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81

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十论图书

Ten Theories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ntier Problems

SSAPID:101-3235-0986-85
ISBN:978-7-5097-4349-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紧密结合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深刻变化和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融合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研究方法,试图科学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基本范畴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使命、功能、地位、结构、过程、矛盾、规律和调控系统,构建起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全新内容体系,使之成为一部党性鲜明、科学性强、普适性广的专著,从而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作出一定的理论贡献,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和价值导向。

相关信息

丛书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前沿问题论丛
作 者:陈成文
编 辑:孙燕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教育

 从研究对象看思想政治教育学内容体系的重构

  一 “一个规律论”与“两个规律论”之争

   (一)“一个规律论”

   (二)“两个规律论”

  二 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依据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殊研究领域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殊矛盾

   (三)学科研究对象的单一性

  三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一)思想政治品德结构

   (二)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1.内在转化过程

    2.外部制约过程

   (三)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1.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主客体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

    2.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结果

   (四)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的意义

    1.有利于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独立性

    2.有利于科学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内容体系

    3.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 思想政治教育学内容体系的重构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内容体系:回顾与评价

   (二)重构思想政治教育学内容体系的基本设想

    1.对象论

    2.价值论

    3.结构论

    4.过程论

    5.调控论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的转型

  一 已有研究述评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别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现状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向

  二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转型的必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化和科学化:研究方法转型的客观要求

    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的客观要求

    2.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的客观要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对象和性质:研究方法转型的内在依据

    1.内在依据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对象

    2.内在依据之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性质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现实境遇:研究方法转型的外在驱力

  三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法的基本取向

   (一)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

    1.人文主义研究范式

    2.科学主义研究范式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实现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融合的客观基础

    1.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中经验的客观性

    2.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中人的主观性

    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中的普遍定律

    4.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中的意义系统

    5.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中的假设演绎

    6.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中的解释方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实现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融合的模式选择

    1.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2.动态研究和静态研究相结合

    3.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

    4.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

 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一 已有的研究述评

   (一)关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

   (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征与功能

   (四)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路径

  二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是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本质的必然要求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提供了价值基础

   (三)新时期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三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价值本质的必然要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本质的实现机制为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原则奠定了逻辑基础

   (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路径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基本内容

  四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构

   (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承载、传递功能

   (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建构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体系

   (三)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体系建构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永恒的时代主旋律

  一 已有研究述评

   (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二)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必要性

   (三)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对策措施

   (四)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前沿性课题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涵界定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

   (一)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2.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反对错误的思想观念

    3.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思想观念多样化的关系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教育

   (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民族力量

   (四)振奋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激发社会活力

    1.深入开展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积极培育具有特色的时代精神

    3.积极探索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的有效途径

   (五)崇尚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1.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与各项工作相结合

    2.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与道德品质教育相结合

    3.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与道德实践结合

  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1.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潮流

    2.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国提供了有利条件

    3.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条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1.国际环境更加复杂

    2.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

    3.影响中国发展的不和谐声音越来越多

   (三)我国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

    1.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

     (1)经济实力明显提升

     (2)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3)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2.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亟须关注和解决

     (1)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存在

     (2)社会深刻变革带来了新的矛盾和问题

   (四)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思想日益多样化

    1.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思想意识多样化的主要表现

     (1)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度比较高

     (2)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出多样化

     (3)社会道德取向的主流是宽容精神与公德意识

    2.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思想意识多样化的特点

     (1)开放性

     (2)独立性

     (3)理性化

     (4)冲突性

  五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对象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途径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主渠道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队伍建设

   (四)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原则

    1.灌输性原则

    2.疏导性原则

    3.层次性原则

    4.导向性原则

    5.渗透性原则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一 已有研究述评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内涵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现状

   (三)关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对策

   (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二 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内涵界定

   (一)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内涵

   (二)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与相近范畴的联系

    1.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与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

    2.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三 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类型划分

   (一)教育者的吸引力

   (二)教育内容的吸引力

   (三)教育方法的吸引力

  四 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教育主体因素

   (二)教育客体因素

   (三)教育介体因素

   (四)教育环体因素

  五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路径选择

   (一)必须创新观念,坚持以人为本,这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前提条件

   (二)必须创新内容,理论联系实际,这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重要环节

   (三)必须创新方法,做到与时俱进,这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必然要求

   (四)必须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这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关键因素

   (五)必须大力提升教育对象的接受能力,这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基础条件

   (六)必须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这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客观要求

 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

  一 人文关怀: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

  二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视野中的人文关怀

   (一)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人的人格尊严

    1.马克思主义的人格理论

    2.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必然要求尊重人的人格尊严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肯定人的主体地位

    1.马克思主义对“人的主体性”的高度关注

    2.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必然要求肯定人的主体地位

   (三)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人的生存状况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存在——人的实际生活过程”的论述

    2.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必然要求关注人的生存状况

   (四)思想政治教育要满足人的社会需求

    1.关于人的需要的两个重要理论

    2.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必然要求满足人的社会需要

  三 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何以为之

   (一)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的客观依据

    1.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1)人的本质具有社会性

     (2)现实的人都有着不同的社会需要

     (3)人具有主体性

     (4)人要自由而全面发展

    2.实践依据——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

     (1)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思想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念

     (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情怀

     (4)十六大以来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关注

   (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的客观必然性

    1.注重人文关怀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1)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价值目标

     (2)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问题要求其注重人文关怀

    2.注重人文关怀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途径

     (1)人文关怀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内在逻辑

     (2)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迫切要求注重人文关怀

  四 注重人文关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

   (一)思想政治教育要进一步强化育人价值,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必然要求注重人文关怀

    1.注重人文关怀,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谐方面的价值

    2.注重人文关怀,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人的活动能力发展方面的价值

    3.注重人文关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丰富人的社会关系方面的价值

    4.注重人文关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健全人的完美人格方面的价值

    5.注重人文关怀,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在满足人的社会需要方面的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进一步发挥社会价值,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然要求注重人文关怀

    1.注重人文关怀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巨大功能

    2.注重人文关怀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防止和克服错误思潮的重要作用

    3.注重人文关怀强调教育对人类自身的终极关注,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效用

    4.注重人文关怀呼唤教育关注群众民生问题,回应了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社会建设的强烈需求

  五 人文关怀呼唤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创新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目标人性化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内容人文化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现方法个性化

   (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实现载体生活化

 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心理疏导

  一 已有研究的述评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关系研究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内涵研究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心理疏导的必要性研究

   (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心理疏导的对策研究

  二 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心理疏导的理论基础

   (一)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心理疏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心理疏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

   (三)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心理疏导的心理学理论

  三 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心理疏导的基本原则

   (一)人本性原则

   (二)适时性原则

   (三)感化性原则

   (四)针对性原则

  四 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心理疏导的重要方法

   (一)激励疏导法

   (二)咨询疏导法

   (三)牢骚疏导法

   (四)互动疏导法

  五 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心理疏导的主要途径

   (一)养成良好心理品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人格魅力

   (二)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正确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脉搏

   (三)加强心理疏导的“软件”和“硬件”建设

   (四)实现心理疏导和思想引导的有力结合

 论无意识教育

  一 已有研究述评

   (一)关于无意识及无意识教育内涵的界定

   (二)关于无意识教育特征的分析

   (三)关于无意识教育原则的探讨

   (四)关于无意识教育途径的探究

   (五)无意识教育研究现状评析

  二 思想政治教育中无意识教育确立的依据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依据

   (二)人的无意识接受心理依据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论依据

   (四)教育实践的现实反馈依据

   (五)时代的环境条件依据

  三 思想政治教育中无意识教育的方法研究

   (一)形象教育法

   (二)典型示范法

   (三)情感陶冶法

   (四)媒介渗透法

  四 思想政治教育中无意识教育的途径研究

   (一)增强教育主体的感召力

    1.以高尚的品德感染人

    2.以渊博的学识教育人

    3.以真挚的爱心抚育人

    4.以模范的言行引导人

   (二)增强教育内容的渗透力

    1.要寓教于乐

    2.要寓教于文

    3.要寓教于学

   (三)增强教育环境的感染力

    1.增强物质教育环境的感染力

    2.增强精神教育环境的感染力

 大学生职业观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一 已有研究述评

   (一)关于职业观的含义

   (二)关于职业观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三)关于职业观教育的内容

   (四)关于职业观教育的途径

  二 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价值定位

   (一)大学生职业观教育与高校办学理念的关系

    1.转变高校办学理念是开展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基本前提

    2.大学生职业观教育对转变高校办学理念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大学生职业观教育与高校课程改革的关系

    1.高校课程改革是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观教育的基础条件

    2.大学生职业观教育为高校课程改革提供了目标导向

   (三)大学生职业观教育与高校教学改革的关系

    1.高校教学改革是实施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根本途径

    2.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主体性、创新性特征,确定了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

   (四)大学生职业观教育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

    1.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

    2.大学生职业观教育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

  三 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目标设置

   (一)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目标设置的客观依据

    1.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确立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目标的客观尺度

    2.新时期大学生的内在需求是确立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目标的内在准则

   (二)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目标设置的基本原则

    1.目的性原则

    2.全面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实效性原则

   (三)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目标设置的实施步骤

    1.制定目标阶段

    2.目标试点阶段

    3.目标普遍实施阶段

    4.目标反馈阶段

   (四)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目标设置的创新方案

    1.知识教育目标

    2.素质教育目标

    3.能力教育目标

    4.观念教育目标

  四 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内容体系

   (一)知识教育

   (二)素质教育

   (三)能力教育

   (四)观念教育

  五 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课程设置

   (一)大学生职业观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二)大学生职业观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

    2.综合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4.全程性原则

   (三)大学生职业观教育课程设置创新方案的构建

    1.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置

    2.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

    3.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

 关于加强和改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问题

  一 已有研究述评

  二 以加强农村社会风尚教育为突破口

   (一)加强农村社会风尚教育的必要性

   (二)农村社会风尚教育的主要内容

   (三)加强农村社会风尚教育的具体途径

    1.重视家庭教育,培育个体社会风尚情操

    2.加强社区建设,培育群体社会风尚意识

    3.营造教育环境,培育公民社会风尚行为

  三 增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

   (一)增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动性的必要性

   (二)增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动性的基本原则

   (三)增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动性的具体对策

    1.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建设

    2.注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性

    3.激发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积极性

  四 增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性

   (一)增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性的必要性

   (二)增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性的基本方法

   (三)增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性的主要途径

    1.重视教育者的人格感召力

    2.培育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力

    3.增强教育内容的渗透力

    4.注重教育环境的熏陶力

  五 注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

   (一)注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的必要性

   (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的基本原则

   (三)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的主要途径

    1.丰富文化载体

    2.拓展活动载体

    3.健全管理载体

    4.优化传媒载体

 前言

本书紧密结合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深刻变化和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融合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研究方法,试图科学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基本范畴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使命、功能、地位、结构、过程、矛盾、规律和调控系统,构建起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全新内容体系,使之成为一部党性鲜明、科学性强、普适性广的专著,从而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作出一定的理论贡献,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和价值导向。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3。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5。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72。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6。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8。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1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

[1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15]《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

[16]《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17]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

[18]《毛泽东选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6。

[19]《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8。

[20]《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

[21]《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

[22]《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

[23]《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4。

[24]《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

[2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

[2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27]中共中央党校毛泽东思想研究室编写组:《思想政治工作文献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28]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人民出版社,2000。

[2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2001。

[3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2]〔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0。

[33]〔法〕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商务印书馆,2003。

[34]〔美〕佛罗斯特等著《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华夏出版社,1987。

[35]〔法〕埃米尔·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胡伟译,华夏出版社,1999。

[36]〔美〕罗兰·罗伯特著《全球化——社会理论与全球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7]〔法〕埃米尔·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华夏出版社,1999。

[38]〔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

[39]〔法〕卢梭:《爱弥儿》,商务印书馆,1996。

[40]〔苏〕苏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北京出版社,1984。

[41]〔苏〕苏霍姆林斯基:《个人全面发展教育的诸问题》,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

[42]〔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43]〔美〕C.鲍威尔、L.科尔伯格:《道德教育中隐形课程的利用》,《教育文摘》(英文版),哥伦布市,1996。

[44]〔美〕D.W.霍尔卡恩:《变革时代的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

[45]〔美〕拉里·苏丹:《进步及问题》,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46]〔英〕奥兹本:《弗洛伊德和马克思》,三联书店,1986。

[47]〔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性爱与文明》,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

[48]〔苏〕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第1卷),科学出版社,1959。

[49]袁贵仁:《价值学引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50]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人民出版社,2005。

[51]胡木贵、郑雪辉:《接受学导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

[52]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6。

[53]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4]张蔚萍、张俊男:《思想政治工作概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55]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56]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57]谢勇:《犯罪学研究导论》,湖南出版社,1992。

[58]朱学文:《思想政治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59]王策三:《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60]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6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2]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

[63]戴钢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统计方法论》,人民出版社,2005。

[64]陈成文等:《思想政治教育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5]仇立平:《社会研究范式》,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66]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7]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

[68]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9]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70]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体系》,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71]石云霞等:《“两课”教学法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72]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3]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74]迟福林:《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75]伍揆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76]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77]朱小蔓:《道德教育论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8]龚海泉,万美容:《当代公民道德教育》,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79]丁锦宏:《教育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0]王天一:《外国教育史》(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81]黄济:《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82]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83]王荣发:《职业发展导论——从起步走向成功》,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84]毛家瑞、孙孔懿:《素质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5]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6]李春秋等主编《公民道德建设通论》,青岛出版社,2002。

[87]于显洋:《社区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88]《〈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读本》,新华出版社,2001。

[89]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

[90]黄向阳:《德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1]陈成文等:《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92]赵祥鳞:《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93]韦政通:《伦理思想的突破》,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94]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

[95]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96]陈立思:《当代世界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97]王焕勋主编《实用教育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98]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简编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99]朱启臻:《职业指导理论与方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00]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01]杨德广:《教育新视野新理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102]李光辉、彭晓玲:《思想道德与职业指导》,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103]周晓鸿:《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04]杨素稳、李德芳:《中国共产党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05]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106]刘云山:《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建》2008年第5期。

[107]余仰涛:《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应当正视的几个问题》,《江汉论坛》2003年第7期。

[108]余仰涛:《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的研究对象——思想关系》,《江汉论坛》1992年第9期。

[109]恽重:《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对象究竟应该是什么?》,《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2年第6期。

[110]吕才明:《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商榷》,《思想教育研究》1991年第6期。

[111]陈万柏:《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几个基本问题的研究》,《理论月刊》2000年第8期。

[112]陈秉公:《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理论的再系统化》,《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8期。

[113]雷云、吴定初:《“教育研究对象”的哲学思考》,《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1期。

[114]唐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探索》,《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115]佘双好:《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探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10期。

[116]佘双好:《科学认识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政工研究动态》2008第12期。

[117]张耀灿:《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18]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体系求臻》,《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年第9期。

[119]祖嘉合:《尽精微考量而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建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第2期(中)。

[120]褚凤英、李光烨:《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模式的转变——以“现实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起点》,《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第9期。

[121]李辉、袁本新:《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化生存》,《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年第6期。

[122]卢淑和、饶世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研的现状反思与重构》,《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4年第3期。

[123]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论纲》,《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年第12期。

[124]乔瑞金:《走向科学主义与人文整合的当代哲学》,《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年第5期。

[125]陈其荣:《科学主义:合理性与局限性及其超越》,《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126]江天骥:《略论社会科学中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127]野鹤:《关于科学与人文的反思与断想》,《探索与争鸣》2002年第11期。

[128]江天骥:《略论社会科学中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129]刘苍劲:《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3期。

[130]赵存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第1期。

[131]杨金海:《关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几个理论问题》,《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9期。

[132]吴潜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道德与文明》2007年第1期。

[133]秋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求是》2006年第12期。

[134]杨明:《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根本》,《群众》2007年第5期。

[135]李斌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结构和建设路径》,《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12期。

[136]李建华、孙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属性》,《道德与文明》2009年第2期。

[137]田海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年第6期。

[138]乔法容、赵增彦:《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9期。

[139]贾友军等:《近三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研究综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2期。

[140]张传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法论思考》,《求是》2007年第20期。

[141]王文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若干辩证关系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第9期。

[142]杨义芹:《共建共享的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143]李崇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观念到现实的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144]杨业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5期。

[145]刘泽雨:《内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5期。

[146]韩庆祥:《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意义》,《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10期。

[147]李慎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理论前沿》2007年第21期。

[148]贺新元、邵晓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路径思考》,《新视野》2007年第5期。

[149]刘先进:《试论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兰州学刊》2007年第12期。

[150]李君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9日。

[151]余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刍议》,《继续教育研究》2009年第4期。

[152]余云宇、顾幕贤:《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53]潘玉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路径选择》,《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154]余仰涛等:《关于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含义的把握问题》,《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年第1期。

[155]赵继伟:《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格载体》,《南方论刊》2007年第12期。

[156]仵凤莲:《以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大陆桥视野》2006年第3期。

[157]应畏之:《试谈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成人教育》1982年第2期。

[158]魏爱棠、郭锦星:《“网络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负面影响及其教育对策》,《理论与改革》2000年第3期。

[159]吕绍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路径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4期。

[160]张春华:《试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161]李景山、王鑫双:《坚持“三贴近”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

[162]关淑玲:《注重高职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职教论坛》2002年第12期。

[163]陶文昭:《探索适合大众的理论普及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

[164]〔苏〕苏霍姆林斯基:《论德育和全面发展》,《国外教育资料》1980年第1期。

[165]丁钢、丁建铭、沙玉娥:《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态链》,《江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研究版)2004年第2期。

[166]南巾帼:《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教书育人》2006年第1期。

[167]宋劲松、王滨:《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路》,《思想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

[168]唐新华:《高校学生要加强人文关怀》,《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第8期。

[169]何林:《论高校的人文关怀》,《改革与战略》2007年5期。

[170]王东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建构》,《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2期。

[171]沈壮海、李岩:《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年第2期。

[172]宋劲松、王滨:《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指向》,《天府新论》2008年第2期。

[173]袁晓建、谢中清:《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174]佘双好:《科学认识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政工研究动态》2008年第12期。

[175]王晓琴:《浅议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工作》,《大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

[176]周艳荣:《论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第7期。

[177]沈壮海、李岩:《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年第2期。

[178]钱广荣:《“加强和改进”的关键是要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年第1期。

[179]吴远、童曼:《心理疏导的方法和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年第9期。

[180]徐晓娟:《对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认识》,《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年第4期。

[181]聂振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年第4期。

[182]罗斌:《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探析》,《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183]王艳红:《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意义及对策》,《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184]总参某通信训练大队党委:《把心理疏导引入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2年第8期。

[185]白晓明:《搞好心理疏导工作》,《政工学刊》2001年2期。

[186]宋岩、季明宏:《开展心理疏导要搞好“四个结合”》,《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4年第4期。

[187]苏进昌、王君学、田荣彬:《思想工作的心理疏导艺术》,《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88]杨芷英:《浅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疏导”有机统一的实现路径》,《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第10期。

[189]王开忠:《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视心理学知识的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1年第8期。

[190]陈卫兵:《浅谈心理疏导》,《管理艺术》2002年第3期。

[191]昝玉林:《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疏导方法》,《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192]王开忠:《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视心理学知识的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1年第8期。

[193]刘干耀、宫玉郡:《论心理疏导与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及应用》,《公安消防部队经常性思想工作论文集》2002年第12期。

[194]白晓明:《搞好心理疏导工作》,《政工学刊》2001年第2期。

[195]胡敏中:《论无意识认识》,《求索》1994年第6期。

[196]耿海燕、朱滢:《意识和无意识知觉:注意和刺激特性间的相互补偿》,《心理学报》2001年第5期。

[197]杨能山:《论无意识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198]权立枝:《论思想政治工作中应注意无意识教育》,《探索》1996年第6期。

[199]莫飞平:《略论无意识教育法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运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200]刘小利:《简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无意识教育》,《理论学刊》1997年第4期。

[201]马素华:《试谈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无意识教育》,《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5期。

[202]莫飞平:《略论无意识教育法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运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203]董立刚:《关于无意识教育与高校德育的探索》,《教育探索》2004年第7期。

[204]莫飞平:《略论无意识教育法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运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205]张佳:《浅论无意识教育》,《赤峰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206]张道田:《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无意识教育》,《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207]王树茂:《无意识教育是管理者开展思想教育的有效方式》,《社会科学辑刊》1995年第1期。

[208]杨能山:《论无意识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209]王树茂:《无意识教育是管理者开展思想教育的有效方式》,《社会科学辑刊》1995年第1期。

[210]翁路英:《双剑合璧:思政教育中有意识教育和无意识教育的有机结合》,《理论观察》2008年第2期。

[211]杨能山:《论无意识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212]陈志厚、王剑兰:《无意识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年第3期。

[213]杨志明:《“无意识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探索》1996年第1期。

[214]董立刚:《关于无意识教育与高校德育的探索》,《教育探索》2004年第7期。

[215]张道田:《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无意识教育》,《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216]孙迎光:《无意识教育质疑》,《江苏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217]章红:《试论“罗森塔尔效应”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应用》,《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心理研究专辑),第27页。

[218]梁钊华:《以生活为基点的德育解读》,《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12期。

[219]王宗光、李建强、盛懿:《顺应变化以史育人不断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交通大学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上海党史与党建》2002年第8期。

[220]楼华梁:《大学生职业观现状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年第3期。

[221]陆圣珉:《职业指导课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教育导刊》1999年第2期。

[222]雷小波:《职业指导中的职业人格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7期。

[223]李海萍:《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指导大学生端正职业观》,《理工高教研究》2002年第8期。

[224]张国扬、唐迅:《职业观和教育观的变革与现代职业教育》,《教育导刊》1996年第1期。

[225]黄明星:《职业指导应重在形成学生的职业理念》,《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第7期。

[226]郭全林:《技校学生职业观的培养》,《中国培训》2001年第2期。

[227]梁迪:《略论新时期大学生职业观的特征和作用》,《经济师》2007年第5期。

[228]艾凉琼:《官本位的传统职业观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229]王晓红:《大学生就业应确立的心理准备和意识》,《职教论坛》2003年第4期。

[230]唐永泽:《高职院校尤其应当重视和加强职业观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22期。

[231]傅瑞林:《关于高职院校加强职业观教育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7期。

[232]粱迪、庞晓宇:《论开展大学生职业观教育》,《人才开发》2005年第10期。

[233]朱启臻:《论学校职业指导的教育性原则》,《教育与职业》1994年第6期。

[234]唐柏林:《加强职业观教育,促进高师学生健康成才》,《四川师范学院学报》(高教研究专号)1995年第3期。

[235]陆圣珉:《职业指导课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教育导刊》1999年第Z1期。

[236]傅瑞林:《关于高职院校加强职业观教育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7期。

[237]唐永泽:《高职院校尤其应当重视和加强职业观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22期。

[238]刘新平:《创新新形势下的高校教学改革》,《南昌高专学报》2005年第1期。

[239]刘振洪:《确立新的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上),《阴山学刊》2004年第2期。

[240]吴洪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探析》,《中国大学生就业》2002年第5期。

[241]刘东波:《高职院校大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的构建与优化》,《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42]李景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6期。

[243]王员:《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经验》,《农业考古》2009年第6期。

[244]黄庆:《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及对策分析探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245]胡诚友:《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把准农民群众思想脉搏》,《乡镇经济》2000年第5期。

[246]向万忠:《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探索》2003年第6期。

[247]李树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农民的心坎上》,《求是》2002年第14期。

[248]郭庆红、宗诚:《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249]张学忙:《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湖北社会科学》1999年第10期。

[250]周轩、木明:《山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现状的分析与对策》,《湖北社会科学》2000年第12期。

[251]高岩:《江苏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与对策》,《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252]张奇炎、郝宗珍、周广君:《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做好新时期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6期。

[253]沈延红、李素艳:《新形势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学术交流》2000年第5期。

[254]张素蓉:《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探析》,《求实》2003年第9期。

[255]金华宝:《分层分类教育:农民阶层分化后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路径》,《探索》2007年5期。

[256]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调研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调查报告》,《湖北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257]郭庆红、宗诚:《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258]黄庆:《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及对策分析探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259]王雪玲、杨春忠:《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灌输原则》,《理论探讨》2000年第4期。

[260]匡尔峰、刘敏:《当前我国农村阶层分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探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261]张彩凤:《加强和改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探索》2000年第4期。

[262]苗田翠:《浅析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山东胜利油田党校报》2007年第9期。

[263]张素蓉:《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探析》,《求实》2003年第9期。

[264]大连市政研会:《寻求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新突破》,《理论前沿》2000年第10期。

[265]罗海英:《无意识教育研究》,硕士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5。

[266]张湘:《当前我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原因及对策探讨》,硕士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3。

[267]张丽霞:《新农村建设时期我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探析》,硕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7。

[268]王泽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光明日报》2007年4月3日。

[269]吴潜涛:《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人民日报》2007年2月12日。

[270]李崇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思考》,《光明日报》2007年1月23日。

[271]韦建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内涵、科学精神、创新品格》,《光明日报》2007年12月14日。

[272]李英田:《从群众利益入手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新华网,2008年4月10日。

[273]王凌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突出实效》,《经济导报》2009年第11期。

[274]魏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光明日报》2007年12月26日。

[275]王凌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突出实效》,《经济导报》2009年第11期。

[276]李忠杰:《怎样使思想政治工作收到实效》,《人民日报》2000年3月2日。

[277]熊大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增强吸引力》,《光明日报》2005年4月1日。

[278]李英田:《从群众利益入手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新华网,2008年4月10日。

[279]李慎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光明日报》2007年10月21日。

[280]魏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光明日报》2007年12月26日。

[281]杜晓莉、魏新柳:《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人民日报》2007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