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3

引证文献

4 !

参考文献

83

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08~2009)图书

Annual report on China financial development

SSAPID:101-3088-6720-51
ISBN:978-7-5097-0834-7
DOI:
ISSN:

[内容简介] 由中国金融界最权威的研究部门的精英执笔,反映了最新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本书旨在对2007~2008年中国金融业各主要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系统、全面的描述,并对当年发生的主要金融事件进行评论,使我们更加深入、全面地把握处于剧烈变动中的中国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全貌。

相关信息

丛书名:金融蓝皮书
编 辑:恽薇;王玉水;高雁;张景增;于渝生;王莉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8 财政、金融

 前言

 宏观经济分析

  经济增长

  投资

  消费

  物价

   一 物价变化的总体情况

   二 消费者价格指数

   三 房地产价格的变化

  居民部门

   一 收入

   二 就业

   三 恩格尔系数

   四 社会保障

   五 居民储蓄

  企业部门

  对外部门

  政府收支及财政政策

   一 基本情况

    (一)2007年中央和地方政府预算执行情况

    (二)2008年中央和地方政府预算执行情况

   二 2008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运行情况

   三 近五年的政府财政指标变化趋势

   四 展望2009年

 金融运行分析

  金融发展与货币政策操作

   一 货币政策的实体经济背景

   二 货币政策的金融环境

    (一)货币供应量M1的增长率大幅下降,M2增长率较为平稳

    (二)基础货币总量增长率已下降,基础货币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三)信贷增长率明显上升,居民户贷款远远高于工商业贷款增长率,贷款利率逐步上升

     1.信贷总量

     2.贷款结构

     3.贷款利率

    (四)金融机构存款保持合适的增长率,但居民储蓄存款净额下降,财政存款大幅上升

    (五)货币市场交易继续大幅增加,各个子市场得到了更加均衡化的发展,市场利率波动较大

    (六)股票市场经历了大涨大跌的牛熊转换,融资结构明显变化

    (七)人民币汇率先扬后抑,外汇储备仍快速增长,但增幅已持续大幅回落

   三 货币政策操作

    (一)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从冲销流动性转变为保障流动性供给

    (二)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依旧是央行流动性管理的最重要工具,也经历了从冻结流动性到保障流动性供给的转变

    (三)2007年6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2008年第四季度利率政策逆转

    (四)信贷政策的转变

    (五)人民币汇率灵活性有所增强,升值态势暂时终结

  金融部门:银行业

   一 银行业运行概述

    (一)存款

    (二)贷款

    (三)资产质量

    (四)流动性

   二 银行业整体发展趋势

    (一)零售银行建设

    (二)综合化经营

    (三)国际化经营

   三 银行业改革与发展

    (一)中国农业银行

    (二)国家开发银行

    (三)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四)农村金融机构

   四 主要商业银行经营状况

    (一)负债业务

    (二)资产业务

    (三)中间业务

    (四)赢利状况

    (五)风险抵补

   五 银行业对外开放

  金融部门:保险业

   一 保险市场发展概况和特点

    (一)保险市场发展环境复杂多变,宏观调控政策变化明显

    (二)保险业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三)人均保费和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大幅度上升

    (四)保险公司总资产突破3万亿元

    (五)保险市场主体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不断增加

    (六)保险资金运用日趋活跃

    (七)保险中介市场发展迅速

    (八)寿险公司业务增长速度提高,非寿险公司业务增长速度减缓

    (九)银行保险业务继续快速增长,投连险比重迅速上升

    (十)保险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十一)市场竞争加剧,市场结构优化

    (十二)保险市场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公司上市取得重大突破

    (十三)保险监管体系不断完善

    (十四)保险市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明显上升

   二 保险市场运行状况

    (一)非寿险公司业务

    (二)寿险公司业务

    (三)保险中介市场*

    (四)保险监管理念和目标

   三 2009年保险市场展望

    (一)面临的挑战

    (二)难得的机遇

    (三)发展前景

  金融市场:货币市场

   一 货币市场发展:交易量及结构的变化

    (一)货币市场交易概貌

    (二)债券回购市场

    (三)同业拆借市场

    (四)票据市场

   二 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动

    (一)货币市场利率波动的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环境

    (二)货币市场利率的总体状况及期限结构

    (三)SHIBOR与回购定盘利率

    (四)票据市场利率

   三 货币市场资金流动

   四 货币市场制度建设

    (一)同业拆借市场

    (二)短期债券及债券回购市场

  金融市场:股票市场

   一 2007年中国A股市场走势特点

   二 2007年A股市场发展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A股的股价和市盈率偏高

    (二)新股发行对市场波动影响增大

    (三)A股与H股是否应当实现“联动”

    (四)行政性窗口指导

   三 2008年A股市场运行的基本特点

    (一)股指大幅下调并于年末企稳

    (二)A股市场的走势受到欧美股市的明显影响

    (三)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四)市场平均市盈率下探至历史低点

    (五)投资者信心保持稳定

   四 2008年A股市场急速走低的成因

   五 2009年中国A股市场走势展望

    (一)宏观经济因素

    (二)资金面因素

    (三)政策因素

    (四)2008年A股市场的可能走势

  金融市场:债券市场

   一 中国债券发行市场的主要特点*

    (一)债券发行的规模与品种结构

    (二)债券发行的期限结构

    (三)中国债券存量的市场分布

    (四)中国债券存量的品种结构

    (五)债券存量的期限分布

   二 交易规模与流动性变化

    (一)交易类型与市场分布

    (二)流动性分析

   三 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投资者结构

    (一)投资者的数量分布

    (二)持仓结构

    (三)现券交易布局*

    (四)现券交易净额

    (五)债券承销实际认购量*

    (六)持仓量增减变化

    (七)特征总体描述

   四 利率互换市场的发展

   五 债券利率的期限结构变化

   六 2009年:债券平衡市

  金融市场:银行理财产品市场

   一 银行理财产品总体表现

    (一)2008年评价产品特点

     1.产品数量与类型:普通类产品主导*

     2.发行主体:中资银行多发普通类产品,外资仍以结构类产品见长

     3.币种和期限:澳元产品荣登“新宠”,短期产品备受青睐

     4.投资价值:板块轮动

    (二)2008年到期产品的特点

     1.收益水平:高于基准利率、CPI涨幅和股票市场的表现

     2.零/负收益盘点:股票类人民币产品主导

   二 基础资产分析

    (一)信用类产品:信贷资产类依旧主导,银行承兑汇票类成新生主力

     1.收益—风险分布特点

     2.发行主体分布特点

     3.信贷资产行业结构

    (二)利率类产品:短期化趋势明显,降息影响收益

     1.收益-风险分布特点

     2.发行主体分布特点

     3.投资币种分布特点

    (三)汇率类产品:产品数量萎缩,保息条款平添一抹亮色

     1.收益—风险分布特点

     2.发行主体分布特点

     3.投资币种分布特点

     4.委托期限分布特点

    (四)商品类产品:数量剧减,设计水平有所改进

     1.收益—风险分布特点

     2.发行主体分布特点

     3.投资币种分布特点

     4.委托期限分布特点

    (五)股票类产品:外资银行主导,中资银行为辅

     1.收益—风险分布特点

     2.发行主体分布特点

     3.投资币种分布特点

     4.委托期限分布特点

    (六)混合类产品

   三 总结与展望

    (一)2008年理财产品市场总结

    (二)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未来展望

  金融市场:期货市场

   一 期货交易大幅度增长

   二 2008年商品期货价格走势

    (一)金属期货价格上半年先扬后抑,下半年加速下跌

    (二)农产品期货价格总体呈前高后低、年末反弹走势,波动幅度明显小于金属期货,主要农产品期货品种走势有所分化

    (三)能源化工期货价格追随国际原油走势,尽管局部有所偏离,但总体呈上半年快速上涨,下半年加速下跌格局

   三 期货市场风险控制体系经受住了严峻考验

   四 股指期货筹备工作稳步进行

    (一)开展股指期货交易的背景

    (二)股指期货的产品设计

    (三)中国金融期货市场的制度创新

    (四)股指期货的规则体系

    (五)股指期货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作用

   五 期货公司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期货公司资本实力得到明显提高

    (三)2008年期货公司赢利有所下降,业绩分化加剧

   六 期货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

  国际收支与外汇储备

   一 经常项目变动情况

    (一)货物贸易

    (二)服务贸易

    (三)收益

    (四)经常转移

   二 资本和金融项目变动情况

    (一)直接投资

     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2.外国来华直接投资

    (二)证券投资

    (三)其他投资

    (四)外债

    (五)储备资产与误差遗漏项

  中国金融法治建设

   一 继续推进金融法律制度建设,完善金融监管法规体系

    (一)集中清理已有金融法规

    (二)适应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加快金融法律法规的立法步伐

   二 加强金融监管执法,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三 完善金融司法,推进法治建设

   四 积极采取政策措施,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

   五 调整金融政策,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六 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金融法治建设前瞻

  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地区金融生态

   一 经济衰退可能导致严重的地区金融风险

    (一)经济衰退直接引发地区金融风险

    (二)新增信贷剧增蕴含潜在金融风险

    (三)经济模式偏差加剧系统性金融风险

   二 体制矛盾可能造成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恶化

    (一)经济衰退下的地方政府行为及其对金融资源配置的影响

    (二)财税体制引发的中央地方矛盾及其对金融体系的溢出效应

   三 政策建议

    (一)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二)推进地方财税体制改革

    (三)完善地方政府融资机制

    (四)改善中小企业生存环境

  国际金融形势分析

   一 全球经济形势概括

    (一)全球经济增长受到危机重创

    (二)全球贸易与储蓄投资

   二 主要经济体的金融与经济发展

    (一)美国经济金融形势

    (二)欧元区经济金融形势

    (三)日本经济金融形势

   三 主要货币汇率变化

    (一)美元汇率

    (二)欧元汇率

    (三)日元汇率

   四 国际资本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

    (一)主要经济体的国际投资情况

     1.美国的国际投资情况

     2.欧元区的国际投资情况

     3.日本的国际投资情况

    (二)国际证券投资

     1.国际债券情况

     2.国际股票情况

    (三)金融衍生品市场

   五 原油和黄金市场

    (一)国际原油市场

    (二)国际黄金市场

 专题报告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缺陷及改革建议

   一

   二

   三

    (一)多元货币体系下,关键货币之间的汇率应当稳定

    (二)非储备货币和储备货币之间也应建立稳定的汇率关系

    (三)国际收支出现根本性不平衡,当事国必须共同承担调整责任

  金融危机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一 金融危机不会严重加剧外部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责难

   二 金融危机不会根本威胁中国外汇储备的安全

   三 中国不宜采用人民币大幅贬值来摆脱当前经济紧缩

  衍生品市场与全球金融危机

   一 全球衍生品市场发展的特点

    (一)场外和场内衍生品市场的规模

    (二)各类衍生品的规模

    (三)场外信用衍生品的膨胀

   二 美国衍生品市场监管体制的演变

   三 反思场外信用衍生品市场

    (一)场外信用衍生品市场的透明度缺乏使得系统性风险不易察觉

    (二)场外信用衍生品市场集中度过高造成信用风险没有被很好地分散

    (三)场外衍生品市场缺少一个中央交易平台造成风险可以不断积累

    (四)场外信用衍生产品的表外处理使得参与机构和监管者都无法意识到风险的累积

    (五)信用衍生品放任了部分机构的道德风险

    (六)盲目强调“市场纪律”的监管理念存在弊病

  商品投机的新近讨论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 导言

   二 衍生市场商品投机与商品价格的关联

   三 抑制商品投机的可行性

   四 中国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运用外汇储备支持地方政府扩大内需的思考

   一 我国经济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

   二 危机时期可用外汇储备支持地方政府扩大内需

   三 通过地方政府账户运用外汇储备扩大内需方案的意义

   四 应该加以注意的问题

  小额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一 小额金融及其发展趋势

    (一)小额金融的服务对象

    (二)小额金融的内容

   二 小额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国际现状

   三 影响小额金融机构可持续性的因素分析

    (一)经营收入

    (二)营业成本

    (三)信用风险成本

    (四)融资结构与成本

   四 结论

    (一)在提高收入方面,贷款定价是最为核心的问题

    (二)降低成本

  信息不对称与小额贷款创新:一个综述

   一 信息不对称与信贷配给

    (一)逆向选择效应

    (二)道德风险

   二 分组借贷

    (一)分组信贷与逆向选择

    (二)分组信贷与道德风险

    (三)分组借贷方法的局限

   三 基于动态激励的个人信贷

    (一)停止贷款威胁

    (二)渐进式贷款

    (三)弹性贷款机制

    (四)竞争与动态激励

   四 其他一些创新

    (一)补充抵押机制

    (二)外部风险分担机制的引入

   五 结语

  中国银行体系中资金过剩的效应分析

   一 资金过剩对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效应分析

   二 资金过剩对提高存贷款利率的效应分析

   三 资金过剩对价格上涨的效应分析

  商业银行与商户扣率定价机制研究

   一 银行卡产业中的利益博弈关系

   二 如何看待商业银行与商户的扣率定价之争

   三 完善银行与商户扣率定价机制的建议

  从功能监管到目标监管:监管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

   一 以机构为基础的功能监管

   二 纯粹的功能监管

   三 单一监管者

   四 目标监管

   五 简评

  股权分置改革绩效评价:对大股东行为模式影响的分析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理论模型

    (一)文献回顾

    (二)理论模型

   三 实证检验

    (一)模型设定及分析方法

    (二)数据说明及描述性统计

    (三)回归结果及分析

    (四)稳健性检验

   四 初步结论及说明

  有效抑制转轨时期的金融腐败

   一 我国已基本建立了全方位的金融反腐败机制

   二 金融反腐败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

    (一)金融立法不足

    (二)金融活动的社会、市场环境存在严重缺陷

   三 经济转轨时期应更积极地发挥纪检、监察的作用

   四 结语:金融危机时期反腐败要做好防大案要案的准备

  2008年房地产市场:分析及建议

   一 房地产市场开始步入调整期

   二 房地产市场调整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一)房价上涨过快的不可持续性

    (二)土地财政的不可持续性

    (三)企业盲目扩张的不可持续性

   三 对政府调控政策的评价及改进建议

    (一)审慎地分析市场变化为科学决策奠定基础

    (二)政府“救市”的政策目标要明确

    (三)政府“救市”的方式与举措

 法律声明

本书概括2007~2008年中国货币金融运行特点,分析中国经济金融实践的精彩之处,描述货币金融改革的路径走向,评说两年间金融市场上行下落的走势成因和政策选择,揭示一系列最新变化的内在机理,探索中国货币金融的进一步发展趋势。

1.BIS,2007,Financial Investors and Commodity Markets. BIS Quarterly Review(March).

2.Beenen,J.,2005,Commodities As a Strategic Investment for PGGM. Michael Lewis (ed),An Investor Guide to Commodities,Deutsche Bank.

3.Daniel,A.,2001,Hedging Government Oil Price Risk. IMF,Working Paper 01/185.

4.Holmes,D.,2006,A Financial Feast:A-la-carte Commodity Investing. Alchemy,Issue 43,The London Bullion Market Association.

5.IMF,2005,World Economic Outlook(April).

6.IMF,2008,Food and Fuel Prices—Recent Developments,Macroeconomic Impact,and Policy Responses.

7.Interagency Task Force on Commodity Markets,2008,Interim Report on Crude Oil.

8.Kolb,R.,1997,Understanding Futures Markets. Fifth edition,Blackwell Publishers,Oxford.

9.Stevans,K. and N. Sessions,2008,Speculation,Futures Prices,and the U.S. Real Price of Crude Oil. SSRN-1154686.

10.Tchilinguirian,H.,2003,Stock and Oil Market. IEA Working Paper.

1.王松奇:《中国反危机政策的再建议》,《金融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内部资料)2009年第2期。

2.李扬:《改革货币政策范式,中国可能作出世界性贡献》,2009年2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3.〔美〕辜朝明:《大衰退——如何在金融危机中幸存和发展》,东方出版社,2008。

1.Armendáriz de Aghion,Beatriz,and Jonathan Murdoch,2003a,Microfinance:Where Do We Stand?,in Charles Goodhart (ed.),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Explaining the Links, London:Macmillan/Palgrave.

2.Armendáriz de Aghion,and Jonathan Murdoch,2007,The Economics of Microfinance. MIT Press.

3.Banerjee,Abhijit,2001,The Uses of Economic Theory:Against a Purely Posit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oretical Results,Unpublished Manuscript.

4.Charitonenko,Stephanie,2003,Commercialization of Microfinance——The Philippines,Asian Development Bank.

5.Charitonenko,Stephanie,and De Silva,Dulan,2002,Commercialization of Microfinance——Sri Lanka,Asian Development Bank.

6.Fernando,Nimal A.,2003,Mibanco,Peru:Profitable Microfinance Outreach with Lessons for Asia,Asian Development Bank.

7.Hardy,Daniel C.,Paul Holden,and Vassili Prokopenko,2002,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 and Public Policy,IMF Working Paper No.159.

8.Honohan,Patrick,2004 (a),Measuring Microfinance Access:Building on Existing Cross-Country Data,prepared for the UNDP,World Bank and IMF Workshop,Washington,DC,October 26,2004.

9.Adrian Gonzalez,2007,Sourse of Revenue and Assets allocation of MFI,Microfinancing Bulletin,Wshington D.C.

10.Mario La Toerre,and Gianfranco A.Vento,2006,Microfinance,Palgrave,Macmillan,N.Y.

11.Karlan,D.(2005). “Using Experimental Economics to Measure Social Capital and Predict Real Financial Decision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 95(5),pp.1688-1699.

12.Karlan,D.(2005). Social Connections and Group Banking. Yale University Economic Growth Center Discussion Paper 913.

1.Aghion,Beatriz and Jonathan Morduch (2005),The Economics of Microfinance. Cambridge,MA,MIT Press.

2.Banerjee,Abhijit and Esther Duflo (2004),Do Firms Want to Borrow More?Testing Credit Constraints Using a Directed Lending Program. M.I.T. Working Paper.

3.Christen,Robert Peck (1997),Banking Services for the Poor:Managing for Financial Success. ACCION International.

4.Dehejia,Rajeev,Montgomery and Morduch (2005),Do Interest Rates Matter?Credit Demand in the Dhaka Slums. Working Paper.

5.Emran,Shahe and Stiglitz (2006),Microfinance and Missing Markets. Working Paper. July.

6.Karlan,Dean and Jonathan Zinman (2007),Expanding Credit Access:Using Randomized Supply Decisions to Estimate the Impacts. Working Paper. June.

7.Kashyap,Anil (1995),“Sticky Prices:New Evidence from Retail Catalog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0(1):245-274.

8.Madrian,Brigette and Dennis Shea (2001),“The Power of Suggestion:Inertia in 401(k) Participation and Savings Behavior”,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6(4):1149-1188.

9.Menon,Nidhiya (2003),Consumption Smoothing in Micro-Credit Programs. Working Paper.

10.Porteous,David (2003),“Is Cinderella Finally Coming to the Ball:SA Microfinance in broad perspective”,Micro Finance Regulatory Council working paper.

11.Robinson,Marguerite (2001),The Microfinance Revolution:Sustainable Finance for the Poor. Washington,DC,IBRD/The World Bank.

12.Rosenberg,Richard (2002),Microcredit Interest Rates. CGAP Occasional Paper(1) November.

13.Udry,Christopher and Santosh Anagol (2006),“The Return to Capital in Ghana”,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6(2):388-393. May.

14.IMF(2005),Microfinance:A View from the Fund,Washington,DC,IMF,

15.Wright,Graham. 1999,“The Impact of Micro Finance Services:Increasing Income or Reducing Poverty?” Journal of Small Enterprise Development, Vol.10.

16.Wright,Graham. n.d.,“Optimising Systems for Clients and the Institution”,Microfinance Systems:Designing Quality Financial Services for the Poor. University Press and Zed Books,

17.Zaman,Hassan. 1998,Who Benefits and to What Extent?An Evaluation of BRAC’s Microcredit Program. D.Phil.,Economics,University of Sussex.

18.Zaman,Hassan. 1999,Assessing the Impact of Micro-credit on Poverty and Vulnerability in Bangladesh (July).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2145,The World Bank. Washington,D.C.:The World Bank.

1.王国刚:《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热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唐双宁:《关于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初步思考》,《经济研究》2007年第9期。

3.余永定:《理解流动性过剩》,《国际经济评论》2007年第7~8期。

4.彭兴韵:《流动性、流动性过剩与货币政策》,《经济研究》2007年第11期。

5.Rasmus Rufer and Vivio Stracca :What is Global Excess Liquidity,and Does it Matter?ECB. Working Paper Series,No.696.Nov.2006.

6.Thorsten Polleit and Dieter Gerdesmeier:Measures of Excess Liqiudity. ECB Working Paper Series,August.2006.

1.孙晔、张楚编著《美国电子商务法》,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

2.刘颖:《大额电子支付的法律基础》,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

3.〔美〕罗纳德·A.安德森:《商法与法律环境》,韩健、卢凤英、逯庆林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万以娴:《论电子商务之法律问题——以网络交易为中心》,法律出版社,2001。

5.刘满达:《电子交易法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6.〔美〕马丁·迈耶:《大银行家》,海南出版社,2000。

7.〔美〕马丁·迈耶:《货币市场》,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0。

8.〔美〕莉莎·布鲁姆、杰里·马卡姆:《银行金融服务业务的管制》,法律出版社,2006。

9.曹红辉:《中国电子支付发展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10.纽约联邦储备委员会1990~2008年支付清算研究报告。

11.E.P.Ellinger,Eva Lomnicka,and Richard Hooley,Ellinger’s Modern Banking Law,Fourth Ed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2.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1990~2006年各期研究报告。

14.Cooper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of South Korea and the Payment Card Industry.2007.

1.曹红辉:《中国资本市场效率研究》,经济出版社,2002。

2.丁守海:《股权分置改革效应的实证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第1期。

3.唐宗明、蒋位:《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害度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2第4期。

4.徐信忠、黄张凯、刘寅、薛彤:《大宗股权定价的实证检验》,《经济研究》2006第1期。

5.Alexander Dyck,Luigi Zingales,2004,“Private Benefits of Control: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The Journal of Finance,Vol.LIX,No.2.

6.Amy Dittmara,Mahrt-Smith,2007,“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the Value of Cash holding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83.

7.Clifford G. Holderness,2003,“A Survey of Blockholders and Corporate Control”,FRBNY Economic Policy Review.

8.Harold Demsetz;Kenneth Lehn,1985,“The Structure of Corporate Ownership:Causes and Consequences”,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3,No.6.

9.James S. Ang,Rebel A. Cole,James Wuh Lin,2000,“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55,No.1.

10.Jeffrey Zwiebel,1995. “Block Investment and Partial Benefits of Corporate Control”,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62,No.2.

11.Kee-Hong Bae;Jun-Koo Kang;Jin-Mo Kim,2002,“Tunneling or Value Added?Evidence from Mergers by Korean Business Groups”,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57,No.6.

12.Michael J.Barclar,Clifford G.Holderness,1989,“Private Benefits from Control of Public Corporation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5.

13.Morten Bennedsen,Daniel Wolfenzon,2000,“The Balance of Power in Close Corporation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58.

14.Rafael La Porta;Florencio Lopez-de-Silanes;Andrei Shleifer;Robert Vishny,2002,“Investor Protection and Corporate Valuation”,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57,No.3.

15.Simon Johnson,Rafael La Porta,Florencio Lopez-de-Silanes,Andrei Shleifer,2000,“Tunneling”,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90,No.2.

16.Stephen D.Prowse,1992,“The Structure of Corporate Ownership in Japan”,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47,No.3.

1.《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经济景气月报》各期。

2.中国人民银行:《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3.Luci Ellis,The Housing Market Meltdown:Why Did It Happened in the United States? BIS Working Papaers,No.259.

4.Joint Center for Housing Studies,Harvard University,Housing Fin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U.S Housing Finance System,July 2002.

5.Atsushi Maki,“Liquidity Constraints:A Cross-Section Analysis of the Housing Purchase Behavior of Japanese Househoulds”,Review of the Economic Statistics,Vol.75.1993.

简 介:本书是200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研究项目《分离生产性投资与消费性投资,走出资金流动性困境》(批文号08AJY006)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走出资金流动性过剩困境》的最终成果。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总论、分论和专论。其中,总论部分是本项目研究的总报告,较为系统地分析了银行体系内资金过剩的界定、成因、效应和对策;分论部...

作者: 王国刚 蔡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11月

简 介: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主编,汇集全国金融业30多位专家的文章,针对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国内金融监管领域的问题及各国的应对措施,指出中国金融监管领域改革的若干建议及思考。书中所论及的重大前沿理论问题, 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中的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显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并引导和启发国内学术...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3月

简 介:本书是200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研究项目《分离生产性投资与消费性投资,走出资金流动性困境》(批文号08AJY006)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走出资金流动性过剩困境》的最终成果。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总论、分论和专论。其中,总论部分是本项目研究的总报告,较为系统地分析了银行体系内资金过剩的界定、成因、效应和对策;分论部...

作者: 王国刚 蔡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11月

简 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组织编写的《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0)》,概括和分析了2009年中国金融发展和运行中的各方面情况,研讨和评论了2009年发生的主要金融事件。本书由业内专家和青年精英联合编著,有利于读者了解掌握2009年中国的金融状况,把握2010年中国金融的走势。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