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66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研究图书

A Study on the Education of Marxist View of Religion to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ecurity

SSAPID:101-3287-6227-10
ISBN:978-7-5201-3492-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剖析现状,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的有机结合,对当今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条件下的大学生宗教观现状做出全面、具体的分析,从多学科视角深入揭示影响大学生宗教观的主客观因素,系统阐明了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必要性、内容、原则、措施,初步构建起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赵子林
编 辑:王京美;吕霞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0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A8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附录 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问卷

 第一章 国家文化安全与大学生宗教观教育

  一 国家文化安全:理论、内涵、特点

   (一)非传统安全理论视域下的文化安全

   (二)国家文化安全的内涵

   (三)国家文化安全的特点

    1.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2.复杂性与长期性并存

  二 国家文化安全的极端重要性

   (一)文化安全是民族和国家生存发展的前提

   (二)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文化安全对综合国力竞争意义重大

  三 文化安全视域下的大学生宗教观教育的必要性

   (一)宗教观教育是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

   (二)宗教观教育是吸取西方列强对华思想侵蚀和文化殖民历史教训的要求

   (三)宗教观教育是抵御境外宗教渗透的要求

   (四)宗教观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实现其肩负的历史使命的要求

    1.新时代中国社会所处的新历史方位

    2.大学生的使命担当

 第二章 现实之境:当代大学生宗教观的现状和特点

  一 当代大学生宗教观的现状调研

  二 当代大学生宗教观的主要特点

   (一)大学生对宗教的了解程度不深,宗教认知表现出片面性和模糊性

   (二)大学生对宗教持宽容态度,倾向于积极评价宗教的作用

   (三)大学生中虔诚信仰宗教的比例不高,但发展趋势值得关注

   (四)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动机复杂,真正信奉教义的不多

   (五)大学生接触宗教的途径广泛,大众媒体的影响最大

 第三章 多维之辨:多学科视角的大学生宗教信仰原因探析

  一 宗教学视角下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原因探析

   (一)宗教存在与发展的现实土壤

   (二)宗教的文化道德魅力的感召

   (三)宗教观念的引导及宗教经验的呼唤

   (四)宗教组织及信众的宣传及引导

  二 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原因探析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心理条件

    1.青年心理的闭锁性与交往需要的矛盾

    2.求知欲和识别力之间的矛盾

    3.情绪与理智的矛盾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心理动因

    1.认知需要及好奇心驱使

    2.审美需要

    3.社会支持、归属感的需要

    4.寻求自我认同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 社会学视角下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原因探析

   (一)家庭及民族的传续影响

   (二)时代环境与社会压力的刺激

   (三)民间信仰的熏染

   (四)制度与政策宽松情况下“自由”的吸引

  四 传播学视角下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原因探析

   (一)宗教文化传播内容的强吸引

    1.宗教的神圣性与世俗性相结合

    2.宗教内容本身体现出对人生的终极关怀

    3.一些宗教典籍通俗易懂

   (二)宗教文化传播途径的全覆盖

    1.家庭、朋友介绍

    2.宗教活动传播

    3.大众媒体传播

   (三)宗教文化传播策略的高度灵活

    1.语言传播与非语言传播相结合

    2.宗教教义关注来世又立足现实,虚实结合

    3.运用多种载体扩大宗教影响

  五 思想政治教育学视角下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原因探析

   (一)人有精神和信仰的追求,赋予了大学生宗教信仰以可能

   (二)宗教文化的神秘魅力对大学生有一定吸引力

   (三)大学生宗教认知、动机、态度上存在的片面性为宗教信仰提供了条件

   (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干扰了大学生的无神论教育

   (五)大学生宗教观教育存在的不足进一步促成了部分学生选择宗教信仰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宗教观内容不够充实

    2.教师的教学尚存薄弱环节

    3.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不够

    4.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不足

    5.管理存在疏漏

 第四章 教育之据:大学生宗教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 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教育

   (一)宗教本质的虚幻性

   (二)宗教产生和存在的自然、社会和认识根源

   (三)宗教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1.宗教的积极功能

    2.宗教的消极作用

   (四)宗教的“五性”特点

  二 宗教政策与法规教育

   (一)宗教信仰自由

    1.公民有信教和不信教的自由

    2.公民有择教和变更信仰的自由

    3.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爱国力量

    4.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

   (二)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1.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内涵

    2.宗教与政治、宗教与教育相分离

    3.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要旨是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

   (三)宗教独立自主自办

    1.独立自主自办是国家主权的要求和体现

    2.坚持宗教独立自主自办原则,还是基于历史教训的反思和总结

    3.宗教独立自主自办的具体要求

   (四)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相适应”的前提

    2.“相适应”的基础

    3.“相适应”的内涵

 第五章 引导之则:大学生宗教观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 尊重宽容原则

  二 正面引导原则

  三 主体性原则

  四 差异性原则

  五 合力原则

  六 持之以恒原则

 第六章 应对之策:大学生宗教观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 贯彻以生为本理念,关爱育人

   (一)以情感人:注重人文关怀,降低大学生因情感无助求助宗教的可能

   (二)以实际行动助人:扶危帮困,降低大学生因实际困难而诉诸宗教的可能

  二 拓展课堂主渠道,强化理论育人

   (一)充实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内容,构建完整的教材内容体系

   (二)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

   (三)优化教学设计,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

  三 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以文化人

   (一)以校训承载大学精神,培育学生的科学理性精神

   (二)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实现制度育人与服务育人的有机统一

   (三)精心培育校园物质文化,营造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

  四 规范宗教文化传播,管理育人

   (一)规范宗教文化的传播内容

   (二)监管宗教文化的传播途径

   (三)加强对大学生参与宗教事务的管理

  五 协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以合力育人

   (一)以家庭教育奠定根基

   (二)以学校教育固本强元

   (三)以社会教育持之以恒

  六 积极抵制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

   (一)制止和打击非法宗教活动

   (二)抵御境外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

 宗教事务条例

青年有理想、有担当,民族才有希望。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精神信仰状况直接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本书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视角思考和研究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这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旨在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剖析现状,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的有机结合,对当今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条件下的大学生宗教观现状做出全面、具体的分析,从多学科视角深入揭示影响大学生宗教观的主客观因素,系统阐明了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必要性、内容、原则、措施,初步构建起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人民出版社,2009。

《列宁专题文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2009。

《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

《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4、 1993。

《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

《胡锦涛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1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

唐晓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宗教》,人民出版社,2010。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金泽:《宗教人类学导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陈麟书:《宗教学原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戴康之、彭耀:《宗教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王作安:《中国的宗教问题和宗教政策》,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

叶小文:《中国破解宗教问题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

卓新平:《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探究》,中华书局,2013。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吕大吉、牟钟鉴:《中国宗教与传统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李素菊:《青年信仰与宗教文化》,东方出版社,2009。

龚学增:《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党的宗教工作方针》,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陈金龙:《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的宗教问题》,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何虎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华文出版社,2007。

刘福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初探》,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

方立江:《大学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2014。

龚学增:《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12。

梁丽萍:《中国人的宗教心理:宗教认同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任杰:《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人民出版社,2007。

卓新平:《信仰探索:卓新平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国家宗教事务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学习读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

国家宗教事务局政策法规司:《宗教政策法规文件选编》,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

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政策法规教程》,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

〔英〕麦克·阿盖尔:《宗教心理学导论》,陈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英〕凯特·洛文塔尔:《宗教心理学简论》,罗跃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美〕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高师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宗教事务条例》,《中国宗教》2017年第9期。

王作安:《宗教工作关键在“导”》,《中国宗教》2016年第6期。

王作安:《中国共产党处理宗教问题的主要经验》,《中国宗教》2011年第8期。

叶小文:《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习近平同志关于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新阐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

李晓龙:《对宗教、民族、国家安全的统一考量——试论习近平的宗教工作思想的理论特色与理论内涵》,《世界宗教研究》2016年第2期。

叶小文:《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几个问题》,《世界宗教研究》2016年第4期。

叶小文:《宗教如何与社会主义相适应:18年来中国宗教工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人民论坛》2009年第23期。

卓新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论述的重大现实意义》,《中国宗教》2018年第4期。

邢国忠:《后现代主义视阈下的大学生网络宗教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年第11期。

习五一:《宗教道德能够拯救“社会道德危机”吗?》,《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9期。

王永智:《新时期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4期。

康廷虎、曹彦:《大学生基督教徒的宗教态度与主观幸福感:自尊与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年第1期。

左鹏:《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探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10期。

左鹏:《依法推进高校宗教工作探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12期。

曾传辉:《深入系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学术研究》,《中国宗教》2017年第6期。

曾长秋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其中国化宗教理论的创新》,《青海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王康:《论社会转型与当代大学生的宗教皈依》,《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2期。

刘新庚等:《关于邪教与宗教本质区别的哲学思考》,《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郭苏豫:《网络时代大学生宗教信仰教育引导略论》,《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年第20期。

张承安:《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实证调查及其分析》,《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季岐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宗教心理功能的批判性反思》,《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年第6期。

周普元:《青年宗教心理发展的模型研究》,《当代青年研究》2016年第2期。

赖运成等:《宗教与抑郁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和心理社会机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第4期。

陆丽青:《弗洛伊德论宗教观念产生的心理根源》,《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5期。

石丽:《网络宗教、网络社会与社会治理研究——以S市调研为例》,《世界宗教文化》2016年第5期。

陈明、吕锡琛:《论宗教神秘主义的超个人心理学诠释》,《宗教学研究》2013年第4期。

周含华:《德育视野下高校应对宗教影响的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

丁根林:《大学生宗教暧昧现象的社会学解析及其引导》,《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第6期。

高永:《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机制的系统构建》,《思想教育研究》2013年第4期。

李建生:《中国共产党关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特点和原则的论述及现实意义》,《党的文献》2014年第3期。

何虎生、刘福军:《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若干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