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生育政策论争图书
The Debate on China's Population Policy in the 21st Century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梳理了2000年以来特别是近两年来学者们关于我国当前生育政策的评估和讨论,反映并记录了我国学者在这项重大人口政策问题上的思考和观点,较为系统、全面地梳理了有关我国近几年来有关人口生育政策方面研究的学术成就。
人口发展态势
新时期的中国人口态势
一 关于人口增长
二 生育水平
三 生育行为
四 人口老龄化
五 出生性别比
六 城市体系
从政策生育率看中国生育政策的多样性
一 前言
二 “政策生育率”的引入以及有关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三 三个经济带的划分及其地区和人口的分布
四 按地区平均政策生育率分类的统计分析
1.不同政策生育率的地区分布
2.不同政策生育率的人口分布
3.不同政策生育率地区在各经济地带的人口分布
4.按政策生育率划分的地区级地理分布
五 按实际执行的生育政策在各经济带的人口分布
六 按执行现行生育政策的生育结果划分的人口分布
七 政策生育率的平均值
八 结语
21世纪中国人口负增长惯性初探
一 引言
二 人口的内在(真正)增长率
三 中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与内在增长率
四 21世纪中国的人口负增长惯性
五 结语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人口形势与严峻挑战
(一)人口发展的成就与经验
(二)人口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1.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2.人口素质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
3.人口结构性矛盾对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影响日益显现
4.人口调控和管理难度不断加大,低生育水平面临反弹风险
二 战略思路和目标
(一)战略思路
(二)战略意义
(三)战略目标
三 战略措施和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实现人口发展目标
(二)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优先开发人力资源
(三)着力解决人口结构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
(四)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引导人口有序迁移和合理分布
(五)加强人口发展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六)切实加强对人口发展事业的领导
中国的低生育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一 低生育水平的分类
二 划分不同低生育率口径的意义
三 对近年生育率估计的简要评论
四 中国低生育水平的影响因素
五 人口流动对近年生育率降低的影响
六 结语
人口生育政策评估
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口政策的回顾与再评价*
一 20世纪50~60年代中国人口政策的演变
二 50年代人口政策评价
1.人口政策与人口增长
2.“错批1人与误增3亿”
三 20世纪50年代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口效果评估
一 基础数据估计:1971年底分城乡、分性别、分年龄人口
二 1972~2002年各假设方案的模拟
(一)方案设计
1.总和生育率方案
2.城镇化发展方案
3.死亡水平假设方案
(二)生育、寿命、城镇化方案匹配的选择
三 生育政策实施的人口效果分析
(一)总和生育率的下降
(二)人口自然变动与人口转变
1.出生率变动
2.死亡率变动
3.自然增长率变动
4.生育控制政策促进了人口转变
(三)人口规模效果分析
1.总人口规模效果
2.结构性人口规模效果
(四)人口的年龄构成及劳动负担
1.生育政策的实施使人口年龄结构由年轻型转向成年型乃至老年型
2.生育政策的持续作用减轻了劳动负担
从“五普”地市数据看生育政策对出生性别比和婴幼儿死亡率性别比的影响
一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二 “地市”的出生性别比
三 女性婴、幼儿死亡率偏高比例
四 按执行不同生育政策的人口划区时的出生性别比和婴儿死亡率性别比
二孩生育政策地区的实践及启示
背景
从甘肃酒泉的农村“二孩”实践看生育政策的作用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欠发达省份中的发达地区——甘肃酒泉的基本情况及其政策演变
三 人口自然增长、生育水平与出生性别比
四 思考与讨论
山西翼城“晚婚晚育加间隔”二孩生育政策试点实践的启示
一 翼城县的试点生育政策取得了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
二 试点政策产生了有利的社会影响
三 翼城县试点生育政策带来的进一步思考
1.生育政策的组织、实施,不仅要关注效果,也要重视制定和实施环节
2.生育政策对于人们的行为有引导、约束和调控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
3.翼城县的试点具有“人为”色彩,已经错失推广时机,但仍有政策启示意义
从承德地区看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机制
一 调查中我们获得的主要结论
二 二孩政策地区低生育水平的形成机制
三 思考与建议
1.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的法律约束性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作用
2.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中的服务机制
3.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通过新农村建设加速农村的社会进步
4.健全涵盖全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制度
从湖北恩施看生育政策与生育水平关系
一 二孩生育政策出台的背景与实施效果
二 恩施低生育机制的分析
1.二孩生育政策的制度效应
(1)二孩生育政策的积极效应
(2)相关制度和措施的保证
2.适宜的社会文化氛围
三 恩施计划生育实践给我们的启示
1.生育政策与生育水平存在复杂的相关关系
2.二孩生育政策有利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3.低生育水平的出现与计生工作的好坏密切相关
4.人口政策需要适时调整
主持人评论
人口生育政策反思
现行生育政策研究
一 “晚、稀、少、好”四字方针
二 在特殊环境和氛围中,产生了“只生一个”的生育政策
1.为争取提前实现“五五”规划,提出“只生一个”
2.争取2000年人口增长为零,提倡“只生一个”
3.为把世纪末人口控制在12亿,提倡“只生一个”
三 为了纠正农村“一胎化”的偏差,中央提出现行生育政策
四 现行生育政策产生后较长一段时期,实际执行的仍是“一胎化”
五 为纠正政策误区,中央再次阐述“现行生育政策”
六 针对要求回到“一胎化”的观点,中央提出稳定现行生育政策
七 现行生育政策的功过得失
关于生育政策调整的若干问题*
一 允许生两个,就会生三个?
二 就业压力与生育政策调整
三 总人口和出生人口规模与生育政策调整
四 独生子女规模与生育政策调整
五 政策生育率、实际生育率与生育政策调整
六 人口预测与生育政策调整
七 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八 生育政策调整与计生部门职能转变
九 他山之石
1.越南的现实
2.海外华人的现状
关于调整我国现行生育政策的思考*
一 适时调整我国现行生育政策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在宏观上减缓未来人口老龄化和老年抚养比的严重程度
(二)有利于在微观上增强未来家庭养老的功能
(三)有利于未来广大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四)有利于抑制未来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的态势
二 在2015年后调整现行生育政策较为合适
三 釆取“双轨制”平稳调整现行生育政策的设想
关于现行生育政策微调的思考*
一 现行生育政策微调的必要性
二 现行生育政策微调方案、后果与可行性
中国人口数量问题的“建构与误导”
引言
一 人口数量危机与人口数量问题化
二 人口数量问题的持续“建构”
1.我国人口数量之谜
2.人口净增规模之“建构”
3.“生育水平不稳定论”之夸大
4.“名人富人超生”等事件之误导
三 当前人口数量问题认识范式的症结及后果
结语
未来中国人口生育政策选择
关于调整我国生育政策的建议
关于调整我国生育政策的再建议
调整生育政策不容迟缓
允许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不会造成人口失控
几点建议
七年之旅——中国生育政策研究(2001~2008)
中国未来生育政策的选择*
一 对计划生育认识的转变
二 对“低生育水平”的判断
三 国外的经验和教训
四 生育率调整和不调整的结果比较
五 政策涵义和建议
试论二孩晚育政策软着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 关于中国未来生育政策研究的简要回顾
二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与不同预测方案的参数估计
三 不同预测方案下人口增长、老龄化、劳动力资源及退休金缺口的对比分析
1.总人口变化趋势的预测
2.不同预测方案下的老年人口比例与独居老人比例
3.对老年抚养比与总扶养比变化趋势的预测
4.不同预测方案下的劳动力资源状况
5.不同预测方案下的退休金缺口
四 不同预测方案下的人口出生性别比
五 经济社会成本及国际竞争地位利弊得失分析
六 政策建议及其可行性讨论
1.7~8年左右平稳过渡
2.2012~2015年前后城乡普遍允许生育二孩,并继续大力推行鼓励自愿晚育一孩、间隔二孩的政策
中国未来生育政策的抉择
引言
非大智慧大勇气不可为:论我国生育政策的抉择
关注生育政策与人口结构的联动效应
根据日本经验试探中国未来生育政策的抉择
一 日本的人口政策及生育变动的经验
1.日本的人口转变及生育率变动趋势
2.日本生育率变动的要因及经验
二 中国生育率的变动及其与日本的比较
1.中国的人口转变及生育变动趋势
2.中日两国人口转变及生育变动的比较
三 日本经验对中国未来生育政策抉择的几点启示
回归温和,温和回归
一 1980年以来中国“激进”的计划生育是必需的、成功的
二 应当重视数量目标的结构代价,设计让计划生育向温和政策回归、温和地回归
从生育政策的地区差异看未来中国生育
政策的走向
一 现行生育政策的地区差异及其人口和社会后果
二 总和生育率的不确定对未来生育政策的走向提出挑战
三 对未来政策的几点初步设想
再认识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
一 对生育水平与生育意愿的基本认识
1.当生育意愿低于更替水平时,未来人口问题将更加棘手
2.当生育意愿高于或等于更替水平时,适当调整并严格执行生育政策,可以使我国人口在较适当的时机实现稳定持续发展
二 保持低生育水平的弊端和生育政策调整的最佳时期
主持人评论
大国人口实力比较下的人口战略选择
一 研究背景
二 人口学的研究视角
三 大国未来人口实力的变化趋势
1.人口数量变化趋势
2.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
3.劳动力人口规模变化
4.劳动力资源结构变化的比较
四 大国软硬实力较量背后的人口要素
1.与大国硬实力相关的人口要素比较
2.与大国软实力相关的人口要素比较
五 人口发展的战略选择
编者的话
Bongaarts,John,“Fertility and Reproductive Preferences in Post-Transitional Societies”,
鲍思顿、顾宝昌、罗华:《生育与死亡转变对人口老龄化和老年抚养的影响》,《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1期。
陈胜利、张世琨:《当代择偶与生育意愿研究——2002年城乡居民生育意愿调查》,中国人口出版社,2003。
Choe,Minja Kim,Robert D.Retherford,and Seung-Kwon Kim,“Very Low Fertility in South Korea:Patterns and Prospects”,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04 Annual Meeting of the Population Association of America,April,2004,Boston,Massachusetts,USA.
邓谨、肖华:《中国如何应对老龄化?》,《南方周末》2006年1月12日。
段成荣:《要发展地看待城市人口容量问题》,《人口研究》2005年第5期。
顾宝昌:《论中国的城市体系发展》,《人口研究》1988年第3期。
顾宝昌:《伴随生育率下降的人口态势》,《综论中国人口态势——与实践的对话》,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顾宝昌、罗伊:《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省和韩国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调的比较分析》,《人口研究》1996年第5期。
顾宝昌:《论中国计划生育的改革》,《人口研究》2002年第3期。
顾宝昌:《马寅初人口科学论坛:中国未来生育政策的抉择》,《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年第1期。
公安部:《2004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分县市人口统计资料》,群众出版社,2005。
国家统计局:《2002中国人口》,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国家统计局:《2004中国人口》,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a。
国家统计局:《2005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b。
郭志刚、张二力、顾宝昌、王丰:《从政策生育率看中国生育政策的多样性》,《人口研究》2003年第5期。
郭志刚:《关于中国1990年代低生育水平的再讨论》,《人口研究》2004年第4期。
李树茁、韦艳、姜全保:《中国的女孩生存:历史、现状和展望》,《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年第1期。
马焱:《从性别平等的视角看出生婴儿性别比》,《人口研究》2004年第5期。
穆光宗等:《马寅初人口科学论坛:“超低生育率”现象分析》,《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年第4期。
莫丽霞:《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的生育意愿与性别偏好研究》,《人口研究》2005年第2期。
乔晓春:《马寅初人口科学论坛:中国的生育率到底有多低?》,《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年第6期。
谭琳:《中国妇女的生活质量和计划生育》,《人口研究》1994年第3期。
United Nations,
United Nations,
United Nations,
王素银:《在中国人口学会调研酒泉地区人口生育政策座谈会上的发言》,《西北人口》增刊,2000。
王涤、顾宝昌:《从人口学的视角看中国“三农”问题》,《人口学刊》2005年第6期。
杨云彦:《人口与发展论坛: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从存疑到求解》,《人口研究》2006年第1期。
郑真真:《中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5期。
庄亚儿、张丽萍:《1990年以来中国常用人口数据集》,中国人口出版社,2003。
翟振武、刘爽、陈卫、段成荣:《稳定低生育水平:概念、理论与战略》,《人口研究》2000年第3期。
朱楚珠、李树茁:《关爱女孩,保护女孩》,《人口研究》2003年第5期。
彭珮云主编《中国计划生育全书》,中国人口出版社,1997。
冯国平、郝林娜:《全国28个地方计划生育条例综述》,《人口研究》,1992年第4期。
Susan E.Short and Fengying Zhai,Looking Locally at China’s One-child Policy,
Isabelle Attane,China’s Family Planning Policy:An Overview of Its Past and Future,
林富德、路磊:《低生育率下的人口发展前景,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口》,《环境与发展》,1996年第11期。
顾宝昌:《人口学、人口态势与人口规律,综论中国人口态势——与实践的对话》,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陈卫:《有关低生育率的几个问题》,《人口研究》2000年第2期。
顾宝昌、徐毅:《中国婴儿出生性别比综论》,《中国人口科学》1994年第3期。
郭志刚:《对中国1990年代生育水平的分析与讨论》,《人口研究》2004年第2期。
郭志刚、张二力、顾宝昌、王丰:《从政策生育率看中国生育政策的多样性》,《人口研究》2003年第5期。
黄荣清、刘琰:《中国人口死亡数据集》,中国人口出版社,1995。
刘铮、邬沧萍、查瑞传;《人口统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
吕红平:《我国近年来出生婴儿性别比升高问题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口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长春),2003。
姚新武:《中国生育数据集》,中国人口出版社,1995。
查瑞传:《人口惯性及其对中国人口发展的影响》,《人口研究》1982年第2期。
翟振武:《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口政策的回顾与再评价》,《中国人口科学》2000年第1期。
翟振武:《中国人口增长与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编《改革开放与人口发展演讲报告集》,中国人口出版社,2008。
《人口与经济》编辑部:《全国千分之一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分析》,《人口与经济》,1983年专刊。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国务院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Bongaarts,John,“Population Policy Option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Lutz,Wolfgang,Brian C.O’Neill,and Sergei Scherbov,“Europe’s Population at A turning Point”,
Preston,Samuel H.,Patrick Heuveline,and Michel Guillot,
United Nations(Population Divis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of the United Nations Secretariat),
Bongaarts,John,Fertility and Reproductive Preferences in Post-transitional Societies.In R.A.Bulatao & J.B.Casterline(Eds.),
Bongaarts,John,The End of Fertility Transition in the Developed World,
Bongaarts,John,and Robert Potter,
Bongaarts,John,and Griffith Feeney,
Caldwell and Schindlmayr,
Hagewen and Morgan,
Kohler,Billari and Ortega,
Lutz,W.,B.C.O’Neill,S.Scherbov,
Morgan,S.P.,
United Nations,
陈卫:《中国的人工流产——趋势、模式与影响因素》,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a。
陈卫:《低生育率中的外来人口分母效应》,《人口研究》2005b(4)。
陈卫、吴丽丽:《中国人口迁移与生育率关系研究》,《人口研究》2006年第1期。
陈卫、翟振武:《1990年代中国出生性别比:究竟有多高?》,《人口研究》2007年第5期。
段成荣、杨舸:《中国流动人口状况》,中国的社会服务政策与家庭福利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08年3月。
风笑天、张青松:《二十年城乡居民生育意愿变迁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年第5期。
高峻、高尔生:《中国育龄妇女不孕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卫生统计》2005年第1期。
国务院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展规划司:《2006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2007年第2号,中国人口网:http://www.chinapop.gov.cn/zwgk/gbgg/t20070321_152715281.html。
郭志刚:《从近年来的时期生育行为看终身生育水平》,《人口研究》2000年第1期。
郭志刚:《中国1990年代生育水平的研究与讨论》,《人口研究》2004年第2期,2004a。
郭志刚:《关于中国1990年代低生育水平的再讨论》,《人口研究》2004年第4期,2004b。
郭志刚:《关于京津沪超低生育率中外来人口效应的检验》,《人口研究》2005年第1期,2005a。
郭志刚:《关于外来人口分母效应的再讨论》,《人口研究》2005年第4期,2005b。
梁秋生:《外来流入人口的分母效应与大城市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以京、津、沪为例》,《人口研究》2004年第5期。
梁秋生:《再论大城市超低总和生育率中外来流入人口的分母效应——与郭志刚教授商榷》,《人口研究》2005年第3期。
陆杰华、肖周燕:《2006年中国人口学研究的回顾与评述》,《人口与经济》2008年第1期。
马小红:《“双独政策”影响下北京市人口生育水平变动分析》,《人口研究》2004年第1期。
穆光宗、涂肇庆、陈友华、李建民、陆杰华、原新:《马寅初人口科学论坛:“超低生育率”现象分析》,《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年第4期。
涂晓雯、高尔生、刘英惠、楼超华:《初婚妇女原发性不孕率的影响因素分析》,载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计划财务司、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编《1997年全国人口与生殖健康调查论文集》,中国人口出版社,2000。
杨书章、王广州:《生育控制下的生育率下降与性别失衡》,《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年第4期。
于学军、王广州:《中国90年代以来生育水平研究》,载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科学讨论会论文集》(下册),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翟振武、陈卫:《1990年代中国生育水平研究》,《人口研究》2007年第1期。
翟振武、段成荣:《农民工问题现状和发展趋势》,载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张维庆主编《2006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调查数据集》,中国人口出版社,2008。
郑真真:《中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4期。
周长洪、黄宝凤:《育龄妇女理想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载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计划财务司、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编《1997年全国人口与生殖健康调查论文集》,中国人口出版社,2000。
吴忠观、肖立见:《中国1971~1990年计划生育投入产出效益评估研究》,《人口与计划生育》1994年第3期。
陈胜利:《从量变到质变——谈新形式下的人口与计划生育问题》,《科学中国人》2001年第10期。
杨魁孚等编《中国计划生育效益与投入》,人民出版社,2000。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司:《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姚新武:《中国生育数据集》,中国人口出版社,1995。
李建民、王金营:《中国生育率下降经济后果的计量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0年第1期。
王金营:《1990~2000年中国妇女生育模式及其生育水平估计》,《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4期,2003a。
王金营:《2000年人口普查漏报评估及年中人口估计》,《人口研究》2003年第5期,2003b。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2001年世界发展指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国家统计局:《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5)》,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桂世勋:《中国现行人口政策是否需要调整》,《社会观察》2005年第5期。
甘肃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2007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dfndtjgb/t20080318_402469399.htm。
甘肃年鉴编委会编《甘肃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酒泉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酒泉调查队:《酒泉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5月20日《酒泉日报》,http://jqrb.gansudaily.com.cn/system/2008/05/20/010689537.shtml。
国家人口计生委发规司、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人口和计划生育常用数据手册(2004)》,中国人口出版社,2005。
朱国宏:《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转变及其社会经济含义》,《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李建新:《世界人口格局中的中国人口转变及其特点》,《人口学刊》2000年第5期。
朱向伟:《我国人口转变模式及其形成机制》,《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Murphy,R.,Fertility and distorted sex ratios in a rural Chinese County,
郭熙保、尹娟:《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反思》,《理论月刊》2005年第11期。
杨菊华:《生育政策的地区差异与儿童性别比关系研究》,《人口研究》2006年第3期。
谢康:《从生育孩次递进比的变化看翼城县试行晚婚晚育加间隔的生育办法的人口控制效果》,《人口与经济》1996年第2期。
梁中堂、谭克俭:《山西省翼城县“晚婚晚育加间隔”生育政策实施效果的人口学分析》,《中国人口科学》1997年第5期。
李建新:《山西翼城县“晚婚晚育加间隔”政策实施效果及思考》,《人口研究》1995年第2期。
蔡昉:《“鹰和人都吃鸡”:人口多不可怕》,2002年4月22日《新闻周刊》。
陈友华:《关于出生性别比的几个问题——以广东省为例》,《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第1期。
陈友华:《关于进一步完善生育政策的若干认识问题》,《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年第1期。
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未来人口发展与生育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未来人口发展与生育政策研究》,《人口研究》2000年第3期。
蒋正华:《新时期人口政策思考》,《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第6期。
李建新:《论生育政策与中国人口老龄化》,《人口研究》2000年第2期。
李建新:《中国人口数量问题的建构与误导》,《学海》2008年第1期。
乔晓春、任强:《中国未来生育政策的选择》,《市场与人口分析》2006年第3期。
王鑫海:《计生委改组方案:转型为家庭计划与援助委员会》,http://wangxinhaipku.spaces.live.com/,2006。
杨魁孚、陈胜利、魏津生:《中国计划生育效应与投入》,人民出版社,2000。
易富贤:《用“以人为本”的思路调整人口政策》,《中国税务》2006年第7期。
易富贤:《大国空巢》,香港:大风出版社,2007。
曾毅、李玲、顾宝昌、林毅夫:《21世纪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张维庆:《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我国人口问题——关于人口热点问题的问与答》,《求是》2006年第9期。
左学金、周海旺、杨昕:《上海人口、就业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研究》,《学术刊物》2003年第4期。
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于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陈友华:《关于进一步完善生育政策的若干认识问题》,《人口与市场分析》2007年第1期。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人口研究》2007年第1期。
梁中堂:《现行生育政策研究》,《人口与市场分析》2006年第3期。
梁中堂:《“一胎化”产生的时代背景研究》,2007,未刊稿。
罗伯特·K.默顿:《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林聚任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茅于轼:《序一》,载易富贤《大国空巢》,香港:大风出版社,2007。
乔晓春:《从“主要数据公报”看第五次人口普查存在的问题》,《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4期。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易富贤:《大国空巢》,香港:大风出版社,2007。
野家启一:《库恩范式》,毕小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Susan Green Halgh,“Science,Modernity,and the Making of China’s One-child Policy”,
蔡昉、顾宝昌:《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7,人口转变的社会经济后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都阳:《低生育率水平下的劳动力供给》,2008年8月11日《第一财经日报》。
顾宝昌:《论中国计划生育的改革》,《人口研究》2002年第3期。
Gu,Baochang,Wang Feng,Guo Zhigang,Zhang Erli.Fertility Policy and Policy Fertility in China:A Quantitative Analysis,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Population Association of America,March 30-April 1,Los Angeles,USA,2006.
Gu,Baochang,Wang Feng,Guo Zhigang,and Zhang Erli,China’s Local and National Fertility Policy at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顾宝昌、宋健、刘爽、王金营、江立华:《人口与发展论坛:二孩生育政策地区的实践及启示》,《人口研究》2008年第4期。
顾宝昌:《世界对低生育水平时代到来的困惑》,2008年7月7日《第一财经日报》。
顾宝昌:《韩国、伊朗低生育率之惑》,2008年7月21日《第一财经日报》。
郭志刚、张二力、顾宝昌、王丰:《从政策生育率看中国生育政策的多样性》,《人口研究》2003年第5期。
郭志刚:《中国人口形势已进入低生育率新时代》,2008年6月30日《第一财经日报》。
“江苏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课题组:《低生育水平下的生育意愿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Wang,Feng,“Can China Afford to Continue Its One-child Policy?”
王丰:《低生育率时代中国社会面临的挑战》,2008年6月30日《第一财经日报》。
曾毅、李玲、顾宝昌、林毅夫:《21世纪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陈卫:《中国的低生育率》,《人口研究》,1995年增刊。
崔红艳、张为民:《对2000年人口普查人口总数的初步评价》,《人口研究》2002年第4期。
丁峻峰:《浅析中国1991~2000年生育模式变化对生育水平的影响》,《人口研究》2003年第2期。
高凌:《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人口研究》,1995年增刊。
顾宝昌、穆光宗:《重新认识中国人口问题》,《人口研究》1994年第5期。
郭志刚:《对中国1990年代生育水平的研究与讨论》,《人口研究》2004年第2期。
梁中堂:《2000年中国人口总量和妇女生育率水平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6期。
刘铮:《关于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几个基本观点》,《刘铮人口论文选》,中国人口出版社,1994a。
刘铮:《学习毛泽东的人口思想》,《刘铮人口论文选》,中国人口出版社,1994b。
刘铮主编《人口理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马瀛通:《过低的生育水平是难以令人置信的》,《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年第6期。
莫丽霞:《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的生育意愿与性别偏好研究》,《人口研究》2005年第2期。
穆光宗:《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我国生育率下降的代价》,《人口研究》,1995年增刊。
穆光宗:《中国生育率下降及其后果研究大纲》,《学术季刊》1994年第3期。
乔晓春:《从“主要数据公报”看第五次人口普查存在的问题》,《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4期。
乔晓春:《对上海人口负增长现象的思考》,《人口内参》1994年第7期,1994a。
乔晓春:《对我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方法的探讨》,《人口研究》1986年第6期。
乔晓春:《对中国计划生育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几点思考》,《中国人口的困境与对策》,中国人口出版社,1991。
乔晓春:《对中国计划生育的重新认识》,《人口研究》,1995年增刊。
乔晓春:《对中国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人口老化与老年人口问题的认识》,《中国人口科学》1994年第3期,1994b。
乔晓春:《关于计划生育与生育健康关系的讨论》,《中国人口科学》1995年第6期。
乔晓春:《关于生育率下降后果的理论探讨》,《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5期。
乔晓春:《关于21世纪中国生育政策研究的思考》,《人口研究》1999年第2期。
乔晓春:《关于中国人口政策的思考》,《人口内参》1991年第4期。
乔晓春:《中国人口政策的制定及其合理选择》,《中国人口问题的思考》,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8。
乔晓春:《中国生育政策短期内不会有变》,2004年11月29日《第一财经日报》。
乔晓春、穆光宗:《由中国12亿人口引出的几点思考》,《人口研究》1995年第2期。
Robert D.Retherford等:《中国的生育率:到底下降了多少》,《人口研究》2004年第4期。
任强:《当前我国的生育水平问题》,《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年第6期。
王广州:《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育龄妇女递进生育史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5期。
王金营:《1990~2000年中国生育模式变动及生育水平估计》,《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4期。
武洁:《人口普查总的时候质量抽样调查》,第八次全国人口科学讨论会论文,2002。
夏乐平:《1979~2000年中国人口生育趋势:出生数据和教育数据的比较分析》,《人口研究》2005年第4期。
于学军:《对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总量和结构的估计》,《人口研究》2002年第3期。
于学军、李建新主编《低生育水平下的中国人口》,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
袁建华、于弘文、李希如等:《从生育水平估计到未来人口预测》,《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1期。
张青:《用小学入学人数检验“五普”低龄组的人口漏报和性别比》,《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3期。
张为民、崔红艳:《对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准确性的估计》,《人口研究》2003年第4期。
张志刚:《中国生育率下降的宏观经济后果》,《人口研究》1994年第3期。
钟水映:《对中国人口总量统计误差的研究应该慎之又慎——兼与梁中堂教授商榷》,《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2期。
朱国宏:《负增长:上海人口发展的新阶段》,《人口研究》,1995年增刊。
朱国宏:《中国生育率下降及其后果研究:以上海为个案》,《人口与经济》1994年第3期。
United Nations,
United Nations,
黑田俊夫:《日中高龄化比较研究》,《人口译丛》1998年第1期。
王桂新:《中日两国人口转变及增长之比较》,《人口与计划生育》2002年第4期。
风笑天:《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顾宝昌:《中国、印度和韩国人口发展的比较分析》,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经济学家谈人口问题研讨会论文,2005。
郭志刚、张二力、顾宝昌、王丰:《从政策生育率看中国生育政策的多样性》,《人口研究》2003年第5期。
梁中堂:《2000年中国人口总量和妇女生育水平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6期。
马瀛通:《过低的生育水平是难以令人置信的》,《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年第6期。
彭希哲、李静:《中国人口项目实施的效果与宏观政策环境》,《人口研究》2002年第5期。
乔晓春(主持人):《中国的生育率到底有多低?》,《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年第6期。
任强:《当前中国的生育水平》,《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年第6期。
杨菊华:《独生子女政策的地区差异与儿童性别比之间的关系》,首届人口学家论坛会议论文,2005。
于学军:《对2000年以来中国人口生育水平的判断》,《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年第6期。
原新、石海龙:《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与计划生育政策》,《人口研究》2005年第3期。
曾毅:《人口老龄化》,《二孩晚育政策软着陆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经济学家谈人口问题研讨会论文,2005。
翟振武:《中国总和生育率究竟有多高?》,《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年第6期。
张二力:《从“五普”地市数据看生育政策对出生性别比和婴幼儿死亡率性别比的影响》,《人口研究》2005年第1期。
Falbo,Toni,and Dudley Poston,The Academic,Personality,and Physical Outcomes of Only Children in China,In
Greenhalgh,Susan,and John Bongaarts,Fertility Policy in China:Future Options,
Hesketh,T.,J.D.Qi,and A.Tomkins,Health Effects of Family Size:Cross Sectional Survey in Chinese Adolescents,In
Hesketh,T.,Li Lu,and Zhu Wei Xing,The Effect of China’s One-Child Family Policy after 25 Years.
Poston,D.,and T.Falbo,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Personality Traits of Chinese Children:Onlies versus others.
Qian,Nancy,Quantity-quality:the Positive Effect of Family Size on School Enrollment in China.Paper presented at PSTC,Brown University,2005.
Short,Susan,Zhai Fengying,Xu Siyuan,and Yang Mingliang,China’s One-child Policy and the Care of Children:An Analysis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Data.In
Wang Feng,Can China afford to continue its one-child policy?East-West Center Working Paper,2005.
Yang,Juhua,Has the One-Child Policy Improved Adolescents’ Education Access and Progress in the Reform-Era China?Paper presenting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Population Association of America,Los Angeles,California,2006.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陈景彪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刘北成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9。
谢宇:《社会学方法与定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吕丹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等:《2008年中国现代化报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David E.Bloom and Jeffrey G.Williamson,Demographic:Transitions and Economic Miracles in Emerging Asia in
Hauser,P.M.,Duncan,O.D.(Eds.),
Jeffrey G. Williamson Demographic Change,Economic Growth and Inequality
United Nations,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06 Revision),Vol.1 Comprehensive Tables,New York,2007.
Yu Xie,Otis Dudley Duncan’s Legacy:The Demographic Approach to Quantitative Reasoning in Social Science,
简 介:中国自1970年代以来生育水平急剧下降,目前已经在更替水平以下。中国的生育政策在降低生育水平方面曾经起到重要作用,并且依然在发挥作用。未来生育政策走向如何?本书在介绍了当前生育水平的争议之后,探讨了生育率下降的影响因素和变动趋势,研究了生育率下降的人口后果,并且分析了部分低生育水平国家和地区生育率下降的过程、后果及为了...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11月
|
简 介:《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2》是我社出版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系列的第12本,今年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的主题是:“十二五”时期挑战:人口、就业和收入分配”,本书认为,十二五时期,人口就业和收入分配是中国经济学家面临的重大理论课题和政策挑战。主要论述了以下两点:第一,如何从经济增长方式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出发,准确...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8月
|
简 介:北京人口形势和人口发展问题一直被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广泛关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做出了放开单独家庭二孩生肓、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等决定,是2014年受人关注的人口问题。本书立足于新形势下北京人口发展的新特点、新规律,基于北京人口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成果,集中讨论了四个重要议...
作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5月
|
简 介:中国虽然是第一个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但在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减贫与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依然面临巨大的问题和挑战。本书收录的相关研究报告视角独到,分析透彻,既有大量的数据对比分析,也有实证案例分析,是相关研究领域的优秀成果。本书的出版既可以为读者更好地理解包容性发展与减贫提供理论素材,也可为相关政府管理机构决策提...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5月
|
简 介:本书总体报告全面介绍翼城县农村“放开二孩生育”政策的具体内容,计划生育工作的执行情况、主要工作成果和基本经验,提出依法有序放开农村二胎生育的建议;分报告着重介绍翼城县四个村庄放开农村二孩生育的执行情况和二孩生育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专题报告重点对翼城县放开农村二孩生育政策的情况下,残疾人、农村妇女、农村教育、农...
作者:
吕世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6月
|
简 介:本研究的主要观点是:21世纪上半叶中国将面临巨大的人口老龄化经济压力。压力增大最快的时期可能是在2025~2040年,压力高峰很可能出现在2040年前后。高峰时的压力将可能达到2010年压力的3~4倍,压力之大将有可能达到届时世所罕见的水平。巨大的人口老龄化经济压力使放宽现行生育政策势在必行。现行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亟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5月
|
简 介:北京人口形势和人口发展问题一直被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广泛关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做出了放开单独家庭二孩生肓、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等决定,是2014年受人关注的人口问题。本书立足于新形势下北京人口发展的新特点、新规律,基于北京人口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成果,集中讨论了四个重要议...
作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