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7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0

2005~2006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图书

Analysis and Forecast on China’s Rural Economy (2005~2006)

SSAPID:101-3255-0767-20
ISBN:7-80230-074-6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主报告和专题报告两部分。主报告客观、系统地回顾了2005年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状况,预测了2006年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

相关信息

丛书名:农村经济绿皮书
作 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
编 辑:王玉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本书作者

 提要

 Summary

 欢迎光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网站

 《皮书系列》主要编辑出版发行人

 前言

 第一章 2005年农村经济形势和2006年展望及预测

  一 2005年农村经济的主要状况

   (一)第一产业增加值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7%*

   (二)农村消费、投资和进出口在全社会中的份额继续下降

   (三)粮食等多数农产品继续增产

   (四)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五)主要农产品进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六)农产品由紧转松的供求关系促使生产价格涨幅普遍回落

   (七)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八)农业周期性波动呈现出明显的回落阶段性特征

  二 影响农村经济形势的主要因素

   (一)宏观经济及其政策

   (二)国际农产品市场

   (三)农业税费减免和“三农”投入

   (四)农业生产资料

   (五)农业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

   (六)动物疫情

  三 2006年农村经济展望与预测

   (一)农业和国民经济

   (二)农产品进出口

   (三)主要农产品产量

   (四)农产品生产价格

   (五)农民收入

 第二章 农村改革与政策

  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 乡镇机构改革

  三 农村义务教育

  四 财政支农与县乡财政

  五 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六 土地政策

  七 农村政策其他方面的变化

   (一)劳动力市场政策

   (二)农村社会保障

   (三)农村金融改革

  八 关于农村政策总的思考

   (一)关于农村就业与农民收入问题

   (二)关于农民权利问题

 第三章 农业、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

  一 农村产业对国内生产的贡献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城乡分解

   (二)经济增长的来源

  二 农村投资与消费

   (一)农村投资

   (二)农村消费

   (三)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分解及其增长来源

  三 城乡居民的生活差距

  四 农村部门发展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变

  五 推进新农村建设,协调城乡发展

 第四章 农业投入与产出

  一 农业投入及特点

   (一)财政投入增长加快

   (二)农业生产结构继续调整

   (三)农业劳动力继续减少,外出务工劳动力稳定增长

   (四)农户的生产投入增加

   (五)农业机械、用电、化肥和水利投入均有不同幅度增长

   (六)种植粮食亩均生产投入增加

  二 农业产出及特点

   (一)农业经济稳定增长

   (二)全年粮食生产保持增长格局

   (三)畜牧业生产克服禽流感影响,继续稳定发展

   (四)农产品价格保持基本稳定

  三 农业效益

   (一)耕地生产率继续提高

   (二)主要粮食品种种植效益下降

  四 农业增长因素

   (一)2005年农业增长因素分析

   (二)农业增长因素对产出增长的贡献

  五 农业投入与产出的变化趋势

   (一)农业投入形成新格局

   (二)稳步推进劳动力转移,提高劳动力素质

   (三)耕地变化趋势

   (四)农村基础设施得以改善

 第五章 农村产业结构

  一 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及主要特征

   (一)农业结构的变化及主要特征

   (二)非农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特征

   (三)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特征

  二 农村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差

   (一)农村就业结构

   (二)农村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间的偏差

  三 农村产业结构影响因素分析及趋势判断

   (一)非农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及趋势判断

    1.2005年非农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

    2.2006年非农产业发展趋势的判断

   (二)农业结构影响因素分析及趋势判断

 第六章 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进展

  一 农村资金市场化

   (一)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对非公有资本开放,中小企业融资得到支持

   (二)民间金融组织获得合法地位,农村金融组织多元化取得进展

   (三)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突破

   (四)民间金融的规模继续扩大

  二 农村劳动力市场化

   (一)农民工外出就业继续增多

   (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格局进一步松动

   (三)农民工权利得到重视

   (四)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还没有建立

  三 农村土地市场化

   (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市场化开始起步

   (二)乱占滥用耕地的势头得到遏制

   (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继续进行

  四 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测度及结论

   (一)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有所提高,但还不足

   (二)劳动力要素市场化程度最高,土地要素市场化程度最低

   (三)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不足主要归因于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

   (四)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应是今后改革的重点领域

   (五)未来几年内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水平将有很大的提高

 第七章 主要农产品供求与价格

  一 总体情况

   (一)农业继续以相对较快的速度增长

   (二)农产品需求结构继续转换

   (三)农产品供求总体充裕,农产品价格总体明显回落

   (四)2006年的展望与预测

  二 粮食

   (一)粮食需求基本保持稳定

   (二)粮食增产主要来源于播种面积的扩大

   (三)粮食供求关系已经发生转变

   (四)2006年粮食生产和价格展望

  三 经济作物及其产品

   (一)油料

   (二)棉花

   (三)糖料

   (四)蔬菜和水果

  四 畜产品

  五 水产品

 第八章 农产品国际贸易与国际竞争力

  一 农产品进出口基本情况及其特点

   (一)农产品进出口基本情况

   (二)农产品进出口的主要特点

  二 影响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要政策措施

   (二)粮食产量在2004年大幅增产的基础上保持稳定增产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性得到改善,支持农产品出口较快增长

   (四)土地等资源相对不足是农产品贸易出现逆差的根本原因

  三 农产品竞争力在对外开放中提高

   (一)农产品竞争力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

   (二)农产品外贸体制创新支持农产品竞争力提升

   (三)国际市场新形势要求农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1.日本将采取更严格的农产品进口审查制度

    2.欧盟食品新法规对进口农产品要求更严格

    3.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

  四 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评价与展望

   (一)加快对外贸易体制创新,推动农产品贸易稳定发展

   (二)随着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增长,农产品贸易摩擦可能加剧

   (三)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将继续增长,但出口增长率可能下降

 第九章 农村居民收入与生活

  一 农村居民收入

   (一)2005年农民收入来源与构成

    1.工资性收入

    2.家庭经营收入

    3.财产性收入

    4.转移性收入

    5.纯收入构成

   (二)农民增收特点

    1.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增速回落,第二、三产业收入增速回升

    2.务工收入增长是农民增收的最主要来源

    3.各项惠农政策仍然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4.收入差距扩大

   (三)2006年农民增收形势分析

    1.2006年农民增收的有利因素

    2.2006年农民增收的不利因素

   (四)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1.保持农业内部的增收能力

    2.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

    3.积极扩大农民外出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二 农村居民生活

   (一)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快速增长

    1.生活消费各项支出全面增长

    2.现金消费支出比重和服务性支出比重提高

   (二)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继续改善

    1.消费结构继续优化

    2.食品消费质量提高,动物热量和蛋白质摄入量增加

    3.居住面积增加,条件改善

    4.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增加

    5.信息化程度大幅度提高

   (三)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制约消费增长

    2.农村消费环境差

    3.农村居民内部消费能力不均衡

    4.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大

   (四)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建议

    1.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能力

    2.加强新农村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3.转变农民消费观念,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信贷市场建设,提高农民消费倾向

    4.加强小城镇建设,拓宽农村居民消费空间

 第十章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一 影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政策因素

   (一)中共中央进一步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等支农政策力度

   (二)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

   (三)增加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

   (四)扶贫工作取得新进展

  二 2005年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其主要特点

   (一)中、西部地区农业增速快于东部地区

   (二)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中、西部地区

   (三)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差距又有扩大

   (四)中部地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东、西部地区

   (五)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深入,农业生产布局进一步优化

  三 加强整体规划,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十一章 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监测

  一 2004年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

   (一)全国实现程度

    1.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实现程度为12.1%,比2003年提升4个百分点

    2.农村社会发展方面的实现程度为33.1%,比2003年提升6.3个百分点

    3.农村民主法制方面的实现程度为69%,比2003年提升13.7个百分点

    4.农村人口素质方面的实现程度为15%,比2003年提高5个百分点

    5.农民生活质量方面的实现程度为28.7%

    6.资源环境方面的实现程度为-22.4%,比2003年提高14.1个百分点

   (二)分地区实现程度(见表11-2)

    1.总体上看,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差距拉大,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差距缩小

    2.从结构上看,东、中、西部地区人口素质、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方面差距较大

    3.西部地区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比东部地区至少落后10年,比中部地区落后5年左右

   (三)分省实现程度(见表11-3)

    1.上海、北京、天津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已经超过60%,走完了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2/3的路程

    2.浙江、广东、江苏、山东、福建、辽宁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在35%以上,走完了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1/3的路程

    3.河北、吉林、黑龙江、湖北、湖南、江西、山西、海南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在15%以上,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有了良好开端

    4.全国尚有14个省(区、市)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小于15%,西部地区部分省份尚未实现2000年总体小康目标

  二 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难点

   1.农民持续增收难

   2.农村社会进一步发展难

   3.农村教育仍然落后,人口素质提升难

   4.耕地保护难,节约农业用水难

   5.西部地区是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难点

 第十二章 农村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一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进展及效果

   (一)生态修复

    1.退耕还林

    2.水土流失及荒漠化防治

   (二)生态保护

    1.天然林与自然生态保护

    2.湿地保护

   (三)生态重建

    1.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

    2.农村水利建设

   (四)生态产品供给

  二 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

   (一)评价指标的选择

   (二)评价体系构建

    1.评价方法的确定

    2.评价指标的量化及综合指数分值的计算

   (三)评价结果分析

  三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展望

   (一)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重点

    1.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2.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3.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与管理

    4.农村能源体系建设

    5.改善人居生活环境

   (二)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途径

    1.优化协调农业生态系统

    2.健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法规制度

    3.构建农村生态环境安全体系

    4.提升农村生态环境科技水平

    5.强化农村生态环境管理

 专题一 农村土地法制建设

  一 农村土地法制建设现状

   (一)逐步完善和规范了农村多元化的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法律制度

   (二)初步建立起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法律制度

   (三)基本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农村土地管理法律制度

  二 农村土地法制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法律制度仍不尽完善

   (二)农村集体土地国家征收法律制度存在缺陷

   (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法律制度改革滞后

   (四)农村土地登记管理法律制度不统一、不规范

  三 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法律制度

   (一)尽快颁布《物权法》

   (二)修订完善《土地管理法》

   (三)修订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

   (四)制定和完善各类配套的专门法律法规

 专题二 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现实与法律困境

  一 集体建设用地的法律空间

  二 浙江湖州:规范存量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

  三 安徽芜湖:为国土资源部改革做政策和法律储备

  四 广东:从基层创新到地方立法

  五 昆山车塘村与南海洲村:农民集体土地进入市场的新途径

  六 农民集体土地进入市场须解决的政策和法律问题

   1.从根本上改变土地制度的二元性,实现农民集体土地与城市国有土地的“同地、同价、同权”

   2.尽快修改《土地管理法》中禁止农民集体建设用地出租、转让的条款,制定规范农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法律

   3.农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立法宗旨是让农民分享土地级差收益上升的成果

   4.改造农村集体所有制,确保农民成为土地流转收益的主要获得者

 专题三 征地制度改革

  一 征地制度改革进展

   (一)国务院发布决定,改进现行征地制度

    1.确立使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的补偿安置原则

    2.确立土地补偿费主要用于被征地农户的原则,改变了过去土地补偿费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规定

    3.进一步明确政府对被征地农民的安置责任,并从政策上拓宽安置途径

    4.强化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在征地过程中的权利

    5.规定国家重点项目必须将征地费用足额列入概算

   (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采取多种措施,改进征地工作

    1.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征地管理

    2.加强对征收土地方案被批准后的实施情况的核查

    3.立足长远,探索征地制度改革

  二 征地制度改革实践

   (一)改进征地补偿办法,提高征地补偿标准

   (二)为被征地农民建立基本生活保障

   (三)多渠道安置,促进被征地农民就业

   (四)完善征地程序,尊重农民民主权利,加强征地前的协商

  三 征地制度改革中需要探索和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征地权行使范围过宽,没有体现“公共利益”的要求

    1.法律未明确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土地征收超出“公共利益”的范畴

    2.国家垄断建设用地一级市场

    3.缺乏土地征收目的合法性的审查机制

   (二)补偿标准偏低,测算方法不合理

    1.征地补偿费标准偏低

    2.征地成本中,税费比例偏高

    3.没有考虑对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补偿

    4.没有体现土地利用的潜在价值

    5.农民的房屋等地上附着物的补偿标准不明确

   (三)安置政策不完善,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得不到保障

    1.现行法规对被征地农民安置措施的规定很不全面,缺乏操作性

    2.缺乏被征地农民就业促进政策

    3.没有建立适合被征地农民特点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四 征地制度改革方向

   (一)规范政府行为,慎用征地权

   (二)确认农民集体土地的财产权利,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征地补偿

   (三)着眼于长远生计,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体系

   (四)建立公开、公正的征地程序和征地纠纷的司法裁决机制

 专题四 耕地保护与土地整理

  一 耕地保护与土地整理工作历程

   (一)耕地保护工作历程

    1.第一阶段(1978~1985年):土地多头管理,耕地大量无序侵占

    2.第二阶段(1986~1996年):土地管理法制化,启动基本农田保护

    3.第三阶段(1997~1999年):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启动用地计划和规划

    4.第四阶段(2000年至今):耕地占补平衡和生态退耕

   (二)土地整理工作历程

  二 耕地保护与土地开发整理的现状和趋势

   (一)现行耕地保护制度体系

    1.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2.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3.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4.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有关政策

   (二)耕地保护和土地整理现状

    1.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2.生态退耕力度进一步加大,成为耕地减少的主要方向

    3.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逐渐成为耕地增加的主要来源

    4.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数量和建设规模不断增加

  三 耕地保护与土地开发整理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主要问题

    1.土地供求矛盾突出,耕地流失依然严重

    2.违法占地,低效占地现象依然严重

    3.补充耕地重开发,轻整理复垦

    4.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5.耕地补充存在占优补劣现象

    6.耕地质量存在下降乃至退化现象

    7.耕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二)原因分析

    1.耕地保护战略方面的原因

    2.经济机制方面的原因

    3.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

    4.制度保障方面的原因

    5.技术支持体系方面的原因

  四 耕地保护与土地整理的对策建议

   (一)改革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建立耕地保护的产权机制

    1.明晰集体土地产权,保障土地财产权特别是农民土地财产权,以此控制耕地转为非农用地

    2.建立土地流转机制,通过产权的最优配置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

    3.实行可转移的发展权制度

   (二)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耕地保护的经济机制

    1.完善耕地保护的经济约束机制,提高耕地资源占用成本

    2.建立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实现耕地保护的利益分享

   (三)完善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建立土地开发整理新机制

    1.继续实施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2.建立有效的耕地资源储备体系

    3.推行土地开发整理产业化

    4.重点做好土地整理和复垦工作

   (四)完善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制度,切实保护优质耕地

    1.严格界定基本农田,切实将优质耕地划为基本农田

    2.建立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区制度

    3.实施基本农田建设工程

    4.提高对基本农田建设的投入效益

    5.增加对保护耕地的农民的补贴

   (五)实施耕地生态管护制度,加强耕地利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

    1.建立耕地资源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监测制度

    2.加强耕地资源的生态环境建设

    3.加强退化耕地的治理

    4.加强对耕地的点源污染源的法律管理

   (六)完善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机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1.制定建设用地定额标准

    2.严格建设用地审批制度,严把市场准入关

    3.建立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制度

   (七)完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建立耕地保护的组织保障机制

    1.将耕地保护作为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

    2.建立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

 专题五 农村宅基地

  一 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

   (一)1949~1958年:宅基地属于农民私有财产,可自由流转

   (二)1959年至今:宅基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禁止宅基地流转

  二 农村宅基地现状

   (一)村庄建设用地规模总量大,扩张快,集约、节约用地潜力大

   (二)农村居民点分布零散,居民点规模差异明显

   (三)宅基地需求总量下降,新增宅基地呈逐年递减趋势

   (四)宅基地流转日益活跃,但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五)宅基地登记发证取得较大进展,但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

  三 农村宅基地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律法规不完善,有关规定滞后,加大了宅基地管理难度

   (二)宅基地规划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住宅建设用地规模失控

   (三)“空心村”、空置住宅依然存在,超标准占地现象较为普遍

   (四)宅基地的市场流转面临体制性障碍,隐形交易、产权纠纷多

   (五)农村宅基地初始登记发证工作进展缓慢,一些政策性问题突出

  四 政策建议与改革趋势

   (一)加强宅基地立法体系建设,规范宅基地管理

   (二)加强宅基地规划管理,改革宅基地审批制度

   (三)建立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

   (四)建立农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

   (五)建立合理的宅基地流转收益分配机制

   (六)建立统一的农民不动产登记制度,加快宅基地登记发证工作步伐

   (七)立足内涵挖潜,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整理

   (八)建立规范、有序的农村宅基地市场体系

 相关链接:2006年已经出版或即将出版的部分皮书

简 介:本书全面客观地回顾了2006年以来中国农村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等发展状况,并对中国农村未来发展面临的祧战进行了分析。

作者: 李小云 叶敬忠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1月

简 介:本书从多学科、多角度来探讨全球化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内容涉及面广,综合性极强,有强烈的时代感,并对农村发展的现实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 张晓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0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