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41

引证文献

4 !

参考文献

303

社会工作专业化及本土化实践图书

Proceedings of China Association for Social Work Education (2003-2004)

SSAPID:101-3036-1901-69
ISBN:7-80230-255-2
DOI:
ISSN:
关键词:

社会工作 中国 文集

[内容简介] 本论文集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3年会和2004年社会工作发展策略研讨会,面对社会变迁、社会问题增加的情况下,社会工作教育如何回应社会需要、促进自身发展等问题思考的记录。本书由两个会议的论文组成,是从两个会议的论文中挑选而出,基本上反映了这两次会议的主要观点。

相关信息

丛书名:
编 辑:杨桂凤;王玉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年08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序

 上篇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第四届年会暨中国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教育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会议简介

  契合文化敏感性方向的社会工作课程征得昆耶塔教授的签字授权,译者曾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上发表了本文的中文译稿。鉴于这篇文章的作者及内容的重要性,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十周年庆典活动之际,译者对原译文做了少量文字修改,再次推荐给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以期引起更加广泛的注意。">*

   一 概述

   二 福利体系

   三 当代社会工作教育

   四 当代社会工作实务

   五 总结

  理论和实践的整合

   一 技术理性——社会工作教育中的理论和实践分裂的根源

   二 技术理性教育理念的困境

   三 经验取向的学习模式

   四 另一种学习模式——多项价值视角的对话学习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冲突及对策

   一 价值观

   二 行为守则

   三 道德困境

   四 冲突处理

   五 外来和本土的整合

  知识哲学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课程的实践属性*

   一 知识哲学与专业教育课程模式

    (一)技术取向的专业教育课程设计

    (二)阐释或理解取向的专业教育课程设计

    (三)实践的专业教育课程设计

   二 人文—实践取向的专业课程设计构想

   三 总结

  社会工作价值观运用于社区矫正的经验分析

   (一)平等观念的运用

   (二)尊重观念的运用

    1.接纳矫正对象

    2.尊重矫正对象的自我决定

  增权取向的“小组工作”教学模式

   (一)增权:概念及方法

    1.增权的概念

    2.增权的工作方法

    3.增权的结果

   (二)增权理论与社会工作实践

   (三)增权取向的“小组工作”教学模式

   (四)总结

  教育以超越

   一 个案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批判教育学和批判课程论

   二 教育者的行动——理论和实践的联结

    (一)教与学关系的转化

     1.将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设计和主持

     2.建立学生的反馈机制,作为改进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

    (二)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个案工作的过程——教师犹如个案工作者

     1.教师的言行合一——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的重要条件

     2.教师和学生都投入自己的经验,作为课堂的重要知识来源

     3.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教师实践社会工作价值观的过程

     4.课程评估——不仅是对课程更是对教师工作的评估

   三 总结

  从服刑人员的社会支持看社区矫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 研究的背景

   二 研究内容和访谈资料的分析

    (一)访谈资料分类编码

     1.编码方法

     2.分类整理

    (二)访谈内容整理

     1.家庭支持的情况

     2.亲朋支持的情况

     3.社区支持的情况

     4.监狱支持的情况

     5.希望和建议

    (三)访谈结果的分析

   三 对策和建议

    (一)国外及香港地区的社区矫治经验

    (二)我国社区矫治的可行性探讨

     1.政策导向

     2.社区发展

     3.实践探索

     4.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

    (三)社区矫治工作构想

   四 结束语

  田野札记:社会工作的农村社区实践与思考

   一 缘起

   二 社会工作农村社区的田野实践介绍

    (一)湘西实习点龙村的基本情况

    (二)学生和村民的互动

     1.学生农村实习的动机,如何看待农村生活

     2.村民如何看待学生及其期待

     3.学生应对村民

     4.村民给学生的评价

    (三)老师与学生督导方法的探索

    (四)农村社区另类发展的思路

   三 探讨性建议

  朋辈辅导在高校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应用研究

   一 什么是朋辈辅导

   二 在高校开展朋辈辅导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必要性

    (二)意义

   三 朋辈辅导的实践和发展

    (一)实施过程

    (二)朋辈辅导效果评估

    (三)本土发展——从朋辈辅导计划到成长营

   四 结语

  试论小组社会工作中的治疗元素

   (一)小组治疗元素的提出和意义

    1.小组治疗元素概念的提出

    2.小组治疗元素理论的意义

   (二)小组治疗元素的分类和功能

    1.Yalom 与 Bloch和Crouch的小组治疗元素分类比较

    2.各种治疗元素的含义及功能

   (三)治疗元素运用过程中的流程结构

  坚持社会工作教育专业化和本土化的统一

   (一)郑州大学社会工作教育的新进展(1999~2003)

   (二)确立合乎实际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要求

   (三)实行以就业为导向的实习模式

    1.以机构与学院共同合作督导模式为主,同时支持同学们自选有利于自己将来就业与发展的实习单位

    2.在实习中要强化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与管理

  医疗社会工作个案研究

   一 刘某个案工作报告

    (一)接案

    (二)立案

    (三)社会诊断

    (四)社会治疗

    (五)结案与评定

   二 李某个案工作报告

    (一)调查立案

    (二)社会诊断及治疗

     1.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

     2.工作内容和过程

    (三)结案

    (四)评论和反思

   三 申某个案工作报告

    (一)立案

    (二)接案

    (三)社会诊断

    (四)社会治疗

    (五)结案

    (六)评论和反思

  专业性: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挑战

   一 中国台湾的社会工作专业所面临的问题

   二 新加坡的社会工作专业所面临的问题

   三 对中国大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一些启示

    (一)价值观与专业性

    (二)艺术、科学与专业性

    (三)理论、实务与专业性

    (四)学校教育与专业人员的后续教育

    (五)传统、现代与专业性

  社会工作行政: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一 社会工作行政面临的新处境

    (一)制高点的转移

    (二)管理主义的兴起

   二 国内社会工作行政研究的三种形态

    (一)应用说

    (二)替代说

    (三)范例说

   三 社会工作行政研究: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一)社会工作行政与一般行政管理的关系

    (二)社会工作行政与工商行政的关系

    (三)社会工作行政的基本架构

     1.社会工作行政的本质

     2.社会工作行政的使命

     3.社会工作行政的基本原则

     4.社会工作行政的主要项目

   四 社会工作行政研究范式的应用问题

   五 简短的结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本土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 社区服务的开端:20世纪80年代初,打浦桥敬老服务中心

    (一)背景及案例介绍

    (二)案例告诉我们什么?

    (三)进一步分析与思考

   二 社区服务模式建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打浦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

    (一)背景与案例分析

    (二)进一步分析与思考

   三 社区服务模式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卢湾区市民求助中心

    (一)背景与案例介绍

    (二)求助中心的智慧

    (三)进一步分析与思考

   四 社区服务模式再创造:20世纪90年代末,金色港湾

    (一)背景与案例介绍

    (二)案例分析

   五 简短的结论

 下篇

  时代发展呼唤社会工作专业的成长

   一 会议召开的背景

   二 大会发言

    (一)大会发言

    (二)小组发言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1.职业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职业化的社会条件

      3.实现职业化的途径(路径分析)

      4.职业化与专业化的关系

     第五组

     第六组

      1.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理论

      2.社会工作研究

      3.社区服务与社区建设

  论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过程中的实践逻辑与体制嵌入*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中国近10年来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过程的路径与策略

    (一)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同院校在专业发展方面的路径

    (二)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同院校在专业发展方面的策略

   三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过程中专业院校的实践逻辑与体制嵌入

    (一)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过程中专业院校的实践逻辑

    (二)体制嵌入与专业化发展

  知识观的转变及其对社会工作教育的含义

   一 传统知识观及其实践问题

   二 另类知识观与社会工作教育的多样选择

    (一)实用主义:摆脱知识与行动的两极化

    (二)诠释学:作为对话的知识

  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可:谁认可?认可什么?

   一 政府部门的认可

   二 学术界的认可

   三 从业人员的认可

   四 一般公众的认可

   五 服务对象的认可

  突破传统社会工作边缘化的新选择

   一 当前社会工作面临的边缘化困境

    (一)组织载体的边缘化

    (二)单一对象和专业角色的边缘化

   二 从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层次和发展趋势看社会工作空间的拓展

    (一)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层级结构

    (二)社会工作发展的层次分析

    (三)突破传统社会工作边缘化的选择何以可能

   三 中国现实条件下社会工作发展的理性选择

    (一)不同模式的非营利组织为社会工作提供载体

    (二)社会工作在不同类型的组织中的嵌入

    (三)社会工作拓展的原则——功能性服务

  体制转变中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进程

   一 社会转型与体制转轨过程中社会工作的成长

    (一)从体制转轨的角度看社会工作

    (二)改革以来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及相关讨论

   二 社会工作的两种类型及其职业化

    (一)社会工作的两种类型

    (二)两类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化问题

    (三)身份转换型与专业支持型的职业化

   三 政府和专业团体在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中的角色

    (一)政府在社会工作职业化中的作用

    (二)社会工作专业团体的作用

   四 体制改革的深化与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发展

    (一)深化体制改革是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条件

    (二)专业团体要能动地推进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发展

  社会工作职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分析

   一 社会工作职业化的两种轨迹:职业专业化与专业职业化

    (一)职业的专业化

    (二)专业职业化

   二 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基本要素分析

    (一)职业区隔

    (二)职业资格

    (三)职称体系

    (四)职业认证

    (五)职业保护和监管

  中外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过程比较研究

   一 社会工作教育在西方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二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

   三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与西方国家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比较

  社会工作教师的专业化:问题与对策

   一 社会工作教师专业化的特殊性

   二 社会工作教师专业化的主要问题

    1.社会工作师资中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数量少、比例低

    2.社会工作师资中参加过专业相关培训的人员比例并不高

    3.社会工作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大多也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社会工作实践经验

    4.虽然有部分教师参加了社会工作相关培训,专业化水平有所提高,但整体专业化水平依然欠佳

    5.社会工作教师专业化的外在条件还欠成熟

   三 促进社会工作师资专业化的对策

    1.确立教师专业化的理念,严格社会工作教师“准入”标准

    2.建立与发展社会工作高层次学历与学位教育,为社会工作教师专业化发展创造条件

    3.鼓励教师参加在职培训或社会实践,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4.强化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引导教师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

    5.制定相应规范,推动社会工作教师的专业化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体制创新与社会工作

   一 现阶段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体制的由来

   二 当前社区建设与管理体制的结构性缺陷

   三 现代社会工作制度是社区体制创新的必要条件

  北美社会工作的三个争论及其对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启示

   一 引言

   二 美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回溯

   三 使命的二元性及三个争论

    (一)争论一:改变个人还是改变社会

    (二)争论二:认识论:科学性还是诠释性

    (三)争论三:专业化与非专业化

   四 对于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启示

   五 结论

  社会政策研究中的伦理议题

   一 导言

   二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伦理争议

   三 社会政策研究的一般伦理原则

   四 社会政策研究中的具体伦理细则

   五 社会政策研究伦理实施的机制

   六 结语

  论行动研究在社会工作实习教学中的运用

   一 问题提出

   二 行动研究

   三 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困境

   四 将行动研究运用于社会工作实习教学

  本土非专业处境下社会工作实习督导模式的行动研究

   一 研究的背景

   二 本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三 文献回顾

    (一)国外关于社会工作实习督导的相关研究

    (二)港台地区关于社会工作实习督导的相关研究

    (三)国内关于社会工作实习督导(含实习教育)的研究

   四 理论分析视角

   五 研究的方法与场域

    (一)研究的方法

    (二)研究的主体

    (三)研究的场域

    (四)行动研究的过程

    (五)研究的资料

    (六)研究的问题

   六 社会工作实习督导模式的建构过程

    (一)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的行动过程与模式——多元、多阶段递进整合模式

    (二)实习场域建设的行动过程与模式——多元互动模式

    (三)实习督导教学实践的行动过程

   七 本土非专业处境下的社会工作督导模式:处境化的多元动态督导模式

    (一)处境化的多元动态的实习督导功能建构

    (二)处境化的多元动态的督导关系模式的建构

    (三)处境化的多元动态的督导角色建构

    (四)处境化的多元动态的督导模式与风格的建构

    (五)平等而人本的、动力性的督导过程

   八 研究的限制

  当代西方社会工作的主要发展趋势:一个前瞻性引论

   一 引言

   二 社会工作实践方法的嬗变

   三 社会工作认识论的多元化

   四 社会工作介入取向之论争

   五 证据为本的实践的兴起

   六 社会工作介入聚焦的转移

   七 社会工作与案主伙伴关系的重构

   八 短期治疗和折中模式的勃兴

   九 社会工作研究的重要性凸显

   十 社会服务机构的新管理主义取向

   十一 社会工作教育的变革

   十二 结语

  话语分析:社会排斥和贫困研究的新视角

   一 社会排斥和贫困问题研究的传统视角及其限制

   二 一种另类的视角及其研究的适切性

   三 在微观或中层的经验研究中适用的分析框架

  转型时期我国社会利益的分化与协调

   一 转型时期社会利益分化的现状

    (一)社会利益的内涵

    (二)社会利益分化的现状

     1.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

     2.社会利益需求和获取途径多样化

     3.社会利益矛盾和冲突公开化

   二 社会利益协调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

    (一)社会利益协调的出发点

    (二)社会利益协调的基本原则

     1.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原则

     2.有利于社会整合的原则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4.统筹兼顾的原则

   三 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一)利益引导机制的构建

    (二)利益约束机制的构建

    (三)利益调节机制的构建

    (四)利益补偿机制的构建

  社区发展的理念与策略

   (一)社区发展的理论和原则

   (二)社区发展的基本策略

   (三)社区领域的综合发展与专业发展

  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中的农村贫困与社区能力建设

   一

   二

   三

  医疗体制改革呼唤医务社会工作

   (一)医务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渊源

    1.以家庭个体服务为主的医疗服务模式到社会自发参与的医疗服务模式

    2.社会自发参与的医疗服务模式到社会自觉参与的医疗服务模式

    3.医疗社会工作的产生到医疗社会工作专业的形成

   (二)我国医务社会工作伴随社会的需要产生

    1.我国医疗制度的改革呼唤医务社会工作

    2.人们对医疗服务内容新的需求呼唤医务社会工作

    3.现代医患关系发展趋势呼唤医务社会工作

    4.社区医疗卫生建设呼唤医务社会工作

    5.医疗卫生国际化趋势呼唤医务社会工作

   (三)从医务社会工作的任务和方法看其对社会的功能

    1.医务社会工作的任务

    2.医务社会工作的方法

    3.医务社会工作的功能

   (四)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1.培养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性医务社工的人才

    2.开拓实际生活中专业医务社会工作职业

    3.政府加大支持医务社会工作开展的力度

    4.加强对医务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

  上海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中的政府角色研究

   (一)上海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背景

   (二)上海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中的政府角色

    1.制度创新者

    2.政策制定者

    3.服务规划者

    4.行政体制和社会资源协调者

    5.资金提供者和专业服务购买者

    6.监管者和专业服务评估者

   (三)青少年社会工作发展中政府角色的特征分析

    1.各级政府在职能分工下的角色分化性

    2.政府多重目标下的角色复杂性

   (四)政府角色研究对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启示

  城市老年人社区福利服务

   (一)问题的提出

   (二)社会福利制度的给付体系与服务体系

   (三)“星光计划”要求社区由单一管理功能转变为自治—管理—服务的三位一体功能

   (四)西方“混合福利经济”意义上的社区照顾模式对我们的启示

    (1)在社区内接受照顾(care in the community)

    (2)由社区负责照顾(care by the community)

   (五)社区福利服务的资源与社区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可能性

   (六)结语

  一项急迫而有价值的社会工作介入手法

   (一)概念:工业社会工作、职业社会工作及企业社会工作

   (二)要素与实施:企业社会工作的服务体系及功能

    1.企业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2.企业社会工作的服务主体机构系统

    3.企业社会工作的案主对象

    4.企业社会工作的功能

   (三)问题与展望:职业社会工作在内地开展的必要性与介入手法

    1.企业社会工作在内地开展的必要性

    2.企业社会工作的基本介入方法

    3.企业社会工作的主要介入内容

    4.企业社会工作的介入途径

   (四)结语:一个未尽的话题

  上海市注册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实施方案研究报告

   (一)上海市注册社工基本情况分析

    1.注册社工的性别构成情况

    2.注册社工的年龄构成情况

    3.注册社工的学历构成情况

    4.注册社工的专业背景情况

    5.注册社工工作单位所属行业的情况

    6.注册社工对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运用程度

   (二)上海市注册社工对继续教育的需求分析

    1.注册社工对继续教育内容的迫切需求

    2.注册社工对培训形式及培训方法的要求

   (三)上海市注册社工继续教育实施方案的设计

    1.继续教育目标

    2.继续教育对象

    3.继续教育课程

    4.教学方法的选择

    5.教学时间的安排

    6.继续教育的登记管理

Derezotes,David S. 2000. Advanced Generalist Social Work Practice. Sage Publications.

Hull,Grafton H.et al.2003. The Generalist Model of Human Service. Thomson Learning.

Sen,Amartya. 1999. Development as Freedo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shworth,P. 1992. “Being Competent and Having Competent,” Journal of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 16:3~17.

Dewey,J. 1933. How We Think. Boston:D.C. Health & Co.

Eraut,M. 1985. “Knowledge Creation and Knowledge Use in Professional Contexts,”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10:117~133.

Eraut,M. 1991. “Develop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N. Jessup(Ed.),Outcomes:NVQ’s and the Emerging Model of Training. Lewes:Falmer Press.

Gould,N. & Taylor,I. 1996. Reflective Learning for Social Work:Research,Theory and Practice. England:Arena.

Henkel,M. 1993. “Social Work:An Incorrigibly Marginal Profession?” in T. Becher(Ed.),Governments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Buckingham:SRHE and Open.

Hey,A. 1991. CCETSW’s Advanced Award:Project Report. Unpublished study for CCETSW.

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 1995. Quality Assessment of Applied Social Work. Bistol:HEFCE.

Jessup,N.(Ed.)1991. Outcomes:NVQ’s and the Emerging Model of Training. Lewes:Palmer Press.

Kolb,D.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Maclntyre,A. 1981. After Virtue:A Study in Moral Theory. London:Duckworth.

Richardson,V. 1990.“The Evolution of Reflective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in R. Clift,W.R. Houston & M.Pugach(Eds.),Encouraging Reflective Practice in Education:An Analysis of Issues and Programs.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Schon,D. 1983.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London:Temple Smith.

Schon,D. 1987. 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MA:Jossey Bass.

Specht,H. & Courtney,M.E. 1994. Unfaithful Angels:How Social Work has Abandoned its Mission. New York:Free Press.

Stanford,R. 1992. A Study of Police and Social Work Joint Investigations of Cases of Suspected Child Abuse. M.Phil.Thesis,Brunel University.

Stanford,R. and Yelloly,M. 1994. Shared Learning in Child Protection. London:Engish National Board for Nursing,Midwifery and Health Visiting,and the CCETSW.

Wolf,A. 1989. “Can Knowledge and Competence Mixed?” in J.W. Burke(Ed.),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Lewes:Palmer Press.

Baretlett,H.M. 1958. “Working Definition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in Social Work,Vol.3,No.2.

Compton,B.R. & Galaway,B. 1984. Social Work Process(3rd ed.). Homewood:The Dorsey Press.

Edwards,R.L.et al.(Eds.)1995. 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19thed.).Washington:NASW Press.

Levy,C.S. 1976. “The Value Base of Social Work,” in Journal of Education of Social Work,Vol.9,No.1.

Loewenberg,F. & Dolgoff,R.(Eds.)1988. Ethical Decisions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3rd ed.). Itasa:F.E. Peacock.

Mcleod,D.L. & Meyer,H.L. 1967. “A Study of the Values of Social Worker,” in Thomas,S.(Ed.),Behavior Science for Social Workers. NY:Free Press.

Morales,A. & Sheafor,B.W. 1995. “Values and Ethics in Social Work,” in Morales,A. & Sheafor,B.W.(Eds.),Social Work:A Profession of Many Faces(7th ed.). Boston:Allyn & Bacon.

NASW. 1984. “The NASW Code of Ethics,” in Morales,A. & Sheafor,B.W.(Eds.),Social Work:A Profession of Many Faces(7th ed.). Boston:Allyn & Bacon.

Pumphrey,M.M. 1959. The Teaching of Values and Ethics in Social Work Education. NY:Council on Social Work Education.

Reamer,F.G. 1983. “The Concept of Paternalism in Social Work,” in Social Service Review,Vol.57.

Reamer,F.G. 1990. Ethical Dilemmas in Social Service(2nd ed.). NY: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Reamer,F.G. 1995. “Ethics and Values,” in NASW(Ed.),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19th ed.). Washington:NASW Press.

Rothman,J. 1989. “Client Self-determination:Untangling the Knot,” in Social Service Review,Vol.63.

Rothman,J. 1994. “The Severely Vulnerable:An Emergent Clientele and Practice Mode,” in Rothman,J.(Ed.),Practice with Highly Vulnerable Clients. NJ:Prentice-Hall.

Skidmore,R.A.,Thackery,M.G. & Farley,O.W. 1994.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6th ed.). London:Prentice-Hall.

胡文龙、林香生,1994,“社会工作价值观和原则”,载甘炳光等编《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梁祖彬、颜可亲,1996,《权威和仁慈:中国的社会福利》,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王思斌主编,1999,《社会工作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夏学銮,1999,“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载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周永新,1994,“社会工作的哲理基础”,载周永新主编《社会工作学新论》,香港:商务印书馆。

陈树强,2003,“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社会学研究》第5期。

范斌,2004,“弱势群体的增权及其模式选择”,《学术研究》第12期。

冯朝霖,2001,“自我增权、公民社会与教育改革——台湾近十年教育改革的理论反思”,《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第3期。

张云昊,2005,“增权:‘农民工讨薪’案例的分析及其启示”,《青年研究》第9期。

Malcolm Payne,2005,《现代社会工作理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Healy,Caren. 2005. Social Work Theories in Context. Palgrave Macmilian.

Hooks,Bell. 1994. Teaching to Transgress. Routledge.

保罗·弗雷勒,2004,《受压迫的教育学》,台湾:巨流图书公司。

钟启泉、张华,2000,《课程流派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黄平,2002,《与地球重新签约》,人民文学出版社。

温铁军,2004,“21世纪的中国仍然是小农经济”,《三农中国》2004年春季卷,湖北人民出版社。

向荣,2002,“中国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模式再探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院报》。

许宝强、汪晖选编,2001,《发展的幻象》,中央编译出版社。

游俊、龙先琼,2001,《潜网中的企求》,贵州民族出版社。

Marshall Sahlins,2000,《原初丰裕社会》,《台湾社会研究》第1卷第1期。

Cowie,H. and Sharp,S. 1996. Peer Counseling in School:A Time to Listen. London:David Fulton Published Ltd.

Lines,D. 2005. “A Peer Counsel Service in a Secondary School to Combat Issues in Planning and Ongoing Management,” Pastoral Care. March 2005. Published by Blackwell Publishing.

Rey,A.C. 1988. “The City-Wide Peer Counseling Program,” Children and Youth Review,Vol.10,pp.217~232. Printed in USA.

陈国海、刘勇编著,2001,《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暨南大学出版社。

景怀斌编,1998,《大学生自我心理保健》,中山大学出版社。

张日晟,1999,《咨询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Bloch,S. & Crouch,E. 1995. Therapeutic Factors in Group Psychotherapy.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arles,D.Garvin. 2000. Contemporary Group Work. Allyn & Bacon:Hung Yeh Publishing Co. Ltd.

Fuhriman,A. & Burlingame,G.M. 1994. Handbook of Group Psychotherapy:An Empirical and Clinical Synthsis. USA:John Wiley & Sons,Inc.

Kenneth,E.Reid. 1997. Social Work Practice with Groups:A Clinical Perspective. Brooks/Cole:A Division of International Thomson Publishing Inc.

Yalom,I.D. 1995.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oup Psychotherapy(4th ed.). New York:Basic Books.

Sheldon D.Rose,2003,《青少年团体治疗——认知行为互动取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Chan,Y.Y. 1993. Human Resourc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n Human Service Organizations. Unpublished master thesis. Singapore: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Goh,K.S. 1971. The Social Worker in Singapore:A Study on the Attitudes of Social Workers towards Their Professional and the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Academic exercise,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 and Social Administration,University of Singapore.

Lee,E.Y. & Ghoh,C. 2002. “Professional Issues in Social Work:Factors Affecting Job Satisfaction,” in Tan,N.T. & Mehta,K.K.(Eds.),Extending Frontiers:Social Issues and Social Work in Singapore,pp.192~213. Singapore:Eastern University Press.

Tan,N.T. and Ang,B.L. 2002. “Social Development in Singapore Context,” in Tan,N.T. & Mehta,K.K.(Eds.),Extending Frontiers:Social Issues and Social Work in Singapore,pp.37~53. Singapore:Eastern University Press.

Wee,A. 2002. “Social Work Education in Singapore:Early Beginnings,” in Tan,N.T. & Mehta,K.K.(Eds.),Extending Frontiers:Social Issues and Social Work in Singapore,pp.6~19. Singapore:Eastern University Press.

蔡适如,2002,“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在职训练之现况与未来展望”,《社区发展》第99期,第190~197页。

刘笑敢,1995,“文化中国:二十世纪的困惑与二十一世纪的前景——关于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消失与重建”,载林水檺、何国忠主编《中华文化之路〈中国迈向二十一世纪〉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联合出版社,第73~99页。

彭怀真,2002,“低估教育与训练等人力因素的社工动作”,《社区发展》第99期,第84~89页。

邱怡玟,2002,“社会工作机构专业继续教育之问题与因应初探”,《社区发展》第99期,第214~224页。

沙依仁,2002,“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之现况及发展”,《社区发展》第99期,第5~23页。

王思斌,2001,“我国社会工作在转型社会中的社会责任”,载王思斌主编《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1年会论文集》,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第3~12页。

邬昆如,1996,“从亲情到友情——论社区文化之建立”,《哲学与文化》廿三卷第一期,第1166~1176页。

杨国枢、瞿海源,1974,“中国‘人’的现代化”,《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第37期,第1~38页。

曾华源,2002,“二十一世纪台湾社会工作学校专业教育课程应有之走向”,《社区发展》第99期,第24~40页。

周月清,2002,“台湾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危机与转机——社工教育与实务的省思”,《社区发展》第99期,第90~125页。

彼得·德鲁克,1991,《九十年代的管理》,上海译文出版社。

丹尼尔·耶金、约瑟夫·斯坦尼斯罗,2000,《制高点——重建现代世界的政府与市场之争》,外文出版社。

古德诺,1987,《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

李增禄主编,2003,《社会工作概论》,台湾:巨流图书公司。

尼古拉斯·亨利,2001,《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欧文·E.休斯,2001,《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谭健主编,1987,《现代行政管理手册》,辽宁人民出版社。

托马斯·库恩,2003,《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森特·奥斯特罗姆,1999,《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上海三联书店。

徐明心、张超雄,2000,“社会工作行政的本质:探索、反思与启示”,载伍国良、王思斌主编《华人社会社会工作本质的初探》,香港:八方文化企业公司。

许文惠主编,1992,《行政管理学》,红旗出版社。

张曙编,2002,《社会工作行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Frederic G.Reamer,2000,《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Richard M.Titmuss,1991,《社会政策10讲》,香港:商务印书馆。

Baker,Ron. 1976. “Multiunit-role Practitioner in the Generic Orientation to Social Work Practic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6,No.3.

Chan and Chow. 1993. More Welfare after Reform?HK University.

Heinonen,T. and Spearman,L. 2001. Social Work Practice—Problem Solving and Beyond. Irwin Publishing.

Payne,M. 1997. Modern Social Work Theory. Second Edition,Macmillan Press.

Xie,Zexian. 1997. To Create an Integrated Caring Environment for the Elderly—The Case in Finland and Some Comparison in China. Finnish Social Welfare Federation. Helsinki.

白益华、吴忠泽,1996,《社会福利》,中国社会出版社。

陈向明,2000,《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崔乃夫,1989,《民政工作的探索》,人民出版社。

打浦桥街道办事处,1995,“适应市场 奉献社会 勇于开拓街道社区服务新局面”,《全国社区服务经验交流会议文件汇编》。

丁惠芳,2003,“综合社区工作模式的实践与反思——东涌综合服务的案例”,“华人社区社会工作研讨会”会议论文。

郭伟和,2003,“从专业社会工作的角度反思中国的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工作》,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胡瑞荣,1998,《卢湾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梁祖彬,2000,“社区工作方法”,《社会福利》,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林孟秋,1994,“个案工作方法”,《社会工作学新论》,香港:商务印书馆。

佩恩,2000,“管理社区的社会工作”,“21世纪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几个重要议题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

施德容,1993,“鼓足干劲,再接再厉,争创全国一流水平”,《1993年上海市社区发展状况分析》。

威廉·科克汉姆,1998,《医学社会学》,华夏出版社。

谢泽宪,2003,“行政化倾向——发展社区志愿服务的主要障碍”,《社会》第1期。

颜文雄,1994,“老年人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学新论》,香港:商务印书馆。

杨提,1993,“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上海人口老龄化和当前迫切需要做好的几项工作”,《上海老龄科学》第2期。

杨益萍、孙金富,1996,《社区服务工作》,中国社会出版社。

Bell,C.J.1983.“Social Work:Auto Industry of the Professions?” Social Work,November-December,pp.479~480.

Bourdieu,P.1998. Practical Reason:On the Theory of Action. 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oleman,J.S.1987.“The Role of Social Policy Research in Society and in Sociology,” The American Sociologist,Summer,pp.127~133.

Cox,P. and Hardwick,L.2002.“Research and Critical Theory:Their Contribution to Social Work Education and Practice,” Social Work Education,Vol.21,No.1,pp.35~47.

Dominelli,L.2004. Social Work:Theory and Practice for a Changing Profession. Cambridge:Polity Press.

Gambrill,E.2001.“Social Work:An Authority-Based Profession,”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Vol.11,No.2,pp.166~175.

Granovetter,M.1985.“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3:481~510.

Haynes,1998. “One Hundred-Year Debate:Social Reform Versus Individual Treatment,” Social Work,Vol.43,No.6.

Hudson,W.W.1992.“Scientific Imperatives in Social Work Research and Practice,” Social Service Review,June,pp.246~258.

Mass,M.2000. “On the Link between Academia and the Practice of Social Work,”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 30.

Mok,B.H.1983.“In the Service of Socialism:Social Welfare in China,” Social Work,July-August,pp.269~272.

Ngai,N.P.1994.“Youth Work in China:A Case Study,” Social Work 39:90~96.

Parton,N.2000.“Some Thought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and for Social Work,”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30:449~463.

Pease,B.1991. The Theory-Practice Debate in Social Work:A Critical Reappraisal. 载亚太区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编《现状 挑战 前景——亚太地区社会工作教育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Ruch,G.2002.“From Triangle to Spiral:Reflective Practice in Social Work Education,Practice and Research,” Social Work Education,Vol.21,No.2,pp.199~216.

Taylor,C.1983.“Political Theory and Practice,”in C. Lloyd(Ed.),Social Theory and Political Practice. Oxford:Clarendon Press.

Yip,K.S.2004.“The Empowerment Model:A Critical Reflection of Empowerment in Chinese Culture,” Social Work 49:480~489.

阿兰·图雷纳,1999,“20世纪的社会转型”,《国际社会科学杂志》第16卷第3期。

罗伯特·K.默顿,2001,《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三联书店。

尼尔·J.斯梅尔塞,1999,“社会转型与社会变迁”,《国际社会科学杂志》第16卷第3期。

帕森斯,1988,《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光明日报出版社。

沃尔夫冈·查普夫,1998,《现代化与社会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乌尔里希·贝克,1992,《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

王思斌,1995,“中国社会工作的经验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王思斌,1997,“转型期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地位”,《北京大学学报》第4期。

王思斌,2000,“试论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载何国良、王思斌主编《华人社会社会工作本质的初探》,香港:八方文化企业公司。

王思斌,2001,“中国社会中的求—助关系——制度与文化的视角”,《社会学研究》第4期。

王思斌,2004,“非协调转型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第20卷第1期。

熊跃根,2001,“论当前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中的专业性与专业自律问题”,载王思斌主编《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1年会论文集》,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熊跃根,2001,“转型经济国家中的第三部门发展:对中国现实的解释”,《社会学研究》第1期。

熊跃根、周健林,1998,“宏观社会工作实践在当代中国的意义”,《中国社会工作》第3期。

Burgess,H. 2004.“Redesigning the Curriculum for Social Work Education:Complexity,Conformity,Chaos,Creativity,Collaboration?” Social Work Education 23:163~183.

Chan & Chow. 1992. More Welfare after Economic Reform?Welfare Development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K.:Centre of Urban Planning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Farley,O.W.,Smith,L.L.,and Boyle,S.W. 2003.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Boston:Allyn and Bacon.

Gibelman,M. 2004.“Television and the Public Image of Social Workers:Portrayal or Betrayal?” Social Work 49:331~334.

Healy,K. & Meagher,G. 2004.“The Reprofessionalization of Social Work:Collaborative Approaches for Achieving Professional Recognitio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34:243~260.

Hodge,D.R. 2004.“Who We Are,Where We Come from,and Some of Our Perceptions:Comparison of Social Workers and the General Population,” Social Work 49:261~268.

LeCroy,C.W. & Stinson,E.L. 2004.“The Public’s Perception of Social Work:Is It What We Think It Is?” Social Work 49:164~174.

Lubov. 1965. The Professional Altruist.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李学举,2002,《中国民政事业》(总卷),中国社会出版社。

梁祖彬,2001,“中国社会福利的发展对于社会工作教育的影响”,载曾加达、王思斌、殷妙仲主编《21世纪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任振兴、孙志祥,2001,“单一和多元:中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趋向简析”,载曾加达、王思斌、殷妙仲主编《21世纪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孙莹,2001,“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制度建设的政策考虑”,载曾加达、王思斌、殷妙仲主编《21世纪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思斌等,2002,《社会工作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颜昊、李建敏,2004,新华网,北京2004年7月14日电。

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2004,《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通讯》第23期。

陆学艺,2004,《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马尔科姆·沃特斯,2000,《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

马克斯·韦伯,1997,《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

民政部等,1993,《关于加快发展社会服务业的意见》。

孙立平等,1994,“改革以来我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

王思斌,1995,“中国社会工作的经验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王思斌,2004,“非协调转型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第1期。

袁华音,1994,“社会工作与民政工作趋同论”,《社会学研究》第2期。

Carr-Saundeders,A. M. & P. A. Wilson,1933,The Profess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reenwood,E. 1957. “Attributes of a Profession”,Social Work 2:5~55.

NASW. 1973. Legal Regulation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Washington,DC: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Wayne,J. H. et al.1995. The Social Service-Professionalization in the Social Services. F.E. Peacick Publishiers,Itasca,Illinois.

甘炳光,1993,“社工入职条件及训练”,载关锐煊主编《专业社会工作》,香港:集贤社。

高迪理,2003,“社会工作的专业证照考试制度”,载《社会变迁中社会工作者角色定位与社会工作教育研讨会论文集》10月(台湾)。

江亮演,2002,“日本社会工作教育、训练与社会福利有关人员”,《社区发展季刊》第99期。

李华明,1993,“社区发展服务”,载关锐煊主编《专业社会工作》,香港:集贤社。

李宗派,2002,《现代社会工作——一门助人的专业》,《社区发展季刊》第99期。

翁玉秀,2002,“美国社会工作证照制度”,《社区发展季刊》第99期。

赵康,2000,“专业、专业的属性及判断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社会学研究》第5期。

Gary A. Lioyd. 1995. “Social Work Education,” in Encycolopedia of Social Work 19th,NASW Press.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2001. Professional Action Interdependent Worl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endall,Kstherin A.2000. Social Work Education in Europe. Publish by Council on Social Work Education,Inc.

“雷洁琼与中国社会工作”,载《雷洁琼文集》,开明出版社,2004。

王思斌,1995,“中国社会工作的经验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戴维·波普诺,1999,《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民政局等,2000,《上海社区发展报告》,上海大学出版社。

唐忠新,2000,《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

王思斌,1999,《社会工作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思斌,2001,《转型中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北京市基层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韦伯斯特,1987,《发展社会学》,华夏出版社。

向德平,2002,《城市社会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徐永祥,2000,《社区发展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徐永祥、张昱,2003,《自治与法治:社区组织建设体制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

许欣欣,2000,“从职业评价与择业取向看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学研究》第3期。

Abramovitz,M. 1998. Social Work and Social Reform:An Arean of Struggle. Social Work 43:512~526.

Abramovitz,M. & Bardill,D. R. 1993. “Should All Social Work Students be Educated for Social Change?”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29:6~18.

Allen-Meares,P. & Lane,B. A. 1987. “Grounding Social Work Practice in Theory:Ecosystems,” Social Casework 68:515~521.

Bartlett,H. M. 1970. The Common Base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Washington,D.C.: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Inc.

Epstein,L. 1994. “The Therapeutic Idea on Contemporary Society,” in A. S. Chambon & A. Irving(Eds.),Essays on Postmodernism and Social Work(pp.3~15). Toronto:Canadian Scholars’ Press Inc.

Epstein,L. 1999. “The Culture of Social Work,” in A. S. Chambon,A. Irving & L. Epstein(Eds.),Reading Foucault for Social Work(pp.3~26).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Etzioni,A. 1969. The Semi-profession and Their Organization:Teachers,Nurses,Social Workers. New York:Free Press.

Flexner,A. 1915.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f Charities and Correction,” School & Society,pp.901~911.

Gambrill,E. 2003. “From the Editor:Evidence-Based Practice:Sea Change or the Emperor’s New Clothes?”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39:3~22.

Gibelman,M. 1999. “The Search for Identity:Defining Social Work —Past,Present,Future,” Social Work 44:298~310.

Glaser,G. 2001. “Reflection of a Social Work Practitioner:Bridging the 19th and 21st Centuries,”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 11:190~200.

Goode,W. J. 1969. “The Theoretical Limits of Professionalization,” in A. Etzioni(Ed.),The Semi-profession and Their Organization:Teachers,Nurses,Social Workers(pp. 266~313). New York:Free Press.

Greenwood,E. 1957. “Attributes of a Profession,” Social Work 2:45~55.

Hartman,A. 1993. “Editorial:The Professional is Political,” Social Work 38:365~366,504.

Hayes,K. S. 1998. “The One Hundred-year Debate:Social Reform Versus Individual Treatment,” Social Work 43:501~509.

Karger,H. J. & Hernandez,M. T. 2004. “The Decline of the Public Intellectual in Social Work,” 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Welfare XXXI:51~68.

Liu,J. T. 2003. “A Review of Documents:A Critical Analysis of Ten Important Issu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in China,” Hong Kong Journal of Social Work 37:41~59.

Margolin,L. 1997. Under The Cover of Kindness:The Invention of Social Work. Charlottesville: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

Merton,R. & Gieryn,T. 1982. “Institutionalized Altruism Culture:The Case of the Profession,” in A. Rosenblatt & T. Gieryn(Eds.),Robert K. Merton:Social Research and The Practicing Professions(pp.109~134). Cambridge,Massachusetts:Abt Books.

Mullaly,R. 1993. Structural Social Work:Ideology,Theory,and Practice. Toronto:McClelland & Stewart.

O’Neill,S. 1999. “Social Work—A Profession?” Journal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13:9~18.

Pike,C. K. 1996. “Development and Initial Validation of the Social Work Values Inventory,” Research-on-Social-Work-Practice 6:337~352.

Popple,P. R. 1985. “The Social Work Profession:A Reconceptualization,” Social Service Review,December,pp.561~577.

Popple,P. R. 1992. “Social Work:Social Function and Moral Purpose,” in N. P. Reid & P. R. Popple(Eds.),The Moral Purposes of Social Work:The Character and Intention of a Profession(pp. 141~154). Chicago:Nelson-Hall Publishers.

Popple,P. R. 1995. “Social Work Profession:History,” in 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19th ed.,Vol. 3,pp.2282~2292). Washington,D.C.:NASW.

Popple,P. R. & Leighninger,L. 1998. The Policy-Based Profession. Needham Heights,MA:Allyn & Bacon.

Reamer,F. G. 1995. Social Work Values and Ethics. New York,N.Y.: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Reisch,M. 1998. “The Sociopolitical Context and Social Work Method,1890~1950,” Social Service Review,June,pp.161~181.

Roberts,R. 1990. Lessons from the Past:Issues for Social Work Theory. London:Routledge.

Searle,J. R. 1995.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Reality. New York:Free Press.

Specht,H. & Courtney,M. E. 1994. Unfaithful Angels:How Social Work Has Abandoned Its Mission. New York:Free Press.

Wakefield,J. C. 1996a. “Does Social Work Need the Eco-systems Perspective?Part 1. Is the Perspective Clinically Useful?” Social Service Review 70:1~32.

Wakefield,J. C. 1996b. “Does Social Work Need the Eco-systems Perspective?Part 2. Does the Perspective Save Social Work from Incoherence?” Social Service Review 70:183~213.

Wakefield,J. C. 1998. “Foucauldian Fallacies:An Essay Review of Leslie Margolin’s under the Cover of Kindness,” Social Service Review 72(December 1998):545~587.

Walz,T. & Groze,V. 1991. “The Mission of Social Work Revisited Culture:An Agenda for the 1990s,” Social Work 36:500~504.

Wang,Q. S. 2004. “The Impact of Community Build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in A. K. T. Tsang,M. C. Yan & W. Shera(Eds.),A Snapshot of Critical Issues and Emerging Ideas. Toronto,Canada:Faculty of Social Work,University of Toronto.

Wenocur,S. & Reisch,M. 1989. From Charity to Enterprise: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Social Work in a Market Economy. 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Witkin,S. L. 1999. “Editorial:Identities and Contexts,” Social Work 44:293~297.

Agnes,M. et al. 2003. 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NY:Pocket Books.

Babbie,E. 1998.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Pacific Grove:Brooks/Cole.

Boruch,R. F. and Joe,S. C. 1979. Assuring the Confidentiality of Social Research Data. 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Bruce,L. B. 2001.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Boston:Allyn and Bacon.

Hamnett,M. P. et al. 1984. Ethics,Politics,and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Homan,R. 1991. The Ethics of Social Research. London:Longman.

Humphreys,L. 1970. Tearoom Trade:Impersonal Sex in Public Places. Chicago:Aldine.

Kimmel,A. J. 1988. Ethics and Values in Applied Social Research. Newbury Park,CA:Sage Publications.

Lee,R. 1993. Doing Research on Sensitive Topics. Newbury Park,CA:Sage Publications.

Lofland,J. & Lofland,L.H. 1995. Analyzing Social Settings. Belmont,CA:Wadsword.

Scarce,R. 1990. Ecowarriors:Understanding the Radical Environmental Movement. Chicago:Noble Press.

侯均生主编,1995,《社会学研究方法》,南开大学出版社。

Ming-snm Tsui. 1997.“In Search of a Comprehensive Model of Social Work Supervision,” The Clinical Supervisor,Vol. 16(2).

陈向明,2000,《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樊富珉,2003,《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工作》,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刘梦,2001,“中国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教育述评”,《中华女子学院学报》第47期。

马凤芝,1996,“中国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模式选择——北京大学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经验”,《发展、探索、本土化》,中国和平出版社。

徐明心,2003,《社会工作督导:理论、实践与反思》,香港基督教服务处。

钟启泉,2003,《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Joanne M.Arhar,2002,《教师行动研究》,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Brown and Crompton(Eds.). 1994.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Social Exclusion. UCL Press,London.

Jordan,B. 1996. A theory of Poverty and Social Exclusion. Polity,Cambridge.

Ku,H. B. and Lee,M. K. 2003. Social Exclusion and Marginality in Chinese Societies. Center for Social Policy Studies,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Lawless,Martin and Hardy(Eds.). 1997. Unemployment and Social Exclusion. Jessica Kingsley,London.

MacDonald,R.(Ed.)1997. Youth,the“Underclass”and Social Exclusion.Routledge:London.

Madanipour,A. 1998. “Social Exclusion and Space,” in A. Madanipour,G. Cars and J. Allen(Eds.),Social Exclusion in European Cities. London:Jessica Kingsley.

Paugam. 1996. “A New Social Contract?Poverty and Social Exclusion:A Sociological View,” EUI Working Papers RSC,No. 96/37,Badia Fiesolana.

Roche and Van Berkel(Eds.). 1997. European Citizenship and Social Exclusion. Asggate,Aldershot.

Rodgers,Gore and Figueiredo(Eds.). 1995. Social Exclusion:Rhetoric,Reality,Responses.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Labor Studies.

Room(Ed.). 1995. Beyond the Threshold:The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Social Exclusion. The Policy Press,Bristol.

Silver,H. 1994. “Social Exclusion and Social Solidarity:Three Paradigms,” 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Vol. 133,No. 5~6.

Walker,A. and C. Walker. 1997. Britain Divided:The Growth of Social Exclusion in the 1980s and 1990s. Child Action Group,London.

Bartle,Phil. 2006. Elements of Community Strength.From home page “Community Empowerment”,http://www.scn.org/cmp/modules/mea-ele.htm.

Chekki,Dan A. 1979. Community Development:Theory and Method of Planned Change. New Delhi:Vikas Publishing House Pvt.Ltd.

Christenson,James A. and Jerry W. Robinson,Jr. 1989.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Perspective. Ames: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Dreier,P. 1996. “Community Empowerment Strategies:The Limits and Potential of Community Organizing in Urban Neighborhoods,” Cityscape:A Journal of Policy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Vol.2,No.2.

Dunham,A. 1960. “The Outlook for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5:3~55.

Edwards,Richard L.(editor-in-chief)1997. Encyclopedia of Social Work. Supplement,19th Edition.

Ewalt,Patricia L.,Edith M. Freeman,and Dennis L. Poole. 1998. Community Building:Renewal,Well-being,and Shared Responsibility. Washington,DC:NASW(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Press.

Gibson,James O.,G. Thomas Kingsley,and Joseph B. McNeely. 1997. Community Building:Coming of Age. Citation URL:http://www.urban.org/url.cfm?ID=307016.

Harper,Ernest Bouldin,and Arthur Dunham. 1959. Community Organization in Action. New York,Association Press.

Hitt,William D.1993. The Model Leader:A fully Functioning Person.Columbus,OH:Battelle.

Karolinska Institut. 2004. 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 Science(http://www.phs.ki.see/csp/Default.htm),Who Collaborating Centre on Community Safty Promotion.

Kretzmann,John P. and John L. McKnight. 1993. Building Communities from the Inside Out:A Path Toward Finding and Mobilizing a Community’s Assets. Evanston,IL:Institute for Policy Research.

Lord,J. 1991. Lives in Transition:The Process of Personal Empowerment. Kitchener,ON:Centre for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n Human Services,in Arai,Susan M. 1997. “Empowerment:From the Theoretical to the Personal,” Journal of Leisurability,Vol.24,No.1.http://www.lin.ca/resource/html/Vol24/v24n1a2.htm.

Means,Robin and Randall Smith. 1994. Community Care:Policy and Practice. The Macmillian Press Ltd.,Houndmills.

Miller,Linda S. and Karen M. Hess. 1994. Community Policing:Theory and Practice. West Publishing Company,St. Paul.

NCCED(National Congress for Commun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1989. Against All Odds:The Achievements of Community-Based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s. Washington,DC:National Congress for Commun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NCCED. 2004. Homepage of National Congress for Community Economic Development,About Us. http://www. ncced. org/aboutUs/.

Rothman,J.1968.“Three Models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 Practice,”in Social Work Practic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Skidmore,Rex A.,Milton G. Thackeray,and O. William Farley. 1988.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4th edition,Prentice-Hall,Englewood Cliffs.

Warren,Roland Leslie. 1963. The Community in America.Chicago,Rand McNally.

白秀雄,1982,《社会工作》,台北:三民书局。

高鉴国,2001,“中国大陆社会转型时期的城市社区建设运动”,《中山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政治大学)九卷第二期。

高鉴国,“科学管理城市 安全减灾要进社区”,《北京日报》(教育周刊)2003年9月17日。

桑德斯,1982,《社区论》,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

夏学銮主编,1996,《社区照顾的理论、政策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

朱传一,1999,“80年代以来社区发展与实验”,载北京社区发展促进会、北京社会科学院国际大中城市社区比较研究中心合编《中国社区建设运动》(《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增刊)。

何雪松,2002,《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社会》,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王思斌主编,1999,《社会工作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瑞卿主编,2002,《美国社会服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吴天明,2002,《香港的社会工作及其运行机制》,《社会学研究》第1期。

张文,2003,《中国古代流行病及其防范》,《新华文摘》第8期。

张乐天,2002,《社会工作职业现状与对策思考》,《社会科学》第2期。

毛寿龙、李梅,2000,《有限政府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

王东京,2000,《与官员谈中国经济》,广西人民出版社。

William H.Whitaker,Ronald C.Federico,2003,《当今世界的社会福利》,法律出版社。

简 介:本书的出版不仅标志着社会工作人员能力建设项目本身的成功,同样也连系着在精神健康领域上跨专业的网络。我们期待这网络能够进一步巩固及扩大。特别是精神健康已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持续地引起社会广大的关注,精神健康的专业发展,实为该领域上不同合作伙伴的共同愿望,以令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社会的精神状态同样是健康舒泰。

作者: 叶锦成 叶少勤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4月

简 介:本书重点研究的问题是:人口老年化对养老模式的影响;生育观与养老观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农村养老模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农村空巢老人的形成及养老模式的理性选择;城市居家养老模式;城乡社会养老保障模式比较;高校离退休人员居家养老满意度研究;城市机构养老服务满意度研究;城市公立与私立养老机构比较研究;社会工作介入养老模式研究,以...

作者: 苏振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1月

简 介:本书通过作者们五年的“行”,直面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基本状况,探求他们的点滴需求,不断摸索、尝试、开拓满足其需求的社会工作支持模式的过程,展示了一间社区民间组织——农民工社区服务站——在整个项目中的经历和得失。

作者: 庄勇 何昕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4月

简 介:本书重点研究的问题是:人口老年化对养老模式的影响;生育观与养老观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农村养老模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农村空巢老人的形成及养老模式的理性选择;城市居家养老模式;城乡社会养老保障模式比较;高校离退休人员居家养老满意度研究;城市机构养老服务满意度研究;城市公立与私立养老机构比较研究;社会工作介入养老模式研究,以...

作者: 苏振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