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34

农村土地流转风险控制研究图书

Risk Control of Chinese Rural Land Transfer

SSAPID:101-3075-9981-25
ISBN:978-7-5097-8202-6
DOI:
ISSN:

[内容简介] 平稳、持续、协调、有序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自改革开放以来,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新路子,并形成了不同的流转模式。本书以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为研究背景,注重实地调研和对既有理论的梳理,从基层治理和组织理论视角,有针对性地对农地流转领域出现的风险及其控制问题作出了新的解析,并提出了若干具有可操作性的治理策略和对策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光华公管论丛
作 者: 廖宏斌
编 辑:张子昆;刘荣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3 管理学

 附录三 历届中央全会关于农村土地政策的规定

 图目录

 后记

 绪论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现状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现状

    三 现有研究成果评价

   第二节 研究目标、内容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和框架设计

    三 本书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编 农村土地流转风险的主要类型与问题

  第一章 农村土地流转风险:类型、问题与表征

   第一节 农村土地流转:概念界定与基本情况

    一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概念界定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方式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基本情况

    二 土地征用

     (一)土地征用的概念界定

     (二)土地征用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农村土地流转风险的基本类型

    一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风险的基本类型

     (一)转让风险

     (二)出租风险

     (三)转包风险

     (四)反租倒包风险

     (五)互换风险

     (六)融资抵押风险

     (七)入股风险

    二 土地征用出让风险

     (一)经济风险

     (二)政治风险

     (三)社会风险

   第三节 农村土地流转风险的主要特征

    一 风险分布广泛

    二 风险分布不均衡

    三 风险类型多样化

 第二编 农村土地流转风险的突出问题与重点领域

  第二章 农村土地入股*风险控制问题研究

   第一节 文献与问题

   第二节 农村土地入股风险:概念、类型与特征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经营

     (二)农地入股风险

    二 农村土地入股风险类型

     (一)微观层次风险

      1.利益受损风险

      2.农民失地失业风险

      3.农村土地入股纠纷

     (二)宏观层次风险

      1.粮食安全风险

      2.经济社会风险

    三 农村土地入股风险的基本特征

     (一)风险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风险控制难度较大

     (三)风险影响范围广

   第三节 农地入股风险的形成原因

    一 农村土地入股的外源性风险因素

     (一)制度风险因素

     (二)经济风险因素

     (三)政治风险因素

     (四)社会风险因素

     (五)自然风险因素

    二 农村土地入股的内源性风险因素

     (一)组织结构不健全

     (二)利益协调机制匮乏

     (三)生产经营管理不善

   第四节 加强农地入股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 控制农地入股制度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农地承包权确权登记制度

     (二)完善农地入股法律制度体系和程序

     (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二 控制农地入股经济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正确把握农地入股的基本原则

     (二)完善农地入股法律法规

     (三)建立破产利益平衡机制

    三 控制农地入股政治风险的对策建议

    四 控制农地入股社会风险的对策建议

    五 其他方面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二)因地制宜选择入股方式

     (三)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避免行政力量干预

  第三章 农村“土地换社保”风险控制问题研究

   第一节 文献与问题

   第二节 农村“土地换社保”发展状况

    一 “土地换社保”的共同做法

    二 “土地换社保”的政策差异

   第三节 农村“土地换社保”风险表征

    一 “土地换社保”的制度风险

    二 “土地换社保”的经济风险

     (一)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二)社保资金缺口

    三 “土地换社保”的社会风险

   第四节 农村“土地换社保”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模糊

    二 土地征用、补偿制度不完善

    三 财税管理体制不完善

    四 社保资金缺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五 社会保障制度衔接不畅

    六 农民权利救济不足

   第五节 “土地换社保”风险控制的对策建议

    一 建立健全土地管理法律法规

     (一)完善“土地换社保”立法

     (二)改革土地征用补偿机制

    二 完善社保基金筹措运营机制

     (一)加大政府社会保障性财政支出

     (二)探索社保基金保值增值途径

     (三)加强对社保专项基金的监管

    三 建立被征地农民配套保障机制

     (一)完善农村土地产权的确权登记

     (二)提升农民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三)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援助和创业政策支持

     (四)不断优化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四 优化和完善横向问责机制

    五 完善农民权利救济制度

  第四章 集体供给型土地使用权市场利益冲突:问题、成因与对策

   第一节 文献与问题

   第二节 概念界定、样本选取与样本地农地流转概况

    一 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确定

     (一)研究对象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1.农地流转利益冲突

      2.农地流转利益衡平机制

    二 样本的选取和说明

     (一)样本选取的基本依据

     (二)问卷设计及说明

    三 样本地农地流转概况

     (一)样本地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

     (二)样本地出现的三类主要土地使用权市场

      1.农户供给型土地使用权市场

      2.集体中介型土地使用权市场

      3.集体供给型土地使用权市场

   第三节 集体供给型土地使用权市场利益冲突及其表现形式

    一 诱导、强迫农民流转土地,农民生计缺乏长远保障

    二 操纵土地流转价格,非法侵占农民土地流转收益

    三 土地流转合同执行不力,农民利益受损普遍

    四 土地流转利益分配失衡,农村基层干群关系紧张

   第四节 集体供给型土地使用权市场利益冲突成因分析

    一 农民信息获取权受限

    二 利益表达受抑制

    三 村委会自治功能异化

    四 农民自组织权利受压制

    五 权利救济或保障不力

   第五节 集体供给型土地使用权市场利益衡平机制的制度设计与安排

    一 信息获取机制

    二 诉求表达机制

    三 利益萃取机制

    四 权力监督与约束机制

    五 调解与仲裁机制

    六 农民权利多元救济机制

  第五章 征地利益分配失衡:问题、成因与对策

   第一节 文献与问题

   第二节 土地征用利益分配失衡的原因分析

    一 激励机制:外部诱因与内部因素

     (一)财政压力:地方政府征地行为的外部诱因

     (二)利益最大化:地方政府征地行为的内在动机

    二 组织结构、组织行为与征地利益分配不公

     (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

      1.成本约束

      2.激励失灵

      3.约束失灵

      4.内部人控制

      5.公权力的变异

     (二)土地管理部门与属地政府及其他机构的关系

     (三)地方政府与社会尤其是农民的关系

    三 制度条件:农地产权、征地制度与征地利益分配不公

     (一)征地目的

     (二)征地主体及程序

     (三)征地补偿标准确定

   第三节 土地征用利益和谐共享机制的构建

    一 改革现行的财政体制,缓解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二 优化现有组织结构,强化对地方政府的监督

     (一)不断优化中央与地方的组织结构

      1.减少科层层级,加大信息流通和传递的真实性

      2.促进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激励相容

      3.强化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约束

     (二)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督与约束

     (三)健全农村自治机制,强化基层民主自治

    三 全面改革征地制度,充分保障失地农民利益

     (一)明确界定公共利益,规范政府土地征用行为

     (二)不断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

     (三)允许非农建设用地入市

 第三编 农村土地流转风险的关键环节与治理对策

  第六章 土地流转进程中农民利益表达问题研究

   第一节 文献与问题

   第二节 农民利益表达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一 “乌坎事件”缘起

     (一)不断搁浅的前期上访

     (二)暴力抗争到官民对峙

     (三)理性应对到合作互动

     (四)事件近况:利益表达困境重现

    二 村民利益表达:问题与成因分析

     (一)利益表达主体能力不足

     (二)利益表达对象功能缺位、错位、越位

     (三)利益表达渠道严重受阻

     (四)利益表达组织化程度较低

     (五)利益表达效力严重不足

   第三节 构建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 要正确定位政府角色,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一)培育基层政府工作人员执政为民理念

     (二)加强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

    二 要积极培育农民利益表达意识,提升农民表达能力

     (一)增强农民利益表达能力

     (二)培育农民主体参与意识

    三 要积极完善现有制度化渠道,创新多元化的利益表达方式

     (一)完善制度化利益表达渠道

     (二)善于利用大众传媒表达渠道

    四 应着力完善村民自治,构建利益表达新平台

     (一)完善村委会职能,加强权利监管

     (二)加强农民群体组织化建设

   第四节 结语

  第七章 农民土地权利多元救济机制研究

   第一节 文献与问题

   第二节 困境及成因

    一 权利救济主体不确定

    二 权利救济时效差,成本高,效力低

    三 救济程序不公正,实体公平乏保障

    四 救济覆盖面窄,实际效果差

   第三节 域外经验与政策启示

    一 美国

    二 法国

    三 德国

    四 日本

   第四节 理念、机制与制度安排

    一 优化立法,夯实农民土地权利救济的法律制度基础

     (一)优化人民调解立法

     (二)优化土地纠纷仲裁立法

     (三)优化行政救济立法

     (四)优化司法救济立法

    二 优化执法救济,加强对农民土地权利的执法救济保障

     (一)必须正确协调和处理好各类非诉讼性权利执法救济之间的关系

      1.执法救济制度的协调与完善问题

      2.执法救济机制的协作与配合问题

     (二)建立非诉讼性与诉讼性权利执法救济之间的衔接机制

    三 加强监督救济,提升农民土地权利救济的效能

     (一)扩大监督主体

     (二)畅通监督渠道

    四 加强组织救济,强化农民土地权利救济的组织保障

     (一)优化政府救济

     (二)优化村民自治救济

     (三)不断加大民间救济

    五 加强知识救济,夯实农民土地权利救济的社会基础

     (一)建立知识救济专门机构

     (二)创新知识救济方式方法

     (三)充分整合知识救济资源

     (四)建立健全激励考核机制

  第八章 征地利益冲突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第一节 文献与问题

   第二节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一 群体性事件

    二 群体性事件:类型与特征

     (一)群体性事件的基本分类

     (二)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特征

    三 政府行为

     (一)政府行为的概念界定

     (二)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行为

      1.行为主体的特殊性

      2.行为客体的特殊性

      3.行为环境的特殊性

      4.行为方式的特殊性

     (三)政府行为的发生阶段

      1.监测预防阶段

      2.准备计划阶段

      3.调查确认阶段

      4.应对控制阶段

      5.处理解决阶段

      6.总结经验教训阶段

   第三节 征地拆迁类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行为

    一 案例简介

     (一)甘肃陇南事件*

     (二)安徽池州事件*

     (三)江苏通安事件*

     (四)云南晋宁事件*

    二 案例对比

   第四节 危机状态下的政府行为与评价

    一 事前阶段的政府行为与评价

     (一)事前阶段的政府行为

     (二)事前阶段政府行为评价

    二 事中阶段的政府行为与评价

     (一)事中阶段的政府行为

     (二)事中阶段政府行为评价

    三 事后阶段的政府行为与评价

     (一)事后阶段的政府行为

     (二)事后阶段政府行为评价

   第五节 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一 影响政府行为的主要因素

     (一)政府利益与当事方的利益相关程度

     (二)上级政府行政压力的大小

     (三)参与者的抗议策略

     (四)政府行动者的主观因素

     (五)事件本身的发展变化

    二 政府行为对相关因素的回应

    三 政府行为对群体性事件的作用效果

   第六节 政府有效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对策建议

    一 政府事前预防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预警和应急机制

     (二)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

     (三)科学决策,预防群体性事件

     (四)依法行政,避免群体性事件

     (五)加快发展,减少群体性事件

    二 政府事中应对的对策建议

     (一)分清事件性质,区别对待不同矛盾

     (二)及时进行信息沟通与反馈

     (三)处理方式要标本兼治

      1.适时介入,慎用武力

      2.认真分析事件原因

    三 政府事后处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官员问责制

     (二)评估并优化危机管理体系

   第七节 结语

 附录二 1978~2014年党代会中的农村土地政策

 表目录

 附录一 1978~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农村土地政策的内容

 附录四 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规定

[1]安东尼·吉登斯,2001,《失控的世界》,周红云译,江西人民出版社。

[2]陈振明,2004,《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龚维斌,2004,《公共危机管理》,新华出版社。

[4]郭强,2009,《中国突发事件报告》,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5]亨廷顿,2008,《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6]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2007,《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东方出版社。

[7]蒋省三、刘守英、李青,2013,《中国土地政策改革——政策演进与地方实践》,三联书店。

[8]克鲁斯克、杰克逊,1992,《公共政策词典》,唐理斌等译,远东出版社。

[9]李琼,2007,《政府管理与边界冲突》,新华出版社。

[10]林德布洛姆,1988,《政策制定过程》,朱国斌译,华夏出版社。

[11]刘卫柏,2010,《中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创新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

[12]卢海元,2012,《土地换保障:扩大推动发展民众基础的政策选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理论与实践》,群众出版社。

[13]麻宝斌、王郅强,2008,《政府危机管理理论与对策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

[14]马克思、恩格斯,19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5]马克思、恩格斯,199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6]牛若峰等,2004,《中国的“三农”问题回顾与展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7]沈一兵,2011,《系统论视野下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的生成、演化与控制》,科学出版社。

[18]唐钧,2007,《公共部门的危机公关与管理——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危机公共关系解决方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王禹,2004,《我国村民自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吴清旺、贺丹青,2005,《房地产开发中的利益冲突与衡平——以民事权利保障为视角》,法律出版社。

[21]吴越等,2014,《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瓶颈与制度创新——以农地资本化和农业现代化为研究重心》,法律出版社。

[22]谢庆奎、佟富玲,2009,《政治改革与政府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3]杨雪冬,2006,《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4]于建嵘,2011,《底层立场》,三联书店。

[25]张彩云等,2009,《公共危机与管理》,兰州大学出版社。

[26]张国平,1993,《经济环境论——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条件分析》,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7]张建立,2011,《群体性事件古今中外谈》,知识产权出版社。

[28]张小明,2006,《公共部门危机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9]周树志,2000,《公共政策学:一种政策系统分析新范式》,西北大学出版社。

[1]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中国土地问题课题组》,2007,《城市化背景下土地产权的实施和保护》,《管理世界》第12期。

[2]曹小明,2004,《以“土地换社保”——嘉兴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探索、实践与发展思考》,《资料通讯》第9期。

[3]长子中,2009,《当前农村强势利益集团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北方经济》第19期。

[4]陈发荣、白志高、徐静松、张建林,201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法律风险分析》,《经营管理者》第14期。

[5]陈华威,2011,《“土地换社保”掩盖下失地农民的利益受损分析》,《经济视角》(下)第6期。

[6]陈利根、陈会广,2003,《土地征用制度改革与创新:一个经济学分析框架》,《中国农村观察》第6期。

[7]陈舒舒,2004,《我国土地征用制度亟待改革》,《发展研究》第8期。

[8]陈松友,2011,《当代中国农民利益表达的制约因素分析——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视角》,《理论界》第5期。

[9]陈祥帅,2012,《美国土地流转政策及其启示》,《合作经济与科技》第6期。

[10]陈颐,2000,《论“以土地换保障”》,《学海》第3期。

[11]陈云,2010,《突发群体性事件冲突源头阻断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

[12]程美东、侯松涛,2012,《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处置城市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经验》,《中共党史研究》第4期。

[13]程同顺,2006,《西方国家农民利益集团的功能与作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教学与研究》第9期。

[14]崔卫杰、朱信凯,2005,《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分析》,《农业经济问题》第4期。

[15]崔智敏,2007,《土地流转中的失地农民问题及其对策》,《特区经济》第5期。

[16]党国英,2007,《“土地入股”是“第三次土地革命”吗?》,《党政干部文摘》第8期。

[17]党国英,2008,《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模式的转变——中国农村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社会科学战线》第2期。

[18]丁文、温世扬,2006,《土地征收侵权责任机制研究》,《浙江社会科学》第7期。

[19]董国礼、李里、任纪萍,2009,《产权代理分析下的土地流转模式及经济绩效》,《社会学研究》第1期。

[20]段进朋、杨泱,2007,《我国农地制度与地方政府行为关系分析》,《当代经济研究》第9期。

[21]段雅萍、汪争,2011,《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风险分析及其防范》,《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22]范愉,2008,《权利救济与多元化救济纠纷解决机制简议》,《广东行政学院学报》第1期。

[23]范正伟,2009,《“城郊农民土地换社保”应该叫停》,《政府法制》第27期。

[24]房桂芝、董礼刚,2005,《建立完善的农民利益表达与沟通渠道——对农民集体上访的几点思考》,《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第3期。

[25]高乃云,2010,《政治和谐: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26]郭彩霞,2012,《转型期大众媒介的利益表达功能研究——以互联网为例》,《辽宁行政学院学报》第4期。

[27]郭洁,2001,《土地征用若干民事法律问题研究》,《社会科学辑刊》第3期。

[28]郭强,2014,《构建土地流转总体性风险的立体监测体系》,《探索与争鸣》第2期。

[29]郭晓莉,2009,《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及存在风险问题研究》,《消费导刊》第2期。

[3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9,《中国失地农民权益保护及若干政策建议》,《改革》第5期。

[31]海云志、刘徽翰,2010,《论地方政府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长效机制建设》,《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32]韩俊,2008,《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四个重点》,《当代经济》第12期。

[33]郝继明,2008,《和谐社会语境下农民群体利益诉求机制之构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期。

[34]何雪峰,2014,《农地入股,如何不再“一头热”?》,《安徽日报》12月19日,第5版。

[35]侯志军,2011,《“土地换社保”的理论与实践》,《法制与社会》第4期。

[36]胡晓玲,2014,《中国式农地征收补偿的困境及其出路探寻——基于法条及实践的观察》,《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37]扈兵,2006,《构建和谐农村的必由之路:完善农民利益表达渠道》,《文史博览》第24期。

[38]黄雨恬,2013,《对“土地换社保”政策的反思》,《新西部》(理论版)第11期。

[39]霍颖梅,2008,《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问题研究》,《科协论坛》(下半月)第11期。

[40]纪红勇,2013,《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落空与民事诉讼救济》,《福建法学》第3期。

[41]姜晓萍、衡霞,2011a,《农村土地流转风险的形成机理及外部性研究》,《农村经济》第11期。

[42]姜晓萍、衡霞,2011b,《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中农民利益保障机制研究》,《政治学研究》第6期。

[43]蒋永穆、杨少垒、杜兴端,2010,《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风险及其防范》,《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第6期。

[44]金丽馥、冉双全,2011,《农村土地流转的风险及防范机制研究》,《理论与改革》第5期。

[45]金延卓,2010,《我国群体性事件研究述评》,《法制与社会》第18期。

[46]景跃进,2007,《当代中国利益传输机制的转换——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逻辑之思考》,《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第10期。

[47]孔善广,2001,《分税制后地方政府财事权非对称性及约束激励机制变化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第1期。

[48]郎友兴,2005,《商议式民主与中国的地方经验:浙江省温岭市的“民主恳谈会”》,《浙江社会科学》第1期。

[49]李成贵,2004,《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5期。

[50]李贵银,2004,《对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思考》,《南方国土资源》第7期。

[51]李俊青,2013,《农地入股流转模式不可行性分析》,《农业经济》第8期。

[52]李蕾,2010,《中国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防治与基层政府行为方式转变》,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

[53]李立娜,2014,《法国农地流转及其财政政策》,《世界农业》第2期。

[54]李庆,2012,《完善我国行政救济机制之思考——兼评〈现代公法救济机制的整合〉——以统一公法学为研究进路》,《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第5期。

[55]李尚旗,2008,《当前我国农民利益表达的困境和出路》,《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第1期。

[56]李延荣,2004,《从征地改革看征用补偿制度的完善》,《法学杂志》第2期。

[57]李彦军,2000,《土地行政法律救济》,《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期。

[58]李中、洪必纲,2012,《中西部地区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风险研究》,《经济纵横》第6期。

[59]梁德明,2009,《基层土地违法经营与地方行政体制思变》,《生产力研究》第19期。

[60]梁婷,2009,《群体事件的社会效应及对策分析》,《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第5期。

[61]廖富洲,2004,《我国土地征用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学习论坛》第9期。

[62]廖宏斌,2014,《创新利益分配制度和机制,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人民日报内参》8月22日。

[63]廖晓明、蔡潇彬,2011,《中国农民利益表达机制之完善研究》,《前沿》第7期。

[64]廖艺萍,2006,《农民“话语权”与农村社会和谐》,《重庆社会科学》第3期。

[65]林宝、隆学文,2008,《“土地换社保”政策要慎重推行》,《中国党政干部论坛》第5期。

[66]刘德海,2010,《群体性突发事件中政府机会主义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中国管理科学》第1期。

[67]刘飞,2013,《行政诉讼类型制度的功能》,《法学研究》第5期。

[68]刘国乾,2012,《土地征收审批的正当程序改革》,《法学研究》第7期。

[69]刘辉,2010,《土地流转风险防控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

[70]刘慧芳,2000,《论我国农地地价的构成与量化》,《中国土地科学》第6期。

[71]刘良训,2007,《完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构建和谐农村》,《重庆工学院学报》第3期。

[72]刘明,2009,《我国农民利益表达的障碍与出路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第4期。

[73]刘润秋,2012,《利益协调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人民论坛》(中旬刊)第2期。

[74]刘守英,2012,《以地谋发展模式的风险与改革》,《国际经济评论》第2期。

[75]刘守英、蒋省三,2004,《在制度上确保建设用地两种所有制的长期并存》,《中国经济时报》12月2日,第A01版。

[76]刘晓梅,2005,《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群体性事件的法社会学思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77]刘颖,2014,《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建设与配套制度研究——以四川省为例》,《湖北农业科学》第17期。

[78]卢海元,2003,《土地换保障:妥善安置失地农民的基本设想》,《中国农村观察》第6期。

[79]卢汉桥、刘承栋,2006,《新合作主义的利益协调机制探析——作为一种公共政策制定模式的观察》,《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2期。

[80]吕琳,2010,《农地流转的风险规避与化解》,《法制与经济》(中旬刊)第5期。

[81]骆东奇、周于翔、姜文、罗光莲,2008,《我国农村土地股份制流转模式风险分析》,《生产力研究》第24期。

[82]骆东奇、朱莉芬、李颖慧,2009,《统筹城乡视角的农村土地入股型流转模式设计与风险防范》,《生产力研究》第8期。

[83]麻雪峰,2007,《建立农民利益表达机制需“双轮驱动”》,《中国改革报》8月1日,第6版。

[84]马健,2008,《南海模式:创新与困局——对南海土地股份合作制发展状况的调查》,《农村工作通讯》第9期。

[85]孟庆海、陶建群,2003,《芜湖土地流转之变》,《时代潮》第21期。

[86]穆瑞丽,2010,《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障的风险分析与规避对策》,《农村经济与科技》第1期。

[87]倪星,2009,《公共权力委托——代理视角下的官员腐败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88]农经统计,2015,《2014年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情况》,《农村经营管理》第6期。

[89]农业部新闻办公室,2013,《全国家庭农场达87.7万个 平均经营规模超过二百亩》,《云南农业》第7期。

[90]皮曙初、高友清、戴劲松,2002,《蓝田破产别坑了农民》,《中国改革》(农村版)第1期。

[91]漆先望,2007,《以土地换社保——健全进城农民社保体系的基本思路》,《四川省情》第6期。

[92]漆先望,2011,《“土地换社保”破解“半城市化难题”》,《宏观经济管理》第1期。

[93]齐奇、徐杰、许惠春、魏新璋、叶向阳、吴卫忠,2011,《规范土地流转制度加强纠纷解决机制——浙江高院关于农村改革发展中土地流转纠纷法律适用问题调研报告》,《人民法院报》8月11日,第8版。

[94]钱忠好,2004,《土地征用:均衡与非均衡——对现行中国土地征用制度的经济分析》,《管理世界》第12期。

[95]钱忠好、曲福田,2004,《中国土地征用制度:反思与改革》,《中国土地科学》第10期。

[96]卿海琼、黄鸿翔、周冠文,2009,《论农村土地流转的风险及其规避》,《商业时代》第29期。

[97]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管理创新课题组,2012,《乌坎事件始末》,《中国非营利评论》第2期。

[98]曲波,2001,《农地征用补偿中安置补助费的确定》,《农业技术经济》第5期。

[99]曲福田、钱忠好,2004,《规范政府土地征用行为,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管理世界》第12期。

[100]任丹丽,2008,《论土地抵押金融风险的防范》,《中国商法年刊》。

[101]商春荣、王冰,2004,《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与土地流转》,《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102]申恒胜,2013,《“分配型政权”:惠农政策背景下基层政权的运作特性及其影响》,《东南学术》第3期。

[103]苏世海、李健,2010,《国外土地流转及对农民利益保护措施的比较与借鉴》,《劳动保障世界》第7期。

[104]孙德厚,梁兴英,2002,《村民自治中的村民制度外政治参与行为》,《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第1期。

[105]孙立平,2005,《利益时代的冲突与和谐》,《理论参考》第3期。

[106]谭荣、曲福田,2009,《市场与政府的边界:土地非农化治理结构的选择》,《管理世界》第12期。

[107]田先红、陈玲,2013a,《农地大规模流转中的风险分担机制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108]田先红、陈玲,2013b,《“阶层地权”:农村地权配置的一个分析框架》,《管理世界》第9期。

[109]田玉福,2014,《德国土地整理经验及其对我国土地整治发展的启示》,《国土资源科技管理》第1期。

[110]涂晓芳、张欣,2009,《村民自治背景下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完善》,《陕西行政学院学报》第1期。

[111]王斌,2009,《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公司的法律风险分析》,《经营管理者》第14期。

[112]王赐江,2010,《群体性事件类型化及发展趋向》,《长江论坛》第4期。

[113]王定祥、李伶俐,2006,《城镇化、农地非农化与失地农民利益保护研究——一个整体性视角与政策组合》,《中国软科学》第10期。

[114]王立新,2003,《论我国社会分层中人民利益表达制度的建构》,《社会科学》第10期。

[115]王平,2012,《作为弱者武器的传媒:农民利益表达与抗争的策略选择》,《人文杂志》第4期。

[116]王万华,2011,《行政复议程序反司法化定位的思考及其制度重构》,《行政法学研究》第4期。

[117]王中汝,2004,《利益表达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第5期。

[118]王中汝,2008,《社会和谐视角的社会利益表达机制建设》,《理论学刊》第2期。

[119]魏家国,2013,《浅议如何有效防范农村土地流转中的风险》,《农民致富之友》第5期。

[120]温铁军、朱守银,1996,《政府资本原始积累与土地“农转非”》,《管理世界》第5期。

[121]吴冠岑、牛星、许恒周,2013,《乡村旅游开发中土地流转风险的产生机理与管理工具》,《农业经济问题》第4期。

[122]吴晓燕,2013,《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革与基层社会治理转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5期。

[123]吴晓燕、赵普兵,2013,《城镇化:比较中的路径探索》,《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124]吴义茂、吴越,2013,《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有限责任公司问题研究:以农民股东与债权人的利益冲突与平衡为视角》,《北方法学》第3期。

[125]吴毅,2007,《“权力—利益的结构之网”与农民群体性利益的表达困境——对一起石场纠纷案例的分析》,《社会学研究》第5期。

[126]吴真,2010,《土地换社保负面效应大》,《中国商报》9月7日,第10版。

[127]武风华,2006,《“村情民意恳谈会”制度:农民利益表达和实现机制的有益探索》,《学习论坛》第8期。

[128]武丽,2007,《农民的土地权利及其救济》,《四川行政学院学报》第6期。

[129]肖富义,2009,《论土地流转中农民救济机制之建构——基于法律视觉的考察》,《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130]肖光顺,2005,《农村土地规模经营与基层政府职能创新》,《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131]肖顺武,2008,《公共利益研究——一种分析范式及其在土地征收中的运用》,博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

[132]肖文涛,2009,《治理群体性事件与加强基层政府应对能力建设》,《中国行政管理》第6期。

[133]谢皓,2009,《群体性事件中的地方政府行为——政治过程分析》,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

[134]谢家银,2015,《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价值考量与风险防范》,《广西社会科学》第3期。

[135]邢彦娟,2010,《群体性事件中的行政领导者伦理缺失及其防治》,硕士学位论文,黑龙江大学。

[136]许坚,2004,《坚持科学发展观珍惜每一寸土地》,《中国土地科学》第5期。

[137]许章润,2008,《多元社会利益的正当性与表达的合法化——关于“群体性事件”的一种宪政主义法权解决思路》,《清华大学学报》第4期。

[138]薛洪生,2008,《当代农民的利益表达与农村稳定——以农民主体性文化视角论社会和谐的构建范式》,《黑龙江社会科学》第2期。

[139]薛澜、彭志国,2005,《论合作主义视角下政策咨询机制构建与完善》,《科学学研究》第5期。

[140]闫威、夏振坤,2003,《利益集团视角的中国“三农”问题》,《当代财经》第5期。

[141]闫智平,2008,《建立我国农民利益表达组织的路径选择及其当代价值》,《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142]杨海坤,2009,《对于摆脱〈行政诉讼法〉实施困境的反思》,《行政法学研究》第3期。

[143]杨瑞清、余达宏,2005,《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及其治理对策》,《江西社会科学》第10期。

[144]杨英法、李文华,2006,《论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机制的构建》,《学术交流》第5期。

[145]杨友国、刘志民,2009,《农民利益表达与乡村政治现代化》,《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

[146]杨正喜、唐鸣,2006,《论新时期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政治学研究》第2期。

[147]杨子蛟,2007,《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现实反思——基于“制度环境约束下的利益集团博弈理论”的分析》,《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期。

[148]姚望,2009a,《农民非常态利益表达行动逻辑新探——以“沉默的螺旋”理论为分析视角》,《农村经济》第6期。

[149]姚望,2009b,《信访作为农民利益表达渠道存在的问题及消解路径》,《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150]姚望,2010,《转型期中国农民利益表达链条的断裂与铸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第6期。

[151]姚洋,2000,《中国农地制度:一个分析框架》,《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152]应星,2004,《作为特殊救济的信访救济》,《法学研究》第3期。

[153]应星,2007,《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社会学研究》第2期。

[154]于建嵘,2003,《农民有组织抗争及其政治风险——湖南省H县调查》,《战略与管理》第3期。

[155]于建嵘,2004,《当代中国农民的维权抗争》,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2004年研究报告。

[156]于建嵘,2009,《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中国政法大学学报》第6期。

[157]于建嵘,2012,《关于当前我国农村土地确权的几个重要问题》,《东南学术》第7期。

[158]余洪发,2008,《对公共利益内涵及其属性特征的考察——以物权征收制度中的公共利益为视点》,《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159]郁建兴、高翔,2012,《地方发展型政府的行为逻辑及制度基础》,《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160]曾庆香、李蔚,2010,《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三种信息传播策略》,《新闻记者》第9期。

[161]张春霞,2006,《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析》,《鸡西大学学报》第6期。

[162]张金明、陈利根,2011,《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解决机制的多元化构建:基于土地诉讼、仲裁和调解的定位与协调》,《河北法学》第6期。

[163]张梦琳、梁亚荣,2008,《土地征收行政救济合理性及路径选择》,《经济体制改革》第3期。

[164]张惟英、姚望,2007,《当代中国利益表达机制构建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第6期。

[165]张询书,2008,《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风险问题分析》,《乡镇经济》第1期。

[166]张云华,2012,《我国农地流转的情况与对策》,《中国国情国力》第7期。

[167]章剑生,2009,《行政征收程序论——以集体土地征收为例》,《东方法学》第4期。

[168]赵路平、张志昂,2006,《论媒体在处理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江淮论坛》第5期。

[169]赵其卓、唐忠,2008,《农用土地流转现状与农户土地流转合约选择的实证研究——以四川省绵竹市为例》,《中国农村观察》第3期。

[170]赵一鸣,2013,《农地“非农化”风险防范》,《农产品市场周刊》第48期。

[171]郑烁,2012,《论美国的“穷尽行政救济原则”》,《行政法学研究》第3期。

[172]郑卫东,2006,《信访制度与农民利益表达》,《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

[173]植睿、万发耀、杨武勇等,2011,《群体性事件调查研究》,《云南大学学报》第1期。

[174]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地政研究中心,2006,《我国现行财政体制下的土地利用》,《中国土地》第7期。

[175]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2002,《我国转型期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特点、原因及政府对策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第5期。

[176]钟笑寒、阙里,2001,《蓝田模式:三农世纪难题试解》,《中华工商时报》11月29日,第5版。

[177]周诚,2007,《现阶段我国农地征用中的是是非非》,《中国乡镇企业》第11期。

[178]周飞舟,2007,《生财有道:土地开发和转让中的政府和农民》,《社会学研究》第1期。

[179]周靖祥,2014,《土地非农化与城市规模扩张:来自15个副省级城市的例证》,《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6期。

[180]周其仁,2004,《农地产权与征地制度——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重大选择》,《经济学》(季刊)第1期。

[181]周松柏、胡晓登,2006,《失地农民群体性事件的柔性处理方针与软化机制》,《求实》第3期。

[182]周显祥,2005,《关于现行土地换社保政策的探讨》,《国土资源情报》第11期。

[1]陈刚、董峻,2013,《土地也能产黄金—从李克强总理考察家庭农场看现代农业发展新趋向》,新华网,http://csj.xinhuanet.com/2013-04/01/c_132276634.html。

[2]陈晓华,2012,《2012年中国土地流转面积达2.7亿亩,今后还会增加》,中国青年网,http://www.tdzyw.com/2013/0312/27416.html。

[3]高晓军,2014,《新形势下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特点与治理》,正义网,http://www.jcrb.com/procuratorate/procuratorforum/201408/t20140820_1424685.html。

[4]何卫平,2010,《社会转型期农民利益表达的困境及原因分析》,中国选举与治理网,http://www.snzg.cn/article/2010/0514/article_18613.html。

[5]胡健,2015,《财政决算:2014年土地出让金超4万亿 再创历史纪录》,网易财经,http://money.163.com/15/0713/08/AUD1JN9A00253B0H.html。

[6]简兴宏,2013,《丽江市2013年上半年土地承包纠纷处理情况报告》,丽江农业信息网,http://www.ynagri.gov.cn/lj/news 637/20131112/4445854.shtml。

[7]孔祥智,2010,《一号文件精神的落实和土地流转》,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10908825.html。

[8]李军,2011,《湖南农村土地流转纠纷呈上升趋势》,网易新闻,http://news.163.com/11/0915/11/7E04S71R00014AEE.html。

[9]梁敏,2013,《林业改革进入攻坚期 各地加紧完善林权流转机制》,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9/07/c_125339275.htm。

[10]刘奇,2013,《失地农民的叹息》,爱思网,http://www.aisixi-ang.com/data/66544.html。

[11]南方周末编辑部,2011,《2010年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高达76.6%》,南方周末网,http://www.infzm.com/content/54644。

[12]潘祺,2015,《工业园区用地激增,圈而不建浪费严重》,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tj/2015-01-16/c_1114013571.htm。

[13]任波,2013,《新圈地运动末路》,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chinese/FI-c/393167.htm。

[14]宋海峰,2013,《江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率超九成》,新华网江西频道,http://www.jx.xinhuanet.com/news/focus/2013-12/01/c_118364751.htm。

[15]肖扬,2013,《中国司法制度三大问题和法院改革八目标》,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2002-12-09/26/251320.html。

[16]于德宝,2006,《当前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原因》,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4/49156/4511453.html。

[17]钟云华、余素梅、喻丽霞,2013,《网络舆情在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分析》,中国乡村发现网,http://www.zgxcfx.com/Article/58882.html。

[1]Li,H. and L.Zhou,2005,“Political Turnover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The Incentive Role of Personnel Control in China”,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89:1743-1762.

[2]Montinola,G.,Y.Qian,and B.Weingast,1995,“Federalism,Chinese Style:The Political Basis for Economics Success in China”,World Politics 48(1):50-81.

[3]Macmillan,Douglas C.,2000,“An Economic Case for Land Reform”,Land Use Policy 17:49-57.

[4]Qian,Y. and B.Weingast,1996,“China’s Transition to Markets:Market-Preserving Federalism,Chinese Style”,Journal of Policy Reform 1(2):149-185.

[5]Qian,Y. and B.Weingast,1997,“Federalism as a Commitment to Preserving Market Incentives”,Journal of Economics Perspectives 11(4):83-92.

[6]Tsui,K. and Y.Wang,2004,“Between Separate Stoves and a Single Menu: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a Single Menu:Fiscal Decentralization in China”,China Quarterly 177:7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