法公信力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8]徐中安:《市场经济下信用的作用及其构建》,《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9]周悦丽:《我国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功能与定位分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0]国务院研究室“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研究”课题组:《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构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的思路和对策》,《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1月15日。

[11]张旭霞:《现代政府信用及其建构的对策性选择》,《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11期。

[12]沈海军:《政府信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作用》,《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1期。

[13]刘光明等:《企业信用——伦理、文化、业绩等多重视角的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2011年第35号)。

[15]欧阳海燕:《2011中国人信用大调查:诚信危机刺痛中国》,《小康》2011年第8期。

[16]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17]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

[18]康坤:《制度视阈中司法公信力的流失和重构》,《学习和实践》2009年第12期。

[19]杜金富:《十一五时期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国金融家》2011年第1期。

[20]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办公厅、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把企业质检信息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有关问题的通知》(质检办联﹝2007﹞541号)。

[21]万其刚:《我国信用立法的现状与对策建议》,《民主》2011年第11期。

[22]俞红等:《行贿档案查询与信用机制对接才能如虎添翼》,《检察日报》2012年1月1日。

[23]范柏乃等:《政府信用与绩效》,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24]张维迎:《法律制度的信誉基础》,《经济研究》2002年第1期。

[25]章延杰:《政府信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6]中国产品质量协会:《2004~2010社会力量推动质量信用体系建设白皮书》,2011第六届中国质量信用峰会,2011年5月。

[27]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2007年8月。

[28]农业部新闻办公室:《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概况》,2007年7月。

[29]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5年质量技术监督统计概况》。

[30]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1年质量技术监督统计概况》。

[3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6年质量技术监督统计概况》。

[32]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0年质量技术监督统计概况》。

[33]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0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公报》。

[34]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5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公报》。

[35]中国食品工业协会:《2011年食品工业经济运行综述及2012年展望》。

[36]﹝美﹞玛丽恩·内斯特尔:《食品安全》,程池、黄宇彤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7]王彬辉:《食品安全事故认定与法律处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38]﹝意﹞朱塞佩·格罗素:《罗马法史》,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39]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2011年10月。

[40]丁邦开等:《社会信用法律制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41]张莹:《浅议诚信原则在罗马法中的体现》,《法律与经济》2012年第6期。

[42]刘瑛:《企业信用法律规制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

[43]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学会编《企业信用监督理论与实务》,中国工商出版社,2003。

[44]冉艳辉、于新循:《在宪政道德与法律责任之间——论政府信用立法的可行性》,《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7期。

[45]朱景文、韩大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6]于新循、付贤禹:《从自律走向他律:我国政府信用的法制化探径》,《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第2期。

[47]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二版。

[48]武静:《我国企业信用调查及法律分析》,《政府法制》2009年第35期。

[49]陈冰竹、蓝寿荣:《我国个人信用立法思考》,《理论月刊》2004年第6期。

[50]李晓安:《我国社会信用法律体系结构缺陷及路径演进》,《法学》2012年第3期。

[51]郭洪涛、冉茂盛:《欧美个人信用的法律制度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52]杨海坤:《我国行政法学研究的崛起》,《法律科学》1990年第3期。

[53]罗豪才:《成就与发展——浅谈我国行政法制建设的成就与近期发展目标》,《中国发展》2003年第1期。

[54]杨建顺:《行政规则与权力保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5]姚勇、姚青青:《中美个人信用法律建设比较》,《中国金融》2007年第22期。

[56]魏然、刘小新:《信用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57]翟相娟:《中国现代信用观的诠释及其构造——基于道德、经济和法律的视角》,《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58]杨新亮:《中国传统诚信观的历史解读》,《赤峰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59]王玉花、宋桂红:《谈中、西方文化中信用的观念》,《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60]罗依娜:《现代信用文化的接点与辩思》,《求索》2008年第4期。

[61]韩晓燕、许长路:《中西信用文化的理念刍议》,《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1期。

[62]涂永珍:《从人伦到契约:中西方信用文化的比较分析及法律调整》,《河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63]周建华:《信用文化及其当代重构》,《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64]王楚明:《金融信用发展演变研究》,《金融发展研究》2009年第6期。

[65]黄波:《金融信用与经济增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66]国际信用评估与监督协会:《2010年度中国信用报告》,http://www.ice8000.org/china/999/5.asp。

[67]王松奇:《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68]李寒洁:《2012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透视》,《银行家》2012年第10期。

[69]陈燕、李晏墅、李勇:《声誉机制与金融信用缺失的治理》,《经济体制改革》2005年第8期。

[70]《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2年报》,http://www.cbrc.gov.cn/index.html。

[71]中国银行业运行报告(2012年度),http://www.cei.gov.cn/。

[72]时超:《金融诈骗案暴监管隐忧 城商行出城坎坷》,《经济导报》2011年1月9日。

[73]杜晓、李媛:《银行垄断收费占利润一半 被指乱收费根源》,《法制日报》2011年9月7日。

[74]陈小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法制保障》,http://www.pbc.gov.cn。

[75]钱颖一:《市场与法治》,《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年第3期。

[76]金辉:《保护消费者金融权益提到国家战略层面》,《经济参考报》2011年6月1日。

[77]杨荣、魏涛:《2012年新一轮存款增长周期启动》,http://yfpt.csc.com.cn:8080/km/login.dhtml。

[78]姚树杰、姜春霞、冯根福:《中国银行业的改革与效率:1995~2008》,《经济研究》2011第8期。

[79]曾志耕:《加强金融监管,规范金融创新——“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研讨会综述》,《经济研究》2012年第2期。

[80]林钧跃等:《中国城市商业信用环境指数研制与分析》,《财贸经济》2012第2期。

[81]倪鹏飞主编《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11~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82]张炯、张敏莉:《关于我国房地产信用体系建设的思考:美国信用制度借鉴》,《扬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83]田侃、马晓洁、段娜娣:《我国信用环境与现代服务业耦合关系的定量研究》,《财贸经济》2010第4期。

[84]成都市人民政府:《成都构建房地产信用体系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城乡建设》2008年第1期。

[85]田侃、夏杰长等:《信用环境构建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86]张乐夫等:《汽车工业与全国工业发展的因果关系》,《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第5期。

[87]﹝英﹞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赵荣潜、桑炳彦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

[88]张凡:《八亿人的信用革命 征信立法十年路》,中国小康网,http://www.chinaxiaokang.com/。

[89]吴雅冰:《浅谈我国汽车市场自主品牌的现状及发展对策》,《中国市场》2006第3期。

[90]徐璐、王冲冲:《我国汽车消费的产业关联性实证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09年第12期。

[91]南辰:《税收影响汽车家庭消费观》,http://auto.gasgoo.com//News/。

[92]《中国汽车行业法规亟待完善 需加大协调监督》,《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12月21日。

[93]王晶:《中美汽车产业发展差异化比较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94]《丰田召回门:修补同损不同赔后的法律缺失》,《经济参考报》2010年5月4日。

[95]中国质量协会:《2011年度中国汽车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投诉分析报告》(CAAS),车人网,2012年3月。

[96]中国质量协会:《2012年度中国汽车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投诉分析报告》(CASS),车人网,2013年3月。

[97]王彦茹等:《汽车产业“增量”之后急需“保质”》,《汽车工业研究》2011年第9期。

[98]刘霞:《中国汽车制造业大国70%利润被外资拿走》,《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9月27日。

[99]刘世锦:《市场开放、竞争与产业进步——中国汽车产业30年发展中的争论和重要经验》,《管理世界》(月刊),2008年第12期。

[100]刘华莉、曹义:《关于汽车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研究》,《交通标准化》2010年第10期。

[101]《关于我国汽车产品质量管理政策法规的分析及建议》,《中国汽车界》2011第8期。

[102]高艳章、吴巧云:《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国市场》2011年第19期。

[103]《中国汽车售后服务市场2011年度报告》,http://www.che310.com。

[104]《东南戈蓝发动机漏油屡修未解 三包缺失车主维权无保障》,http://www.qctsw.com/。

[105]《汽车质量管理有新规 捷达内部曝“刹车门”》,http://www.cfi.net.cn/p20100315000219.html。

[106]谢莉葳:《3·15汽车年度报告:这些霸王条款该不该改?》http://www.ccn.com.cn/car。

[107]贺振华:《寻租、过度投资与地方保护》,《南开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

[108]《中国社会诚信状况总体评价较低 医药房地产垫底》,http://business.sohu.com/。

[109]李善同等:《中国国内地方保护问题的调查与分析》,《经济研究》2004年第11期。

[110]杜悦英:《挑战商业银行消费信贷 汽车金融进入发力期》,《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1月5日。

[111]裘志琦:《融合ISO/TS 16949构建汽车企业产品新法规导入体系》,《标准科学》2010年第6期。

[112]Nickell,S.,“Competition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6.

[113]杜志彬、庄恒国:《中国汽车产品质量管理研究》,《汽车与配件》2011年第6期。

[114]杨忠阳:《关注汽车行业失信现象 质量安全是最高的信用——访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秘书长陈传意》,《经济日报》2011年8月29日。

[115]刘国卿:《“十二五”期间我国汽车产业要着重破解10大难题》,《汽车工程师》2011年第7期。

[116]苏波:《“十二五”我国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中国工业报》2011年5月18日。

[117]﹝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彭志华译,海南出版社,2001。

[118]《2011年我国汽车行业经济效益简析》,http://www.cinic.org.cn/。

[119]吴定富:《我国保险业改革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湖南日报》2011年2月21日。

[120]李晓平:《浅谈保险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黑龙江金融》2011年第7期。

[121]曾林诚:《加强社会保险信用管理工作非常必要》,《天津社会保险》2012年第2期。

[122]徐爱荣:《保险信用缺失风险分析》,《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19期。

[123]刘雪菲:《我国保险信用现状》,《商场现代化》2010年第20期。

[124]雷增收:《论最大诚信原则在保险业中的应用》,《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年第10期。

[125]赵婷婷:《我国将建旅游经营服务“失信名单”》,《中国青年报》2013年2月28日。

[126]周子涵:《旅游纠纷制约市场发展“先玩后付”行得通吗》,《南方日报》2011年12月9日。

[127]郑向敏、吴纪滨:《论旅游企业经营诚信的缺失与重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2期。

[128]郑春水:《福建省旅行社业信用缺失及其评价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简 介:本书以普及信用知识、探索信用规律、发展信用经济、建设信用社会为指导思想,围绕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研究。书中全面、系统、深入地分析了2013~2014年我国社会信用发展现状,既肯定了已经取得的成就,也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2015年信用体系发展政策进行了展望,为把握和判断我国社会信用体...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