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4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103

中国汽车安全发展报告(2020)图书

Annual Report on Automobile Safety in China (2020)

SSAPID:101-3189-6095-65
ISBN:978-7-5201-7587-6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探索先进的交通管理方法与技术,从顶层设计层面对减少交通违法与交通事故数量、遏制重特大事故等提出道路交通安全改善对策及建议;基于交通事故数据,分析车辆—行人事故场景的构建与应用,为虚拟测试场景的大量产生及相关测试提供参考;从主动安全正向开发、轻量化开发、乘员保护、汽车碰撞后维修及评估等方面对汽车全局安全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并以中国交通事故深入调查数据库(CIDAS)的交通事故数据为基础,重点研究车辆碰撞事故对行人的伤害,分析国内行人保护评价体系建设、行人保护标准的实施情况,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

相关信息

丛书名:汽车安全蓝皮书
作 者: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编 辑:张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0年11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4 工业经济

 基本子库

 主要编撰者简介

 皮书

 摘要

 汽车安全蓝皮书编委会

 法律声明

 序言

 Ⅰ 总报告

  B.1 中国汽车安全技术发展环境与应用趋势

   一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分析

    (一)中国道路交通运输业平稳向好发展

    (二)中国道路交通安全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三)中国道路交通安全改善对策与建议

   二 汽车安全标准法规进展分析

    (一)欧盟汽车安全技术法规新发展

    (二)国内汽车安全技术法规新进展

   三 汽车全局安全技术

    (一)主动安全正向开发须统一标准流程及规范

    (二)车身平台开发需综合考量轻量化技术应用与平台安全性

    (三)乘员保护技术需综合考虑传统多工况碰撞和主被动一体化融合碰撞工况

    (四)需跟进汽车碰撞后维修及评估技术的研究

   四 中国行人保护现状与趋势

 Ⅱ 宏观环境篇

  B.2 2019年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发展情况及对策建议*

   一 2019年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发展情况

    (一)驾驶人数量持续增加,汽车驾驶技能普及化

    (二)新增驾驶人数量近五年总体呈下降态势,2019年同比小幅反弹

    (三)驾驶人年龄分布集中化,60岁以上驾驶人微增

    (四)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加,私家车突破2亿大关

    (五)2019年新增汽车2578万辆,近两年增量同比下降

    (六)营运客车数量减少,载货汽车数量持续增加

    (七)公路总里程再创新高,等级公路占比持续提高

    (八)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平稳,重特大事故创新低

   二 道路交通安全风险与挑战

    (一)道路交通管理对象体量巨大,安全管理任务繁重

    (二)“外部变化”需及时应对,“内在能力”尚待加强

    (三)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牵涉面广,源头性工作力度有待提高

    (四)大货车安全性能偏低,运输企业主体责任有待落实

    (五)农村道路安全隐患突出,隐患治理工作保障不足

    (六)交通安全支撑性研究不足,综合治理能力有待改进

   三 道路交通安全改善对策与建议

    (一)践行依法治国思想,用制度保障交通安全管理

    (二)应用科技发展前沿技术,变科技手段为管理力量

    (三)严格驾驶人监督管理,减少交通违法源头隐患

    (四)完善车辆标准技术体系,升级安全防护配置

    (五)治理各类道路安全隐患,全面夯实道路安全基础

    (六)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全民化,促进安全意识提升

    (七)持续开展路面巡逻管控,打击重点违法行为

    (八)多方联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协同共治新局面

  B.3 基于交通事故数据的AEB行人场景构建方法

   一 前言

   二 车辆—行人事故场景构建

    (一)数据来源

    (二)场景构建参数的选取

    (三)各个参数数据的统计分析

   三 构建场景的参数选择优化

    (一)构建场景的参数选择优化方法

    (二)参数选择

    (三)层次分析法理论模型的建立

    (四)软件中实现场景构建及参数替换

   四 结论

  B.4 2019年汽车产品召回现状分析

   一 2019年汽车产品召回情况

   二 2019年缺陷汽车召回的特点分析

    (一)消费者对汽车安全关注度提升

    (二)受缺陷调查影响而实施的被动召回次数占比提高

    (三)新能源汽车缺陷产品召回管理加强

    (四)召回原因仍集中于传统部件

   三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趋势

 Ⅲ 标准法规篇

  B.5 《C-NCAP管理规则(2021年版)》要点解读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 引言

   二 乘员保护部分变化

    (一)正面50%MPDB碰撞替代了正面40%固定壁障碰撞

    (二)新能源汽车的侧面碰撞调整为侧面柱碰撞

    (三)鞭打试验延伸到第二排座椅

    (四)增加了儿童乘员保护静态与动态评价方法

    (五)新增加分项:事故紧急呼叫系统

   三 行人保护部分变化

   四 主动安全部分变化

    (一)主动安全的权重进一步提升

    (二)ADAS系统评价体系初步形成

    (三)新增整车灯光性能评价

   五 星级门槛进一步提升

   六 C-NCAP后续发展方向

    (一)乘员保护部分发展方向

    (二)行人保护部分发展方向

    (三)主动安全部分发展方向

    (四)信息安全

  B.6 商用车辆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标准解读与分析

   一 概述

   二 标准编制原则

   三 标准主要内容

    (一)术语和定义

    (二)主要技术内容

     1.一般要求

     2.性能要求

     3.主要评价项目

      (1)J转向试验

      (2)定圆加速试验

      (3)单变道试验

     4.试验条件

     5.试验方法

     6.数据处理

   四 标准主要条款理解

   五 相关标准制定历程

  B.7 商用车辆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标准解读与分析

   一 概述

   二 标准编制原则

   三 标准主要内容

    (一)适用范围

    (二)术语和定义

    (三)主要技术内容

   四 标准重要条款理解

 Ⅳ 技术研究篇

  B.8 主动安全正向开发标准流程及规范

   一 前言

   二 正向开发流程与方法

    (一)产品规划

    (二)系统架构设计

     1.功能架构设计

     2.电子电气架构设计

    (三)功能需求设计

     1.典型场景描述

     2.功能及性能需求

     3.接口定义

    (四)系统集成

     1.硬件系统开发

     2.软件系统开发

    (五)性能匹配优化

     1.优化目标分析

     2.测试验证方法

     3.参数辨识标定

   三 总结与展望

  B.9 先进安全车身平台及其轻量化开发技术

   一 轻量化材料选型

    (一)汽车轻量化的主要途径

    (二)轻质材料在汽车轻量化中的应用

     1.铝合金

     2.镁合金

     3.碳纤维复合材料

     4.可回收塑料

     5.发泡材料

   二 轻量化开发重点技术

    (一)轻量化材料性能研究

    (二)轻量化连接结构设计与性能

   三 多目标的轻量化优化设计

    (一)车身轻量化模型优化

    (二)轻量化数据库支撑

  B.10 复杂工况的乘员保护技术研究

   一 前言

   二 传统多工况碰撞形式乘员保护

    (一)碰撞的多种形式

    (二)离位OOP工况

    (三)技术开发要点

    (四)智能安全气囊

   三 主被动一体化技术融合的碰撞乘员保护

    (一)主被动安全一体化概念

    (二)AEB作用下的人体运动特点

    (三)主被动一体化下的乘员保护策略

   四 未来发展趋势

  B.11 汽车碰撞后维修及评估技术研究

   一 前言

   二 RCAR可维修性试验介绍

    (一)标准RCAR低速碰撞试验

    (二)RCAR保险杠试验

   三 RCAR可维修性评估介绍

    (一)低速结构碰撞试验评估

     1.变形量测量

     2.汽车损伤评估

    (二)保险杠试验评估

   四 汽车可维修性技术开发

    (一)产品规划阶段

    (二)概念设计阶段

     1.碰撞区域造型校核

     2.总布置校核

     3.高成本零部件位置校核

    (三)工程设计阶段

    (四)试验验证阶段

  B.12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政策趋势及建议

   一 前言

   二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领域的政策法规要求及动向

   三 我国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存在的问题

   四 未来技术升级趋势及建议

   五 总结

 Ⅴ 优秀安全产品研究篇

  B.13 “探岳”车型整车安全性能开发

   一 正面碰撞安全性能开发

    (一)正面碰撞车身结构开发

    (二)正面碰撞乘员保护开发

     1.前排安全带

     2.正面安全气囊

   二 侧面碰撞安全性能开发

    (一)车身侧面结构安全性

    (二)侧面约束系统安全性

     1.座椅侧气囊

     2.头部气帘

     3.门护板及其他内饰件

   三 鞭打试验开发

   四 行人保护安全开发

    (一)行人保护头部开发

     1.空间设计方案

     2.关键零部件性能要求

    (二)行人保护腿部开发

     1.空间设计方案

     2.关键零部件性能要求

   五 主动安全开发

    (一)AEB功能开发

    (二)ESC功能开发

   六 总结与展望

 Ⅵ 行人保护篇

  B.14 国内行人保护试验综述

   一 概述

   二 国内行人保护评价体系建立

   三 行人保护试验流程

    (一)头型试验区选取

    (二)试验区选点方法

   四 总结和展望

  B.15 集成式行人保护系统伤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一 简介

   二 数据来源及测量方法

   三 数据分析

    1.行人样本身高分布及校核

    2.不同身高行人头部碰撞区域分布

    3.WAD纵向区域及速度对应的HIC值计算

    4.HIC对应的AIS2伤害风险计算

    5.AIS2+损伤风险模型

   四 结论

  B.16 基于中国交通事故数据的两轮车碰撞研究

   一 引言

   二 两轮车事故统计

    (一)CIDAS数据库介绍

    (二)两轮车事故统计及典型工况

   三 两轮车碰撞测试

    (一)测试准备

    (二)测试结果

   四 两轮车碰撞仿真

    (一)分析矩阵

    (二)分析结果

   五 结论与展望

  B.17 车辆碰撞行人保护仿真技术研究

   一 概述

   二 行人保护仿真技术研究

    (一)行保结构模拟研究

    (二)行保模型设置研究

    (三)材料模型应用研究

    (四)试验过程监测研究

    (五)头型子系统仿真技术研究

     1.发动机罩锁体

     2.气撑

     3.发动机罩铰链

     4.水槽盖板

     5.雨刮

    (六)腿型子系统仿真技术研究

   三 总结与展望

  B.18 车辆行人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一 引言

   二 行人头部保护关键技术

    (一)前风挡玻璃失效技术

     1.风挡玻璃材料介绍

     2.风挡玻璃CAE建模

    (二)塑料件的失效技术

     1.GISSMO失效模型介绍

     2.GISSMO失效模型建立

   三 先进行人腿型开发技术

    (一)aPLI腿介绍

    (二)aPLI腿开发策略研究

   四 儿童行人保护研究

   五 总结

   六 展望

  B.19 C-NCAP(2021年版)行人保护aPLI腿型研究分析

   一 引言

   二 aPLI腿型的介绍

    (一)aPLI腿型与Flex-PLI腿型的对比

    (二)aPLI腿型的分析状态

   三 碰撞模拟分析及改进

    (一)aPLI腿型的伤害规律

    (二)aPLI腿部碰撞不同车型结构的改进——SUV车型

    (三)aPLI腿部碰撞不同车型结构的改进——轿车车型

   四 结论

  B.20 中型SUV“探岳”车型正面碰撞乘员保护性能开发

   一 正碰乘员保护安全开发目标

    (一)开发前提

    (二)开发目标解读

   二 正碰乘员保护开发过程

    (一)车身结构输入要求

    (二)概念开发安全布置要求

    (三)安全装备及零件性能要求

     1.安全装备选择

     2.零件性能开发要求

   三 正碰乘员保护安全试验验证

   四 小结

 Ⅶ 专项调查篇

  B.21 不同细分市场汽车安全性评价

   一 汽车安全性概述

   二 不同细分市场安全性分析

    (一)不同细分市场安全性表现及差异

    (二)轿车细分市场安全性分析

    (三)SUV细分市场安全性分析

    (四)MPV细分市场安全性分析

   三 结论及建议

 Ⅷ 借鉴篇

  B.22 欧盟汽车安全技术法规最新发展情况

   一 欧盟汽车整车型式批准框架性技术法规的最新发展

    (一)欧盟汽车整车型式批准框架性技术法规(EU)2018/858概述

    (二)欧盟整车型式批准框架应满足的汽车单项零部件和系统型式批准技术法规/指令

   二 欧盟最新汽车安全框架性技术法规(EU)2019/2144

    (一)对欧盟汽车安全框架性技术法规的总体概述

    (二)欧盟汽车安全框架性技术法规最新进展

    (三)欧盟汽车安全技术法规新发展的关键要点

     1.关于欧盟实施的新的汽车安全装置和要求

     2.关于欧盟汽车产品型式认证体系中直接采用的联合国ECE法规版本

     3.关于(EU)2019/2144对欧盟汽车整车型式批准框架性法规(EU)2018/858的修订

 Ⅸ 附录

  B.23 2019年中国汽车安全大事记

  B.24 各国新车评价规程测试评价统计

 中汽研(天津)汽车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皮书数据库

 Abstract

刘广萍:《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要加强“顶层设计”》,《汽车与安全》2019年第12期。

《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治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汽车与安全》2019年第12期。

Stephan Hakuli,Markus Krug,Virtual Integr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DAS,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6.

姚凌云:《汽车轻量化开发中的轻质材料技术应用》,《西南汽车信息》2018年第6期。

Karen Fierst、张淑珍:《走近RCAR——国际汽车维修研究理事会的起源与发展(上)》,《汽车维修与保养》2016年第7期。

Karen Fierst、张淑珍:《走近RCAR——国际汽车维修研究理事会的起源与发展(下)》,《汽车维修与保养》2016年第8期。

C-NCAP管理中心:《C-NCAP管理规则(2018年版)》,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2017。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Make Walking Safe:A Brief Overview of Pedestrian Safety Around the World,Geneva,Switzerland,2013.

袁泉、郭锐、胡晓佳、李一兵:《基于信息融合的轿车碰撞两轮车事故车速分析》,《汽车工程》2019年第12期。

布和:《道路交通事故的成因分析及预防研究》,《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

刘广萍:《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要加强“顶层设计”》,《汽车与安全》2019年第12期。

魏朗:《完善车辆生产源头监督管理制度研究》,《道路交通管理》2015年第2期。

邓毅萍、常宇、王晓燕、王峻极:《我国营运货车交通安全问题研究》,《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3年第4期。

《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治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汽车与安全》2019年第12期。

樊晓霞:《如何做好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汽车与安全》2019年第12期。

刘晓晨:《我国驾驶人管理要向国外学什么?——由“海归辣评”引发的思考》,《汽车与安全》2017年第3期。

蒋颜:《汽车认证标准与法规》,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

何可:《召回制度:汽车产业质量提升的助推器》,《产品可靠性报告》2017年第4期。

C-NCAP管理中心:《C-NCAP管理规则(2018年版)》,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2017。

C-NCAP管理中心:《C-NCAP管理规则(2021年版)》,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2020。

Implementation of 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AEB),The Next Step In Euro NCAP’s Safety Assessment,ESV,Seoul.

“Retrieved 2017,from Procedure for assessing the performance of Reverse 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R-AEB)systems in rear collisions”,http://www.rcar.org/Papers/MemberPapers/Reverse%20AutoBrake%20Test%20Procedure. pdf.

“Retrieved 2017,from 5G Automotive Association”,http://5gaa.org/.

GB/T 38185-2019《商用车辆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FMVSS 136,Electronic Stability Control Systems for Heavy Vehicles.

UN R13,Annex 21,Electronic stability control for trucks,tractors,buses,trailers.

UN R140,Electronic stability control for passenger cars and light CVs.

GB 12676-2014《商用车辆和挂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GB/T 38186-2019《商用车辆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营运货车重特大交通事故统计报告》,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2017年4月。

UN R131,Uniform provisions concerning the approval of motor vehicles with regard to the Advanced Emergency Braking Systems.

GB 12676-2014《商用车辆和挂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JT/T 1242-2019《营运车辆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性能要求和测试规程》。

J.Weber,Automotive Development Processes,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09.

Stephan Hakuli,and Markus Krug. Virtual Integr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DAS,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6.

Liu,Bohan,H.Zhang,and S.Zhu. “An Incremental V-Model Process for Automotive Development”,2016 23rd Asia-Pacific Software Engineering Conference(APSEC)IEEE,2016.

Lutz,Sebastian,et al.,Validation environment for Function Development and Coverage of ADAS in the Car Development Process,Internationales Stuttgarter Symposium,2017.

Laschinsky,Yvonne,et al.,“Evaluation of an Active Safety Light using Virtual Test Drive within Vehicle in the Loop”,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Technology IEEE,2010.

Pelliccione,Patrizio,et al.,“A Proposal for an Automotive Architecture Framework for Volvo Cars”,2016 Workshop on Automotive Systems/Software Architectures(WASA)IEEE,2016.

魏学哲、戴海峰等:《汽车嵌入式系统开发方法、体系架构和流程》,《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第7期。

谭晶宝:《李克强:做好汽车发展顶层设计》,《汽车观察》2019年第6期。

柯振宇:《基于毫米波雷达的车辆纵向碰撞预警系统设计》,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C-NCAP管理中心:《C-NCAP管理规则(2021年版)》,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2020。

姚凌云:《汽车轻量化开发中的轻质材料技术应用》,《西南汽车信息》2018年第6期。

张建耀、刘春阳:《汽车用聚丙烯树脂的开发及国内应用现状》,《中国塑料》2018年第2期。

C-NCAP管理中心:《C-NCAP管理规则(2021年版)》,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2020。

《C-IASI评价规则》,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2017。

NHTSA,Federal Motor Vehicle Safety Standard(FMVSS),No.208.

谢力哲:《乘用车5th乘员伤害机理研究及新型约束系统设计》,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朱红艳、舒少龙、林峰等:《乘员分类系统研究综述》,《汽车电器》2011年第1期。

赵永华:《面向智能安全气囊的乘驾人检测理论和方法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狄恩仓:《汽车一体化安全技术研究》,《中州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Schoeneburg R.,Baumann K.H.,Fehring M.,et al.,“The efficiency of PRE-SAFE systems in pre-braked frontal collision situations”,22nd ESV,2011.

郝毅、韩菲菲、杨帅、李根:《AEB对前碰假人运动姿态影响研究》,《汽车零部件》2020年第3期。

Karen Fierst、张淑珍:《走近RCAR——国际汽车维修研究理事会的起源与发展(上)》,《汽车维修与保养》2016年第7期。

Karen Fierst、张淑珍:《走近RCAR——国际汽车维修研究理事会的起源与发展(下)》,《汽车维修与保养》2016年第8期。

SUN Qing,GAO Baocai,CHEN Xianling,et al.,“Analysis and its solution for bumper low-speed structural crash based on RCAR”,Journal of Automotive Safety and Energy,2012.

夏顺礼、秦李伟、赵久志等:《某纯电动车型电池热管理系统设计分析与验证》,《汽车工程学报》2011年第2期。

方财义、汪韩送、罗高乔等:《纯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的研究》,《电子设计工程》2014年第4期。

李仲兴、李颖、周孔亢等:《纯电动汽车不同行驶工况下电池组的温升研究》,《机械工程学报》2014年第16期。

南金瑞、孙逢春、王建群:《纯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应用》,《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增刊2期。

柳文斌、袁侠义、赵力等:《某纯电动车型热管理系统开发》,《汽车技术》2016第6期。

C-NCAP管理中心:《C-NCAP管理规则(2018年版)》,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2017。

张君媛、刘茜、张乐:《基于多工况的乘用车前防撞梁总成轻量化设计》,《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17年第3期。

唐友名、刘娜、宋名洋:《正面冲击作用下SUV副驾驶乘员损伤研究》,《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16年第4期.

Virupaksha VL,Brown S.,Optimization of front bumper beam for RCAR performance using design of six sigma an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SAE Tech Paper,2015-01-1493.

张涛、喻赛、王玉超、顾彤彤:《针对行人小腿保护的SUV前保结构设计与优化》,《汽车工程学报》2013年第2期。

张冠军、秦勤、陈峥、曹立波:《SUV前端造型对行人下肢损伤影响的定量研究》,《汽车工程》2017年第4期。

Brumbelow M.L.,Teoh E.R.,“Roof Strength and Injury Risk in Rollover Crashes of Passenger Cars”,Journal of Crash Prevention & Injury Control,10(3)2009:252-265.

张滕滕:《基于碰撞力传递的SUV耐撞性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王志涛、乔鑫:《基于AE-MDB与MDB的侧面碰撞对比研究分析》,《2014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2014。

马伟杰、殷凤轩等:《基于AEMDB的侧面碰撞试验参数研究》,《中国公路学报》2017年第7期。

胡林、易平、黄晶、张新、雷正保:《基于真实事故案例的自动紧急制动系统两轮车测试场景研究》,《汽车工程》2018年第12期。

袁泉、郭锐、胡晓佳、李一兵:《基于信息融合的轿车碰撞两轮车事故车速分析》,《汽车工程》2009年第12期。

王兴华、彭勇:《汽车—自行车/摩托车碰撞事故中骑车人头腿部动力学响应对比研究》,《振动与冲击》2018年第1期。

聂进、杨济匡:《基于汽车—自行车碰撞事故重建的骑车人动力学响应和损伤研究》,《汽车工程》2015年第2期。

王鑫、张道文、冉启林、尹均:《电动自行车骑车人与汽车碰撞的动力学响应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年第6期。

Alexandro Badea-Romero,James Lenard,“Source of head injury for pedestrians and pedal cyclists:Striking vehicle or road?”,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50,2013:1140-1150.

Sebastian Decker,Dietmar Otte,Dana Leslie Cruz,et al.,“Injury Severity of Pedestrians,Bicyclists and Motorcyclists Resulting from Crashes with Reversing Cars”,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94,2016:46-51.

Oliver Zander,Michael Hamacher,“Revision of Passive Pedestrian Test and Assessment Procedures to Implement Head Protection of Cyclists”,25th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Conference on the Enhanced Safety of Vehicles (ESV),Paper Number 17-0376,2017.

Fredriksson R.,Dahlgren M.,Van Schijndel M.,De Hair S. and Van Montfort S.,“A Real-life Based Evaluation Method of Deployable Vulnerable Road User Protection Systems”,Traffic Injury Prevention 15,2014.

Schijndel M. V.,Hair S. D.,Rodarius C. and Fredriksson R.,“Cyclist Kinematics in Car Impacts Reconstructed in Simulations and Full Scale Testing with Polar Dummy”,IRCOBI Conference,2012.

赖宇阳:《Isight参数优化理论与实例详解》,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2。

M. Timmela,S. Kollingb,P. Osterrieder,et al.,“A Finite Element Model for Impact Simulation with Laminated Glass”,ScienceDirect 34,2007:1465-1478.

Traffic Safety Facts 2013 Data,NHTSA,Washington,DC,USA,2015.

Chidester A.B.,Isenberg R.A.,“Final Report:The pedestrian crash data study”,Proceedings of the 17th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Conference on the Enhanced Safety of Vehicles (ESV) (No. 248),Amsterdam,the Netherland,2001.

Jeremie Peres,“A Pedestrian Version of Piper 6 Year Old Child Model”,IRCOBI conference,2018.

J3093,Design and Performance Specifications for a Generic Buck Representing a Small Family Car Used in the Assessment of Pedestrian Dummy Whole Body Impact Response,SAE international,2019.

J. Huang,Y. Long,Y. Yu,et al.,“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Age-Specific Lower Extremity Finite Element Model for Simulating Pedestrian Accidents”,Applied Bionics & Biomechanics,2018:1-12.

C-NCAP管理中心:《C-NCAP管理规则(2021年版)》,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2020。

190607_atd-models_apli_aktueller_stand_00.11_jn,2019.

Euro NCAP-Pedestrian-Protocol-Version-8.5,2018.

C-NCAP管理中心:《C-NCAP管理规则(2018年版)》,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2017。

GB 11551-2014,《汽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

GB/T 20913-2007,《乘用车正面偏置碰撞的乘员保护》。

钟志华等:《汽车碰撞安全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高明:《转向管柱吸能机构的设计与CAE分析》,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林小哲:《汽车吸能转向机构的设计与碰撞仿真》,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童忠财:《乘员约束系统优化-安全气囊与安全带匹配研究》,《2011第十四届汽车安全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

朱海涛、孙振东、白鹏、吕恒绪:《汽车正面碰撞中乘员的胸部伤害分析》,《交通标准化》2009年11期。

邱少波:《汽车碰撞安全工程》,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

马悦:《乘用车正面碰撞后排乘员力学响应分析与约束系统优化设计》,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Hu J.,Fischer K.,Lange P.,et al.,“Effects of Crash Pulse,Impact Angle,Occupant Size,Front Seat Location,and Restraint System on Rear Seat Occupant Protection”,SAE Technical Papers,2015。

简 介:《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由人民网研究院组织相关专家、学者与研究人员撰写。本书全面总结了202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分析了移动互联网年度发展特点,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判,由总报告、综合篇、产业篇、市场篇、专题篇和附录六部分组成。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2年0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