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92

志愿家庭:北京经验与反思图书

Family Volunteering: A Critical Evaluation on its Practices in Beijing

SSAPID:101-3235-5688-76
ISBN:978-7-5201-3117-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推动的“志愿家庭行动”为研究对象,描述了“志愿家庭”的家庭特点、教育方式及构成特征,展示了“志愿家庭”的参与表现、亲子合作和收益状况,分析了“志愿家庭”的未来参与倾向及制约因素,探讨了“志愿家庭行动”的推行特点及组织方存在的问题,比较了专业机构介入“志愿家庭行动”可能带来的变化,并在分析导致家庭志愿服务发展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破解困境的思路。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社会治理智库论坛丛书
作 者: 张网成 郭新保
编 辑:佟英磊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后记

 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缘起与问题

  二 文献回顾

   (一)家庭志愿服务研究

   (二)亲子义工研究

  三 他山之石

   (一)家庭志愿服务定义

   (二)家庭志愿服务功能

    1.家庭教育与家庭团结功能

    2.志愿者组织建设功能

    3.社区服务拓展功能

  四 理论依据

  五 研究假设

  六 研究方案与实施情况

 第二章 “志愿家庭”的特征

  一 “志愿家庭”家长之特征

   (一)性别分布

   (二)年龄分布

   (三)学历分布

   (四)信仰分布

   (五)职业分布

   (六)收入分布

   (七)小结

  二 “志愿家庭”家长的时间利用

   (一)工作/学习时间

   (二)家务劳动时间

   (三)家庭休闲时间

   (四)照料孩子时间

   (五)社会交往时间

   (六)时间段之间的关联

   (七)小结

  三 “志愿家庭”的家庭特征

   (一)家庭人口规模

   (二)家庭生活水平

   (三)家庭关系

    1.夫妻关系

    2.亲子关系

   (四)家庭互动

    1.家庭游戏

    2.家庭外出活动

   (五)孩子成长状况

   (六)家庭特征的内在联系

   (七)小结

  四 “志愿家庭”的家庭教育

   (一)教育主体

   (二)价值观教育

   (三)教育方式

   (四)家庭公益传承

    1.原生家庭的公益传统

    2.慈善捐赠

    3.非家庭志愿服务

   (五)家庭教育特征的内部关联

   (六)小结

 第三章 “志愿家庭”的行动参与

  一 “志愿家庭”的构成

   (一)注册时间

   (二)注册人数

   (三)亲子结构

   (四)小结

  二 “志愿家庭”参与服务的情况

   (一)参与次数

   (二)参与地点

   (三)活动组织方/举办方

   (四)信息渠道

   (五)参与时间

   (六)参与动机

   (七)活动类型

   (八)承担角色

   (九)小结

  三 “志愿家庭”服务中的亲子合作

   (一)亲子合作次数

   (二)亲子合作阶段

   (三)小结

  四 “志愿家庭”参与的制约因素

   (一)个人归因

   (二)组织归因

   (三)小结

 第四章 “志愿家庭”行动的影响力

  一 “志愿家庭”行动的家庭建设功能

   (一)“志愿家庭”家长收益

   (二)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三)对其他家人的影响

   (四)对整个家庭的影响

   (五)小结

  二 对“志愿家庭”功能的认识

   (一)对“志愿家庭”功能的认知

   (二)参与经历对“志愿家庭”功能认知的改变

   (三)小结

  三 对“志愿家庭”未来的期待

   (一)未来参与倾向

   (二)对“志愿家庭”制度化的态度

    1.对中小学开设志愿服务课程的看法

    2.对志愿服务记录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看法

   (三)小结

 第五章 “志愿家庭”行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 注册而不参加的因素分析

   (一)文献回顾和回归模型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

   (三)小结

  二 未来不更多参加的影响因素现象分析

   (一)文献回顾和回归模型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

   (三)小结

  三 专业机构介入与未来取向

   (一)“志愿家庭”行动推进模式

   (二)专业机构介入与未来取向的制约因素

   (三)家庭收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四)小结

 第六章 发现与讨论

  一 主要发现

  二 反思

彼得·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李国武译,商务印书馆,2008。

苌自玉啸:《新时期学校、家庭、社会教育问题的若干思考》,《中华少年》2017年第27期。

陈宗胜、周云波:《文化程度等人口特征对城镇居民收入及收入差别的影响》,《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第4期。

陈英和、姚端维、郭向和:《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年第3期。

曾锦华:《亲子义工现象探究——以广东省中山市为例》,《少年儿童研究》2010年第13期。

邓国胜:《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模式》,《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2期。

范明林:《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盖荣华、高军晖:《基于GIS的中国宗教信仰人口比例的地理分布研究》,《科技创新导报》2016年第1期。

共青团北京市委:《小手拉大手:做志愿,家庭一起来》,《中国共青团》2015年第9期。

何九梅:《北京市居民休闲方式探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3页。

胡侠玲:《家庭濡养视角下的慈善伦理教育路径探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年第21期。

湖北省妇联:《家庭志愿者在行动》,《中国妇运》2009年第11期。

胡育:《试论亲子教育的内涵与功能》,《教育科学》2009年第3期。

纪秋发:《美国人参与志愿服务现状及启示》,《北京青年研究》2016年第4期。

金雪芬:《论休闲之“成为人”的价值意蕴》,《旅游学刊》2012年第9期。

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新时期家庭教育的特点、理念、方法研究》课题组:《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人民教育》2012年第1期。

靳利飞:《对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78期。

亚诺什·科尔奈:《短缺经济学》,张晓光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

李俊娟等:《家庭志愿者督导下的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遵医行调查》,《医学动物防制》2013年第12期。

李生兰:《关于上海市区幼儿双休日活动的调查》,《学前教育研究》1997年第2期。

李珊、李小艺、杨健羽:《探析新加坡儿童权益保护法律体系》,《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

李慧芸:《主客观双视角下的北京市中等收入群体研究》,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第28页。

李玉洁:《小学亲子义工活动现状研究与调试——以西岗区石道街小学为个案研究》,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硕士学位论文,2013。

李燕平:《基于心理契约论的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第2期。

李仲广、卢晶:《基础休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第96页。

廖丰淇:《志工家庭亲子关系之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第25页。

刘程程、刘杨、赵小平:《影响志愿态度和行为差异的因素分析——以计划行为理论为视角》,《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6年第4期。

刘德谦、夏杰长、杜志雄等编著《2015-2017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17。

刘艳丽、尚立富:《家庭公益教育的障碍及其破解机制研究》,《当代教育与文化》2016年第3期。

卢长怀:《中国人的休闲观》,《世纪桥》2007年第10期。

罗伯特·斯特英斯:《休闲与幸福:错综复杂的关系》,刘惠梅译,《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年第42卷第1期。

马晓强:《“科尔曼报告”述评——兼论对我国解决“上学难、上学贵”问题的启示》,《教育研究》2006年第6期。

马和民、高旭平:《教育社会学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牛文元主编《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2012》,科学出版社,2012。

欧阳洁:《家庭系统理论对当前亲子教育的启发与思考》,《长江论坛》2015年第5期。

上海市妇联:《人人参与 人人分享——记上海“星期六家庭志愿者活动日”活动》,《中国妇运》1997年第9期。

邵兰芳、冯舒明:《因为我们是上海世博志愿者——记南码头社区家庭志愿者分队二三事》,《浦东开发》2010年第10期。

宋燕、周鸿:《双休日亲子教育实施现状调查》,《学前教育研究》2009年第12期。

佟新、戴地:《积极的夫妻互动与婚姻质量——2011年北京市婚姻家庭调查分析》,《学术探索》2013年第1期。

王新松、赵小平:《中国城市居民的志愿行为研究:人力资本的视角》,《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王务均:《美国公益教育的理论基础、路径选择与经验启示》,《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年第2期。

王琪延:《中国城市居民生活时间分配分析》,《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4期。

王琪延、韦佳佳:《北京市居民休闲时间不平等研究》,《北京社会科学》2017年第9期。

杨菊华:《时间利用调查的性别差异——1990~2010年的变动趋势与特点分析》,《人口与经济》2014年第5期。

姚海涛:《论和谐家庭的内涵及其构建》,《学术论坛》2010年第8期。

张翠娥:《家庭社会工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张莉萍:《亲子关系促进工作坊——家庭社会工作的示范作用》,《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张璐斐、张琦光:《亲子教育中的误区》,《开放时代》2001年第4期。

张文霞、朱东亮:《家庭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章苏静、金科:《亲子关系与儿童网瘾防治策略》,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张网成:《中国公民志愿行为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张网成:《我国公民个人慈善捐赠流向研究》,《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8期。

张网成、吴珊珊:《社会交换论视角下志愿者中断服务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志愿者的一项调查》,《社会发展研究》2015年第2期。

张网成:《规制失效与志愿者中断服务——基于北京师范大学的一项调查》,《青年研究》2015年第5期。

张网成:《从“发展”到“创新”——对“中国模式”的解读》,《当代世界》2008年第2期。

张网成:《我国宗教信徒志愿行为的殊异性及其解释——基于一项调查的实证分析》,《社会建设》2016年第1期。

张网成、林伟伟:《大学生志愿者的挫折反应及其对策调查》,《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

张网成:《什么是家庭志愿服务》,《中国社会工作》2016年10月上。

张网成:《家庭志愿服务这样实现“三收益”》,《中国社会工作》2017年4月上(总第298期)。

张网成:《家庭志愿服务:欧美经验及对我国政策设计的启示》,《社会发展研究》2017年第1期。

张网成:《台湾地区模范家庭志愿服务评选》,《中国社会工作》2017年11月上。

郑春玲:《志愿家庭让志愿服务更暖心》,《北京教育(普教)》2016年第9期。

郑永森:《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深圳市三所高校的问卷调查》,《人民论坛》2013年第17期。

Alexis Palmer(April 2005). “Family Deepening:A Qualitative Inquiry into the Experience of Families who Participate in Service Missions.” Master of Science Department,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Baumrind,Diana,“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Style on Adolescent Competence and Substance Abus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Vol.11 (1),1991,pp.55-95.

Cackowski,E.,Sanders,J.,and Styers,D.(n.d.). Family Volunteer Primer. Washington,DC:Points of Light Foundation.

Canada Survey of Giving,Volunteering and Participating,Ottawa,Catalogue No.71-542-XPE,2009.

Clary,E.G,Snyder,M.,& Ridge,R.(1992). “Volunteers’ Motivations:A Functional Strategy for Recruitment,Placement and Retention of Volunteer.” Nonprofit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 2 (4) 333-350.

Family Strengthening Policy Center of National Human Services Assembly(2006). Family Volunteering:Nurturing Families,Building Community,Policy Brief No.17.

Family Strengthening Policy Center of National Human Services Assembly. Family volunteering:Nurturing Families,Building Community. Policy Brief No.17,Nov.,2006.

Family Strengthening Policy Center,“Family Volunteering:Nurturing Families,Building Community.” Policy Brief No.17. Washington,DC:National Human Services Assembly,2006.

Freeman,P.,& Zabriskie,R. B. “Leisure and Family Functioning on Adoptive families:Implications for Therapeutic Recreation.” Therapeutic Recreation Journal,2003,Vol.37(1),pp.73-93.

Greenfield,E.A. and Marks,N.F. “Formal Volunteering as a Protective Factor for Older Adults’ Psychological,Well-being.”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Vol.59(4),2004.

ISUMA. Volunteering Parents:Who Volunteers and How are their Lives Affected?Jones,Frank,2001.

Jones,Frank.(2001). Volunteering Parents:Who Volunteers and How are their Lives Affected?ISUMA. (Summer,pp.69-74).

Luhmann,Niklas. Soziologische Aufkl? rung,Band 6:Die Soziologie und der Mensch. Opladen:Westdeutscher Verlag. 1995.

Metro Volunteers and the Young Philanthropists Foundation. Youth and Family Volunteering Toolkit.

Michael Hall,David Lasby,Steven Ayer,William David Gibbons,Caring Canadians,Involved Canadians:Highlights from the 2007

Minister for Social and Family Development. Protecting Children in Singapore. June 2016.

Musick,M. A. and Wilson J. “Volunteering and Depression: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Resources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Vol.56(2),2003.

National & Community Service. The Health Benefits of Volunteering-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Apr.,2007.

Paddy Bowen,A.J. McKechnie. Family Volunteering:A Discussion Paper. Volunteer Canada,2002.

POLF(n.d.). Business Leadership Forum Monograph. Washington,DC:Points of Light Foundation.http://www.pointsoflight.org/downloads/pdf/resources/CVDBusLeaderForum 2005.pdf,accessed on 8/23/06.

Policy Brief No. 17,November 2006. Family Volunteering:Nurturing Families,Building Community.

Policy Brief No. 17. Family Volunteering:Nurturing Families,Building Community,Nov.,2006.

Porritt,K.(1995). “Family Volunteering:The Ties that Bind. An Introduction to Preparing Your Agency for Family Volunteers.” Volunteer Action Centre of Kitchener-Waterloo and Area. Voluntary Action Program. Department of Canadian Heritage,Ottawa.

Psychology & Marketing. Trust and Relationship Commitment in the United Kingdom Voluntary Sector:Determinants of Donor Behavior. Adrian Sargeant & Stephen Lee,2004.

Rosemary C. Reilly & Vesna Vesic(2002). “Family Volunteering:Making a Difference Together.” Department of Applied Human Sciences,Concordia University,Montreal,Quebec.

Scott McCabe,“Family Leisure,Open a Window on the Meaning of Family”,Annals of Leisure Research,Vol.18(2),2015,pp.174-179.

Statistics Canadian:Caring Canadians,involved Canadians:highlights from the 2007 Canada Survey of Giving,Volunteering and Participating,2009;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Voluntary work Australian,2007;

Volunteer Canada. Volunteer Connections:Family Volunteering-Making It Official. Canadian Volunteers Association,2004.

简 介:本书分为五个部分,“总报告”系统梳理了中国助残志愿服务发展历程,全面总结了助残志愿服务发展主要成效;“分报告”从助残志愿服务核心要素出发,对助残志愿服务政策、助残志愿服务组织、助残志愿者队伍发展、助残志愿服务项目发展进行了全面深入分析;“专题篇”聚焦中国检察公益诉讼助残志愿服务、社区助残志愿服务、医疗康复助残志愿服务、...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0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