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69

弱者的权利图书

The Rights of Disadvantaged Groups

SSAPID:101-3239-9186-09
ISBN:978-7-80230-976-0
DOI:
ISSN:
关键词:

弱势群体 法理 公正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探究有关弱势群体产生根源、弱势群体现象、各国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等问题,全面系统探讨了现阶段我国对弱势群体的保护问题。

相关信息

丛书名:民权学子文丛
作 者: 余少祥
编 辑:李媛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前言

 民权学子文丛总序

 后记

 上篇 社会弱势群体的解释理论

  第一章 什么是社会弱势群体

   第一节 概念特征

    一 经济贫困是社会弱势群体的主要特征

    二 权利贫困是社会弱势群体的重要特征

   第二节 定义解析

    一 应区别“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

    二 应区别“弱势群体”和“贫困群体”

    三 弱势群体概念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四 如何理解弱势群体是一个虚拟“群体”

   第三节 构成分类

    一 “特殊群体”论与“四种人”论

    二 边缘化个体论

  第二章 认知社会弱势群体的方法论

   第一节 阶级斗争论

    一 阶级斗争论的产生

    二 阶级斗争论与三维分析论

    三 阶级斗争论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 社会变迁论

    一 社会变迁与社会结构

    二 社会分化及其影响

    三 群体分化的形成

   第三节 社会分层论

    一 社会分层的概念结构

    二 社会分层与社会控制

    三 社会分层的理论阐释

     (一)结构功能论

     (二)冲突论

     (三)进化论

  第三章 社会弱势群体产生的三大根源

   第一节 制度性根源

    一 制度的概念特征

    二 制度与利益的联系

    三 制度如何造成贫困

     (一)“制度是贫困的总根源”

     (二)市场体制说

     (三)制度变迁说

    四 政治制度的影响

   第二节 法律根源

    一 权利不平等的法律根源

     (一)身份差等与等级制

     (二)权利不平等的立法根源

    二 经济不平等的法律根源

     (一)法律的价值是不是“效率”

     (二)法律如何造成社会贫困

      1.法律制度不完善是重要原因之一

      2.法非良法是造成某些人群贫困的重要根源

      3.法律对非法因素控制和打击不力也是贫富差距产生的重要根源

    三 实例研究:我国户籍法律制度

   第三节 公共政策根源

    一 公共政策概念本质

    二 公共政策对贫困的影响

     (一)两种不同理论

     (二)我国公共政策对贫困的影响

      1.“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2.掠夺性发展政策

      3.国家产业结构调整

      4.差别待遇政策

  第四章 我国当代弱势群体的产生及其特点

   第一节 弱势群体问题国际现状

    一 国家间贫富分化

    二 国家内部贫富分化

     (一)发展中国家情况

     (二)发达国家情况

   第二节 我国当代弱势群体的产生

    一 社会变迁:发生及影响

     (一)我国社会变迁的发生

     (二)主要影响

    二 群体分化:形成与危机

     (一)我国社会群体分化形成

     (二)贫富分化的社会危害

      1.炫耀性消费及其他

      2.社会弱势群体产生相对剥夺感

      3.社会不安全系数增加

   第三节 我国当代弱势群体的主要特点

    一 物质生活极其贫困

    二 制度和政策法律是重要成因

    三 数量规模十分庞大

 中篇 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的正当性理论

  第五章 政治学理论

   第一节 秩序与安全权论

    一 必要性分析

    二 正当性分析

   第二节 权利与人权理论

    一 权利理论的诠释

     (一)权利的定义分类

     (二)权利保护的正当性分析

      1.自然法学派思想

      2.德国古典哲学思想

      3.新自由主义的理解

    二 人权理论的诠释

     (一)人权的概念含义

     (二)人权保护的正当性分析

   第三节 平等权的理论视角

    一 政治法律平等的含义

    二 近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平等

     (二)自然法学派的平等思想

    三 现代:平等权与平等主义

     (一)勒鲁的平等理论

     (二)瓦尔策论“复合平等”

     (三)尼尔森的“激进平等主义”

    四 我国的经济平等思想

     (一)平均主义思想溯源

     (二)孙中山论经济平等

     (三)李大钊的“大同世界”说

  第六章 社会学理论

   第一节 权利社会学的阐释

    一 权利的社会基础

    二 权利的社会价值

     (一)道德权利论

     (二)法律权利论

   第二节 社会救助权理论

    一 社会工作与社会救助权

     (一)社会工作及其价值

     (二)社会救助权的概念

    二 社会救助权的历史考察

     (一)国外社会救助

     (二)我国社会救助

   第三节 福利权与弱势群体

    一 社会福利是一项权利

    二 社会福利模式类型

  第七章 伦理学理论

   第一节 人本主义的解读

    一 人本主义思想源流

     (一)古希腊早期

     (二)斯多亚学派

    二 近代人本主义简论

     (一)帕斯卡尔对人生的思考

     (二)18世纪“同情说”

     (三)康德:“人本身就是目的”

     (四)费尔巴哈:“人即人的最高本质”

    三 现代人本主义的诠释

     (一)生命哲学:“非理性”和“自由意志”

     (二)人本心理学:“本能需要”与“自我发展”

     (三)实用主义:人是认识的目的

     (四)现象学:人是时间的显现和见证

    四 后现代主义理论

   第二节 “仁爱”学说

    一 我国古代“人贵论”

    二 “仁爱”学说

     (一)孔子的“仁学”

     (二)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思想

     (三)“仁爱”与墨子“兼爱”的区别

    三 康有为的“博爱”学说

     (一)主要内容

     (二)理论来源

    四 “仁爱”思想简评

     (一)主要缺陷

     (二)等级预定是“仁爱”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关于“正义”理论

    一 词义考略

    二 正义观念起源

     (一)柏拉图的正义观

     (二)亚里士多德的“三种正义论”

     (三)权力正义论

    三 现代正义理论的诠释

     (一)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

     (二)哈耶克论“正义”与“自由”

     (三)德沃金的分配正义论

     (四)麦金太尔的“德性正义”与“善”

     (五)诺齐克“持有的正义论”

   第四节 关于“公正、公平”理论

    一 概念辨析

    二 主要理论观点

     (一)古典自由主义

     (二)旧福利经济学

     (三)新福利经济学

     (四)公平与平等“四单元论”

     (五)正义的“三要素”说

    三 公平的实现形式

     (一)罗尔斯的正义新论

     (二)平等与效率的优先性

     (三)哈贝马斯的“公平对话”规则

 下篇 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的基本方略

  第八章 构建弱势群体立法保护体系

   第一节 弱势群体立法保护原理

    一 立法保护原理论略

     (一)自然法学派思想

     (二)功利主义法学观点

     (三)汉密尔顿的“等级论”批判

    二 是平等保护还是特别保护

     (一)特别保护的法理分析

      1.是实质法治的要求

      2.是实质不平等的要求

      3.是社会正义的体现

     (二)特别保护的国际实践

   第二节 弱势群体立法保护新维度

    一 经济活动的法律规制

     (一)经济与法的关系原理

     (二)经济法在抑制贫富分化中的作用

     (三)实例研究: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

    二 人权立法与弱势群体权利保护

     (一)国际人权立法状况

     (二)我国人权立法的紧迫性

  第九章 弱势群体公共政策与行政保护

   第一节 公共政策与行政保护原理概析

    一 公共政策保护原理简论

     (一)传统公共政策价值依据

     (二)“新公共管理”思想

     (三)“新公共行政”学派

    二 行政法律保护原理简论

     (一)社会主义学说

     (二)经济学的争论

     (三)政府的主要经济义务

    三 “第三部门”与弱势群体保护

     (一)“第三部门”的兴起

     (二)“第三部门”的地位与功能

     (三)我国“第三部门”的主要缺陷

   第二节 弱势群体行政法律保护新思维

    一 社会贫困与反贫困实践

     (一)贫困的概念结构

     (二)经济增长与贫困积累

      1.全球贫困现状

      2.就业率与减轻贫困

     (三)反贫困模式转换

    二 贫困文化与人力资本战略

     (一)贫困文化论

     (二)教育与文化资本的作用

      1.人力资本递增收益理论

      2.文化资本与社会分层

     (三)教育在反贫困实践中的成功

    三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重构

     (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现状

     (二)如何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超额累进税制

      2.负所得税法

  第十章 司法正义:弱势群体的最后屏障

   第一节 司法保护之性质原理论略

    一 司法保护的性质作用

     (一)司法保护价值原理

     (二)司法保护制度机理

     (三)“最后屏障”的法律含义

    二 平等保护与倾斜保护

     (一)平等保护是基本原则

     (二)倾斜保护的特定价值

      1.倾斜保护的实体含义

      2.对公权力的适当限制

    三 我国弱势群体司法保护主要缺陷

     (一)司法工具主义及影响

     (二)司法体系非理性化

   第二节 弱势群体司法保护制度构造

    一 宪法诉讼与弱势群体权利救济

     (一)宪法诉讼保护弱势群体的制度功能

      1.保障基本权利

      2.制止法律排斥

     (二)宪法诉讼实践

    二 法律援助与弱势群体权利保障

     (一)法律援助制度理念

     (二)国外发展概况

     (三)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

1.阎青春主编《社会福利与弱势群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周勇:《少数人权利的法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4.李强:《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5.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6.《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1996。

7.《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

8.关信平:《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9.汝信等:《200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0.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

11.夏勇:《中国民权哲学》,三联书店,2004。

12.夏勇:《人权概念起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13.夏勇:《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14.郭道晖:《法的时代精神》,湖南出版社,1997。

15.张志铭:《法理思考的印迹》,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16.刘作翔:《迈向民主与法治的国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17.卓泽渊:《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1999。

18.陆学艺:《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9.陈桂棣、春桃:《中国农民调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0.胡汉民:《总理全集》,上海民智书局,1930。

21.《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

22.《李大钊文集》,人民出版社,1984。

23.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24.贺卫方:《运送正义的方式》,上海三联书店,2002。

25.信春鹰主编《公法》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1。

26.李林:《走向宪政的立法》,法律出版社,2003。

27.邓正来:《哈耶克法律哲学的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

28.李步云:《人权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9.陈燎原、王人博:《权利及其救济》,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30.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31.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三联书店,1995。

1.〔美〕吉尔伯特等:《美国阶级结构》,彭华民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美〕拉蒙特:《人道主义哲学》,贾高建等译,华夏出版社,1990。

3.〔美〕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商务印书馆,2003。

4.〔美〕博登海默:《法理学》,邓正来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

5.〔德〕泡尔生:《伦理学体系》,蔡元培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6.〔英〕斯宾塞:《社会静力学》,张雄武译,商务印书馆,1996。

7.〔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探本》,唐钺译,商务印书馆,1959。

8.《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三联书店,1959。

9.〔法〕柏格森:《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王作虹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10.〔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1.〔美〕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等译,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12.〔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沈宗灵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

13.〔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4.〔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

1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7。

16.〔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17.〔英〕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邓正来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18.〔美〕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19.〔英〕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20.〔美〕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64。

22.〔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等译,东方出版社,1998。

23.〔法〕巴斯夏:《财产、法律与政府》,秋风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24.《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90。

25.〔法〕勒鲁:《论平等》,王允道译,商务印书馆,1988。

26.〔日〕青井和夫:《社会学原理》,刘振英译,华夏出版社,2002。

27.〔英〕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猛等译,三联书店,1997。

28.〔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9。

29.〔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邓正来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0.〔日〕渡边雅男:《现代日本的阶层差别及其固定化》,陆泽军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31.〔美〕李普塞特:《一致与冲突》,张华清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2.〔德〕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

33.〔美〕罗斯:《社会控制》,毛永政译,华夏出版社,1987。

34.〔法〕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三联书店,2005。

35.〔法〕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梁向阳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36.〔美〕诺斯:《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三联书店,1994。

37.〔法〕德萨米:《公有法典》,黄建华等译,商务印书馆,1985。

38.《狄德罗哲学选集》,江天骥等译,商务印书馆,1979。

39.〔美〕斯卡皮蒂:《美国社会问题》,刘泰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40.〔美〕萨缪尔森等:《经济学》,高鸿业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41.〔美〕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张华清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42.〔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

43.〔英〕米勒:《社会正义原则》,应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44.〔法〕克罗齐埃:《被封锁的社会》,狄玉明等译,商务印书馆,1989。

45.〔美〕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盛洪等译,三联书店,1994。

46.〔美〕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平新乔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3。

47.〔美〕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48.〔美〕罗伯特·考特等:《法和经济学》,张军等译,三联书店,1994。

49.〔英〕罗素:《论权力》,靳建国译,东方出版社,1988。

50.〔美〕伦斯基:《权力与特权》,关信平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51.〔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候健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

52.〔德〕费希特:《自然法权基础》,谢地坤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

53.〔美〕凯尔曼:《制定公共政策》,商正译,商务印书馆,1990。

54.〔美〕布坎南等:《赤字中的民主》,刘廷安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55.〔德〕马丁等:《全球化陷阱》,张世鹏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56.〔印〕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王宇等译,商务印书馆,2000。

57.〔美〕哈林顿:《另一个美国》,卜君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

58.〔美〕理查德·T.乔治:《经济伦理学》,李布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9.〔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

60.〔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

61.〔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2.〔美〕德沃金:《法律帝国》,李常青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63.〔英〕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夏勇等译,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64.〔英〕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严复译,商务印书馆,1974。

65.〔法〕摩莱里:《自然法典》,黄建华等译,商务印书馆,1985。

66.〔日〕金泽良雄:《经济法概论》,满达人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

67.〔美〕波斯纳:《反垄断法》,孙秋宁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68.〔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2。

69.〔美〕库珀:《行政伦理学》,张秀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70.〔美〕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曹沛霖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71.〔美〕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吴珠华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72.〔日〕大须贺明:《生存权论》,林浩译,法律出版社,2001。

73.〔英〕庇古:《福利经济学》,高耀琪译,商务印书馆,1972。

74.〔美〕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高榕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75.〔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82。

76.〔美〕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

1.《日知录》

2.《文献通考》

3.《逸周书》

4.《论语》

5.《孟子》

6.《墨子》

7.《论衡》

8.《四书章句集注》

9.《明夷待访录》

10.《春秋繁露》

11.《国语》

1.李林:《法治社会与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前线》2001年第5期。

2.李斌:《市场推进下的中国城市弱势群体及其利益受损分析》,《求实》2002年第5期。

3.王思斌:《社会转型中的弱势群体》,《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3期。

4.钱再见:《中国社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扶持政策》,《社会保障制度》2003年第1期。

5.周晶:《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中弱势阶层的概念及其生成原因》,《学术探索》2004年第1期。

6.李昌麒:《弱势群体保护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法学》2004年第2期。

7.孙立平:《我们在开始面对一个断裂的社会》,《社会学》2002年第10期。

8.李培林等:《消费分层:启动经济的一个重要视点》,《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9.段敏芳:《弱势群体如何走出贫穷的恶性循环》,《财贸研究》2002年第5期。

10.徐道稳:《论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价值转变和价值建设》,《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4期。

11.姚建平:《我国政府对贫困群体的责任之演变》,《求实》2004年第11期。

12.夏勇:《权利哲学的基本问题》,《法学研究》2004年第3期。

13.覃有土等:《略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法学评论》2004年第1期。

14.占志刚:《试论弱势群体及其法律保护》,《行政与法》2003年第3期。

15.周晓唯:《按要素分配的法经济学分析》,《人文杂志》2002年第3期。

16.吴忠民:《公正新论》,《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17.俞吾金:《西方的人权理论与儒家的人的学说》,《学术界》2004年第2期。

18.李步云:《论人权的本原》,《政法论坛》2004年第2期。

19.杨立雄:《社会保障:权利还是恩赐》,《财经科学》2003年第4期。

20.李强等:《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城镇贫困层及缓解对策》,《新视野》1997年第4期。

21.孙诚等:《弱势群体生存发展与人力资本投资》,《中国科技论坛》2003年第6期。

22.陈真等:《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当代法学》2002年第8期。

1.〔日〕守谷基明:《日本经济成长中的诸问题与制度变迁、变革、转型的轨迹》,《日本研究》2004年第3期。

2.〔韩〕洪斗承:《职业、阶层结构的变化和展望》,韩国社会学会编《韩国社会走向何处》。

3.〔美〕倪志伟等:《国家社会主义改革中市场过渡与社会转型》,《国外社会学》1998年第6期。

4.〔美〕倪志伟:《市场转型:社会主义从再分配向市场的转型》,《国外社会学》1996年第5期。

5.〔美〕伊万·撒列尼等:《东欧社会转型中的精英循环与再生产》,《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6期。

6.〔英〕克莱尔:《消除贫困与社会整合:英国的立场》,《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0年第4期。

7.〔美〕科斯:《生产的制度结构》,《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2年第3期。

8.〔美〕科布:《反贫困与社会公共政策——制定防止贫困政策》,《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9.〔日〕高坂健次:《从社会阶层看战后日本社会变动》,《东南学术》2000年第2期。

10.〔印〕帕帕拉、阿拉卡恩·沙玛:《印度的全球化与社会排他性》,《开放导报》2003年第11期。

11.〔挪〕艾德:《人权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外国法译评》1997年4月期。

12.〔美〕卡多佐:《司法过程中历史、传统和社会学方法的作用》,《中外法学》1997年第6期。

1.Rothman,Practice with Highly Vulnerable Clients:Case Management and Community-Based Service,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95.

2.R.Dahrendorf,Class and Class Conflict in Industrial Society,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

3.R.H.Coase,The Firm,the Market,and the Law,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

4.H.D.Lasswell and A.Kaplan,Power and Society,NH:Yale University Press,1970.

5.Schleifer and Robert Vishney,Corruption,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58,1993.

6.Robert.L.Barker,The Social Work Dictionary,3rd ed. Washington DC:NASW Press,1995.

7.Rawls,A Theory of Justice(revised edition),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8.Jurgen Habermas,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Vol. I,Beacon Press,Boston,1984.

9.Ju Ronald Dworkin,Sovereign Virtu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

10.Habermas,The Theory of Ronald Dworkin,Sovereign Virtu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

11.Kai Nielsen,Marxism and the Moral Point of View,Westview Press,1989.

12.John Rawls,Political Liberalism,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6.

13.G.Almond,Comparative Political System,The Journal of Politics,Vol. 18.

14.William G.Flanagan,Urban Sociology:Images and Structure,Copyright 1990 by Ally and Bacon,A Divission of Simon &Chuster,Inc.Boston.

15.Edward C.Banfield,The Unheavenly City Revisited,Boston,1974.

16.Bourdieu P.,Practical Reason:On the Theory of Action,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8.

17.Klingner D.E. & Nalbandian J.,Public Personal Management:Contexts and Strategies.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 Inc,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