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284

清代学政规制与皇权体制图书

Regulations of Hsüeh-cheng and the Imperial System in Qing Dynasty

SSAPID:101-3172-0910-08
ISBN:978-7-5201-0465-4
DOI:
ISSN:
关键词:

体制 直省 学政

[内容简介] 典章制度,历来是认识中国历史的枢纽。清朝典制集历代王朝体制之大成,又在应对近代大变局中开启了政体、教育、社会等制度与观念的重大变革,其进程与影响延续至今。本书以清代学政制度为切入点,将学政的官制沿革置于清朝官制体系的整体架构中考察,通过探讨清代学政地位升降、规制调整与皇权体制设置的关系,发现并理解古今政体架构与观念的不同立意。

相关信息

丛书名: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作 者: 安东强
编 辑:梁艳玲;李期耀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人名索引

 内容提要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后记

 绪论

  一 选题

  二 既有研究

   (一)1910年代至1940年代

   (二)1950年代至今

  三 研究资料与思路

 第一章 学政设置与用意

  第一节 学政规制渊源

   一 学使与学道

   二 差遣与用人

   三 地位参差

  第二节 学政官制改革

   一 新设提督学院

   二 从学道到学院

   三 兼巡按之权责

   四 学政与直省

  第三节 学政的考核制度

   一 解卷磨勘

   二 督抚纠参

   三 剔除学政十弊

   四 奖优惩劣

   余论

 第二章 学政的定位与履职

  第一节 衙署建制与调整

   一 省署与行署

    (一)省署

    (二)行署与考棚

   二 家仆、书吏与幕友

    (一)家人家仆

    (二)书吏杂役

    (三)阅文幕友

   三 供给、陋规与养廉银

    (一)前期

    (二)过渡期

    (三)后期

  第二节 从考差到差满更换

   一 考差与简放

   二 赴任与到任

   三 巡历岁科两试

   四 回省录遗与考贡

   五 因故离任与署护

   六 利弊得失

  第三节 访察密奏的权责

   一 定章与名衔

   二 考察书院、社学、义学及风教

   三 稽查吏治与民情

  第四节 与同省官员关系

   一 学政与督抚

   二 学政与府州县官

   三 学政与教官

   余论

 第三章 咸同兵燹与学政地位

  第一节 稽查教门会党

   一 奏请稽查会党

   二 督抚议奏与政情

   三 学政的失势

  第二节 应对咸同兵燹

   一 无守土之责

   二 乱世衡文

    (一)咸丰年间安徽学政考试情形

    (二)同治年间贵州学政考试情形

   三 招揽士心

   四 整饬战乱流弊

    (一)限定学额

    (二)修学校与补藏书

  第三节 内外失据

   一 差出多门

   二 政令紊乱

   余论

 第四章 变通学政权能

  第一节 编纂学政公牍

   一 背景与动机

   二 公牍的旨趣

   三 流传与影响

  第二节 联络官绅创办书院

   一 反思权能的局限

   二 创办新式书院

    (一)许振祎、吴大澂与味经书院

    (二)张之洞与尊经书院

    (三)朱 然与校经堂、尊经书院

    (四)黄体芳、王先谦与南菁书院

   三 成效与不足

  第三节 推动变法维新

   一 呼应维新志士

   二 开通各地风气

   三 变革考试章程

   余论

 第五章 学政改制与裁撤

  第一节 学政与学堂

   一 初兴学馆与学堂

   二 改书院与建学堂

   三 学政与学务处

  第二节 停科举与变职能

   一 停止岁科考试

   二 专办学堂

   三 地位与职权的局限

  第三节 裁撤学政

   一 保留学政

   二 议改新方案

   三 裁撤与否

  第四节 改设提学使司

   一 新旧制过渡

   二 任命提学使

   三 提学使东游考察

   余论

 结语

自秦汉至明清,皇权始终是中国典章制度建构的核心。清代设官分职,意在分权制衡,以确保皇权的无上权威,而“内外相维”与“小大相制”是其重要取径。清代学政职掌各地学校士习文风,出入于京官、外官之间,其地位升降与权限划分体现出直省权力格局的分权与制衡,从而维系皇权统摄的行事与用意。由于清朝重在以例治事,历朝官修政书与史书中关于学政官制的记载与描述不免有所矛盾,甚或与当时通行事例有所出入,而后人观念又受到近代法理体制的影响与制约,理解认识綦难纷乱。按照当下的观念,学政多被定位为“地方官”或“(地方)教育行政官”,无疑是对清朝体制误解的明显表征。因此,通过梳理清代学政设置、运作及变革过程的相关规制与基本史实,可以展现学政在清朝京官、外官体系之中的身份、地位与权限及其演变,进而凸显清代皇权体制中“内外相维”与“小大相制”的用意及其成效。本书打破古代史与近代史的学科壁垒,既梳理清前期学政规制变化与皇权体制的关系,又注重清后期皇权衰落格局下学政权能的变通与规制的变革。随着近代中国政体的巨大变革,此前皇权体制的结构与立意渐已隐而不彰,清末按照外官、中央视学官及各省教育行政长官改革学政规制的思路却仍然制约着后人对清代学政的认识。隐伏其间的古今中外政体与观念的区别与纠葛由此可见一斑。

宫中档全宗,朱批奏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军机处全宗,录副奏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礼部全宗,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内阁全宗,吏科类、礼科类题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学部全宗,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万历起居注》,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台北故宫博物院编印《宫中档光绪朝奏折》,1973~1975。

台北联合报文化基金会国学文献馆编《清代起居注册(道光朝、咸丰朝、同治朝)》,联经出版实业公司,1984。

台北联合报文化基金会国学文献馆编《清代起居注册(光绪朝)》,联经出版实业公司,1987。

张伟仁主编《明清档案》,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6~1994。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中华书局,1995~1996。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嘉庆帝起居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档案出版社,1984~1985。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朝上谕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乾隆帝起居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9辑,中华书局,1983。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0辑,中华书局,1984。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内阁六科史书·吏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起居注册》,中华书局,1993。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中华书局,1984。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1991。

《大公报》《东方杂志》《华字日报》《集成报》《经世报》《岭东日报》《申报》《时报》《时务报》《湘报》《新民丛报》《新闻报》《学部官报》《万国公报》《知新报》《中外日报》

《邸抄》,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清朝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清代诗文集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清末时事采新汇选》,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清史列传》,王锺翰点校,中华书局,1987。

《清实录》,中华书局,2008。

《谕折汇存》,文海出版社,1967。

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卞孝萱、唐文权编《辛亥人物碑传集》,团结出版社,1991。

卞孝萱、唐文权编《民国人物碑传集》,团结出版社,1995。

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增订本,中华书局,1981。

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史资料》,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陈弘绪:《寒夜录》,收入《学海类编》,广陵书社,2007。

陈景磐、陈学恂主编《清代后期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中华书局,1984。

陈康祺:《郎潜纪闻四笔》,中华书局,1990。

陈乃乾编《清代碑传文通检》,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陈其元:《庸闲斋笔记》,中华书局,1989。

陈衍撰《陈石遗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陈用光:《太乙舟文集》,道光十年刻本。

陈玉璂:《学文堂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47册,齐鲁书社,1993。

陈垣:《〈艺风年谱〉与〈书目答问〉》,《图书季刊》第3卷第1、2期合刊,1936年。

陈智超编《陈垣来往书信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道光《广东通志》,道光二年刻本。

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杜衡:《中国历史上之学官》,《再生周刊》第214、215期,1948年5月9、16日。

杜佑:《通典》,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鄂尔泰、张廷玉等纂《国朝宫史》,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

法式善等撰《清秘述闻三种》,中华书局,1982。

方苞:《方苞集》,刘季高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甘鹏云:《潜庐随笔》,收入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963~964册,文海出版社,1973。

高时良主编《明代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故宫博物院编印《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932。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等编《清代内府刻书目录解题》,紫禁城出版社,1995。

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顾廷龙编《王同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顾廷龙校阅《艺风堂友朋书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顾炎武:《日知录集释》,黄汝成集释,秦克诚点校,岳麓书社,1994。

光绪《湖南通志》,光绪十一年刻本。

光绪《钦定大清会典》,光绪二十五年石印本。

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二十五年石印本。

桂馥:《晚学集》,商务印书馆,1936。

郭冠杰:《清代地方官制之略述》,中山大学法科编《社会科学论丛》第3卷第11、12号合刊,1931年。

郭嵩焘:《养知书屋集》,光绪十八年刻本。

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编《戊戌变法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58。

韩菼:《有怀堂文稿》,康熙四十二年有怀堂刻本。

韩文绮:《韩大中丞奏议》,道光年间刻本。

何刚德:《春明梦录·客座偶谈》,上海古籍书店,1983。

何绍基:《东洲草堂诗钞》,同治六年长沙无园刻本。

贺涛:《贺先生文集》,民国三年徐世昌刻本。

贺长龄、魏源等编《清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92。

赫德:《这些从秦国来:中国问题论集》,叶凤美译,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胡凤丹:《退补斋文存二编》,光绪七年退补斋刻本。

胡思敬:《国闻备乘》,中华书局,2007。

胡珠生编《宋恕集》,中华书局,1993。

胡珠生编注《孙锵鸣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黄本骥辑《历代职官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黄体芳撰《黄体芳集》,俞天舒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嘉庆《钦定学政全书》,收入《故宫珍本丛刊》,海南出版社,2000。

江标编《沅湘通艺录》,岳麓书社,2010。

江人度:《书目答问笺补》,光绪三十年汉川江氏刊本。

蒋良骐撰《东华录》,林树惠、傅贵九校点,中华书局,1980。

金之俊:《金文通疏草》,康熙二十五年怀天堂刻本。

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供稿《瞿鸿禨朋僚书牍选》(下),《近代史资料》总109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康熙《钦定大清会典》,收入《大清五朝会典》,线装书局,2006。

康熙《陕西通志》,康熙六年刻本。

康有为:《康有为全集》,姜义华、张荣华编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李光地:《榕村全书》,陈祖武点校,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

李国钧主编《清代前期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李桓辑《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广陵书社,2007。

李庆编注《东瀛遗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稀见史料辑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易孟醇校点,岳麓书社,2008。

李元度:《天岳山馆文钞》,光绪六年刻本。

梁章钜:《南省公余录》,收入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439册,文海出版社,1969。

梁章钜:《退庵随笔》,道光十六年刻本。

刘锦藻编《清朝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刘应梅:《王先谦书札十一通》,《文献季刊》2008年第1期。

卢文弨:《抱经堂文集》,王文锦点校,中华书局,2006。

骆宝善、刘路生主编《袁世凯全集》,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

罗振玉:《雪堂自述》,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吕斌编著《龙启瑞诗文集校笺》,岳麓书社,2008。

马端临:《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毛奇龄:《西河文集》,商务印书馆,1937。

缪荃孙:《艺风堂文集》,光绪二十六年刻本。

缪荃孙编《续碑传集》,收入《清代碑传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民国《杭州府志》,民国十一年铅印本。

闵尔昌编《碑传集补》,收入《清代碑传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潘衍桐:《两浙輶轩续录》,光绪年间刻本。

皮锡瑞:《师伏堂日记》,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钱仪吉编《碑传集》,收入《清代碑传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钱仲联主编《广清碑传集》,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

乾隆《历城县志》,乾隆三十六年刻本。

乾隆《钦定大清会典》,收入《大清五朝会典》,线装书局,2006。

乾隆《钦定学政全书》,收入《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华大学历史系编《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全祖望:《全祖望集汇校集注》,朱铸禹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荣孟源、章伯锋主编《近代稗海》第1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荣庆:《荣庆日记》,谢兴尧整理点校注释,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

阮元、王先谦编《清经解·清经解续编》,凤凰出版社,2005。

阮元:《揅经室集》,邓经元点校,中华书局,2006。

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989。

邵懿辰:《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邵章续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沈曾植:《海日楼家书》,载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编《历史文献》第6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施闰章:《学馀堂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孙嘉淦:《孙嘉淦文集》,张清林、张贵荣点校,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孙延钊:《孙延钊集》,周立人、徐和雍编,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孙诒让:《周礼正义》,王文锦、陈玉霞点校,中华书局,1987。

龚鼎孳:《龚鼎孳全集》,孙克强、裴喆编辑点校,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汤金钊:《寸心知室存稿》,咸丰年间刻本。

天津图书馆、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袁世凯奏议》,廖一中、罗真容整理,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万历《大明会典》,收入《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汪兆镛编《碑传集三编》,收入《清代碑传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王栻主编《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

王先谦:《葵园四种》,梅季标点,岳麓书社,1986。

王揖唐:《今传是楼诗话》,张金耀校点,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王重民、杨殿珣编《清代文集篇目分类索引》,中华书局,1965。

魏象枢:《寒松堂全集》,陈金陵点校,中华书局,1996。

翁同龢:《翁同龢日记》,陈义杰整理,中华书局,2006。

吴大澂:《愙斋日记》,收入《〈青鹤〉笔记九种》,中华书局,2007。

吴鲁、胡思敬:《百哀诗 驴背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90。

吴庆坻:《蕉廊脞录》,中华书局,1990。

吴汝纶:《桐城吴先生日记》,宋开玉整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吴汝纶:《吴汝纶全集》,施培毅、徐寿凯校点,黄山书社,2002。

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夏味堂编《检讨公年谱》,收入《乾嘉名儒年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萧奭:《永宪录》,中华书局,1997。

谢俊美编《翁同龢集》,中华书局,2005。

熊月之主编《晚清新学书目提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徐珂编撰《清稗类钞》,中华书局,2010。

徐凌霄、徐一士:《凌霄一士随笔》,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

《学政全书》,广文书局,1974。

严修:《蟫香馆使黔日记》,收入《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严修自订、高凌雯补、严仁曾增补《严修年谱》,齐鲁书社,1990。

杨逸等著《海上墨林 广方言馆全案 粉墨丛谈》,陈正青等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叶昌炽:《缘督庐日记》,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雍正《畿辅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雍正《陕西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雍正《云南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雍正《浙江通志》,中华书局,2001。

永瑢等奉敕修纂《历代职官表》,商务印书馆,1936。

俞樾:《春在堂随笔》,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

俞樾:《春在堂杂文》,收入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412册,文海出版社,1969。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恽毓鼎:《恽毓鼎澄斋日记》,史晓风整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岳麓书社,1994。

张百熙:《张百熙集》,谭承耕、李龙如点校,岳麓书社,2008。

张居正:《张太岳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张泰交:《受祜堂集》,康熙刻本。

张廷玉等纂《明史》,中华书局,1974。

张枏、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三联书店,1960~1977。

张之洞:《书目答问二种》,三联书店,1998。

张之洞:《书目答问补正》,范希曾补正,徐鹏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章太炎:《太炎文录》,民国章氏丛书本。

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武汉出版社,2008。

赵尔巽等纂《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

赵所生、薛正兴主编《中国历代书院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中国历史博物馆编《郑孝胥日记》,劳祖德整理,中华书局,1993。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刘坤一遗集》,中华书局,1959。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锡良遗稿·奏稿》,中华书局,1959。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民国人物碑传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实录》,1962。

钟毓龙:《科场回忆录》,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朱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朱筠:《笥河文集》,嘉庆二十年刊本。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张静庐等校点,中华书局,1958。

朱逌然:《朱逌然日记》,收入桑兵主编《续编清代稿钞本》第53~54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朱有瓛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左宗棠:《左宗棠全集》,梁小进校点,岳麓书社,1989。

蔡乐苏等:《戊戌变法史述论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陈恭禄:《中国近代史资料概述》,中华书局,1982。

陈青之:《中国教育史》,东方出版社,2008。

陈寅恪:《陈寅恪集》,陈美延编,三联书店,2011。

邓洪波:《中国书院史》,东方出版中心,2004。

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邓珂点校,北京出版社,1996。

杜成宪等:《中国教育史学九十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冯天瑜、何晓明:《张之洞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关晓红:《晚清学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关晓红:《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关晓红:《从幕府到职官:清季外官制的转型与困扰》,三联书店,2014。

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商务印书馆,1922。

郭培贵:《明史选举志考论》,中华书局,2006。

郭松义等:《清朝典章制度》,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

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金林祥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6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李兵:《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李华兴主编《民国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李世愉:《清代科举制度考辩》,沈阳出版社,2005。

李细珠:《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晚清权力格局再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梁方仲:《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中华书局,1989。

刘德美:《清代地方学官制度》,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1。

刘伟:《晚清督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刘秀生、杨雨青:《中国清代教育史》,人民出版社,1994。

刘子扬:《清代地方官制考》,紫禁城出版社,1988。

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吕顺长:《清末浙江与日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马镛:《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5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马勇:《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三联书店,2005。

孟森:《清史讲义》,中华书局,2006。

孟森:《心史丛刊》,中华书局,2006。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1。

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80。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范忠信、晏锋译,法律出版社,2003。

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李仲贤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学林出版社,1995。

桑兵:《治学的门径与取法:晚清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三联书店,1958。

汤志钧:《戊戌变法人物传稿(增订本)》,中华书局,1982。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人民出版社,1984。

汪婉『清末中国对日教育視察の研究』汲古書院、1998。

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84。

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魏秀梅:《清季职官表(附人物录)》(修订版),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

魏秀梅:《清季职官表(附人物录)》,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77。

吴剑杰编著《张之洞年谱长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吴宣德:《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4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谢放:《中体西用之梦——张之洞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杨国强:《百年嬗蜕:中国近代的士与社会》,上海三联书店,1997。

叶德辉:《书目答问斠补》,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1932。

叶德辉:《书林清话》,中华书局,1957。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 古书通例》,中华书局,2007。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张舜徽:《爱晚庐随笔》,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郑天挺:《及时学人谈丛》,中华书局,2002。

朱维铮:《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Charles Hucker,A Dictionary of Officials Titles in Imperial China.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安东强:《张之洞〈书目答问〉本意解析》,《史学月刊》2010年第12期。

陈金陵:《从嘉庆朝学政密奏看清代学政》,载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清史研究集》第7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龚延明、高明扬:《清代科举八股文的衡文标准》,《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胡耿:《清末民初的视学制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山大学历史学系,2008。

黄春木《清代学政研究》,《教育研究集刊》第48辑第3期,2002年9月。

黄建中:《清代学政的养廉》,《北京档案史料》2000年第3期。

黄林:《晚清新政时期出版业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4。

霍红伟:《清代府州县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2007。

李世愉:《试论清代科举中的考差制度》,《湖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李自华:《试论雍正对学政制度的发展》,《史学集刊》2006年第5期。

刘德美:《清季的学政与学风、学制的演变》,《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第17期,1989年6月。

罗皓星:《江标与清季的湖南维新运动(1895~1897)》,《政大史粹》第12期,2007年6月。

罗志田:《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潘光哲:《〈时务报〉和它的读者》,《历史研究》2005年第5期。

桑兵:《晚清民国的知识与制度体系转型》,《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桑兵:《晚近史的史料边际与史学的整体性——兼论相关史料的编辑出版》,《历史研究》2008年第4期。

王庆成:《清代学政官制之变化》,《燕京学报》新8期,2000年5月;《清史研究》2008年第1期。

王夏刚、黄婧:《清代学政与科举制度研究论纲》,《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王夏刚:《学政与清代学术》,载葛志毅主编《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2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王雪萍:《雍乾时期广东学政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7。

魏秀梅:《从量的观察探讨清季学政的人事嬗变》,《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期,1976年6月。

吴智和:《明代提学教权与社会之变迁》,载柏桦主编《庆祝王锺翰先生八十五暨韦庆远先生七十华诞纪念论文合集》,黄山书社,1999。

徐文勇:《清季直省学务机构建制及地方社会的互动》,博士学位论文,中山大学,2009。

章小谦:《为什么清末教育机构被称作“学堂”?——民国元年学堂改学校考(一)》,《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张宗友:《试论晚清官书局的创立》,《文献季刊》1999年第4期。

左松涛《从学政到提学使:教育行政体制变动与清末政情管窥》(未刊稿)。

荒木敏一「雍正時代に於ける學臣制の改革——主として其の任用法を中心として」『東洋史研究』、第18卷第3号、1959年12月。

荒木敏一「雍正治下に於ける考差法の成立」『東洋史研究』、第22卷第3号、1963年12月。

简 介:本书以晚清时期的科举考试用书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近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如何应对知识上同样面临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晚清时期,西学的传入与冲击促使科举制度必须对其有所回应,科举考试用书的出版与流通,既受到读书人精英知识取向调整与科举制度变革的影响,同时也深度介入了科举考试的实践。以科举考试用书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有助于加深...

作者: 曹南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