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72

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研究图书

Research on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SSAPID:101-3018-2705-27
ISBN:978-7-5201-3360-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生态农业绿色发展”这个主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以创新绿色发展为动力,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支撑,对生态农业产业化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产品开发、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创新、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的制度创新、生态农业与绿色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新时代生态农业现代化体系的构建等问题及视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王凡
编 辑:岳梦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3 管理学

 前言

 第一章 绿色发展是建设农业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永恒主题

  第一节 新时代农业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及特征

   一 生态农业现代化经济体系:内涵和建设标准

    1.反映新发展理念帮助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生态农业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的新成果

    2.反映新产业、新动能帮助生态农业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的新成效

    3.反映新调整、新结构帮助生态农业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的新绩效

    4.反映新体系、新主体帮助生态农业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的新效果

    5.反映新体制、新机制为生态农业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的新动力

    6.反映新技术、新成果对生态农业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新贡献

    7.反映新方式、新途径有效提高生态农业现代化经济体系生态化水平

    8.反映新生态、新模式对生态农业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拉动力

   二 生态农业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特征

    1.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将给生态农业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带来强大生命力

    2.坚持农业供给侧改革创新,生态供给对生态农业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具有巨大影响力

    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将给生态农业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带来伟大创造力

    4.坚持生态政策绿色导向,生态政策对生态农业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具有巨大推动力

  第二节 生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永恒主题

   一 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的含义与背景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的含义

    2.生态农业绿色产业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

   二 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的条件

    1.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是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的制度基础

    2.农户和专业合作社是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的经营主体和基础

    3.完善的利益分配和保障机制是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的机制条件

    4.商品生产能力是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的物质条件

    5.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是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的环境条件

    6.产品结构优化是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的产业条件

    7.政策支持体系是促进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的外部条件

  第三节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新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新研究的基本内容

    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新的理论分析架构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现状研究

    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新的重点任务

    4.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新路径

    5.建立和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新的支持体系

   二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新研究概述

    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生的原因、培育方式研究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行为变化、权力保护与制度完善的研究

    3.土地流转、市场逻辑、影响因素的相关问题研究

   三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新的经营模式

    1.生态农业龙头企业的经营模式

    2.中国特色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

    3.“公司+生产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

    4.专业化农业合作社的经营模式

    5.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的经营模式

   四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生态农业科学布局及发展模式

    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科学布局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的主要模式

   五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新的运行机制

   六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财政金融支持与产业集成

   七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新与国际化道路

  第四节 研究方法、理论突破及研究意义

   一 主要研究方法

    1.系统分析方法

    2.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3.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4.利用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

   二 主要理论突破

    1.系统总结和概括了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的新内涵和新特征

    2.将农业产业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绿色发展对接

    3.初步构建生态农业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理论体系

    4.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新内涵的新阐述

    5.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新观点的新论证

   三 研究意义

    1.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

    2.推进和指导我国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3.生态农业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4.生态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5.生态农业绿色发展是农民增加收入及增强获得感的主要途径

    6.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的实践意义

 第二章 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生态经济学理论

   一 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的理论渊源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经济思想

    2.经济增长理论源于物质变换理论

   二 生态农业绿色发展观

   三 生态经济学理论及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1.生态经济学理论

    2.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四 利益集团的生态价值维度分析

    1.生态价值维度的含义

    2.生态利益集团是生态价值维度的主体

    3.民生是生态维度的价值所在

   五 弱势生态利益集团所面临的制度困境

   六 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

   七 生态足迹理论

    1.生态足迹的内涵及特征

  第二节 区域经济理论

   一 区域经济的概念及特征

    1.区域经济的概念

    2.区域经济的特征

   二 生态农业主产区的概念与农业产业效益

    1.生态农业主产区的概念

    2.农业区位概念的由来及其理论表述

    3.生态农业主产区的特征

   三 农产品主销区与生态农业产业效益

    1.经济增长为农产品主销区提供贸易条件

    2.生态农产品主销区概念及主要内涵

    3.农产品主销区与生态农业产业效益

  第三节 产权管制理论

   一 产权管制概念体系的界定

    1.产权概念的界定

    2.全所有权型产权与偏所有权型产权的概念

    3.产权管制概念体系构建分析

   二 产权管制的制度效应

    1.财产权利管制的特征

    2.公共领域:产权管制的产物

    3.产权管制、公共领域与租金耗散

    4.废弃物大量排放:公共领域

    5.生态环境质量交易制度缺失

    6.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

   三 污染大量排放:公共产权视角下的解释

    1.“公地悲剧”与公共产权的关系

    2.公共产权对生态农业效益的作用

    3.碳汇交易与排污权交易

 第三章 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与供给侧改革

  第一节 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优化供给意义与原则

   一 生态农业生产基地的含义

   二 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意义

    1.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

    2.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优化农产品供给的重要举措

    3.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有利于绿色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的优化供给

   三 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

    1.多元主体供给原则

    2.资源优化供给原则

    3.规模供给适度原则

    4.科学高效供给原则

    5.生态环境保护供给原则

  第二节 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步骤与供给内容

   一 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实施步骤

    1.基地选择

    2.基地规划

    3.人员培训

    4.制订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方案

    5.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认证与销售

   二 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供给内容

    1.生态农业生产基地的硬件供给

    2.生态农业生产基地的管理体系建设

    3.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农业投入品管理体系

    4.建立完善的科技支撑体系

    5.建立监督管理体系

  第三节 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一 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1.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2.生产基地的规模过大或过小

    3.生产基地的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4.科技支撑力不强,绿色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二 加快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建设进程的对策建议

    1.城市郊区型生态农业生产基地

    2.农村腹地型生态农业生产基地

    3.偏远地区型生态农业生产基地

 第四章 生态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创新

  第一节 生态农业龙头企业的含义、特征与作用

   一 生态农业龙头企业的含义

   二 生态农业龙头企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新的特征

    1.龙头企业的基础是农户

    2.生态农业龙头企业需要面向市场,具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

    3.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4.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具有明显的带动、示范作用

   三 生态农业龙头企业的功能与作用

    1.生态农业龙头企业的功能

    2.生态农业龙头企业的作用

   四 生态农业龙头企业的类型

    1.加工型生态农业龙头企业

    2.销售型生态农业龙头企业

    3.服务型生态农业龙头企业

  第二节 生态农业龙头企业的运行机制

   一 生态农业产业化改革与龙头企业优势资源

    1.环境变化促进生态农业龙头企业优势资源的形成

    2.优势资源的价值来源

   二 龙头企业优势资源与特有运行机制规律

    1.优势资源决定企业特有运行机制

    2.企业特有运行机制反作用于优势资源

   三 生态农业龙头企业的特有运行机制系统

    1.龙头企业优势资源的生成机制

    2.龙头企业优势资源的维持机制

    3.龙头企业优势资源的保障机制

    4.龙头企业优势资源的变异机制

  第三节 生态农业龙头企业与供给侧改革

   一 供给侧政策与需求侧政策是长期与短期的关系

   二 正确处理政府作为与市场作用的关系

   三 生态农业龙头企业自身建设与创新的关系

    1.自身建设是基础,勇于创新是关键

    2.标准化生产是手段,绿色化质量是目标

    3.培育企业家队伍,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第五章 生态农业产品创新与供给侧改革

  第一节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产品创新的内在逻辑

   一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含义

   二 产品创新的相关理论评述

   三 生态农业产品创新的内涵及需求特征

    1.生态农业产品创新的内涵

    2.新产品需求的特征

   四 新产品的供需矛盾与生态农业绿色发展

    1.总量矛盾对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

    2.结构矛盾对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产品可持续创新与生态农业绿色发展

   一 产品创新类型

    1.模仿类产品创新

    2.改进型产品创新

    3.换代型产品创新

    4.全新型产品创新

   二 创新能力是国家兴旺和企业进步的核心能力

   三 产品创新与生态农业绿色发展

  第三节 生态农业新产品开发的问题与供给侧改革

   一 生态农业产业化新产品开发的制约因素

    1.农业投入不足,限制区域生态农业产业化新产品的开发

    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3.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业支持保障体系不健全

    4.劳动力素质不高

   二 加快生态农业产业化新产品开发的供给侧改革

    1.加快生态农业新产品产业化开发的供给侧改革途径

    2.加快生态农业产业化新产品开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供给侧改革

    3.加快生态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的供给侧改革

    4.建立生态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的供给侧改革

    5.增强绿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

  第四节 绿色农产品的地理标志保护与利用

   一 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内涵

    1.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概念

    2.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含义

    3.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基本内涵

   二 农产品地理标志对生态农业产业化新产品开发的重要作用

   三 生态农业产业化新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利用的制度安排

    1.建立质量控制与标志保护并举的管理模式

    2.建立公权与私权相结合的产权制度

    3.建立登记标志与公共标识使用并行的制度

   四 对转基因农产品敏感度的价格形成机制问题的分析

    1.转基因农产品的含义

    2.转基因技术和农产品的危害及其影响

    3.对转基因农产品的价格抑制政策

 第六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新与供给侧改革

  第一节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新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述

   一 新型农业经营培育创新的内涵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新的内涵

    2.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 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原则

    1.平衡性原则

    2.效率原则

    3.利益共享原则

    4.协调性原则

   三 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业链

    1.生态农业生产

    2.绿色工业加工

    3.绿色商业销售

  第二节 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的经验与启示

   一 主要国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

    1.美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

    2.日本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

    3.澳大利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

    4.印度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

   二 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对中国的启示

    1.生态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2.必须立足农村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

    3.以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带动生态农业产业化

    4.政府应当积极引导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5.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保护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新

   一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新的目标

    1.合理的经济效益目标

    2.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目标

    3.良好的社会效益目标

    4.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新的影响因素

    1.观念因素

    2.主体因素

    3.政策因素

    4.客观条件

   三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新的行为方式

    1.契约一体化组织模式

    2.纵向一体化组织模式

    3.横向一体化组织模式

    4.中国特色家庭农场时代特征的表现形式

   四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新的障碍因素

    1.契约一体化组织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纵向一体化组织形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横向一体化经营组织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新的对策建议

    1.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经营组织模式

    2.积极推进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3.不断增强生态农业龙头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

    4.加强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有机联结

    5.大力创新生态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

    6.发展特色家庭农场的政策建议

 第七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制度创新

  第一节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内涵及特征

   一 创新的内涵及特征

   二 制度创新的内涵及特征

  第二节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新与生态农业产业化创新体系

   一 创新体系的概念及其层次

    1.创新体系的概念

    2.创新体系的层次性

   二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能力与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的关系

    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建立在生态农业绿色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之上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新的经济因素和生态因素

    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新的宏观条件是实现企业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

  第三节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新与生态农业生产要素创新

   一 生态农业生产值得重视的几个趋势

    1.生态农业绿色农产品的需求总量持续增长

    2.要素成本提高对生态农业绿色产业化发展的影响不断深化

    3.生态农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迅速推进有效带动了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式转变

    4.高技术化是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趋向

   二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新需要注意的几个因素

    1.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创新驱动因素

    2.以改革创新持续释放土地红利的因素

 第八章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新与绿色知识经济发展

  第一节 生态农业绿色知识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一 生态农业绿色知识经济的内涵

   二 生态农业绿色知识经济的特征

    1.生态农业市场结构性特征

    2.生态农业企业行为特征

    3.生态农业制度性特征

    4.生态农业技术性特征

  第二节 生态农业绿色知识经济发展的规律及其选择

   一 生态农业绿色知识经济发展的规律

    1.从粗放型增长向绿色知识经济增长的转变是生态农业经济增长的一般趋势

    2.生态农业要素驱动阶段,即农业绿色资源经济阶段

    3.生态农业投资驱动阶段,即农业绿色资产经济阶段

    4.生态农业创新推动阶段,即农业绿色知识经济阶段

    5.生态农业财富推动阶段,即农业绿色经济信息化发展阶段

   二 技术进步在生态农业绿色知识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呈现

   三 制度安排在生态农业绿色知识经济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四 生态农业绿色知识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

    1.生态农业绿色知识经济增长的几个原则

    2.优化生态农业资源和环境必须选择绿色知识经济的增长

  第三节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绿色知识经济的发展

   一 有利于农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 有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第四节 绿色知识经济与生态农业资源环境管制之间的分析

   一 进程中的资源与环境博弈问题

    1.全球化规则的不彻底性所产生的生态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

    2.生态农业绿色知识经济要求发展保护环境的分析

   二 生态农业绿色资源环境管制的理论逻辑和观念条件分析

    1.绿色农业资源环境管制方式及基本思路

    2.生态农业资源环境管理的理论逻辑

  第五节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绿色知识经济的路径选择

   一 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农业绿色发展转型战略

    1.科学教育是推动传统农业由粗放型向现代农业集约型转变的重要因素

    2.创新型人才是推动服务业由传统型向绿色现代型转变的关键因素

   二 发展绿色知识经济需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变思想观念

   三 构建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的机制运行

    1.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的支撑保障机制的构建

    2.建设优美的生态农业自然环境

    3.培育健康的绿色生态农业文化

   四 构建绿色知识运用的特定运行通道

    1.绿色知识运用的客体属性

    2.绿色知识运用的条件设定

    3.开辟绿色知识运用的通道

以生态农业绿色发展为主题,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新为基点,运用政治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原理深入阐述了宏观生态农业现代化经济体系,微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新的理论。新时代赋予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的发展模式、改革路径、创新道路和历史使命,展现给读者的是内涵极其丰富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生态农产品创新、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创新、生态农业组织经营模式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制度创新、生态农业绿色知识经济发展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美丽图景。生态农业绿色发展带来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其新业态、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模式正在转变为由自然美、环境美、乡村美、祖国美构成的一幅幅锦绣河山的美丽画卷。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

〔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毛怡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美〕巴里·康芒纳:《与地球和平共处》,王喜六、王文江泽,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德〕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1934。

高中华:《环境问题抉择论——生态文明时代的理性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黄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雷毅:《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刘恩华:《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人民出版社,2006。

马光等编著《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科学出版社,2006。

严立冬、邓远健等:《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论》,人民出版社,2009。

陶长琪、陈文华:《新概念经济》,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余谋昌:《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诸大建:《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易文端、顾峰、吴振先:《公共产品价格政策博弈分析》,研究出版社,2007。

李金昌:《生态价值论》,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

丁力:《农业产业化新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毛军吉:《生态强国之梦——资源生态效益新视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王凡:《存量改革增量创新经济转型模式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牛若峰:《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

严立冬:《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创新》,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李达球:《论农业企业化》,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

胡德春:《农业产业化低成本经营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张泽新:《中介组织主导型市场农业体制探索》,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谷树忠、谢美娥、张新华:《绿色转型发展》,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唐代喜、龙均云:《粮食价格效应与产业效益——基于粮食安全视域的新思考》,研究出版社,2015。

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吴敬琏:《供给侧改革——经济转型重塑中国布局》,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民出版社,2016。

章家恩主编《农业循环经济》,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黄铁苗等:《节约型社会论》,人民出版社,2009。

鲁传一:《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杨洁:《低碳经济模式下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赖明勇、龚秀松:《湖南农产品价格研究报告》,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

张正主编《价格行为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迟福林主编《改革红利——十八大后转型与改革的五大趋势》,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毛科军、巩前文:《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年》,山西经济出版社,2009。

刘文霞:《用“深绿色”理念引导经济发展》,人民出版社,2012。

崔元锋等:《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论》,人民出版社,2009。

卡文娟:《生态文明与绿色生产》,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邓远建等:《绿色农业生态发展问题研究》,《湖北绿色农业发展研究报告(2008)》,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曹俊杰、王学真:《让农业国际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互动机制》,《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年第5期。

白会平、张磊:《谈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化》,《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14期。

曹泽华:《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历史进程分析》,《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年第8期。

白雅琴:《影响传统消费模式向可持续消费模式发展的因素》,《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年第1期。

陈建华、张园、赵志平:《消费主义及其超越》,《广西社会科学》2009第7期。

陈启杰、楼尊:《论绿色消费模式》,《财经研究》2001年第9期。

陆川:《关于消费者“绿色消费”的几点意见》,《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潘家耕:《论绿色消费方式的形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潘岳:《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国策论》2006年第7期。

陈超、周宏、黄武:《论农业产业化过程龙头企业的创新》,《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第5期。

陈池波、胡振虎、傅爱民:《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陈池波:《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主导产业培植》,《理论学刊》2000年第2期。

陈美娥:《从“增长的极限”到“可持续消费”》,《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崔义中、李维维:《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生态权利冲突分析》,《河北学刊》2010年第5期。

陈福明:《绿色食品产业与中国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第4期。

陈洪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新与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农业大学,2005。

刁志平:《消费主义价值观与可持续消费方式的构建》,《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第7期。

董京泉:《关于理论创新的类型和着力点》,《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1期。

董颜龙:《绿色消费模式的构建与制度安排》,《商场现代化》2005年第11期。

陈劲:《集成创新的理论模式》,《中国软科学》2002年第12期。

陈军、隋欣:《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分析》,《商业环境》2009年第4期。

陈克毅、任素萍:《关于发展绿色农产品的思考》,《农业质量标准》2003年第6期。

陈龙:《关于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问题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师范大学,2003。

龚绍东:《产业体系结构形态的历史演进与现代创新》,《产经评论》2010年第1期。

韩利琳:《发展环保产业中的政府责任研究》,《企业经济》2009年第12期。

洪磊:《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思考》,《北方经济》2007年第8期。

李树:《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的思考》,《理论月刊》2000年第8期。

伍世安、方石玉:《土地使用权股份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新探索》,《当代财经》2002年第2期。

韩晶:《农业产业化的制度分析》,《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3期。

黄根喜:《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3期。

黄明健:《论作为整体公平的生态正义》,《东南学术》2006年第5期。

黄选高:《关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市场论坛》2004年第3期。

荆钰婷、李程程:《消费主义产生的根源分析》,《社会纵横》2010年第10期。

雷安定、金平:《消费主义批判》,《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

李培超:《多维视角下的生态正义》,《道德与文明》2007年第2期。

李周:《生态经济学科的前沿动态与存在的问题》,《学术动态》2005年第7期。

李祖扬、邢子政:《从原始文明到生态文明——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回顾与反思》,《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陈秀山:《关于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内容体系的思考》,《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12期。

何满庭、吕辉红:《湖南省农产品产地环境和质量安全探讨》,《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年第2期。

刘文霞:《“深绿色”理念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启示》,《经济导刊》2009年第12期。

刘文霞:《论“深绿色”理念下的经济发展模式》,《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9期。

顾立新:《健全利益机制: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的核心》,《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龙均云、唐代喜、吴振先:《粮食安全的隐性障碍及其解构长效机制研究》,《湖南农产品价格研究报告》2014年第11期。

高怀友、刘凤枝、赵玉杰:《中国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生态环境》2004年第4期。

徐向红:《消费模式的演替与绿色消费》,《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4期。

严子春、王晓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叶闯:《“深绿色”思想的理论构成及其未来含义》,《辩证法研究》1995年第1期。

尹世杰:《论绿色消费》,《江海学刊》2001年第3期。

路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理论导刊》2010年第9期。

杜志明:《财政应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陈艳等:《对我国农业产业化内在运行机制的探索》,《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丁德良、汪伟宏:《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与农业产业化》,《求实》2006年第7期。

丁硫良:《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及效益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大连理工大学,2007。

董雅珍:《农业产业化经营我国农业现代化》,《江淮论坛》1996年第6期。

崔明:《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石油大学,2006。

董钻:《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环境》,《新农业》2005年第2期。

都时昆、陈天乐:《论绿色农业特征与市场定位》,《商业时代》2008年第1期。

邓俊锋、赵敏娟:《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的生成机制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第11期。

龚鹏:《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有效组织模式》,《四川农业科技》2005年第5期。

苟铭:《中国制造我们信赖——农产品越来越绿色》,《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7年第9期。

郭红东:《农户参与订单农业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3期。

郭净、陈丽娟:《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制度分析》,《农业经济》2004年第4期。

何忠俊等:《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研究现状及展望》,《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何继善、戴卫明:《产业集成的生态模型及生态平衡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何满庭、吕辉红:《湖南省农产品产地环境和质量安全探讨》,《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年第2期。

胡鞍钢:《农业企业化: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9期。

胡宏、陈英旭:《试论绿色食品农业基地的建设》,《环境污染与防治》1999年第3期。

胡子昂:《新时期财政支持的目标导向及政策调整》,《农业经济》2008年第1期。

冀红梅:《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制度变迁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8。

姜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农业大学,2007。

蒋雄:《发展绿色农业创建绿色品牌》,《云南农业》2007年第7期。

靳明:《绿色农业产业成长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丁声俊:《关于我国适度提高粮价政策的新思考》,《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9期。

马林林等:《我国粮食价格波动影响因素探析》,《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10期。

株洲市农产品价格课题组:《当前农产品价格上涨因素分析》,《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10期。

韩一军、刘岩:《世界粮食产业发展现状及变化趋势》,《农业展望》2012年第1期。

杨新铭:《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形成的客观机制分析》,《当代经济科学》2012年第1期。

范丽霞、李谷成:《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在农业领域的研究进展》,《当代经济科学》2012年第1期。

程国强等:《中国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农业补贴制度与政策选择》,《管理世界》2012年第1期。

龚芳、高帆:《中国粮食价格波动趋势及内在机理:基于双重价格的比较分析》,《经济学家》2012年第2期。

庞海峰:《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对策研究》,《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张国庆、陈凯杰:《当前世界粮食问题及我国应对之策研究》,《中国经贸》2012年第3期。

赵晓飞、李崇光:《农产品流通渠道变革研究》,《管理世界》2012年第3期。

方燕、李玉梅:《我国玉米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价格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3期。

丁声俊:《关于粮食价格的再探讨》,《价格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7期。

李子联:《包容性增长的内涵衡量与框架》,《南大商学评论》2012年第4期。

伍世安:《关于粮食目标价格的再认识》,《价格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8期。

龙均云、唐代喜、吴振先:《粮食产业边际效益与价格效应双约束问题探析》,《价格理论与实践》2013年第5期。

胡岳岷、刘元胜:《中国粮食安全:价值维度与战略选择》,《经济学家》2013年第5期。

龙均云、唐代喜、吴振先:《粮食产业包容性增长及其实现路径探研》,《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陈锡文:《粮食安全面临三大挑战》,《中国经济报告》2014年第2期。

付学坤:《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5。

斯蒂格利茨:《关于转轨问题的几个建议》,《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7年第2期。

孙殿武、单伟民:《树立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环境保护科学》2005年第6期。

王丙毅:《面向循环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理论学刊》2005年第3期。

王月华、马海阳:《基于完善我国绿色税收制度的思考》,《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吴敬琏:《思考与回顾: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抉择》,《学术月刊》2005年第12期。

刘帮成等:《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软科学》2000年第3期。

夏德仁:《绿色产业将成成经济复苏新引擎》,《IT时代周刊》2009年第13期。

谢芳、李慧明:《非物质化与循环经济》,《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6年第1期。

叶闯:《“深绿色”思想的理论构成及其未来含义》,《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年第1期。

于文波、王竹:《“深绿色”理念与住区建设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华中建筑》2004年第5期。

张明哲:《现代产业体系的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当代经济管理》2010年第1期。

郑红娥:《发展主义与消费主义: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的困厄与出路》,《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朱冷燕:《浅析经济增长理论演进》,《知识经济》2010年第9期。

诸大建:《生态文明:需要深入勘探的学术疆域——深化生态文明研究的10个思考》,《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6期。

徐宪平:《现代企业的产权要求》,《中国软科学》1997年第1期。

蔡守秋:《论中国的节能减排制度》,《江苏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曹勇、李娜:《顾客导向与产品创新的前端管理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第1期。

卫兴华、侯为民:《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与传换途径》,《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赵冉等:《企业成长力的阶段性评价》,《华东经济管理》2009年第11期。

于洪彦、孙宇翔:《产品创新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生产力研究》2009年第16期。

刘珂:《浅谈我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环境与前景》,《企业导报》2009年第5期。

田学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境界》,《社会科学战线》2016年第8期。

马艳、王宝珠:《现代政治经济学重大前沿问题的理论线索与研究思路》,《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潘青松、吴朝阳:《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对于国内的影响综述》,《价格月刊》2015年第4期。

张涛:《〈周易〉与儒释道的“天人合一”思想》,《山东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

严含、葛伟民:《“产业集群群”:产业集群理论的进阶》,《上海经济研究》2017年第5期。

王露璐:《中国乡村伦理研究论纲》,《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

张俊伟:《多角度认识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改革》2017年第5期。

方福前:《寻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源头》,《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7期。

李俊江等:《论后发追赶进程中的供给侧增长动力转换》,《求是学刊》2017年第3期。

牛先锋:《五大发展理念的认识问题与落实建议》,《前线》2017年第8期。

刘波、王修华:《主观贫困影响因素研究》,《中国软科学》2017年第7期。

金碚:《探索区域发展工具理性与价值目标的相容机制》,《区域经济评论》2017年第3期。

范冬萍、付强:《中国绿色发展价值及其生态红利的构建》,《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

刘春生:《农网改造后电价存在的问题及其治理对策》,《中国反垄断及价格监督检查》2010年第5期。

刘春生:《当前农产品价格上涨因素分析——对湖南省农产品市场的调查与思考》,《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10期。

刘春生、罗苏简:《低收入群体价格保障体系的构建及相关问题探讨》,《管理学家》2011年第12期。

刘春生:《论生态经济的构建及其价格改革取向》,《价格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7期。

姜长云:《中国农业发展的问题、趋势与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江淮论坛》201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