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288

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图书

SSAPID:101-3050-3629-55
ISBN:978-7-5097-9392-3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生产方式的结构与生产关系的两重功能、科恩对生产力一元决定论的辩护:一个批判的考察、有机生产方式的变迁及其动力:迈向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变迁理论、经济人假设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演化经济学、演化马克思主义的竞争理论:一个方法论的探讨、资本占有剩余价值在什么意义上是符合(或不符合)正义的——试论马克思的三种正义概念。

相关信息

丛书名:政治经济学新连线·学术研究系列
作 者: 孟捷
编 辑:陈凤玲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图表索引

 后记

 政治经济学新连线丛书

 出版说明

 第一章 生产方式的结构与生产关系的两重功能

  第一节 楔子:所谓“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

  第二节 巴里巴尔对生产方式的结构分析

  第三节 张闻天论生产关系的两重性

  第四节 作为目的论活动的生产方式:以卢卡奇晚年本体论思想为借镜

  第五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两种可能的因果关系

 第二章 科恩对生产力一元决定论的辩护:一个批判的考察

  第一节 评科恩的发展原理

  第二节 评生产力首要性原理及所谓功能解释

  第三节 科恩与布伦纳:一个比较

 第三章 有机生产方式的变迁及其动力:迈向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变迁理论

  第一节 历史因果性概念和有机生产方式的变迁

  第二节 阶级斗争和国家间竞争作为有机生产方式变迁的动力

  第三节 戈德利耶的概念重构与国家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和新制度主义:对诺思和阿西莫格鲁等人的批判性评论

  第五节 尾论

 第四章 经济人假设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第一节 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概念

  第二节 马克思论资本主义生产当事人

  第三节 追逐剩余价值和追逐利润的不同意义:从谢克对两类竞争标准的区分谈起

  第四节 利润最大化假设和不确定性:来自演化经济学的批评

  第五节 制度多样性与人的行为和动机模式的多样性:兼评马克思关于人的三个命题

  第六节 尾论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演化经济学

  第一节 什么是“演化经济学”

  第二节 新事象标准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如何看待生物学和经济学的关系

  第四节 协调以及创新的内生性:演化经济学的核心议程及其意义

 第六章 演化马克思主义的竞争理论:一个方法论的探讨

  第一节 “竞争一般”与马克思主义竞争理论

  第二节 知识的分立与企业的代谢竞争

  第三节 《资本论》中存在熊彼特意义上的企业家吗?

  第四节 竞争的两重性与市场经济的协调

 第七章 资本占有剩余价值在什么意义上是符合(或不符合)正义的

  第一节 与既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正义

  第二节 超越历史的正义三原则

  第三节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第三种正义

  第四节 剩余价值占有的主体与正义

  第五节 沟通三种正义概念的可能性

Aglietta,M.,A Theory of Capitalist Regulation:US Experience(London:Verso,1979).

Aglietta,M.,and R. Breton,“Financial Systems,Corporate Control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Economy and Society,2001,Vol. 30,No.4.

Aglietta,M.,and A. Reberioux,Corporate Governance Adrift(Cheltenham,U.K.:Edward Elgar,2005).

Amable,B.,The Diversity of Modern Capitalism(Oxford:OUP,2003).

Aston,T.,and Philipin,C. eds.,The Brenner Debate:Agrarian Class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Pre-industrial Europ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Baran,P.,and P. Sweezy,“Some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Monthly Review,2012,Vol.64,Issue 3.

Bowley,M.,“Some Aspects of the Treatment of Capital in the Wealth of Nations”,in Skinner and Wilson eds.,Essays on Adam Smith(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

Bakir,E.,and A. Campbell,“Neoliberalism,the Rate of Profit and the Rate of Accumulation”,Science and Society,2009,Vol.74,No.3.

Bowles,S.,Richard Edwards,and Frank Roosevelt,Understanding Capitalism(Oxford:OUP 2004).

Boyer,R.,“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Theory of ‘Regulation’”,in Dosi,G.,C. Freeman,R. Nelson,G. Silverberg,and L. Soete,eds.,Technical Change and Economic Theory(London and New York:Pinter Publishers,1988).

Brenner,R.,“The Origins of Capitalist Development:a Critique of Neo-smithian Marxism”,in New Left Review,No.104,July-August,1977.

Brenner,R.,“Agrarian Class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Pre-industrial Europe”,in Ashton,T.H.,and C.H.E. Philpin,eds.,The Brenner Debat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Brenner,R.,“The Agrarian Roots of European Capitalism”,in Ashton,T.H.,and C.H.E. Philpin,eds.,The Brenner Debat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he Brenner Debat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Brenner,R.,and M. Glick,“The Regulation Approach:Theory and History”,New Left Review,1991,No.188.

Bryan,R.,“Monopoly in Marxist Method”,Capital and Class,26,Summer 1985.

Cohen,G. A.,History,Labour and Freedo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Crotty,J.,“Rethinking Marxian Investment Theory:Keynes-Minsky Instability,Competitive Regime Shifts and Coerced Investment”,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1993,Vol. 25,No.1.

Crotty,J.,“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of the Global Neoliberal Regime”,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2000,Vol.32,No.3.

Crotty,J.,“Why There Is Chronic Excess Capacity”,Challenge,Nov.-Dec.,2002.

Dosi,G.,C. Freeman,R. Nelson,G. Silverberg,and L. Soete,eds.,Technical Change and Economic Theory(London and New York:Pinter Publishers,1988).

Dore,R.,W. Lazonick and M. O’Sullivan,“Varieties of Capitalism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1999,Vol.15,No. iv.

Druker,P.,The Unseen Revolution:How Pension Fund Socialism Came to America(Oxford:OUP,1976).

Fineschi,R. “‘Capital in General’ and ‘Competition’ in the Making of Capital:The German Debate”,Science & Society,Vol. 73,No. 1,2009.

Foley,D.K.,Adam’s Fallacy:A Guide to Economic Theology(Cambridge/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8).

Foley,D.K.,“The Strange History of the Economic Agent”,The New School Economic Review,2004,Vol.1,No.1.

Freeman,C.,and F. Lou??,As Time Goes By—from Industrial Revolution to Information Revolu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Freeman,C. J. Clark,L. Soete,Unemployment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a Study of Long Wav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West Port,Connecticut:Green Wood Press,1982).

Geras,N.,“The Controversy about Marx and Justice”,New Left Review,I/150,March-April,1985.

Geras,N.,“Bringing Marx to Justice:an Addendum and Rejoinder”,New Left Review,I/195,September/October,1992.

Georgescu-Roegen,N.,“Chamberlin’s New Economics and the Production Unit”,in R. Kuenne,ed.,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Theory(New York:Wiley 1967).

Godelier,M.,Rationality and Irrationality(New York and London:Monthly Review Press,1972).

Godelier,M.,The Mental and the Material(English trans.,London:Verso,1986).

Godelier,M.,“Infrastructures,Societies and History”,Current Anthropology,1978,Vol.19,No.4.

Gordon,D. M.,Richard Edwards and Michael Reich,Segmented Work,Divided Worke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Gordon,D.M.,“Stages of Accumulation and Long Economic Cycles”,in Hopkins,T.K.,and I. Wallerstein,eds.,Processes of the World-System(Sage Publications,Inc.,1980);Reprinted in Bowels,S.,and T.E. Weisskopf,eds. Economics and Social Justice(Cheltenham,UK:Edward Elgar,1998).

Granovetter,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Vol.91,No.3.

Grey,K.,“Labour and the State in China’s Passive Revolution”,Capital and Class,Vol. 34,No.3.

Hilton,R.H.,Introduction,in Ashton T.H. and C.H.E. Philpin eds.,The Brenner Debat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Heinrich,J.,“Capital in General and the Structure of Marx’s Capital:New Insights from Marx’s Economic Manuscripts of 1861-63”,Capital and Class,Vol. 13,No. 2,1989.

Henrich,J.,R. Boyd,S. Bowles,E,Fehr,and H. Gintis,Foundations of Human Reciprocity:Economic Experiments and Ethnographic Evidence in 15 Small-scale Societie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Hodgson,G. M.,Evolution and Institutions:On Evolutionary Economics and the Evolution of Economics(Cheltenham,UK:Edward Elgar,1999).

Hodgson,G. M.,“Darwinism in Economics:from Analogy to Ontology”,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2002,Vol.12,Issue 3.

Kleinknecht,A.,Innovation Patterns in Crisis and Prosperity(London:MacMillan,1987).

Kotz,D.M.,T. McDonough and M. Reich,eds.,Social Structures of Accumulation: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Growth and Crisi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Lazonick,W.,Competitive Advantage on the Shop Floor(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

Lazonick,W.,Business Organization and the Myth of Market Economy(CUP,2001).

Lazonick,W.,R. Dore and H.W de Jong,The Corporate Triangle(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1997).

Lukács,G.,Political Writings,1919-1929;the Question of Parliamentarianism and Other Essays(New Left Books,1972).

Lundvall,B-A.,B. Johnson,E.S. Anderson,B. Dalum,“National Systems of Production,Innovation,and Competence Building”,Research Policy,2002,Vol.31,Issue 2.

Mandel,E.,(1975)Late Capitalism(London:Verso,1999).

Mandel,E.,Long Waves of Capitalist Development(London:Verso,2nd revised,1995).

McDonough,T.,M. Reich,D.M. Kotz,eds.,Contemporary Capitalism and Its Crises:Social Structure Theory for the 21st Centu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Meng,Jie,“Product Innovation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An Attempt to Introduce Neo-Schumpeterian Insights into Marxian Economics”,Research in Political Economy,Vol.28,ed. by Paul Zarembka(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2013).

Mensch,G.,Stalemate in Technology:Innovations Overcome the Depression(English trans.,Cambridge,Mass.:Ballinger,1979).

Mill,J. S.,“On the Definition of Political Economy,and on the Method of Investigation Proper to It”,London and Westminster Review,October 1836.

Mill,J. S.,Essays on Some Unsettled Questions of Political Economy,2nd ed.(London:Longmans,Green,Reader & Dyer,1874).

Minns,R.,“The Social Ownership of Capital”,New Left Review,1996 Sep./Oct.,No.219.

Minsky,H.P.,Stabilizing an Unstable Economy(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6).

Mohun,S.,“Describing Three Crises in the Short Run,the Medium Run and the Long Run”(paper presented to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lobal Economic Crisis and Innovation of Economics’ organized by KAPE,in Daegu,South Korea 2011).

Moseley,F.,“Capital in General and Marx’s logical Method:a Response to Heinrich’s Critique”,Capital and Class,1995,Vol. 19,No.2.

Nell,E. J.,The General Theory of Transformational Growth(Cambridge:CUP,1998).

North,D.C.,“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The Task of Economic History”,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78,Vol.16,No.3.

Nonaka,I.,and H. Takeuchi,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aitaridis,D.,and L. Tsoulfidis,“The Growth of Unproductive Activities,the Rate of Profit,and the Phase-Change of the U.S. Economy”,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2012,Vol. 44,No.2.

Perez,C.,“Technological Revolutions and Techno-economic Paradigms”,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010,Vol. 34,No.1.

Perelman,M.,“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Commodity Form:New Dimensions in the Legislated Transfer of Surplus Value”,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Summer 2003,Vol.35,No.3.

Polanyi,M.,Study of Ma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1958).

Reich,M.,“Social Structure of Accumulation Theory:Retrospect and Prospect”,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1997,Vol. 29,No.3.

Robbins,L.,An Essay on the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Economic Science(London:MacMillan,1932).

Scott,J.,Corporate Business and Capitalist Classes(Oxford:OUP,1997).

Shaikh,A.,“Political Economy and Capitalism:Notes on Dobb’s Theory of Crisis”,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78,Vol.2,No.2.

Shaikh,A.,“Marxian Competition Versus Perfect Competition:Further Comments on the So-called Choice of Technique”,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80,Vol.4,No.1.

Shionoya,Y.,Schumpeter and the Idea of Social Scien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Tucker,R.,Philosophy and Myth in Karl Marx(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1).

Van Duijn,J.J.,The Long Wave in Economic Life(London:George Allen and Unwin,1983).

Van Parijs,P.,“The Falling Rate of Profit Theory of Crisis:A Rational Reconstruction by Way of Obituary”,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1980,Vol.12,No.1.

Vromen,J.J.,“Evolutionary Economics:Precursors,Paradigmatic Propositions,Puzzles and Prospects”,in Reijnders,J.,ed.,Economics and Evolution(Cheltenham,UK:Edward Elgar,1997).

Weelock,J.,“Competition and Monopoly:A Contribution to Debate”,Capital and Class,Winter 1985.

Weeks,J.,Capital and Exploitati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1).

Winter,S.G.,“Economic ‘Natural Selection’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Yale Economic Essays,1964,Vol.4,No.1.

Witt,U.,Introduction,in Witt,U.,ed.,Evolutionary Economics(Cheltenham,UK:Edward Elgar,1993).

Wood,E.M.,“The Separation of the Economic and the Political in Capitalism”,New Left Review,1981,Ⅰ/No.127.

阿尔贝尔:《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杨祖功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商务印书馆,1984。

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李其庆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阿尔都塞:《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优先性》,《文景》2013年第1和第2合期。

阿西莫格鲁、罗宾逊:《资本主义一般规律之兴衰——评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贾拥民译,《新政治经济学评论》2014年第8期。

阿西莫格鲁、约翰逊:《国家为什么会失败》,李增刚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奥康纳:《自然的理由》,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巴兰、斯威齐:《垄断资本》,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系译,商务印书馆,1977。

巴里巴尔:《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载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读〈资本论〉》,李其庆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八木纪一郎:《进化经济学的现在》,孟捷译,《政治经济学评论》2004年第2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鲍尔斯、爱德华兹、罗斯福:《理解资本主义》,孟捷、赵准、徐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鲍莫尔:《资本主义的增长奇迹》,彭敬等译,中信出版社,2004。

白云翔:《先秦两汉铁器的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

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陈体芳译,张今校,商务印书馆,1982。

波兰尼:《大转型》,冯刚、刘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博兰尼:《巨变》,黄树民、石佳音、廖立文译,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

布雷弗曼:《劳动与垄断资本》,方生、朱基俊等译,张伯健校,商务印书馆,1979。

坎南编《亚当·斯密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商务印书馆,1962。

柴尔德:《考古学导论》,安志敏、安家瑗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

柴尔德:《人类创造了自身》,安家瑗、余敬东译,上海三联书店,2012。

陈劲主编《理解熊彼特》,科学出版社,2012。

陈平:《华盛顿共识的失败和经济学变革的方向》,《文汇报》2005年5月15日。

陈振中:《青铜生产工具与中国奴隶制社会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程恩富:《新‘经济人’论:海派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1期。

大河内一男:《过渡时期的经济思想——亚当·斯密与弗·李斯特》,胡企林、沈佩林译,朱绍文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大内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结构的破产》,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内部发行,1986。

多尔:《股票资本主义·福利资本主义》,李岩、李晓桦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段忠桥:《理性的反思与正义的追求》,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段忠桥:《马克思认为“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相一致就是正义的”吗?——对中央编译局〈资本论〉第三卷一段译文的质疑与重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6期。

段忠桥:《当前中国的贫富差距为什么是不正义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多普菲主编《演化经济学——纲领与范围》,贾根良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多西、弗里曼、纳尔逊、西尔弗伯格、苏蒂主编《技术变革与经济理论》,钟学义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董辅礽:《关于生产力的几个问题》,载《论生产力》下册,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

董凯忱、范楚玉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科学出版社,2000。

段忠桥:《理性的反思与正义的追求》,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版。

恩格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5。

恩格斯:《做一天公平的工作,得一天公平的工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人民出版社,1963。

恩格斯:《马克思和洛贝尔图斯。〈哲学的贫困〉德文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一卷,人民出版社,1965。

恩格斯:《法学家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一卷,人民出版社,1965。

恩格斯1894年9月23日致考茨基的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九卷,人民出版社,1974。

冯天瑜:《“封建”考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弗里曼、苏特:《工业创新经济学》,华宏勋等译,柳卸林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弗里曼、卢桑:《光阴似箭: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沈宏亮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弗里德曼:《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弗里德曼文萃》,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富布鲁克编《经济学的危机——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600天》,贾根良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富兰克林:《富兰克林经济论文选集》,刘学黎译,商务印书馆,1989。

高峰:《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垄断与竞争》,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

高峰:《产品创新与资本积累》,《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5期。

高峰:《关于马克思主义竞争理论的几个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高峰:《资本积累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第2版。

高峰、丁为民、何自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所有制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戈德曼:《隐藏的上帝》,蔡鸿滨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葛兰西:《反〈资本论〉的革命》,《葛兰西文选:1916~1935》,人民出版社,1992。

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郭官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曹卫东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哈维:《新帝国主义》,初立忠、沈晓雷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韩立新:《关于个人所有制解释的几个问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2期。

赫希曼:《欲望与利益》,李新华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胡钧:《论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纵横》2011年第3期。

黄现璠:《中国历史没有奴隶社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霍奇逊:《现代制度主义经济学宣言》,向以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霍奇逊:《演化与制度》,任荣华、张林、洪福海等译,张林、孟捷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霍奇逊、努森:《达尔文猜想:社会与经济演化的一般原理》,王焕祥等译,科学出版社,2013。

基莱:《科学研究的经济定律》,王耀德等译,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嵇文甫:《中国古代社会的早熟性》,《新建设》1951年第四卷第1期。

贾根良:《演化经济学——经济学革命的策源地》,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卡德尔:《公有制在当代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矛盾》,王森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考茨基:《唯物主义历史观》,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

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段忠桥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科西克:《具体的辩证法》,傅小平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

柯兹纳:《市场过程的含义》,冯兴元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库钦斯基:《生产力的四次革命》,洪佩郁等译,单志澄校,商务印书馆,1984。

拉让尼克、奥苏丽文:《公司治理与产业发展》,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拉佐尼克:《车间的竞争优势》,徐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兰德曼:《哲学人类学》,阎嘉译,苏克校,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第2版。

李大钊:《我们的马克思主义观》,载于《新青年》第6卷,1919年第5、6号。

李根蟠:《耦耕纵横谈》,《农史研究》1983年第1期。

李惠斌、李义天编《马克思与正义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李洪林:《只有生产关系才能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光明日报》1957年1月23日。

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长春出版社,2007。

里格比:《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吴英译,译林出版社,2012。

《历史研究》编辑部编《中国的奴隶制与封建制分期问题论文选集》,三联书店,1956。

列宁:《论我国革命》,《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

林岗:《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林岗:《诺思与马克思:关于制度变迁道路理论的比较》,《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刘瑞:《社会主义经济分析中没有“经济人”的位置》,《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共两卷,白锡堃、张西平、李秋零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译,商务印书馆,1992。

罗宾斯:《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朱泱译,商务印书馆,2000。

罗森伯格:《探索黑箱》,王文勇、吕睿译,商务印书馆,2004。

罗素:《论历史》,何兆武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罗志如、范家骧、厉以宁、胡代光:《当代西方经济学说》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洛克:《人类理解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54。

马克思:《费尔巴哈论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61。

马克思:《工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61。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61。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三卷,人民出版社,1962。

马克思:《美国内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五卷,人民出版社,1965。

马克思:《北美内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五卷,人民出版社,1965。

马克思:《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人民出版社,1965。

马克思:1877年11月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人民出版社,1965。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人民出版社,1973。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史》第1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Ⅰ,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2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Ⅱ,人民出版社,1973。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3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Ⅲ,人民出版社,197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人民出版社,1979。

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

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79。

马克思:《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七卷,人民出版社,1979。

马克思:《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八卷,人民出版社,1985。

马克思:《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九卷,人民出版社,1982。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1982。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0。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版。

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

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

马家驹、蔺子荣:《生产方式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研究》1980年第6期。

曼:《社会权力的来源》,刘北成、李少军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5。

曼德尔:《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下卷,廉佩直译,商务印书馆,1979。

曼德尔:《权力与货币:马克思主义的官僚理论》,孟捷、李民骐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梅特卡夫:《演化经济学与创造性毁灭》,冯健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梅特卡夫:《个体群思维的演化方法与增长和发展问题》,收于多普菲主编《演化经济学——纲领与范围》,贾根良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孟捷:《重农主义和〈国富论〉体系的本体论批判》,《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5年总第11期(夏季卷)。

孟捷:《古典经济学与人道主义》,《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1期。

孟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造性转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孟捷:《产品创新与马克思主义资本积累理论》,收入张宇、孟捷、卢荻主编《高级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孟捷:《熊彼特的资本主义演化理论——一个再评价》,《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孟捷:《劳动价值论与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不确定性》,《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孟捷:《产品创新与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兼答高峰教授》,《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

孟捷:《劳动与资本在价值创造中的正和关系研究》,《经济研究》2011年第4期。

孟捷:《资本主义经济长期波动的理论——一个批判性评述》,《开放时代》2011年第10期。

孟捷:《新自由主义积累体制与2008年经济-金融危机》,《学术月刊》2012年第8期。

孟捷:《劳动力价值再定义与剩余价值论的重构》,《政治经济学评论》2015年第4期。

孟捷、杨志:《技术创新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评论》2004年第2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孟捷、向悦文:《竞争与制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相关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孟捷、向悦文:《克罗蒂和布伦纳的破坏性竞争理论比较研究》,《经济纵横》2013年第5期。

孟捷、李怡乐:《改革以来劳动力商品化和雇佣关系的发展:马克思和波兰尼的视角》,《开放时代》2013年第5期。

孟捷、冯金华:《部门内企业的代谢竞争与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经济研究》2015年第1期。

孟扬、孟捷:《默会知识和企业理论》,《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10期。

孟氧:《孟氧学术文选——史学卷》,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

米克:《劳动价值学说的研究》,陈彪如译,商务印书馆,1963。

纳尔森:《经济增长的源泉》,汤光华等译,舒元校,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纳尔逊、温特:《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胡世凯译,商务印书馆,1997。

奈特:《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王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内田弘:《新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尼尔森:《马克思论正义:对塔克-伍德命题的重新审视》,载李惠斌、李义天编《马克思与正义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宁南:《向丰田学习管理》,《商务周刊》2006年第1期。

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厉以平译,商务印书馆,1992。

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

诺思、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蔡磊译,华夏出版社,2009。

帕勒莫:《发现与创造:奥地利学派市场过程观的含义》,载霍奇逊主编《制度与演化经济学现代文选:关键性概念》,贾根良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佩蕾丝:《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田方萌等译,孟捷审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佩雷曼:《经济学的终结》,石磊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平心:《再论生产力的性质》,《学术月刊》1959年第9期。

普列汉诺夫:《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博古译,上海三联书店,1961。

萨缪尔森:《经济学》中册,高鸿业译,商务印书馆,1981。

萨缪尔森:《经济学》下册,高鸿业译,商务印书馆,1982。

史正富:《超常增长:1979~2049年的中国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斯蒂格利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周立群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斯密:《国富论》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2。

孙伯 :《卢卡奇与马克思》,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汤在新、张钟朴、成保良主编《〈资本论〉续篇探索》,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

童书业:《童书业古代社会论集》,中华书局,2006。

汪海波:《必须坚持生产力标准》,《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7期。

王峰明:《历史唯物主义——一种微观透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王绍光:《大转型: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王荫庭编《普列汉诺夫读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王子今:《秦统一原因的技术层面考察》,《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9期。

王玉鹏、冯颜利:《马克思与正义:国外学者观点述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卫兴华:《科学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研究中的唯物史观》,《清华政治经济学报》第2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卫兴华:《评机械生产力决定论、唯生产力标准论和唯生产力论——对汪海波先生观点的评析》,《当代经济研究》2015年第11期。

威特:《演化经济学:一个阐释性评述》,收于多普菲主编《演化经济学——纲领与范围》,贾根良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伍德:《马克思对正义的批判》,载李惠斌、李义天编《马克思与正义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吴江:《吴江文稿》上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吴易风:《论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研究》第2卷,胡尧步、李直、李玉民译,商务印书馆,1989。

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何钦译,商务印书馆,1964。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何畏、易家详译,商务印书馆,1990。

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1999。

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一卷,陈锡龄、朱泱、孙鸿敞译,商务印书馆,1991。

休谟:《人性论》下册,关文运译,郑之骧校,商务印书馆,1980。

薛宇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流派》,《经济纵横》2009年第1期。

杨春学:《经济人的“再生”:对一种新综合的探讨与辩护》,《经济研究》2005年第11期。

杨春学:《经济人与社会经济秩序》,三联书店,1998。

杨宽:《重评1920年关于井田制有无的辩论》,《江海学刊》1982年第3期。

叶山:《古代中国奴隶制的比较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1986年第4期。

野中郁次郎:《知识创新型企业》,《知识管理》(《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杨开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约翰逊:《通产省由与日本奇迹——产业政策的成长(1925~1975)》,金毅等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0。

曾启贤:《经济分析中的人》,《经济研究》1989年第5期。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2013。

张广志:《奴隶社会并非人类历史发展必经阶段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

张闻天:《关于生产关系的两重性问题》,《经济研究》1979年第10期。

赵鼎新:《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夏江旗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周新城:《决不能把经济人假设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前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简 介:本书是以中国人的思维方法写就的经济学方法论的专业书,对中国经济学的工作要旨进行阐明,围绕马克思以后的时代发展逻辑,并全面梳理人类史前时期的发展逻辑,实质内容在于总结与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史成就,阐明中国历史语境中的商品批判逻辑和资本批判逻辑。

作者: 许光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