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4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44

2012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三角图书

Changjiang Delta Taking the Leadings in Basic Realization of Modernization in 2012

SSAPID:101-3261-0886-83
ISBN:978-7-5097-3525-1
DOI:
ISSN:
关键词:

长三角 现代化

[内容简介] 2012年长三角蓝皮书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负责主编,作者以江浙沪两省一市社会科学院的学者及大学、科研单位、社会管理部门的研究人员为主。 长三角地区率先于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已经成为国家和苏浙沪两省一市的共识。本书围绕这一主题,大体从两个基本层面展开。第一个基本层面是对长三角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研究与探索,包括长三角地区总体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现实基础与前景展望。第二个基本层面,是对长三角地区推进基本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若干重要问题的专门研究与探索。我们期望本书能对长三角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在理论研究、政策设计和实践创新上有所促进、有所裨益。

相关信息

丛书名:长三角蓝皮书
编 辑:任文武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法律声明

 长三角蓝皮书编委会

 BⅠ 总报告

  B.1 长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现实基础与前景展望

   一 长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意义

    1.从空间维度考虑,现代化过程以“区域推进”的方式进行具有其必要性

     (1)不平衡性是区域发展的普遍规律

     (2)区域先行发展的特殊性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具有普遍性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决定了我国的现代化过程应当采取区域先行先试的方式

    2.从时间维度考虑,有条件地区的先行先试使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可行性

     (1)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积累的物质基础使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历史必然

     (2)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

    3.从衡量指标角度看,基本现代化的概念内涵使得现代化问题具有可操作性

     (1)同实现小康的分步走过程一样,现代化的实现也是分阶段的

     (2)从涵盖范围来看有全面现代化和基本现代化的区别

   二 长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现实基础

    1.长江三角洲地区“十一五”期间的经济社会新发展

    2.长江三角洲地区基本现代化实现程度之评估

     (1)江苏基本现代化实现程度之评估

     (2)苏浙沪两省一市基本现代化实现程度之比较

   三 长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1.价值取向:从经济高位增长向全面协调发展演进

    2.空间架构:从单极优先发展向区域协作联动演进

    3.产业发展:从规模数量扩张向结构升级优化演进

    4.环境建设:从建设硬件设施向营造软件环境演进

    5.全球分工:从国际制造中心向世界创新中心演进

   四 长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1.经济体制的继续改革与深化

    2.开放型经济的转型

    3.产业结构升级

    4.经济社会文化的协同

    5.政府公共服务的改善

    6.基础设施的改进

    7.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Ⅱ 分报告

  B.2 江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测评与路径创新

   一 江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条件

    1.基本现代化的概念

    2.区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可行性

    3.江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可能性

     (1)江苏率先有基础

     (2)江苏率先有条件

     (3)江苏率先有优势

   二 江苏基本现代化的现实进程

    (一)江苏基本现代化实现程度总体评价

     1.从大类指标来看,经济、社会发展类指标现代化程度好于人民生活、生态环境类指标

     2.从单项指标来看,各指标现代化程度的不均衡问题突出

    (二)经济发展类指标实现程度测评

     1.大部分经济发展类指标已达到基本现代化标准,但经济发展方式的粗放化特征明显

     2.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较高,但与兄弟省市的差距依然不容忽视

     3.人均经济水平绝对值有了显著提高,但与基本现代化要求仍相去甚远

    (三)人民生活类指标实现程度测评

     1.人民生活总体水平欠佳,公共服务供给普遍不足

     2.社会保障水平成绩显著,但内部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3.居民收入水平是薄弱环节,城乡收入差距依然需要重视

    (四)社会发展类指标实现程度测评

     1.劳动力资源素质结构不断优化,但是年龄结构呈现加速老龄化趋势

     2.公平正义得到进一步改善,但是在收入分配、党风廉政等方面与人们的期待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3.城乡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但是尚未达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

     4.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呈现大发展大繁荣态势,但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文化产业指标难度较大

    (五)生态环境类指标实现程度测评

     1.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效果,但是江苏省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资源能源压力依然巨大

     2.空气质量和水质污染有所改善,但是距离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要求依然较大

     3.城乡基础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治理,但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亟须全面推进

   三 江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趋势判断与制约因素

    (一)江苏基本现代化进程的趋势判断

     1.从大类指标来看,总体上均可如期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2.从单项指标来看,到2020年,2/3的指标有望达到基本现代化标准,但创新发展和民生建设任重而道远

     3.在不易如期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单项指标内部,具有结构性不平衡特征,其中农村问题是关键

    (二)江苏基本现代化进程的瓶颈及其突破

   四 江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路径创新

    1.以经济转型升级和政府公共财政的视角开创江苏率先基本现代化创新路径

    2.实现江苏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为企业创造自主创新的内生激励

    3.改变以增长为核心的政绩考核方能实现政府公共财政的目标

  B.3 浙江现代化水平评估与分析

   一 浙江现代化水平的评估

   二 浙江现代化基本状况

    (一)经济发展的现代化

     1.民营经济发展迅速

     2.块状经济遍地开花

     3.创业致富大潮奔涌

     4.第二、三产业繁荣发达

     5.区域发展相对均衡

    (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

     1.社会结构不断优化

     2.居民生活步入全面小康

     3.社会事业均衡快速发展

     4.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5.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初步确立

     6.积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就业率高、贫困面小

   三 浙江现代化的经验分析

    (一)坚持发展的内源性

     1.求真务实,走符合省情实际的发展之路

     2.尊重草根,走创业创新的发展之路

    (二)坚持发展的均衡性

     1.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均衡

     2.乡村发展与城市发展相均衡

     3.后发地区发展与先发地区发展相均衡

    (三)坚持发展的人民性

     1.经济增长与人民收入增长相统一

     2.藏富于民与强省发展相统一

    (四)制度创新和人文支撑

  B.4 上海2011年经济状况与2012年经济发展展望

   一 2011年上海经济发展情况

    (一)2011年经济发展总体概况

     1.有效发挥消费推动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逐步减少对投资的依赖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发挥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作用,逐步减少对房地产、重化工和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

     3.不断推进“四个中心”建设,为“十二五”期间深入构建“四个中心”奠定了良好基础

     4.在外需对经济增长贡献度逐步下降的背景下,有效提升外贸发展质量,积极发挥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5.浦东经济改革发展新变化

     6.有效推动社会事业建设,努力使公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二)上海2011年促进经济深化改革发展的主要措施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2.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布局结构优化

     3.采取有效措施推进上海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功能建设

     4.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有效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扩大就业

     5.在不利的外部环境下进一步推动对外开放,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三)2011年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二 上海2012年经济发展形势

    (一)上海2012年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

    (二)2012年主要目标

    (三)发展经济的总体策略

    (四)主要措施

     1.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积极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更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能级与转型发展

     3.进一步推进“四个中心”建设,为建设“四个中心”奠定良好基础

     4.大力提升城市创新能力,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

     5.进一步改善民生,不断提升收入水平与促进就业

     6.进一步深入推进浦东改革开放

 BⅢ 专题报告

  B.5 长三角经济转型:进展、问题与出路

   一 经济转型的逐步推进

    1.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转型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2.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创新氛围大大加强

    3.经济结构趋于改善、协调发展有所提高

   二 转型的问题与障碍

    1.投入驱动的基本格局尚未改变

    2.模仿发展的路径依赖仍未跳出

    3.政府主导的政策环境还未改观

   三 加快转型的政策建议

    1.科学推进转变:探索符合长三角特点的转变之路

    2.把握转变内涵:让创新成为企业的普遍行为

    3.优化资源配置:长三角经济转型的目标取向

    4.突破路径依赖:以理念转变推动实践转变

    5.强化转变激励:从政绩驱动到财富驱动

    6.规范政府行为:尊重企业和敬畏市场

    7.形成稳定预期:从政策调控到制度规范

  B.6 长三角创新驱动发展研究

   一 全面把握创新的深刻内涵

    1.比较狭隘,不够全面

    2.比较肤浅,不够深入

    3.创新的研究存在着“重物轻人”的倾向

   二 长三角区域创新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一)长三角区域创新的特点

     1.以“温州模式”为显著特征的制度创新,促进了浙江民营经济的大发展

     2.以浦东开发开放为特征的政策创新,确立了上海经济的优势地位

     3.从“苏南模式”到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模式创新,保证了江苏经济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二)技术性创新滞后是长三角区域创新的一个“短腿”或“弱项”

   三 长三角地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路径选择

    1.构造创新环境,促使企业将创新作为实现利益最大化的首选路径

    2.确立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以创新优势打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提高企业盈利水平,增强创新的能力

    4.从实际出发,制定阶段性的创新目标与实施步骤

    5.培育创新精神,建设有创新特征的企业文化

    6.认真解决转型问题,完善长三角地区的官产学研体系建设

   四 构建长三角区域创新驱动发展体系的政策建议

    1.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政府在构建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2.改变政府经济发展的目标模式,将各级领导的政绩取向转到建设创新环境上来

    3.认真学习日本和韩国的经验,走引进—吸收—消化—创新的道路

    4.建立科学的创新投入管理体系,提高创新投入的实际效果

    5.重新培育风险投资主体,加快发展科技创新风险投资

    6.实施民营科技企业创新计划,积极培育民营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

    7.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努力构筑长三角人才创业高地

    8.寻求利益共同点,结成利益共同体

  B.7 长三角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一 长三角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现状

    (一)上海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现状

     1.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基本架构

     2.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定位

     3.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运行服务

     4.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组织管理

    (二)浙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现状

     1.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试点工作

     2.研究制定并落实平台建设的规划和政策

     3.突破平台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平台活力

    (三)江苏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现状

     1.建设现状

     2.江苏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思路与框架设计

   二 长三角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重复建设严重,不利于平台做大做强

    2.存在“重布局、轻运行”的现象,平台有效性亟待提高

    3.环境配套滞后,不利于平台健康发展

    4.运行机制僵化,不利于平台效率发挥

   三 长三角共建技术创新平台的对策研究

    (一)培育技术创新资源配置力,提升创新平台有效性

     1.目标导向

     2.合力推进

    (二)差异化构建行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区域创新服务平台

    (三)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体系

     1.提供财政支持

     2.制定相应激励政策

     3.各利益相关体的协调和引导

     4.对平台运行进行监管

     5.营造共享的社会环境

    (四)加强和完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运行机制

     1.加强和完善服务机制

     2.加强和完善协调机制

     3.加强和完善信任机制

     4.加强和完善激励机制

     5.加强和完善考核机制

  B.8 长三角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评估

   一 农业现代化及其评价监测的意义

    (一)加快农业现代化工程是同步推进“三化”的客观要求

    (二)农业现代化是满足人们物质需求上升的迫切需要

    (三)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是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四)农业现代化评估监测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二 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指标选择及其说明

     1.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现代化测度指标

     2.农业组织形式现代化测度指标

     3.农业产业结构现代化测度指标

     4.农业产出效率现代化测度指标

    (二)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三 长三角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综合评价

    (一)长三角地区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现代化水平的比较分析

    (二)长三角地区农业组织形式现代化水平的比较分析

    (三)长三角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现代化水平的比较分析

    (四)长三角地区农业产出效率现代化水平的比较分析

   四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1.土地经营规模偏小是制约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瓶颈

     2.农业的产业化和组织化水平偏低是农业现代化的突出短板

     3.城乡差距依然显著,城乡统筹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政策建议

     1.坚持城乡统筹,协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2.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

     3.因地制宜的发展规模经营

     4.建立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5.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产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B.9 长三角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一 长三角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张,但占全国比重有所下降

    (二)产业绩效不断提升,但对全国的贡献趋于萎缩

    (三)企业经营状况不断向好,但稍逊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 长三角地区装备制造业比较优势

   三 长三角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R&D投入

    (二)固定资产投资

    (三)基础设施与商务成本

    (四)制度红利

    (五)内部竞争

    (六)外部竞争

   四 结论与建议

  B.10 长三角核心城市群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测评

   一 问题的提出和文献综述

   二 指标体系的构建

   三 长三角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影响因素

    1.长三角地区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总水平测算

    2.长三角地区工业循环经济各综合评价指数计算

    3.不同指标对长三角地区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

   四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B.11 长三角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

   一 长三角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概况

    (一)发展现状

    (二)主要特点

     1.境外投资步伐明显加快

     2.增资、并购项目比重逐步提高

     3.境外资源开发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保障提供支撑

     4.依托营销网络拓展国际市场成效明显

     5.境外合作区建设卓有成效

     6.亚洲仍是对外投资流量聚集度最高的地区

   二 转变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方式的重要认识前提

    (一)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应有助于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二)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应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

    (三)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应有助于扩大区域经济正效应

    (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应有助于防范本地产业出现空心化

   三 长三角地区转变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方式的工作重点

    (一)发展理念

     1.立足实际,发展本土

     2.政府引导,企业主体

     3.突出重点,有序发展

     4.着眼未来,反哺当地

    (二)区位选择

     1.寻求市场动因的境外投资区域

     2.资源开发动因的境外投资区域

     3.获取技术动因的境外投资区域

     4.规避风险动因的境外投资区域

    (三)产业导向

     1.破解发展瓶颈导向的境外投资产业

     2.转移本土产业导向的境外投资产业

     3.增加投资收益导向的境外投资产业

     4.提升本土产业导向的境外投资产业

    (四)政策支撑

     1.加快培育一批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企业

     2.推进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国家和地区的境外投资

     3.大力建设境外投资载体

     4.研究并重视对境外企业的服务和管理工作

  B.12 长三角产城融合发展的实践与对策

   一 长三角产城融合的主要背景

    (一)创新发展的动力

    (二)全球经济危机的推力

    (三)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推力

   二 长三角产城融合发展的主要模式

    (一)发展园区支柱产业促进产城融合模式

    (二)发展配套产业促进产城融合模式

    (三)发展园区总部经济促进产城融合模式

    (四)发展基础设施促进产城融合模式

    (五)发展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产城融合模式

    (六)通过园区合作带动产城融合发展模式

   三 长三角产城融合的主要经验

    (一)充分利用区位和要素资源优势

    (二)产业园区规划融入城市总体规划

    (三)产业园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

    (四)重视产业园区间的联动平台建设

    (五)优化城市配套设施,实现园区与城市共享

    (六)注重人才引进培养及布局

    (七)积极创新园区管理模式

   四 长三角产城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产城融合区域发展不平衡

    (二)园区与城市产业分工有待进一步明确

    (三)基础设施分布不均衡对产城融合带来影响

   五 长三角产城融合的对策建议

    (一)园区规划与城区规划要有机融合

    (二)要围绕产城融合配置产业

    (三)盘活城市和园区存量资源,降低产城融合成本

    (四)城市规划建设中,注重人才在产业园区中的优化配置

    (五)注重将园区民生建设纳入城市民生建设中

    (六)积极创新管理模式

  B.13 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路径与对策

   一 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基本态势

    1.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现状

    2.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二 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化路径选择

    1.统筹城市群规划

    2.建设网络化区域基础设施

    3.深化长三角区域要素合作

    4.加强长三角区域制度合作

   三 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对策建议

    1.区域要素流动政策

    2.区域产业发展政策

    3.打破地方市场壁垒政策

  B.14 长三角地区城市现代化研究

   一 城市现代化目标的内涵及特征

    1.城市经济现代化

    2.城市社会现代化

    3.城市生态现代化

    4.城市文化现代化

    5.政治现代化

    6.城市空间均衡化

    7.“以人为本”现代化

   二 城市现代化的障碍:传统城市化模式的结构性矛盾

    1.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的压力

    2.城市发展政治危机与文化缺失

    3.城市发展空间不均衡的矛盾

    4.城市空间一体化滞后的损害

   三 城市现代化的关键: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的均衡发展模式

    1.进一步提升大城市的集聚功能

    2.进一步均衡区域公共服务建设

    3.加快形成一体化空间结构

    4.实现共荣共进的“包容性增长”

   四 加快推进长三角迈向城市现代化的对策与建议

    1.以政策推进社会结构合理化

    2.推进“半城市居民”和农民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均衡发展

    3.建立适度集聚与扩散的现代化新城市空间形态

    4.建立服务型社会,以现代服务业带动城市化向纵深推进

    5.强化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文化支撑

  B.15 长三角城乡经济一体化研究

   一 城乡经济一体化理论综述

    (一)城乡一体化

    (二)城乡经济一体化

    (三)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经验与模式

   二 长三角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与瓶颈

    1.衡量指标

    2.分析方法

    3.长三角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测算与分析

   三 促进长三角城乡一体化措施

    1.以分类指导和差别化政策,统筹规划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空间格局

    2.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长三角城市化水平

    3.提高农业生产率,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强化农村经济

    4.建立完善发达的城乡一体化的市场体系

    5.加强产业分工与协作,实现城乡产业一体化

  B.16 长三角区域现代化与生态建设

   一 长三角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及其实践

   二 长三角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业结构性污染突出

    2.生态环境与产业逆向演替

    3.高新技术产业产生的现代环境问题危害加剧

    4.污染的综合性和集中性并存

   三 长三角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

    1.从自然承载特征来看

    2.从经济承载特征来看

    3.从城市承载特征来看

    4.从政府管理体制特征看

   四 推进长三角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的策略

    1.要确立科学发展的核心理念,转变发展思路

    2.要不断加深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包括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在内的绿色经济

    3.要注重提高人口素质,培育新时代的生态公民

    4.要协力共治,在预防、治理、建设等方面推进生态环境一体化

    5.要不断探索和建立环境污染赔偿机制和流域经济补偿制度

  B.17 苏南率先现代化战略:依据、意义与重点

   一 苏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的依据

   二 苏南率先现代化的战略意义

    1.苏南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全国关于地区优先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标杆

    2.苏南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兑现江苏省委向党中央承诺“两个率先”的重要基础

    3.苏南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对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极为重要的带动作用

    4.苏南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5.苏南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城乡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6.苏南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的再一次突破

   三 苏南率先现代化的战略重点

    1.推进经济在更高层次上发展

    2.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步伐

    3.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4.推进区域合作与城乡一体化

    5.坚持推进可持续发展

  B.18 长三角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对策

   一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保障

    2.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的需要

    3.满足人民群众深层次需求的需要

   二 长三角社会管理创新的成绩与经验

    1.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

    2.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得到加强

    3.实有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初步建成

    4.社会矛盾化解能力得到提升

   三 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主要问题

    1.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发展不平衡

    2.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3.不同城市、不同部门间的协调尚需加强

    4.社会管理信息技术发展有待提高

   四 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1.加强社会管理的源头治理

    2.建立多方参与的社会管理模式

    3.健全社会管理规范体系

    4.促进区域共同管理和服务

    5.加强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

  B.19 长三角地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其基本对策

   一 长三角地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现状

    1.长三角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阶段

    2.长三角地区高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成就

   二 长三角地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基本问题

    1.人才构成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难以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

    2.人才国际化素质亟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

    3.人才国际化的法律法规和培养机制缺失

   三 增强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对策与措施

    1.加强高层次人才的政府投入机制、用人选拔机制和科研能力建设

    2.加快人才培育的国际化进程,提高人才国际化能力素质

    3.面向全球招聘人才,提升人才资源配置的国际化水平

    4.积极培育国际人才中介,加快推进国家人才市场建设

    5.加强留学和海外人才创业基地建设,构建多元的海外留学人才创业资助体系

    6.拓展人才国际活动空间,鼓励与促进人才国际交流与合作

  B.20 江苏法治现代化进程与展望研究

   一 2011年江苏法治现代化概况

    (一)继续推进立法工作

    (二)继续开展依法行政工作

    (三)继续完善公正司法工作

   二 2011年江苏法治现代化基本特征

    (一)突出重点,提升“法治江苏”建设水平

    (二)加强领导,完善“法治江苏”各项考核机制

    (三)鼓励创新,发挥“法治江苏”建设积极因素

   三 2012年江苏法治现代化的展望

  B.21 国际化港口建设的法治保障

   一 宁波“以港兴市”战略的发展概况

    (一)宁波“以港兴市”战略的发展历程

    (二)宁波“以港兴市”打造国际强港的有利条件

     1.宁波拥有深厚的海洋历史文化底蕴

     2.宁波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雄厚的海洋产业基础

     3.宁波拥有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

    (三)宁波“以港兴市”打造国际强港的意义

     1.建设“国际强港”将加快宁波海洋经济的发展

     2.建设“国际强港”将进一步提升宁波城市的地位和功能

   二 境外先进港口的法治经验

    (一)根据港口营运模式定位法律服务与保障的方向

     1.以市场交易和提供航运服务为主的港口与航运中心

     2.以腹地货物集散服务为主、腹地型的港口与航运中心

     3.以中转为主、中转型的港口与航运中心

    (二)大陆法系国家港口建设的法治保障经验

    (三)英美法系国家港口建设的法治保障经验

   三 宁波港法治环境的现状与问题

    (一)宁波港的法治环境概况

    (二)宁波港法治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1.立法上存在的问题

     2.司法中存在的问题

     3.执法上存在的问题

   四 “以港兴市”打造国际强港的立法、司法和执法建议

    (一)立法建议

     1.加强海洋和港航法律法规建设,形成宁波特色的港口法规体系

     2.完善临港服务业法律法规,提升宁波港口“软实力”

     3.出台促进临港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促进临港产业转型升级

    (二)司法建议

     1.坚持独立审判的制度理念,重塑司法形象

     2.在港口区域建立高效便民的司法机制

     3.完善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加强海事仲裁制度建设

     4.加强涉外审判队伍建设

    (三)行政管理与执法建议

     1.重塑政府和港务集团的角色定位

     2.加强港务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港口管理水平

  B.22 江苏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一 江苏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进展情况

    (一)抓住村委会换届选举契机,大力提升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水平

    (二)健全村级民主决策机制,落实法律赋予村民的决策权

    (三)以培育发展农村基层社会组织和扩大民主参与为着力点,深入推进农村社区或村级事务民主管理

    (四)健全村务公开制度,不断完善村务管理的监督制约机制

   二 江苏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典型经验

    (一)“政社互动”:村民自治规范运作的“太仓经验”

    (二)“民主促民生”:村级民主自治的“山泉样本”

    (三)“村监督委员会”:民主监督制度建设的“南通现象”

   三 江苏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 江苏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推进路径

    (一)进一步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积极营造农村基层民主良好的政治生态

    (二)以落实村民“四项权利”为重点,着力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

    (三)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社会组织,推动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改革

  B.23 长三角一体化:浙江新的地位与功能

   一 世界级城市群的主体区:提升创新能力和高端服务功能

    1.以经济中心和物流中心为主要节点,构建以完善的都市圈、城市群为主导的新的城镇体系

    2.完善和提升各类城市功能的创新能力和高端服务功能,使之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地

    3.整体规划交通、通信设施,推动城市群资源共享、功能互补

    4.创新区域经济管理体制,立足都市圈、城市群探索区域对话、协商、协调机制

   二 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创新源头与产业龙头

    1.着力构筑三大产业带,优化先进制造业的空间布局

    2.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尽快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优势

    3.加快龙头企业的培育,实现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能力的提升

    4.引导产业链延伸和集群化发展

    5.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

   三 资本集聚和扩散的枢纽区:引进来与“走出去”联动发展

    1.培育地方性资本市场,建设有浙江特色和优势的金融产业

    2.通过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商业资本的融合,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3.立足于长三角的整体优势,鼓励民营资本扩大开放与合作

   四 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区:形成区域特色和优势

    1.坚持服务业优先发展的原则,以服务业提升制造业

    2.加大服务业市场化改革,继续解除阻碍服务业发展的各种行政管制

    3.把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商贸业和各种新兴服务业作为浙江服务业发展的突破口

    4.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和发展特色金融产业,提升浙江在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为主的长三角金融业中的地位

    5.围绕产业集群构建区域生产性服务体系,推进服务业的集聚式发展

   五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示范区:率先消除城乡与区域差距

    1.提高土地资源的集约使用水平,积极盘活闲置和空闲土地

    2.全面推进节能降耗,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水平

    3.加强区域生态环境的共同建设、共同保护和共同治理,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4.加强文化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5.加快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努力缩小城乡、地区和居民间的收入差距

    6.加强外来人口服务和管理,逐步实行以居住证为主的属地化管理制度

   六 体制改革先行区:从行政区经济逐步走向经济区经济

  B.24 泛长三角地区发展格局研究

   一 泛长三角经济由核心区向外围区扩散

    1.泛长三角核心区与外围区正在成为一体

    2.泛长三角地区迎来一轮倒“U”形发展趋势

    3.泛长三角发展差距呈现“缩小—扩大—缩小”变化

   二 多因素强化形成泛长三角“核心—外围”发展格局

    (一)资本要素加快流动助推泛长三角均衡发展

     1.长三角地区房地产业是资本重要投资领域

     2.苏北地区成为长三角地区资本重要集聚地

     3.皖赣区块承载长三角地区资本能力不断增强

    (二)劳动力差异强化长三角外围区人口红利优势

     1.劳动力资源出现三大变化

      (1)外围区劳动力数量优势开始显现

      (2)核心区劳动力年龄老化现象十分明显

      (3)外围区劳动力素质提高较快

     2.劳动力流向产生明显转变

     3.多因素促成劳动力加速回流

    (三)自然资源差异推动生产要素向外围区扩散

     1.土地资源差异成为发展瓶颈

     2.能源差异是重要约束条件

     3.环境压力倒逼长三角加快转型

   三 关于优化泛长三角格局的若干建议

    1.积极认识泛长三角演变的多重意义

    2.紧抓经济“梯度转移”的时代背景

    3.着力优化泛长三角地区空间格局

    4.推动形成“核心—外围”产业互补格局

    5.打造核心区资本运作与商品集散双中心

 摘要

 皮书数据库

 Abstract

《长三角蓝皮书》为苏浙沪两省一市社科院组织撰写的长三角区域年度发展报告,今年的主题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三角”。200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长三角地区率先于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要求。近几年来,长三角地区苏浙沪两省一市党委、政府认真学习领会这一规划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总结“十一五”,开局“十二五”,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江苏还率先研究制定了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加紧推进本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对全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从现实情况看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与条件。伴随这一规划以及两省一市各自“十二五”规划的深入实施,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科学发展态势,向国内外展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也会遇到一些重要的矛盾和问题,需要采取切实的政策措施,予以克服和解决,以如期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全国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基于这样的考虑,本书围绕这一主题,大体从两个基本层面展开分析、研究与探索。第一个基本层面,即本书的总报告和分报告,是对长三角地区基本现代化的总体研究与探索,包括长三角地区总体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现实基础与前景展望,江苏基本现代化的进程测评与路径创新,浙江基本现代化的评估与分析等。第二个基本层面,即本书的专题研究报告,是对长三角地区推进基本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若干重要问题的专门研究与探索,诸如长三角地区经济转型、创新驱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农业现代化进程、装备制造业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对外直接投资、产城融合、城市群一体化、城市现代化、城乡经济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生态建设、社会管理创新、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法治现代化、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泛长三角发展格局等。我们期望通过本书围绕主题这两个基本层面的分析、研究与探索,会对长三角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在理论研究、政策设计和实践创新上有所促进、有所裨益。

罗志军:《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在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1年11月14日《新华日报》。

洪银兴:《关于区域率先基本现代化的思考》,参见《江苏发展高层论坛第二十九次会议论文集》(2011年9月)。

刘志彪:《论空间尺度较小区域的率先基本现代化问题》,参见《江苏发展高层论坛第二十九次会议论文集》(2011年9月)。

吴先满:《试论江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性经济转变》,参见《江苏发展高层论坛第二十九次会议论文集》(2011年9月)。

张颢瀚:《江苏区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科学定位》,参见《江苏发展高层论坛第二十九次会议论文集》(2011年9月)。

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江苏省统计局编《江苏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浙江省统计局编《浙江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上海市统计局编《上海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中共江苏省委省级机关工委编《学习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35题》(2011年11月)。

上海市统计局:《201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上海市统计局网站。

韩正:《2012年上海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1月18日《文汇报》。

沈开艳主编《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美〕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吕瑞兰、李长生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朱云梅、周生路、彭补拙:《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初探》,《重庆环境科学》1999年第1期。

李全宏、戈银庆:《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工业指标体系研究》,《开发研究》2007年第2期。

《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

孙克强主编《长三角年鉴2011》,河海大学出版社,2011。

《江苏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

《上海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

《浙江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

邓大才:《区域现代化:大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式》,《宁夏党校学报》2004年第7期。

张长生:《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要走多化协调发展之途》,《岭南学刊》2002年第6期。

胡福明、贾轸、严英龙:《苏南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章寿荣、严英龙:《区域现代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刘志彪:《“十二五”时期“两个率先”:新特点新内涵新标准》,2011年4月26日《新华日报》。

刘志彪:《创新驱动从后发优势转向先发优势》,2011年8月11日《中国经济时报》。

田伯平:《区域现代化与区域制度变迁》,《江海学刊》2003年第2期。

洪银兴:《苏南模式的演进及其对创新发展模式的启示》,《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编《江苏发展报告》(2011年8月)。

蔡秀萍:《走在通往国际人才高地的路上》,《中国人才》2011年第5期。

Gottmann. J. Megalopolis or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Seaboard[J].Economic Geography,1957,33(7):31-40.

Fridemann. J.R. 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Development & Change[J].Urban Studies.1986,23(2):59–137.

Kunzmann. K.R. Wegener M.The Pattern of Urbanization in Western Europe[J].Ekistics,1991(2):156-178.

史晋川、谢瑞平:《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市场基础》,《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第7期。

刘志彪:《以市场化、国际化推进“长三角”发展一体化》,《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

崔功豪、马润潮:《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地理学报》1999年第2期。

顾朝林、张敏:《长江三角洲城市连绵区发展战略研究》,《城市问题》2001年第1期。

霍利斯·钱纳里等:《发展的型式:1950~1970》,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阿伦·杨格:《报酬递增与技术进步》,《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年第2期。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

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朱文晖:《地区竞争优势与政府的作用——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的比较》,《开放导报》2003年第9期。

孙海鸣、赵晓雷主编《2005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及统筹发展》,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简 介:本书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主题,围绕杭州都市圈的建设发展,从杭州都市圈整体、城市和专业领域三个层面反映所在区域或领域新型城镇化的前沿信息,总结以往的实践经验和不足,研判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为杭州都市圈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出可供决策参考的对策性建议。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