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53

神异资源——一个西部社区的宗教市场与宗教经营图书

Religious Market and Operation of a Community in Western China

SSAPID:101-3170-5786-08
ISBN:978-7-5097-6330-8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贵州省瓮安县的一个社区一一草塘宗教市场的田野调查,从宗教供给面(各种宗教组织和宗教人物)入手,探讨各个历史时期草塘宗教的兴衰原因,系统而详尽地呈现各类型宗教组织和人物的多样化宗教经营手段。本书对中国宗教信徒的“理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宗教市场论对中国宗教问题具有相当大的解释力,但以“弥散型宗教”为主的中国宗教市场对宗教市场论的众多命题构成了挑战。

相关信息

丛书名:民族与社会丛书
作 者: 文永辉
编 辑:张建中;周琼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民族与社会丛书》总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说明

   一 选题缘起:宗教研究范式从“需求面”到“供给面”的转换

   二 选题界定

   三 选题意义

  第二节 宗教市场论:内容、发展与争论

  第三节 其他相关研究综述

   一 国外汉族民间宗教的研究成果

    (一)欧美关于汉族民间宗教的研究

    (二)日本学者对汉族民间宗教的研究

   二 国内汉族民间宗教的研究成果

    (一)中国大陆的民间宗教研究

     1.人类学的研究

     2.社会史研究中对民间宗教的研究

    (二)台湾的汉族民间宗教研究

    (三)对贵州宗教的研究

  第四节 田野选点与研究方法

   一 田野选点

   二 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的收集

    (二)田野调查

    (三)问卷调查

    (四)分析和写作方法

   三 本书结构和框架

 第二章 田野空间:草塘

  第一节 瓮安县的基本情况

   一 历史沿革

   二 地理、交通与气候

   三 人口

   四 社会、经济、文化

  第二节 草塘:不同权力形塑下的田野空间

   一 国家政权形塑下的草塘

    (一)行政区划的频繁变动

    (二)今日草塘镇的基本状况

     1.地理、人口、耕地、交通

     2.科技、文化、教育、卫生、通信等

     3.草塘的经济*

   二 作为基层集镇的草塘

   三 作为仪式空间中心的草塘

 第三章 草塘宗教市场的历史图景

  第一节 庙观和庙会

   一 文献中的草塘坛庙(1914年前)

   二 民众记忆中的庙观和庙会(1914~1949年)

    (一)集镇上的庙宇

    (二)下司的“三山九座庙”

     1.现在草塘福利院和预制板厂所在小山上的三座庙

     2.现在下司小学所在的山上的三座庙

     3.后岩山附近的三座庙

  第二节 民间宗教组织

   一 19世纪70年代前草塘的民间宗教组织活动状况

   二 解放前的会社和道门

    (一)同乡会

    (二)行会(同业工会)

    (三)哥老会和姊妹会

    (四)一贯道

    (五)归根道

    (六)居士林道

    (七)同善社

   三 解放后的民间宗教组织

  第三节 朝山会、龙灯会和戏楼

   一 朝山会——祈求地方和个人安宁

   二 龙灯会——集体娱乐与敬神

   三 戏楼——神庙剧场

  第四节 丧葬礼仪、节庆仪式、禁忌习俗

   一 丧葬习俗

   二 节日习俗

   三 禁忌习俗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传统宗教之复兴:众神的狂欢

  第一节 草塘传统宗教信仰的基本状况调查

   一 祖先崇拜方面

   二 流行的民间信仰和习俗方面

    1.择期

    2.风水信仰

    3.菩萨、神灵信仰

    4.“神药两解”

    5.算命

    6.烧蛋

    7.拴胎、叫魂、看水碗

    8.对灵魂、轮回等的认识?

   三 鬼的信仰方面

  第二节 丧葬习俗、年度祭祀、节庆礼仪

   一 丧葬习俗

   二 年度祭祀、节庆礼仪

    (一)家庭性祭祖

    (二)家庭性敬神

    (三)集体性敬神

     1.土地会(山王会)

     2.孃孃会

  第三节 日渐模糊的“地方”认同——朝山会和龙灯会的变迁

   一 朝山会的恢复和衰落

   二 龙灯会的盛与衰

  第四节 自然崇拜

  第五节 民间神异人士群落

   一 道士先生

   二 端公先生

   三 烧蛋者

   四 算命先生

   五 “神药两解”者

   六 其他“跑江湖”的神异人士

  第六节 小结:集体宗教产品供应之衰和个体宗教产品供应之兴

   1.集体性宗教产品的供给明显减少,并且复兴乏力

   2.个体性宗教供需市场出现非常繁荣的局面

 第五章 寺庙宗教市场与公司化经营

  第一节 草塘寺庙重建

  第二节 白虎山观音寺:从“灵验”到“宗教公司”

   一 白虎山观音寺的概况

   二 “灵验”的经营

   三 结缘弘福寺

   四 参与朝山会

   五 内引外联

   六 多神经营

   七 寺庙科层化与内部宗教经营

    (一)从“会首民主管理制”到“科层化”

    (二)内部宗教经营

     1.观音香会期间的经营

     2.其他宗教经营活动

  第三节 后岩观:文化、“菩萨超市”、内引外联与宗教经营

   一 后岩观的自然、历史、文化资源

    (一)自然资源

    (二)历史资源

    (三)文化资源

   二 历史、文化资源与神异的结合

    (一)神异经营

    (二)历史的延续

    (三)文化的延续

     1.大殿大门对联一

     2.大殿大门对联二

     3.大殿匾额

     4.大殿内长联

     5.功德亭对联

     6.后山石崖上题诗词、对联、字

     7.飞龙洞洞口对联

   三 菩萨超市

   四 内引外联

   五 内部组织和宗教经营

    (一)内部组织

    (二)宗教经营

   六 政府的征用

  第四节 小结:寺庙、公司化与宗教经营

 第六章 天主教:组织化的宗教资源

  第一节 草塘天主教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草塘天主教的宗教产品

   一 信仰对象

   二 委身、张力

    1.日常生活受到的约束

    2.宗教付出

    3.张力

   三 日常宗教行为

   四 宗教回报

  第三节 扩展情感依附——草塘天主教会发展信徒的重要路径

   一 疾病、苦难、危机——扩展“情感依附”的市场突破口

   二 家庭成员、亲属、朋友:发展“情感依附”的稳定路线

  第四节 本土化

   一 天主的“神异及灵验”

   二 主牌

   三 驱邪祈福

   四 中西结合的葬礼

    (一)下堡李毛弟的葬礼

     1.前期准备

     2.择地

     3.念经及悼念

     4.埋葬

    (二)余建德的葬礼

     1.埋葬前一天下午的哀悼活动

     2.承服典礼、绕棺等

     3.埋葬仪式

  第五节 团契与分裂

   一 组织团体的归属感

   二 集体见证

   三 团体提供的权威感和成就感

   四 胡神父的勤勉

   五 组织中的分裂力量

  第六节 小结:组织、宗教与市场

 第七章 人类学视野及中国宗教图景下宗教市场论的适用探讨

  第一节 中国宗教图景下的“理性”与“宗教需求”

   一 中国民众宗教信仰之“理性”分析

   二 中西宗教需求差异

  第二节 弥散型宗教与组织化宗教的市场之惑

   一 宗教职业化和宗教公司化下传统宗教的市场之兴

   二 组织化宗教的市场之惑

  第三节 自由竞争与宗教管制下的宗教市场

   一 自由竞争促进宗教市场的多元与繁荣

   二 宗教市场管制与垄断中的兴衰悖论

 后记

本书在人类学视野下,以中国宗教市场为背景,检验西方宗教市场论并与之对话。通过对贵州省瓮安县的一个社区——草塘宗教市场的田野调查,本书从宗教供给面(各种宗教组织和宗教人物)入手,探讨各个历史时期草塘宗教的兴衰原因,系统而详尽地呈现各类型宗教组织和人物的多样化宗教经营手段。在田野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本书对中国宗教信徒的“理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宗教市场论对中国宗教问题具有相当大的解释力,但以“弥散型宗教”为主的中国宗教市场对宗教市场论的众多命题构成了挑战。本书还对组织化宗教一定会取得宗教市场胜利的结论提出了质疑,并分析了中西宗教的不同管制模式对宗教市场的影响。

1.〔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英〕埃文思-普里查德:《努尔人》,赵旭东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

3.〔英〕鲍伊:《宗教人类学导论》,金泽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加〕卜加民:《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期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5.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上、下册),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6.陈进国:《信仰、仪式与乡土社会》(上、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7.戴康生、彭耀:《宗教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8.〔日〕渡边欣雄:《汉族的民俗宗教——社会人类学的研究》,周星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9.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0.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书馆,2003。

11.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2.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一、二、四、五卷),群言出版社,1999。

13.〔英〕弗雷泽:《金枝》,赵明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14.〔英〕弗雷泽:《魔鬼的律师——为迷信辩护》,阎云翔、龚小夏译,东方出版社,1988。

15.〔美〕格尔茨:《地方性知识》,王海龙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16.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7.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18.黄淑娉:《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9.黄树民:《林村的故事》,素兰、纳日碧力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20.何国强:《围屋里的宗族社会》,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

21.侯杰、范丽珠:《世俗与神圣——中国民众宗教意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22.〔日〕吉田祯吾:《宗教人类学》,王子今等译,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3.金泽:《宗教人类学导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24.〔美〕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杜继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25.〔美〕孔飞力:《叫魂》,陈兼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

26.〔日〕濑川昌久:《祖谱:华南汉族的宗族、风水、移居》,钱杭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27.欧大年:《中国民间宗教教派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8.彭小瑜:《教会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

29.梁景之:《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0.梁丽萍:《中国人的宗教心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1.李亦园:《人类的视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32.李亦园:《李亦园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3.李向平:《信仰、革命与权力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4.林耀华:《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35.刘小春:《仪式与象征的秩序——一个客家村落的历史、权力与记忆》,商务印书馆,2003。

36.〔美〕罗德尼·斯达克、罗杰尔·芬克:《信仰的法则——解释宗教之人的方面》,杨凤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7.罗莉:《寺庙经济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

38.〔美〕罗纳德.L.约翰斯通:《社会中的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39.〔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40.麻国庆:《走进他者的世界》,学苑出版社,2001。

41.麻国庆:《家与中国社会结构》,文物出版社,1998。

42.〔英〕马凌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梁永佳、李绍明译,华夏出版社,2002。

43.马西沙:《中国民间宗教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4.〔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王容芬译,商务印书馆,1995。

45.〔美〕皮特·伯格:《世界的非世俗化——复兴的宗教及全球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46.〔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7.宋会群:《中国术数文化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48.孙尚扬:《宗教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9.〔日〕田仲一成:《中国的宗族与戏剧》,钱杭、任余白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50.〔法〕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1.〔法〕涂尔干:《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渠东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2.〔英〕王斯福、王铭铭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53.〔美〕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李德英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4.〔美〕韦思谛:《中国的大众宗教》,陈仲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55.谢和耐:《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6.许地山:《扶箕迷信底研究》,商务印书馆,1931。

57.阎云翔:《礼物的流动》,李放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8.余英时:《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9.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60.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61.张坦:《窄门前的石门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

62.翟学伟:《中国社会中的日常权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3.赵旭东:《权力与公正——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与权威多元》,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64.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65.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66.郑志明主编《宗教与非营利事业》,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0。

67.郑志明:《台湾新兴宗教现象:传统信仰篇》,台湾嘉义:南华管理学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1999。

68.郑志明主编《全国百庙与心灵改革文集》,台湾嘉义:南华管理学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1997。

69.周星主编《社会文化人类学讲演集》(上、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70.朱晓阳:《罪过与惩罚》,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71.庄英章:《林圯埔》,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72.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人类学的趋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73.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编《中华归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内部发行),1985。

1.蔡志祥:《香港长洲岛的神庙、社区与族群关系》,载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2.陈春声:《正统性、地方性与文化的创制——潮州民间信仰的象征与历史意义》,《史学月刊》2000年第1期。

3.陈春声:《宋明时期潮州地区的双忠公信仰》,载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4.陈春声、陈树良:《乡村社会与地区历史的建构》,《历史研究》2003年第5期。

5.陈晓毅:《交响与变奏:青岩宗教生态平衡的人类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山大学,2004。

6.黄挺:《民间宗教信仰中的国家意识与乡土观念——以潮汕双忠公崇拜为例》,载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7.陈保亮:《宗教势力对农村社会的危害及对策》,《学习论坛》2000年第5期。

8.陈松友、刘辉:《现代迷信和有神论泛滥原因简析与对策建议》,《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9年第10期。

9.成穷:《意义求索与宗教信仰——对当今宗教热现象的一种注解》,《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10.崔小天:《破除民间迷信与邪教论析》,《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11.范丽珠:《中国民众宗教意识的社会土壤》,《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

12.范涛:《林美容教授在民间信仰研究中的开拓和创新》,《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13.高丙中:《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载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4.高长江:《论现代化运动中宗教文化的价值》,《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2期。

15.高师宁:《试论现代化与新兴宗教》,《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4期。

16.宫哲兵、周冶陶:《90年代湖北省宗教现状及其分析》,《社会主义研究》1999年第3期。

17.龚学增:《中国宗教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8年第6期。

18.关键:《当前我国宗教问题研究综述》,《青海民族研究》1999年第4期。

19.金以枫:《中国共产党宗教政策发展述略》,《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5期。

20.兰世辉:《对民间宗教价值的反思——以湖南文江为案例》,《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21.郎友兴:《宗教社会学:研究取向、对象和学科性质》,《浙江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22.李亦园:《新兴宗教与传统仪式——一个人类学的考察》,《思想战线》1997年第3期。

23.李丁赞、吴介民:《现代性、宗教治理与巫术社群:一个地方公庙仪式变迁的探讨》,http://www2.thu.edu.tw/。

24.林美容:《五十年来民间信仰研究成果》,http://www.tars.org. tw。

25.林盛根、张诺夫:《宗教和民间信仰对福建严寒地区部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影响及对策》,《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2期。

26.刘昭瑞:《一个乡村教会的素描》,载李志刚、冯达文主编《从历史中提取智慧》,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

27.刘昭瑞:《上帝的山葡萄园——关于揭西县一个天主教教徒村的调查与思考》,载黄淑娉主编《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调查报告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8.刘敬怀、云杉:《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访谈录:中国的宗教状况和宗教政策》,《瞭望》1999年第21期。

29.廖迪生:《群体与对立之象征——香港新界地方天后崇拜活动》,载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30.刘忠卫:《目前我国农村宗教盛行原因之剖析》,《青海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31.刘铁梁:《村落庙会的传统及其调整》,载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2.刘志伟:《大洲岛的神庙与社区关系》,载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33.刘朝晖:《乡土社会的民间信仰与族群互动——来自田野的调查和思考》,《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34.刘志军:《乡村都市化与宗教信仰变迁:山西平陆张店镇个案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山大学,2003。

35.麻国庆:《秘密社会与传统汉族社会结构》,《思想战线》2000年第3期。

36.麻国庆:《宗族的复兴与人群结合》,《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6期。

37.麻国庆:《比较社会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的互动》,《民族研究》2000年第4期。

38.彭耀:《社会转型期中国宗教的新趋向》,《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第3期。

39.钱杭:《祭祀圈与民间社会——以平阳县腾蛟镇薛氏忠训庙(大夫殿)为例》,载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40.覃德清:《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现状与改革的思考》,《民间文学论坛》1997年第4期。

41.任继愈:《中国的宗教与传统文化》,《中国文化报》1995年11月19日第3版。

42.孙振玉:《台湾民族学的祭祀圈与信仰圈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43.唐洁:《封建迷信活动抬头的社会成因》,《理论学习导刊》2000年第8期。

44.唐志君:《湘西民间宗教信仰现状、问题及对策》,《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45.王铭铭:《中国民间宗教:国外人类学研究概述》,《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第2期。

46.吴滔:《清代苏州地区的村庙与镇庙:从民间信仰透视城乡关系》,《中国农史》2004年第2期。

47.徐芳:《民间信仰的恢复与重建——以侯村女娲信仰研究为例》,《民俗研究》2004年第1期。

48.杨念群:《“地方性知识”、“地方感”与“跨区域研究”的前景》,《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49.叶小文:《当前我国的宗教问题》,《世界宗教文化》1997年春季号、夏季号。

50.赵世瑜:《国家正祀与民间信仰的互动——以明清京师的“顶”与东岳庙为个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51.张高翔:《现代宗教热的社会根源探析》,《思想战线》2000年第3期。

52.张晓东:《从物役性到神役性:迷信“回潮”现象的现实思考》,《青海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53.钟年:《人类学视野下的宗教:中国乡村社会控制中的一种力量》,《东南文化》2000年第7期。

54.周大鸣:《传统的断裂与复兴——凤凰村信仰与仪式的个案研究》,载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5.朱晓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宗教影响力扩大原因探析》,《天府新论》1997年第5期。

56.卓克华:《从寺庙发现历史——台湾寺庙文献之解读与意涵》,博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2。

1.Brian Morris. Anthropological Studies of Religion:An Introductory Text.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C.K.Yang. 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A Study of Contemporary Social Functions of Religion and Some of Their Historical Factors. Berkeley and Los Ang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1.

3.Clifford Geertz. The Religion of Java. 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0.

4.E.E.Evans-Pritchard. Theories of Primitive Religion. Oxford:The Clarendon Press,1982.

5.E.E.Evans-Pritchard. Witchcraft,Oracles and Magic Among the Azade.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7.

6.Helen Siu. Agents and Victims in South China. Yale University Press,1989.

7.Stephan Feuchwang. The Imperial Metaphor:Popular Religion in China.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2.

8.R.Finke et al. “Mobilizing Local Religious Markets:Religious Pluralism in the Empire State,1855-1865”.i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61,1996.

9.Roger Finke.The Consequences of Religious Competition:Supply-side Explanations for Religious Changes.in L.A.Yang ed. Assessing Rational Choice Theories of Religion. NewYork:Routledge,1997.

10.Maurice Freedman. Chinese Lineage and Society:Fukien and Kwang Tung. London:The Athlone Press,1966.

11.Graeme Lang,Selina Ching,Lars Ragvald Chan. “Temples and The Religious Economy”,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Research on Religion,Vol.1,Issue 1,2005.

12.P.S.Gorski. “Historicizing the Secularization Debate:Church,State,and Society in Late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Europe,1300-1700”.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65,2000.

13.L.R.Iannaccone. “Why Strict Churches Are Strong”.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99,1994.

14.F.J.Lechner. “The ‘New Paradigm’ in the Sociology of Religion:Comment on Warner”.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103,1997.

15.J.V.Spickard. “Ethnocentrism,Social Theory and Non-Western Sociology of Religion:Towards a Confucian Alternative”. International Sociology,Vol.13,No.2,1998.

16.Victor.W.Turner. From Ritual to Theatre:The Human Seriousness of Play.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82.

17.Arthur Wolf.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4.

18.R.S.Warner. “Work in Progress Towards a New Paradigm for the Sociological Study of Relig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98,No.5,1993.

1.民国《瓮安县志》。

2.1995年《瓮安县志》。

3.(清)傅玉书:《桑梓述闻》。

4.瓮安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瓮安文史资料》,1991。

5.瓮安县教育局编《可爱的瓮安》,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

6.贵阳市志编撰委员会编《贵阳市志·宗教志》,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