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5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合肥·六安·巢湖发展报告No.1 2007图书

Development Report on Hefei,Luan and Chaohu No.1 2007

SSAPID:101-3191-0702-07
ISBN:978-7-80230-803-9
DOI:
ISSN: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为综合篇、研究报告、专论篇、产业篇、县域篇、企业篇、大事记等部分,对以合肥为中心,以六安、巢湖为两翼的省会经济圈的建设做出了精确的分析。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省会经济圈蓝皮书
编 辑:邓泳红;崔岩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省会经济圈建设要取得实际进展

 大事记

 序言 推动区域经济融合的新模式

 后记

 法律声明

 综合篇

  积极构建省会经济圈 合力打造崛起增长极

  主动融入省会经济圈 加速实现“三大跨越”

  扎实推进“东进西迎 双向融入”

   一 融入之举:大势所趋 势在必行

    (一)融入省会经济圈,是巢湖独特的区位、特殊的功能所决定的

    (二)融入省会经济圈,巢湖有便捷的交通、丰富的资源作支撑

    (三)融入省会经济圈,是巢湖与合肥优势互补、交错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 融入之要:完善思路 明确重点

    (一)总体思路

    (二)发展目标

    (三)战略重点

   三 融入之道:加速对接 寻求突破

    (一)加快推进工业产业对接

    (二)加快推进城市建设对接

    (三)加快推进科教和人才对接

    (四)加快推进旅游开发对接

    (五)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对接

    (六)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对接

    (七)加快推进体制对接

    (八)加快推进工作机制对接

  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六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一 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国民经济加速发展,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二)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繁荣

    (三)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重点项目建设成效突出

    (四)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环境逐步改善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谐六安建设扎实推进

   二 “十一五”奋斗目标和主要工作

    (一)积极实施东向发展战略

    (二)强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三)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

    (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五)全面实施创新推动战略

    (六)着力构建和谐六安

  巢湖市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省会经济圈的战略构想

   一 省会经济圈的提出是安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不断深化的产物

   二 打造省会经济圈是推进安徽跨越式发展、加快实现崛起的重要途径

    (一)打造省会经济圈,是促进资源整合、形成区域整体优势的迫切需要

    (二)打造省会经济圈,是联结省内三大经济圈、促进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

    (三)打造省会经济圈,是增强安徽整体竞争力、加快融入长三角、实现安徽崛起的客观需要

   三 打造省会经济圈必须坚持整体规划、循序渐进、分层推进

   四 打造省会经济圈必须在竞相发展的基础上坚持重点突破、合作共赢

    (一)竞相加快发展,夯实合作基础

    (二)加强基础设施共建,构筑合作平台

    (三)推进产业对接,实现优势互补

    (四)强化区域协调,推动工作落实

  构建省会经济圈的若干思考

   一 什么是经济圈?为什么要建省会经济圈?

    1.适应了区域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2.符合国家的产业、区域布局政策,符合安徽实际

    3.顺应了我省加快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 省会经济圈怎么圈?重点建什么?

    (一)省会经济圈的“圈”

    (二)提高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是省会经济圈建设的主要任务

    (三)确立省会经济圈的经济共同体意识

   三 建设省会经济圈的两大支撑: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

    (一)科技创新

    (二)制度创新

   四 建立省会经济圈建设推进机制

    (一)加强对省会经济圈建设的组织领导

    (二)尽快制定省会经济圈建设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

    (三)构筑经济圈招商引资共享平台

    (四)积极争取中央的财政支持,强化省市共建机制

  构建省会经济圈是区域经济的全新发展思路

   一 构建省会经济圈是区域经济的一个新课题

   二 构建省会经济圈是加快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 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是构建省会经济圈的强力支撑

   四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构建省会经济圈的重要载体

   五 构建省会经济圈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

  省会经济圈建设及合六巢的紧密型合作

   一 省会经济圈:具有安徽特色跨越式发展的空间实现

   二 合六巢应成为省会经济圈的紧密型圈层

   三 合六巢应从“八同”入手推进实质性的紧密型合作

   四 建立合六巢紧密型合作的保障体系与运作机制

    (一)省市政府联合编制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

    (二)建立三市市长联席会议机制,定期讨论和协调共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三)实施一体化的区域政策,营造公平竞争的区域政策环境

    (四)举办三市组团招商和推介活动,联合构建三市对外开放的共同平台

    (五)共同培育企业资源,增强省会经济圈的发展活力

    (六)打破市域观念,树立区域观念,解放思想,解放行动

  编制省会经济圈规划的思考

   一 构建省会经济圈是安徽省委省政府重要战略部署

    (一)顺应经济发展的规律

    (二)打造重要的区域增长极

    (三)建设省会经济圈具备条件

   二 省会经济圈规划编制的进展

   三 规划编制中的几点思考

    (一)把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放在首位

    (二)把推进一体化进程作为规划的出发点

    (三)把利益共享作为规划的基本原则

    (四)把政府履行职能的领域作为规划重点

    (五)把操作性作为规划的重要特色

    (六)把实施机制纳入规划内容

  构建省会经济圈 推进安徽跨越式发展

   一 推进安徽跨越式发展需要加快构建省会经济圈

   二 构建省会经济圈,推动安徽跨越式发展的有利因素

    (一)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二)具有较好的经济发展基础

    (三)具有较强的科技文化优势

   三 对策与建议

    (一)以做大做强为目标,尽快编制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

    (二)以错位发展为原则,推进经济圈内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跨地区的产业融合,培育经济圈内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形成布局合理、紧密协作的产业体系

    (三)以市场导向为载体,打破城乡分割、地区封锁格局,促进经济圈统一市场的形成、完善和发展

    (四)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构建完备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共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带

    (五)以合作共建为保障,加强城市间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正常的工作协调机制

  构建省会经济圈 积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 省会经济圈是城市化现代化的必然

    (一)省会经济圈是打破地方封锁的体现,加快市场化进程的必然

    (二)省会经济圈是实现城市化战略,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必然

    (三)省会经济圈是城市群的组成部分,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律

   二 省会经济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一)有利于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避免重复建设

    (二)有利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三)有利于提升该地区整体形象,提高整体竞争力

    (四)有利于经济和文化交流,信息沟通和观念转变

   三 构建省会经济圈的对策与建议

    (一)主动融入,积极参与省会经济圈建设

    (二)科学规划,抓住经济圈建设和发展的龙头

    (三)突出重点,抓好城市基础设施的接轨

    (四)整合资源,努力提高经济圈的竞争力

    (五)扬长避短,寻求错位发展的新途径

    (六)开拓创新,探索又好又快发展的新举措

 研究报告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实践

   一 区域经济发展综述

    (一)理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相关概念

     1.城市经济圈概念

     2.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二)实践:区域经济发展的国际国内现状

     1.高度融合的欧盟区域经济

     2.均衡化、生态化的美国城市带

     3.大力发挥“第三组织”作用的日本都市圈

     4.注重行政推动作用的韩国城市经济圈

     5.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态势

   二 构建省会经济圈的新实践

    (一)构建省会经济圈的基本规则

     1.政府推动

     2.市场运作

     3.企业模式

    (二)构建省会经济圈的空间范围

    (三)构建省会经济圈的必要性分析

    (四)构建省会经济圈的城乡协调机制

   三 省会经济圈的形势分析与展望

    (一)合六巢三市功能定位

     1.中心城市——合肥

     2.西翼城市——六安

     3.东翼城市——巢湖

    (二)合六巢“十一五”发展内部环境分析

     1.合肥市“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环境分析

     2.六安市发展环境分析

     3.巢湖市“十一五”时期发展环境分析

    (三)合六巢“十一五”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四)省会经济圈的发展预测

     1.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2.产业发展目标

     3.城市布局目标

   四 构建省会经济圈的保障措施

    (一)提高省会经济圈的交通通勤率

     1.现有的交通基础

     2.提高交通通勤率的措施

    (二)促进省会经济圈的交流与合作

     1.在思想观念上实现对接

     2.建立省会经济圈领导协调机制

     3.建立三市合作交流机制

     4.构建省会经济圈,深化一体化合作空间

    (三)推进省会经济圈的科学规划

    (四)加强省会经济圈的生态保护

    (五)建立省会经济圈的立体协调机制

     1.利益共享机制

     2.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机制

     3.错位发展机制

     4.社会认同机制

     5.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五 构建省会经济圈的创新举措和两大工程

    (一)建立综合配套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科学发展

     1.建立综合配套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分析

     2.建立综合配套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性基础

     3.实施综合配套生态补偿机制的可行性措施

    (二)建立分类投资制度,科学管理资产

     1.建立项目分类投资制度

     2.逐步实施政府资金筹集与使用的法规化管理

     3.积极推行资本运营,盘活现有省会经济圈的存量资产

     4.建立省会经济圈项目资金保障与投资回报基金机制

     5.建立举债和还贷并存的机制

    (三)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实施人才战略

    (四)全面实施产业合作,实现经济互补

     1.工业产业要合理分工、优势互补

     2.商贸服务业要增进物流、降低成本

    (五)共同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城市融合度

    (六)统一开发旅游资源,发挥朝阳产业作用

    (七)科学利用水资源,尽快启动开辟江淮运河(引江济淮)的建议

    (八)全力打造特色示范区,兴建具有先试先行权的“新特区”

     1.成立试验区,扩大、促进中心城市的发展空间

     2.培养试验区成为省会经济圈高度融合的示范区

     3.培养试验示范区为省会经济圈科研成果转化基地

     4.培养试验示范区为省会经济圈农民工回乡创业基地

   六 构建省会经济圈中的经济社会学

    (一)政府的制度创新和服务意识

     1.要以建立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切实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建立一个具有服务意识的政府

     2.省会经济圈的发展不仅是圈内多个政府的合作,更是与圈外政府的合作

     3.良好的法制环境就是发展环境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4.政府是通过法律和规则发挥协调作用,影响经济的运行方式的

    (二)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建设

    (三)全球化发展视野和中国特色

    (四)经济行为的理性规则和科学发展

 专论篇

  激发新的活力 融入省会经济圈

   一 区域经济优势

    (一)地理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二)经济基础雄厚

    (三)县域经济特色明显,竞争力、互补性强

    (四)市场主体活跃,有自己发展路子和创业人才队伍

   二 继续深化改革,激发新的活力,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县域经济社会文化整体协调发展

    (二)继续壮大特色产业,推动返乡创业,坚定不移地推行全民创业、工业强县发展政策

    (三)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融入以省会经济圈为代表的各类经济圈、经济带

    (四)挖掘全境优势,实行均衡协调发展

    (五)关注工业强县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

    (六)加强市场流通、市场信息、市场服务、市场信用、市场安全等基础工程建设

  打造优势区域 引领安徽崛起

   一 省会经济圈的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

   二 省会经济圈的合作协调机制

   三 省会经济圈规划与政策的制定

   四 省会经济圈经济一体化的建设

    (一)基础设施一体化

    (二)产业一体化

    (三)市场一体化

    (四)城乡建设一体化

    (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

    (六)管理一体化

   五 构建省会经济圈的推进措施与步骤

  构建省会经济圈路径研究

   一 城市经济圈概述

    (一)何谓城市经济圈

    (二)城市经济圈发展的若干要求

    (三)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状况和问题

   二 如何推进省会经济圈建设

    (一)加快与周边地区政策与基础设施两个方面的一体化进程,增强合肥的吸引力,同时也为周边地区的无障碍融入创造条件

    (二)明确合肥城市功能定位,尽快推动城市转型,增强辐射和带动力

    (三)准确确定合肥市的空间定位,建设目标要具有前瞻性

  发挥比较优势 实现合作共赢

   一 省会经济圈的范围

   二 六安在省会经济圈中的发展优势

    (一)区位相近相邻

    (二)资源禀赋占优

    (三)农业优势明显

    (四)生态环境优良

    (五)商务成本较低

    (六)历史联系密切

   三 六安在省会经济圈的发展定位与产业分工

    (一)加工制造配套基地

    (二)冶金工业转移承接基地

    (三)农特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四)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基地

    (五)人力资源输出基地

    (六)休闲旅游度假基地

   四 构建省会经济圈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

    (二)设立高规格的组织协调机构

    (三)加强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强加大省会经济圈的宣传

  巢湖市融入省会经济圈的思考

   一 巢湖市在省会经济圈的定位

    (一)五个基地:化学工业基地、建材及新材料基地、农副产品加工供应基地、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劳务基地

    (二)两个门户:即东向发展门户和水上交通门户

   二 巢湖市融入省会经济圈的重点项目

    (一)引江济巢水体交换工程

    (二)滨湖旅游观光大道

    (三)马鞍山大桥北岸接线工程

    (四)巢湖江北大港

    (五)巢湖汽配工业园

    (六)巢湖重化工业基地

    (七)全省科教试验基地

   三 巢湖市融入省会经济圈的主要措施

    (一)搞好工业对接

    (二)搞好城市建设对接

    (三)搞好科教人才对接

    (四)搞好旅游开发对接

    (五)搞好基础设施对接

    (六)搞好生态环境对接

    (七)搞好机制对接

  在全面对接中加快构建省会经济圈

  构建省会经济圈 应协调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一 省会经济圈中的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的功能作用及关系

   二 省会经济圈中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协调的途径

    (一)用正确的导向协调“两手”

    (二)用提高市场化程度协调“两手”

    (三)用游戏规则协调“两手”

    (四)用企业主体协调“两手”

    (五)用统筹协调“两手”

 产业篇

  打造优势产业链 提升合肥的产业辐射力

   一 强化与周边地市的产业联系,在区域联动中增强省会城市的产业辐射力

   二 打造优势产业链,完善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体系

    (一)确定核心产业

    (二)强化经济圈内的产业分工与协作

    (三)优化经济圈内的产业布局

    (四)促进经济圈与长三角等区域的产业对接

   三 加强宏观调控,打造经济圈产业联动发展的平台

    (一)科学规划,正确引导

    (二)统筹协调,形成合力

    (三)政策引导,项目带动

  六安工业经济融入省会经济圈的计划

   一 主动融入省会经济圈,找准战略定位,实施全面接轨

    (一)准确定位,甘当“次角”

    (二)软硬结合,动态接轨

    (三)政府引导,推进交流

   二 准确把握合作与竞争,依托比较优势,促进整体发展

    (一)理性承接产业转移,合理实施梯次布局

    (二)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合理实施互补配套

    (三)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合理实施项目合作

   三 科学利用扩散效应,充分整合资源,实现互利共赢

    (一)科学利用产业协同的共振效应,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二)科学利用科技创新的辐射效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三)科学利用充分合作的带动效应,提升整体经济实力

  巢湖工业融入省会经济圈基本条件和产业定位

   一 省会经济圈是加快合六巢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 巢湖工业融入省会经济圈的现状分析

   三 巢湖工业融入省会经济圈的产业对接

  项目建设:构建省会经济圈的突破口

  省会经济圈农业交流合作的现状和建议

   一 近年来三市间农业交流合作情况

   二 下一步交流合作的建议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联动发展

    (二)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对接融合

    (三)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交流共享

    (四)加强农业科技的合作交流

    (五)建立三市间农业合作联席会议制度

  创特色农业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 六安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一)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

    (二)形成了主导产业

    (三)促进了农民增收

    (四)带动了外向型经济发展

    (五)转移了富余劳动力

   二 六安市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

   三 发展特色农业的前景

  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 巢湖市农村产业结构的特点

    (一)在粮食种植结构中,优质稻比重逐年提升

    (二)在种植业结构中,经济作物比重逐年提升

    (三)在农业内部结构中,养殖业比重逐年提升

    (四)在农村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逐年提升

   二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一)大力发展规模化、区域化特色农业

    (二)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着力提升农副产品品质

    (四)着力发展非农产业

    (五)不断完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障

  关于构建合肥旅游协作圈的设想

   一 建设旅游中心城市是安徽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安徽旅游呼唤中心城市

    (二)合肥可以也应该成为安徽旅游中心城市

    (三)合肥正在成为全省旅游中心城市

   二 构建合肥旅游协作圈是打造省会经济圈的重要内容

    (一)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二)旅游是省会经济圈建设中最容易的一个抓手

    (三)旅游已经进入区域合作发展阶段

   三 构建合肥旅游协作圈的策略

    (一)依托合肥,加快合肥旅游协作圈建设

    (二)联手巢六,打造合六巢旅游紧密圈

    (三)向外拓展,形成两小时旅游圈

    (四)东向发展,争取泛巢湖旅游区集体融入长三角旅游协作圈

  六安市融入省会旅游经济圈的展望

   一 六安旅游业融入省会旅游经济圈优势明显,前景广阔

    (一)六安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融入省会旅游经济圈具有坚实的基础

     1.自然景观类型齐全

     2.人文景观特色鲜明

     3.旅游资源相对集中

     4.连点成线,易成网络

     5.六安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旅游经济块头逐年增大

    (二)六安区位交通优势日益凸显,融入省会旅游经济圈势在必行,潜力深厚

    (三)安徽省委省政府“三大板块,四条主线”旅游发展战略的提出,为六安融入省会旅游经济圈提供了政策及规划支持

    (四)响应安徽省委省政府号召,呼应合肥等城市共同打造省会旅游经济圈的意愿,六安市在旅游发展思路和实际工作推进上已有体现和对接

     1.在旅游发展战略上已有超前谋划

     2.在产品建设上,已充分研究和考虑合肥旅游市场需求

     3.在宣传促销上两地已在多个层面加强协作

     4.在旅游投资上,两地旅游企业已涉“深水”

   二 存在的问题

   三 融入省会都市旅游经济圈、加强六安与合肥等市旅游合作,需整体规划、找准抓手、逐步推进

    (一)建立区域旅游合作机制

    (二)共同设计精品旅游线路

    (三)联合开展对外促销

    (四)共同策划编制宣传手册

    (五)推动三市的客源互动

    (六)加强信息沟通

  加强区域合作 构建省会旅游经济圈

   一 巢湖市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开展区域合作条件良好

   二 近年巢湖市旅游发展迅速,开展区域合作基础较好

   三 巢湖市旅游发展思路明确,开展区域合作前景广阔

   四 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加快构建省会旅游经济圈

  建设合肥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思路及对策

   一 建设合肥区域性金融中心必要而紧迫

    (一)建设合肥区域性金融中心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奋力崛起、跨越式发展战略决策的迫切需要

    (二)建设合肥区域性金融中心是合肥东向发展、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迫切需要

    (三)建设合肥区域性金融中心是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的迫切需要

   二 合肥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定位及目标

    (一)合肥区域性金融中心定位

     1.合肥市政府着力推进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

     2.合肥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定位

    (二)合肥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目标

   三 合肥金融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一)合肥金融业的发展现状

     1.合肥金融对GDP的贡献率

     2.合肥金融对工业GDP的贡献率

     3.合肥金融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

    (二)“十一五”期间合肥金融业发展趋势分析

     1.合肥市“十一五”期间金融发展规模预测

     2.合肥市“十一五”期间金融发展环境分析

      (1)面临着良好的宏观金融环境

      (2)明确了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具体目标

      (3)拥有着政府资源支撑的金融预期

   四 国内外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启示及借鉴

    1.具备建立区域金融中心的基础条件

    2.划定区域金融中心的专属区域

    3.创造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良好环境

   五 实施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两步走”战略的建议

    1.加强领导,成立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机构

    2.科学规划,设立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区域

    3.政策引导,完善合肥市金融服务体系

    4.壮大平台,培育合肥市金融航空母舰

    5.信用建设,营造合肥市良好的信用环境

    6.人才支撑,建立金融发展高级人才队伍

    7.省府支持,实现省级资源向合肥倾斜

  推动圈内金融合作交流,实现两地资源优势互补

   一 六安市金融业务与合肥市交往已经较为频繁

   二 六安市金融业务融入省会经济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三 六安市金融业务融入省会经济圈的潜在优势

   四 六安市金融业务融入省会经济圈目前尚存在的问题

   五 对六安市金融业务融入省会经济圈的建议

    (一)克服地方保护思想,改善金融发展环境

    (二)构架支付结算的高速公路网络,为社会搭建高效的金融服务平台

    (三)地方政府应积极支持金融系统加入合肥票据交换体系

    (四)健全和完善金融市场服务体系,加强对区域内金融市场的监测

    (五)搭建与省会城市的信息交流平台,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打造省会经济圈一体化交通网络

   一 构筑高速公路大动脉

    (一)马鞍山大桥及接线工程

    (二)北沿江高速公路

    (三)合肥至巢湖的高速公路

    (四)芜湖长江二桥及接线工程

   二 改造提升省道骨架路网等级

   三 综合规划建设环巢湖公路

   四 综合发展航道、港口建设

  加强科普场馆建设 共享省会圈科普资源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合肥科技实力雄厚,经济圈内共享众多科普场所,适量增强财政支持和投入力度,将为省会经济圈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二)六安、巢湖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应利用各自优势,大力开展体验式科普旅游,建立地质科普公园

 县域篇

  充分发挥瑶海区在构建省会经济圈中的作用

   一 融入省会经济圈对瑶海区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在构建省会经济圈中瑶海区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三 发挥政协在促进瑶海融入省会经济圈的重要作用

  省会经济圈中的庐阳中央商务区建设

   一 省会经济圈为庐阳中央商务区建设提供了历史机遇

   二 庐阳中央商务区是省会经济圈建设的必然选择

   三 庐阳中央商务区的功能定位和建设路径

  争创“科技第一区” 为构建省会经济圈提供有力支撑

   一 争创“科技第一区”,蜀山区具有独一无二的现实优势

   二 省会经济圈的构建为蜀山区争创“科技第一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三 争创“科技第一区”,全面提升蜀山区在省会经济圈中的地位和作用

  省会滨湖城区跨越式发展路径选择的思考

   一 把握资源禀赋特征,打好“滨湖”牌

   二 把握产业结构特点,打好“汽车”牌

   三 把握地域文化特色,打好“包公”牌

  主动融入省会经济圈 全力推进肥东新跨越

   一 肥东县具有融入省会经济圈的优势、潜力和基础

    (一)肥东具有融入省会经济圈的优势

    (二)肥东具有融入省会经济圈的潜力

    (三)肥东具有融入省会经济圈的基础

   二 肥东融入省会经济圈的定位、思路和目标

    (一)发挥区位优势的需要

    (二)发挥农业优势的需要

    (三)发挥交通优势的需要

    (四)发挥旅游优势的需要

   三 主动融入,加强对接,推进肥东跨越式发展

    (一)强工业,培育融入省会经济圈的支撑

    (二)兴园区,打造融入省会经济圈的平台

    (三)大开放,吸引融入省会经济圈的外力

    (四)稳农业,夯实融入省会经济圈的基础

    (五)输劳务,激发融入省会经济圈的活力

    (六)活三产,挖掘融入省会经济圈的潜力

    (七)建新城,拉开融入省会经济圈的框架

   四 肥东融入省会经济圈的保障措施

    (一)要在思想上搞好对接

    (二)要在举措上搞好对接

    (三)要在产业上搞好对接

    (四)要在环境上搞好对接

  加快合肥西南副中心建设的战略思考

   一 把握自身优势,提升合肥西南副中心战略定位

    (一)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三)旅游资源丰富

    (四)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二 与市俱进,提升合肥西南副中心产业竞争力

    (一)打造合肥西南汽车城

    (二)加快县区合作开发进程

    (三)培育壮大乡镇工业板块

    (四)做大特色支柱产业

    (五)坚持以工业理念抓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六)提升生态旅游,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七)着力改善乡村游设施

    (八)大力开发旅游产品

    (九)拉长产业链条

   三 领跑周边,增强合肥西南副中心经济辐射力

    (一)把握市场经济规律,拓展区域分工协作机制

    (二)把握省会大工业向周边扩张的大趋势,拓展制造业分工协作

    (三)把握城郊特色农业向周边转移的大趋势,拓展现代农业分工协作

    (四)把握城市居民生态休闲的新需求,拓展旅游业分工协作

    (五)把握现代省会经济升级转型的大趋势,拓展物流服务业分工协作

  推进县域经济大发展 率先融入省会经济圈

   一 构建省会经济圈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建省会经济圈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二)县域经济是构建省会经济圈的“基石”

    (三)县域经济在构建省会经济圈中大有作为

   二 率先融入省会经济圈的现实基础和条件

    (一)有率先融入发展的思想基础

    (二)有率先融入发展的区位优势

    (三)有率先融入发展的现实条件

    (四)有率先融入发展的比较优势

   三 率先融入省会经济圈的思路和路径思考

    (一)加速注意力向省会经济圈集聚,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思想观念上率先融入

    (二)加速工业向园区集聚,建设先进制造业和配套工业基地,在推进工业化上率先融入

    (三)加速资源向特色产业集聚,建设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现代农业基地,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率先融入

    (四)加速现代服务业向中心城市集聚,建设都市居住休闲旅游业基地,在推进三产市场化上率先融入

    (五)加速人口向城镇集聚,建设城市副中心,在推进城镇化上率先融入

    (六)加速领导精力向发展环境集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创新,在体制机制上率先融入

  加快融入省会经济圈 推进霍山跨越式发展

   一 明晰思路,锁定目标,找准发展定位

   二 突出重点,完善机制,着力全面对接

   三 精细谋划,市县互动,追求多赢互惠

    (一)总体规划和相关政策要有利于加快圈内县域经济发展

    (二)要加大对上游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区的扶持力度

    (三)市级要为县级加快融入省会经济圈创造条件,提供平台

  在服务中接受辐射 在对接中寻求跨越

   一 对接的基础和依托

   二 对接的主要路径

    (一)霍邱铁矿开发步伐加快

    (二)霍邱铁矿开发前景广阔

    (三)霍邱钢铁厂建设条件具备

   三 对接的建议

  破除“围城意识” 融入省会经济圈

   一 从思想上主动融入省会经济圈

   二 从基础设施建设上主动融入省会经济圈

   三 从产业上主动融入省会经济圈

  主动融入 全面合作 加快发展

   一 创新思想观念,主动融入省会经济圈

   二 发挥比较优势,率先融入省会经济圈

   三 加强规划引导,全面融入省会经济圈

   四 实行产业对接,无缝融入省会经济圈

   五 落实各项措施,加速融入省会经济圈

  加快推进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转变

  突出项目对接 促进优势互补

   一 发挥庐江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突出庐南重化工项目对接

   二 发挥庐江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突出重点旅游项目对接

   三 发挥庐江现有产业资源的优势,突出风机、活塞、汽车配件、磁性材料等重点项目对接

  融入省会经济圈 建立区域共同利益机制

   一 构建省会经济圈通江达海的通道

   二 培育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三 建设旅游休闲度假的后花园

   四 打造现代加工制造配套基地

  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实现共赢

   一 坚持主动接轨,推进在观念上相融,融入发展

   二 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在产业上相融,错位发展

   三 实施重点项目,推进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相融,完善发展

   四 借助省会优势,推进在资源共享上相融,加快发展

  东进西迎 拓宽发展思路

   一 科学分析形势,居巢已具备双向融入的诸多有利条件

    (一)居巢的优势

    (二)居巢的劣势

    (三)居巢的机遇

   二 发挥自身优势,加快“东进西迎”步伐

    (一)观念对接,铸造新时代的创业精神和发展理念

    (二)产业对接,集聚内力和吸纳东部经济发展能量

    (三)环境对接,创建“环境友好型”县(区)

 企业篇

  在构建省会经济圈中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一 在构建省会经济圈中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二 依托省会经济圈 实现企业“十一五”发展目标

    (一)“十五”期间主要成就

     1.主要经济指标

     2.产品研发成果

     3.固定资产投资建设

     4.信息化建设

    (二)依托省会经济圈优势实施新的发展战略

     1.“十一五”战略规划概要

     2.“十二五”发展目标

     3.战略目标

   三 企业的主体作用带动周围经济的发展

  融入省会经济圈 拓展企业发展空间

   一 百大集团发展情况及与省会经济圈关联度

    (一)百大集团发展现状

     1.主要经济数据

     2.产业结构

    (二)百大集团发展与省会经济圈关联度

   二 依托省会经济圈更好更快发展

    (一)融入省会经济圈的发展思路

    (二)发展重点及举措

     1.现代化连锁经营

     2.农产品

   三 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好更快地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一)加强组织领导,优化商贸发展布局,为实施省会经济圈战略提供有力保障

    (二)加强省会经济圈内商贸流通企业的互动对接工作,全面拓宽合作领域

    (三)加强批发市场建设,增强商品集散功能

    (四)给予省会经济圈内服务业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扶持服务业发展壮大

  以科技先锋力量助推省会经济圈建设

   一 自主创新高科技企业的典范

    (一)核心描述

    (二)技术与产品

    (三)产业地位

    (四)发展规划

   二 与省会经济圈建设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一)发挥骨干企业先锋作用

    (二)助推省会经济圈建设发展

    (三)打造省会经济圈建设的支撑产业

   结语

  合肥市工业概况及企业简介

   一 安徽叉车集团公司

   二 合肥海尔工业园

   三 马钢(合肥)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四 合肥昌河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五 四方集团公司

   六 安徽安利合成革股份有限公司

   七 安徽佳通轮胎有限公司

   八 合肥华泰集团

  六安市工业概况及企业简介

   一 安徽庆发集团

   二 安徽世林集团

   三 安徽应流集团

   四 安徽迎驾集团(有限公司)

   五 长江精工钢结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

   六 华润雪花啤酒(舒城)有限公司

   七 霍邱大昌矿产品经贸有限公司

   八 六安江淮电机有限公司

   九 六安江淮汽车齿轮制造有限公司

   十 六安星星轻纺制品有限公司

  巢湖市工业概况及企业简介

   一 安徽皖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二 安徽巢东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三 安徽华菱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四 安徽江淮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五 安徽华星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六 安徽新亚特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七 安徽省庐江龙桥矿业有限公司

   八 安徽华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九 安徽富煌集团

   十 安徽省庐江安德利贸易中心有限公司

   十一 安徽大平工贸集团

   十二 安徽槐祥工贸集团有限公司

   十三 安徽三联泵业股份有限公司

   十四 安徽金猴渔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十五 安徽雄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省会经济圈示意图

 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省会经济圈

 《合肥·六安·巢湖发展报告No.1 2007》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