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413

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No.6图书

Report o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stitutional Reform No.6: China's 10 Years' Improving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2003-2013)

SSAPID:101-3268-7187-60
ISBN:978-7-5097-5051-3
DOI:
ISSN:

[内容简介] 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20年中国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的“中国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指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改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动力。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民为本,让全社会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为每个中国人创造最大限度的机会和条件来实现梦想,在和谐世界中打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梦”。

相关信息

丛书名:发展和改革蓝皮书
作 者: 邹东涛 欧阳日辉
编 辑:张扬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法律声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主要编撰者简介

 绪论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任重道远

 Abstract

 当代中国与世界发展的高端智库平台

 BⅠ 总报告

  B.1 总结经验、稳步推进:开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局面

   第一节 准确判断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状况

    一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二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十年是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

    三 理性看待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节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验

    一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不动摇

    二 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有效结合

    三 经济改革“理性超前”与政治改革“理性滞后”的非对称组合*

    四 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

    五 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

    六 注重制度建设与理论创新相结合

    七 坚持对外开放,实现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促进融合

    八 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织保障

   第三节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三重门”

    二 转变政府职能的任务重要而紧迫

    三 外向型经济和粗放型发展模式的依赖

     1.外向型经济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制约

     2.粗放型发展模式对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利影响

    四 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阻碍工业化、市场化和城镇化进程

     1.城乡土地制度、金融财政政策软环境差别待遇明显

     2.城乡劳动力市场存在二元结构

     3.城乡生产要素流通受阻

    五 非经济因素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制约越来越明显

     1.思想观念影响经济体制改革进程

     2.法律制度制约经济体制改革进程

     3.历史人文因素制约经济体制改革

   第四节 客观地估计改革的动力、共识和阻力

    一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动力来源

    二 目前各方对改革所形成的共识

    三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阻力

    四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机制体制性障碍

   第五节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市场经济体制完善

    一 初级阶段的“两个必须”“两个坚持”和“两个完善”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最大国情

     2.“两个必须”“两个坚持”和“两个完善”

     3.“两个翻番”“两个全面”与“两个加快”

    二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三 统筹国企改革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四 健全和完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

    五 大力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六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七 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八 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

 BⅡ 专题篇

  B.2 行政性垄断与“玻璃门”:基本经济制度的两大难题

   第一节 行政性垄断与“玻璃门”基本特征及改革历程

    一 行政性垄断和“玻璃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相悖

     (一)行政性垄断与“玻璃门”特征及内在作用逻辑

     (二)2003年以来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历程

     (三)行政性垄断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难题

    二 行政性垄断的渐进式改革历程

     (一)行政性垄断改革的制度环境好转——新旧“非公经济36条”及细则

     (二)行政性垄断改革的标志基点出台——《反垄断法》

     (三)行政性垄断改革的产权基础确立——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

     (四)行政性垄断改革的核心焦点变革——国有资本布局的取与舍

     (五)行政性垄断改革的羁绊逐步扫除——行政性审批有序推进

    三 “玻璃门”形成原因及改革的逻辑秩序

     (一)“玻璃门”形成原因分析

     (二)“玻璃门”改革的逻辑次序*

   第二节 行政性垄断与“玻璃门”改革取得的基本经验

    一 坚持渐进式改革策略,逐步引入竞争打破垄断

    二 政企分开趋势已形成,把握过去改革扎实基础

    三 价格机制改革是关键,基础部门不搞“特殊论”

    四 市场准入与产权同步,竞争多元需要环境优化

   第三节 行政性垄断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 行政性垄断改革环境: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有机结合

    二 行政性垄断改革思路:用更大智慧勇气包容非完美现实

    三 行政性垄断改革配套:行政与政治等体制改革需要并举

    四 行政性垄断改革关键:国有资本进与退需要有清晰边界

    五 行政性垄断改革根本:完善《反垄断法》并提升专业性

  B.3 完善农村经济体制:综合改革与制度创新

   第一节 完善农村经济体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效率与公平的矛盾

    二 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实现制度公平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 完善农村经济体制的十年历程

    一 完善农村经济体制取得成就

    二 完善农村经济体制的主要措施

     (一)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的基本措施

     (二)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农村社会文化事业发展

    三 完善农村经济体制的基本经验

   第三节 当前完善农村经济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着路径依赖问题

    二 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着交易费用过高的问题

    三 农村中介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受非正式制度的制约

    四 具体制度间的不协调妨碍改革综合效应提高

     (一)基层财政体制改革滞后影响农民收入增长

     (二)分配制度改革受户籍制度的制约

   第四节 完善农村经济体制的未来之路

    一 充分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二 以市场为导向规范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三 加大支持和保护“三农”力度,建立完善投入机制的组织和保障制度

    四 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B.4 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节 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一 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挑战

     1.调结构与稳增长的纠结

     2.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3.要素红利呈现衰退态势

     4.经济泡沫涨不得、破不得

     5.突破非公经济发展的“三重门”太难

     6.城镇化成为推动力,看起来很美

     7.改革的难度和阻力增加

     8.经济刺激政策空间收窄

     9.地方政府思维转变艰难

     10.西方经济尚未走出危机

    二 中国经济的三种可能趋势

     1.第一种可能:新一轮“米德冲突”

     2.第二种可能:僵持与博弈的胶着状态

     3.第三种可能:切实推动转型和改革

    三 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

     1.谨慎促增长:短期内政策将会有连续性和稳定性

     2.刀尖上起舞:中长期必须以深入改革为目标

   第二节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宏观调控的“牛鼻子”

    一 把“扭结扣”打通理顺好:让政府与市场各归其位

    二 规范宏观调控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三 完善宏观调控中的计划管理

    四 宏观调控与体制改革需“齐头并进”

   第三节 完善金融宏观调控机制

    一 消除中央与地方在金融领域的非合作博弈

    二 在通胀和增长之间寻找光明之路

    三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四 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五 完善财政调控与金融调控协调机制

   第四节 摆脱“投资依赖”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一 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

    二 既要超越凯恩斯主义又要遏制政府的投资冲动

    三 释放消费需求潜力,激活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四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

    五 构建以自主创新为主导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B.5 政府职能与经济发展方式“两个转变”

   第一节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的政府职能转变

    一 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

    二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历程与成就

    三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职能转变缺乏科学理念

     (二)政府职能转变缺乏协同共进

     (三)政府职能转变缺乏推动力量

   第二节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的发展方式转变

    一 发展方式转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题中之意

    二 我国发展方式转型的主要进展

    三 我国发展方式转型存在的问题

     (一)制约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问题难以突破

     (二)全面推进发展方式转型的联动机制尚未建立

   第三节 加快“两个转变”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 政府职能转变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系

     (一)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

     (二)发展方式转型倒逼政府职能转变

     (三)政府职能转变、发展方式转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逻辑关联

    二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对策、建议

     (一)开放思想市场,树立科学政治观

     (二)加强权力制约,建设有限政府

     (三)构建公民社会,培育权力文化

      1.构建公民社会

      2.培育权力文化

  B.6 土地财政、政府债务与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

   第一节 “土地财政”问题:成因与影响

    一 “土地财政”的缘起与现状

     (一)何谓“土地财政”

     (二)“土地财政”收入已占据地方财政“半壁江山”

    二 “土地财政”问题的制度性根源

     (一)严重滞后的土地管理制度,构成“土地财政”的滋生土壤

     (二)缺乏制度约束的地方行政权力,导致“土地财政”过度蔓延

     (三)不合理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助推“土地财政”快速发展

     (四)“权大财小”的财税体制,导致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

    三 “土地财政”问题的实质及危害

   第二节 “土地财政”与房地产市场的关系

    一 “土地财政”驱使土地招标,土地竞价推升房价

     (一)限制土地供给量

     (二)控制土地“招拍挂”底价

    二 “土地财政”追逐高地价,高地价刺激高房价不断攀升

    三 “土地财政”的资本化运作,进一步推升房价

    四“土地财政”推高房价的影响

     (一)“土地财政”“绑架”高房价,开发商“绑架”地方政府

     (二)导致地方财政收入不稳定且不可持续

     (三)加剧本已疲弱的消费需求

   第三节 “土地财政”、地方债务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关系

    一 地方融资平台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进程

     (一)地方投融资平台的现状

     (二)地方投融资平台发展回顾

    二 地方债务绑架了“土地财政”

     (一)地方债务的规模

     (二)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偿还状况

     (三)“土地财政”与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关系及问题

    三 “土地财政”、地方债务风险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关系

     (一)“土地财政”视角下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

     (二)过分依赖“土地财政”下的地方债务风险

   第四节 加快地方投融资体制改革

    一 推进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

     (一)转变“土地财政”模式,推进公共税收体系建设

     (二)加强地方融资平台的规范化管理

     (三)推进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改革

    二 建立地方性金融体系

     (一)重塑投融资主体,优化资产平台

     (二)运用新型融资工具,创新引入社会资本

    三 探索地方政府自主发行债券之路

     (一)地方发债主体的确定

     (二)建立独立权威的评级机构

     (三)确定地方债券的发行、交易和退出程序

  B.7 中国税制改革的成就与问题

   第一节 税收体制十年改革与发展进程

    一 税制改革主要内容

     (一)基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各种改革

     (二)加强和改善民生的税制改革

     (三)统一税法适用的税制改革

     (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税收制度改革

     (五)促进外贸的税收改革

     (六)依法治税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 税收体系

   第二节 十年税收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一 十年税收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

    二 十年税收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税制在贯彻政府的宏观调控意图方面功能有限

     (二)政府间权责划分、财政关系进一步明晰化的问题

     (三)税负问题

     (四)税制结构问题

     (五)税收法制化建设中存在一些滞后现象

   第三节 税收制度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一 适应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推动新一轮的税制改革

     (一)加大税制对自主创新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引导力度

     (二)结构性减税减轻税负,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基础

     (三)改善税源结构,实现税收稳定长期增长

    二 推动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进一步完善

     (一)进一步明确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并以法律形式加以确定

     (二)推动省以下财政体制的改革

     (三)适当下放财权,形成政府间税权、费权和债权的合理配置

     (四)完善地方税体系,确定地方税主体税种

     (五)进一步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三 改善税收制度结构,建立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线

     (一)科学的税种设置

     (二)建立合理的税系结构

     (三)积极发挥税收手段,解决收入分配问题

    四 提升税收法治水平

     (一)完善税收法规体系

     (二)规范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

     (三)完善反避税工作机制

  B.8 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第一节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一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

    二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济社会成效

    三 利率市场化与民间借贷危机

   第二节 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

    一 进一步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二 制度性救市:股票市场灵魂深处的革命

     1.改善我国金融市场结构

     2.始终把保护投资者利益放在首位

     3.对创业板等退市制度要动真格

     4.把上市选择权交给投资者

    三 债券市场:金融市场改革的突破口

    四 推进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

    五 规范发展私募基金市场

    六 建立金融宏观审慎监管和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第三节 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 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消除银行业的垄断与民间信贷紊乱

    二 深化金融结构调整: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三 建立金融协调机制:深化政策性银行体制改革

    四 强化金融创新: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

  B.9 资源性产品价格与要素市场改革

   第一节 资源性产品的范畴

    一 资源与资源性产品

     (一)资源的内涵与特性

     (二)资源性产品与资源性产品价格

    二 资源性产品的价值构成

     (一)资源性产品的天然价值

     (二)资源性产品的人工价值

     (三)代际补偿价值

     (四)外部补偿价值

   第二节 我国资源性产品价格及要素市场的改革历程

    一 我国资源性产品价格及要素市场的总体情况

    二 煤炭价格市场化改革历程

     (一)我国煤炭价格市场改革历程

     (二)煤炭价格形成机制的现状及问题

    三 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

     (一)我国成品油价格机制变革历程

     (二)成品油定价机制现状及问题

    四 天然气价格现状

     (一)我国天然气价格机制变革历程

     (二)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五 水价形成机制

    六 电价改革历程及现状

    七 土地价格形成机制

   第三节 推进资源性产品和要素市场改革需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 资源性产品垄断问题

    二 资源性产品价格构成问题

    三 价格管控问题

    四 生态补偿问题

   第四节 我国资源性产品价格与要素市场改革对策

    一 我国资源性产品价格与要素市场改革的原则

     (一)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

     (二)坚持有效竞争的原则

     (三)坚持明晰产权的原则

     (四)坚持保障民生的原则

    二 我国资源性产品价格与要素市场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改善体制政策环境

     (二)理顺煤电关系,推进煤炭市场化改革

     (三)完善石油、天然气定价机制

     (四)全面推进水价改革

     (五)积极推进电价改革

     (六)完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

    三 完善我国资源性产品价格体制和要素市场改革的对策

     (一)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加快改革进程

     (二)科学确定资源性产品价值构成,强化价格杠杆机制

     (三)大力推进相关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奠定价改基础

     (四)建立市场主导、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资源调控机制

     (五)完善财税体制,构建政策支撑

  B.10 完善就业体系:破解“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体制困境

   第一节 2003年以来就业制度的完善与就业方面的成就

    一 积极就业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二 新型劳动就业制度基本建立

    三 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市场加快形成

    四 协调劳动关系的法律体系进一步健全

   第二节 “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就业制度的双重挑战

    一 “民工荒”问题出现新特点

    二 大学生就业难长期存在

    三 “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体制困境

     (一)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二)尚不健全的社会保障

     (三)二元分割的劳动力市场

     (四)配置失衡的教育培训资源

   第三节 完善我国就业体系的政策建议

    一 总体思路

     (一)劳动者(企业)应发挥主体能动作用

     (二)劳动力市场应发挥基础性作用

     (三)政府应发挥积极引导作用

     (四)社会组织应发挥重要促进作用

    二 基本政策

     (一)市场性就业政策

      1.调节劳动力需求的充分就业政策

      2.调节劳动力供给的人力政策

      3.改善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二)保护性就业政策

      1.保护平等就业权利

      2.工作场所权利保护

     (三)对象性就业政策

      1.针对大学生就业难

      2.针对农民工就业

     (四)促进就业的综合性政策体系

  B.11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制度变迁与严峻挑战

   第一节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阶段性要求

    一 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 稳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三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 逐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五 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第二节 十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

    一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发展历程

     (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

     (三)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

    二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发展历程

     (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二)专项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三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历程

    四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二)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三)社会保障水平较大幅度提高

     (四)社会保障基金规模不断扩大

     (五)社会保障管理水平不断增强

   第三节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仍然较窄

    二 社会保障转移接续困难

    三 不同社会群体的社会保障待遇差距较大

    四 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大,运营主体分散,缺少有效监管

    五 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第四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 有序整合各项社会保障制度

    二 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

    三 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渠道、营运机制以及监督管理

    四 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全国统筹

    五 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水平

  B.12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贫富差距与社会公平

   第一节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十年

    一 以提高农民收入为核心的综合配套改革

     (一)取消农业税,实施农业补贴

     (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三)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四)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五)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

     (六)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二 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覆盖范围

    三 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

    四 国家奖助学金制度

    五 大力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

    六 扩大就业、鼓励创业

   第二节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的经验

    一 收入分配制度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 顶层设计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制度保障

    三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收入分配改革的立足点与出发点

   第三节 未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

    一 加快民生工程建设步伐,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 进一步推进增量改革

     (一)最低工资增长机制

     (二)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三)整顿、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落实公务员工资水平调查制度

     (四)切实推进垄断行业收入改革

    三 加大财富存量调整力度

     (一)完善税收体系,加强对财富差距的调节力度

     (二)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加强对困难群体的救助和帮扶

     (三)建立慈善事业机制

    四 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

     (一)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完善新农村建设的管理组织工作

      2.邀请各类专家学者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和设计

      3.增加对农村的投入

     (三)加快城镇化建设,有序引导农民工进城就业

     (四)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改革征地制度

  B.13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一节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及其对区域协调的作用

    一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主要内容

    二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基本特征

     (一)改革的先行先试性

     (二)改革的主体复杂性

     (三)改革的内容多样性

     (四)改革的配套协调性

     (五)改革的多层治理性

     (六)改革的持续性、长效性

    三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要作用

     (一)试验区的体制示范作用

     (二)试验区的集聚扩散作用

     (三)试验区的结构转换作用

     (四)试验区的区域带动作用

     (五)试验区的发展促进作用

   第二节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现状

    一 经济增长及效应

     (一)经济总量及增速

     (二)人均经济总量及增速

     (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四)投入产出配比价值

     (五)区域经济带动效益

    二 居民生活质量

    三 社会和谐稳定

    四 生态环境质量

   第三节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实验区行政管理体制不完善

    二 区域利益协调机制有待于健全

    三 改革的整体配套性需要加强

    四 试验区体制示范作用尚未体现

    五 试验区的集聚辐射作用不强

    六 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科技投入不足

   第四节 未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点及难点

    一 建设自主制度创新机制

    二 先行先试典型性代表性领域

    三 逐渐提高改革的包容性

    四 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改善

    五 加强配套改革评估与考核

    六 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动力

   第五节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 建立统筹协调管理机构

    二 重塑综合配套改革理念

    三 强化配套服务优化环境

  B.14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土地权益保护问题

   第一节 十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导向和主要成就

    一 城镇化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必然结果

    二 十年来党和国家关于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导向

     (一)不断探索城镇化的总体发展模式

     (二)逐渐明确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三)更加重视如何实现人口城镇化

    三 十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城镇化规模不断扩大

     (二)城镇规模结构日益优化,初步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合理的城镇体系

     (三)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在拉动内需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有所突破,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逐步加强

   第二节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土地权益保护问题及制度原因

    一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土地权益保护问题

    二 农民土地权益保护问题形成的制度原因

     (一)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征收制度存在较大缺陷

      1.土地征收的前提“公共利益”界定不清,造成了公共利益在实践中的泛化

      2.农村土地的征收程序仍不合理

      3.现阶段的征地补偿制度标准仍存在缺陷

     (二)国家垄断城镇土地一级市场的土地制度

     (三)土地管理制度存在缺陷与政府职能错位

     (四)农村土地物权制度不够健全

   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中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对策建议

    一 完善集体土地征收制度,公平补偿失地农民

    二 平等对待两类“物权”

     (一)扬弃“涨价归公”的观念,实现“平均地利”

     (二)平等对待国有土地的土地物权与集体土地上的土地物权

    三 逐步改革国家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制度

    四 建立完善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

    五 完善国家土地管理制度,严格依法行政

  B.15 健全食品安全体系:市场自律与政府监管

   第一节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食品安全问题

    一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总体形势

    二 近年来我国典型食品安全事件分析

     (一)苏丹红事件

     (二)三聚氰胺奶粉事件

     (三)瘦肉精阴影

     (四)“地沟油”事件

    三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中的利益主体

     (一)大众媒体

     (二)食品生产经营企业

     (三)食品安全监管主体

     (四)食品消费者

   第二节 我国食品安全与市场经济体制问题

    一 食品安全与市场经济道德困境

     (一)市场主体违法成本低

     (二)行业“潜规则”

     (三)劣商驱逐良商

     (四)“免费搭车”式侥幸心理

    二 食品安全与政府监管问题

     (一)“政出多门”与部门利益

     (二)“养寇自肥”与“寻租”

     (三)“无为而治”与监管成本

     (四)监管者的“局外人”心态

   第三节 我国食品安全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一 增强市场自律性

     (一)加大违法者成本

     (二)发展绿色产业和企业

     (三)加强食品行业自律和监管

    二 改进食品安全治理模式

  B.16 后记

 摘要

 中国皮书网

 发展和改革蓝皮书编委会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经过十年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后,已经建立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公共财政体制不断完善;现代金融体系已经逐步建立,大型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股权分置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改革迈出重要步伐;收入分配改革处于深化阶段;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现代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健全;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推动我国区域政策不断完善。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只有通过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各领域改革才能破解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从而消除不利于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深化财税体制、金融体制、资源产品价格改革等消除不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障碍;稳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形”分配格局,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从而消除不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体制机制障碍。因此,我们必须清醒认识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并深刻认识到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和阻力,通过渐进式改革,力争在2020年建成较为完善、趋于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

[2]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2010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成思危:《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邓聿文:《真正的既得利益者是谁?》,《党员文摘》2012年第7期。

[5]刁永祚:《试析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经验》,《理论学刊》2008年第7期。

[6]董瑞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简论——关于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性及其主要环节》,《农村经济与管理》1997年第2期。

[7]傅勇:《城乡差距、数量悖论与政策偏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4期。

[8]高尚全:《为什么要坚持改革的方向不动摇》,《人民日报》2009年6月29日。

[9]顾钰民:《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再研究》,《学习与探索》2011年第1期。

[10]国家统计局:《从十六大到十八大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fx/ztfx/sbdcj/index.htm。

[11]蒋永穆、高杰:《“中国模式”演进机理的一种解释:社会主义与市场机制的协同演化》,《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12]李克强:《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 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日报》2012年11月21日。

[13]李文钊、毛寿龙:《30年6次机构改革的数字逻辑——2013年政府机构改革的可能走向》,《领导决策信息》2012年第16期。

[14]李兴山:《完善经济体制的多点视角》,《瞭望》新闻周刊2003年第40期。

[15]林跃锋:《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完善关系研究》,《科学社会主义》2012年第4期。

[16]刘国光:《试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略论“市场化改革”》,《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17]刘茂林:《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政府体制改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8]吕桂红:《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须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理论学习》2003年第12期。

[19]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官本位走向:如何回到群众中去》,《人民论坛》杂志2012年10月下(总第382期)。

[20]荣宏庆:《深化改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党政干部学刊》2013年第1期。

[21]汪金福、季明、宋振远、刘敏:《新华视点:回应人民新期待中共十八大热点前瞻》,新华网,2012年11月6日。

[22]王佳菲:《摒弃“零和”思维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红旗文稿》2012年6月27日。

[23]王克群:《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光明日报》2012年8月26日。

[24]王梦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人民日报》2008年2月1日。

[25]习近平:《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新华网,2012年11月29日。

[26]谢旭人:《加快财政体制改革 促进又好又快发展》,《求是》2010年第22期。

[27]辛艺玲:《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几点探讨》,《商业经济》2012年第2期。

[28]杨承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学习论坛》2007年第11期。

[29]张晓红:《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毫不动摇》,《探索》2006年第2期。

[30]郑新立:《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五大关键点》,《经济研究参考》2012年第8期。

[31]邹东涛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基本经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2]邹东涛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No.1:中国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陈莉、罗家松:《前海发出首张新版营业执照 创造深圳新的第一》,《深圳晚报》2013年3月2日。

[2]迟福林:《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等重要领域改革破题》,《瞭望新闻周刊》2013年1月14日。

[3]惠康、任保平:《经济转型时期行政性垄断的规制》,《税务与经济》2006年第6期。

[4]李元垒、陈建伟、肖文光:《深化行政性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现状评价及对策分析》,《学术论坛》2009年第6期。

[5]刘畅:《温州金融改革:打破“玻璃门”修建“蓄水池”》,《经济日报》2012年3月30日。

[6]孙雷:《经济领域行政性垄断的成因及改革》,《团结》2012年第5期。

[7]吴建华:《行政审批改革11年 政府推动式难以为继》,《投资者报》2012年10月14日。

[8]张国宝:《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电网成改革焦点》,《中国经济周刊》2013年1月8日。

[9]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年10月9日。

[10]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1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18日。

[12]周其仁:《竞争、垄断和管制——“反垄断”政策的背景报告》,《产权与制度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3]杨皎洁:《论西欧国有企业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4]马凯:《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说明》,《人民日报》2013年3月11日。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

[3]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4]陈锡文、赵阳等:《中国农村制度变迁60年》,人民出版社,2009。

[5]许经勇:《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六十年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6]卢现祥、朱巧玲:《新制度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8]秦海生、邱峰:《农机化发展迎来又一个黄金机遇期》,《农机市场》2013年3月18日。

[9]赵雪芳等:《加快转型创新步伐——两会经济金融热点聚焦(上)》,《中国金融》2013年3月16日。

[10]芳菲:《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详解》,《农业技术与装备》2013年1月25日。

[11]高敏、黄寿龙:《土地流转视角下的主体行为浅析》,《企业技术开发》2012年8月16日。

[12]赵颖:《农民土地权利的意义与保障》,《北京农业》2012年3月25日。

[13]韦留柱、徐晓:《论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7月10日。

[14]关艳:《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交易成本经济学分析》,《经济问题》2011年4月15日。

[15]关艳:《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经济纵横》2011年3月10日。

[16]关艳:《从交易费用谈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商业时代》2010年7月30日。

[17]卢洁:《社会审计目标及其确立的影响因素分析》,《商业时代》2010年7月30日。

[18]孙鹏媛:《论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年10月5日。

[19]罗必良:《土地流转须有严格而规范的制度匹配》,《农村工作通讯》2008年11月1日。

[20]《农业要闻》,《云南农业》2013年4月5日。

[21]财政部:《关于201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人民日报》2013年3月20日。

[2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13年2月1日。

[23]李克强:《同步推进新型四化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ldhd/2013-03/05/content_2346255.htm,2013年3月5日。

[24]大学生村官考试关于“三农”问题中央文件,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2012年11月26日。

[25]2003到2012中央一号文件,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2012年11月20日。

[26]2004~2012年的九个涉农中央一号文件集合,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2012年9月22日。

[27]农业农村工作基本知识,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2012年9月21日。

[28]《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http://www.cssn.cn/n,2012年7月27日。

[29]2010年“三支一扶”考试农村法律法规,豆丁网,http://www.docin.com,2012年8月11日。

[1]Tom Orlik、Bob Davis:《习近平即将面临的经济困局》,《华尔街日报》(中文版)2012年11月13日。

[2]博斌:《政府主导型金融制度边界收缩问题探析》,《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5期。

[3]陈旭敏:《中国已出现“米德冲突”》,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2007年8月14日。

[4]董化杰、王毅:《财政收支与货币政策操作》,《中国金融》2011年第12期。

[5]冯涛、乔笙:《通货膨胀中的地方政府金融行为分析》,《财贸经济》2006年第2期。

[6]辜胜阻:《十八大报告为中国经济转型指明了方向》,《农民日报》2012年12月1日。

[7]管清友:《如何走出需求收缩型衰退》,《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11月27日。

[8]韩莉:《对中国“米德冲突”的思考》,《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3期。

[9]何风隽:《政府主导型金融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分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0]侯远长:《科学发展观的十大理论创新》,《理论前沿》2004年第9期。

[11]胡光志、周昌发:《金融调控权若干问题探讨》,《经济体制改革》2009年第2期。

[12]胡怀邦:《合理安排顺序 有效推进改革》,《经济日报》2012年9月26日。

[1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人民出版社,2012。

[14]蒋满元:《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博弈及其效益分析》,《理论导刊》2003年12期。

[15]匡贤明:《提振消费是中国走出经济困局的根本出路》,《紫光阁》2012年11月20日。

[16]李稻葵:《未来三到五年 中国经济将面临重大风险》,《环球企业家》2012年11月20日。

[17]李军杰:《国家发展战略转型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9月26日。

[18]李克强:《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 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日报》2012年11月21日。

[19]李迅雷:《城镇化:中国经济再增长的动力还是阻力》,《华尔街日报》中文版2012年11月19日。

[20]李扬、张晓晶、常欣、汤铎铎、李成:《中国主权资产负债表及其风险评估(下)》,《经济研究》2012年第7期。

[21]李佐军:《中国经济面临九大问题与挑战》,《上海证券报》2012年8月8日

[22]刘彬:《中国新一届政治局常委面对的五大经济难题》,中国企业家网,2012年11月16日。

[23]刘亚平:《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269页。

[24]刘煜辉:《中国十八大后经济政策推演三种场景》,《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10月31日。

[25]卢锋、陈建奇、杨业伟:《减速与调整:全球宏观经济形势研判》,《国际经济评论》2012年第6期。

[26]任碧云、李涛:《从历次通货膨胀看我国当前宏观调控政策选择》,《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7期。

[27]沈能、何婷英:《财政分权视野的金融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改革》2006年第1期。

[28]石康:《关于五年计划(规划)期的思考》,《北方经济》2008年第12期。

[29]时红秀:《理性看待新一轮地方政府投资扩张》,《银行家》2012年第10期。

[30]孙宁华:《经济转型时期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经济博弈》,《管理世界》2001年第6期。

[31]王慧:《关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思考》,《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32]王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方向》,《人民论坛》2012年第21期。

[33]王信川:《金融调控灵活有效》,《经济日报》2012年9月15日。

[34]王自力:《地方政府隐性金融干预行为及福利损失分析》,《甘肃金融》2007年第12期。

[35]吴敬琏:《期望十八大建立新的改革共识》,《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10月30日。

[36]夏斌:《2013年中国的两大经济纠结》,BWCHINESE中文网,2012年11月19日。

[37]辛子波、张日新:《地方政府干预地方银行行为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01年第12期。

[38]宣宇:《中国经济步入中速增长期意味着什么》,《经济观察报》2012年11月23日。

[39]薛凯、周伟:《关键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半月谈》2004年第5期。

[40]杨亦民、刘星:《我国金融体系的资源配置效率》,《改革》2005年第7期。

[41]张晖明:《市场与政府该如何分工?》,《时代周报》2012年11月15日。

[42]张筱风:《预算管理体制的有效性分析——一个制度演化的视角》,《经济体制改革》2008年1期。

[43]郑风田:《城镇化能否成为经济新引擎》,《经济参考报》2012年11月21日。

[44]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1》,中国人民银行网站,2011年6月14日。

[45]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长江证券股份公司联合研究小组:《实现经济总量平衡 中国财政与货币政策如何协调?》,《上海证券报》2008年1月24日。

[46]钟云华:《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经济日报》2012年11月29日。

[47]周业安、马湘君、赵坚毅:《政府行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48]朱隽:《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首次超过50%——推进城市化,亟须破“两难”》,《人民日报》2012年1月30日。

[49]朱凯:《利率市场化改革攻坚 多方博弈加剧》,《证券时报》2012年11月23日。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2]《2012年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增长26% 华为居企业榜首》,人民网,http://www.022net.com/2013/2-22/452523322396778.html,2013年2月22日。

[3]《环境污染引发上访有升高趋势》,《南方都市报》2007年1月31日。

[4]《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发言摘编》,《人民日报》2011年11月16日。

[5]《漳州PX项目遭环保部责令停建 政府却称进展顺利》,新浪财经,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130128/025814417899.shtml,2013年1月28日。

[6]《中国多地GDP目标主动下调不再是“表面绿色”》,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2/05/c_114623925.htm,2013年2月25日。

[7]《中国林权改革国际研讨会成功召开》,中国林业网,http://www.forestry.gov.cn/portal/lgs/s/830/content-573097.html,2012年11月28日。

[8]《〈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发布》,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212/23/t20121223_23966916.shtml,2013年12月23日。

[9]陈国权、黄振威:《论权力结构的转型:从集权到制约》,《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3期。

[10]迟福林:《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的改革选择》,《学术研究》2011年第2期。

[11]从玉华:《粮棉之乡10万亩地种树 天门农民砍树退林还粮》,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jingji/1046/2473730.html,2004年4月28日。

[12]高尚全:《深化政府改革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中国改革》2004年第10期。

[13]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14]李春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政府法制》2010年第25期。

[15]林尚立:《王华·创造治理:民间组织与公共服务型政府》,《学术月刊》2006年第5期。

[16]刘世锦:《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我们需要转变什么?》,《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1期。

[17]卢中原:《经济转型新形势和政府职能转变》,《北京日报》2012年2月6日。

[18]麻宝斌:《中国公共行政改革面临的十重困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9]〔美〕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周师铭译,商务印书馆,2009。

[20]〔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蒂《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王逸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21]〔美〕查尔斯·沃尔夫著,马洪、孙尚清主编《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

[22]〔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23]唐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于政府改革》,《经济体制改革》2008年第6期。

[24]魏礼群:《转变政府职能,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制度保障》,《求是》2010年第12期。

[25]温香彩:《环境保护与政府职能转变》,《团结》2012年第3期。

[26]吴敬链:《政府改革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北京日报》2011年12月5日。

[27]吴树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前线》2008年第1期。

[28]辛向阳:《新政府论》,中国工人出版社,1994。

[29]许贵元:《纠正地方政府的职能错位》,《中国环境报》2007年8月20日。

[30]〔英〕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2005。

[31]杨瑞龙:《论制度供给》,《经济研究》1993年第8期。

[32]张卓元:《深化政府改革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经济纵横》2006年第9期。

[33]赵紫阳:《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7061.htm,2013年4月21日访问。

[34]周永康:《当前腐败易发多发态势尚未有根本改变》,《法制日报》2012年6月28日。

[35]邹东涛:《探寻“逼”的表象下的变革力量——“逼迫机制”解析》,《人民论坛》2009年第3期。

[36]代水平:《政府产权的理论逻辑及其边界约束——兼论中国政府改革》,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1]陈志勇、陈莉莉:《“土地财政”:缘由与出路》,《财政研究》2010年第1期。

[2]杜雪君、黄忠华、吴次芳:《中国土地财政与经济增长——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财贸经济》2009年第1期。

[3]宫汝凯:《分税制改革、土地财政和房价水平》,《世界经济文汇》2012年第4期。

[4]贾康、刘微:《“土地财政”:分析及出路——在深化财税改革中建构合理、规范、可持续的地方“土地生财”机制》,《财政研究》2012年第1期。

[5]蒋省三、刘守英、李青:《土地制度改革与国民经济成长》,《管理世界》2007年第9期。

[6]冷淑莲、冷崇总:《关于改革土地财政问题的思考》,《价格月刊》2011年第12期。

[7]刘立峰:《地方政府建设性债务的可持续性》,《宏观经济研究》2009年第11期。

[8]罗文岚:《从土地财政向公共财政的制度嬗变》,《法学研究》2013年第1期。

[9]宋勃、高波:《房价与地价关系的国际比较研究》,《亚太经济》2007年第3期。

[10]陶然、汪晖:《中国尚未完成之转型中的土地制度改革:挑战与出路》,《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第2期。

[11]陶然、袁飞、曹广忠:《区域竞争、土地出让与地方财政效应——基于1999~2003年中国地级城市面板数据的分析》,《世界经济》2007年第10期。

[12]汤玉刚、陈强:《分权、土地财政与城市基础设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年第6期。

[13]吴群、李永乐:《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与土地财政》,《财贸经济》2010年第7期。

[14]武彦民、张远:《分税制模式下中国地方财政与房价的关系》,《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15]杨帅、温铁军:《经济波动、财税体制变迁与土地资源资本化——对中国改革开放依赖“三次圈地”相关问题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10年第4期。

[16]杨圆圆:《“土地财政”规模估算及影响因素研究》,《财贸经济》2010年第10期。

[17]张双长、李稻葵:《“二次房改”的财政基础分析——基于土地财政与房地产价格的视角》,《财政研究》2010年第7期。

[18]朱丘祥:《地方土地财政困局的体制成因及其法治出路》,《经济体制改革》2011年第3期。

[1]安体富:《中国中长期税制改革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第46期。

[2]程瑜:《深化我国税制改革的路径选择》,《税务研究》2010年第10期。

[3]丛明:《关于“十二五”时期税制改革的一些思考》,《涉外税收》2012年第3期。

[4]高培勇、孙国府、张迪恳:《中国财税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纪念中国财税改革30年”座谈会文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5]国家税务总局:《中国税收发展报告:2006~2010》,中国税务出版社,2011。

[6]贾康:《“十二五”期间财政政策取向与税制改革》,《铜陵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7]李思:《“十二五”时期我国税制改革原则思辨》,《税务研究》2010年第10期。

[8]刘燕明、张林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税制改革的主要经验与展望》,《税收经济研究》2011年第3期。

[9]刘佐:《宏观税负调整:“十二五”税制改革的首要问题》,《税收经济研究》2011年第1期。

[10]刘佐:《“十一五”税制改革成果辉煌》,《中国财政》2011年13期。

[11]汤贡亮:《中国税收发展报告——2010~2011“十二五”时期中国税收改革展望》,中国税务出版社,2011。

[12]汤贡亮、曹明星:《“十二五”时期税制改革的战略构想》,《税务研究》2011年第10期。

[13]吴练达、李彤、胡真:《财税制度顶层设计与中国的税制改革》,《财经科学》2012年9期。

[14]谢旭人:《中国财政改革三十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15]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16]邹东涛、欧阳日辉:《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No.1,中国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毕晓哲:《“全国人民都为银行打工”实质是揭了银行的“短”》,《每日经济新闻》2012年10月9日。

[2]蔡继林:《“全国人民给银行打工”是伪命题》,《上海金融报》2012年10月12日。

[3]蔡则祥:《金融结构优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蔡宗琦:《郭树清回顾资本市场20年:A股仍十分年轻》,《中国证券报》2012年11月2日。

[5]陈莹莹:《尹正友: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仍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中国证券报》2012年11月18日。

[6]丁骋骋:《30年金融改革的内在逻辑与演绎式特征》,《经济学消息报》2010年3月12日。

[7]董砚龙:《新〈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将出台 债市成融资新宠》,《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8月13日。

[8]董云峰:《债券市场十年大飞跃:从“跑龙套”到“唱主角”》,《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10月8日。

[9]范建军:《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刻不容缓》,《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10月8日。

[10]高培亮、夏园园:《我国利率市场化下的基准利率的选择》,《理论界》2013年第1期。

[11]辜胜阻:《缓解中小企业困境 巩固实体经济基础》,《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12月30日。

[12]郭树清:《不改善金融结构 中国经济将没有出路》,《国际经济评论》2012年第4期。

[13]郭树清:《中国股市成就瞩目,改革措施得到积极回应》,《行政管理改革》2012年第10期。

[14]郭树清:《中国资本市场开放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监管研究》2012年第6期。

[15]华生:《新股发审制度改革将重造中国股市》,《中国证券报》2012年3月8日。

[16]姜洋:《推进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经济日报》2012年2月3日。

[17]赖智慧:《股份制银行二次转型大考》,《新财经》2013年第3期。

[18]黎友焕:《用私募股权投资撬开金融改革困局》,《每日经济新闻》2012年2月22日。

[19]李东荣:《加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国人民银行网站,2011年5月26日。

[20]李健:《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结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1]李蕾:《证监会新政严打新股发行“三高”》,《新京报》2012年4月2日。

[22]李倩:《从三个方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金融时报》2011年4月25日。

[23]李箐:《发行改革的突破口》,财新网,2012年10月19日。

[24]李延凯、韩廷春:《金融生态演进作用于实体经济增长的机制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2期。

[25]林采宜:《改革只是前奏》,《资本市场》2012年第7期。

[26]刘胜军:《致郭树清主席的公开信》,http://www.ljzfc.org/website/List.asp?ID=1247。

[27]刘伟:《宋丽萍:体制问题羁绊上市公司退市》,《上海证券报》2012年2月27日。

[28]刘雅然:《中国利率市场化及利率政策效应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29]刘长霞:《经济转轨时期中国银行业反行政垄断与促进竞争政策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30]路运锋:《我国私募股权基金发展形势和对策研究》,《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10月8日。

[31]民建中央专题调研组:《深化金融改革创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第18期。

[32]钮文新:《郭树清很可能是“赌市”终结者》,《中国经济周刊》2012年第27期。

[33]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研究所:《新历史时期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展望》,《中国证券报》2012年11月14日

[34]宋璇、赵怡雯、郁萍:《郭树清入主证监会一周年:70项新政缘何难救A股》,《国际金融报》2012年10月29日。

[35]苏安:《金融市场化改革需要宏观审慎政策配合》,《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8月25日。

[36]孙国茂:《发展股市必须把保护投资者利益放在首位》,《证券时报》2012年3月16日。

[37]唐双宁:《金融创新走多远 金融监管就应走多远》,人民网,2011年12月2日。

[38]田俊荣:《金融业“十二五”规划:继续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人民日报》2012年9月18日。

[39]王华庆:《经济学理论需要不断创新,金融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需不断健全》,中国人民银行网站,2012年11月20日。

[40]王江瑜:《我国基准利率的建设与完善》,《中国金融》2013年第1期。

[41]王婧怡:《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路径》,《金融时报》2012年5月28日。

[42]王军生:《金融市场结构研究:国际经验和中国选择》,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3]王连洲:《我国私募基金业发展征途的坚冰已打破》,私募排排网,2012年3月31日。

[44]王松奇:《当前中国的金融问题——答〈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马献忠问》,《银行家》2012年第4期。

[45]王霞:《我国私募基金规范发展若干问题研究》,新浪财经,2007年6月13日。

[46]王兆星:《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最大难点》,《财经》2012年第20期。

[47]吴璟桉:《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路径选择逻辑》,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48]吴滕华:《中国金融市场结构优化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49]肖波:《我国资本市场实现重大发展突破和转折性变化》,《证券时报》2011年10月31日。

[50]谢多:《优化市场资源配置 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继续推动债券市场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网站,2012年3月21日。

[51]谢清河:《金融结构与金融效率》,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52]杨涛:《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解决好四大难点》,《中国证券报》2012年9月24日。

[53]张德江:《努力把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提高到新水平》,《求是》2011年第24期。

[54]张惠、陆岷峰:《中国商业银行垄断程度的判断与充分竞争的对策》,《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55]张建刚:《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建议》,《期货日报》2012年10月31日。

[56]张磊:《十二五期间我国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7]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2012年9月17日。

[58]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2)》,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59]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60]周俊生:《振兴股市不能寄望于郭树清一人》,《新京报》2012年10月31日。

[61]周小川:《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金融时报》2012年9月19日。

[62]周小川:《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西部金融》2011年第2期。

[63]周再清、王弦洲、周济物:《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人民日报》2012年8月20日

[64]朱宇:《七万亿负债“排雷”,地方融资渠道“谋变”》,《中国证券报》2010年03月17日。

[65]邹东涛主编《改革发展再扬帆》,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1]《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中国军网,http://www.chinamil.com.cn/site1/2006ztpd/2006-10/09/content_609670.htm,2006年10月9日。

[2]曹海霞:《煤炭价格市场化改革历程及发展趋势研究》,《经济问题》2008年第9期。

[3]段东霞、徐印州:《我国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及对策》,《市场经济与价格》2012年第4期。

[4]郭丽岩:《当前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思路与对策建议》,《中国物价》2012年第5期。

[5]国家统计局城市司湖南调查总队课题组:《我国资源性产品定价机制研究》,《统计研究》2008年第25卷第3期。

[6]黄海燕:《当前完善资源性产品定价机制需要解决好几方面问题》,《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3期。

[7]林清明:《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伦理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3期。

[8]马衍伟:《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几个问题》,《中国财政》2010年第17期。

[9]王柏玲:《中国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问题》,《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7卷第5期。

[10]王洪涛,梁善涛:《推进我国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中国物价》2011年第5期。

[11]谢海燕:《对资源性产品价格的理论分析》,《中国物价》2012年第5期。

[12]杨卓羽:《资源性产品价格管理研究》,《发展研究》2011年第4期。

[13]张华明、赵国浩:《煤炭价格形成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资源科学》2010年第32卷第11期。

[14]张晶:《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影响分析》,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报告,2011年10月13日。

[15]周俊:《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回顾与深化改革建议》,《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1]蔡肪:《中国就业制度改革的回顾与思考》,《理论前沿》2008年第11期。

[2]关怀:《30年来我国劳动立法的光辉历程》,《朝阳法律评论》2009年第1期。

[3]关晶、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对策》,《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7期。

[4]赖德胜、李长安、张琪:《中国就业60年》,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5]刘华:《农民工培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成人教育》2012年第5期。

[6]刘社建:《就业制度改革三十年的回顾与反思》,《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7]吕春梅:《民工荒问题研究综述》,《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年3月下。

[8]吕杰:《大力推动完善社会主义劳动法律体系》,《工人日报》2012年5月22日第006版。

[9]宋玉军:《中国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发展动因及趋向的考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10]唐红兵、周章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综述》,《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7卷增刊。

[11]汤黎明:《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引发的思考》,《中国市场》2012年第3期。

[12]魏璐璐:《浅论如何完善我国劳动法律制度》,《劳动保障世界》2012年第6期。

[13]郑功成:《大学生就业难与政府的政策取向》,《中国劳动》2006年第4期。

[14]钟云华:《劳动力市场分割、强弱社会关系与大学毕业生求职》,《复旦教育论坛》2012年第10卷第2期。

[15]周学锋、高猛:《社会组织促进就业的功能与制度路径》,《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11期。

[16]朱利荣:《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教育的统筹协调研究》,《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7期。

[17]王辉:《各项工作进展积极 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中国劳动保障报》2012年10月30日。

[1]“我国农村老龄问题研究”课题组:《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积极构建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日报》2011年4月29日第7版。

[2]龚文君、周健宇:《社会保障核心价值理念再思考——基于社会学视角的社会公平理论分析》,《当代经济管理》2012年第6期。

[3]胡晓义:《我国社会保障发展进入新阶段》,《人民日报》2012年5月15日第7版。

[4]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研究课题组:《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回顾与展望》,《社会保障研究》2008年第1期。

[5]李连芬、刘德伟:《我国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养老制度的统筹问题研究》,《社会保障研究》2010年第4期。

[6]李连芬、刘德伟:《我国养老金“多支柱”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财经科学》2011年第3期。

[7]宋士云、吕磊:《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变迁研究(1949~2010)》,《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8]王晓东:《城乡统筹下我国社会保障财政体制的改革》,《宏观经济管理》2012年第12期。

[9]尹蔚民:《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日报》2012年12月11日第6版。

[10]邹东涛、李欣欣:《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与制度创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zwgk/2013-02/05/content_2327531.htm,2013年2月5日。

[2]陈建宁:《社会保障对收入差距调节的困境及对策》,《保险研究》2010年第12期。

[3]陈酉宜:《我国保障住房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经济纵横》2010年第11期。

[4]戴天放、罗莹:《取消农业税政策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江西农业学报》2008年第11期。

[5]顾和军:《农业补贴政策与农民收入关系探讨》,《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6]孔泾源:《“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背景、成因举证与中国对策》,《改革》2011年第10期。

[7]龙玉其:《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收入差距与改革思考》,《东南学术》2011年第1期。

[8]马建平:《中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9]唐龙:《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纵横》2012年第1期。

[10]王春超:《农村土地流转、劳动力资源配置与农民收入增长:基于中国17省份农户调查的实证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11年第1期。

[11]王德祥、李建军:《新农村建设、财政支出与农民收入增长》,《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第2期。

[12]吴练达、高璇:《从三次分配看中国分配问题的严重性》,《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13]杨宜勇:《“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方式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考》,《当代财经》2011年第9期。

[14]岳希明、李实、史泰丽:《垄断行业高收入问题探讨》,《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15]朱艳苏、汪旭:《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16]张飞、全毅:《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比较》,《亚太经济》2012年第1期。

[17]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未来10年——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18]Qiang Guo,Li Gao. Distribution of individual incomes in China between 1992 and 2009.A. Physica: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2012,(21):5139-5145.

[19]Yingqiang Zhang,Tor Eriksson. Inequality of opportunity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nine Chinese provinces,1989-2006.China Economic Review,2010(4):607-616.

[20]Weiyong Yang. Economic structural changes and rural income:Evidence from Chinese provinces during the reform period.China Economic Review,2009,(4):742-753.

[1]陈振明、李德国:《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践探索与发展趋势》,《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1期。

[2]郝寿义、徐刚、武晓庆:《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我国特殊经济区的演变》,纪念中国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7月10日。

[3]黄志亮、滕飞:《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经验及难点问题研究》,《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第7期。

[4]李燕、张颖春:《我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经验探索与启示》,《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年第12期。

[5]皮黔生:《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时代特征和总体设想》,《开放导报》2006年第10期,第12~14页。

[6]孙继伟:《成都市城乡统筹发展的问题及对策》,《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8期。

[7]王家庭、季凯文:《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8]王立国:《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目标设定和关系协调》,载《开放导报》2006年第10期。

[9]徐全勇:《综合配套改革的试点经验与政策建议》,《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7期。

[10]杨顺湘:《成都与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比较研究》,载《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11]于畅:《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制度创新研究》,辽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6月7日。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

[2]巴曙松:《农业人口城镇化是第一要务》,《上海商报》2013年4月12日。

[3]曹利群:《推进农业科学发展 延续第三“黄金期”》,《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2月4日。

[4]曹宗平著:《中国城镇化之路——基于聚集经济理论的一个新视角》,人民出版社,2009。

[5]陈甬军、景普秋、陈爱民:《中国城市道路新论》,商务印书馆,2009。

[6]陈原:《农民工文化服务奖纳入公共服务文化服务体系》,《人民日报》2011年9月27日。

[7]范春永:《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对策》,《城乡建设》1997年第9期。

[8]范恒山、陶良虎:《中国城市化进程》,人民出版社,2009。

[9]方芳:《农地规模经营实现途径研究——基于上海城乡一体化演进视角》,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10]韩俊:《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农业经济导刊》2005年第11期。

[11]韩松:《集体建设用地市场配置的法律额问题研究》,《中国法学》2008年第3期。

[12]胡平:《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4月。

[13]简新华、何志扬、黄锟:《中国城镇化与特色城镇化道路》,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14]景春梅:《城市化、动力机制及其制度创新——基于政府行为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5]金碚:《“新四化”同步方能全面建成小康》,《人民日报》2013年4月21日。

[16]李龙浩:《土地问题制度分析——以政府行为为研究视角》,地质出版社,2007。

[17]李强等:《城市进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8]梁慧星:《梁慧星文选》,法律出版社,2003。

[19]刘道远:《集体地权流转法律创新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0]刘国臻:《论我国土地利用管理制度改革》,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21]刘士林:《科学理解城镇化的内涵》,《人民日报》2013年4月24日第8版。

[22]刘颖、蒋建秋:《关于我国土地执法困境与成因的再思考》,《法学杂志》2009年第6期。

[23]马保平、张贡生:《中国特色城镇化论纲》,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4]孟勤国等:《中国农村土地转让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

[25]末林飞:《城市化进程中的难点与对策》,《现代经济探讨》2000年第7期。

[26]钱忠好:《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7]秦晖:《“中国奇迹”的形成与未来——改革三十年之我见》,《南方周末》2008年2月21日。

[28]史水平:《城镇化中的农地适度非农化:制度障碍与政策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3期。

[29]宋葛龙:《为进程农民建立多重保障》,《人民日报》2013年4月21日。

[30]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1]孙宪忠:《争议与思考——物权立法笔记》,中国人民大学,2006。

[32]孙宪忠:《中国近现代继受西方民法的效果评述》,《中国法学》2006年第3期。

[33]孙宪忠:《中国物权法总论》(第2版),法律出版社,2009。

[34]王才亮:《反思中国房地产制度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8。

[35]王国林:《失地农民调查报告》,新华出版社,2006。

[36]王景新:《现代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及其利益格局》,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7]王艳阳:《农村土地自治权亟待优化与制约》,《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2月22日。

[38]吴敬琏、江平:《洪范评论》第3卷第2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39]夏珺:《我国耕地面积逼近18亿亩红线》,《人民日报》2007年4月13日。

[40]杨金元主编《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41]叶晓楠:《农民工涨薪缘何跑赢大学生》,《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6月1日。

[42]于澄:《尽快修订土地管理法,确保失地农民利益》,《法制日报》2005年3月16日。

[43]詹姆斯·金奇:《农民工消费力塑造中国未来》,《环球时报》2013年4月24日。

[44]朱选功:《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的利弊分析》,《理论导刊》2000年第4期。

[45]张全景、欧名豪:《中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耕地保护绩效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

[46]张怡恬:《“新四化”同步是现代化建设的大思路——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人民日报》2013年4月21日。

[47]赵树坤:《社会冲突与法律控制: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法律秩序检讨》,法律出版社,2008。

[48]郑风田:《城镇化不等于认为“造城”》,《环球时报》2013年4月20日。

[49]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十二五”城乡一体化的趋势与挑战》,中国长安出版社,2013。

[50]钟水映、李魁:《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农地非农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51]周珂主编《住宅立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

[52]周小苑:《京沪地价大幅跳水卖地财政走向尽头——地方发展开始告别“坐地生财”》,《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5月17日。

[53]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课题组:《“十二五”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54]邹东涛主编《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官员称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不少 滥用添加剂最突出》,人民网,http://finance.people.com.cn/,2011年5月6日。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829页。

[3]《农业部: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取得积极进展》,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2012年11月1日。

[4]《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 切实保障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2012年12月3日。

[5]《时隔不足一年 苏丹红又卷土重来》,人民网,http://finance.people.com.cn,2006年8月9日。

[6]《十六大以来商务成就:推动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2012年11月7日。

[7]《食品安全事关民生 综合治理三重路径》,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2012年12月3日。

[8]《售瘦肉精喂万头猪4名主犯量刑轻被指违法成本低》,《新京报》2011年6月14日。

[9]《中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全文)》,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c/2007-08-17/153413686446.shtml,2007年8月17日。

[10]《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2012年2月22日。

[11]狄琳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经济学分析与制度建议》,《经济问题探索》2012年第12期。

[12]冯悦、蒋琦:《假鸡蛋调查:成本不到一毛钱 制作仅需两分钟》,中国广播网,http://www.cnr.cn,2012年1月8日。

[13]高宝玉:《食品安全犯罪不能以罚代判》,中国网,http://news.china.com.cn,2013年3月7日。

[14]韩俊杰:《河南瘦肉精案庭审揭利益黑幕:每公斤可赚600元》,《中国青年报》2011年7月26日。

[15]胡优玄、周叮波、黄湘平:《从“三鹿奶粉事件”看地方政府的危机决策》,《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16]梁碧波:《“潜规则”的供给、需求及运行机制》,《经济问题》2004年第8期。

[17]马晓河:《我国的粮食自给政策和食品安全》,《经济改革与发展》1998年第10期。

[18]农业部:《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取得积极进展》,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2012年11月1日。

[19]陶建平、赵玮:《美国农业政策调整与我国食品安全策略研究》,《计划与市场》1998年第10期。

[20]齐萌:《从威权管制到合作治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之转型》,《河北法学》2013年第3期。

[21]秦利:《基于制度安排的中国食品安全治理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22]宋国宇:《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演化阶段的判定与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12年第3期。

[23]王国顺、邱子豪:《食品消费安全中的行业自律建设》,《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第3期。

[24]张红彩:《食品安全有多少“潜规则”?》,《中国经济周刊》2011年5月9日。

[25]张文臻、张旻昊:《提高违法成本 保障食品安全》,《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年第19期。

[26]质检总局:《建立完善进出口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2012年11月7日。

[27]周伯华:《违法成本低食品安全问题就多起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3年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