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44

四川生态建设报告(2021)图书

Annual Report o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Sichuan (2021)

SSAPID:101-3076-9292-68
ISBN:978-7-5201-8590-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对四川生态建设的主要行动、成效和挑战等进行了系统评估与总结;探讨了自然保护地生态廊道建设、大熊猫和雪豹等旗舰物种保护、自然保护区协同治理等热点话题;聚焦四川大熊猫保护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实践,深入剖析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挑战、实现方式、经验和启示等;从大气污染治理、水环境治理、林草资源治理等方面,阐述四川省在生态环境污染防治领域的实践探索与创新;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建设、土地资源管理、投融资体系、流域生态补偿绩效评估等前沿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关信息

丛书名:四川蓝皮书
作 者: 李晟之 骆希
编 辑:吴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1年08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X2 社会与环境

高珊、黄贤金:《基于PSR框架的1953~2008年中国生态建设成效评价》,《自然资源学报》2010年第2期。

任耀武、袁国宝:《初论“生态产品”》,《生态学杂志》1992年第6期。

高晓龙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进展》,《生态学报》2020年第1期。

赵士洞、张永民:《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的成就、贡献和展望》,《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第9期。

周咏馨、苏瑛、黄国华、田鹏许:《人工生态系统垃圾分解能力研究》,《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年第3期。

江波等:《海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生态学报》2011年第8期。

甘庭宇:《自然资源产权的分析与思考》,《经济体制改革》2008年第5期。

廖国强、关磊:《文化·生态文化·民族生态文化》,《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徐成龙:《新型城镇化下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解析与差异化特征》,《生态经济》2021年第1期。

韩依洋:《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人口流动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生态经济》2021年第3期。

丁蕊、母彦婷、李艳波:《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进展》,《生态经济》2019年第2期。

张英男等:《城乡关系研究进展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启示》,《地理研究》2019年第3期。

赵瑜、陈超、胡振琪:《中国西部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林业经济问题》2018年第4期。

苑坚、李姝莛:《大熊猫将回归自然》,《侨园》2003年第3期。

杨渺、肖燚、欧阳志云、叶宏、邓懋涛、艾蕾:《四川省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的调节服务价值核算》,《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第3期。

尹鸿伟:《逐步成熟的大熊猫保护工程》,《中国社会导刊》2005年第15期。

赵士洞、张永民:《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的成就、贡献和展望》,《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第9期。

欧阳志云、王如松、赵景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应用生态学报》1999年第5期。

谢高地、肖玉、鲁春霞:《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局限和基本范式》,《植物生态学报》2006年第2期。

马涛:《依靠市场机制推动生态产品生产》,《中国证券报》2012年11月28日。

高晓龙、林亦晴、徐卫华、欧阳志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进展》,《生态学报》2020年第1期。

欧阳志云、林亦晴、宋昌素:《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研究——以浙江省丽水市为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20年第6期。

于淼、金海珍、李强、姚扬、张志明:《呈贡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研究》,《西部林业科学》2020年第3期。

李潇、吴克宁、刘亚男、冯喆、谢家麟:《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研究——以南太行地区鹤山区为例》,《生态学报》2019年第23期。

刘峥延、李忠、张庆杰:《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与启示》,《宏观经济管理》2019年第2期。

郑博福、朱锦奇:《“两山”理论在江西的转化通道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研究》,《老区建设》2020年第20期。

Daily,G.C. Eds.,Nature’s Service: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Island Press,Washington,1997.

Robert Costanza,Ralph d’ Arge,Rudolf de Groot,Stephen Farber,Monica Grasso,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Nature:International Weekly Journal of Science,1997.

Fuwen Wei,Robert Costanza,Qiang Dai,Natalie,“The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from Giant Panda Reserves,” Current Biology,2018.

孙庆刚、郭菊娥、安尼瓦尔·阿木提:《生态产品供求机理一般性分析——兼论生态涵养区“富绿”同步的路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3期。

李晓燕、王彬彬、黄一粟:《基于绿色创新价值链视角的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研究》,《农村经济》2020年第10期。

黎元生:《生态产业化经营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年第4期。

温铁军、罗士轩、董筱丹、刘亚慧:《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资源价值实现形式的创新》,《中国软科学》2018年第12期。

张英等:《生态产品市场化实现路径及二元价格体系》,《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3期。

贾康、冯俏彬:《从替代走向合作:论公共产品提供中政府、市场、志愿部门之间的新型关系》,《财贸经济》2012年第8期。

尹伟伦:《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瞭望》2007年第11期。

马涛:《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人民日报》2013年3月18日。

马椿荣、江林:《基于消费者价值的生态产品购买驱动方式研究》,《中国流通经济》2011年第3期。

曾贤刚、虞慧怡、谢芳:《生态产品的概念、分类及市场化运行机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7期。

赵云君:《影响绿色产品市场开拓的产业问题研究》,《生态经济》2006年第5期。

何建奎:《发展绿色产业与开发绿色产品问题研究》,《生态经济》2005年第8期。

祝宏辉、尹小君:《订单农业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以新疆玛纳斯县为例》,《生态经济》2007年第8期。

陆龙骅:《南极臭氧洞的发现、研究和启示》,《气象科技进展》2016年第3期。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简介》,《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年第4期。

杜运亭:《〈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实施机制研究》,外交学院学位论文,2002。

胡建信等:《中国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面临的挑战》,《环境保护》2006年第14期。

吕达:《消耗臭氧层物质(ODS)管理研究》,《环境科学与管理》2015年第1期。

郑军:《“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思路与实施路径探讨》,《中国环境管理》2020年第4期。

刘援等:《中国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减排三氟甲烷的对策分析》,《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8年第4期。

郭晓鸣、张耀文:《两千年后,都江堰精华灌区如何再提升?》,《新城乡》2019年第1期。

李松睿、曹迎:《“乡村振兴”视角下生态宜居评价及其对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启发——以川西林盘四川都江堰精华灌区为例》,《农村经济》2019年第6期。

谭苏一:《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多专业协同设计模式探讨——以都江堰精华灌区修复工程先行启动区“灌区映像”项目为例》,《住宅与房地产》2020年第12期。

于婷、于法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相关研究进展》,《生态经济》2019年第7期。

王海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问题及对策》,《资源节约与环保》2021年第2期。

林加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研究》,《节能与环保》2021年第2期。

胡小波、骆辉、荆肇乾、章泽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应用化工》2020年第11期。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

刘宗超:《生态文明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王国聘:《生存智慧的新探索——现代环境伦理的理论与实践》,《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陈宗兴主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卷)》,学习出版社,2014。

颜晓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9年第6期。

燕芳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践路径》,《理论视野》2019年第9期。

叶琪、李建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探究》,《政治经济学评论》2019年第1期。

陈艺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新论)》2020年第5期。

韩晶、毛渊龙、高铭:《新时代 新矛盾 新理念 新路径——兼论如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7期。

周瑞刚:《边疆城市经济圈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云南大学学位论文,2016。

郭志伟:《经济承载能力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践》,东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09。

詹锋:《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估与分析——兼对江西省的实证研究》,江西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04。

冯玉广、王华东:《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中国环境科学》1997年第5期。

郑坤、罗彬、王恒、刘冬梅、顾城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自然生态保护协同监管问题与对策研究》,《环境生态学》2020年第8期。

沈满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与实践》,《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年第11期。

魏宏森、曾围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项光勤:《世界城市圈理论及其实践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启示》,《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年第3期。

杨莉:《北京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探讨》,《改革与战略》2014年第12期。

曾鸣、王亚娟:《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我国能源、经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研究》,《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曾玉丹:《国内外土地储备研究进展综述及展望》,《国土资源导刊》2007年第3期。

赵成胜、黄贤金、陈志刚:《城市土地储备规划的相关理论问题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11年第4期。

赵小风、黄贤金、肖飞:《中国城市土地储备研究进展及展望》,《资源科学》2008年第11期。

刘振国:《预防监管并重 促进节约集约——王守智解读〈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国土资源导刊》2012年第8期。

杨红、刘鸿:《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下土地储备的实践与思考》,《中国土地》2020年第10期。

张高进:《论土地储备机构地区差异及深圳土地储备债券模式选择》,《财富生活》2019年第18期。

叶艳昆、李璐:《浅谈新时代土地储备工作的定位和方向》,《中国房地产业》2020年第2期。

刘双柳、陈鹏、程亮、徐顺青、高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环保投融资创新机制研究》,《生态经济》2021年第1期。

李妙然、樊珍娜:《我国绿色金融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金融发展研究》2020年第8期。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课题组、杨娉:《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展望》,《中国金融》2020年第14期。

刘庆富、陈志伟、何畅:《中国绿色信贷风险的评估与监测——基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视角》,《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鲁政委、方琦、钱立华:《促进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制度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

游勤:《构建绿色租赁标准》,《中国金融》2020年第21期。

阴丽佳、贠晓哲、刘莹莹:《绿色金融产品消费者使用意愿研究——以支付宝蚂蚁森林为例》,《当代经济》2017年第28期。

柳荻、胡振通、靳乐山:《美国湿地缓解银行实践与中国启示:市场创建和市场运行》,《中国土地科学》2018年第1期。

马雯雯、赵晟骜:《金融服务林业碳汇发展及问题研究》,《西南金融》2020年第6期。

朱俊明、王佳丽、余中淇、杨姝影、文秋霞:《绿色金融政策有效性分析:中国绿色债券发行的市场反应》,《公共管理评论》2020年第2期。

刘勇、白小滢:《中国股票市场的绿色激励:可持续发展视角》,《经济管理》2020年第1期。

朱朝晖、谭雅妃:《契约监管与重污染企业投资效率——基于〈绿色信贷指引〉的准自然实验》,《华东经济管理》2020年第10期。

许旭明、陆岷峰:《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特点、存在问题与治理对策研究——基于城商行2016年至2019年会计年报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2020年第6期。

邵传林、闫永生:《绿色金融之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是“双刃剑”吗——基于中国银行业的准自然实验研究》,《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20年第1期。

张琳、廉永辉:《绿色信贷如何影响商业银行财务绩效?——基于银行收入结构分解的视角》,《南方金融》2020年第2期。

王夏晖、朱媛媛、文一惠、谢婧、刘桂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本模式与创新路径》,《环境保护》2020年第14期。

谭卫华、舒银燕:《新金融发展与工业绿色转型——基于系统GMM模型的实证分析》,《经济地理》2020年第11期。

钱立华、方琦、鲁政委:《刺激政策中的绿色经济与数字经济协同性研究》,《西南金融》2020年第12期。

王志强、王一凡:《绿色金融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路径与对策建议》,《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0年第3期。

赵军、刘春艳:《绿色金融政策推动了低碳发展吗?——以“一带一路”沿线中国重点省域为例》,《金融与经济》2020年第5期。

魏丽莉、杨颖:《中国绿色金融政策的演进逻辑与环境效应研究》,《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申韬、曹梦真:《绿色金融试点降低了能源消耗强度吗?》,《金融发展研究》2020年第2期。

邵汉华、刘耀彬:《金融发展与碳排放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基于面板平滑转换模型的实证检验》,《软科学》2017年第5期。

庄芹芹、吴滨、洪群联:《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理论内涵、实践探索与推进策略》,《经济学家》2020年第11期。

韩科振:《绿色金融发展与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关系研究——基于空间溢出视角的实证分析》,《价格理论与实践》2020年第4期。

刘强、王伟楠、陈恒宇:《〈绿色信贷指引〉实施对重污染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科研管理》2020年第11期。

王建发:《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与体系构建——基于可持续发展背景》,《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年第5期。

王波、董振南:《我国绿色金融制度的完善路径——以绿色债券、绿色信贷与绿色基金为例》,《金融与经济》2020年第4期。

马骏、安国俊、刘嘉龙:《构建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的金融服务体系》,《金融理论与实践》2020年第5期。

殷红:《全球绿色分类标准及发展》,《中国金融》2020年第9期。

袁利平:《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软法构建研究》,《政法论丛》2020年第2期。

何丹:《赤道原则的演进、影响及中国因应》,《理论月刊》2020年第3期。

盛春光、赵晴、陈丽荣:《我国绿色债券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林业经济》2020年第9期。

徐顺青、逯元堂、陈鹏、高军、刘双柳:《我国环保投融资实践及发展趋势》,《生态经济》2020年第1期。

逯元堂、吴舜泽、陈鹏、高军:《环保投融资政策优化重点与方向》,《环境保护》2014年第13期。

钱正英、沈国舫、刘昌明:《建议逐步改正“生态环境建设”一词的提法》,《科技术语研究》2005年第2期。

王慧杰、毕粉粉、董战峰:《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政策绩效评估》,《生态学报》2020年第20期。

熊淑华:《我国农田生态补偿政策评价研究》,江南大学学位论文,2020。

彭湘萍:《生态补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中国产经》2020年第9期。

曲超:《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论文,2020。

芦苇青、王兵、徐琳瑜:《一种省域综合生态补偿绩效评价方法与应用》,《生态经济》2020年第4期。

巩芳、陈宝新:《基于DPSIR模型的草原生态补偿效果综合评价研究——以内蒙古为例》,《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成蓥:《森林碳汇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四川农业大学学位论文,2019。

吴渊:《黄河源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效果评价》,兰州大学学位论文,2019。

甘春艳:《基于农户感知的珠峰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研究》,云南大学学位论文,2019。

安婧:《肃南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绩效评估研究》,兰州大学学位论文,2019。

熊玮、郑鹏、赵园妹:《江西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绩效评价与改进策略——基于SBM-DEA模型的分析》,《企业经济》2018年第12期。

李红兵、周新、曾洁、闫文周:《基于DEA模型的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研究——以西安市蓝田县某村落整治项目为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第4期。

沈田华、龚晓丽:《基于DEA二次相对效益模型的贵州省生态公益林补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生态经济》2018年第8期。

杨晓晨:《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云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18。

曾维忠、成蓥、杨帆:《基于CDM碳汇造林再造林项目的森林碳汇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第4期。

吴杏红:《京津冀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绩效评价实证研究》,北京化工大学学位论文,2017。

张涛、成金华:《湖北省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绩效评价》,《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7年第5期。

杨晓晨:《生态补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商业会计》2017年第8期。

杨熠、张沁琳、胡玉明:《生态补偿机制效果研究述评——兼论微观效果研究框架的构建》,《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张巧华:《平衡计分卡在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中的应用》,《中国商论》2016年第29期。

李波:《广州市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专项资金第三方绩效评价》,《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徐定昊:《平衡计分卡在农业专项资金中的绩效研究》,南京大学学位论文,2016。

李斌:《区域生态补偿绩效评估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