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01

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评价报告 (2017)图书

Annual Report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Evalua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2017)

SSAPID:101-3223-2650-65
ISBN:978-7-5201-1906-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评价”为主题,以总报告和分报告的形式,全面分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城乡、产业、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公共服务“五个协同发展”所取得的成效,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协同发展状况进行了客观评价,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政策思路。

相关信息

丛书名:长江中游城市群蓝皮书
作 者: 杨刚强
编 辑:张丽丽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 本书以“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评价”为主题,以总报告和分报告的形式,全面分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城乡、产业、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公共服务“五个协同发展”所取得的成效,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协同发展状况进行了客观评价,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政策思路。● 进入新时代,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必须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协同共进、同心致远,协同建设长江中游现代经济体系、协同构建“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协同深化开放推进合作、协同推进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刘易斯:《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曼彻特学报》1954年5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2016。

《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网,2010。

《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2。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人民出版社,2016。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网,2015。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网,2016。

王圣云、向云波、万科等:《长江经济带区域协同发展:产业竞合与城市网络》,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

王圣云、秦尊文、戴璐等:《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空间经济联系与网络结构——基于运输成本和网络分析方法》,《经济地理》2013年第4期。

石忆邵:《城乡协同理论与实践:回眸与评析》,《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第1期。

景普秋、张复明:《城乡一体化研究的进展与动态》,《城市规划》2003年第6期。

任平、介铭、张果:《成都市区域城乡协同进程评价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11月。

朱颖:《城乡协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农村经济与科技问题探讨》2008年第19期。

完世伟:《城乡协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经济经纬》2008年第4期。

苏春江:《河南省城乡协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第7期。

刁丽琼、廖和平、魏洪斌等:《基于因子分析的重庆“1小时经济圈”城乡协同测度与评价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第1期。

江敦涛:《山东半岛城乡协同发展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11年第12期。

焦必方、林娣、彭靖妮:《城乡协同评价体系的全新构建及其应用—长三角地区城乡协同评价》,《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孙来斌、姚小飞:《中国城乡协同研究述评》,《湖北社会科学》2016年第4期。

宋德勇、胡赓:《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差异测度与格局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16年第11期。

魏后凯、成艾华:《携手共同打造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江汉论坛》2014年4月。

赵秀清、白永平、白永亮:《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经济增长与区域协调发展》,《城市发展研究》2016年第12期。

田杰、何丹:《中部地区长江沿线城市群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14年2月。

武清华、姚士谋、薛凤旋等:《我国中部崛起的城市群发展策略思考》,《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4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主要统计指标解释,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9/html/z15.htm。

陈诗一:《中国工业分行业统计数据估算:1980~2008》,《经济学》(季刊)2011年第3期。

桂琦寒、陈敏、陆铭、陈钊:《中国国内商品市场趋于分割还是整合?——基于相对价格法的分析》,《世界经济》2006年第2期。

黄勇峰、任若恩、刘晓生:《中国制造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估计》,《经济学》(季刊)2002年第2期。

李胜文、李大胜:《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波动:1986~2005——基于细分行业的三投入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第5期。

陆铭、陈钊:《分割市场的经济增长——为什么经济开放可能加剧地方保护》,《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

聂辉华、贾瑞雪:《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率与资源误置》,《世界经济》2011年第7期。

孙元元、张建清:《市场一体化与生产率差距:产业集聚与企业异质性互动视角》,《世界经济》2017年第4期。

赵奇伟、熊性美:《中国三大市场分割程度的比较分析:时间走势与区域差异》,《世界经济》2009年第6期。

Hsieh,C.and P.Klenow,2009,“Misallocation and Manufacturing TFP in China and India,”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24(4):1403-1448.

Olley,Steven,Ariel Pakes,1996,“The Dynamics of Productivity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Industry,” Econometrica,64(6):1263-1297.

金建清、范克危:《城市基础设施评价的一种方法》,《郑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32(3)期。

黄金川、黄武强、张煜:《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基础设施评价研究》,《经济地理》2011年第31(1)期。

丁志伟、张改素、王发曾等:《河南省城乡统筹发展的状态评价与整合推进》,《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年第35(2)期。

李继清、张玉山、纪昌明等:《突变理论在长江流域洪灾综合风险社会评价中的应用》,《武汉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范斐、杜德斌等:《长江三角洲科技资源配置能力与城市化进程的协调耦合关系研究》,《统计与信息论坛》(CSSCI)2013年第28(7)期。

唐明、邵东国等:《改进的突变评价法在旱灾风险评价中的应用》,《水利学报》2009年第7期。

周强、张勇:《基于突变级数法的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5期。

杨先明:《能力结构与东西部区域经济合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黄宁:《能力结构与经济合作的关系模型研究——以东亚经济合作为例》,《当代经济》2008年第19期。

范斐、杜德斌等:《基于能力结构模型的区域协同创新研究》,《地理科学》2015年第35(1)期。

范斐、杜德斌等:《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及比较优势分析》,《科学学研究》2012年第30(8)期。

李良华、孙再明、朱焰等:《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大背景下交通运输发展问题研究》,http://www.stats-hb.gov.cn/tjbs/qstjbsyxx/111939.htm。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日报》2015年11月4日第001版。

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资源科学》2013年第35(01)期。

中国青年网:《实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的报告》,http://news.youth.cn/sz/201710/t20171018_10888424_4.htm,2017-10-18/2017-10-25。

李志萌、张宜红:《共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文明》,《江西日报》2015年6月15日第B03版,http:/epaper.jxnews.com.cn/jxrb/html/2015-06/15/content_309429.Htm。

金太军、唐玉青:《区域生态府际合作治理困境及其消解》,《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版。

马静、邓宏兵:《国外典型流域开发模式与经验对长江经济带的启示》,《区域经济评》2016年第2期。

叶达、吴克宁、刘霈珈:《半干旱区农业开发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以宁夏孙家滩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例》,《环境科学学报》2016年第36(03)期。

张利、陈影、王树涛、门明新、许皞:《滨海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以曹妃甸新区为例》,《应用生态学报》2015年第26(08)期。

李中才、刘林德、孙玉峰、崔金荣:《基于PSR方法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生态学报》2010年第30(23)期。

贾艳红、赵军、南忠仁、赵传燕、王胜利:《基于熵权法的草原生态安全评价——以甘肃牧区为例》,《生态学杂志》2006年第8期。

车小磊:《共建水生态文明珠三角因水而美》,《中国水利》2015年第24期。

朱小莉:《珠三角区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策略》,《价值工程》2013年第32(18)期。

陈雨婕:《论长三角区域生态治理中地方政府的协作》,苏州大学,2013.

施从美:《长三角区域环境治理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顾朝林、辛章平:《国外城市群水资源开发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城市问题》2014年第10期。

熊永兰、张志强、尉永平:《国际典型流域管理规划的新特点及其启示》,《生态经济》2014年第30(02)期。

李兵、蒋益民、邓兴明:《推进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环境保护一体化》,《政策》2012年第10期。

何胜、唐承丽、周国华:《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研究》,《经济地理》2014年第34(04)期。

李雪松、孙博文:《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一体化的测度与比较》,《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22(8)期。

欧阳晓、贺清云、朱翔:《新时期湖南省增长极建设战略研究》,《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方创琳、鲍超:《黑河流域水—生态—经济发展耦合模型及应用》,《地理学报》2004年第59(05)期。

高楠、马耀峰、李天顺等:《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旅游学刊》2013年第28(01)期。

王毅、丁正山、余茂军等:《基于耦合模型的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协调关系量化分析——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地理研究》2015年第34(01)期。

王少剑、方创琳、王洋:《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关系定量测度》,《生态学报》2015年第35(07)期。

马勇、黄智洵:《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文明水平测度及时空演变》,《生态学报》2016年第36(23)期。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改地区〔2015〕738号),http://www.ndrc.gov.cn/zcfb/zcfbtz/201504/t20150416_688229.html。

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环规财\[2017\]88号),http://www.zhb.gov.cn/gkml/hbb/bwj/201707/t20170718_418053.htm。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6〕31号),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204213852636152148.html。

罗腾飞:《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质量研究》,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黄志红:《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周守财:《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论丛》(2015卷第2辑),2014。

祝尔娟、齐子翔、毛文富:《京津冀区域承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2012首都圈发展高层论坛观点综述》,《生态经济》2014年第30(02)期。

白永亮、党彦龙、杨树旺:《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合作研究——基于鄂湘赣皖四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差异的比较分析》,《甘肃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戚学祥:《省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标体系建构及其运用——基于四川省的实证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15年第2期。

王敬尧、叶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评估指标分析》,《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7(4)期。

蔡子木:《四省城抱团带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http://cjrb.cjn.cn/html/2017-04/10/content_5604686.htm,2017年4月11日。

章鸽:《专业技术人才 资格可以互认》,http://news.youth.cn/jsxw/201704/t20170412_9459380.htm,2017年4月12日。

万晓霞:《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签署〈南昌行动〉》,http://www.nc.gov.cn/xwzx/ncyw/201603/t20160302_802369.htm,2016年3月2日。

吴思勇:《“同城”服务惠民生》,http://www.ncnews.com.cn/xwzx/ncxw/zhxw/2016-04/09/content_1551712.htm,2016年3月2日。

魏福成、胡洪曙:《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与实证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

范柏乃、傅衍、卞晓龙:《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测度及空间格局分析——以浙江省为例》,《华东经济管理》2015年第1期。

安体富、任强:《中国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地区差别视角的量化分析》,《财贸经济》2008年第6期。

张建清、王艳慧:《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评价与对策研究》,《当代经济管理》2016年第38(1)期。

林阳衍、张欣然、刘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与现状分析——基于我国198个地级市的实证研究》,《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周庆元、骆建建:《基于DEA理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标体系构建及效率评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6)期。

俞威、云淑林:《基于泰尔指数模型的浙江省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中国集体经济》2016年第9期。

邵燕斐、郑若萍、陈晓敏:《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测度及空间差异研究——基于广东省21个地市的数据》,《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0(3)期。

陆添超、康凯:《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在权重确定中的应用》,《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09年第22期。

林佩学:《武汉城市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科教导刊》2012年第35期。

刘成奎、王朝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标体系研究》,《财政研究》2011年第8期。

郭小聪、代凯:《国内近五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综述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第27(01)期。

陈振明、李德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与有效供给——基于福建省的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1期。

滕堂伟、瞿丛艺、曾刚:《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环境协同发展能力评价》,《中国环境管理》2017年第9(2)期。

国家发展改革委:《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改地区〔2015〕738号),http://www.ndrc.gov.cn/zcfb/zcfbtz/201504/t20150416_688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