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41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研究图书

A Study of Languag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SAPID:101-3092-3338-19
ISBN:978-7-5201-0654-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在“语言转向”这一时代主题和研究范式背景下,以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分析、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批判性话语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现实反思及发展诉求、理论依据、分类与特征、结构与功能以及体系建构。旨在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果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持。

相关信息

丛书名: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哲学系列
作 者: 袁张帆
编 辑:王绯;尹传红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5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教育

 Abstract

 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推动文化传承创新

 摘要

 前言

 导论

  一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 国内外有关本选题研究的动态

   (一)基于哲学视角的研究

    1.马克思主义语言观点评述

     (1)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论述及观点

     (2)后期发展——斯大林、詹明信等人的论述

     (3)评析及启示

    2.西方语言哲学观点及评述

     (1)分析哲学为代表的英美语言哲学(理性主义语言哲学)论述及观点

     (2)以存在主义、哲学解释学为代表的大陆语言哲学(非理性主义或人本主义)论述及观点

   (二)基于政治学、社会学视角的研究

    1.巴赫金

     (a)论述及主要观点

     (b)评析及启示

    2.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

     (a)论述及主要观点

     (b)评析及启示

   (三)基于心理学视角的研究

    1.论述及主要观点

    2.评析及启示

   (四)各语言哲学学派所围绕的主要问题

    1.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2.语言与理解的关系

    3.语言与存在的关系

    4.语言与人、社会的关系

   (五)国内学者的研究述评

    1.延续马克思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和提炼作为实践活动的语言观

    2.吸收西方语言哲学的精髓,构建马克思主义的语言哲学体系

    3.其他学者对语言理论的理解和研究

 第一章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现实反思及发展诉求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内涵

   一 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理解

   二 文中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含义

   三 相关命题

  第二节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发展历程

   一 传统启示性、践行式的道德教育语言

   二 革命时期权威式、口语式的政治教育语言

   三 建设和改革时期以经济发展为主题的“物本”思想政治教育语言

  第三节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现状与问题

   一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现状

   二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存在的问题与归因

    (一)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脱离生活世界、呈现物本主义倾向

    (二)政治格局宏大封闭,非常语言遮蔽日常语言

    (三)思想政治教育场域话语权不平等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语言的乱用与误用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发展诉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

   一 思想政治教育宏观语境转换

    (一)回归生活世界

    (二)顺应全球化的语境

    (三)挑战网络化语境

   二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具体语境转换:文化认同、政治认同

   三 思想政治教育表达意义:意识形态传播与主体价值开启

   四 思想政治教育言说方式:“对话”、“白话”、“网话”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语言观点及其影响

   一 马克思主义语言观点阐述——实践论的语言观点

   二 马克思主义语言研究方法

    (一)实践分析方法

    (二)历史分析方法

   三 马克思主义语言观对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指导意义

  第二节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典范及其影响——以毛泽东的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为例

   一 高度重视语言的工具性功能

   二 明确提出语言使用的三性标准,即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

   三 大力提倡具有中国特色、让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风格

   四 反复强调以人为本的语言使用原则

  第三节 西方批判语言学的方法支持

   一 批判语言学的基本观点

    (一)语言不是一套完全客观的法则

    (二)语言是一种实践或行为方式,是一种介入社会秩序的永恒力量

    (三)社会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结构一般通过强制手段和认同手段来实现

   二 批判语言学的基本解析方法

    (一)系统功能语法分析法

    (二)语篇体裁交织性分析法

    (三)语篇历史背景分析法

   三 批判语言学对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方法支持

  第四节 现代西方语言哲学的主要观点及分析结构

   一 语言分析方法

   二 结构主义的“共时性”与“历时性”分析结构

   三 意向性理论

   四 哲学解释学:理解、对话、主体间性、视域融合

  第五节 马克思实践的唯物主义语言观的超越

   一 现实性

   二 主体性

   三 历史性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分类与特征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分类

   一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内容划分

   二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层次划分

   三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逻辑结构划分

   四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形式划分

   五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功能分类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性质

   一 思想、政治、教育与语言的关系溯源

    (一)语言与思想

    (二)政治与教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

    (四)语言、政治、教育

   二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语言活动的特性

   三 作为教育语言的思想政治教育语言

   四 作为政治语言的思想政治教育语言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特征

   一 强制性与启发性共在

   二 工具性与价值性并存

   三 理论性与情境性结合

   四 明示性与隐喻性交叉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系统的研究范式

   一 本质主义(共时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系统研究范式

   二 历史主义(历时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系统研究范式

   三 系统论的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系统研究范式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系统的要素

   一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情境

   二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权利

   三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主体

   四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内容

   五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载体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系统的结构

   一 内在结构——意识结构

   二 外在结构——实践结构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系统的过程

   一 认知过程

   二 情感沟通过程

   三 心理意向过程

   四 同化信任过程

    (一)通过倾听,唤醒、搭建“共情”桥

    (二)换位思考、情感投射,获得信任

   五 行为过程

  第五节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系统的功能

   一 设置教育主题,转化政治、道德、法律内容

   二 描绘政治图景、调整受众的心理预期

   三 政治整合和认同功能

   四 审美和人格塑造功能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体系建构

  第一节 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体系的紧迫性和必然性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体系建构的原则

   一 以人为本原则

   二 多语言交融原则

   三 开放发展原则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体系建构的基本框架

   一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体系的内容框架

    (一)以思想教育语言为先导

    (二)以政治教育语言为主体

    (三)以道德教育语言为纽带

    (四)以心理教育语言为辅助

   二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体系的层次框架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语言是基础性语言

     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语言

     2.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语言

     3.思想政治教育教材语言

    (二)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语言是重点性语言

    (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语言是主体性语言

  第四节 “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体系的具体实现

   一 先决条件:赋予话语权利

   二 基本要义:改造训导

   三 核心要件:启发本真

   四 最终要旨:回归生活世界

 结语

 《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编辑委员会

“世界在语言中”,语言问题是一个涉及广泛、寓意深奥的话题,甚至是历史、思维、存在的展开之维、之路。在“语言转向”这一时代主题和研究范式背景下,深入探讨语言问题,构建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体系,对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效果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以意识形态教育为导向,以改造人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为对象的社会性教育活动,兼有政治活动和教育活动双重属性,是一种高度语言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语言不仅具有描述和解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作用,还具有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等功能。毋庸置疑,如果没有语言活动,就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语言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和基本途径。书稿以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分析方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批判性话语分析方法等,从语言的重要性出发,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与思想、精神的内在关联以及超越方法意义的特殊价值功能,并初步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体系。全书一共分为五章,分别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现实反思及发展诉求、理论依据、分类与特征,系统结构与功能以及体系建构。旨在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果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6。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

[8]《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58。

[9]《列宁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58。

[10]《斯大林文选》,人民出版社,1962。

[11]《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

[12]《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

[13]《邓小平著作选读》,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

[14]金生鈜:《理解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15]金生鉉:《规训与教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6]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17]李政涛:《解读教育活动的新视角》,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18]陈越:《政治与哲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19]高正江:《教育理论哲学基础的反思》,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0]涂纪亮:《现代西方语言哲学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1]余灵灵:《哈贝马斯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22]熊川武:《实践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3]刘吉、金吾伦:《千年警醒:信息化与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24]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5]李宪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话语体系构建》,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

[26]李宪伦:《思想政治教育新话语探析》,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27]杨海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28]郑乐平:《超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论新的社会理论空间之建构》,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9]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0]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31]阮新邦等:《批判诠释论与社会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32]沈华柱:《对话的妙语:巴赫金语言哲学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5。

[33]张汝伦:《思考与批判》,上海三联书店,1999。

[34]南方朔:《语言之钥》,大田出版社,2004。

[35]华琪:《思想工作创新谈》,华文出版社,2000。

[36]李恩来:《人性的焦点与圆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7]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

[38]张世英:《新哲学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9]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2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40]冯忠良、伍新春、姚海林:《教育心理学》,人民出版社,2004。

[41]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2]朱兆中:《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纵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3]郑永廷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44]严平:《走向解释学的真理——伽达默尔哲学述评》,东方出版社,1998。

[45]洪汉鼎:《理解的真理:解读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46]孙正聿:《超越意识》,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47]王立仁:《德育价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8]〔德〕海德格尔:《走向语言之途》,《走向新世纪的西方哲学》,江怡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0]〔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

[51]〔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2)》,洪佩郁、蔺青译,重庆出版社,1994。

[52]〔德〕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3]〔德〕恩斯特·卡西尔:《语言和神话》,于晓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54]〔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诗学文集》,余虹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55]〔德〕《胡塞尔选集》(下),倪梁康选编,三联书店,1997。

[56]〔德〕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李幼燕译,商务印书馆,1992。

[57]〔德〕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汤潮、范光棣译,三联书店,1992。

[58]〔德〕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59]〔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60]〔德〕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邹进译,三联书店,1991。

[61]〔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张华青、孙嘉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62]〔美〕萨丕尔:《语言论》,陆卓元译,商务印书馆,1964。

[63]〔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王逸舟译,上海三联书店,1992。

[64]〔美〕罗宾·洛克夫:《语言的战争》,刘丰海等译,新华出版社,2001。

[65]〔美〕塞尔:《意向性》,剑桥大学出版社,1983。

[66]〔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张岱云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67]〔美〕S.Cormier,B.Cormier:《心理治疗师的问诊策略》,张建新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68]〔英〕理查德·麦尔文·黑尔:《道德语言》,万俊人译,商务印书馆,2004。

[69]〔英〕怀特海:《教育目的》,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70]〔英〕埃德蒙·利奇、列维-施特劳斯:《列维-斯特劳斯》,王庆仁译,三联书店,1985。

[71]〔英〕乔纳森·波特、玛格丽特·韦斯雷尔:《话语和社会心理学》,肖文明、吴新利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72]〔英〕巴顿、威廉姆斯:《言语与象征》,丁亚平、赵静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3]〔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三联书店,1998。

[74]〔法〕保罗·科利:《活的隐喻》,汪堂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75]〔法〕米歇尔·福柯:《知识的考掘》,王德威译,麦田出版有限公司,1993。

[76]〔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晓凯译,商务印书馆,1980。

[77]〔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78]〔巴西〕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顾建新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9]Paul Ricoeur. Freud and Philosophy:An Essay on Interpretation. translated by Denis Savage,New Heven,CT:Yale University Press,1970.

[80]J.G.A.Pocock.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A Methodological Enqui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81]J.G.A.Pocock. Political Ideas as Historical Events:Political Philosophers as Historical Actor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0.

[82]J.G.A.Pocock. State of the ar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83]J.G.A.Pocock. Politics,Language,and Time,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9.

[84]Mark Bevir. The Logic of the History of Idea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85]Roy Dilley,The Problem of Context. Berghahn Books,1999.

[86]Allan.N.Schore. Affect Regulation and the Origin of the Self:The Neurobiology of Emotioned Development Mahwah NJ:Erlbaum,1994.

[87]Benverniste,E. Problems in General Linguistics,FL:Miami University Press,1971.

[88]Husserl. Logische Untersuchungen,Bd.2,Haap,1984.

[89]Lynda Lee Kaid. Handbook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New Jersey:Mahwah.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2004.

[90]Denis-Constant Martin. The Choice of Ldentity,Social Ldentity,1995.

[1]黄瑞雄、韦文荣:《马克思主义科学与人文辩证关系观》,《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2]孙正聿:《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转换及其他——关于文科研究的几点体会》,《学术界》2005年第2期。

[3]王大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语言学思想》,《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科教育版)2006年第4期。

[4]何理:《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

[5]何干俊:《试析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语言运用》,《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7年第11期。

[6]林宁、李宪伦:《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构想与探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年第8期。

[7]李宪伦、章兵:《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新方向的再探讨》,《思想教育研究》2008年第11期。

[8]冯振萍、李宪伦、张燕:《话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平台载体的运行功能和社会意义》,《教育与职业》2010年第3期。

[9]谭璐、李宪伦、张燕:《论话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研究节点的载体功能及其意义》,《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10]王振军:《从形式主义到现在:意识形态叙事的谱系学》,《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2期。

[11]雷大川:《政治:一种语言的存在——兼论政治语言学的建构》,《文史哲》2009年第2期。

[12]胡亚云:《论政治语言的结构》,《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2)。

[13]王振顶:《语言的政治学分析》,《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9,26(3)。

[14]孙晓珍:《政治语言分析的哲学基础》,《理论观察》2009年第4期。

[15]辛斌:《批评话语分析:批评与反思》,《外语学刊》2008年第6期。

[16]张华:《道德的课程改革与民主的课程领导》,《全球教育展望》2006,35(4)。

[17]包心鉴:《以人为本、民主公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科学内涵》,《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18]王雨辰:《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论的三重转换——兼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第4期。

[19]梁骏:《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探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20]张法:《作为后现代思想的解释学》,《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21]周建新:《解释学视角中的教材功能》,《教育评论》2004年第2期。

[22]王景英,梁红梅,朱亮:《理解与对话:从解释学视角解读教师评价》,《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第8期。

[23]刘庆杰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转向的多维度理解》,《教育与职业》2013年第3期。

[24]袁张帆,黄瑞雄:《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心理功能——从存在主义的语言观角度出发》,《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4(11)。

[25]朱爱军:《论库恩的范式概念及其借用》,《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5期。

[26]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论》,《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12(5)。

[27]邢思珍:《社会学视角下的教师话语权》,《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7期。

[28]陈义平:《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理论体系建构的若干问题探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6(5)。

[29]周湘莲:《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30]陈昌文:《政治语言论纲》,《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31]张红燕:《论批评性话语分析》,《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

[32]颜玉华:《解读中国政坛“白话新风竹》,《民主与科学》2009年第2期。

[33]张婷,陈芳:《基于自组织理论视野中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

[34]傅明善:《意气骏爽篇气光华——论傅璇琮先生学术论著的语言特色》,《殷都学刊》2003年第3期。

[35]王瀚东,胡华涛:《论媒介政治语言的研究——从“巴黎骚乱”的新闻报道说开去》,《学术界》(双月刊)2006年第4期。

[36]丁钢:《教育研究的叙事转向》,《现代大学教育》2008年第1期。

[37]王传君,李殿侠:《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风格初探》,《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9,22(3)。

[38]孙玉良:《转换话语体系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6(1)。

[39]刘新庚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现代建构探索》,《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13(5)。

[40]张耀灿等:《论加强西方思潮引导的方法论问题》,《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第11期。

[41]梁德友:《主体间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4(4)。

[42]张书林:《党的政治口号变革及启示》,《江汉论坛》2007年第5期。

[43]袁张帆:《海德格尔存在论的语言观对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启示》,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2010。

[44]于全有:《语言底蕴的哲学追索——从传统语言本质论到层次语言本质论》,吉林大学,2009。

[45]董娅:《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研究》,西南师范大学,2004。

[46]吴琼:《“文本”到“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复旦大学,2007。

[47]许小委:《论马克思的语言思想——存在论视角对其语言思想的一种考察》,复旦大学,2009。

[48]尚海燕:《语篇与意识形态对政治演讲语篇的批评性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8。

[49]田娟:《网络语言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湖南科技大学,2012。

[50]李文海:《为素质教育搭建新平台》,《人民日报》2000,6(27)。

[51]任仲平:《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人民日报》200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