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新媒体与社会(第二十一辑)图书

New Media and Society (No.21)

SSAPID:101-3237-8973-20
ISBN:978-7-5201-2342-6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辑“专题策划”以探讨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为要,这是因为微信逐渐成为社会生活中重要的媒介现象和信息范式;“学术沙龙”聚焦媒介使用及其对人的影响,分别以手机、微信、品牌社区为研究平台,关注人的面子观及其媒介使用、人际关系的建构、品牌社区关系的塑造等问题;“个案研究”集中关注媒介作为公共表达的空间,对呈现社会议题、凸显社会情感、体现社会责任、服务社会大众等职能的实现;“他山之石”重点考察美国灾难应急管理的体制特征与运行机制。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谢耘耕 陈虹
编 辑:孙燕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5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G2 信息与知识传播

 《新媒体与社会》辑刊征稿启事

 卷首语

 《新媒体与社会》(第二十一辑)编委会

 观点荟萃

  观点荟萃

 专题策划

  移动新媒体社会责任的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

   一 新媒体社会责任的现实观照

   二 移动新媒体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与现状考察

    (一)移动新媒体社会责任的指标构建

    (二)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移动新媒体社会责任现状考察

     1.数据获取

     2.移动新媒体社会责任的现实状况

   三 移动新媒体社会责任的现实困境

    (一)信息“原创”与“深度”欠缺持续性

    (二)社会监督的多维观照不均衡

    (三)对传统文化资源未进行深层挖掘

    (四)“用户体验”与“互动”创新不足

   四 移动新媒体社会责任的破困路径

    (一)锻造深层次内容品质,增值信息服务

    (二)提供全方位环境监测,改善监督成效

    (三)传衍高价值精神内涵,提升文化品格

    (四)构建多样化互动体验,促进关系协调

  政务新媒体构建城市形象策略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与样本选择

   四 研究发现

    (一)广州政务“双微”平台信息发布规律与特征

     1.信息发布时间与规模

     2.信息发布形式

     3.信息内容倾向性

     4.信息内容来源

     5.信息内容主题

    (二)广州政务“双微”平台呈现的广州城市形象

     1.广州城市政府形象

     2.广州城市经济形象

     3.广州城市文化形象

     4.广州城市环境形象

     5.广州城市交通形象

     6.广州城市市民形象

   五 广州政务“双微”平台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发布形式单一

     2.发布内容比例失衡

     3.本地特色元素呈现不足

     4.新媒体优势未凸显

     5.信息发布混乱,发布机构各自为政

    (二)改进对策

     1.明确城市定位,丰富发布内容与形式

     2.统一规划部署城市形象传播工作

     3.加强媒介联合,实现“双微”互动

     4.提升运营人员媒介素养

  微媒体:政民关系中的微渠道

   一 问题意识

   二 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一)政务微媒体及传播效果

    (二)政务微媒体及政府传播

   三 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设计

     1.文章发布频次与文章阅读量

     2.文章主题

     3.文章体裁

     4.排版元素

     5.栏目设置

   四 研究结果

    (一)栏目分析

    (二)内容分析

     1.文章发布数量及阅读量

     2.文章主题

     3.文章体裁

     4.排版元素

   五 结论与讨论

    (一)尊重传播规律,重视微媒体的渠道作用

    (二)兼顾政务与服务,促进“以公众为中心”的政府转型

    (三)增强互动性,打造平等沟通的“微关系”

  微信政治参与:大数据时代地方政府嵌入式治理的创新之道

   一 问题的提出与文献简评

   二 微信政治参与:大数据时代的新民主模式

    (一)微信好友具有高同质性

    (二)微信功能涉及范围广

    (三)微信点对点互动精准

     1.信息传递的多载体性“点燃”了公众参与积极性

     2.信息理解度更深更广,公众参与更便捷

     3.信息传递更具精准性和及时性,政府回应性增强

   三 嵌入式治理:微信政治参与与地方政府治理的融合

    (一)微信政治参与“嵌入”地方政府治理的必要性

    (二)微信政治参与“嵌入”地方政府治理的挑战

   四 路径依赖:优化微信政治参与“嵌入”地方政府治理的途径

    (一)健全微信治理制度,倒逼政府治理变革

    (二)创新改革思路,发挥非正式规则影响

    (三)发挥相关利益主体的积极作用

   五 结语

 学术沙龙

  中国人的面子观与智能手机功能的使用

   一 引言

   二 文献综述

    (一)智能手机不同功能的使用

    (二)社会交往与智能手机使用

    (三)面子与智能手机使用

    (四)群体压力与智能手机使用

   三 研究方法

    (一)样本来源

    (二)研究设计

   四 研究结果

   五 讨论

  社交媒介微信的日常使用与人际关系的建构

   一 引言

   二 研究方法

   三 微信“我—你”人际交往中的关系张力

    (一)易生易死的微信关系

    (二)微信人际关系的不确定性

   四 微信人际交往中的关系调控

    (一)微信人际交往中的讯息控制

    (二)微信人际交往中的情境控制

   五 总结

  品牌社区感知特征如何影响用户的品牌社区关系?

   一 研究背景

   二 文献回顾和研究框架

    (一)文献回顾

     1.在线品牌社区感知特征

     2.感知有用性与在线品牌社区满意度

     3.感知互动性与在线品牌社区满意度

     4.在线品牌社区满意度与认同度

     5.在线品牌社区满意度与忠诚度

    (二)研究框架

   三 研究方法

    (一)问卷构成

    (二)样本来源

   四 研究结果

    (一)结构方程模型拟合优度检测

    (二)实证研究结果

   五 讨论与总结

  微博红人广告行为的预期背离及其影响

   一 引言

   二 文献综述

    (一)名人广告及其作用机制

    (二)预期违背理论:阐释微博红人广告影响的理论框架

   三 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实验设计

    (二)概念测量

     1.对名人的依恋度

     2.背离值

     3.积极反应程度

     4.控制变量

   四 研究结果

   五 结论与讨论

    (一)粉丝对于两类微博红人发布广告的评估和影响因素因微博博主身份不同而有显著差异

    (二)名人微博博主和粉丝之间关系由虚拟接触慢慢转化为准人际互动关系

    (三)微博博主身份影响粉丝与博主的互动和交流并进而影响背离预期理论对粉丝态度和行为的预测

    (四)微博博主身份是影响微博广告效果的主要因素

  网络直播平台的使用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吗?

   一 引言

   二 文献综述

    (一)社交媒体使用与心理健康

    (二)直播平台使用强度、动机与心理健康

   三 研究方法

    (一)被试采集

    (二)变量测量

     1.直播平台的使用强度测量

     2.直播平台的使用动机测量

     3.主观幸福感测量

   四 研究结果

    (一)测量模型

    (二)结构模型

   五 讨论

    (一)研究发现

     1.直播平台的使用与主观幸福感正相关

     2.直播平台的使用可以促成受众对直播平台的使用动机

     3.使用动机作为完全中介变量影响直播平台受众的主观幸福感

    (二)研究局限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社交媒体使用对社会资本的影响机制研究

   一 引言

   二 文献综述

    (一)凝聚型社会资本和桥梁型社会资本,线上与线下

    (二)社交媒体与社会资本

   三 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数据

    (二)测量

     1.社会资本

     2.社交媒体使用

     3.控制变量:人口学变量

   四 研究结果

   五 结论与讨论

    (一)社交媒体对线上/线下凝聚型社会资本和线上/线下桥梁型社会资本的影响机制

    (二)凝聚型社会资本、桥梁型社会资本在线上线下的影响和转换机制

    (三)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趋势

  美国智库涉南海议题生产特征和传播方式研究

   一 引言

   二 布鲁金斯学会涉南海议题生产特征与传播方式

    (一)布鲁金斯学会对南海问题的关注呈增长趋势

    (二)通过生产各种出版物设置议题与引导舆论

    (三)机构专家的教育背景优越,“旋转”于政界、业界、学界

    (四)举办高频率的公开讨论活动,成为南海政策的权威诠释者

   三 小结与讨论

  文化产业发展的伦理特质及其文化动能

   一 引言

   二 研究现状

   三 “传播伦理”:定义、思维与方法

    (一)“传播伦理”的定义

    (二)关系思维

    (三)“传播伦理”:观察的视角和方法

   四 文化产业发展透显传播伦理特质

    (一)伦理实体与伦理自生性

    (二)经济文化的伦理共生性

    (三)关系联动的伦理派生性

    (四)个体选择与制度伦理

   五 伦理建构激发文化产业发展动能

    (一)主体革命与伦理教化功能

    (二)伦理空间与组织结构功能

    (三)创造本能与精神家园功能

   六 结语

  新形势下探索思想宣传工作的网络传播技巧

   一 营造网络信息传播的仪式观

   二 区分网络传播对象的差异性

   三 重视网络宣传形式的生动性

    (一)整合传播碎片化提升内容品质

    (二)技术创新有助宣传形式生动性

  法律与科技:社交媒体中律师职业伦理之建构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社交媒体对律师职业的嵌入

    (一)中国社交媒体中的律师职业

    (二)美国社交媒体中的律师职业

   三 社交媒体中常见的律师职业伦理风险

    (一)风险类型一:保密义务

    (二)风险类型二:律师广告

    (三)风险类型三:不当交往

   四 完善社交媒体中的律师职业伦理

    (一)原则一:保持独立(Independence)

    (二)原则二:促进正直(Integrity)

    (三)原则三:明确责任(Responsibility)

    (四)原则四:强调保密(Confidentiality)

    (五)原则五:维护信任(Confidence)

    (六)原则六:细化政策(Policy)

   五 结论

  新媒体视域下的传播变局:融合与转型

   新媒体发展与媒体融合

   智能媒体时代的坚守与变革

   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

   新闻人才培养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新媒体语境下当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一 新媒体传播理论与实践

   二 流行文化与消费社会

   三 媒介运营与品牌管理

   四 国家形象与战略传播

 个案研究

  基于大数据的公共服务研究:对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公共自行车的新闻报道的内容分析

   一 前言

   二 文献综述

    (一)公共服务

    (二)公共交通服务与公共自行车系统及发展背景

    (三)共享单车的发展及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

    (一)研究流程

    (二)数据来源

    (三)类目构建

    (四)编码员间信度

   四 研究发现

    (一)新闻报道量时间趋势(整体数据)

    (二)报道提及地区(整体及抽样数据)

    (三)报道提及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品牌(整体及抽样数据)

    (四)新闻类型(抽样数据)

    (五)服务模式设计主导方(抽样数据)

    (六)优势理念(抽样数据)

    (七)治理难点(抽样数据)

    (八)改善与调整措施(抽样数据)

    (九)对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的整体态度(抽样数据)

    (十)焦点热词(中文)(抽样数据)

   五 结语

    (一)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成为热门议题,尤其在中国大陆地区

    (二)当前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发展现况

    (三)优势理念:大陆重视便利,台湾关心环保/绿色出行

    (四)自行车管理/维护问题是最大治理难点,制定管理规范政策是呼声最高的改善措施

  “新史记”:自媒体时代的一种公共话语表达

   一 自媒体时代“新史记”的创作概况

   二 2016年微信空间“新史记”的内容分析

   三 微信空间“新史记”的结构与效果分析

   四 结语

  网络公共事件中的传者框架与网民情绪探究

   一 引言

   二 文献综述与研究问题

   三 研究方案

    (一)案例选择与数据收集

    (二)研究设计

   四 研究分析

    (一)传者框架与网民情绪类型、情绪强度

     1.传者框架下网民负性情绪极化现象

     2.传者框架下的负性情绪调节

    (二)传者框架与网民情绪指向

     1.网民“指桑骂槐”式情绪宣泄在事件定性框架中尤为突出

     2.官方解释框架下网民情绪集中于事件的曲直是非

   五 讨论与思考

  流动中的“我”:23名在英中国青年留学生于社交媒体的选择与书写

   一 引言

   二 研究问题、研究对象与方法说明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三 社交媒体的选择:流动中的“我”的初步表达

    (一)“我是谁”:中国人都用微信

    (二)流动中的“中国圈子”

   四 断裂或勾连:社交媒体书写里流动“我”的深层次诠释与自我调适

    (一)线下优越感消逝中,线上“美好”的极力彰显

    (二)日常生活“全面”书写中的自我诠释与自我经营

    (三)“互依型”自我的极致呈现与逐渐变迁

   五 结语

  传播视角下的素食研究:素食作为一种生命传播空间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结果

    (一)素食馆:从居家到出家

    (二)布道会:从今生到来世

    (三)新媒体:从现实到虚拟

   四 结语

 他山之石

  美国灾难应急管理的特征与启示

   一 美国应急管理体制特点

    (一)明确管理制度与准则,注重“核心能力”的建立

    (二)构建网络协同体制,确立“全社会参与”理念

   二 飓风“厄玛”中政府应急管理运行机制

    (一)灾前:有效预测预警

    (二)灾中:快速应急响应

     1.应急决策

     2.信息沟通

     3.社会动员与合作

    (三)灾后:积极善后处理

   三 经验启示

    (一)明确权责,健全制度

    (二)多元参与,协同联动

    (三)精准测报,集成响应

    (四)互联互通,全民共治

《新媒体与社会》辑刊是国内第一本以新媒体与社会为基本研究范畴的学术辑刊,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本辑“专题策划”以探讨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为要,这是因为微信逐渐成为社会生活中重要的媒介现象和信息范式。“学术沙龙”聚焦媒介使用及其对人的影响,分别以手机、微信、品牌社区为研究平台,关注人的面子观及其媒介使用、人际关系的建构、品牌社区关系的塑造等问题。“个案研究”集中关注媒介作为公共表达的空间,对呈现社会议题、凸显社会情感、体现社会责任、服务社会大众等职能的实现。“他山之石”重点考察美国灾难应急管理的体制特征与运行机制,从制度、主体、技术、理念四个方面阐述美国灾难应急管理体制对我国应急管理的启示意义。《新媒体与社会》辑刊力求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媒介生态环境中追求学术思想的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