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8 !

参考文献

135

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图书

Annual Report on Poverty Reduction of China (2016)

SSAPID:101-3209-8818-12
ISBN:978-7-5097-9786-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由总报告、专题研究报告和案例研究报告三大部分组成,紧扣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重点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扶贫开发进程、减贫成效和经验,并结合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对“十三五”期间扶贫开发的形势和任务、减贫战略、精准扶贫、贫困县摘帽和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相关信息

丛书名:扶贫蓝皮书
编 辑:高雁;史晓琳;李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0 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中国的扶贫开发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和中国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扶贫的一个成功样板。《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全面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减贫的进程、做法和经验,研判“十三五”时期中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面临的形势,讨论和提出未来5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战略、政策和措施。

1.H.Chenery,M.S.Ahluwalia,C.Bell,J.H.Duloy and R.Jolly,Redistribution with Growth:Policies to Improve Income Distribu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 Growth.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4.

2.K.Deininger and L.Squire,“A New Data Set Measuring Income Inequality,”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0(3),pp.565-591,1996.

3.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0/2001):Attacking Povert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4.D.Dollar and A.Kraay,“Growth is Good for the Poor,”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3),pp.1-43,2002.

5.L.Whitfield,Pro-Poor Growth:A Review of Contemporary Debates.Copenhagen:Danish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Elites,Production and Poverty Research Program (DIIS),2008.

6.I.Adelman,C.T.Morris,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Equ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7.M.Ravallion,“Growth,Inequality and Poverty:Looking Beyond Averages,” World Development,29(11),pp.1803-1815,2001.

8.N.Kakwani and H.Son,Pro-Poor Growth:The Asian Experience.UNU-WIDER Research Paper,2006.

9.F.Bourguignon,The Poverty-Growth-Inequality Triangle.New Delhi:Indian Council for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2004.

10.M.Ravallion and S.Chen,“Measuring Pro-Poor Growth,” Economics Letters,78(1),pp.93-99,2003.

11.N.Kakwani and E.Pernia,“What is Pro-Poor Growth?” Asian Development Review,18(1),pp.1-16,2000.

12.N.Kakwani,S.Khandker and H.H.Son,Poverty Equivalent Growth Rate:With Applications to Korea and Thailand.paper presented at Expert Group Meeting of the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Commission for Africa,Kampala,Uganda,June 23–24,2003.

13.M.Ravallion,S.Chen,“What Can New Survey Data Tell Us about Recent Changes in Distribution and Poverty?”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1(2),pp.357-382,1997.

14.R.H.Adams,“Economic Growth,Inequality and Poverty:Estimating the Growth Elasticity of Poverty,” World Development,32(12),pp.1989-2014,2004.

15.M.Bruno,M.Ravallion and L.Squire,“Equity and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Old and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Policy Issues,”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1563,1999.

16.D.Van de Walle,“Choosing Rural Road Investments to Help Reduce Poverty,” World Development,30(4),pp.575-589,2002.

17.Y.Du,A.Park and S.Wang,“Migration and Rural Poverty in Chin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33(4),pp.688-709,2005.

18.A.Park and S.Wang,“Community-based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Alleviation:An Evaluation of China’s Poor Village Investment Program,”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94(9-10),pp.790-799,2010.

19.F.Wu,D.Zhang and J.Zhang,“Unequal Education,Poverty and Low Growth: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Rural Education of China,”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27(1),pp.308-318,2008.

20.D.T.Jamison,L.J.Lau and J.Wang,“Health’s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 Growth in an Environment of Partially Endogenous Technical Progress,” in G.Lopez-Casasnovas,B.Rivera and L.Currais,eds.,Health and Economic Growth. Cambridge,MA:MIT Press,2005,pp.67-91.

21.李实、古斯塔夫森:《八十年代末中国贫困规模和程度的估计》,《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

22.陈飞、卢建词:《收入增长与分配结构扭曲的农村减贫效应研究》,《经济研究》2014年第2期。

23.罗楚亮:《经济增长、收入差距与农村贫困》,《经济研究》2012年第2期。

24.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新时期缓解农村贫困的政策评估与减贫潜力预测》,2015年。

25.毛伟、李超、居占杰:《经济增长、收入不平等和政府干预减贫的空间效应与门槛特征》,《农业技术经济》2013年第10期。

26.张凤华、叶初升:《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农村减贫——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当代财经》2011年第12期。

27.李小云、于乐荣、齐顾波:《2000~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对贫困减少的作用:一个全国和分区域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4期。

28.刘轶芳、罗文博:《1989~2009年我国农村贫困演变及指数分解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13年第10期。

29.魏众、古斯塔夫森:《中国转型时期的贫困变动分析》,《经济研究》1998年第11期。

30.万广华、张茵:《收入增长与不平等对我国贫困的影响》,《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

31.郭君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农村减贫效应》,《贵州农业科学》2013年第12期。

32.鞠晴江:《道路基础设施、经济增长和减贫——基于四川的实证分析》,《软科学》2006年第6期。

33.胡江辉:《中国农村公共投资的减贫效应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34.田飞丽、陈飞:《我国农村贫困指数测度及政策减贫效应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

35.韩芳:《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区域金融研究》2014年第11期。

36.崔艳娟、孙刚:《金融发展是贫困减缓的原因吗?——来自中国的证据》,《金融研究》2012年第11期。

37.彭诚:《城市化、劳动密集度与西部地区贫困减缓》,《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年第4期。

38.张萃:《中国经济增长与贫困减少——基于产业构成视角的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年第5期。

39.汪三贵、胡联:《产业劳动密集度、产业发展与减贫效应研究》,《财贸研究》2014年第3期。

40.李石新:《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中国农村贫困的减少》,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41.尹飞霄:《人力资本与农村贫困研究:理论与实证》,江西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42.王娟、张克中:《公共支出结构与农村减贫——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证据》,《中国农村经济》2012年第1期。

43.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课题组:《2015年减贫形势分析》,2016年。

1.陈琦、何静:《专业合作社参与扶贫开发行动分析——来自QZB茶叶合作社的案例》,《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3期。

2.陈宝树、谢玉洁:《贫困特区“变形记”湖南省农信社力推金融产业扶贫促发展》,《金融时报》2016年6月16日,中国金融新闻网,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dfjr/xw_115/201606/t20160616_98721.html。

3.胡琳菁:《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打造生态乡村样本——记南昌市进贤西湖李家》,《江西农业》2015年第6期。

4.黄进:《广东35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均超亿元》,《南方日报》2016年2月7日。

5.罗伯特:《打造多产业融合的全景式乡村旅游》,《山西日报》2015年9月9日。

6.马合肥:《精准电商扶贫的陇南模式》,《法制与社会》2016年第1期。

7.农业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报告》,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8.王碧宁:《燕山贫困集中区特色产业扶贫模式实证分析——以河北省平泉县为例》,《经济论坛》2016年第4期。

9.吴莎莎:《我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捷报频传,232家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元》,《陕西日报》2016年6月2日。

10.《江西建立4800个“一村一品”产业特色村》,新华网,http://neus.xinhuanet.com/2016/10/c-111829437593。

11.张琦、王建民:《产业扶贫模式与少数民族社区发展》,民族出版社,2013。

12.周者军:《陇南网店数量销售额居全省第一》,《甘肃日报》2016年3月4日。

1.Gary S.Becker,Human Capital: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fo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975,pp.12-173.

2.R.Case,S.Griffin and W.M.Kelly,“Socioeconomic Gradients in Mathematical Ability and Their Responsiveness to Intervention during Early Childhood,” in:D.P.Keating and C.Hertzman,eds.,Developmental Health and the Wealth of Nations. New York:Guilford Press,1999.

3.S.G.Fan,“Effect of Investment on Improv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Reducing Poverty in India,China and Vietnam,” World Bank,2003.

4.R.W.Fogel,“Catching Up With the Econom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9(1),pp.1-21,1999.

5.B.Gustafsson and S.Li,“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the Gender Earnings Gapin Urban China,” 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13(2),pp.305-325,2000.

6.Minquan Liu,“Understanding the Pattern of Growth and Equit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DBI Working Paper Series,No.331,December 2011.

7.Jacob Mincer,Schooling,Experience and Earning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fo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974,pp.5-91.

8.G.Psacharopoulos and P.Wiles,“Early Education,Ability andEarning Capac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conomics,7(3),pp.132-136,1980.

9.A.K.Sen,Poverty and Famines:An Essay on Entitlement and Deprivation. Oxford,Clarendon Press,1981.

10.A.K.Sen,Development as Freedom. New York:Alfred A.Knopf,Inc.,1999.

11.Paul Streeten,“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a Basic Needs Approach to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view,XIX (3),pp.8-16,1977.

12.UNDP,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1990.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13.D.Williams,“Quality and Inequality in Children’s Literacy:The Effects of Families,Schools and Communities,” in D.P.Keating and C.Hertzman,eds.,Developmental Health and the Wealth of Nations.New York:Guilford Press,1999.

14.M.E.Young,ed,“Early Child Development:Investing in Our Children’s Futur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Series No.1137.Amsterdam:Elsevier Science B.V,1997.

15.J.Yu,“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 China:Findings Based on the CHN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12(2),pp.315-336,2013.

16.Schultz,T.W.,“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1(1),pp. 1-17,1961.

17.Jeffery,R.,Basu,A.M. Girls Schooling Autonomy and Fertility Change:What Do These Words Mean in South Asia?Contemporary Sociology(1),pp. 134-135,1996.

18.Gong,C.,Leigh,A.,Meng,X.,“Intergeneration Income Mobility in Urban China,” 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58,pp.481-503,2012.

19.Corak,M. Inequality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The United States in Comparison. Iza Discussion Papers,2016.

20.Myers,R.G.,The Twelve Who Survive. Routledge,1992.

21.Kirpal.S. 社区可有所改观:来自各大洲的5个案例载于《从儿童早期发展到人类发展:为儿童的未来投资》,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

22.陈良焜、鞠高升:《教育与收益率性别差异的实证分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3期。

23.陈立中:《转型时期我国多维度贫困测算及其分解》,《经济评论》2008年第5期。

24.陈晓宇、陈良焜、夏晨:《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的变化与启示》,《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第1期。

25.董银果、郝立芳:《中国教育投资回报率度量的关键问题探析》,《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26.杜两省、彭竞:《教育回报率的城市差异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0年第5期。

27.杜育红、孙志军:《中国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收入与劳动力市场经历——基于内蒙古赤峰市城镇地区的研究》,《管理世界》2003年第9期。

28.何石军、黄桂田:《中国社会的代际收入流动性趋势:2000~2009》,《金融研究》2013年第2期。

29.李春玲:《文化水平如何影响人们的经济收入——对目前教育的经济收益率的考查》,《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3期。

30.李宏彬:《中国的教育回报率》,《决策探索》2012年第10期。

31.李实、李文彬:《中国教育投资的个人收益率的估计》,载赵人伟、格里芬《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2.李实、丁赛:《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的长期变动趋势》,《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33.刘民权、俞建拖:《国际扶贫的理论与政策实践》,《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报告》,2006。

34.卢迈:《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儿童营养项目的由来和成效》,载王梦奎主编《为了国家的未来》,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

35.史耀疆、王欢、罗仁福、张林秀、刘承芳、易红梅、岳爱、Scott Rozelle:《营养干预对陕西贫困农村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10期。

36.孙志军:《中国教育个人收益率研究:一个文献综述及其政策含义》,《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5期。

37.王海港:《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代际流动》,《经济科学》2005年第2期。

38.王海港、李实、刘京军:《城镇居民教育收益率的地区差异及其解释》,《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39.王小林、S.Alkire:《中国多维贫困测量:估计和政策含义》,《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第12期。

40.魏颖:《中国代际收入流动与收入不平等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41.姚先国、张海峰:《中国教育回报率估计及其城乡差异分析》,《财经论丛》2004年第6期。

42.姚先国、黄志岭、苏振华:《家庭背景与教育回报率》,《中国劳动经济学》2007年第6期。

43.邢春冰、贾淑艳、李实:《教育回报率的地区差异及其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经济研究》2013年第11期。

44.岳昌君:《教育对个人收入差异的影响》,《经济学》(季刊)2004年第S1期。

45.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人民出版社,2010。

46.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课题组:《青海乐都儿童早期发展试点评估报告》,载王梦奎主编《反贫困与中国儿童发展》,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

47.邹薇、方迎风:《关于中国贫困的动态多维度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1年第6期。

48.刘万霞:《我国农民工教育收益率的实证研究:职业教育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11年第5期。

49.黄志岭、姚先国:《教育回报率的性别差异研究》,《世界经济》2009年第7期。

50.于洋:《教育部扶贫开展情况》,载《2015农村贫困监测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1.方黎明、张秀兰:《中国农村扶贫的政策效应分析——基于能力贫困理论的考察》,《财经研究》2007年第12期。

2.韩华为、徐月宾:《中国农村低保制度的反贫困效应研究——来自中西部五省的经验证据》,《经济评论》2014年第6期。

3.韩嘉玲、孙若梅、普红雁、邱爱军:《社会发展视角下的中国农村扶贫政策改革30年》,《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4.李建红:《农村低保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393份调查问卷的分析》,《中国民政》2009年第4期。

5.李庆梅、聂佃忠:《负所得税是实现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制度有效衔接的现实选择》,《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年第5期。

6.李忠林、崔树义:《我国农村低保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东岳论丛》2009年第8期。

7.吴国宝:《农村低保制度与开发性扶贫政策衔接研究》,内部报告,2012。

8.向德平、刘欢:《构建多元化反贫困政策: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社会工作与管理》2014年第3期。

9.向阳生:《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制度的有效衔接及评估与改革》,《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12期。

10.徐月宾、刘凤芹、张秀兰:《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的反思——从社会救助向社会保护转变》,《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11.杨成波:《农村低保制度与农村扶贫开发政策衔接问题探析》,《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年第1期。

12.张晶靖:《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初探》,《中国民政》2013年第11期。

1.何芬、赵燕霞:《美、日促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减贫的经验借鉴》,《世界地理研究》2015年第4期。

2.黄承伟、向家宇:《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战略研究》,《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第1期。

3.李佳:《中国连片特困地区反贫困研究进展》,《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12期。

4.李晓龙、徐鲲:《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的战略选择》,《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5.吕方:《发展的想象力:迈向连片特困地区贫困治理的理论创新》,《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2年第3期。

6.陆汉文:《连片特困地区低碳扶贫道路与政策初探》,《开发研究》2012年第3期。

7.刘永富:《继续向贫困宣战》,《求是》2014年第20期。

8.刘牧、韩广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理论月刊》2014年第12期。

9.刘璐琳:《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反贫困的思考》,《光明日报》2012年4月15日,第007版。

10.刘筱红、张琳:《连片特困地区扶贫中的跨域治理路径研究》,《中州学刊》2013年第4期。

11.杨安华:《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几个关键问题》,《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12.张琦、陈伟伟:《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成效多维动态评价分析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13.张琦、史志乐:《我国农村贫困退出机制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年第3期。

14.赵昌文、郭晓鸣:《贫困地区扶贫模式:比较与选择》,《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第6期。

1.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海峡出版发行集团,1992。

2.中共宁德市委办公室、中共宁德市委政策研究室编:《宁德市科学扶贫 精准扶贫研讨会论文集》(内部资料)。

3.廖小军:《扶贫开发“宁德模式”之我见》,《中国宁德》2016年2月4日。

4.赵鹏:《滴水这样穿透石——宁德市精准扶贫工作纪实》,《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0日。

简 介:本书结合贵州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的具体实践,从专业的角度,以专家的视野和多维研究方法,对贵州脱贫攻坚的“4541”决策部署以及农村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党建扶贫、社会扶贫、内生动力培育、扶贫成效评价、治贫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一些可操作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党委政府决策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本书也是贵州...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9月

简 介:中国的扶贫开发,跨越了近40年的历程,其间克服了无数的困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7亿多农民摆脱了贫困,也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一大奇迹。中国的扶贫开发,是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和中国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际社会广泛视为人类社会扶贫的一个成功样板。本书全面回顾和分析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减贫历程和取得的成就,系统研...

作者: 吴国宝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

简 介:青龙寺村地处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属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秦巴山片区。本书在秦巴山片区贫困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聚焦青龙寺村,对该村主要的贫困问题、贫困成因、精准扶贫工作进展、产业扶贫成效等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和分析,认为应提升片区产业发展综合实力,建立“微产业、小循环”的扶贫机制,通过较短的产业链,面向地方或范围较小的市...

作者: 侯一蕾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

简 介:青龙寺村地处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属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秦巴山片区。本书在秦巴山片区贫困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聚焦青龙寺村,对该村主要的贫困问题、贫困成因、精准扶贫工作进展、产业扶贫成效等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和分析,认为应提升片区产业发展综合实力,建立“微产业、小循环”的扶贫机制,通过较短的产业链,面向地方或范围较小的市...

作者: 侯一蕾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

简 介:精准扶贫,是当今中国扶贫开发的主题和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也是中国继开发式扶贫之后对国际减贫事业做出的又一个重要贡献。《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7)》建构了精准扶贫政策分析框架,全面总结和分析了2013年以来中国精准扶贫的实践和成效,讨论和分析了中国脱贫攻坚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政策建议。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1月

简 介:贵溪村是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民族村寨,为省级贫困村。本书通过对贵溪村入村入户调研,了解村庄的基本情况、贫困现状、致贫原因及其演变,着重阐述了村庄在政府主导下的扶贫脱贫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成效,并针对村庄实际提出村庄发展的对策建议等。书中还阐述了贵溪村如何在省、自治州扶贫攻坚政策措施集中发力,县乡帮扶惠农办法层层跟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

简 介:本书是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中国残疾人数据科学研究院“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评价”课题组的首部年度报告,依托江苏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残障与发展研究基地,由中国残疾人数据科学研究院组织科研机构专家、高校学者和政府研究人员共同撰写。本书围绕新时代背景下的残疾人康复服务、特殊教育、就业服务、精准扶贫、维权服务、社会保障、无障碍...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1月

简 介:青龙寺村地处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属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秦巴山片区。本书在秦巴山片区贫困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聚焦青龙寺村,对该村主要的贫困问题、贫困成因、精准扶贫工作进展、产业扶贫成效等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和分析,认为应提升片区产业发展综合实力,建立“微产业、小循环”的扶贫机制,通过较短的产业链,面向地方或范围较小的市...

作者: 侯一蕾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