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5 !

参考文献

193

中国生育政策调整图书

adjustment of family planning policy in china

SSAPID:101-3089-6973-11
ISBN:978-7-5097-4255-6
DOI:
ISSN:
关键词:

计划生育 人口政策

[内容简介] 中国人口快速增长的态势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根本转变。目前对生育政策调整的研究主要有完全放开二孩、有条件放开二孩、保持现行生育政策的总体稳定和继续实施严格计划生育政策四种主张。针对目前生育政策调整需要回答的五个方面的重大问题:(1)目前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是多少?(2)出生性别比持续升高的严峻形势是否好转?(3)长期坚持现行生育政策的后果是什么?(4)目前育龄妇女意愿生育水平是多少?(5)现行生育政策调整的主要方案与影响?本项研究通过大量实证数据和计算机仿真模拟,对中国的实际生育状况、生育意愿的不确定性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中国生育政策调整的迫切性和可行性。

相关信息

丛书名:
编 辑:周映希;林木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2 人口学

 第1章 前言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一)研究方法与理论探索

    (二)研究成果应用

    (三)重大问题的定量分析

  第二节 研究状况评述

   一 国内研究状况

    (一)主要研究问题

    (二)主要研究观点

   二 国外研究状况

   三 面临的主要研究困难

    (一)基础数据方面的困难

    (二)分析方法和分析技术困难

    (三)社会或政治敏感性问题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

   一 生育状况研究

    (一)生育数量研究

    (二)生育结构研究

   二 生育意愿研究

    (一)数量意愿

    (二)结构意愿

   三 生育政策研究

   四 分析模型研究

    (一)中国现行生育政策的微观仿真模型建立

    (二)生育政策调整的人口学、社会学和长期劳动供给方面的定量研究

    (三)生育政策调整的实施步骤和监测评估方法定量研究

    (四)微观仿真模型建立和家庭结构分析

    (五)实施公共政策的定量监测与评估方法研究

    (六)随机人口模型的改进与效率

   五 基础数据研究

 第2章 生育政策研究历史与方法

  第一节 生育政策研究历史

   一 生育政策演进历程

   二 现行生育政策及其影响

   三 生育政策调整及未来走向

  第二节 生育政策研究方法

   一 定性研究法

   二 定量研究法

   三 国际比较法

 第3章 妇女生育水平变化趋势与地区差异

  第一节 妇女生育水平历史变动趋势

   一 基于统计资料的分析

    (一)总体变化情况

    (二)分省变动趋势

   二 相关文献对生育水平的估算结果

   三 本研究对生育水平的估算

    (一)估算方法

     1.活产子女法

     2.年龄结构法

    (二)估算结果

     1.活产子女法

     2.年龄结构法

  第二节 生育模式变化情况

   一 峰值生育年龄与比例

   二 平均生育年龄与间隔

    (一)平均生育年龄

    (二)平均生育间隔

  第三节 生育水平区域差异

   一 生育率较高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地区

   二 各县市生育水平与人口密度和经济发达程度负相关

  第四节 影响因素分析

   一 影响机制

   二 变量选取

   三 结果与分析

 第4章 生育的性别结构分析

  第一节 出生性别比变动趋势

   一 出生性别比的基本状况

   二 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历史过程和基本态势

   三 出生性别比差异分析

    (一)区域之间存在很大差异

     1.出生性别比的省际差异

     2.出生性别比的县际差异

    (二)民族之间存在较大差别

    (三)城乡差异逐渐缩小

     1.城乡差异缩小

     2.出生性别比城乡严重两极分化的趋势特点被整体水平升高所取代

    (四)不同受教育程度育龄妇女的生育性别比明显不同

     1.受教育程度越低,育龄妇女生育性别比越高

     2.从分孩次看,不同教育程度妇女一孩出生性别比均高于正常值

     3.无论城乡,无论受教育程度高低,一孩出生性别比都在110以上

  第二节 孩次性别递进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 研究方法

   二 数据来源

    (一)人口普查原始数据

    (二)人口普查或人口抽样调查汇总数据

    (三)公安户籍登记汇总数据

  第三节 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孩次性别递进分析

   一 出生性别比孩次性别递进的基本规律

   二 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孩次性别递进过程

   三 出生性别比失调情况下妇女生育历经状态概率分布

   四 出生性别比持续升高条件下的达标生育率下降

   五 出生性别比持续升高孩次性别递进过程总结

  第四节 影响出生性别比的主要因素与直接后果

   一 影响因素分析

    (一)变量选取

    (二)数据和方法

    (三)实证结果

   二 出生性别比持续升高的直接后果

   三 应对出生性别比持续升高的对策

 第5章 现行生育政策的长期影响

  第一节 现行生育政策下的人口预测

   一 总人口

   二 出生人口

   三 学龄人口

    (一)小学教育适龄人口规模变动趋势(6~11岁)

    (二)初中教育适龄人口规模的变动趋势(12~14岁)

    (三)高中教育适龄人口规模的变动趋势(15~17岁)

    (四)大学教育适龄人口规模的变动趋势(18~22岁)

   四 劳动年龄人口

   五 育龄妇女

   六 老年人口

  第二节 独生子女总量估计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基本概念界定

     1.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

     2.独生子女

    (二)主要预测方法

    (三)数据来源

    (四)预测参数

   三 独生子女总量结构估计结果

    (一)利用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进行估计

    (二)用1990年人口普查汇总数据进行估计

    (三)用1990年人口普查原始数据微观仿真模型估计

   四 讨论

  第三节 死亡独生子女总量及变动趋势估计

   一 研究背景

   二 基本概念界定

    (一)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家庭

    (二)独生子女死亡概念

    (三)独生子女死亡家庭

   三 基础数据

   四 模型方法与参数设定

    (一)宏观生育递进模型

     1.独生子女及其母亲二维年龄结构分布

     2.死亡独生子女及其母亲二维年龄结构分布

    (二)微观仿真模型

    (三)预测参数设定

   五 “失独”家庭总量、结构估计

   六 未来变化趋势测算结果及讨论

    (一)测算结果

    (二)讨论

  第四节 “双独”育龄妇女总量、结构及变动趋势预测

   一 前言

   二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方法的确立

    (三)方法的检验

    (四)主要数据来源

   三 “双独”育龄妇女家庭总量估计

   四 “双独”育龄妇女总量及变动趋势

 第6章 生育意愿与政策生育潜力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研究意义

   二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生育水平相关调查研究状况

    (二)生育意愿相关调查研究状况

    (三)生育潜力相关研究状况

   三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数据来源

  第二节 队列生育水平及时期总和生育率估计

   一 队列生育水平估计

   二 时期生育水平估计

  第三节 变化中的生育意愿

   一 生育意愿总体水平

   二 生育意愿的差距

   三 理想生育目标

  第四节 生育潜力——谁能生下一个孩子?

   一 同一时期城乡育龄妇女实现生育意愿的进度明显不同

   二 低于生育目标育龄妇女的比例不断上升

   三 目前生育目标为2孩的育龄妇女生育潜力最大

   四 育龄妇女计划生育下一个孩子的比例很低

   五 目前潜在二孩生育的比例不足一半

  第六节 主要结论与讨论

 第7章 生育政策调整方案

  第一节 一孩生育政策覆盖人群测算

   一 城镇人口

   二 乡村人口

   三 少数民族人口

  第二节 育龄妇女的总量、结构与生育进度

   一 育龄妇女总量与结构

    (一)育龄妇女总量

    (二)20~29岁育龄妇女

    (三)低龄育龄妇女

    (四)育龄妇女的平均年龄

   二 总和递进生育率

   三 终身生育目标或结果

    (一)终身生育三孩以上妇女的比例迅速降低

    (二)终身生育二孩妇女的比例趋于稳定

    (三)终身生育一孩妇女的比例持续上升

    (四)长期稳定低生育水平地区终身生育目标稳定

   四 育龄妇女生育完成情况

    (一)二孩递进生育进度

    (二)二孩及以上生育完成情况

  第三节 “单独”育龄妇女总量、结构及变动趋势预测

   一 引言

   二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方法的确立

   三 “单独”育龄妇女总量估计

   四 “单独”育龄妇女总量、结构及变动趋势

    (一)现行生育政策不变,“单独”育龄妇女总量将迅速增长,结构快速老化

    (二)“单独”放开二孩生育政策对“单独”育龄妇女总量、结构迅速变化趋势转变的影响不大

    (三)全部放开二孩生育政策使“单独”育龄妇女总量快速增长趋势缓解,内部结构老化加速

   五 主要结论与讨论

  第四节 生育政策调整方案与影响

   一 放开“单独”二孩

    (一)出生人口

    (二)总人口

    (三)独生子女

    (四)“失独”家庭

   二 全面放开二孩

    (一)出生人口

    (二)总人口

    (三)独生子女

    (四)“失独”家庭

 第8章 生育政策调整面临的新问题

  第一节 生育政策调整面临的新问题

   一 政策衔接与转换问题

   二 出生堆积问题

   三 城乡生育差异问题

   四 低生育率陷阱问题

  第二节 生育政策调整的相应配套措施

   一 加强公共政策支持体系建设,确保社会政策协调统一

   二 加强生育政策宣教,正确理解生育政策调整目标

   三 整合人口信息,强化监测预警

   四 转变人口计生部门职能,促进人口计生工作转型

 第9章 生育状况的监测与预警

  第一节 基础信息来源与共享

   一 基础信息来源

    (一)计生系统

     1.WIS系统数据结构

     2.WIS系统数据缺陷

    (二)卫生系统

     1.医院信息数据结构

     2.医院信息系统的缺陷

    (三)公安系统

     1.户籍信息系统数据结构

     2.户籍信息系统的缺陷

   二 基础信息共享

    (一)公安系统

    (二)卫生系统

    (三)人口计生系统

    (四)民政系统

  第二节 生育水平监测

   一 人口统计基础与指导思想

    (一)人口统计基础

    (二)指导思想

   二 主要监测与预警指标

    (一)总和生育率

    (二)二孩生育比例

    (三)三孩生育比例

    (四)曾生三孩妇女比例

    (五)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年龄

   三 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数据质量问题

    (二)统计口径与标准化问题

    (三)指标使用范围

    (四)趋势分析与统计推断

  第三节 出生人口性别比监测

   一 出生性别比人口学监测方法

    (一)正常出生性别比特征和变动模式

     1.不同时期出生性别比的基本变动模式

     2.分孩次出生性别比的基本变动模式

     3.孩次性别递进状态空间基本结构

    (二)出生性别比实时监测速查表

   二 出生性别比统计学监测方法

    (一)出生性别比变动的贝叶斯分析

    (二)小样本下出生性别比监测

 第10章 主要结论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一 生育水平判断

   二 出生性别比形势严峻

   三 现行生育政策长期后果

   四 生育意愿分析

   五 生育进度情况

   六 生育政策调整方案

   七 生育政策调整面临的问题

   八 生育状况监测预警

  第二节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 小区域开放人口模型的建立

   二 分区域生育政策调整研究

   三 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微观仿真

   四 附表

   五 附图

中国人口快速增长的态势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根本转变。目前对生育政策调整的研究主要有完全放开二孩、有条件放开二孩、保持现行生育政策的总体稳定和继续实施严格计划生育政策四种主张。针对目前生育政策调整需要回答的五个方面的重大问题:目前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是多少?出生性别比持续升高的严峻形势是否好转?长期坚持现行生育政策的后果是什么?目前育龄妇女意愿生育水平是多少?现行生育政策调整的主要方案与影响?本研究通过大量实证数据和计算机仿真模拟,对中国的实际生育状况、生育意愿的不确定性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中国生育政策调整的迫切性和可行性。

陈友华(2008):《关于生育政策调整的若干问题》,《人口与发展》第1期。

郭震威、齐险峰(2008):《“四二一”家庭微观仿真模型在生育政策研究中的应用》,《人口研究》第2期。

郭志刚(2004a):《对中国1990年代生育水平的研究与讨论》,《人口研究》第2期。

郭志刚(2004b):《关于中国1990年代生育水平的再讨论》,《人口研究》第4期。

李建民(2000):《中国的人口转变完成了吗?》,《南方人口》第2期。

李建新(2008):《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偏高》,《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第3期。

李善同、高嘉陵(1999):《微观分析模拟模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

李小平(2007):《人口老龄化并非危机——兼论人口负增长前绝对不应放宽现行生育政策》,《科学决策》第2期。

梁中堂(2006):《现行生育政策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第5期。

齐险峰、郭震威(2008):《“四二一”家庭微观仿真模型与应用》,《人口研究》第3期。

王爱华、程恩富(2008):《我国“一胎化”生育政策的成本-效益测度》,《重庆社会科学》第7期。

王丰、蔡泳(2010):《4亿中国人是怎么少生的?》,《中国改革》第7期。

王丰、顾宝昌主编(2009)《八百万人的实践——来自二孩生育政策地区的调研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于学军(2008):《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30年的回顾与讨论》,《人口研究》第5期。

翟振武、陈卫(2007):《1990年代中国生育水平研究》,《人口研究》第1期。

郑真真(2004):《中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研究》,《中国人口科学》第5期。

曾毅(2006):《试论二孩晚育政策软着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曾毅、金沃泊、王正联(1998):《多维家庭人口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应用》,《中国人口科学》第5期。

A.Fred,Z.Liu(1986),“Sex preference,fertility,and family planning in China”,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No 2.

Orsolya Lelkes & Holly Sutherland(2009),Tax and Benefit Policies in the Enlarged Europe:Assessing the Impact with Microsimulation Models,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2009.

Robort D.Retherford,Minja Kin Choe,Chen Jiajian(2004):《中国的生育率:调低下降了多少》,《人口研究》第4期。

Ronald Freedman(1987),“The Contribution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to Population Policy and Family Planning Program Effectiveness”,Studies in Family Planning,Vol 18,No.2.

Ronald Freedman(1995),“Asia’s Recent Fertility Decline and Prospects for Future Demographic Change”,Asia-Pacific Research Reports,No.1.

Susan Greenhalgh & Edwin A.Winkler(2005),Governing China’s Population,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蔡昉(2007):《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持续性的影响》,《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国人口出版社。

陈友华(2009):《二孩政策地区经验的普适性及其相关问题》,《人口与发展》第1期。

陈友华(1999):《中国生育政策调整问题研究》,《人口研究》第6期。

冯立天、马瀛通、冷眸(1999):《50年来中国生育政策演变之历史轨迹》,《人口与经济》第2期。

桂世勋(2005):《中国现行人口政策是否需要调整》,《社会观察》第5期。

郭震威、齐险峰(2008):《“四二一”家庭微观仿真模型在生育政策研究中的应用》,《人口研究》第3期。

郭志刚、刘金塘、宋健(2002):《现行生育政策与未来家庭结构》,《中国人口科学》第1期。

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课题组(2000):《中国未来人口发展与生育政策研究》,《人口研究》第3期。

何景熙(1985):《中印人口状况和人口政策的比较研究》,《南亚研究》第3期。

李建新(1996):《生育空间与生育政策挤压》,《人口学刊》第4期。

李建新(1996):《七、八十年代中国生育政策的演变及其思考》,《人口学刊》第1期。

李南、胡华清(1998):《基于随机方法的中国人口预测与规划》,《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第1期。

马小红、孙超(2011):《中国人口生育政策60年》,《北京社会科学》第2期。

乔晓春、任强(2006):《中国未来生育政策的选择》,《市场与人口分析》第3期。

宋健、李广元(1980):《人口发展问题的定量研究》,《经济研究》第2期。

宋健、李广元(1979):《人口控制问题》,《自然杂志》第9期。

宋健、于景元(1981):《人口系统的稳定性理论和临界妇女生育率》,《自动化学报》第1期。

孙艳颖(2006):《对我国未来“内生型”极低生育率水平的预警分析》,《西北人口》第3期。

王德文(2007):《人口低生育率阶段的劳动力供求变化与中国经济增长》,《中国人口科学》第1期。

王桂新(2006):《根据日本经验试探中国未来生育政策的抉择》,《市场与人口分析》第1期。

王金营(2006):《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口效果评估》,《中国人口科学》第5期。

邬沧萍、杜鹏(2007):《生育政策评估及建议》,《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国人口出版社。

徐天琪(1993):《人口政策概论》,杭州大学出版社。

杨菊华(2010):《生育政策、姊妹结构与教育福祉关系研究》,《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1期。

杨菊华(2006):《生育政策的地区差异与儿童性别比关系研究》,《人口研究》第3期。

杨书章、王广州(2006):《生育控制下的生育率下降与性别失衡》,《市场与人口分析》第4期。

张纯元(2000):《中国人口生育政策的演变历程》,《市场与人口分析》第1期。

张二力(2005):《从“五普”地市数据看生育政策对出生性别比和婴幼儿死亡率性别比的影响》,《人口研究》第1期。

周丽苹(2006):《关注生育政策与人口结构的联动效应》,《市场与人口分析》第1期。

周长洪、潘金洪(2010):《中国政策生育水平与实际生育水平的测算》,《中国人口科学》第4期。

陈友华、陆建新(2003):《中国生育率的地区差异及其政策选择》,《人口与经济》第4期。

顾宝昌(2007):《论社会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在我国生育率下降中的作用》,《中国人口科学》第2期。

郭志刚(2000):《从近年来的时期生育行为看终身生育水平》,《人口研究》第1期。

黄小燕、陈卫(1999):《中国生育率下降:世纪末的回顾》,《南方人口》第3期。

李建民(2004):《生育理性和生育决策与我国低生育率水平稳定机制的转变》,《人口研究》第1期。

梁中堂、谭克俭、景世民(2000):《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妇女生育水平变动研究》,《中国人口科学》第1期。

王金营、王志成、何云艳等(2005):《中国各地区妇女生育水平差异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南方人口》第2期。

徐莉(1994):《中国生育率的地区差异分析》,《人口与经济》第4期。

姚新武(1995):《中国生育数据集》,中国人口出版社。

于景元、袁建华(1996):《近年来中国妇女生育状况分析》,《1992年中国生育率抽样调查论文集》,中国人口出版社。

喻晓、姜全保(2010):《低生育水平下我国生育率转变影响机制的地区差异》,《南方人口》第2期。

袁建华、于弘文、李希如等(2003):《从生育水平估计未来人口预测》,《中国人口科学》第1期。

张为民(1997):《关于妇女生育水平的讨论》,《人口研究》第2期。

楚军红(2000):《我国农村生育率与出生性别比关系探讨》,《市场与人口分析》第6期。

高凌(1993):《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分析》,《人口研究》第1期。

顾宝昌、罗伊(1996):《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省和韩国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调的比较分析》,《人口研究》第5期。

陆杰华、王广州等(2012):《第九篇广东省出生性别比数据质量评估及动态监测研究》,《广东省“十二五”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4月。

刘爽(2009):《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人口学刊》第1期。

马赢通(2004):《重新认识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调与低生育水平的代价问题》,《中国人口科学》第1期。

马瀛通、冯立天、陈友华、冷眸(1998):《再论出生性别比若干问题》,《人口与经济》第5期。

乔晓春(1992):《对中国人口普查出生婴儿性别比的分析和思考》,《人口与经济》第2期。

乔晓春(2004):《性别偏好、性别选择和初生性别比》,《中国人口科学》第1期。

涂平(1993):《我国出生婴儿性别比问题探讨》,《人口研究》第1期。

王广州、傅崇辉(2009):《中国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孩次性别递进过程分析》,《人口学刊》第1期。

王广州(2010):《出生性别比变动的监测方法研究》,《中国人口科学》第4期。

王燕、黄玫(2004):《中国出生性别比异常的特征分析》,《人口研究》第6期。

杨书章、王广州(2006a):《孩次性别递进人口发展模型及孩次性别递进指标体系》,《中国人口科学》第2期。

杨书章、王广州(2006b):《生育控制下的生育率下降与出生性别比失衡》,《人口与市场分析》第4期。

杨书章、王广州(2006c):《孩次性别递进比研究》,《人口研究》第2期。

张丽萍(2006a):《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出生性别比问题研究》,《西北人口》第1期。

张丽萍(2006b):《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出生人口性别比与生育水平变化的历史回顾》,《人口与经济》第5期。

Zeng Yi,Tu Ping,GuBaochang,Xu Yi,Li Baohua,Li Yongping,“Causes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Recent Increase in the Reported Sex Ratio at Birth in Chin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Vol.19,No.2(Jun.,1993),283-302.

丁仁船、吴瑞君、钟勤华、杨汉彬(2007):《独生子女比例、婚育意愿变动对未来政策生育率的影响》,《南方人口》第3期。

风笑天(2006):《中国独生子女:规模、差异与评价》,《理论月刊》第4期。

郭震威、郭志刚、王广州(2005):《2003~2050年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老年夫妇人数变动预测》,《人口研究》第2期。

郭震威、齐险峰(2008):《“四二一”家庭微观仿真模型在生育政策研究中的应用》,《人口研究》第2期。

郭志刚(2001):《利用人口普查原始数据对独生子女信息的估计》,《市场与人口分析》第1期。

郭志刚、刘金塘、宋健(2002):《现行生育政策与未来家庭结构》,《中国人口科学》第1期。

李善同、高嘉陵(1999):《微观分析模拟模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

马瀛通、王彦祖、杨书章(1986):《递进人口发展模型的提出与总和递进指标体系的确立》,《人口与经济》第1、2期。

潘金洪、姜继红(2007):《江苏省独生子女数量测算及其风险分析》,《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期。

齐险峰、郭震威(2007):《“四二一”家庭微观仿真模型与应用》,《人口研究》第3期。

宋健(2006):《中国农村独生子女的数量与分布》,《中国人口科学》第4期。

王广州(2005):《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育龄妇女递进生育史研究》,《中国人口科学》第5期。

王广州(2009):《中国独生子女总量结构及未来发展趋势估计》,《人口研究》第1期。

王广州(2012):《“单独”育龄妇女总量、结构及发展趋势预测》,《中国人口科学》第3期。

王广州、郭志刚、郭震威(2008):《对伤残死亡独生子女母亲人数的初步测算》,《中国人口科学》第1期。

杨书章、郭震威(2000):《中国独生子女现状及对未来人口发展的影响》,《市场与人口分析》第4期。

杨书章、王广州(2007):《一种独生子女数量间接估计方法》,《中国人口科学》第4期。

杨耀臣(1999):《蒙特卡罗方法与人口仿真学》,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张二力、路磊(1993):《孩次—持续时间生育模型及其在人口预测中的应用》,人口发展前景与对策科学讨论会论文。

张汉湘、武家华、郭震威、吴士勇、郭志刚、王广州(2004):《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计划》,中国人口出版社。

曾毅等编著(2011):《人口分析方法与应用(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Evert VanImhoff,Anton Kuijsten,Pieter Hooimeijer,and Leo Van Wissen. 1995. Household Demography and Household Modeling,Plenum Press 1995:319-341.

Feeney,Griffith and Yu Jingyuan(1987). “Period Parity Progression Measures of Fertility in China”,Population Studies,41.

Feeney,Griffith(1985). “Parity Progression Projection. International Population Conference”,Florence 1985,vol.4.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Population.

Keilman,N. 1997. “Ex-post Errors in Official Population Forecasts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ournal of Official Statistics 13:245-277.

Keilman,N. 2001. “Uncertain Population Forecasts”,Nature 421(6846):490-491.

Lee,R.D.,and S.Tuljapurkar. 1994. “Stochastic Population Projec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Beyond High,Medium and Low”,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89(428):1175-1189.

Lee,R.D.,and T.Miller. 2001. “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Lee-Carter Method for Forecasting Mortality”,Demography 38(4):537-549.

Lutz,W.,S.Sanderson,and S.Scherbov. 2008. “The Coming Acceleration of Global Population Ageing”,Nature 451:716-719.

NiBhrolchain,Maire(1992). “Period paramount?A Critique of the Cohort Approach to Fertility”,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18:No.4,1992.

Siu-Man Ng(1992),Age-parity-duration-specific Measures of Fertility:Application to China. PhD. Dissertation. Dec. 1992.

风笑天,张青松(2002):《二十年城乡居民生育意愿变迁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第5期。

郭志刚(2011):《“六普”结果表明以往人口估计和预测严重失误》,《中国人口科学》第6期。

郭志刚(2004):《对中国1990年代生育水平的研究与讨论》,《人口研究》第2期。

王广州(2009):《人口普查的难题与创新》,《人口研究》第2期。

王广州(2012):《“单独”育龄妇女总量、结构及变动趋势研究》,《中国人口科学》第3期。

王广州、张丽萍(2012):《到底能生多少孩子——中国人政策生育潜力估计》,《社会学研究》第5期。

翟振武、陈卫(2007):《1990年代中国生育水平研究》,《人口研究》第1期。

曾毅(1995):《我国1991~1992年生育率是否大大低于替代水平?》,《人口研究》第3期。

Bongaarts,J. (1978). “A Framework for Analzing the Proximate Determinants of Fertility”,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4(1):105-32.

Keilman,N. 1997. “Ex-post Errors in Official Population Forecasts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Journal of Official Statistics 13:245-277.

Keilman,N. 2001. “Uncertain Population Forecasts”. Nature 421(6846):490-491.

Lee,R.D.,and S.Tuljapurkar. 1994. “Stochastic Population Projec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Beyond High,Medium and Low”.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89(428):1175-1189.

Lee,R.D.,and T.Miller. 2001. “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Lee-Carter Method for Forecasting Mortality”. Demography 38(4):537-549.

Lutz,W.,S.Sanderson,and S.Scherbov. 2008. “The Coming Acceleration of Global Population Ageing”. Nature 451:716-719.

Evert VanImhoff,Anton Kuijsten,Pieter Hooimeijer,and Leo Van Wissen. 1995. Household Demography and Household Modeling. Plenum Press 1995:319-341.

丁仁船、吴瑞君、钟勤华、杨汉彬(2007):《独生子女比例、婚育意愿变动对未来政策生育率的影响》,《南方人口》第3期。

方拴锋、经承学、王琳琳(2010):《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第10期。

风笑天(2006):《中国独生子女:规模、差异与评价》,《理论月刊》第4期。

风笑天(2008):《中国独生子女问题:一个多学科的分析框架》,《浙江学刊》第2期。

郭翠菊(2000):《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其矫治》,《教育科学》第4期。

郭震威、郭志刚、王广州(2005),《2003~2050年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老年夫妇人数变动预测》,《人口研究》第2期。

郭震威、齐险峰(2008):《“四二一”家庭微观仿真模型在生育政策研究中的应用》,《人口研究》第2期。

郭志刚:《利用人口普查原始数据对独生子女信息的估计》,《市场与人口分析》第1期。

郭志刚、刘金塘、宋健,《现行生育政策与未来家庭结构》,《中国人口科学》第1期。

姜全保、郭震威(2008):《独生子女家庭丧子概率的测算》,《中国人口科学》第6期。

李善同、高嘉陵(1999):《微观分析模拟模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马瀛通、王彦祖、杨书章(1986):《递进人口发展模型的提出与总和递进指标体系的确立》,《人口与经济》第1、2期。

潘金洪、姜继红(2007):《江苏省独生子女数量测算及其风险分析》,《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期。

齐险峰、郭震威(2007):《“四二一”家庭微观仿真模型与应用》,《人口研究》第3期。

宋健(2005):《中国的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户》,《人口研究》第2期。

宋健(2006):《中国农村独生子女的数量与分布》,《中国人口科学》第4期。

王广州(2005):《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育龄妇女递进生育史研究》,《中国人口科学》第5期。

王广州(2009):《中国独生子女总量结构及未来发展趋势估计》,《人口研究》第1期。

王广州、郭志刚、郭震威(2008):《对伤残死亡独生子女母亲人数的初步测算》,《中国人口科学》第1期。

王广州、张丽萍(2012):《到底能生多少孩子——中国人口政策生育潜力估计》,《社会学研究》第5期。

王广州(2012):《“单独”育龄妇女总量、结构及发展趋势预测》,《中国人口科学》第3期。

王广州(2011):《北京生育政策完善对出生人口规模产生影响的初步研究》,《北京社会科学》第3期。

肖富群、风笑天(2010):《我国独生子女研究30年:两种视角及其局限》,《中州学刊》第4期。

杨书章、郭震威(2000),《中国独生子女现状及对未来人口发展的影响》,《市场与人口分析》第4期。

杨书章、王广州(2007):《一种独生子女数量间接估计方法》,《中国人口科学》第4期。

杨耀臣(1999):《蒙特卡罗方法与人口仿真学》,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张二力、路磊(1993):《孩次—持续时间生育模型及其在人口预测中的应用》,人口发展前景与对策科学讨论会论文。

张汉湘、武家华、郭震威、吴士勇、郭志刚、王广州(2004):《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计划》,目标人测算课题研究报告,“中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课题组编,中国人口出版社。

周长洪(2005):《关于现行生育政策微调的思考——兼论“单独家庭二孩生育政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人口与经济》第2期。

周长洪(2009):《大量独生子女家庭将导致社会性养老困境》,《探索与争鸣》第7期。

曾毅等编著(2011):《人口分析方法与应用(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Evert VanImhoff,Anton Kuijsten,Pieter Hooimeijer,and Leo Van Wissen. 1995. Household Demography and Household Modeling. Plenum Press 1995:319-341.

Feeney,Griffith and Yu Jingyuan(1987). “Period Parity Progression Measures of Fertility inChina”. Population Studies,41,1987.

Feeney,Griffith(1985). Parity Progression Projection. International Population Conference,Florence 1985,vol.4.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Population,1985.

Keilman,N. 1997. “Ex-post Errors in Official Population Forecasts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Journal of Official Statistics 13:245-277.

Keilman,N. 2001. “Uncertain Population Forecasts”. Nature 421(6846):490-491.

Lee,R.D.,and S.Tuljapurkar. 1994. “Stochastic Population Projec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Beyond High,Medium and Low”.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89(428):1175-1189.

Lee,R.D.,and T.Miller. 2001. “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Lee-Carter Method for Forecasting Mortality”. Demography 38(4):537-549.

Lutz,W.,S.Sanderson,and S.Scherbov. 2008. “The Coming Acceleration of Global Population Ageing”. Nature 451:716-719.

NiBhrolchain,Maire(1992). “Period paramount?A Critique of the Cohort Approach to Fertility”.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18:No.4,1992.

Siu-Man Ng(1992),“Age-parity-duration-specific Measures of Fertility:Application toChina”. PhD. Dissertation. Dec. 1992.

陈友华,陆建新(2003):《中国生育率的地区差异及其政策选择》,《人口与经济》第4期。

李建新(2005):《转型期中国人口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乔晓春,任强(2006):《中国未来生育政策的选择》,《市场与人口分析》第3期。

王金营(2006):《再认识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市场与人口分析》第1期。

张勇(2006):《中国现行生育政策的形成及对其未来调整方向的思考》,《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周长洪(2005):《关于现行生育政策微调的思考》,《人口与经济》第2期。

刘爽(2009):《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种国际视角的分析》,《人口学刊》第1期。

陆杰华、王广州等(2012):《第九篇 广东省出生性别比数据质量评估及动态监测研究》,《广东省“十二五”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马瀛通、冯立天、陈友华(1997):《创立出生性别比新概念与构建马冯陈(MFC)数学模型》,《人口与经济》第5期。

乔晓春(2006):《关于出生性别比的统计推断问题》,《中国人口科学》第6期。

王广州(2006):《出生性别比问题监测、评估与抽样调查方法研究》,《人口与市场分析》增刊。

王广州(2010):《出生性别比变动的监测方法研究》,《中国人口科学》第4期。

王广州,傅崇辉(2009):《中国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孩次性别递进过程分析》,《人口学刊》第1期。

王广州、傅崇辉(2008):《展望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第9期。

王广州等(2008):《第三篇 深圳人口和计划生育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深圳人口与发展:挑战与对策》,中国人口出版社,2008。

杨书章、王广州(2006a):《孩次性别递进人口发展模型及孩次性别递进指标体系》,《中国人口科学》第2期。

杨书章、王广州(2006b):《生育控制下的生育率下降与出生性别比失衡》,《人口与市场分析》第4期。

杨书章、王广州(2006c):《孩次性别递进比研究》,《人口研究》第2期。

赵开斌(2007):《出生性别比的统计表征及控制》,《统计研究》第10期。

赵开斌、吕洪升(2008):《出生性别比的统计质量控制》,《巢湖学院学报》第3期。

简 介:本书以人口分析技术的核心内容生命表、总和生育率等人口测量方法为起点,全面系统介绍队列要素和孩次递进人口预测模型构建与应用细节。以实际研究问题和研究课题为案例,对人口预测的基础数据、预测模型、参数估计和误差来源等进行深入分析,使研究成果具有可重复和可检验的特征。书中将实际研究问题、真实研究案例、人口预测算法和独立知识产权...

作者: 王广州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

简 介: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若干重大政策的实施之年。“全面二孩”政策调整有何社会经济影响?户籍制度如何进一步改革?如何缩小收入差距和反贫困?怎样促进就业?社会保障如何改革与完善?这些都是举国关注的重大问题。本书紧紧围绕“共享”理念,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细致探讨当下中国民生领域的重点话题。书中作者长期从事人口、...

作者: 蔡昉 张车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1月

简 介:本书为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优秀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汇编,涵盖社会学、社会保障、社会工作三个专业。社会学专业硕士论文讨论的是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空间分化及女性对待同性恋态度的影响因素;社会保障专业硕士论文讨论的是生育政策调整对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影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社会化运营等;社会工作专业硕士论文研究的是流动儿童同...

作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4月

简 介:本书以人口分析技术的核心内容生命表、总和生育率等人口测量方法为起点,全面系统介绍队列要素和孩次递进人口预测模型构建与应用细节。以实际研究问题和研究课题为案例,对人口预测的基础数据、预测模型、参数估计和误差来源等进行深入分析,使研究成果具有可重复和可检验的特征。书中将实际研究问题、真实研究案例、人口预测算法和独立知识产权...

作者: 王广州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

简 介:本书对2014年陕西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移民搬迁、党风廉政建设、网络社会治理以及经济新常态下的陕西民生建设等多个领域进行了专题研究和深入探讨;透过对陕西改革发展进程的社会热点焦点事件,网络舆情的变化发展动态,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以及对宣传倡导传统文化的理解、评价与建议的调查,获取陕西公众对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