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精神的伦理价值图书
Research on the Ethical Value of Utopian Spirit
[内容简介] 尽管人们对乌托邦的理解存在巨大差异,但作者通过研究,一是重新探索了乌托邦的积极的人文精神意义;二是引乌托邦精神进入发展视域,为应对当代发展困境寻求新的策略;三是从发展伦理的角度出发,较为全面地梳理与概括了近代以来关于发展的批判性理论,使人们对发展及其出现的问题有较为全面的把握;四是指出人类具有的乌托邦精神,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人类必将打破传统社会的禁闭,追求正义与幸福的社会生活。
相关信息
《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编辑委员会
后记
序
第一章 “乌托邦”及其思想史考察
第一节 “乌托邦”的概念分析
一 “乌托邦”及其产生
二 “乌托邦”界定的当代论争
三 “乌托邦”的合理解读
第二节 中国乌托邦思想史概述
一 中国乌托邦的存在之辩
二 中国乌托邦思想的内容概括
三 中国乌托邦思想的形式特征
四 中国乌托邦思想的功能特征
第三节 西方乌托邦思想史考察
一 西方乌托邦思想溯源
二 柏拉图的乌托邦思想
三 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
四 莫尔的乌托邦思想
五 莫尔之后的乌托邦理论与实践
第四节 20世纪乌托邦境遇分析
一 反面乌托邦文学的出现及影响
二 反乌托邦思想的出现及其辩驳*
三 新的阐释与发展
第二章 多维度中的乌托邦思想考察
第一节 乌托邦的时空属性辨析
一 乌托邦与地理空间
1.排除空间因素的乌托邦构想:乐园与天堂
2.接纳空间因素的乌托邦:批判与欲望
3.同一地理空间中所能够实现的乌托邦
二 乌托邦、循环与永恒*
第二节 乌托邦与意识形态的辩证考察*
一 意识形态的来源与意义考察
二 意识形态的当代观点概述
三 乌托邦与意识形态的共同特征
四 乌托邦与意识形态混淆后果及区分标准分析
第三节 乌托邦与教育*
一 乌托邦重视教育及其特征概论
二 乌托邦对教育重视的历史简述
三 乌托邦何以关心教育:人性凭借
四 教育:乌托邦的承载
五 “合格公民”与“好人”:教育的目标要求*
第四节 乌托邦与未来可能世界的开启
一 可能世界论析
二 发展:多种可能世界中的自由选择*
三 乌托邦与可能世界的开启
第三章 乌托邦精神与当代发展困境分析
第一节 乌托邦精神衰退与当代发展困境分析
一 当代社会的发展困境探析
二 发展困境之“自然之死”
三 发展困境之“社会的麦当劳化”*
四 发展困境之“虚无主义”
第二节 当代社会发展困境原因探析:从观念的角度
一 理性、工具理性与当代社会
二 工具理性及其批判
三 确定性的追寻与工具理性的扩张*
第三节 乌托邦精神与社会发展困境之应对
一 乌托邦精神的意义浅析
二 乌托邦精神与发展困境的出路:以观念的作用力为视角
三 谁之引导,何以可能?——兼论哲学家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节 乌托邦精神视域中的社会发展前瞻
一 可持续性:社会发展的时间性要求
二 尊严:社会发展的基本善
三 自由:社会发展的内在价值
四 对可能存在批评的回应
第四章 乌托邦精神培育研究
第一节 乌托邦精神的培育路径分析
一 宗教与乌托邦精神
二 艺术创作与乌托邦精神
三 政治生活与乌托邦精神在现实中的接榫
第二节 乌托邦、伦理与政治
一 生活世界:乌托邦精神的起点与归宿
二 正义:政治与乌托邦共同的规范
三 良好秩序:乌托邦与政治的外在要求*
(一)秩序社会的类型概述
(二)良好秩序社会的伦理特征与选择
(三)秩序良好社会的现实意义
四 良好秩序的发展性意义
第三节 对相关疑难的回应:论何种政治
第五章 结语:发展与希望
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推动文化传承创新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
(东晋)陶渊明:《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徐德明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清)康有为:《大同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
陈鼓应:《老子注解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
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萧公权:《康有为思想研究》,汪荣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贺麟:《文化与人生》,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陈正炎、林其锬:《中国古代大同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罗念生、水建馥:《古希腊语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4。
余纪元:《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徐向东:《理解自由意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赵林:《黑格尔的宗教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张志刚:《宗教哲学研究:当代观念、关键环节及其方法论批判》(增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杨祖陶、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人民出版社,2001。
邓晓芒:《〈纯粹理性批判〉讲演录》,商务印书馆,2013。
刘小枫主编《施特劳斯与古典政治哲学》,上海三联书店,2002。
刘小枫选编《灵知主义与现代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刘小枫选编《海德格尔与有限性思想》,华夏出版社,2007。
汪子嵩等著《希腊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14。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张康之:《总体性和乌托邦》,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周宁:《孔教乌托邦》,学苑出版社,2004。
龚群:《道德乌托邦的重构:哈贝马斯交往伦理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
章国锋:《关于一个公正世界的“乌托邦”构想:解读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陆俊:《理想的界限:“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乌托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贺来:《现实生活世界:乌托邦精神的真实根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陈刚:《大众文化与乌托邦》,作家出版社,1996。
林慧:《詹姆逊乌托邦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陈周旺:《正义之善——论乌托邦的政治意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谢江平:《反乌托邦思想的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马少华:《想得很美:乌托邦的细节设计》,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丁立群:《发展:在哲学人类学的视野内》,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
许宝强、汪晖:《发展的幻想》,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刘森林:《发展哲学引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刘森林:《重思发展:马克思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人民出版社,2003。
齐效斌:《人的自我发展与符号形式的创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衣俊卿:《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旷三平:《唯物史观的前沿问题研究:现代哲学视阈下的一种理论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丰子义:《发展的反思与探索: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张文喜:《马克思论“大写的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袁吉富:《社会发展的代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胡位钧:《均衡发展的政治逻辑》,重庆出版社,2005。
何怀远:《发展观的价值维度——“生产主义”的批判与超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张有奎:《现代性的哲学批判:从马克思生存论角度的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邱耕田:《低代价发展论》,人民出版社,2006。
林春逸:《发展伦理初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陈波:《逻辑哲学引论》,人民出版社,1990。
赵汀阳:《没有世界观的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宋祖良:《拯救地球和人类未来——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方朝晖:《重建价值主体:卡尔·雅斯贝尔斯对近现代西方自由观的扬弃》,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3。
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王耀先:《环境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卢风、刘湘溶:《现代发展观与环境伦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刘福森:《西方文明的危机与发展伦理学》,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
姜华:《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人民出版社,2006。
仰海峰:《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学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罗钢、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江天骥:《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王凤才:《批判与重建:法兰克福学派文明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韩钟文:《先秦儒家教育哲学思想研究》,齐鲁书社,2003。
陈荷清、孙世雄:《人类对时间和空间本质的探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吴国盛:《时间的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黄裕生:《时间与永恒:论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时间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黎活仁:《现代中国文学的时间与空间观》,台北业强出版社,1993。
赖贤宗:《康德、费希特和青年黑格尔论伦理神学》,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8。
黄振华:《康德哲学》,台北时英出版社,200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
〔古希腊〕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神谱》,张竹明等译,商务印书馆,1991。
〔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3。
〔古希腊〕欧里庇得斯、阿里斯托芬:《古希腊悲剧喜剧集》,张竹明译,译林出版社,201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苗力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古罗马〕奥古斯丁:《上帝之城:驳异教徒》,吴飞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
〔英〕莫尔:《乌托邦》,戴镏龄译,商务印书馆,1982。
〔英〕培根:《新大西岛》,何新译,商务印书馆,1959。
〔英〕培根:《新工具》,许宝睽译,商务印书馆,2009。
〔意〕康帕内拉:《太阳城》,陈大维、黎思复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
〔意〕马基雅维里:《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2009。
〔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商务印书馆,2002。
〔英〕休谟:《道德原则研究》,曾晓平译,商务印书馆,2000。
〔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2009。
〔法〕笛卡儿:《第一哲学沉思集》,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2009。
〔法〕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法〕卢梭:《论科学与艺术》,何兆武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法〕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07。
〔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
〔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1999。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2009。
〔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7。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81。
〔德〕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张念东、凌素心译,商务印书馆,1991。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
〔德〕马克斯·韦伯:《中国的宗教 宗教与世界——韦伯作品集V》,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英〕康蒲·斯密:《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韦卓民译,商务印书馆,2000。
〔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吴琼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
〔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张庆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德〕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王德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
〔德〕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德〕伽达默尔:《伽达默尔集》,邓安庆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
〔德〕西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顾仁明译,学林出版社,2000。
〔德〕西美尔:《货币哲学》,陈戎女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
〔德〕西美尔:《宗教社会学》,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法〕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法〕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商务印书馆,1984。
〔德〕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洪佩郁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
〔德〕阿多尔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重庆出版社,1993。
〔德〕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德〕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德〕瓦尔特·本雅明:《本雅明文选》,陈永国、马海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美〕埃里希·弗洛姆:《逃避自由》,刘林海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美〕埃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蒋重跃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
〔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郭官义译,学林出版社,1999。
〔德〕哈贝马斯:《认识与兴趣》,郭官义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
〔德〕哈贝马斯、米夏埃尔·哈勒:《作为未来的过去:与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对话》,章国锋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化》,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美〕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
〔美〕罗尔斯:《万民法》,张晓辉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美〕诺齐克:《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美〕麦金太尔:《追寻美德》,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03。
〔美〕迈克尔·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万俊人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
〔美〕罗纳德·德沃金:《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冯克利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加〕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程炼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英〕尼格尔·多德:《社会理论与现代性》,陶传进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美〕阿玛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王宇、王文玉译,商务印书馆,2000。
〔美〕阿玛蒂亚·森:《贫困与饥饿》,王宇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
〔美〕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美〕阿玛蒂亚·森:《饥饿与公共行为》,苏雷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美〕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竺乾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美〕汉娜·阿伦特:《精神生活》,姜志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加〕菲利普·汉森:《历史、政治与公民权:阿伦特传》,刘佳林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日〕川崎修:《阿伦特:公共性的复权》,斯日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加〕莎蒂亚·德鲁里:《列奥·施特劳斯与美国右派》,刘华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美〕艾伦·布卢姆:《美国精神的封闭》,战旭英译,译林出版社,2007。
〔美〕朗佩特:《施特劳斯与尼采》,田立年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德〕卡尔·施米特:《政治的概念》,刘宗坤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德〕E·卡西尔:《启蒙哲学》,顾伟铭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美〕斯蒂芬·布隆纳:《重申启蒙:论一种积极参与的政治》,殷杲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美〕玛莎·纳斯鲍姆:《善的脆弱性:古希腊悲剧和哲学中的运气和伦理》,徐向东、陆萌译,译林出版社,2007。
〔美〕萨拉·波默罗伊等:《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傅洁莹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10。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吴象婴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英〕安德鲁·甘布尔:《政治与命运》,胡晓进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英〕厄奈斯特·巴克:《希腊政治理论:柏拉图及其前人》,卢华萍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英〕迈克尔·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张汝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法〕路易斯·博洛尔:《政治的罪恶》,李伯光、蒋庆等译,改革出版社,1999。
〔美〕詹姆斯·斯科特:《国家的视角》,王晓毅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英〕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欧阳景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英〕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张成岗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英〕齐格蒙特·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杨渝东、史建华译,译林出版社,2002。
〔英〕弗里德里希·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英〕弗里德里希·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英〕弗里德里希·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英〕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陆衡、张群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英〕卡尔·波普尔:《历史主义贫困论》,何林、赵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英〕以塞亚·伯林:《自由论》,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2003。
〔英〕迈克尔·博兰尼:《自由的逻辑》,冯银江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俄〕扎米亚京:《我们》,赵丕慧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
〔英〕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董乐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美〕罗伯特·沃尔夫:《为无政府申辩》,毛兴贵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德〕奥特弗利德·赫费:《作为现代化之代价的道德: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邓安庆、朱更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德〕奥特弗利德·赫费:《政治的正义性:法和国家的批判哲学之基础》,庞学铨、李张林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闻博译,译林出版社,2004。
〔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孙淑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法〕让·鲍德里亚:《完美的罪行》,王为民译,商务印书馆,2000。
〔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法〕让·鲍德里亚:《生产之镜》,仰海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赵旭东、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
〔美〕乔治·里泽:《麦当劳梦魇——社会的麦当劳化》,容冰译,中信出版社,2006。
〔美〕乔治·里泽:《虚无的全球化》,王云桥、宋兴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美〕约翰·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耿建新、宋兴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加〕埃伦·伍德:《资本的帝国》,王恒杰、宋兴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加〕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岳长龄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
〔美〕卡洛琳·麦茜特:《自然之死:妇女、生态和科学革命》,吴国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陈清桥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法〕雅克·德里达:《解构与思想的未来》,杜小真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和乌托邦》,艾彦译,华夏出版社,2001。
〔美〕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张国清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斯〕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季广茂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斯〕斯拉沃热·齐泽克:《图绘意识形态》,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法〕利奥塔:《后现代道德》,莫伟民等译,学林出版社,2000。
〔美〕斯蒂芬·贝斯特、道格拉斯·科尔纳:《后现代转向》,陈刚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德〕沃尔夫冈·韦尔施:《我们的后现代的现代》,洪天富译,商务印书馆,2004。
〔美〕彼得·奥斯本:《时间的政治:现代性与先锋》,王志宏译,商务印书馆,2004。
〔美〕约瑟夫·纳托利:《后现代性导论》,潘非、耿红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美〕阿瑟·赫尔曼:《文明衰落论》,张爱平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英〕约翰·伯瑞:《进步的观念》,范详涛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
〔美〕克里斯托弗·拉什:《真实与惟一的天堂:进步及其评论家》,丁黎明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美〕拉瑞·劳丹:《进步及其问题》,刘新民译,华夏出版社,1998。
〔美〕卡尔·贝克尔:《18世纪哲学家的天城》,何兆武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加〕让-克里斯蒂安·珀蒂菲斯:《十九世纪乌托邦共同体的生活》,梁志斐、周铁山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2007。
〔美〕弗兰克·梯利:《西方哲学史》,贾辰阳等译,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美〕M.克莱因:《数学:确定性的丧失》,李宏魁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比〕伊利亚·普里戈金:《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湛敏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
〔美〕欧内斯特·内格尔、詹姆士·纽曼:《哥德尔证明》,陈东威、连永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美〕W.蒯因:《词语与对象》,陈启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美〕索尔·克里普克:《命名与必然性》,梅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日〕饭田隆:《维特根斯坦:语言的界限》,包羽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美〕保罗·韦斯、〔美〕冯·沃格特:《宗教与艺术》,何其敏、金仲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美〕乔治·桑塔亚纳:《艺术中的理性》,张旭春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高铣、温平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美〕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胡大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美〕乔·奥·赫茨勒:《乌托邦思想史》,张兆麟等译,商务印书馆,1990。
〔英〕乔治·弗兰克尔:《文明:乌托邦与悲剧》,褚振飞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
〔美〕拉塞尔·雅各比:《不完美的图像:反乌托邦时代的乌托邦思想》,姚建彬译,新星出版社,2007。
〔美〕拉塞尔·雅各比:《乌托邦之死:冷漠时代的政治与文化》,姚建彬译,新星出版社,2007。
〔美〕保罗·蒂利希:《政治期望》,徐钧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美〕莫里斯·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张宁、陈铭康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Kumar,K,
Negley,G & Patrick,J,
Manuel,F,
Frankel,B,
Goodwin,B & Taylor,K,
Shklar,K,
Bloch,E,
Bloch,E,
Marcuse,H,
Roberts,R,
More,T,
Gerber,R,
Levitas,R,
Arendt,H,
Habermas,J,
Rawls,J,
Rawls,J,
Beck,U & Gernsheim,E,
Beck,U & Giddens,A & Lash,S,
Baudrillard,J,
Kelly,M,
Unger,R,
Gane,N,
Benjamin,W & Zohn,H,
Baumman,Z,
Peters,C,
Smart,B,
Amin,S,
Clarke,D,
Divers,J,
Kirkpatrick,E,
Onions,C,
夏凡:《恩斯特·布洛赫哲学研究综述》,《哲学动态》2005年第12期。
张双利:《在乌托邦与意识形态的张力中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陈岸瑛:《关于“乌托邦”内涵及概念演变的考证》,《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陈岸瑛:《恩斯特·布洛赫的乌托邦哲学》,《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2期。
梦海:《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动态》2005年第12期。
梦海:《一个更美好生活的梦》,《求是学刊》2006年第5期。
贺来:《乌托邦精神:人与哲学的根本精神》,《学术月刊》1997年第9期。
徐华、李红专:《吉登斯乌托邦现实主义理论的哲学反思》,《求索》2006年第9期。
刘福森:《“发展伦理学”:当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哲学动态》1995年第11期。
徐惠茹:《发展伦理学: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的伦理基础》,《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第5期。
邱耕田:《发展伦理学是关于发展善的学问》,《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3期。
陈忠:《走向资本批判的深层发展伦理学》,《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第7期。
陈忠:《发展伦理学的范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陈忠:《走向深层发展伦理学——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发展伦理学意蕴》,《伦理学研究》2006年第7期。
李国俊:《发展伦理学视角的传统技术观批判》,《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第8期。
孙秀云:《海德格尔的技术观对发展伦理学的启示》,《长白学刊》2005年第5期。
刘卓红:《发展:在事实与价值之间——近代以来发展哲学的演变逻辑》,《哲学研究》2006年第11期。
洪晓楠:《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的贫困》,《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邓晓芒:《开放社会中的自我禁闭——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评析》,《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陈燕:《阿多诺意识形态理论探析》,《求索》2007年第2期。
陈智:《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论探析》,《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第11期。
冯立荣、刘叶涛:《可能世界是什么》,《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2期。
孙元涛:《乌托邦精神与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杜维明:《孔子的〈论语〉》,《学术月刊》2007年第9期。
钟明华、黄荟:《“发展”的伦理含义解析》,《现代哲学》2008年第2期。
唐文明:《雅典、耶路撒冷与中国》,《读书》2007年第10期。
吴玉军、王秀江:《确定性追求的生存论意蕴及其局限》,《长白学刊》2007年第3期。
吴玉军:《确定性追求与自我的解构——早期现代哲学的内在矛盾及其后果》,《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7期。
司玉英:《命运观与古希腊悲剧的审美架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刘小枫:《哲人王俄狄浦斯》下,《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9期。
刘小枫:《尼采的微言大义》,《书屋》2000年第10期。
陈嘉明:《宗教对于人类的意义——简论康德与黑格尔的宗教哲学》,《文史哲》2006年第3期。
〔德〕恩斯特·布洛赫:《乌托邦是我们时代的哲学范畴》,梦海译,《现代哲学》2005年第4期。
〔英〕本·安德森:《乌托邦主义与希望精神》,乔春霞、吕增奎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2期。
〔德〕W.威尔士:《理性:传统和当代》,张敦敏译,《哲学译丛》2000年第4期。
Olssen,M,“Totalitarianism and The ‘Repressed’ Utopia of The Present:Moving beyond Hayek,Popper and Foucault”,
Tarlow,S,“Excavating Utopia:Why Archaeologists Should Study ‘Ideal’ Communities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Jackson,M,“Imagined Republics:Machiavelli,Utopia,and
Bruno de Finetti,“Utopia,As a Necessary Presupposition For Every Significant Foundation of Economics”,
Graybosch,A,“Two Concepts of Utopia”,
Papastephanou,M,“Dystopian Reality,Utopian Thought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
Osborne,T,“Utopia,Counter-Utopia”,
Jameson,F,“The Politics of Utopia”,
Turner,C,“Mannheim’s Utopia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