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5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7

上海经济发展报告(2010)图书

BLUE BOOK OF SHANGHAI ANNUAL REPORT ON ECONOMICAL DEVELOPMENT (2010)

SSAPID:101-3188-2685-21
ISBN:978-7-5097-1289-4
DOI:
ISSN:

[内容简介] 全书围绕“率先转型:世博效应助推上海经济结构调整”的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全面阐述了上海如何利用世博会效应尽快突破转型瓶颈,以全方位、深层次的结构调整来推动城市转型迈上新的发展台阶,为全国其他城市和地区的转型发展提供经验、作出带动和示范效应。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上海蓝皮书
作 者: 屠启宇 沈开艳
编 辑:周映希;田玉荣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上海蓝皮书编委会

 法律声明

 主要编撰者简介

 皮书数据库阅读使用指南

 主报告

  率先转型:世博效应助推上海经济结构调整

   一 转型:2010年上海经济发展的背景

    (一)2010年世界经济的主基调是“以转型促重振”

     1.国际资本流动与直接投资持续下行,中国等新兴国家以及新兴产业成为全球资本的流动目的地与动力,并导致全球城市出现差异性表现

     2.全球贸易地缘格局与贸易结构发生新的变化,新贸易保护主义兴起,要求城市在内向与外向之间取得更好平衡

     3.全球人力、知识等要素流动减缓,区域化、地方化趋势增强,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大城市汇集高水平人力资源

     4.全球制造业产业梯度转移趋势仍将继续,中国城市应谨慎对待“去工业化”冲动

     5.“低碳”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发展的重心,也成为新的城市竞争力标杆

     6.东亚区域一体化将加速,东亚城市网络已然确立

     7.国际经济秩序必然经历大调整,中国主要城市应当担负更多国际公共服务功能

    (二)2010年中国经济整体进入“转型期”

     1.中国努力转向内涵式增长,对于经济增速整体趋缓之大势应有思想准备

     2.从产业振兴计划到战略性新兴产业

     3.中国企业更需要加强核心竞争力,迎接更为激烈的竞争

   二 率先转型:2010年上海经济发展的关键词

    (一)上海经济始终是在转型中达成跨越式发展的

     1.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的两次转型

     2.转型是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二)21世纪上海的率先转型

     1.转型酝酿与率先转型之必要

     2.转型瓶颈与率先转型之艰难

   三 上海世博会:上海率先转型的战略支点

    (一)举办世博会意在大局

    (二)世博效应利在长远

     1.2010世博会的意义远不止于拉动经济,而在于提升上海整体踏上新的台阶

     2.2010年上海经济的关键不在于当年繁荣,而在于能为未来构筑一个怎样的新基础

   四 功能转型:寻求三个中心建设的突破口

    (一)金融中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再临新高度

     1.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2.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征途上需要跨越的四个坎

     3.突破金融发展瓶颈,迈向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新台阶

    (二)航运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优势凸显

     1.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成效明显

     2.五大因素制约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3.寻求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新思路

    (三)贸易中心——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破题启动

     1.成功破题,上海拟就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宏图画卷

     2.贸易中心建设需在内外联动、服务聚集、资源整合上做文章

   五 结构转型: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并驾齐驱

    (一)依托自主创新,完成传统工业向先进制造业的转型

     1.走出危机,上海制造业企稳回升

     2.结构性因素导致上海制造业发展滞后

     3.一个抓手,两大支撑,实现制造业结构调整

    (二)着手城市转型,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

     1.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回升明显

     2.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结构占比中地位突出

     3.2010年上海服务业发展的三个切入口

   六 空间转型:凸显市区-城郊-长三角的同城效应

    (一)着眼上海城市空间的“功能性边界”:酝酿大都市区空间组织模式

     1.大都市区核心区

     2.大都市区通勤区

     3.大都市区外围区

    (二)郊区新城:上海大都市区未来发展的重要平台

    (三)世博园区后续利用:拉高中心城区能级的浓重一笔

 专题报告

  转危为机:2009~2010年上海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一 前言

    (一)上海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产业的视角

    (二)上海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需求的视角

   二 2009年上海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分析

    (一)全球经济开始缓慢复苏

    (二)国内宏观经济运行企稳回暖、逐步好转

    (三)上海宏观经济运行走出低谷,总体向上

     1.三产随金融、房产超预期高速增长而快速增长,二产随工业负增长幅度缩小而持续收窄

     2.投资和消费同时出现快速增长

     3.上海宏观经济主要领先指标的运行态势持续向好

    (四)2009年通货膨胀的压力不大

    (五)上海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分析

     1.外需在短期内不可能对上海经济增长有所贡献

     2.目前的启动内需政策对上海影响不大,依靠投资拉动的经济难以持续

    (六)2009年上海宏观经济增长的测算

   三 2010年上海宏观经济运行趋势的研判

    (一)“世博效应”对2010年上海经济增长带来重大支撑

     1.消费将偏离自然增长的路径而呈现大幅增长

     2.国内外游客的大幅增加将使货物与服务净流出呈现较快增长

     3.与世博会相关的轻工业将会有所受益

    (二)区域经济增长出现的“西快东慢”格局与上海经济发展的机遇

    (三)股市稳步上升,确保金融业、房地产业相对稳定增长

    (四)2010年的经济增长的三大抑制因素

    (五)2010年通货膨胀的压力将会增大

    (六)2010年上海宏观经济增长预测的情景分析

     1.基准情景

     2.乐观情景

     3.悲观情景

     4.情景分析

   四 对未来上海经济发展的建议与展望

    (一)尽量缓解后世博低谷效应发生的强度

    (二)抓住机遇,主动调结构、转方式、促创新

    (三)积极推进体制与机制的转型

    (四)注重东中西经济发展的逐步均衡,经济增长应由外需依赖转向内需推动

    (五)市场经济改革持续深入的难度加大,经济将在平稳中运行

    (六)改善衡量经济实力的方式,建立完善的风险监测预警系统

  聚焦陆家嘴金融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新境界

   一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新起点

    (一)金融资源进一步集聚,区域空间与功能结构不断优化

     1.金融机构不断集聚

     2.上海金融中心的空间与功能结构不断优化

    (二)金融市场功能不断增强

     1.直接融资功能不断提升

     2.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取得突破

     3.金融票据交换业务规模不断扩大

    (三)金融创新层出不穷

     1.金融制度方面的创新

     2.金融机构及业务创新

    (四)金融人才政策力度不断加大

     1.逐步形成了金融人才的政策体系

     2.上海陆家嘴人才金港成立

   二 聚焦陆家嘴金融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新境界

    (一)从政府到市场:金融中心建设推动力量的转型

    (二)国内到国际:金融中心能级逐步迈上新的台阶

    (三)从产业集聚到产业集群:金融中心功能不断提升

   三 上海金融中心建设中存在的五大问题

    (一)金融发展生态环境需进一步完善

    (二)高端、国际化金融人才存在较大缺口

    (三)知识产权制度不够健全抑制了金融创新活力

    (四)分业金融监管体系难以与国际接轨

    (五)“陆家嘴金融城”等区域发展空间不足问题

   四 未来趋势与政策建议

    (一)2010年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情况展望

    (二)相关政策思考

     1.全方位打造国际化、开放性的金融生态环境

     2.加强金融创新,推进市场功能发展

     3.探索上海率先向功能性金融监管制度迈进

     4.通过空间布局优化,提升金融中心功能

     5.“双向着力”构建国际金融人才高地

  三区三港联动:置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的浦东综合配套改革

   一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亟待新突破

    (一)航运服务产业链初步形成,以中下游航运服务为主

    (二)航运上游产业特别是航运金融发展滞后,体制创新要求迫切

    (三)整合航运中心建设资源,呼唤强有力的航运中心建设管理体制

    (四)集疏运立体交通网络的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航运中心软环境建设任重道远

   二 两区合并的放大效应

    (一)区域内部生产要素资源的整合效应

    (二)现代产业的分工与合作效应

    (三)城市功能的整合提升效应

    (四)综合配套改革的区域拓展与体制释放效应

   三 “港城联动”的框架初步形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速

    (一)“港城联动”赋予新内涵

    (二)“港城联动”与浦东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的目标

    (三)推进“港城联动”,打造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的主要任务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

     2.重点推进四大区域航运产业发展,提高国际航运中心的功能

    (四)发挥综合配套改革的作用,提升航运服务产业的能级

   四 促进“港城联动”,推进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的思路与建议

    (一)深化“港城联动”与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的规划

    (二)进一步完善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的政策

    (三)放眼国际航运中心蓝图,构建“三港三区”联动机制

    (四)加大综合配套改革力度,推动航运服务产业先行先试

    (五)强化航运服务平台和市场建设,提高国际航运中心辐射影响能力

    (六)优化政府服务水平,提升航运中心建设软实力

   五 综合配套改革向纵深推进,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一)打破传统行政管理体制,服务型政府的制度建设粗具雏形

     1.传统的政府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被打破

     2.构建多层次的公共服务平台

     3.探索服务型政府的制度建设

    (二)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1.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以金融改革开放为核心,推进要素市场体系的建设

     3.对外开放从单项规则试点改革向完善“四个中心”功能的整体制度创新推进

    (三)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总体评价

     1.改革的内容较为全面,改革的方式仍然较单一

     2.改革主体的积极性尚未充分发挥

     3.改革的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4.从总体进展上缺乏对综合配套改革成效的考核标准与激励机制

   六 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思路与建议

    (一)确立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战略重点

    (二)综合发挥不同类型制度创新主体在综合配套改革中的作用

    (三)加强对综合配套改革管理与考核

    (四)加强综合配套改革的立法

    (五)试点与推广相结合

  逆势图强: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与上海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格局

   一 上海外贸发展态势分析与预测(2009~2010年)

    (一)上海外贸形势总体平稳,但未来形势仍然严峻

    (二)上海制造业的结构决定其出口复苏相对缓慢

    (三)外资在华投资布局调整将对上海未来出口造成长远影响

    (四)上海自身产业结构转型将从根本上转变城市对外贸易格局

   二 未来世界经济格局与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战略取向

    (一)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基本态势及未来趋势研判

    (二)基于国家战略的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目标方位

    (三)未来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基本政策思路

   三 后危机时代上海开放型经济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上海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率先走出“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迷思

    (二)以服务全国为导向,谋求上海在全国开放型经济中的更高产业地位

    (三)以“大虹桥”区域开发为基点,切实推进上海开放型经济均衡发展

    (四)深化涉外体制机制改革,凸显上海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体制优势

    (五)加大海外投资服务力度,把上海建成中国企业全球化经营的战略基地

  调结构、促转型:上海工业向先进制造业的转型突破

   一 上海制造业发展的基本态势

    (一)应对危机,上海制造业逐步走出低迷

    (二)危机回顾,上海制造业增长出现重大变化

     1.从增长趋势上看,上海制造业出现阶段性的负拐点

     2.从经济增速分析,六个重点发展行业陷入低迷

     3.从经济类型看,外商投资企业增速下滑大于国企

    (三)内忧外困,上海制造业阶段性负增长的原因分析

     1.上海制造业的对外依存度很高,发展的外部制约性较大

     2.外商主导的加工贸易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例较大

     3.六大重点发展行业对全市工业的正向拉动力明显减弱

     4.重工业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差

     5.制造技术基础及创新能力薄弱

   二 上海制造业的调整优化与提高

    (一)上海制造业调整优化的国际背景

    (二)上海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条件

     1.具备了一定规模的高科技产业

     2.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具备集聚效应的重大产业基地

     3.国家的战略支持

   三 2010年的展望:上海制造业的调整优化与提高的进程与措施

    (一)以大型民用飞机产业启动为契机,提升上海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

     1.大型民用飞机具有强大的产业拉动作用

     2.以大型民用飞机产业启动为契机,带动上海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发展低碳产业及新能源产业,促进上海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1.低碳经济及新能源产业是上海制造业优化升级的新抓手

     2.低碳经济及新能源产业有助于上海现有主要产业的优化升级

     3.低碳经济及新能源产业促使上海高新技术和新兴材料的加速发展

     4.发展低碳经济及新能源产业的思路与目标

     5.形成以低碳经济及新能源研发制造为核心的新产业布局

     6.以世博为契机,加快低碳经济及新能源产业的研发及产业化进程

    (三)调整优化与提高的主要措施

     1.以政策激励创新,占领新能源汽车制高点

     2.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产业基地集聚的效应

     3.铸造自主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

     4.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5.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推进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制造业优化升级的需要

  技术创新:上海产业发展战略的新路径

   一 简介与综述

   二 使上海各行业具有创新性

    (一)城市战略和政策方向

     1.均衡发展

     2.诱导创新:需求拉动和供给推动

     3.医疗卫生是城市增长极

     4.教育质量和高等教育作为主要行业

     5.创新型城市

    (二)针对上海的政策信息

  世博效应:加速助推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一 “后危机时代”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特征

    (一)服务业发展的整体态势分析

    (二)服务业发展的结构分析

     1.发展速度

     2.发展规模

     3.服务业分行业规模与速度的综合分析

    (三)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特征描述

   二 世博会对上海服务业发展的影响

    (一)世博效应分析

    (二)世博会对上海服务业的影响

     1.对旅游、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的影响

     2.对上海会展旅游业的影响

     3.对金融业的影响

     4.对其他服务行业的影响

    (三)世博效应需要长期化、稳定化

   三 2010年上海服务业发展的基本趋势预测

    (一)趋势一:理想状态

    (二)趋势二:合意状态

    (三)趋势三:保守状态

   四 推进上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思路

    (一)利用办博机遇,推进金融、航运、贸易领域的试点工作

    (二)推进政府职能转型,建立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服务机构

  世博之城与迪斯尼的世界: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新高度

   一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

    (二)存在问题

     1.创意型人才缺乏,培养机制不完善

     2.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处于本土化的开拓发展阶段

     3.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存在一定的体制和机制缺陷

     4.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法制环境不完善

   二 解读《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宏观背景下的上海选择

    (一)发展重点文化产业

    (二)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

    (三)培育骨干文化企业

    (四)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

    (五)扩大文化消费

    (六)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七)开发新兴文化业态

    (八)扩大对外文化贸易

   三 2010年世博会对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

    (一)每一次世博会的举办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2010年世博会将带动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吸引和集聚大量文化创意人才

    (四)进一步提升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化程度

    (五)形成一批有特色的国际化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

    (六)进一步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四 “迪斯尼”项目对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二)挑战

   五 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基本思路和发展对策

    (一)战略定位

    (二)基本思路

     1.依托科技创新,抢占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2.聚焦重点特色和优势产业,注重扶优扶强

     3.加强规划协调,增强产业集聚和辐射功能

     4.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吸引多元投资

     5.因地制宜,依托中心城区旧区改造和制造业结构调整,加快现代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

     6.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

    (三)发展对策

     1.以世博为契机,整合资源,理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组织、管理和协调体制,创新机制

     2.建立和完善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

     3.认真研究、统一规划,从产业发展的层面确立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长期重点、目标和定位,为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奠定良好的基础

     4.引进和培养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级人才、中介机构、经营管理机构

     5.大力推进上海文化创意产品的出口,积极鼓励上海文化创意企业大胆走出去,扩大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对外影响力和辐射力

     6.打造具有上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知名品牌,不断延伸产业链

  在民生与产业之间:上海房地产发展的新境界何时来到?

   一 风云变幻:上海房地产进入转型期

    (一)资源禀赋转型:土地资源供应短缺效应已经显现

     1.上海包括住房在内的建设用地需求强劲,但是供给数量非常有限

     2.政府出让土地价格决定了投资者和消费者对住房市场的价格预期,土地资源短缺引发土地市场出让高价,加剧了市场价格向上预期

    (二)产业转型:投资拉动时代已经过去

     1.到2008年,上海的房地产投资规模占上海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比例达到28.3%,比高峰期2005年的35.2%开始出现明显下降态势

    (三)市场波动:房地产业开始出现起伏

     1.上海房地产经历了2008年的本世纪首次低迷,市场格局变幻莫测

     2.2009年前三个季度,上海房地产市场又经历了“量升价稳”、“量价齐升”和“量跌价升”三个阶段,阶段特征明显

    (四)格局变化:多方博弈影响房地产走势

     1.住房属性变化、价格博弈、市场分化、住房保障和旧区改造等五个方面是当前房地产的热点

     2.住房消费者、房地产企业、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等四方,在互动和博弈中的主动权将从政府和企业向民生和消费者倾斜

     3.房屋存量化、房地产资本化和住房保障化的三发展趋势,对未来上海的房地产格局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 艰难抉择:房地产的市场化或社会化道路

    (一)房地产市场化方向:坚持不动摇

     1.通过市场供给实现多数人的住房需求

     2.通过市场机制可以实现房地产资源的优化配置

     3.通过市场化运作可为上海发展总目标实现作出贡献

     4.通过市场发展可以实现上海房地产业在全国的地位

    (二)住房社会化道路:大势所趋

     1.廉租房制度已经初步形成雏形,但是长效机制建立还有待时日

     2.经济适用房制度刚刚起步,具体实践需要深化和探索

     3.通过社会化实现住房保障的尝试

    (三)智慧考验:市场与保障的有机结合

     1.海外住房制度借鉴

     2.上海住房制度创新的关键是住房保障制度设计

     3.实现住房保障与市场的有机衔接

   三 崭新境界:房地产在未来发展中的地位作用

    (一)以人为本的住有所居和住有居所:从增量到存量的调整

     1.实现住房从“住有所居的供需平衡”向“住有居所的供需平衡”转变,努力消除社会空置房,最大限度发挥存量房产的作用

     2.实现房地产从“市区集聚”向“郊区扩散”的合理布局,发挥土地级差效应

     3.住房建设、旧房改造和房屋装修应该实现“节地、节水、节材和节能、减排、安全”的现代化要求

    (二)产业支撑的工业园区和楼宇经济:从扩张到集约的空间

     1.上海多数产业园区用地粗放,集约利用空间很大

     2.上海楼宇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办公楼面积与第三产业增加值、三产从业人员、金融业和总部经济等密切相关

    (三)经济和社会的财富与资本:防止房地产的价格泡沫

    (四)自身发展的轨迹:从开发到服务的产业

  上海国资改革新政:以开放式和全方位整合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一 2010年国资整合的大背景

    (一)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需要

    (二)重组整合的资本市场大环境得以改善

    (三)相关政策的推出助推国资整合

   二 历史整合模式回顾

    (一)整合模式梳理

    (二)具体案例回顾

     1.优质资产实现整体上市

     2.产业链上下游进行整合

     3.非主业剥离,做大做强核心主业

     4.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提高上市公司的代表性

   三 未来整合思路展望

    (一)开放式,全方位整合

    (二)整合脉络梳理

     1.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目的

     2.关注区国资委下属集团整合

     3.金融资产整合或将全面展开

   四 央沪合作——拓展未来整合的运作空间

    (一)开放式重组:引入央企正逢时机

    (二)央地合作的历史思路梳理

    (三)央沪合作的新篇章

  以空间调整响应率先转型:上海产业布局的新发展

   一 上海城市产业空间发展背景与条件

    (一)上海城市经济发展阶段

    (二)全球金融危机之下的上海经济增长态势

   二 上海市产业空间布局与郊区化进程研判

    (一)上海的产业空间布局

     1.微电子产业基地

     2.汽车产业基地

     3.精品钢材基地

     4.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基地

     5.船舶产业基地

     6.装备产业基地

    (二)上海开发区发展状况

    (三)上海郊区化阶段研判

   三 上海城市产业空间新发展

    (一)世博会对中心城区服务业结构提升与促进作用

    (二)虹桥商务区开发

    (三)浦东新区与南汇区合并

    (四)长江隧桥开通

   四 上海产业空间新前沿——与长三角竞争与合作关系

    (一)新交通条件引导下的长三角产业空间格局变化

     1.长三角产业布局重心东移

     2.加快建设城际间轨道交通条件下长江三角洲城市空间新格局

    (二)全球金融危机之下长三角产业转移

    (三)长三角产业布局进入江海时代

    (四)上海世博会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

 世博系列报告

  “世博会是战略的”:申博历程与上海城市战略发展

   一 四次申博的社会背景与申博特点

    (一)80年代中期——从调整到开放

     1.社会经济背景与发展战略

     2.申博特点

    (二)80年代末——促进多功能中心城市建设

     1.社会经济背景与发展战略

     2.申博特点

    (三)20世纪90年代——推动浦东开发与国际化都市建设

     1.经济社会背景与发展战略

     2.申博特点

    (四)21世纪——世界城市建设的新起点

     1.经济社会背景与发展战略

     2.申博特点

   二 历次申博的主要方案

    (一)主题

     1.1985年《预可行性报告》

     2.1988年《设想》

     3.1993年《构想》

     4.2001年12月《申办报告》

     5.历次主题演变特点

    (二)选址、规模、展期

     1.1985年《预可行性报告》

     2.1988年《设想》

     3.1993年《构想》

     4.2001年12月《申办报告》

     5.历次申博选址、规模、展期变化特点

    (三)资金

     1.1985年《预可行性报告》

     2.1988年《设想》

     3.1993年《构想》

     4.2001年12月《申办报告》

     5.历次申博资金预算特点

    (四)工程运转安排

     1.1985年《预可行性报告》

     2.1988年《设想》

     3.1993年《构想》

     4.2001年12月《申办报告》

     5.历次申博工程运转安排特点

   三 历次申博的变化特点

    (一)世博对上海城市发展的作用:由区域性带动型变整体驱动型

    (二)世博特征的认知:科技向理念,硬实力发展到科学发展

    (三)世博战略作用:从对外开放,到引领世界

    (四)世博性质提升:从战略配合性行动到主动性战略举措

  倾听盛会的最强音:上海世博经济的全景展望

   一 世博会:现代服务业搭台、先进制造业唱戏

    (一)历史审视:区域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典范

     1.日本大阪世博会经验

     2.韩国大田世博会经验

    (二)上海世博会:现代服务业搭台、先进制造业唱戏

     1.现代服务业搭台

     2.先进制造业唱戏

     3.世博效应辐射长三角经济圈

   二 受益行业聚焦消费

    (一)7000万人次的参观人数是谨慎保守的预测

    (二)受益行业的时间序列

     1.筹备阶段:直接、间接投资3000亿元

     2.消费提升阶段:世博会带来的消费总量为1067亿~1495亿元

     3.后世博效应

   三 世博会效应与投资市场表现的关联分析

    (一)重大展会与节日不一定在投资市场上有同步的响应

     1.国庆行情“涨少跌多”

     2.世博会与奥运会的多视角比较

    (二)国际经验:世博会举办当年股市表现往往不如前两年

    (三)上海世博会主要受益行业的相对估值处于历史低位

    (四)上海世博会主题投资重点关注的时间节点

  定位后世博的战略空间:世博园区的后续开发与引领上海城市功能提升

   一 国外世博会园区后续开发的经验及其启示

    (一)国外世博会园区后续开发的经验

     1.紧密结合世博园区所在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

     2.充分挖掘世博会品牌效应和原有会展、景观功能

     3.重视前期规划和综合配套

     4.重视世博园区与周边地区的互补、协调与匹配

     5.把握后续开发节奏

    (二)对上海世博园区后续开发功能定位的启示

     1.要充分考虑上海未来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定位

     2.对世博园区整体进行综合规划,防止功能区“飞地”化

     3.充分考虑与周边区域的功能对接、功能“催化”、联动发展

     4.促使世博园区成为上海发挥“全球城市-区域”核心城市功能的重要载体

     5.充分利用本届世博会“城市”主题核心内涵的品牌效应和价值

   二 上海世博园区后续开发功能定位的总体思路和基本依据

    (一)上海世博园区后续开发功能定位的总体思路

     1.准确判断上海城市等级定位及建设发展途径

     2.世博园区原有场馆及功能与新增功能的平衡与整合需平稳过渡

     3.重视世博会后外界关注减少和投资下降的状况

     4.世博园区后续开发要防止一步到位的全面上马和重复投资

     5.对各类资源的综合利用任重道远

    (二)上海世博园区后续开发总体功能定位的基本依据

     1.上海正在成为全球城市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城市

     2.上海是长三角城市网络与全球城市网络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渗透的重要节点城市和载体

     3.上海城市的空间布局在不断优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在不断提升

     4.世博园区本身具有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

   三 上海世博园区后续开发的功能定位

    (一)世博园区的中长期发展目标

    (二)世博园区的功能定位及功能体系

     1.总体功能定位

     2.功能体系构成

     3.功能定位的具体内容

   四 上海世博园区的阶段性开发与功能演进

    (一)世博会园区阶段性开发的基本原则

     1.优先开发维持人气的片区,延续世博会人气,保持园区繁华繁荣

     2.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世博会的园区场馆设施,注重开发效益最大化

     3.以空间转型与时间继起为基础,保证主导功能序列顺利对接与阶段之间的协调

     4.预留开发空间,注意世博会园区开发的灵活性

     5.高低层次结合、雅俗共享,服务于上海及长三角市民

    (二)世博园区后续开发的功能演进

   五 上海世博园区后续开发的产业支撑与项目选择

    (一)高端服务功能的产业支撑

    (二)国际会议展览功能的产业支撑

    (三)国际文化交流功能的产业支撑

    (四)旅游休闲娱乐功能的产业支撑

    (五)市民活动与服务功能的产业支撑

    (六)商业餐饮服务功能的产业支撑

    (七)创新与创意功能的产业支撑

   六 上海世博园区后续开发的策略建议

    (一)全球视角度谋划世博园区的后续发展

     1.主动、积极联络各类国际组织

     2.利用世博品牌优势

    (二)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在全国范围内拓展发展空间

     1.争取国资大型企业、民资大型企业的支持

     2.争取国家一些职能部门的支持

    (三)争取全市性重大项目的支持

     1.土地规划支持

     2.重大活动支持

     3.重大项目支持

    (四)加强与周边地区在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协调

     1.及时信息沟通

     2.基础设施建设协调

    (五)适当调整世博园区交通设施规划及建设

    (六)加强世博园区信息化建设——eGarden计划

     1.先进、高效基础信息系统

     2.园区数字化

     3.园区社会经济管理信息系统

 Abstract

 中文摘要

 后记

本书是《上海蓝皮书·经济》自2000年诞生以来的第10本,也是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工作室(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方向)的第一份年度报告。本基地是依托上海社会科学院,汇集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部门经济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所、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以及社会发展研究院、信息研究所等相关研究力量的综合研究平台。2010年,走出全球金融危机阴影的上海将把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中心任务来抓,乘世博会东风、借“两个中心”建设契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制造业整体能级,率先实现转型。基于此,《上海蓝皮书·经济(2010)》以“率先转型”为主题,分为“主报告”、“专题报告”和“世博系列报告”三部分。主报告围绕“率先转型:世博效应助推上海经济结构调整”,全面探讨了在世博大幕徐徐拉开之际,上海应该怎样充分利用好世博效应,尽快突破转型瓶颈,以全方位、深层次的结构调整来推动城市转型迈上新的发展台阶,为全国其他城市和地区的转型发展提供经验、作出带动和示范效应。报告提出:上海历来是在转型中实现新跨越;国际格局大变动、世界城市大洗牌给予了上海引领新一轮转型的机遇;世博会为上海实施率先转型创造了战略支点;上海率先转型的突破口在于功能、结构与空间的转型。“专题报告”以2009年上海经济形势分析与2010年预测为开篇,基于多情景模拟,倾向于预测2010年上海GDP增长率达到8.5%,这也意味着2010年上海GDP总量将跨越15000亿元人民币大关。然而,正如2009年底上海经济工作会议所传递出的信息:惟GDP是从可以休矣。本报告也秉承这一态度,更关注上海经济的质量,尤其是当前率先转型的问题。为此,本专题部分从上海城市的功能结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三个维度,集中了10篇报告,对2010年上海经济如何率先实现转型展开了讨论。2010年是上海的世博年,本书第三部分“世博系列报告”以时间为轴线,从上海申博、办博到后世博3个时段,对世博会同上海经济交互作用进行了全景式的分析。其中,首次公开披露上海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25年间的4次申博策划历程;基于独立研究,预测2010年上海世博会吸引游客的高值将远超过7000万人次,世博投资与消费拉动GDP 6000亿元人民币,证券市场不会有大起大落;关于后世博的研究,将眼光提前投射到谢幕后的上海发展,提出世博园区的后续开发是引领上海城市功能再提升的战略性问题。优秀的棋手往往是走一步、看五步、想十步,上海就应当成为此中高手。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蓝皮书“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9年秋季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朱平芳主持的2009年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委托的课题《未来中国国内环境发展变化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编号:2009—Z—10)。

朱平芳主持的2009年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委托的课题《上海市宏观经济形势跟踪研究》(课题编号:2009—Z—23)。

〔美〕格里高利·曼昆著《宏观经济学》,梁小民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第一版。

〔美〕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著《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周塑、郝金城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巴〕尼尔斯·赫米斯等主编《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地区的理论与经验)》,余昌淼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范恒森:《金融制度学探索》,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左学金等著《上海经济改革与城市发展:实践与经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闫彦明:《金融资源集聚与扩散的机理和模式分析——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路径选择》,《上海经济研究》2006年第9期。

李绪红、罗仲星:《基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目标的上海金融人力资源的评估与总量需求预测》,《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第10期。

张幼文:《新开放观:对外开放理论与战略再探索》,人民出版社,2007。

屠启宇:《谋划中国的世界城市》,上海三联出版社,2008。

黄仁伟等:《上海对外开放与发展:实践与经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上海开放型经济3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沈玉良、高耀松:《上海现代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内涵、利益和思路》,载《国际贸易》2008年第5期。

Friedmann,John.(1997)..World city futures :The role of urban and regional polici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Hong Kong:Hong Kong Institute of Asia-Pacific Studies,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Beaverstock,J.V.,Smith,R.G. and Taylor,P.J.(2000)“World city network:a new metageography?” Annals,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90.

〔英〕理查德·罗伯茨著《伦敦金融城:伦敦全球金融中心指南》,钱泳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法〕加洛潘著《二十世纪世界博览会与国际展览局》,钱培鑫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周振华:《崛起中的全球城市——理论框架及中国模式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郑时龄、陈易:《世博会规划设计研究》,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周伟林、严冀等:《城市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王方华主编《世博会与上海经济》,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上海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编《走进世博会:迎接百年难逢的大机遇》,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王郁:《城市管理创新:世界城市东京的发展战略》,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王兴平:《中国城市新产业空间——发展机制与空间组织》,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龙固新主编《大型都市综合体开发研究与实践》,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