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72

虚拟空间中的刑法理论(第二版)图书

The Theory of Criminal Law in Virtual Space

SSAPID:101-3098-0359-53
ISBN:978-7-5201-2556-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第一版于2003 年出版,是我国首部专门研究网络犯罪和信息时代刑法更新的专著,是研究网络社会、网络犯罪的代表性著作之一,为后续的一系列网络犯罪的刑事立法和司法举措提供了理论支持。本书是修订版,作者进行了大幅修正,吸收并反映了当前网络犯罪的最新发展。第一版于2004 年获首届“中国优秀法律图书奖”,2006 年获司法部“法学教材与法学科研成果奖”三等奖,2008 年获第二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2015 年获全国刑法学优秀学术著作奖一等奖。

相关信息

丛书名:社科文献学术文库·社会政法研究系列
作 者: 于志刚
编 辑:关晶焱;赵瑞红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D9 法律

 代前言

 内容提要

 社科文献学术文库学术委员会

 Abstract

 索引

 第一章 虚拟空间中的犯罪演变与刑法发展

  第一节 刑法视阈下的虚拟内涵与法律定位

   一 文理解释中的虚拟内涵及理解偏差

    (一)“虚拟”一词的日常使用及其含义的多变性

     1.日常用语中关于“虚拟”一词的模糊含义

     2.译文中关于“虚拟”一词的模糊含义

     3.商业用语中“虚拟”一词的模糊含义

     4.教育界关于“虚拟”一词的模糊用法

     5.经济理论领域关于“虚拟”一词的模糊用法

    (二)虚拟一词误用与滥用的原因分析

     1.过分依赖于虚拟一词的使用

     2.“事实上”与“虚拟”一词的混淆性等同

   二 刑法视阈下的虚拟犯罪和虚拟空间

    (一)刑法领域内的“虚拟”一词及其含义

    (二)虚拟犯罪一词的定义偏差

     1.将计算机犯罪、网络犯罪等同于虚拟犯罪

     2.将网络犯罪等同于虚拟犯罪

     3.将虚拟犯罪的概念等同于网络空间中的犯罪

    (三)“虚拟”一词的时代含义

     1.外文语义下“虚拟”的认知偏差

     2.国外司法中对虚拟犯罪曾经的理解

     3.“虚拟”一词的网络社会意义及在刑法范畴内的使用

  第二节 网络社会的代际发展与虚拟犯罪演变

   一 前网络时代计算机犯罪的刑法应对

   二 网络的早期发展与虚拟犯罪的更新

    (一)互联网1.0时期:“系统”作为“犯罪对象”

    (二)互联网2.0时期:“网络的工具化”+“传统犯罪的网络异化”

   三 网络平台与虚拟犯罪新空间的衍生

    (一)网络平台思维的兴起和影响

    (二)网络平台思维在刑法上的映射:犯罪空间的生成和变异

     1.网络成为犯罪空间:司法解释中的摸索性应对

     2.虚拟网络成为犯罪空间:刑法理论的现实挑战

   四 云技术思维与虚拟犯罪的代际跃升

    (一)挑战之一:云端成为犯罪对象

    (二)挑战之二:云端成为犯罪工具

  第三节 虚拟空间的刑法思维变革与刑法调整

   一 虚拟犯罪的传统刑法反应模式分析

   二 虚拟犯罪刑法调整的网络思维更新

   三 刑法合理反应的逻辑起点

 第二章 虚拟空间的法益发展与关键词解读

  第一节 虚拟空间网络安全的嵌入发展和界定

   一 网络安全的国家战略和法律内涵

    (一)“网络安全”在国家战略层面上的正式提出

    (二)“网络安全”在法律用语层面和实体内容上的双重演进

     1.网络安全的法律用语层面:从“系统”安全到“网络”安全的演进

     2.网络“安全”实体内容的演进层面:以网络物理安全为起点的发展演进

   二 网络国家安全和网络公共安全的观念转变

    (一)背景变化:网络发展的代际演变和技术效应

     1.互联网的代际演变和对于社会运行的影响

     2.网络的层级结构

     3.网络社会的整体特点:应用层级中的无中心性和无国界性

     4.网络在犯罪中的地位演变:由“犯罪对象”、“犯罪工具”发展到“犯罪空间”

    (二)“网络安全”范围的对内溢出:网络安全对于公共安全的承载态势

     1.“公共安全”观念的法律背景

     2.系统安全:信息时代的公共安全

     3.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公共安全: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网络安全”范围的内外融合:网络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嵌入态势

     1.网络安全:以国家安全为背景的概念界定

     2.网络安全与国家安全的空间关系:空间安全是最新的国域安全(网域安全)

     3.网络安全与国家安全的实体关系:没有网络实体安全就没有国家实体安全

     4.结论:网域空间中网络安全实体内容转化为国家安全要素

   三 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法律保障的实践体系

    (一)总路线图:网络安全的国家战略与立法规划

    (二)具体思路:国内法上的实体内容与法律文件协调

     1.对于网络安全成为公共安全的态势,需要法律解释和立法修补的梯次应对

     2.针对网络安全对于国家安全的嵌入态势,需要“三管齐下”的立体应对

     3.注重国内法保障的法律文件协调

    (三)积极对外:国际法上的条约合作与管辖权限协调

     1.努力寻求国际合作,共建国际规范

     2.倡导有效管辖规则,强化司法实践

  第二节 虚拟空间“财产”的争议与全新解释

   一 刑法中“财产”财物外在形态的固化认知

   二 信息时代“财产”新刑法定位的解释更新

    (一)侵犯网络“财产”的方向变化:从“虚拟财产”到财产的“使用权”

    (二)大数据时代:对于财产与财物之间解释问题的挑战

  第三节 虚拟空间“公共场所”刑法外延扩张

   一 信息社会“公共场所”扩张性的背景转化

   二 网络介入“公共场所”正当性的法律依据

    (一)程序意义上网络空间作为“场所”的共识形成已久

    (二)实体法意义上的网络空间作为“场所”的共识形成已久

   三 新视域下“公共场所秩序”的体系化解释

 第三章 虚拟空间犯罪帮助行为异化的刑法对策

  第一节 网络犯罪帮助行为的异化发展与刑法冲击*

   一 帮助行为危害性和独立性的网络时代发展

    (一)帮助行为的危害性超越了实行行为的危害性

     1.帮助行为是突破网络犯罪技术阻碍的关键因素

     2.帮助行为借助网络特性实现“一对多”帮助

    (二)帮助行为的独立性突破了传统的从属地位

     1.帮助行为人主观独立于实行行为人

     2.帮助行为客观独立于实行行为

   二 传统共犯评价模式滞后引发帮助行为制裁不足

    (一)帮助行为人的“主犯化”——“从犯”评价模式的滞后

    (二)帮助行为人的“独立化”——“共犯”评价模式的缺失

     1.个体实行行为危害性不足以成立犯罪的情况

     2.帮助行为人和实行行为人不具有意思联络的情况

   三 形式共犯论与实质共犯论的实践重新检验

    (一)形式共犯论的解释方案

    (二)实质共犯论的解释方案

    (三)共犯论的实践检验

  第二节 网络犯罪帮助行为异化的刑法反应体系

   一 基于三类共犯正犯化的司法反应模式体系

    (一)司法解释中“共犯行为正犯化”的三种模式

     1.第一种模式:共犯从属的正犯必须达到构成犯罪所要求的罪量

     2.第二种模式:共犯从属的正犯不是必须达到自身构成犯罪所要求的罪量

     3.第三种模式:直接将共犯行为视为独立的实行行为,且不要求正犯达到它本身的罪量

    (二)司法解释中“共犯行为正犯化”的三种途径与问题

   二 正犯责任和平台责任的立法反应模式体系

    (一)网络犯罪帮助行为人“共犯的正犯化”的两次立法回应

    (二)首次立法确立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平台责任”

   三 整体“单向双轨三核”的法律反应模式

    (一)以“独立化”为单向基本思维模式

    (二)以立法完善和司法能动实现双轨并存

    (三)以三类责任为核心构建刑事责任体系

  第三节 网络犯罪帮助行为的立法演进和主导罪名

   一 新增主导性罪名的性质争议与正当性质疑

   二 “正犯化”罪刑条款的严密性和相当性问题

    (一)犯罪圈是否严密:“犯罪”的范畴和解释

    (二)罪刑是否相当:“犯罪”的范畴和解释

     1.法定刑是否过轻、是否能够罚当其罪的问题

     2.法定刑是否过重:在“被帮助行为”刑罚过轻时的问题

  第四节 网络犯罪帮助行为刑法回应的缺陷和不足

   一 “单向”模式中主犯化特性的忽视

    (一)共同犯罪视野下帮助行为刑法评价的弱化

    (二)正犯化罪名视野下帮助行为刑法评价的弱化

   二 “双轨”模式中现行罪名体系的适用盲区

    (一)个体实行行为定量因素不足时的制裁空白

    (二)个体实行行为定性因素缺失时的制裁空白

   三 “三核”模式中帮助行为刑法评价的失位

    (一)共犯责任评价范围狭窄

    (二)正犯责任刑法定位模糊

    (三)平台责任的司法适用可能会混乱

  第五节 网络犯罪帮助行为刑法制裁的完善思路

   一 顺应网络犯罪帮助行为的“主犯化”发展

    (一)实现共同犯罪的内部调整:特定帮助犯直接以主犯论处

    (二)加强正犯化罪名刑事制裁的严厉性:“情节严重”的重新司法解读

   二 严密网络犯罪帮助行为全新刑事制裁法网

    (一)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当前司法定位

    (二)未来扩大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制裁范围的司法实现途径

    (三)扩大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制裁范围的合理性分析

   三 构建网络犯罪帮助行为完整的刑事评价体系

    (一)共犯责任中片面共犯的全面引入

    (二)正犯责任中行为独立性的提升

    (三)平台责任中过失责任的确立

 第四章 虚拟空间中犯罪预备行为异化的刑法完善

  第一节 网络犯罪预备行为的异化发展和刑法挑战

   一 预备行为引发网络空间“一对多”的预备

    (一)网络空间预备行为往往针对性质不重大而数量众多的法益

    (二)网络空间预备行为可以同时针对不同种法益

   二 预备行为是突破网络犯罪技术阻碍的关键

    (一)网络空间中的预备行为造成的危险往往是直接的、具体的、紧迫的(实行行为)

    (二)网络空间预备行为造成的危险变现可能性很高(犯罪既遂)

  第二节 网络空间预备行为异化的刑法回应模式

   一 网络犯罪预备行为引发的全方位评价困境

    (一)犯罪化“质”上的评价缺失:预备行为独立性的扩张

    (二)犯罪化“量”上的评价不足:预备行为的“既遂化”发展

   二 网络犯罪预备行为犯罪化不足的刑法回应

    (一)总则性犯罪化应对:犯罪预备责任和共犯责任的演化

     1.犯罪预备向犯罪未遂转化

     2.共犯责任向正犯责任转化

    (二)分则性犯罪化应对:预备行为实行行为化的普遍确立

     1.类罪的预备行为的实行行为化立法

     2.整体犯罪的预备行为实行行为化立法

   三 网络犯罪预备行为刑事制裁体系特征分析

    (一)分则为主总则为辅的预备行为制裁的基本导向

    (二)以立法完善和司法能动为预备行为制裁的基本模式

    (三)以“独立化”为预备行为制裁的基本思路

    (四)以实行行为责任为预备行为制裁的核心责任

  第三节 网络犯罪预备行为制裁体系的批判与反思

   一 总则性犯罪化应对模式下的实体和程序缺陷

    (一)总则预备犯方案实体不全:刑事法网不严密

    (二)总则预备犯方案不利于刑事程序推进:控方证明责任过重

   二 分则性犯罪化应对模式罪名体系宽严失度

    (一)严重危害行为刑法制裁法网不密

    (二)一般违法行为刑法打击过宽

   三 “独立化”单向模式下实行犯的责任过轻

    (一)司法解释强行设定更高的定量标准即入罪标准

    (二)立法增设罪名配置的法定刑幅度偏低

   四 实行行为责任核心模式下的行为评价狭窄

    (一)实行行为责任过度强调引发的司法困惑

    (二)预备犯、未遂犯责任评价的阙如

  第四节 网络犯罪预备行为实行化的刑法完善思路

   一 正视网络犯罪预备行为的“既遂化”发展

    (一)回应预备行为危害性的显著提升:从“有法评价”到“有效评价”

    (二)加强预备行为正犯化罪名的刑事制裁的严厉性:“情节严重”的重新司法解读

    (三)实现犯罪流程的内部调整:特定预备犯实行化后直接以既遂论处

   二 强化网络犯罪预备行为的基础性刑事责任

    (一)司法上明确网络预备行为的基础性责任之一——预备犯责任

    (二)基础性责任之二:司法上预备行为责任中未遂犯责任的大量引入

   三 重构网络犯罪预备行为的双轨制罪名体系

    (一)扩容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的行为范围

    (二)限缩罪中的“违法行为”范围

 第五章 虚拟空间的数据权益兴起与刑法更新

  第一节 虚拟空间信息数据的时代发展和演化

   一 虚拟空间信息数据的“大数据化”发展

    (一)大数据产生的背景分析

    (二)大数据的时代表征:数据成为社会运行的关键要素

   二 虚拟空间中“公民个人信息”的法律扩张

    (一)《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惩处个人信息犯罪通知》:狭义的可识别性+隐私性

    (二)《网络安全法》:广义的可识别性

    (三)《侵犯个人信息解释》:形式上的广义可识别性+活动情况,实质上的个人身份信息+可能影响人身、财产安全的个人信息

  第二节 虚拟空间信息数据的法益衍生与发展

   一 虚拟空间中“大数据法益”的演化与更新

    (一)法益增生:大数据的价值剖析

    (二)刑法关切:大数据面临网络犯罪威胁

   二 虚拟空间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定位

    (一)公民个人信息在国家信息法律体系中的定位

     1.当前信息保护法律体系承认的信息类别与保护措施

     2.现有法律框架下的公民个人信息保护

    (二)公民个人信息在个人信息网格中的定位

     1.观点之一:财产权说

     2.观点之二:具体人格权说

     3.观点之三:隐私权说

    (三)新的进路:作为一种新型权利的个人信息权

     1.个人信息权提出的必要性分析

     2.个人信息权的法律构造

  第三节 虚拟空间“大数据法益”的保护完善

   一 虚拟空间“大数据法益”的刑法保护不足

    (一)刑法第285条第2款、第286条第2款用于保护大数据的尴尬:“此数据”非“彼数据”

    (二)侵犯商业秘密罪用于大数据保护的缺憾:商业秘密的范围有限

    (三)刑法第253条之一对于“大数据”的有限保护:源于大数据与公民个人信息的巨大差异

   二 大数据背景下信息数据刑法保护体系的重构

    (一)数据保护的刑事立法规律剖析

    (二)将“大数据”予以财产化保护的学理论证

     1.“大数据”财产化保护的可能性

     2.我国台湾地区的探索经验

     3.当前司法实践中的摸索和“数据财产化思路”

    (三)关于“大数据”财产化保护体系的建议

     1.现有信息数据保护性立法的缺憾:将信息保护定位为对“秩序”和人身权利的维护

     2.增设新罪名:对大数据财产属性的刑法确认

    (三)增设新罪名后的罪名关系

  第四节 虚拟空间中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强化

   一 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基础性思路

    (一)当前刑法的保护思路——建立在隐私权保护模式的基础之上

     1.在保护模式上采取“隐私权”的保护模式

     2.在保护策略上强调“刑先民后”

     3.在罪名适用上强化“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地位

    (二)当前保护思路存在的问题:难以适应公民个人信息的时代发展

     1.隐私权模式的固有缺陷

     2.“刑先民后”的保护思路弊端重重

     3.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捉襟见肘

   二 个人信息权利视角下的刑法体系重构

    1.在底层根基上,以个人信息权为基础,确立个人信息权的保护模式

    2.在外部协调上,采取“民先刑后”、“民紧刑松”的保护思路

    3.在核心罪名上,对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进行重新定位

   三 现行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核心问题

    (一)问题的表象:立法与司法在出发点上的严重差异

     1.立法上的法网密织努力一直未曾停止

     2.司法上的法网密织虽然努力,但是属于“退十步进半步”的状态

    (二)问题的根源:司法在重压之下显得过于保守

     1.“双层格局”下司法背负着过多的责任与压力

     2.司法的过于保守,过大地限缩了公民个人信息的范围

 第六章 虚拟空间中虚假信息犯罪的刑事制裁思路

  第一节 虚拟空间中媒体变迁与全媒体时代兴起

   一 虚拟空间中媒体的代际发展和形式更新

   二 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变革和新媒体兴起

  第二节 全媒体时代信息生产和传播机制的变革

   一 全媒体时代信息生产、传播规律的剧变

   二 信息生产、传播机制变革和谣言的肆虐

    (一)网络谣言肆虐的传播规律原因:超时空性和无限转发

    (二)网络谣言肆虐的成本原因:低成本和低门槛

  第三节 虚假信息犯罪的寻衅滋事罪解决“偏好”

   一 传统刑法制裁谣言的罪名体系及其短板

   二 寻衅滋事罪制裁虚假信息犯罪的新背景

   三 寻衅滋事罪适用中的“歧视”与“偏爱”

  第四节 虚假信息犯罪的防控思路与未来方向

   一 寻衅滋事罪在全媒体时代的平等适用

   二 虚假信息犯罪制裁体系的时代性扩张

    (一)现有罪名体系的缺憾:刑法视野中的“虚假信息”范围过于狭窄

    (二)另一个视角:“寻衅滋事罪”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 虚拟空间赌博犯罪的刑事制裁体系完善

  第一节 虚拟空间中赌博犯罪爆发式发展原因

   一 虚拟空间赌博犯罪的网络转型深层成因

    (一)网络社会的逐步成形:“犯罪空间”的生成

    (二)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技术支持”的取得

    (三)法律防控的滞后薄弱:“风险代价”的减少

   二 虚拟空间赌博犯罪的网络优势外层动力

    (一)犯罪的扩张优势:网络赌博的“规模效益”

    (二)犯罪的隐蔽优势:网络赌博的“远程虚拟”

    (三)犯罪的成本优势:网络赌博的“低廉成本”

  第二节 虚拟空间中开设赌场犯罪的实证考察

   一 网络开设赌场犯罪时间和空间宏观趋势

   二 网络开设赌场犯罪的行为方式客观表现

   三 网络开设赌场犯罪的国际犯罪属性表现

   四 网络开设赌场犯罪的赌资数额规模分析

   五 网络开设赌场犯罪的单位主体和财产刑

  第三节 虚拟空间中开设赌场犯罪制裁的反思

   一 网络化引发的危害性加剧和国际性凸显

    (一)日益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引发的刑法应对效果“质疑”

     1.网络开设赌场犯罪危害性的“指数级”增长

     2.网络开设赌场犯罪危害的“横向”扩散

    (二)不断拓展的国际犯罪属性带来的国内法适用“尴尬”

   二 场域差异下的开设赌场犯罪的定性混乱

    (一)网络空间中开设赌场行为的司法定性

    (二)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中开设赌场行为定性的冲突

   三 开设赌场犯罪危害性评价下的定量困境

    (一)量化指标的困惑:赌资总额的具体认定问题

     1.“投注点数标准”的合理性质疑

     2.网络上“赢取点数标准”的缺陷

     3.“虚拟物品价值标准”的复杂

     4.“账户资金标准”的认定困难

    (二)量化模式的尴尬:“累计”引发的司法困惑

     1.“累计”标准不同引起的巨大统计差异

     2.网络赌场和现实赌场统计差异引发的评价错位

  第四节 虚拟空间开设赌场犯罪的刑事对策

   一 开设赌场犯罪宏观制裁理念的时代发展

    (一)“有的放矢”——关注网络开设赌场犯罪的技术性和虚拟性

    (二)“保国安民”——正视网络开设赌场犯罪的国际化趋势

    (三)“并行不悖”——确保网络赌场和现实赌场的同等刑事评价

   二 开设赌场犯罪定性定量标准的重新解释

    (一)网络开设赌场行为的准确定性

     1.定性的基础——开设赌场罪的罪状解读

     2.解释重构方向——网络赌场和开设现实赌场定性标准的统一

    (二)网络开设赌场犯罪入罪化的严格把握

     1.严格把握网络开设赌场犯罪行为实质

     2.严格限定境外网络开设赌场犯罪的管辖

    (三)网络开设赌场犯罪定量评价的完善

     1.赌资计算标准的重新建构

     2.累计计算统计方式的进一步明确

    (四)网络开设赌场犯罪共犯的成立标准

     1.提示性规定抑或扩张解释——《网络赌博犯罪意见》共犯规定的解读

     2.合理扩张——开设赌场罪中“片面共犯”的理论的适用

   三 赌博非犯罪化趋势和国际司法合作开展

 第八章 虚拟空间中不正当竞争犯罪的刑法回应

  第一节 虚拟空间中大型服务商争端的刑法观察

   一 最窄视角下的软件“商品”的保护空间

   二 传统视角下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保护

  第二节 虚拟空间诱导用户攻击行为的刑法观察

   一 故意毁坏财物罪视域下的无效点击行为

    (一)修改系统数据式的无效点击:不能只评价问题的一个侧面

    (二)利用专门点击软件进行的无效点击:没有修改系统数据时的评价思路

    (三)余论:聚众进行无效点击行为的制裁对象——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者

   二 恶意推广购买无效点击软件的刑法定性

    (一)诱使他人购买、使用无效点击软件的定性:故意毁坏财物罪

    (二)胁迫他人购买、使用无效点击软件的定性:敲诈勒索罪

  第三节 虚拟空间中“流量劫持”行为刑法观察

   一 网站、网民观察角度下的传统财产犯罪

    (一)以网站为被害人的侧面观察:破坏生产经营罪

    (二)以网民为被害人的侧面观察:诈骗罪

   二 网络社会视域下新型侵犯社会秩序犯罪

    (一)“流量劫持”式的拦截,是否可以等同于现实社会中的拦截行为?

    (二)“流量劫持”式的拦截,是否满足寻衅滋事罪的犯罪动机?

  第四节 虚拟空间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刑事制裁思路

   一 以传统刑法适用于网络空间为基本立足点

   二 司法判断中刑法体系性观察角度的明确

   三 全新法益和犯罪方法推动下的罪名增补

  第五节 防止虚拟空间成为刑法层面的“无法”空间

   一 恶意“好评”引发的犯罪客体确定问题

   二 恶意“好评”的定性选择和相关性罪名

    1.信息时代“生产经营”范畴的扩充

    2.信息时代“机器设备”含义的扩大

   三 防止网络成为两个意义上的“无法空间”

 第九章 虚拟空间中国际刑法规则建构的中国立场

  第一节 虚拟犯罪的国际化背景与国际合作

   一 网络犯罪的国际化背景与国际化治理

    (一)网络空间的无国界性是网络犯罪国际治理的内在需求

    (二)网络犯罪的无国界性是网络犯罪国际治理的现实动因

   二 网络犯罪治理现有国际合作模式解析

    (一)国际会议机制:重在各自立场表达

    (二)国际组织机制:引导建立网络安全标准

    (三)国际条约机制:构建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第二节 网络犯罪公约既有规则的中国取舍

   一 网络犯罪国际公约的网络刑法典定位

   二 网络犯罪发展和国际公约的及时跟进

   三 应有的结论:欧洲网络犯罪公约的时代局限与中国的选择

    (一)《公约》中的技术性犯罪:偏离当前的最新罪情发展

    (二)《公约》中特定传统犯罪的网络化:反映欧洲利益和需求

  第三节 未来网络犯罪公约的中国底线原则

   一 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公约构建平台

   二 以网络犯罪最新发展趋势为公约核心

    (一)中国参加公约的主要目的:寻求治理“跨国犯罪的信息化”的国际规则

    (二)仍需思考的问题:网络犯罪国际公约与传统公约的协调问题

   三 坚持实害联系原则的网络刑事管辖权

    (一)信息时代对传统的刑事管辖权的冲击

    (二)关于刑事管辖权冲突的中外争议及《公约》的滞后之处

    (三)中国规则的确立思路:实害联系原则及其补充解释

  第四节 未来网络犯罪国际公约的中国主张

   一 网络恐怖主义和网络极端主义的回应

   二 利用网络侵犯秩序性犯罪行为的制裁

  第五节 国际司法协助思路与中外立场调和

   一 中外犯罪尺度对接的技术性协助思路

   二 网络主权原则坚守的理念性协助思路

    (一)网络犯罪国际公约的推动现状:“美欧”与“中俄”两大阵营的对峙

    (二)网络犯罪国际公约的理念分歧:要“网络自由”还是“网络主权”

    (三)信息化时代中国的应有抉择

 第十章 虚拟犯罪浪潮下的中国刑法转型路径

  第一节 信息时代法律转型的基本立场与核心思想

   一 互联网治理的基本立场与核心思想之明确

    (一)网络主权观是依法依规治网的制度原点

    (二)网络主权观是政策方案和法律主张

    (三)网络主权观是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的中国贡献

   二 刑事法转型中主权保护与国际合作之协调

    (一)信息时代网络安全和网络主权的刑法保护

     1.数据保护和数据主权,是国家安全的底线

     2.刑事管辖权的建立和行使,不能以压缩、侵犯他国的司法主权、管辖权为前提

    (二)信息时代虚拟犯罪制裁的国际合作和刑法的国际化发展

     1.虚拟犯罪和刑事司法领域的国际互联网治理合作

     2.网络主权原则下的虚拟犯罪国际化治理思路

  第二节 未来法律更新的全局理念与系统建构模式

   一 网络和信息法律因素全面介入的全局理念

    (一)传统部门法中网络思维的贯彻是信息时代立法更新的基础

    (二)网络法部门法体系的建构是信息时代立法更新的先导

   二 防控和引导价值取向有机统一的基本思路

    (一)针对不同网络社会主体实现差异性立法“防控”

    (二)面向网络社会发展推动全方位立法“引导”

   三 现实和虚拟网络特性贯彻始终的核心视角

    (一)互联网立法中网络主权的维护

    (二)互联网立法中网络“无边界”特性的正视

    (三)互联网立法中网络信息数据核心地位的明确

   四 关键和紧迫领域立法资源分配的重点关注

    (一)尽快启动基础性的网络信息数据领域立法

    (二)继续加强急需防控的网络犯罪领域立法

    (三)全面推动网络公权力运用的网络政府建设领域立法

    (四)积极参与维护国家利益的网络法领域的国际法建构

  第三节 虚拟犯罪刑事制裁的司法理念发展与对策

   一 虚拟犯罪的发展与司法解释宏观投放方向

    (一)关于网络作为犯罪对象的司法解释:未来仍有必要

    (二)关于网络作为“犯罪工具”的司法解释:未来将会是主要内容

    (三)关于网络作为“犯罪空间”的司法解释:迫切需要投放的方向

   二 刑法罪名体系延伸至虚拟空间的具体思路

    (一)最简单工作:对于罪状中“关键词”词义通过法定程序予以再解释

    (二)尽快启动的工作:完成一批常见多发罪名的“网络化”司法解释

    (三)集中力量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虚拟犯罪的“立案标准”体系

   三 虚拟犯罪制裁中公众“体感正义”的实现

    (一)重视虚拟空间犯罪的司法回应,让公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二)从严打击虚拟空间典型犯罪,提升人民群众的社会安全感

    (三)用足、用尽虚拟空间犯罪司法制裁法律手段,提升“体感正义”

  第四节 虚拟犯罪回应的立法与法学研究契合方向

   一 虚拟犯罪时局背景下的未来立法指向起点

    (一)虚拟犯罪的技术背景:从传统现实空间中的计算机到全新的网络现实空间

    (二)虚拟犯罪规范发展的逻辑起点

   二 行为结构演变趋势下的未来立法技术支点

    (一)以规模化为基础的链条化行为模式成为新常态对于犯罪形态认定的冲击

    (二)行为模式新常态下刑法规则的时代更新:正犯化与实行化交织

   三 行为主体聚合模式下的未来立法重点方向

    (一)网络平台思维的兴起和规范挑战

    (二)采纳多重平台思维构建网络空间规范

   四 法益升级嵌入态势下的未来立法目的实现

    (一)网络对于公共安全、国家安全的承载与嵌入态势

    (二)发掘和创制规范保护作为公共安全、国家安全的网络安全

 后记

 作者简介

 出版说明

传统社会全面“数字化”引发的网络犯罪“虚拟”特性,是困扰刑法实践和理论的核心。本书以网络空间和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为切入点,全面系统地展现了虚拟空间中刑法的实践发展和理论演变。“二元化”是本书的显著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第一,在研究思路层面,宏观思路和微观思路兼顾。本书对虚拟空间中犯罪的发展脉络、信息时代的法益扩张模式、信息时代的中国刑法转型等宏观基础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同时,兼顾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虚假信息犯罪、网络赌博犯罪、网络不正当竞争犯罪等微观性典型犯罪的具体分析。第二,研究对策层面,司法对策和立法对策并举。本书一方面,对网络社会的法益更新、法条关键词重构、犯罪形态变化,通过司法努力进行扩张解释的合理性及正当性边界展开详细论证。另一方面,则对信息时代引发的时代性立法更新需求,基于“新型法益刑法保护”、“共犯行为正犯化”、“预备行为实行行为化”三类核心思路进行了理论回应。第三,在研究视角层面,域内视角和域外视角的融合。本书以我国大陆地区为基础研究视阈,同时基于信息时代犯罪的国际属性,引入了大量我国港、澳、台地区和境外国家最新实务观点和理论成果,并重点探讨了未来国际刑法规则建构中的中国立场。

1.张菁、张天驰、陈怀友:《高等院校信息技术规划教材:虚拟现实技术及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第25页。

2.高铭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诞生和发展完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于志刚、郭旨龙:《信息时代犯罪定量标准的体系化构建》,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

4.〔美〕巴拉巴西:《爆发:大数据时代预见未来的新思维》,马慧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5.于志刚、于冲:《网络犯罪的罪名体系与发展思路》,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

6.于志刚:《传统犯罪的网络异化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

7.张军主编:《解读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之刑事卷(下)》,人民法院出版社,2011。

8.徐则平:《国家安全理论研究》,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

9.胡健、文军:《网络与国家安全》,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10.姜维清:《交织:国家安全的第三种威胁》,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

11.郭玉军主编:《网络社会的国家法律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12.许玉秀主编:《新学林分科六法——刑法》,台湾地区新学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

13.陈兴良、张军、胡云腾主编:《人民法院刑事指导案例裁判要旨通纂》(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4.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15.何秉松:《刑法教科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

16.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1997。

17.朗胜:《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15。

18.王作富:《刑法实务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

19.陈兴良主编:《刑法总论精释》,人民法院出版社,2011。

20.高铭暄:《刑法学原理》(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1.梁世伟:《刑法学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2.冯英菊:《赃物犯罪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23.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11。

24.Joel Feinberg,Moral Limits of the Criminal Law(Vol.I):Harm to Other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25.于志刚、郭旨龙:《网络刑法的逻辑与经验》,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

26.张军、熊选国主编:《刑事法律文件解读》(总第67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11。

27.A.P.Simester and Andreas von Hirsch,Crimes,Harms,and Wrongs:On the Principles of Criminalisa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

28.AP Simester,Antje Du Bois-Pedain,Ulfrid Neumann eds,Liberal Criminal Theory:Essays for Andreas von Hirsch,Oxford and Portland,Oregon:Hart Publishing,2014.

29.赵国栋、易欢欢等:《大数据时代的历史机遇——产业变革与数据科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30.齐爱民:《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法国际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15。

31.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群众出版社,2004。

32.金华、陈平凡等:《云计算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

33.〔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盛杨燕、周涛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34.Terri C.Walker,The Online Gambling Market Research Handbook,Terri C.Walker Consulting,Inc.2003.

35.张文显:《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6.何秉松:《刑法学教科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37.姜伟:《犯罪形态论》,法律出版社,1994。

38.刘凌梅:《帮助犯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9.〔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友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0.〔德〕乌尔里希·齐白:《全球风险社会与信息社会中的刑法》,周遵友等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

41.张显龙:《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信息安全战略》。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42.邵沙平:《现代国际刑法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43.马呈元:《国际刑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

44.〔日〕松本博之:《因特网、信息社会与法——日德研讨会论文集》,信山社,2002。

45.惠志斌:《全球网络空间信息安全战略研究》,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46.〔美〕蒂莫西·鲁克:《虚拟世界中严峻的物质现实》,载曹荣湘主编《解读数字鸿沟——技术殖民与社会分化》,上海三联书店,2003。

47.Kirstie Ball,Frank Webster eds.,The Intensification of Surveillance:Crime,Terrorism and Warfare in the Information Age,London,Sterling,Virginia:Pluto Press,2003.

1.方兴东:《中国互联网20年:三次浪潮和三大创新》,《新闻记者》2014年第4期。

2.徐振雄:《网路犯罪与刑法“妨害电脑使用罪章”中的法律用语及相关议题探讨》,台湾《“国会”月刊》2010年第1期。

3.左坚卫:《网络贷款中的刑法问题探讨》,《法学家》2013年第5期。

4.胡素青:《云端上的技术犯罪》,《金融科技时代》2013年第2期。

5.傅中力、张煌、李坡:《大数据时代的国家安全与军事战略选择》,《国防科技》2013年第4期。

6.陈裕涵:《网络空间中之隐私权保障——以社群网站为中心》,台湾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7.亓冬、吴洋、彭默馨:《直面大数据对信息安全的挑战》,《保密工作》2012年第8期。

8.于志刚、郭旨龙:《信息时代犯罪定量标准的体系化构建》,《法律科学》2014年第3期。

9.皮勇:《网络安全立法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网络信息安全》2004年第10期。

10.于志刚:《口袋罪的时代变迁、当前乱象与消减思路》,《法学家》2013年第3期。

11.于志刚:《网络犯罪与中国刑法应对》,《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12.于志刚:《论计算机犯罪的定义》,《现代法学》1998年第5期。

13.刘跃进:《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国家安全之间的概念关系与构成关系》,《保密科学技术》2014年第5期。

14.许剑铭、张伟:《北约试图制定“网络战争法则”》,《半月谈》2013年第11期。

15.赵秉志、于志刚:《计算机犯罪及其理论及立法之回应》,《中国法学》2001年第1期。

16.于志刚:《关于网络空间中刑事管辖权的思考》,《中国法学》2003年第6期。

17.于志刚:《“信息化跨国犯罪”时代与欧洲〈网络犯罪公约〉的中国取舍》,《法学论坛》2013年第2期。

18.林孟皇:《妨害电脑罪章的无故取得电磁记录——评最高法院一百年台上字第三三七五号刑事判决》,台湾地区《月旦裁判时报》2011年第12期。

19.向大为、麦永浩:《论犯罪现场及电子物证勘验》,《信息网络安全》2010年第11期。

20.于志刚:《网络思维的演变与网络犯罪的制裁思路》,《中外法学》2014年第4期。

21.马克昌:《共同犯罪理论中的若干争议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22.于志刚:《网络空间中犯罪帮助行为的制裁体系与完善思路》,《中国法学》2016年第2期。

23.阎二鹏:《共犯行为正犯化及其反思》,《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24.王霖:《网络犯罪参与行为刑事责任模式的教义学塑造——共犯归责模式的回归》,《政治与法律》2016年第9期。

25.阎二鹏:《法教义学视角下帮助行为正犯化的省思——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为视角》,《社会科学辑刊》2016年第4期。

26.张明楷:《论帮助信息网络活动罪》,《政治与法律》2016年第2期。

27.周啸天:《正犯与主犯关系辨正》,《法学》2016年第6期。

28.郭旨龙:《网络犯罪共犯行为的正犯化与定量评价》,《科技与法律》2014年第6期。

29.James Chalmers,Fiona Leverick,“Fair Labelling in Criminal Law” MLR,2008(2).

30.胡云腾:《谈〈刑法修正案(九)〉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中国审判》2015年第20期。

31.刘艳红:《网络犯罪帮助行为正犯化之批判》,《法商研究》2016年第3期。

32.刘宪权:《论信息网络技术滥用行为的刑事责任——〈刑法修正案(九)〉相关条款的理解与适用》,《政法论坛》2015年第6期。

33.田刚:《我国恐怖主义犯罪的实证分析和未来刑法之应对》,《法商研究》2015年第5期。

34.谢彤:《帮助行为可以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35.陈毅坚:《“共犯正犯化”立法模式正当性评析》,《中山大学法律评》2010年第2期。

36.刘志伟:《〈刑法修正案(九)〉的犯罪化立法问题》,《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37.车浩:《刑事立法的法教义学反思——基于〈刑法修正案(九)〉的分析》,《法学》2015年第10期。

38.于志刚:《关于出租、倒卖“僵尸网络”行为的入罪化思路》,《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39.Alice Hutchings,Thomas J.Holt,“A Crime Script Analysis of the Online Stolen Date Market”,55 BRIT.J.CRIMINOL.,2015(611).

40.梁根林:《预备犯普遍处罚原则的困境与突围——〈刑法〉第22条的解读与重构》,《中国法学》2011年第2期。

41.赵秉志、袁彬:《中国刑法立法改革的新思维——以〈刑法修正案(九)为中心〉》,《法学》2015年第10期。

42.张明楷:《网络时代的刑法理念——以刑法的谦抑性为中心》,《人民检察》2014年第5期。

43.于志强、郭旨龙:《“违反国家规定”的时代困境与未来方向——以非法经营罪为切入点进行规范体系的审视》,《江汉论坛》2015年第6期。

44.于志刚:《网络开设赌场犯罪的规律分析与制裁思路——基于100个随机案例的分析和思索》,《法学》2015年第3期。

45.Susan W.Brenner,Leo L.Clarke,“Distributed Security:Preventing Cybercrime”,Marshall J.Computer & Info.L.,2005(23).

46.〔意〕弗朗西斯科·维加诺:《意大利反恐斗争与预备行为犯罪化——一个批判性反思》,吴沈括译,《法学评论》2015年第5期。

47.邹大斌:《大数据开启竞争新时代》,《计算机世界》2012年第35期。

48.骆轶航:《移动互联网Placeme:跟踪你自己》,《第一财经周刊》2012年第5期。

49.周加海、邹涛、喻海松:《〈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人民司法》2017年第19期。

50.马民虎、冯立杨:《德国联邦数据保护法的发展趋势》,《图书与情报》2009年第1期。

51.刘德良:《论个人信息的财产权保护》,《法学研究》2007年第3期。

52.汤擎:《论个人数据与相关的法律关系》,《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53.王利明:《论个人信息权在人格权法中的地位》,《苏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54.罗昆:《个人信息权的私权属性与民法保护模式》,《广西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

55.王利明:《论人格权商品化》,《法律科学》2013年第4期。

56.温世扬:《析“人格权商品化”与“人格商品化权”》,《法学论坛》2013年第5期。

57.马特:《个人资料保护之辩》,《苏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58.张新宝:《从隐私到个人信息:利益再衡量的理论与制度安排》,《中国法学》2015年第3期。

59.吴汉东:《财产权客体制度论》,《法商研究》2000年第4期。

60.于志刚:《论网络游戏中虚拟财产的法律性质及其刑法保护》,《政法论坛》2003年第6期。

61.Gunther Artz,Ulrich Weber,Bernd Heinrich,Strafrecht BT,“Ernstund Gieseking”,Bielefeld,2009,S.315.

62.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中国传媒全媒体发展研究报告》,《科技传播》2010年第2期。

63.于志刚:《“双层社会”中传统刑法的适用空间——以“两高”〈网络诽谤解释〉的发布为背景》,《法学》2013年第10期。

64.李广森、雷振刚:《网络赌场潜规则》,《检察风云》2010年第11期。

65.I.WOHLI.,“The Antigua-United States Online Gambling Disput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e and Economics,July 2009.

66.托尼·斯帕宾斯:《“非法市场”合法化的荷兰经验及研究》,王静宜译,《社会科学家》2014年第10期。

67.CERT-LEXSI,Cybercriminalité des Jeux en Ligne,Livre Blanc du CERT-LEXSI,July 2006.

68.王五一:《赌场洗钱问题探讨》,《金融研究》2008年第2期。

69.姚珂、田申:《论利用网络开设赌场犯罪的法律适用》,《中国检察官》2012年第5期。

70.李广森、雷振刚:《网络赌场潜规则》,《检察风云》2010年第11期。

71.王五一:《全球网上赌场对中国经济利益的威胁》,《学海》2007年第5期。

72.左连村、徐久香、蔡双:《澳门博彩业发展的若干思考》,《经济前沿》2008年第2期。

73.罗开卷:《关于网络赌博的刑法学思考》,《犯罪研究》2006年第4期。

74.于志刚:《三网融合视野下刑事立法的调整方向》,《法学论坛》2012年第4期。

75.陈颖健:《论全球治理与国际法》,《国际问题研究》2008年第6期。

76.沈佳:《关注全球网络安全 引领世界电信标准——访国际电信联盟ITU标准化局局长赵厚麟》,《当地通信》2006年第7期。

77.王孔祥:《网络安全的国际合作机制探析》,《国际论坛》2013年第5期。

78.宋玉萍:《全球化与全球治理——以欧洲委员会〈网络犯罪公约〉为例》,《新疆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79.杨彩霞:《国际反网络犯罪立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以〈网络犯罪公约〉为中心书》,《时代法学》2008年第3期。

80.解甦甦、王孔祥;《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探析——〈网络犯罪公约〉与我国立法之比较》,《人民司法》2014年第1期。

81.陈结淼、鲍祥:《〈网络犯罪公约〉与打击网络犯罪的国际合作——兼评我国相关立法的规定》,《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82.皮勇:《〈网络犯罪公约〉中的证据调查制度与我国相关刑事程序法比较》,《中国法学》2003年第4期。

83.于志刚:《网络“空间化”的时代演变与刑法对策》,《法学评论》2015年第2期。

84.于志刚:《“信息化跨国犯罪”时代与〈网络犯罪公约〉的中国取舍——兼论网络犯罪刑事管辖权的理念重塑和规则重建》,《法学论坛》2013年第2期。

85.冯晓青:《试论著作权限制之正当性》,《湘潭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86.卢建平:《知识产权犯罪门槛的下降及其意义》,《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7期。

87.黄志雄:《2011年“伦敦进程”与网络安全国际立法的未来走向》,《法学评论》2013年第4期。

88.王孔祥:《网络安全的国际合作机制探析》,《国际论坛》2013年第5期。

89.郑泽善:《网络犯罪与刑法的空间效力原则》,《法学研究》2006年第5期。

90.于志刚、郭旨龙:《网络恐怖活动犯罪与中国法律应对——基于100个随机案例的分析和思考》,《河南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91.时伟:《互联网成为策动中国“颜色革命”的“大本营”》,《红旗文稿》2014年第23期。

92.储槐植、汪永乐:《再论我国刑法中犯罪概念的定量因素》,《法学研究》2000年第2期。

93.沈逸:《以实力保安全还是以治理谋安全——两种网络安全战略与中国的战略选择》,《外交评论》2013年第3期。

94.沈逸:《美国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的演进及实践》,《美国研究》2013年第3期。

95.王孔祥:《网络安全的国际合作机制探析》,《国际论坛》2013年第5期。

96.苏彩霞:《我国刑法立法解释立场的实证考察》,《浙江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97.于志刚:《网络犯罪的出现及其内涵和范畴(上)》,《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98.Allice Hutchings and Thoms J.Holt,“A Crime Script Analysis of the Online Stolen Data Market”,British Journal of Criminology,2015(55).

99.于志刚:《论传统刑法与虚拟空间的冲突和衔接》,《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100.郭旨龙:《信息时代犯罪定量标准的体系化实践》,《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2015年第1期。

101.于志刚、李源粒:《大数据时代数据犯罪的制裁思路》,《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10期。

102.Wytske Van Der Wagen,Wolter Piters,“From Cybercrime to Cyborg Crime:Botnets as Hybrid Criminal Actor-networks”,British Journal of Criminology,2015(55).

103.李源粒:《网络安全与平台服务商的刑事责任》,《法学论坛》2014年第6期。

104.郭旨龙:《网络空间“禁止令”的适用——以微博为主例的分析》,《犯罪与改造研究》2014年第8期。

1.佚名:《危险的电脑实间犯罪》,《参考消息》1995年12月12日。

2.林幸莹:《巴西骇客数位攻击全球称冠》,2002年11月26日台湾地区“中央社”圣保罗消息。

3.刘跃进:《“总体国家安全观”呼唤国家安全立法提速》,《法制日报》2014年5月7日。

4.徐蕾:《赞!这个领导小组不一般》,《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3月7日。

5.张明楷:《危险驾驶罪及其与相关犯罪的关系》,《人民法院报》2011年5月11日。

6.杨维汉:《两高司法解释:收购代销黑客“赃物”担刑责》,《北京晨报》2011年8月30日。

7.李子阳:《快播涉嫌传播淫秽物品牟利案被移送审查起诉》,《法制日报》2014年9月25日。

8.曾友益:《盗窃还是抢劫》,《人民法院报》2005年8月10日。

9.佚名:《IDC:不到一半数据得到安全保护》,《人民邮电报》2013年3月7日。

10.汤浔芳:《四大革新大数据变革安全》,《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3月2日。

11.林明:《消息称阿里7000万美元收购移动数据统计平台》,《新浪科技》2013年3月24日。

12.黄益丰:《计算机犯罪在刑法规范的再检讨》,《时事论坛》2002年9月16日台湾地区。

13.于志刚:《制裁谣言的罪名体系需扩大》,《法制日报》2012年2月4日。

14.佚名:《网络空间也是公共场所》,《法制时报》2013年8月23日。

15.Dan Mc Donough Jr,“Wireless Gaming Bets on Wireless Gambling Explosion”,(September 6 2001)Wireless News Factor.

16.张钊:《网络赌博抽水6700万 被判9年罚2000万》,《南方都市报》2014年7月4日。

17.刘冠南:《涉案金额逾4840亿元 “116”特大网络赌博案广州宣判》,《南方日报》2014年7月14日。

18.黄旭:《被毁掉的人生:揭秘网络赌博黑色产业链》,《电脑报》2013年10月7日。

19.柯志雄:《中国赌资外流国际赌场》,《市场报》2005年2月8日。

20.Centre:Let SC decide if rummy,poker are gambling,26 September 2014.Indian Express.

21.王丽颖:《美重拳惩治扑克网络赌博》,《国际金融报》2011年5月3日。

22.黄绮文:《网络跨境赌球每年“抽水”逾万亿》,《羊城晚报》2014年7月2日。

23.邹强:《美国网络博彩新发展引发法律争议》,《法制日报》2014年2月11日。

24.单哉:《澳门博彩业的强劲发展导致香港赛马业的衰落》,《国际先驱导报》2005年11月22日。

25.闵喆:《马祖“赌”上了前途》,《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7月9日。

26.苏永通:《“赌博合法化”之辩》,《南方周末》2004年12月23日。

27.佚名:《八国集团峰会将集中讨论互联网问题》,《上海证券报》2011年1月8日。

28.方晓:《金砖国家同意共建网络准则》,《东方早报》2013年7月5日。

29.韩晓明:《东盟地区论坛网络安全研讨会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13年9月12日。

30.方祥生:《治理网络犯罪,加强国际合作》,《光明日报》2013年4月27日。

31.习宜豪:《“暗网”上的毒品交易?》,《南方周末》2014年11月6日。

32.袁金会、程妮:《站上销售的毒品》,《华商报》2013年3月26日。

33.唐岚:《国际视野:网络恐怖主义:安全威胁不容忽视》,《人民日报》2014年7月21日。

34.夏德元、童兵:《网络时代需要强化“领网主权”意识》,《光明日报》2014年3月17日。

35.王东:《打好信息主权保卫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9月26日。

36.张淼:《国际电信联盟发布报告称 全球约39亿人仍未联网》,《珠江晚报》2016年9月16日。

37.钱彤、陈贽:《习近平在巴西国会发表重要演讲——弘扬传统友好 共谱合作新篇》,《成都日报》2014年7月18日。

38.谷岳飞、肖鹏、江峡:《徐玉玉案背后:安溪电信诈骗屡禁不绝》,《新京报》2016年9月1日。

1.佚名:《有没有“虚拟”的定义》,http://www.stormloader.com/whp/troubles.htm。

2.Dick Bussiere:《网络安全理念大洗礼(上)——Enterasys公司网络安全设计师Dick Bussiere.先生综论电脑辨析学》,http://eec.hermes.com.cn/emailsvs/hotperview.asp?j=3&P=130。

3.佚名:《黑客:电脑时代的牛仔》,http://www.mypcera.com/book/new/li/backer/063.htm。

4.刘林森:《日受重视的虚拟空间法制问题》,htpt://xxb.sh.gov.cn/xw/content.jsp?id=2004。

5.林林:《非接触性“强奸”是犯罪》,http://www.ch一tw.com/leisure-1/504.htm。

6.李双其:《网络犯罪特征分析》,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user/article_display.asp?articleid=21829。

7.佚名:《互联网的历史(1969~2009)》,http://article.yeeyan.org/view/435041/70880?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3/t20140305_46240.htm。

9.智拓猎头:《史上最全的互联网思维精髓总结》,http://mp.weixin. qq.com/s?__biz=MjM5NjU4NzU2MA==&mid=200100853&。idx=4&sn=37aac2ce10a43a86892616696ef739ac&scene=3。

10.佚名:《凯文·凯利:中国防火墙将消失,民众将监视政府》,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TkwNzM0Mw==&mid=200646425&idx=4&sn=cabdcecdf384e66a507cf665d83bffd5 &scene=3#rd。

11.周鸿祎:《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TQzNzU2NA==&mid=200167430&idx=1&sn=0b386e28143700a502ed446fd65185fc&scene=3。

12.大数据决策:《“大数据洞察”40亿美金,设计隐私的价值!——Snapchat热度分析》,http://mp.weixin.qq.com/mp/appmsg/show?__biz=MzA3MTI3ODYxOA==&appmsgid=200232036&itemidx=1&sign=8fac141940fbe98df73fb938f4771d28&scene=3。

13.新华网(北京):《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4-02/28/c_133149243.htm。

1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8/t20160803_54392.htm。

15.卢昊等:《美媒:习近平亲掌网安小组,系中国第3个超级机构》,http://www.huaxia.com/thjq/jsxw/dl/2014/03/3770778.html。

16.佚名:《倪光南(院士)谈微软黑屏事件:中国人被微软“劫持”》,http://tech.qq.com/a/20081026/000004.htm。

17.任蕙兰:《新民周刊:危险的“苹果”》,http://www.banyuetan.org/chcontent/zx/mtzd/2014822/109943.html。

18.佚名:《境外间谍策反中国大学生窃取舰船等情报,40余人失足成“汉奸”》,http://www.qianzhan.com/news/detail/366/140507-57abf75f.html。

19.佚名:《中央民族大学原讲师伊力哈木涉分裂国家罪被公诉》,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_article/content/2014-07/30/content_5696247.htm。

20.佚名:《美国国防部将网络攻击视为战争行为》,http://www.2cto.com/News/201105/92320.html。

21.秦安:《中国须打造自己的卡巴斯基,维护网络主权》,http://www.huaxia.com/thjq/jsxw/dl/2014/02/3748630.html。

22.佚名:《习近平巴西谈互联网治理》,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7/17/c_1111673270.htm。

23.陶力:《俄罗斯互联网新规:公民数据必须存储在国内服务器上》,http://labs.chinamobile.com/news/106599。

24.Gabriel weimannm,Recruiting Terrorists Online,http://www.wilsoncenter.org/sites/default/files/new_terrorism_F.pdf.

25.周小平:《美国对华文化冷战的九大绝招——揭秘恐怖的万谣之源》,http://115.28.0.30/view/content?id=120295360&fr=share&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26.佚名:《互联网的非传统安全属性》,http://url.cn/QNAWWD。

27.佚名:《淫秽电子信息犯罪司法解释的权威解读》,http://www.legaldaily.com.cn/zbzk/content/2010-02/28/content_2093758.htm?node=7012。

28.佚名:《浙江网警:微信朋友圈转发谣言也属违法》,http://fujian.people.com.cn/n/2013/0827/c181466-19398818.html。

29.刘军涛:《公安机关集中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http://www.mps.gov.cn/n16/n1237/n1342/n803715/3872798.html。

30.方兴东:《流量劫持现象值得互联网业界关注》,http://www.admin5.com/article/20070522/43892.shtml。

31.刘仁文:《〈刑法修正案(九)〉的理解与适用》,https://www.iolaw.org.cn/showArticle.aspx?id=4582。

32.刘长安:《大数据呼啸而来,安全保障刻不容缓》,2012年12月14日中国信息产业网官方微博。

33.王霏:《360连续泄露隐私被苹果下架,或被永久封杀》,http://news.jinghua.cn/348/c/201302/01/n3834019.shtml。

34.吴玮:《2013年信息安全产业将步入转折期》,http://sec.chinabyte.com/131/12516131.shtml。

35.钱小芊:《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粉丝数达千万级》,http://news.youth.cn/gn/201304/t20130410_3082048.htm。

36.于志刚:《网络虚拟社会和社会管理创新》,http://www.sinoss.net/2011/1201/38202.html。

37.佚名:《盘点2013年十大流行语》,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0/c_125886796_5.htm。

38.丁文杰等:《〈新快报〉记者被刑拘事件追踪》,http://news. xinhuanet.com/legal/2013-10/23/c_117844467.htm。

39.National Indian Gaming Association,“White Paper:Internet Gambling Developments in International Jurisdictions:Insights for Indian Nations”,http://www.indiangaming.org/info/alerts/Spectrum-Internet-Paper.pdf.

40.王卿:《网络赌博利益链调查 形如传销一年投注40亿》,http://news.enorth.com.cn/system/2010/07/06/004824014.shtml。

41.田一凡:《网络赌博猛叩合法化大门》,http://tech.sina.com.cn/i/w/2003-05-04/1329183160.shtml。

42.温俊勇:《涉案58亿元 建国以来最大网络赌博案近日开审》,http://news.163.com/07/0920/08/3OQP6C9U0001124J.html。

43.屈明光、王研:《全国最大网络赌博案终审宣判 主犯判八年罚款2000万》,http://www.yn.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11/19/content_14965287.htm。

44.魏梦佳、余国庆:《湖北破获特大系列网络赌博案 涉案赌资200多亿》,http://news.21cn.com/gundong/roll/2009/06/12/6416234.shtml。

45.Jackson,Charlotte. The History and State of Online Gambling in Canada,http://www.maplecasino.ca/history-of-gambling-in-canada.as4px.

46.Pfanner,Eric,EU moves toward ruling on German gambling law,http://www.nytimes.com/2008/01/15/technology/15iht-gamble.4.9237098.html.

47.On state regulation of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gambling http://www.russia-ic.com/business_law/in_depth/1306/.

48.熊曼琳:《央视揭秘网络赌博幕后推手 多家支付公司染指》,http://finance.sina.com.cn/g/20100712/23138279492.shtml。

49.路边社:《3Q大战终极学习材料:最高院终审为何让360败诉赔500万!》,http://url.cn/OJsV6z。

50.新浪科技讯:《UC优视声明称浏览器遭恶意程序卸载》,http://tech.sina.com.cn/i/2014-02-26/15359193974.shtml。

51.萧萧:《金山毒霸:UC浏览器、手机百度遭卸载源于云暗杀》,http://news.mydrivers.com/1/294/294430.htm。

52.金山安全中心:《流量劫持成网络经济毒瘤 商家被扣冤枉钱》,http://www.ijinshan.com/news/20111027001.shtml。

53.Emma Ogilvie,The Internet and Cyberstalking,http://192.190.66.70/media_library/conferences/stalking/ogilvie2.pdf.

54.刘虹蕴:《百度诉360不正当竞争:索赔60万元》,http://www.chinaz.com/news/2013/0812/313069.shtml。

55.天极软件:《傲游浏览器推出“马上看”版可快进播放广告》,http://tools.yesky.com/151/36120651.shtml。

56.谢璞:《360拦截自媒体广告收入:假以“自由”之名》,http://zennew.baijia.baidu.com/article/4358。

57.佚名:《攻击中国的境外黑客,美国列第一》,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3-03/11/c_132224747.htm。

58.佚名:《中国是网络犯罪高发国家 83%遭受过侵害》,http://www.ciotimes.com/2010/0919/201009190129.html。

59.佚名:《国际黑客组织发警告 4月14日网络攻击韩国政府》,http://tech.qq.com/a/20140324/006068.htm。

60.邓永胜:《金砖国家决定成立网络安全问题工作组》,http://www.chinanews.com/gj/2013/12-07/5591833.shtml。

61.杨秋:《首届中国-东盟网络空间论坛提出共建安全信息网》,http://news.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40920/newgx541cc823-11202584.shtml。

62.佚名:《俄媒:中俄将签网络安全协议 或在APEC期间签署》,http://finance.takungpao.com/q/2014/1022/2795744.html。

63.佚名:《联合国两大组织针对网络安全开展合作》,http://www.un.org/chinese/News/story.asp?NewsID=15612。

64.赵衍龙:《联合国:网络安全是全球挑战 要由联合国来解决》,http://world.huanqiu.com/regions/2013-06/4070806.html。

65.张艾京:《美国“棱镜门”加速欧盟网络安全立法步伐》,http://www.chinanews.com/gj/2014/04-08/6040306.shtml。

66.佚名:《欧盟公布网络安全战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2/07/c_124336574.htm。

67.白洁、顾震球:《中俄等国向联合国提交信息安全国际行为准则文件》,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9-13/3321806.shtml。

68.赵毛兵:《韩国儿童色情片全球第6 可能致更多对儿童犯罪》,http://roll.sohu.com/20120904/n352258156.shtml。

69.佚名:《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网络犯罪问题政府间专家组”》,http://www.fmprc.gov.cn/ce/cgvienna/chn/drugandcrime/crime/t1018227.htm。

70.欧盟官方网站:http://conventions.coe.int/Treaty/Commun/ChercheSig.asp?NT=185&CM=11&DF=6/21/2007&CL=ENG。

71.钱文荣:《述评:坚决反对网络霸权,建立国际网络新秩序》,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5/27/c_1110885470.htm。

72.佚名:《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网络犯罪问题政府间专家组”》,http://www.fmprc.gov.cn/ce/cgvienna/chn/drugandcrime/crime/t1018227.htm。

73.冯创志:《斯诺登事件改变中美网络对话态势》,http://pinglun.eastday.com/p/20130711/u1a7513775.html。

74.Gabriel Weimann,New Terrorism and flew Media,http://www.wilsoncenter,org/sites/default/files/STIP-40501-newt erronsmF0.pdf。

75.徐超:《英国政府欲强化网络监控 打击网络极端主义》,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10/20/c_127114378.htm。

76.佚名:《外交部就联大进行〈联合国全球反恐战略〉第四次评审等答问》,http://www.gov.cn/xinwen/2014-06/19/content_2704512.htm。

77.东鸟:《蜂拥而至的网络“颜色革命”》,http://book.people.com.cn/GB/69399/107423/207171/13142205.html。

78.王家宏:《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释放“五大信号”》,http://cpc.people.com.cn/pinglun/n/2014/0417/c241220-24910066.html。

79.白羽:《习近平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9/22/c_1116642032.htm。

80.王佳宁:《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

81.《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全文》,http://www.js.xinhuanet.com/2014-10/24/c_1112969836.htm。

82.佚名:《习近平巴西谈互联网治理》,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7/17/c_1111673270.htm。

83.罗辑思维:《正版进天堂,盗版走四方》,http://v.ku6.com/show/riuLeUTCFrNLoXfmzelBlwhtml?from=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