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08

平成时期日本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图书

Japan's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in East Asia in Heisei Period

SSAPID:101-3160-3105-59
ISBN:978-7-5201-2307-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应用国际关系及国际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与方法,梳理战后特别是平成时期日本的地区外交政策制定,以及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政策形成的过程;通过对日本区域经济合作实践的案例分析,总结其政策变化的历史背景、制约因素、战略意图;根据经济与外交目标实现程度,对日本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政策做出分析与评价。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白如纯
编 辑:刘学谦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4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D8 外交、国际关系

 前言

 后记

 附录 日本与东南亚主要国家EPA交涉过程

 绪论

  第一节 日本探索区域经济合作起步较早

   一 日本政府层面对区域合作的态度

   二 日本学界对区域经济合作的认知

  第二节 日本因素影响中国的区域合作政策

   (1)东亚区域合作以经济合作为中心和先导

   (2)尊重东盟国家在区域整合中的主导作用

   (3)区内外各种机制同时并存,多轨运行、良性互动、取长补短

 第一章 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互依存(依赖)理论

  第二节 地区主义与新地区主义理论

   一 地区主义理论

   二 国家主义、地区主义与全球主义

   三 新地区主义理论

  第三节 建构主义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第四节 国际合作与政治经济学理论

 第二章 区域经济合作在东亚的发展

  第一节 地区主义在东亚的产生与发展

   一 东亚区域的界定

   二 东亚地区主义的产生

   三 东亚地区主义的发展

  第二节 欧、美、亚地区主义的比较

   一 欧洲联盟(EU)

   二 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三 亚太经合组织(APEC)

   四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第三节 日本型地区主义的特点

   一 游离于东西方之间

   二 对美国的高度依赖

 第三章 日本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点与目标

  第一节 日本东亚合作政策的起步

  第二节 在美国与亚洲之间的外交探索

   一 以政治安全为中心的“日美基轴”外交

   二 以经济贸易为侧重的“亚洲一员”外交

  第三节 寻求安全战略与区域合作的平衡

  第四节 追随美国与主导区域合作的抉择

  第五节 亚洲金融危机成为政策调整的分水岭

   一 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的政策转型

    (一)亚洲金融危机前的区域合作政策

    (二)危机后区域合作政策的调整

   二 日本东亚区域合作政策转型的契机

    (一)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启动

    (二)东盟一体化加速的牵引作用

    (三)中国与东盟接近的刺激效应

    (四)欧、美区域合作的示范效应

   三 全球金融危机后日本的区域合作政策

    (一)日本强化与亚太地区各国的合作机制

    (二)中国政府针对全球危机的积极回应

 第四章 日本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

  第一节 “亚洲货币基金构想”与“新宫泽计划”

   一 亚洲货币基金(AMF)构想

   二 新宫泽计划

  第二节 日新自由贸易协定与东亚经济伙伴协定

   一 日本与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JSEPA)

   二 日本与东亚的经济伙伴协定(EPA)

  第三节 自民党“战略互惠”与民主党“回归亚洲”

   (一)安倍一次政权提出中日“战略互惠”

   (二)民主党政权试图加速“回归亚洲”

  第四节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与日本的应对

   一 日本对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外交

    (一)“湄公”多重定义与日本的初期经济外交

     1.对印度支那三国的经济外交

     2.对缅甸、泰国的经济外交

     3.参与最初的跨国开发尝试

    (二)“福田主义”出台后日本对“湄公”的经济外交

    (三)始于民主党政权的新“湄公”经济外交

     1.确立三年一届的援助周期

     2.领导人政治姿态保持连续性

   二 日本对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外交新进展

    (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与大湄公河次区域

     1.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区位优势与GMS机制

     2.中、日均为GMS合作重要参与者

     3.湄公河次区域对日本的政治经济意义

    (二)安倍内阁对湄公河次区域政策的调整

     1.对湄公河经济外交的具体措施

     2.针对中国调整政策的意图明显

     3.缅甸成为日本经济外交新重点

   三 升级次区域合作助推“一带一路”构想

    1.注重提高效率、加强管理、把握质量

    2.发挥地缘人缘优势,完善朝野交往

    3.巩固周边外交的同时增进与日本的协调与合作

  第五节 缅甸成为日本东亚经济合作新抓手

   一 日本对缅甸政经形势的评估

   二 日本对缅甸经济援助的经纬

    (一)军政府建立前日本与缅甸经济关系

    (二)军政府时期日本的经济援助

    (三)双方政权更迭但日本援助如期

   三 日本对缅甸经济援助的新动向

    (一)以“金元外交”巩固合作关系

    (二)谋求借缅甸发展助力国内经济

    (三)凭借历史因素确立人脉关系

    (四)针对中国主动出击的意图明显

   四 “一带一路”与中国对缅甸外交

  第六节 日本围绕“东盟共同体”展开的新攻势

   一 东盟共同体成立将影响地区格局

    (一)东盟地位提升但问题不少

    (二)大国博弈影响区域一体化

   二 日本对东盟共同体的全方位外交

    (一)首脑外交稳固政治联系

    (二)经济外交强化合作关系

    (三)基金外交夯实感情基础

   三 应对日本调整东盟政策的思考

    (一)坚持以东盟为核心的一贯立场

    (二)借鉴日本在东南亚的经验教训

    (三)助力东盟一体化稳固中国东盟关系

 第五章 日本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评价与展望

  第一节 日本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效果

   一 经济与政治外交目标的实现度

    (一)亚洲金融危机前后,经济目标达成度由高到低

    (二)政治与外交方面目标达成度相对较低

   二 日本对东亚区域合作的正负面影响

    (一)亚洲金融危机前的日本区域合作政策:积极面与消极面

    (二)亚洲金融危机后的日本区域合作政策:正反两面的效果

  第二节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不确定因素

   一 鸠山版“东亚共同体”的虚实

    (一)鸠山政权成立与东亚共同体“新论”

    (二)关于“东亚共同体”的理解与定位

    (三)东盟对“东亚共同体”的疑虑

   二 美国因素影响中日在区域内合作

   三 东盟主导区域经济合作的局限性

    (一)成员和对话伙伴不断增加

    (二)机构和机制日趋完善

    (三)东盟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

    (四)在地区的作用增强

     1.决策机制方面的局限性

     2.东盟成员国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3.狭隘的国家主义、民族利益至上成为地区凝聚力的潜在威胁

  第三节 区域经济合作面临契机与挑战

   一 日本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政策需要调整

   二 寄望中日韩协力领跑东亚区域经济合作

   三 多种一体化模式竞争对日本提出挑战

   四 东盟共同体助推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

东亚区域合作一波三折,域内各方关系冷暖相间中日各怀心事谋篇布局,东盟摇旗呐喊争做核心本书应用国际关系及国际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与方法,梳理战后特别是平成时期日本的地区外交政策制定,以及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政策形成的过程;通过对日本区域经济合作实践的案例分析,总结其政策变化的历史背景、制约因素、战略意图;根据经济与外交目标实现程度,对日本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政策做出分析与评价。全球性经济危机持续发酵、特朗普退出TPP、“一带一路”顺利推进、东盟共同体挂牌……世界风云变幻,内外“冲击”碰撞“危机意识”,日本区域经济合作政策或将出现调整新契机。

1.〔美〕罗伯特·基欧汉著《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苏长和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亚历山大·温特著《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3.〔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权力与相互依赖》,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胡鞍钢、门洪华主编《中国:东亚一体化新战略》,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5.李玉潭:《东北亚区域经济概论》,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6.刘世龙:《美日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7.王正毅、〔美〕迈尔斯·卡勒、〔日〕高木诚一郎:《亚洲区域合作的政治经济分析——制度建设、安全合作与经济增长》,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8.张鸿:《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东亚经济合作》,人民出版社,2007。

9.陈勇:《新区域主义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0.峰君、祁建华:《新地区主义与东亚合作》,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11.王子昌:《东亚区域合作的动力与机制:理论分析与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2.宋成有、李寒梅:《战后日本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

13.樊勇明:《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4.金熙德:《日美基轴与经济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5.孙承:《日本与东亚:一个变化的时代》,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16.高洪:《日本政党制度论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7.梁云祥、应霄燕:《后冷战时代的日本政治、经济与外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8.包霞琴、臧志军主编《变革中的日本政治与外交》,时事出版社,2004。

19.陈泽明:《区域合作通论理论·战略·行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0.鲁义:《中日相互理解还有多远》,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21.宋玉华等:《开放的地区主义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商务印书馆,2001。

22.阮宗泽:《中国崛起与东亚国际秩序的转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3.俞新天等:《国际体系中的中国角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24.刘江永:《中国与日本:变化中的政冷经热关系》,人民出版社,2007。

25.周永生:《经济外交》,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26.〔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7.〔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28.〔美〕卡尔·多伊奇:《国际关系分析》,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

29.〔美〕约翰·奈斯比特:《亚洲大趋势》,外文出版社,1996。

30.苏浩:《从哑铃到橄榄:亚太合作安全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31.耿协峰:《新地区主义与亚太地区结构变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2.肖欢容:《地区主义:理论的历史演进》,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33.潘国华、张锡镇主编《东亚地区合作与合作机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34.俞新天等:《国际体系中的中国角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35.金熙德:《21世纪初的日本政治与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36.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院:《国际体系与中国的软力量》,时事出版社,2006。

37.王缉思等主编《美国在东亚的作用——观点·政策及影响》,时事出版社,2008。

38.朱宁:《胜算——中日地缘战略与东亚重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39.乔林生:《日本对外政策与东盟》,人民出版社,2006。

40.孙晓郁主编《中日韩经济合作的新起点》,商务印书馆,2004。

41.金灿荣主编《多边主义与东亚合作》,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42.李一平、庄国土主编《冷战以来的东南亚国际关系》,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43.冯昭奎:《日本:战略的贫困》,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44.王正毅:《亚洲区域合作的政治经济分析:制度建设、安全合作与经济增长》,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5.李玉潭、庞德良编著《经济全球化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46.〔美〕卡尔·多伊奇:《国际关系分析》,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

1.山影進編『東アジア地域主義と日本外交』、日本国際問題研究所、2003。

2.添谷芳秀『日本の東アジア構想』、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2004。

3.末広昭、山影進:『アジア政治経済論——アジアの中の日本をめざして』NTT出版、2001。

4.山本吉宣『国際的相互依存』、東京大学出版会、1987。

5.東海大学平和戦略国際研究所『東アジアに共同体はできるか』、2006。

6.谷口誠:『東アジア共同体——経済統合のゆくえと日本』、岩波新書2004。

7.毛里和子編『東アジア共同体の構築』(全四巻)、岩波書店、2007。

8.小原雅博『東アジア共同体——強大化する中国と日本の戦略』、日本経済新聞社,2005。

9.五百旗頭真『戦後日本外交史』、有斐閣、1999。

10.木村福成·鈴木厚著『加速する東アジアFTA』、ジェトロ出版、2003。

11.神余隆博『国際危機と日本外交:国益外交を超えて』、信山社、2005。

12.世界銀行『東アジアの奇跡』、東洋経済新報社、1997。

13.今川健編著『APEC地域主義と世界経済』、中央大学出版部、2001。

14.松野周治、徐勝、夏剛編著『東北アジア共同体への道』、文真堂、2006。

15.吉岡裕著『地域主義と国際秩序』、農林統計協会シリーズ、2005。

16.山本武彦編『地域主義の国際比較 アジア太平洋·ヨーロッパ·西半球を中心にして』、早稲田大学出版部、2001。

17.経済企画庁国際的地域協力推進のための研究会編『地域主義台頭下での日本の選択』、大蔵省印刷局、1989。

18.広部和也編『地域主義の制度論的研究』、不磨書房、2008。

19.保城広至『アジア地域主義外交の行方』、木鐸社、2008。

20.馬田啓一·木村福成編『検証·東アジアの地域主義と日本』、文真堂、2008。

21.大庭三枝『アジア太平洋地域形成への道程—境界国家日豪のアイデンティティ模索と地域主義』、ミネルヴァ書房、2004。

22.青木健·馬田啓一編著『検証APEC:アジア太平洋の新しい地域主義』、日本評論社、1995。

23.武石礼司『国際開発論——地域主義からの再構築』、幸書房、2006。

24.深川由起子『国際協力その新しい潮流』、有斐閣、2001。

25.井上寿一『アジア主義を問いなおす』、筑摩書房、2006。

26.ロバート·ギルピン著、古城佳子訳『グローバル資本主義 危機か繁栄か』、東洋経済新報社、2001。

27.浜口伸明編『ラテンアメリカの国際化と地域統合』、日本貿易振興会アジア経済研究所アジア経済出版会、1998。

28.大内秀明『東アジア地域統合と日本経済』、日本経済評論社1998。

29.中村民雄『東アジア共同体憲章案:実現可能な未来をひらく論議のために』、昭和堂、2008。

30.猪口孝編『日本のアジア政策:アジアから見た不信と期待』、TT出版、2003。

31.S.ユスフ、M.A.アルタフ著、関本勘次、近藤正規訳『グローバルな変化に向けた東アジアの政策イニシアティブ』、国際協力研究グループ、2006。

32.青木健編著『政策提言·日本の対アジア経済政策 新たな経済関係の構築に向け』、日本評論社、2004。

33.防衛庁防衛研究所編『東アジア戦略概観』、国立印刷局、各年版。

34.荒井利明『東アジアの日米中:平和と繁栄をどう確保するか』、日中出版、2007。

35.ピーター·スミス、西島章次編『環太平洋圏と日本の選択:オープン·リージョナリズムへの道』、新評論、1995。

36.小林進編著『新秩序を求める世界 台頭する地域主義』、サイマル出版、1992。

37.名古屋大学国際経済動態研究センター叢書『アジアにおける地域協力と日本』、御茶の水書房、1999。

38.山極晃編『冷戦後の国際政治と地域協力』、中央経済社、1999。

39.谷口誠『東アジア共同体——経済統合のゆくえと日本―』、岩波新書、2004。

40.神余隆博『国際危機と日本外交:国益外交を超えて』、信山社、2005。

41.伊藤宪一田中明彦:『東アジア共同体と日本の行方』、NHK出版、2005。

42.木村福成·鈴木厚編著『加速する東アジアFTA』、ジェトロ出版、2003。

43.西口清勝『現代東アジアの展開―「奇跡」·危機·地域協力』、青木書店、2004。

44.夏剛·西口清勝:『東アジア共同体の構築』、ミネルヴァ書房、2006。

45.原洋之介『新東亜論』、NTT出版、2002。

46.金田一郎『環日本海経済圏』、日本放送出版協会、1997。

47.野村総合研究所:『2010年のアジア—次世代の成長シナリオ』、東洋経済出版社、2006。

48.東海大学平和戦略国際研究所『東アジアに共同体はできるか』、社会評論社、2006。

49.浦田秀次郎·日本経済研究センター編『日本のFTA戦略』、日本経済新聞社、2002。

50.日本国際政治学会編『国際政治研究の先端』、有斐閣、2006。

51.阿部清司『国際経済相互依存論——新しい国際経済論の試み』、税務経理協会、1983。

52.和田春樹『東北アジア共同の家:新地域主義宣言』、平凡社、2003。

53.中逵啓示『東アジア共同体という幻想』、ナカニシヤ株式会社出版、2006。

54.服部民夫『東アジア経済の発展と日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7。

55.山本武彦·天児慧:『新たな地域形成』、岩波書店株式会社、2007。

56.篠田武司、西口清勝、松下冽編『グローバル化とリージョナリズム』、御茶の水書房、2009。

57.石田浩·西口清勝編『東アジア経済の構造』、青木書店、2001。

58.西口清勝·西澤信善編著『東アジア経済と日本』、ミネルヴァ書房、2000。

59.阿部一知·浦田秀次郎:『日中韓FTA』、東京日本経済評論社、2008。

张蕴岭:《对东亚合作发展的再认识》,《当代亚太》2008年01期,第4~20页。

肖欢容:《地区主义及其当代发展》,《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2期,第58~62页。

秦亚青:《层次分析法与国际关系研究》,载《欧洲》1998年第3期。

高洪:《略论鸠山联合政府及其对华政策》,《日本研究》2009年第3期,第3~8页。

庞中英:《地区主义与民族主义》,载《欧洲》1999年第2期。

耿协峰:《新地区主义核心价值》,《国际经济评论》2004年03/04期,第60~64页。

李向阳:《新区域主义与大国战略》,《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第4期。

李向阳:《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小国战略》,《当代亚太》2008年第3期。

林晓光:《论日本民主党的对外政策》,《日本研究》2009年第4期,第23~27页。

苏浩:《东亚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及其对地区国际关系的影响》,载袁鹤龄主编《全球化与地区化:亚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契机与挑战》,鼎茂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2003,第60页;庞中英:《地区化、地区性与地区主义——论东亚地区主义》,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11期。

林晓光:《日本官方发展援助政策探析》,《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2期,第18~23页。

白如纯:《日本地区政策调整的若干问题》,《日本学刊》2004年第6期。

刘新华:《地区认同与东亚地区主义》,载《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5期,第18页。

张蕴岭:《东亚合作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载《当代亚太》2002年第1期。

耿协峰:《新地区主义与亚太地区结构变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第36~37、82、95页。

胡少聪:《东亚合作的进展及发展前景》,《国际问题研究》2000年第5期,第51~53页。

李俊久:《论日本对东亚的技术转移》,《当代亚太》2000年第5期,第37~41页。

庞中英:《地区化、地区性与地区主义——论东亚地区主义》,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11期;苏浩:《地缘重心与世界政治的支点》,载《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4期,第58~59页。

陈勇:《新地区主义与东亚一体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第31页;肖欢容:《地区主义及其当代发展》,《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2期,第58~62页。

庞中英:《东亚地区主义的进展与其问题——能否打破现实主义的思维牢笼》,载《东南亚研究》2003年第3期,第6页。

张蕴岭:《中国同东亚的经济一体化与合作》,《当代亚太》2006年第1期,第3~12页。

赵建民:《东北亚共同体:历史的启迪与未来追求》,《东北亚学刊》2003年第4期,第46~50页。

陆建人:《日本区域合作政策》,《当代亚太》2006年第6期。

〔日〕西口清胜:《东亚共同体的构筑与日本的战略》,《南洋资料译丛》2006年第6期,第1~26页。

白如纯:《日本对东盟政策与中日关系》,《日本学刊》2006年第6期,第81~93页。

宋国有:《试析日本的东亚地区秩序战略》,《国际论坛》2007年第6期,第61~65页。

赵银亮:《影响东亚经济合作的政治文化因素》,《东北亚研究》2003年1期,第63~67页。

鲁义:《中日关系的现状与两国媒体的作用》,《日本研究》2006年第1期,第17~22页。

时永明:《后冷战时期日本亚洲外交的布局》,《和平与发展》2007年第4期,第43~47页。

吴心伯:《美国与东亚一体化》,《国际问题研究》2007年5期,第47~52页。

庞中英:《亚洲地区秩序的转变与中国》,《外交评论》2005年第4期。

沈强:《从欧亚地缘政治形势看演进中的世界新格局》,《和平与发展》2005年第1期,第27页。

李玉潭、陈志恒:《区域经济一体化时代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东北亚论坛》2003年第2期,第1~8页。

袁正清:《从安全困境到安全共同体:建构主义的解析》,载《欧洲研究》2003年第4期,第50页。

李明明:《建构主义的欧洲一体化理论探析》,《欧洲研究》2003年3期,第48~58页。

郭树勇:《试论建构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前途》,《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7期,第21~28页。

孙承:《大国关系与东亚合作》,《国际问题研究》2001年第4期,第24~29页。

王毅:《思考二十一世纪的新亚洲主义》,《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6年0第3期,第6~10页。

王光厚:《冷战后东盟对华战略论析》,《国际论坛》2005年第2期,第39~44页。

林晓光:《日本官方发展援助政策探析》,《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2期,第18~23页。

〔马〕林华生:《东亚经济共同体刚想:课题与展望》,《太平洋杂志》(Pacific Journal)2005年第8期,第79~90页;张祖国:《日本积极推进FTA战略的若干问题》,《世界政治》2004年第9期,第136~141页。

夏立平:《新东亚区域主义发展及其影响》,《当代亚太》2005年第6期,第23~24页。

高兰:《全面解读冷战后日本国家战略的变革与影响——从模糊战略到清晰战略的转型》,《国际观察》,2005年第5期,第60~65页;丁兆中:《战后日本文化外交战略的发展趋势》,《日本学刊》2006年第1期,第118~128页。

秦亚青、亚历山大·温特:《建构主义的发展空间》,《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1期,第8~12页。

刘世龙:《冷战后日本的外交战略》,《日本学刊》2003年第5期,第23~38页。

宋叶萍:《后冷战时期日本经济外交的特点及其战略转型》,《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3期,第370~374页。

袁正清:《从安全困境到安全共同体:建构主义的解析》,《欧洲研究》2003年第4期,第38~50页。

门洪华:《大国崛起与国际秩序》,《国际政治研究》2004年第2期,第133~142页。

苏浩:《地缘重心与世界政治的支点》,《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4期,第54~61页。

李杰、吴永辉:《我国决策模式剖析》,《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6期,第58~62页。

冯昭奎:《建设东亚共同体的十大关键因素》,《外交评论》2005年第4期,第9~18页。

郑永年:《中国的崛起与亚洲地缘政治新格局》,《解放日报》2007年第1216期。

沈海涛:《东北亚和谐区域的构建与日本外交的课题》,《现代日本经济》2006年第6期,第58~62页。

王学玉:《论地区主义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8期,第29~35页。

喻常森:《太地区合作与国际新秩》,《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3期,第82~86页。

苏浩:《地区主义与东亚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外交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第28~35页。

臧秀玲、宋小霞:《日本政治文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东北亚论坛》2006年1期,第78~83页。

王帆:《东亚安全模式:共存并行还是置换》,《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11期,第16~21页。

何卫刚:《美国亚太战略解析》,《当代亚太》2004年第11期,第9~14页。

罗建波:《东盟的对外战略》,《亚非纵横》2006年第1期,第42~45页。

石川幸一:「ASEANと中国のFTAは効果があるか」、『東亜』2007年9月号24頁。

外務省:「平成十九年度わが国の重点外交政策」、『新国策』、2007年2—1号18頁。

鈴木美彦:「新戦略宣言:自由と繁栄の弧 考」、『外交フォーラム』2007年4月号28頁。

岡崎久彦:「外交史における価値観」、『外交フォーラム』2007年4月号32頁。

増田雅之:「東アジアにおける新たな地域主義の胎動―二つの多国間主義の有機的連携をめざして―」、『外交防衛』volume 17。

宮城大蔵:「日本外交に内在する価値とは何か」、『外交フォーラム』2007年4月号10頁。

小原雅博:東アジア共同体論議にどう関わるか、『外交フォーラム』2007年4月号64頁。

特集:「40歳を迎えるASEAN」、『外交フォーラム』2007年9月号18~34頁。

若月秀和:「戦後アセアンをめぐる歴史的見取り図」、18頁,引用同上。

山影進:「ASEANはどう変わるか—40年に節目に」、23頁,引用同上。

中北徹:「日本がアジアと世界の架け橋に—アジアゲートウェイ構想とは」28頁。

白如純:「東アジア地域協力における日中提携」、『東亜』2003年12月号39~49頁。

宮城大蔵:「戦後日本とアジア主義」、『外交フォーラム』2007年4月号57頁。

小倉和夫:「わが国のアジア外交と日中関係」、『東亜』2007年12月号10頁。

井上淳:「グローバリゼーションと経済外交」、『外交フォーラム』2007年10月号16頁。

浦田秀次郎:「日本の将来像から経済連携協定(EPA)政策を考える」、『外交フォーラム』2007年10月号22頁。

柴田明夫:「エネルギー資源をめぐる世界の新たな動き」、『外交フォーラム』2007年3月号24~29頁。

対談:「日本のエネルギー資源外交政策を考える」、『外交フォーラム』2007年3月号。

石川幸子:「ASEAN統合からみえるアジア共同体の姿」、『外交フォーラム』2008年4月号76~91頁。

伊藤剛:「アジア政策の語られ方」、『外交フォーラム』2008年4月号30~33頁。

ギルバート·ロズマン:「指導者交代期のアジアにおける」、『日本外交』、2008年4月号71~75頁。

白石隆:「日本のアジア外交を考えるために」、『外交フォーラム』2008年4月号61~63頁。

青木保·近藤栄一:「アジア·アイデンテイテイの模索が始まった—文化から東アジア共同体の可能性」、『外交フォーラム』2008年4月号64~69頁。

白石隆·黒田笃郎対談(第4回):「東アジア地域戦略における日本の役割」、http://www.rieti.go.jp/jp/special/dialogue/04.html。

関志雄:「中国の台頭とIT革命の進行で雁行形態は崩れたか——米国市場における中国製品の競争力による検証」,『知的資産創造』2002年6月12頁。

二村伸.アジアを読む:「日·メコン首脳会議メコン川流域開発の意義」、http://www.nhk.or.jp/kaisetsu-blog/600/29457.html,2009-11-10。

1.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http://ijs.cass.cn/files/xuekan/。

2.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http://iaps.cass.cn/xueshuwz/。

3.国务院研究中心信息网,http://www.drcnet.com.cn/DRCNet.Channel.Web/。

4.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5.凤凰资讯,http://www.ifeng.com/。

6.联合早报网,http://www.zaobao.com/。

「外務省」,http://www.mofa.go.jp/mofaj/。

「経済産業省」,http://www.meti.go.jp/。

「国際協力機構 JICA」,http://www.jica.go.jp/Index-j.html。

「国際協力銀行 JBIC」,http://www.jbic.go.jp/japanese/index.php。

「国連広報センター」,http://www.unic.or.jp/。

「日本国駐華大使馆」,http://www.cn.emb-japan.go.jp/index.htm。

「首相官邸」,http://www.kantei.go.jp/index.html。

「日本国際問題研究所JIIA」,http://www2.jiia.or.jp/。

www.kyodo.co.jp(共同通信社)。

www.asahi.com(朝日新闻社)。

www.yomiuri.co.jp(読売新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