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7

引证文献

7 !

参考文献

246

中国人才发展60年图书

Sixty years of talent development in China

SSAPID:101-3205-8898-16
ISBN:978-7-5097-1014-2
DOI:
ISSN:
关键词:

人才 发展战略 60年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系统介绍60年来中国人才发展的历程、探讨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各类人才的需求和供给状况,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探讨中国人才战略储备的各种途径。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潘晨光 梅哲
编 辑:陈云卿;孙振远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6 人才学

 序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当代论域

   一 马克思恩格斯人才思想的内容及价值

    (一)马克思恩格斯人才思想的内容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需要理论

     2.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3.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4.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力资本理论

     5.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理论

     6.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杰出人才与人民群众关系理论

    (二)马克思恩格斯人才思想的价值

   二 列宁斯大林人才思想的内容及价值

    (一)列宁斯大林人才思想的内容

     1.人才本质论

     2.人才决定一切

     3.人才培养论

     4.对旧知识分子的改造与使用

    (二)列宁斯大林人才思想的价值

   三 毛泽东人才思想的内容

    (一)人才素质理论和价值理论

    (二)实践造就人才的理论

    (三)人才培养的理论

    (四)领导人才理论

    (五)知识分子理论

   四 改革开放时期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新发展

    (一)邓小平人才思想的主要内容

     1.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邓小平人才思想的核心

     2.人才素质论

     3.人才培养论

     4.人才选拔和使用论

     5.人才管理论

    (二)江泽民人才思想的内容

     1.人才资源论

     2.人才强国战略论

     3.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论

     4.人才队伍建设论

    (三)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新发展

     1.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2.人才强国理论

     3.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4.人才素质内涵的科学阐释

     5.人才工作机制理论

     6.人才资源规划和配置理论

  人才强国战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经验教训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宝贵经验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问题及教训

   二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客观必然性

    (一)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由我国现实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三)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决定的

   三 新时期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确立

    (一)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确立

    (二)人才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含义

    (三)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

    (四)人才强国战略的重点

    (五)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

 第二部分

  党政人才发展历程

   一 党政人才政策回顾和变迁

    (一)计划经济体制时期(1949~1978年):探索阶段

    (二)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9):恢复发展阶段

    (三)全面开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1990~2001):整体推进阶段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2002年至今):创新发展阶段

   二 党政人才发展特点——亮点纷呈

    (一)与时俱进

    (二)党管干部原则

    (三)年轻化、知识化、多元化

    (四)多民族

    (五)多党派

    (六)女性参政

   三 党政人才发展成绩——日臻完善

    (一)特色人才理论

     1.服务党的政治路线和中心任务

     2.党管干部原则

     3.民主集中制原则

     4.改革创新

    (二)制度改革不断深入

     1.党政人才分类管理格局形成

     2.党政人才选拔任用日益民主、公开、科学

     3.干部考察考核全面深入

     4.干部管理监督有序有力

     5.干部正常退出机制生成

    (三)结构合理

     1.文化程度

     2.年龄结构

     3.非中共党员干部比例提高

     4.少数民族干部成绩显著

     5.女性参政

    (四)实践创新

     1.科学、民主的选拔机制

     2.党政人才交流制度

    (五)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

   四 党政人才发展趋势——科学发展

    (一)坚持正确的干部路线、方针和原则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

    (三)选拔任用科学化

    (四)加大培训和教育力度

    (五)人才高素质化

    (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及科技人才政策

   一 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概念

    (一)“科技人力资源”的界定*

    (二)科技人才

   二 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状况

    (一)民国时期的科技人力资源*

    (二)新中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发展*

    (三)科技人力资源现状*

    (四)中国高等教育与科技人力资源开发

    (五)科研投入与科技人力资源开发

    (六)科研产出

   三 我国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评析

    (一)中国科技人才的发明创造及技术革新能力

    (二)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率

   四 中国科技人才培养政策

    (一)体制改革政策,营造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二)培养青年学术带头人政策,扩大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队伍

    (三)培养后备科技人才政策,推动科技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四)继续教育政策,持续提高科技人才队伍的能力

    (五)战略规划政策,勾画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蓝图

   五 我国科技人才激励政策

    (一)自主创新战略的提出

    (二)科技体制改革政策

    (三)完善人才评价标准

    (四)职称制度改革政策

    (五)科学技术奖励政策

    (六)股权及税收优惠政策

     1.股权激励政策

     2.加大税收优惠力度

    (七)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八)完善科技评估与转移机制的政策

    (九)其他

   六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人力资源培养总量偏低

    (二)科技人才能力培养不足

    (三)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需要更大的成长空间

    (四)政策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五)我国距创新型国家还有一段距离

    (六)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七)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不足

    (八)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有待完善

    (九)物质激励政策没有充分体现出公平原则

    (十)科技人才评价标准不完善

    (十一)科技人才政策体系建设滞后

    (十二)科技人才政策体系不完善

    (十三)科技人才政策落实的力度不够

   七 关于加强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考

    (一)加大科技人力资源培养规模

    (二)提高科技人力资源培养质量

    (三)给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提供更多的政策机会

    (四)要建设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

    (五)人才评价要看创新质量

    (六)要使创新成为一种工作习惯

    (七)要使创新成为一种社会文化

    (八)要重视自主创新人才队伍的开发与管理

    (九)减少官本位对科技人才的影响

    (十)要处理好科技人才与创新团队的关系

    (十一)形成宽容失败的氛围

    (十二)推动建立多样化、市场化、国际化、菜单式的激励机制

   八 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走势

    (一)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开发趋势分析

     1.科技人力资源增幅较大

     2.科技人力资源就业面临较大压力

     3.进出口价格的变动对增加就业有限

     4.扩大内需是增加就业的核心

     5.科技人力资源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二)大力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工作

    (三)完善科技人才培养、选拔、使用、激励机制

    (四)努力形成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

    (五)加大蓝领人才与农村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

    (六)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市场体系

    (七)科技人才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科学理性的启蒙者和捍卫者

   一 科普人才及其研究

    1.科普人才的概念

    2.科普人才及其队伍的特点

    3.科普人才研究的现状

   二 科普人才队伍发展的历程及特点

    (一)科普人才发展的阶段分析

     1.新中国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前

     2.“文化大革命”期间,科普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处于瘫痪状态

     3.改革开放以后,科学春天下的科普人才队伍发展

    (二)科普人才队伍的发展轨迹和特点

     1.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发展轨迹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普机构和科普人才发展情况

   三 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成就

    1.形成了系统的庞大的科普人才资源

    2.科普人才网络基本形成

   四 我国科普人才队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结构问题

     1.科普创作人才极度缺乏,已经成为制约科普事业发展的瓶颈

     2.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偏低,高素质人才偏少

    (二)人才培养问题

     1.人才培养体制上缺乏对科普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

     2.科普系统内部的人才调控机制与在职培训体系尚未形成

    (三)人才管理问题

     1.科普人才管理体制落后

     2.科普基础理论建设薄弱

   五 大力培养科普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有关建议

    (一)正规教育与培训提高相结合,培养专业型科普人才

     1.在现有高校中加强科普相关专业建设

     2.加强科普专业教育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

     3.建设多种类型的科普人才教学和培训基地

    (二)鼓励与引导相结合,促进现有人才队伍中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三)战略布局与局部提升相结合,培养未来型科普人才

    (四)建立科普人才评价体系,促进高质量的科普人才成长

     1.制定培训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建立评估制度

     2.建立科普人才质量评估体系

  国有企业人才发展政策变迁与实践

   一 国有企业人才队伍发展状况分析

    (一)国有企业人才规模

    (二)国有企业人才结构

    (三)国有企业人才分布

   二 国有企业人才发展的政策变迁

    (一)改革开放以前国有企业的人才政策:1949~1978年

     1.企业干部管理的体制和原则

     2.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养

     3.充实企业人才队伍

    (二)改革开放时期国有企业的人才政策:1978~1992年

     1.人才的重要性得到高度重视

     2.企业领导体制发生重大变化

     3.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启动

     4.人才流动开始得到实现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发展时期:1993~2002年

     1.对人才资源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2.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

    (四)党的十六大以来国有企业的人才政策

   三 国有企业人才发展的路径分析

    (一)国有企业人才流动机制的形成

    (二)建立健全市场化的人才选用机制

    (三)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四)建立和完善效率优先的人才激励机制

     1.物质激励

     2.事业激励

     3.精神激励

   四 对未来的展望

    (一)队伍建设:主营业务领域形成人才密集优势

    (二)制度建设:人才工作机制的活力进一步彰显

    (三)市场建设:人本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和成熟

    (四)环境建设:知识和创造得到全社会广泛尊重

  技能型人才队伍的发展与壮大

   一 技能型人才的界定

   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技能型人才政策沿革

    (一)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的政策变迁

    (二)改革开放以后的技能型人才政策沿革

   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技能型人才队伍发展状况分析

    (一)改革开放之前的技能型人才队伍发展

    (二)改革开放之后的技能型人才队伍发展

    (三)中国技能型人才队伍发展现状分析

   四 中国技能型人才队伍发展困境分析

    (一)技能型人才供需结构失衡

    (二)技能型人才队伍结构失衡

    (三)技能型人才配置结构失衡

    (四)技能型人才的教育与培训存在障碍

   五 中国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营造技能型人才队伍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

    (三)建立健全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

    (四)完善职业资格评价体系

    (五)引导和鼓励企业自主培养技能型人才

    (六)建立各级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基地

 第三部分

  不断完善的中国院士制度

   一 中国院士制度的发展

    (一)院士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二)中国院士制度的诞生

     1.蔡元培与“中央研究院”的创建

     2.旧中国的首批院士

    (三)新中国院士制度的曲折发展

     1.中国科学院创立学部委员制度与学部委员的推选

     2.“文化大革命”时期院士工作的停顿

     3.中国科学院院士制度的大发展

     4.中国工程院院士制度的创建与发展

    (四)新中国院士制度的工作机制与基本特征

     1.中国院士制度的工作机制

     2.中国院士制度的基本特征

   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制度

    (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制度的建立

     1.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的成立

     2.首批学部委员的产生

    (二)学部和学部委员的主要职责

     1.学部的定位

     2.学部的主要职能

     3.学部委员的标准和条件

     4.学部委员的权利与义务

     5.学部委员称号的撤销

    (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制度与中国院士制度的差别

   三 中国院士制度的改革

    (一)院士制度改革的尝试与努力

     1.改革院士增选制度

     2.强调年轻化但又不绝对化

     3.学风道德问题“一票否决”

    (二)中国院士制度改革的思考

  出国留学事业的回顾与展望

   一 我国留学事业发展的基本历程

    (一)探索阶段(清末到1949年)

     1.清末的留学阶段(1872~1911年)

     2.民国留学阶段(1911~1949年)

    (二)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8年)

     1.新中国早期留学阶段(1949~1966年)

     2.“文化大革命”至改革开放前的留学教育(1966~1978年)

    (三)大发展时期(1978~2008年)

     1.改革开放与扩大留学生派遣(1978~1992年)

     2.新时期的留学工作(1992~2008年)

   二 改革开放以来留学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出国留学人员的大幅度增加

     1.总数量的绝对增加

     2.国家公派留学生规模的扩大

     3.自费留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

    (二)出国留学人员结构的多元化

     1.学科范围不断扩展

     2.国家公派留学人员的层次有较大提升

     3.可供选择的留学目的国家增加

    (三)回归率不断增加

     1.回国人员不断增长

     2.留学生归国人员的贡献显著

   三 我国留学事业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留学人才工作

     1.健全了出国留学的制度体系

     2.完善了吸引留学生回国的制度体系

     3.出台了有关留学工作的文件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

     1.参与全球竞争的要求

     2.国家快速发展增加了对留学人才的需求

     3.国内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推动

    (三)民族文化的影响

     1.中国人历来好学上进

     2.全社会形成的良好氛围

     3.回归主流社会的需要

   四 新形势下我国留学事业面临的挑战

    (一)中国人才发展面临的压力

     1.国际方面

     2.国内方面

    (二)全球化带来的留学人才争夺压力

     1.国外流失

     2.国内流失

    (三)新时代对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出国留学人员的数量、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2.出国留学人员的追踪管理、评估、验收机制需要完善

     3.自费留学中介需要进一步规范

    (四)市场环境不规范给“海归”带来的障碍

     1.水土不服问题

     2.创业资金问题

   五 做好留学工作的对策选择

    1.当前我国人才发展的机遇及有利因素

    2.在总体的人才政策导向方面,抓住我国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大好机遇,迎接国际人才竞争越演越烈对我国人才发展提出的严峻挑战,改变我国在人才方面的不利局面

    3.在海外人才政策方面,要认真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办公厅2008年12月23日转发的《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

    4.在留学人员的吸引方面,要以人为本,进一步优化留学生回国服务环境

    5.在留学人员的使用方面,要打破身份界限,理顺人才在政府、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流动渠道

    6.在留学人员的培养方面,要不断提高选派人员的数量、层次,保证质量

    7.在国际人才的吸引方面,要突出重点,推动我国成为“引智”大国

  博士后制度的发展与基本经验

   一 中国博士后的发展历程

    (一)创立的背景及缘起(1983~1984年)

    (二)创立阶段(1985~1987年)

    (三)稳步发展阶段(1988~1998年)

    (四)改革提高阶段(1999年至今)

   二 当前中国博士后人才队伍发展现状、特点及其作用

    (一)当前中国博士后人才队伍发展现状

     1.博士后及设站单位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

     2.招收博士后的类型更为多样化

     3.进站博士后地区结构不合理

     4.进站博士后学科门类以自然科学为主

     5.进站博士后经费来源多元化

     6.博士后出站去向更为多样

    (二)中国博士后制度发展的特点

     1.国家统一组织规划、逐步实施

     2.各级政府给予大力的财政支持

     3.制定一系列特殊的政策

    (三)中国博士后制度的重要意义及作用

     1.博士后制度是实施中国高层次人才战略的重要载体

     2.博士后制度是技术创新突破的推动器

     3.博士后站是中国产学研相结合的重要基地

   三 中国博士后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一)现行博士后制度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与发展不相适应

     2.部分博士后政策与国家其他政策不衔接

     3.国家对博士后财政投入的绩效评价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

     4.工作站与流动站之间的合作关系需加强

     5.博士后定位问题与申请做博士后研究的非学术因素

    (二)改革与创新博士后管理体制

     1.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2.提高博士后资金投入效益

     3.推动产学研相结合

     4.促进博士后制度国际化

   附录

 第四部分

  少数民族人才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 新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发展政策

   二 新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重要成就

    1.人才队伍壮大,总量不断增多

    2.人才素质不断提高

    3.人才资源的类型逐渐多样化

    4.性别比例、年龄比例日趋合理

   三 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人才发展困境分析

    1.人才培养体制与模式滞后

    2.人才短缺与人才浪费的矛盾并存

    3.民族教育的落后直接影响人才队伍的建设

    4.民族地区的贫困家庭无法承受高昂的高等教育费用

    5.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

    6.人才外流严重

   四 改革与创新我国少数民族人才发展战略

    1.更新观念,优化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机制

    2.加大对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

    3.在民族地区建立资助条件更为宽泛的助学体制

    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减缓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压力

    5.构建少数民族人才回流机制

   结语

  职称制度的历史、经验及未来展望

   一 中国职称制度的历史回顾

    (一)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至60年代中期的技术职务任命阶段

    (二)第二阶段:1977~1983年恢复及职称评定

    (三)第三阶段:1986~1994年改革职称评定制度,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

    (四)第四阶段:1994年至今:双轨制——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并行

   二 我国职称制度改革的经验

    (一)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

    (二)21世纪以来,各地各单位自发性地涌现出职称聘任的不同模式

     1.聘用、评审、聘任合一的改革模式

     2.先聘用,后评审和聘任合一的改革模式

     3.先聘用,后评审,再聘任的改革模式

    (三)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较为完整的职业资格制度体系

     1.职业资格制度的组织体系

     2.认证体系

     3.证书体系

    (四)建立起较为完整的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制度的政策体系

     1.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政策子体系

     2.有关聘任管理的子体系

     3.有关资格评审的政策子体系

     4.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政策子体系

    (五)已建立起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不断提高、结构不断趋于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六)以培养农村“实用型”乡土人才为目标的农民职称制度建设,对健全我国人才机制和促进我国职称制度的发展完善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三 我国职称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一)我国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体系中的问题分析

     1.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存在相当程度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失真”的情况*

    (二)我国职业资格制度建设中的问题*

     1.制度环境亟待进一步完善

     2.教育系统的匹配问题

     3.职业能力认证问题

    (三)工程师等“应用型人才”系列的职称评定制度改革明显滞后

    (四)农民评职称存在的问题

     1.农村实用人才的职称评审申报率低

     2.职称评审缺乏统一的、科学的标准

     3.职称评审工作的开展未能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四 中国职称制度未来发展展望

    (一)“能力主义的人才观”指导下确立我国职称制度建设目标和规划

    (二)打破职称终身制,废除职称与工资挂钩,实行执业资格年审制

    (三)继续积极推进社会化人才评价机制的建立

    (四)加快推进工程师制度改革和启动工程师国际互认工作

    (五)提升应用型人才的激励水平,平等对待“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专利权人才队伍发展状况分析

   一 我国专利权人才队伍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状况分析

    (一)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至1985年《专利法》实施

    (二)第二阶段:1985年《专利法》实施至1992年第一次《专利法》修改

     1.总体发展情况

     2.分布特征

      (1)职务专利权人与非职务专利权人

      (2)职务发明专利权人所在机构的分布

      (3)三种专利权分布

      (4)专利权人的地域分布

    (三)第三阶段:从1993年第一次修改《专利法》实施至2000年第二次《专利法》修改

     1.总体发展情况

     2.分布特征

      (1)职务专利权人与非职务专利权人

      (2)职务发明专利权人所在机构的分布

      (3)三种专利权分布

      (4)专利权人的地域分布

    (四)第四阶段:2001年第二次修改《专利法》实施至2006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提出第三次修改《专利法》的建议意见

     1.总体发展情况

     2.分布特征

      (1)职务专利权人与非职务专利权人

      (2)职务发明专利权人所在机构的分布

      (3)三种专利权人的分布

      (4)专利权人的地域分布

    (五)第五阶段:2007年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开始征求《专利法》修改意见至2009年第三次修改《专利法》实施

     1.总体发展情况

     2.分布特征

      (1)职务专利权人与非职务专利权人的分布

      (2)三种专利权人的分布

      (3)专利权人的地域分布

      (4)专利权人的技术领域分布

   二 我国专利权人才队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发明专利人才所占比重较低

    (二)非职务专利权人专利转化率低

    (三)高新技术专利权人所占比重较低

    (四)我国专利申请、交易的成本高、障碍大,不利于专利权人才发展

    (五)对专利权人才保护力度不够

    (六)研发投入强度低,专利创新源头不足

   三 对策建议

    (一)努力完善我国的专利保护制度

    (二)积极推进全国专利工作体系建设

    (三)努力形成政府主导与专利权人主体相结合的格局

    (四)大力加强全国专利相关人才队伍建设

    (五)努力营造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和机制

    (六)逐步建立我国专利战略体系

   四 总结

  新闻传播人才队伍发展轨迹

   一 中国新闻传播人才队伍发展60周年的历史回顾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1949~1976年)

     (1)新中国新闻传播人才队伍的建设(1949~1956年)

     (2)新闻传播人才队伍初步扩大到遭受破坏(1956~1976年)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6年至今)

     (1)新闻传播人才队伍的恢复与快速扩展(1976~1990年)

     (2)新闻传播人才队伍全面发展(1990年至今)

    (三)“PEST”分析法解析新闻传播人才队伍发展与环境关系

   二 中国新闻传播人才队伍的现状分析

    (一)中国新闻传播人才队伍的自然情况分析

     1.各单位类型记者年龄构成

     2.各单位类型记者性别构成

     3.民族新闻传播队伍壮大

    (二)中国新闻传播人才队伍的社会情况分析

     1.不同单位类型记者学历构成情况

     2.各省市地区记者学历统计

     3.各单位类型与记者关系统计

     4.各省市地区记者与单位关系构成

     5.传媒院校培养记者情况

     6.新闻传播人才队伍学科背景构成广泛

     7.广播电视人才队伍情况

     8.网络编辑从业人员情况

     9.新闻从业人员队伍的壮大与新闻教育繁荣密不可分

      (1)新闻教育点不断增加

      (2)人才培养模式由应用型人才到复合型人才模式转变

    (三)韬奋奖获奖新闻传播人才队伍情况分析

    (四)中国新闻传播人才队伍发展取得的成绩

   三 新闻传播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分析

    1.新闻传播人才结构不合理

    2.全国新闻传播人才队伍地区分布不平衡

    3.记者跳槽现象突出

    4.新闻教育急剧膨胀布局和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5.新闻教育与实践脱节

     (1)学校教育与实际脱节

     (2)职业教育的忽视

    6.新闻传播人才队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四 我国新闻传播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1.政策层面

     (1)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人才队伍,进一步提高思想理论水平

     (2)进一步加大学习培训和实践锻炼力度,加强人才队伍能力建设

     (3)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加强人才队伍作风建设

     (4)做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作,加强高层次专门人才队伍建设

     (5)提高素质、优化结构,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2.人才培养层面

     (1)初始教育

     (2)在职教育

    3.人才管理层面

  劳模评选制度回顾

   一 中国劳模评选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国劳模评选制度的渊源

    (二)中国劳模评选制度历程与内涵

    (三)中国劳模评选制度的作用和意义

     1.激励优秀劳动者,树立劳动价值观念

     2.挖掘社会资源,促进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

     3.引领时代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二 中国劳模评选的制度内容与过程

    (一)劳模评选制度建设与依据

    (二)劳模评选的原则与过程

    (三)劳模评选比例与标准

    (四)劳模福利待遇问题

   三 新中国成立60年劳模形象变迁:以湖北数据为样本

    (一)劳模形象60年行业变迁

    (二)劳模的职业变迁

    (三)劳模的职称与文化程度

    (四)其他人口学特征

   四 新中国成立60年不同时代典型劳模事迹案例分析

    (一)不同时期的典型劳模及其类型

    (二)劳模事迹的时代精神及其演变

    (三)劳模与劳模精神的社会影响

   五 中国劳模评选制度变迁特征及几点讨论

    (一)中国劳模评选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

     1.劳模评选的程序改进明显

     2.劳模评选标准与时俱进

     3.劳模范围和涉及领域不断扩大

     4.劳模待遇和奖励方式不断丰富

    (二)中国劳模评选制度的几个问题及其讨论

     1.关于劳模评审机制问题

     2.关于劳模奖励方面

     3.劳动榜样确立过程中的工会角色问题

     4.劳模终身制和重复评选问题

     5.劳模精神及其如何宣传问题

 第五部分

  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探究

   一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简述

    (一)学习西方高等教育(1862~1904年)

    (二)仿效日本高等教育(1904~1922年)

    (三)借鉴美国高等教育(1922~1949年)

   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借鉴苏联的教育模式(1949~1957年)

    (二)摒弃“模式”,自我探索(1958~1977年)

     1.“文化大革命”以前(1958~1965年)

     2.“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年)

    (三)改革开放,大力发展(1978年以后)

     1.拨乱反正,解放思想(1977~1992年)

     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992~1998年)

     3.实施人才强国战略(1999年至今)

   三 坚持改革开放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深远影响和经验研究

    (一)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取得的成就

     1.规模与结构

      (1)总体规模

      (2)地区分布

      (3)科类结构

      (4)性别结构

     2.重点建设与人才工程

      (1)211工程与985工程

      (2)人才工程

     3.高校体制改革

      (1)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2)经费筹措体制改革

      (3)招生就业体制改革

      (4)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5)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二)对经济社会的贡献

     1.高等教育与人才供给

     2.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

     3.高等教育与地区经济发展

    (三)经验总结

     1.坚持党的正确领导

     2.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3.坚持改革开放

     4.高等教育多元化

   四 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理念回归

    (一)教育理念

    (二)教育模式

    (三)转型矛盾

     1.人本取向与市场取向

     2.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

     3.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

     4.学术本位与行政本位

   结语 创新型国家建设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发展报告

   一 新中国成立60年干部教育培训历史分期及主要内容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时期的干部教育培训内容

     1.以《共同纲领》为主要内容的关于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的教育培训

     2.以恢复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各项社会改革和抗美援朝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

     3.进行以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主要内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理论教育

     4.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主要内容的关于国家政治制度和民主法制的教育培训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干部教育培训内容

     1.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教育

     2.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教育

     3.关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4.从1963到1966年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干部教育培训内容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干部教育培训内容

     1.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从十年内乱严重破坏中得到恢复和发展

     2.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初步形成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脱产培训、中心组学习和在职自学三位一体干部教育培训新格局

     3.党的十六大以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走上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培训干部轨道

   二 新中国成立60年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成效及经验

    (一)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成效

     1.始终把理论武装作为首要任务,系统学习和全面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全党思想政治上的统一

     2.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培训和新知识、新技能培训,提高了广大干部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本领

     3.不断加大中青年干部的培训力度,为领导班子整体性新老交替的顺利进行和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提供了坚强保证

     4.基地、师资、教材建设和培训经费等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促进了干部教育培训的可持续发展

     5.坚持改革创新,初步形成中国特色干部教育培训体系

    (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经验

   三 当前干部教育培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四 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的意见和建议

    (一)牢固树立按需培训的理念,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

     1.坚持按需培训,加强需求调研

     2.创新培训内容,更新培训课程

     3.创新培训方式和手段,从课堂系统讲授式教学为主转向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教学为主

    (二)积极推进干部教育培训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内生动力

     1.坚持开放竞争、优化统筹,构建充满活力的办学体制

     2.建立自主选学与组织调训相结合的干部参训机制

     3.全面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实效考核评估制度

     4.改进和完善干部教育培训管理体制

    (三)以党政干部为重点,着眼于覆盖整个干部队伍,统筹抓好各级各类干部的教育培训

     1.坚持分级分类,继续抓好不同类别干部的教育培训

     2.坚持因地制宜,切实抓好不同区域干部的教育培训

     3.坚持突出重点,认真抓好重点对象的教育培训

    (四)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学风建设,坚决整治不良学风

     1.弘扬理论联系实际之风

     2.倡导艰苦奋斗之风

     3.坚持从严治校、从严治学之风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3]《斯大林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

[4]《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

[5]《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

[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8]《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4。

[10]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人才》,党建读物出版社,2003。

[11]徐颂陶、王通讯、叶忠海主编《人才理论精粹与管理实务》,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12]罗洪铁主编《人才学基础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13]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编《邓小平论人事与人才》,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

[1]《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文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99。

[3]《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

[4]《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4。

[5]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6]《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2。

[7]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

[8]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人才》,党建读物出版社,2003。

[9]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主编《知识分子问题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3。

[10]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一局编《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

[11]人才强国战略干部读本编写组编《人才强国战略干部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12]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才报告2005》,人民出版社,2005。

[13]冯之浚:《战略研究与中国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14]饶定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5]郭德宏、张湛彬等:《党和国家重大决策的历程》第3卷,红旗出版社,1997。

[16]何晓明:《百年忧患——知识分子命运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东方出版中心,1997。

[17]朱健华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纪事本末》,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18]郝铁川:《人才论》,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19]徐颂陶:《中国人才战略与人才资源开发》,中国人事出版社,2001。

[20]潘晨光、王宪磊编《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1]康平主编《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红旗出版社,2005。

[22]丁向阳:《人才竞争战略》,蓝天出版社,2005。

[23]王通讯、李维平主编《人才战略论》,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

[24]韩抒怀、周从保编《知识经济与世界经济发展》,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

[25]李大生、黄云峰:《中国人才史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

[26]胡又牧编《国际人才竞争》,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

[27]潘晨光主编《中国人才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8]〔美〕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商务印书馆,1990。

[29]〔美〕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第6版),刘昕、吴闻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5中国人才报告——构建和谐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人才开发》,人民出版社,2005。

[2]四川省委组织部课题组:《党政领导干部制度改革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3]中共中央组织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学习指导手册》,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

[4]陈登才、梁春鸿:《人才战略——强国富民兴党的重要战略》,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5]孙立樵、马国钧等:《优秀领导干部成长规律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6]杨明远主编《最新人才强国战略、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实务全书》,宁夏大地音像出版社,2004。

[7]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一局,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

[8]潘晨光主编《中国人才前沿(NO.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9]潘晨光主编《中国人才前沿(NO.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0]关乐原:《新世纪中国人才战略发展的探索》,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11]金莉萍:《转型中的人才思考》,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12]李建华主编《党政领导人才开发战略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13]戴光前主编《中国人才发展大趋势》,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14]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编《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15]陈凤楼:《中国共产党干部工作史纲(1921~2002)》,党建读物出版社,2003。

[16]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17]新华社电:《书写民族地区繁荣发展新篇章——我国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综述》,新华社,2008年7月。

[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调研宣传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网站的中国主要科技指标数据库、中国科技统计数据、中国高技术产业数据等数据库,http://www.sts.org.cn/kjnew/maintitle/MainTitle.htm。

[3]科技部发展计划司、中国科学技术指标研究会主编《弗拉斯卡蒂丛书——科技人力资源手册》,新华出版社,2000,第1页。

[4]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编《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第525页。

[5]主计处统计局编《中华民国统计年鉴》,中国文化事业公司,1948,第313~314页。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计划财务司编《中国教育成就(1949~1983统计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7]《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8]田力普:《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http://finance.sina.com.cn/g/20051201/17532164484.shtml。

[9]全国科技工组织状况调查课题组:《全国科技工组织状况调查报告2003》,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0]王建波:《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6期。

[11]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第174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2002年6月29日。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2003年12月26日。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年12月5日。

[4]《2000~2005年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纲要》,国科发政字[1999]582号。

[5]科学技术部、教育部、中宣部、中国科协、共青团中央:《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2000年11月21日。

[6]科学技术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中宣部办公厅、中国科协办公厅、共青团、中央办公厅:《关于推进〈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实施工作的意见》,2001年11月21日。

[7]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科技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科协:《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普宣传工作的通知》,2003年8月6日。

[8]中国科协科普部:《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工作情况汇编》(第1辑),2005。

[9]科学技术部:《关于修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的决定》,2004年12月27日。

[10]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关于推荐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普项目的通知》,2005年2月1日。

[11]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湖南省2005~2010年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规划》,2005年2月1日。

[12]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2006年2月6日。

[13]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编《中国科学技术普及发展报告》(1978~2002),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14]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5]科普基础建设研究课题组:《科普基础建设研究报告》,2004年10月。

[16]科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研究课题组:《科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研究报告》,2004年10月。

[17]科普中外比较研究课题组:《科普中外比较研究报告》,2004年10月。

[18]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制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课题研究论文集》,科学普及出版社,2005。

[19]中国科普研究所编《2005中国科普报告》科学普及出版社,2005。

[20]中国科协科普部编《推动县域科普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材料汇编》,2005。

[21]张义芳:《国外科普工作要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22]本书编写组:《科学技术普及概论》,科普出版社,2002。

[23]申凡:《我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现代传播》,2003年第3期。

[24]李大光等汇编《各国对科学技术传播采取的重点行动资料汇编》,《科技部“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科普发展纲要”资料集》。

[25]〔美〕《国家科学基金会关于非正规科学教育项目的报告评估》依据94-52970合同提供,宇宙公司,1998年3月,国家科学基金会网站,www.nsf.gov。

[26]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中国科协统计年鉴(1991~2008)》。

[27]国家统计局科技统计司编《中国科学技术40年(1949~1989年统计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年6月。

[28]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中国科普统计2008》,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29]《当代中国——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30]WAYS OF KNOWING,THE REALITY CLUB 3,EDITED BY JHON BROCKMAN,PRENTICE HALL PRESS,15 Colubus Circle,New York,NY 10023,1988,1991.

[31]Science for All American On-line. Copyright 1989,1990 by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32]Benchmark On Line. Copyright?1989,1990,by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33]How People Learn:Brain,Mind,Experience and School. John D.Bransford,Ann L.Brown,and Rodney R.Cocking,Editors;Committee on Developments in the Science of Learning.

[1]齐桂珍:《改革开放30年我国所有制改革评述》,《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49期。

[2]潘晨光、娄伟:《人才形势与发展环境分析》,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4-12/29/content_5742037.htm,2004年12月28日。

[3]杨胜群、田松年:《共和国重大决策的来龙去脉》,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4]《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

[5]《关于草拟国营工厂法的问题(1984)》,《彭真文选》,人民出版社,1991。

[6]方流芳:《国企法定代表人的法律地位、权力和利益冲突》,《比较法研究》1999年第3、4期。

[7]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8]冯林平、李跃新:《建国初期毛泽东的干部教育思想及其实践》,《沧桑》2003年第6期。

[9]《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10]刘维芳:《新中国建立初期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41038/4344011.html,2006年4月30日。

[11]李成武:《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才工作简史(1949~2004)》,载潘晨光主编《中国人才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2]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人才》,党建读物出版社,2003。

[13]《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4]曾兆庚、颜泽贤:《上海等地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经验及启示》,《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36期。

[1]蔡兵:《职业培训》,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2]程子剑:《我国“技工荒”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6。

[3]邓昔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浅析》,《湖湘论坛》2007年第4期。

[4]胡福强:《广东省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李麒、高文书:《我国技能型人才供求状况与对策分析》,《人才资源开发》2008年第7期。

[6]刘公远:《黑龙江省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北方经贸》2008年第5期。

[7]孟源北:《WTO与技能型人才》,红旗出版社,2003。

[8]潘晨光主编《中国人才前沿(No.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9]潘晨光主编《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0]王莉莉:《中国高技能人才成长路径分析》,硕士论文,2004。

[11]王肖群:《我国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现状及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和建议》,《现代企业教育(学术·理论)》2006年第10期。

[12]杨克:《中国制造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的对策研究》,《商场现代化》,2008年3月(上旬刊)。

[13]杨优、姚文兵:《我国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浅析》,2008年5月《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4]曾凡军:《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科技信息》2008年第6期。

[15]曾湘泉、汪雯:《入世后中国技术工人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第12期。

[1]潘晨光、倪玉平、张如意:《中国院士制度的诞生与发展》,《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严仁:《恢复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制度势在必行——关于恢复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制度的调研报告》,《社会科学管理》1993年第4期。

[3]刘潞:《刘大年忆郭沫若》,《百年潮》1998年第4期。

[4]邓琮琮、张建伟:《中国院士》,《中国科技月报》2000年第1~2期。

[5]李真真、刘勇卫等:《中国科学院院士制度五十年》,《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年第2期。

[6]张剑:《未能当选学部委员的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名单考》,《史林》2002年第2期。

[7]院士制联合研究组、国家科委新技术局编《院士制研究》参阅材料(6),1988年8月19日。

[8]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编《中国科学院年鉴2001》,科学出版社,2002。

[9]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编《中国科学院年鉴2002》,科学出版社,2004。

[10]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中国科学院学部规章制度文件汇编2004》,《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2005。

[11]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纪念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事记》,2007。

[12]韦莉莉:《中国科学院学部性质职能演变探究》,《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6年第1期。

[13]韦莉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制度的若干问题研究》,《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9年第1期。

[14]《学风道德一票否决,“两院”院士增选出现新变化》,2007年2月5日《瞭望新闻周刊》。

[15]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2008中国两院院士调查报告》。

[1]潘晨光:《全球化下中国人才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出国留学工作研究》2008年第4期。

[2]新华社电:《中央决定组织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答记者问》,新华网,2009年1月7日。

[3]新华社电:《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政策问答》,2009年3月21日第6版《人民日报》。

[4]文静:《代表委员热议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引得进,还要留得住》,2009年3月7日《中国青年报》。

[5]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张秀琴:《坚持改革开放,努力实现留学工作大发展》,《神州学人》2008年第3期。

[7]李东翔:《留学工作新思路》,《神州学人》2001年第2期。

[8]刘宝利:《中国积极开展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人民网,2004年11月19日。

[9]于继海:《齐心协力发挥优势留学研究再出新成果》,《出国留学工作研究》2008年第4期。

[10]杨新育:《质疑“留学大众化”》,中青网,2008年1月10日。

[11]国家教委外事司编著、陈可淼执笔《教育外事工作历史沿革及现行政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2]国家教委留学生司编、李振平执笔《出国留学工作大事记(1988.12~1993.7)》,非正式出版物,1993年8月。

[13]国家教委留学生司编《出国留学工作文件汇编(1978~1991)》,群众出版社,1992年6月。

[14]于富增、江波、朱小玉合著《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史》,海南出版社,2001,第79页。

[15]吴迎春:《中国巧打引智牌——国际人力资本价格大幅回落 高层次人才争夺更加激烈》,2009年3月25日第1版《人民日报海外版》。

[16]苗丹国主编《出国留学工作手册》,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17]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编印《留学回国工作文件汇编(1986~2003)》,非正式出版物,2003。

[18]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秘书处等编《出国留学工作2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9]李婧:《教育部:30年我国送出留学生约139万;百万仍在外》,人民网—北京—教育频道,2009年3月25日。

[20]人民网记者:《教育部新闻发布会实录》,人民网—北京,2009年3月25日。

[21]全国出国留学工作研究会编《全国出国留学工作研究会成立十周年纪念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2]《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百度百科。

[1]庄子健、潘晨光主编《中国博士后》,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编《博士后工作文件资料汇编(1985~2007)》,中国人事出版社,2008。

[3]张斯虹:《我国博士后制度模式:问题与展望》,《高教探索》2005年第4期。

[4]黎红中:《浅谈博士后管理工作与学校整体改革的关系》,《中国博士后》2000年第3期。

[5]纪子英、吕蕾:《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创设、运作与改革》,《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年第5期。

[6]韩东林:《当前中国博士后发展的结构、问题及对策》,《中国科技论坛》2007年第12期。

[1]潘晨光主编《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胡鞍钢:《西部开发新方略》,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3]黄光学主编《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

[4]罗小芹、李红:《西部民族地区大开发与人力资源》,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5]人事部:《1996~2000年人才资源开发预测与规划》。

[6]国家民委、国家统计局:《中国民族统计(1949~2007)》。

[7]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信息中心:《中国民族信息年鉴》,2005,创刊号。

[1]罗继荣、吕卫东:《新中国职称制度建设及其改革构想》,《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1期。

[2]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编《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实用政策法规》,中国人事出版社,2000。

[3]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2003年12月26日。

[4]李永平:《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实证分析及若干问题的思考》,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5]严君:《基于职业能力模型的职业资格制度建设研究》,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5。

[6]张建瑞:《职称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甘肃科技纵横》2008年第4期。

[7]陈鼎杰:《关于职称制度的评价与创新》,《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7期。

[8]孙晓艳:《职称制度改革与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年第11期。

[9]潘晨光、何强:《中国“双线制”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想》,《中国社会科学内刊》2008年第4期。

[10]田子俊:《中国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历史沿革》,《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1]新华社网站:《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6月5日。

[12]新华社网站:《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08年6月23日。

[1]刘辉锋、杨起全:《基于论文与专利指标评价当前我国的科技产出》,科技指标数据库,2005。

[2]徐小钦、王利、黄蕾:《当前我国非职务专利成果转化问题及对策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第1期。

[3]吴志鹏、方伟珠:《我国技术创新专利机制激励失效的表现及原因分析》,《科技导报》2003年第3期。

[4]古利平、张宗益、康继军:《专利与R & D资源:中国创新的投入产出分析》,《管理工程学报》2006年第1期。

[5]周建高:《当代中日韩知识创新比较》,《日本学刊》2007年第10期。

[6]常相全:《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借鉴》,《商业时代》2007年第6期。

[1]卢雪:《中国新闻人才发展轨迹50年》,《时代传媒》2002年第4期。

[2]陈力丹、王冠:《汶川地震报道的特点和对传媒未来的影响》,《当代传播》2008年第3期。

[3]钱丽花:《民族新闻队伍壮大喜中有忧》,2006年11月17日第1版《中国民族报》。

[4]方汉奇、张之华主编《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钟沛璋主编《当代中国的新闻事业》(下),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6]《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

[7]郎劲松:《中国新闻政策体系研究》,新华出版社,2003。

[8]凌昊莹:《媒介经营管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9]文有仁:《改革开放二十年与新闻事业》,《中国新闻年鉴1999》。

[1]Grint,Keith. The Sociology of Work.Polity Press Hall,Richard. 1991. p.11.

[2]Robin Stanley Snell and Choo Sin Tseng. Images of the Virtuous Employee in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3. Volume 20,Number 3. pp.307-331.

[3]朱本:《榜样与榜样教育》,《教育研究》1994年第3期。

[4]姜朝晖:《社会转型期榜样力量的理性思考》,《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5]陆平:《典型效应弱化的心理障碍及对策》,《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6]徐朝春、王宝珍:《关于强化典型效应的思考》,《南京社会科学》1998年增刊。

[7]白明亮、姚敏:《幽暗意识与榜样教育——一种道德教育的反思》,《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1]张伶俐:《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模式的演变及其启示》,《河北学刊》2007年第4期。

[2]刘敬坤、徐宏:《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回顾(上)》,《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第5372条,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刘一凡:《中国当代高等教育史略》,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

[5]邓岳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问题研究》,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7。

[6]沈鸿敏、刘求实:《我国高校地区分布非均衡问题及其影响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1期。

[7]哈经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改革开放30年》,《中国民族教育》2008年第9期。

[8]李福杰:《建国以来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历史回顾与思考》,《高等理科教育》2006年第4期。

[9]马陆亭:《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30年——历程、经验与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第11期。

[10]宋术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考制度的变革与发展》,《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增刊1。

[11]谢萌、蔡琼:《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就业政策与理念的变革》,《煤炭高等教育》2008年第3期。

[12]李桂红:《我国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与对策》,《教育与现代化》2004年第3期。

[13]周远清:《开放是前提改革是关键——30年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的经验》,《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第11期。

[14]庞国斌:《试论我国大学通识课程建设走出困境的对策》,《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12期。

[15]孙长智:《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矛盾及其理念回归》,《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4期。

[16]赵普光:《和谐文化视角下的高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整合》,《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第22期。

[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0册,人民出版社,1995。

[2]《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人民出版社,1982。

[3]《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1996。

[4]《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1993。

[5]《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1999。

[6]《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2004。

[7]《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8]《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9]石云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研究》(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0]陈桂生:《中国干部教育(1927~1949)》,华东师范大学,2007。

[11]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教育局:《走向世界的思考——领导干部境外培训成果汇编》,当代出版社,2006。

[12]徐伟新、李锡炎主编《干部教育创新研究——〈新世纪干部教育论坛〉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13]中央组织部、中央党校、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家行政学院课题组:《关于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调研报告》,2003年9月内部稿。

[14]中央组织部干部教育局:《全国干部教育理论研讨会论文集》,1998年内部稿。

简 介:本书整理收录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人才培养问题的重要指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才工作的重要文件、会议及领导讲话。其次,分门别类地介绍了各类人才政策在新中国60年辉煌历史中的具体实践;涵盖了党政人才、出国留学人才、科技人才、教育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农村人才、民族人才、体育人才等人才选拔任用、人才流动以...

作者: 潘晨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3月

简 介: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多位科研管理人员对如何发挥智库作用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思索。作者充分发挥自己多年积累的管理工作实践,运用学习掌握的公共管理理论和方法,对当前管理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大胆求索、深入论证,从理论、政策、实践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了我院管理体制机制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诸多创新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作者: 张冠梓 黄晓勇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9月

简 介:《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0)》系统分析了2009~2010年中国人才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未来走势。推出的系列年度研究成果,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方法,从多视角诠释了近年来我国实行人才强国战略的成就,也剖析了各种错位、缺位现象,既有对过去的评估,又有对未来的预测。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6月

简 介: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多位科研管理人员对如何发挥智库作用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思索。作者充分发挥自己多年积累的管理工作实践,运用学习掌握的公共管理理论和方法,对当前管理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大胆求索、深入论证,从理论、政策、实践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了我院管理体制机制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诸多创新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作者: 张冠梓 黄晓勇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9月

简 介:本书对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派遣亚非非通用语留学生状况进行了梳理,对近几年全国部分高校亚非非通用语学生总体留学状况和部分亚非国家高等教育现状、留学环境、留学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在宏观、微观和个案等层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从培养国家、社会所需人才的战略目标和“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入手,提出了...

作者: 杨晓京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7月

简 介:《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1)》系统分析了2010年中国人才发展的状况、问题及未来走势。报告系统考察了中国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中实施中的成就与问题,指出了经济全球化、人才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报告尝试构建了人才资源综合实力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针对当前人才体制及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多个视角进行了剖析,并对人才领域的热...

作者: 潘晨光 马蔡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9月

简 介:2011年我国在人才建设方面推出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人才工程;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方面加大了扶持力度;人才工作理念、人才政策、人才成长体制机制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突破。报告提出,进一步优化人才成长的环境,需要重视人才文化建设,重点应加强人才特区建设。报告还关注了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女性人才、资...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