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5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92

人文社会科学100学科发展报告图书

The Development Report on 100 Disciplines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SSAPID:101-3008-7009-01
ISBN:978-7-80230-391-1
DOI:
ISSN:
关键词:

[内容简介] 2002~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总共确立了100个“重点学科建设工程”项目。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上述“重点学科建设工程”项目在理论创新、人才培养、知识积累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并分别撰写了各自的学科发展报告。这些报告基本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各主要学科的发展历史、主要科研成就、学科前沿与重大问题研究状况、学术发展趋势等重要学术内容,对进一步开展学术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
编 辑:周志宽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人文社会科学100学科发展报告》编委会

 《人文社会科学100学科发展报告》编辑组

 政治经济学学科发展报告

  一 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和主要科研成就

  二 当前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前沿与重大问题研究状况

   1.通过拓展劳动范畴来继承和发展劳动价值论

   2.生产要素价值论

   3.价值分配: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4.剩余价值与剥削

  三 政治经济学的学术发展趋势

  四 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取得的进展

  五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宏观经济学学科发展报告

  一 宏观经济学发展历史及主要研究成果

  二 宏观经济学前沿与重大问题研究

   1.宏观经济学前沿动态

   2.当前重大问题研究

  三 宏观经济学需要重视研究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四 经济所宏观经济学科的地位、作用及发展建设设想

 中国经济史学科发展报告

  一 中国经济史学科发展的历史与主要科研成就

   1.学术论著大量问世

   2.研究领域扩展

   3.理论方法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4.学术流派逐步形成

  二 中国经济史学的前沿与重大问题举要

   1.中国经济史学的理论方法

   2.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

   3.中国的近代化或现代化

    (1)对近代化或现代化的理解。

    (2)传统经济与中国近代化(现代化)发展道路。

  三 中国经济史学的发展趋势

   1.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2.注重实证研究的趋势

  四 经济所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地位与作用及其研究成绩

   1.本学科的研究成绩

   2.在学术活动中的作用

  五 经济所中国经济史学科下一步研究与发展思路

 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科发展报告

  一 发展历史与主要成就

  二 当前学科建设意义与前沿问题

   (一)学科建设的重大意义

    1.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离不开对当代史的研究

    2.向世界介绍和宣传当代中国的历史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学科状况和前沿问题

  三 本学科领域的学术发展趋势

  四 经济所的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科

  五 下一步研究与发展思路

 发展经济学学科发展报告

  一 学科前沿与重大问题研究状况

   1.收入分配、经济增长和政策的收入分配效应

   2.城镇失业和非正规再就业

   3.健康与非农就业及其工资决定的关系

   4.经济转型过程中城市住户的消费模式

   5.贫困的成因和反贫政策的评价

  二 下一步研究与发展思路

 产业组织学科发展报告

  一 学科发展历史与主要科研成就

  二 学科前沿与重大问题研究状况

   1.产业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研究

   2.企业退出

   3.企业网络、产业集群

   4.产业组织与企业的资本结构

   5.市场结构与产业绩效

   6.垄断产业改革与政府监管研究

  三 学科发展趋势

   1.理论对实践的把握和指导正在加强

   2.研究方法的创新成为学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3.垄断产业改革、重组和民营化问题受到关注

  四 工业经济所产业组织学科的地位与作用及其研究成绩

   1.企业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研究

   2.网络经济研究

   3.政府管制与市场竞争

   4.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化问题

  五 下一步研究与发展思路

   1.继续进行产业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问题研究

   2.加强市场竞争秩序与中国的产业组织演化研究

   3.跟踪产业组织理论国际前沿问题的研究进展

 企业管理学学科发展报告

  一 本学科发展的历史与主要成就

  二 当前本学科的理论前沿与重大问题研究

   1.战略管理:以企业竞争优势为核心的理论创新

   2.人力资源管理:从“心理契约”视角展开

   3.生产管理:追求柔性的模式创新

   4.营销管理:网络营销与关系营销范式

  三 本学科的学术发展趋势

  四 工业经济研究所企业管理学科发展的成绩与地位

  五 进一步发展的思路

 区域经济学学科发展报告

  一 区域经济学发展的历程和主要成就

   (一)早期的区位研究

   (二)思潮变革的年代

    1.区域输出基础理论

    2.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3.新古典区域增长模型

    4.区域累积因果理论

    5.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三)近二十多年来的发展

    1.企业区位和空间经济分析

    2.区域发展理论的创新

    3.区域政策和区域管理研究

    4.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发展

  二 当前区域经济学若干重大理论前沿问题

   1.区域的边界与区域生命周期

   2.开放条件下的区域增长理论

   3.区域一体化的利益协调机制

   4.新型区域产业分工理论

   5.区域竞争力的形成机理

   6.区域竞争、区域营销与区域管治

   7.产业集群的识别、风险和衰退问题

   8.企业迁移与产业转移理论

   9.企业空间扩张行为及空间组织

   10.中央区域政策及其效应评价

  三 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学学科的地位及研究成绩

   (一)发展历程及在全国的地位

   (二)优势研究领域和成绩

    1.优势研究领域

    2.主要研究成果

    3.获得的荣誉

  四 下一步研究和发展思路

   (一)总体目标与定位

   (二)主要研究方向与研究领域

    1.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

    2.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研究

    3.企业迁移与区位政策研究

    4.大都市区管治研究

    5.区域创新与科技发展战略

    6.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农业经济学学科发展报告

  一 学科发展历史与主要科研成就

  二 国外农业经济学的研究理论前沿与热点

   1.国际学术领域对农业经济学方法和基础理论的研究

   2.2003年两次重要国际会议所反映的热点问题

  三 国内农业经济学研究的热点

   1.关于农民的生产经营行为和农民组织的研究

   2.关于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因素的研究

   3.粮食生产和国家食品安全研究

   4.中国农业经济管理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研究

   5.关于国外农村发展经验的研究

  四 今后农业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前沿和政策研究热点

 农业经济管理学学科发展报告

  一 农村社会保障研究:缘起、历程与成就

  二 当前重大问题研究状况

   1.我国是否应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2.城乡之间是否应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3.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和相互关系

   4.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

  三 农村社会保障研究发展趋势

   1.国际趋势:农村社会保障到农村社会保护

   2.国内研究发展趋势

  四 农村发展所农村社会保障研究

  五 下一步研究与发展思路

 生态经济学学科发展报告

  一 发展历史与主要科研成就

   (一)提出了物质分类方法

   (二)完善了成本核算公式

   (三)解释了生态环境问题

    1.产业结构理论

    2.产权理论

    3.外部性理论

   (四)论述了危机与创新的关系

  二 学科前沿与重大问题研究状况

   (一)宏观层面上的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研究

   (二)区域层面上的生态省建设

   (三)产业层面上的循环经济实践

  三 学科发展趋势

   (一)生态经济学需要拓展

   (二)生态经济学需要借鉴

   (三)生态经济学需要发展

  四 农村发展研究所生态经济学学科的地位与作用及其研究成绩

  五 下一步研究与发展思路

 财政学科发展报告

  一 学科发展的历史及前沿动态

   (一)财政学学科研究对象在内涵上的不断扩展

   (二)财政学学科构筑基础的拓宽

   (三)财政学学科研究与其他相关学科研究的相互融合

   (四)财政学学科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二 对重大问题的研究

   (一)对公共财政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二)对财政运行方式或运行机制的研究

   (三)对财政宏观调控政策的研究

   (四)对税收制度改革的研究

  三 学科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一)经济学与管理学的融合

   (二)福利经济学与制度经济学的融合

   (三)传统财政学和现代西方财政学的融合

   (四)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融合

  四 财贸所财政学科的地位与作用及其取得的成绩

   (一)作为国家级学术研究机构,在引领财政学学科发展趋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认真组织每年的课题立项和研究工作,在课题研究方面处于全国前列

   (三)科研成果丰硕,影响面广

   (四)努力创造学术交流平台,为推动全国学术交流发挥重要作用

  五 进一步发展思路

   (一)制定明确的学科发展目标与计划

   (二)加强学科队伍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三)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充分调动学科研究人员的积极性

   (四)深入实践,加强调查研究

   (五)实施科研精品战略

   (六)构筑学术信息交流的平台,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扩大学术影响

 金融学科发展报告

  一 学科发展历史与主要科研成就

  二 学科前沿与重大问题研究状况

   (一)当前在我国比较重视和高度关注的重大研究问题

    1.货币政策目标以及传导机制

    2.金融业的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

    3.金融业的监管问题

    4.人民币汇率和资本项目开放问题

    5.关于证券市场的问题

    6.银行改革再度成为焦点

   (二)当前我国金融学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学科发展趋势

   (一)研究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1.实验金融学

    2.行为金融学

   (二)研究内容向微观方向发展

    1.金融结构的变动对整个金融及其宏观经济的影响

    2.从金融“私性”特点来研究金融,构建以金融产品为核心的一系列研究体系和理论框架

    3.以金融风险为切入点来研究金融

  四 金融学的地位与作用

  五 金融所金融学科的地位与作用及其研究成绩

  六 进一步研究与发展设想

 国际贸易学科发展报告

  一 本学科领域发展的历史与主要科研成就

  二 当前本学科领域的前沿与重大问题研究状况

  三 本学科领域的学术发展趋势

  四 本学科在国内相关领域的地位与作用及其研究成绩

  五 本学科下一步研究与发展思路

 数量经济学学科发展报告

  一 学科发展历史与主要科研成就

   1.数量经济学的孕育与形成

   2.数量经济学的发展与主要成就

  二 数量经济学的学科建设

  三 学科建设的主要成果

   1.关于数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比较研究

   3.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配理论与新古典经济学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的比较研究

   4.消费函数研究

   5.货币传导机制研究

  四 数量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趋势

  五 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所数量经济学科建设进一步发展的设想

 技术经济学学科发展报告

  一 学科发展历史与主要科研成就

   (一)国内学者对技术经济学的研究

    1.国内技术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演变

    2.国内技术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进展情况

   (二)国外学者对技术经济的研究

  二 学科前沿与重大问题研究状况

  三 本学科发展趋势

   1.技术经济学理论体系

   2.有关研究对象的争议

   3.技术经济学科的学科归属问题

   4.技术的定义问题

   5.技术经济学的学科建设还有待完善

  四 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所技术经济学科的地位及其研究成绩

  五 下一步研究与发展思路

 经济政策与模拟学科发展报告

  一 发展历史与主要科研成就

  二 学科前沿与重大问题研究现状

   (一)中国年度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二)中国季度宏观经济计量协整模型

   (三)中国社会经济长期发展大道模型

   (四)中长期系统动力学模型

   (五)中国的CGE模型

   (六)地区经济模型

   (七)微观计量经济模型(离散选择模型、面板数据模型)

  三 本学科领域的学术发展趋势

   (一)服务社会,为党和国家提供政策支持和理论依据

   (二)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有机结合

   (三)经济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四)学科适用领域广泛

  四 数技经所经济政策与模拟学科的地位与作用及其研究成绩

  五 本所学科下一步研究与发展思路

 劳动经济学科发展报告

  一 学科发展历史与主要科研成就

  二 学科前沿与重大问题研究现状

   (一)下岗、提前退休和“买断工龄”

   (二)失业保险制度

   (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政策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

  三 学科发展趋势

  四 人口与劳动经济所劳动经济学科的研究课题

   (一)准确判断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状况

   (二)厘清中国劳动力市场运行结果

   (三)构建转轨时期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体系

   (四)关注转轨时期弱势群体的福利

  五 进一步研究的构想

   (一)政策的有效性问题

   (二)政策的公平性问题

   (三)失业问题的性质是什么

   (四)就业的需求来自哪里

   (五)中国工人应该得到更高的工资吗

   (六)农民的失业问题

 制度人口学科发展报告

  一 发展历史与主要科研成就

   (一)发展中国家20世纪中期以来制度变迁下生育等人口行为所发生的变化受到广泛关注

   (二)对不同制度背景下的人口行为进行比较研究,大大提高了制度人口学的研究水准

   (三)中国制度人口学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虽晚了一些,但中国有从事制度人口学研究非常有利的环境

  二 当前本学科领域的前沿与重大问题研究状况

   (一)中国当代制度变迁与人口行为变动研究

   (二)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问题

    1.背景

    2.调整之议产生的原因

    3.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分歧

  三 本学科领域学术发展趋势

   (一)关注社会变革中的人口问题,并从制度设置的角度提出解决人口问题思路和方案,将是制度人口学赖以发展的实践基础

   (二)对不同制度背景下的人口行为进行比较研究将是制度人口学理论得以提升的重要基础性研究

   (三)在学科交叉的基础上提高整合能力也是未来制度人口发展不能回避的工作

  四 人口所制度人口学科的地位与作用及其研究成绩

   (一)制度变迁中的家庭人口研究

   (二)人口问题对策研究

  五 本学科下一步研究与发展思路

 城市经济学科发展报告

  一 学科发展历史与主要科研成就

  二 学科前沿与重大问题研究状况

  三 学科发展趋势

  四 城市中心城市经济学科的地位与作用及其研究成绩

 刑事法学学科发展报告

  一 刑事法学发展的历史与主要科研成就

  二 当前刑事法学领域的前沿与重大问题研究现状

   (一)中国批准国际人权公约中的刑事法问题

   (二)中国加入WTO后的国内刑事法律和政策调适

   (三)网络犯罪的立法完善及其适用

   (四)重构国内通说的犯罪论体系

   (五)有关刑法解释论问题

   (六)对《罗马规约》及其相关国际刑法课题的深入研讨

  三 刑事法学领域的学术发展趋势

  四 法学所刑事法学科在国内相关领域的地位与作用及其研究成绩

  五 法学所刑事法学科下一步研究与发展思路

 民法学学科发展报告

  一 民法总则方向

   (一)民法总则在民法典与民法学中的地位

   (二)民法总则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三)民法总则中的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

    1.民法典的结构和体例

    2.特别民法问题

    3.民法基本原则

    4.法人的分类和对法人的限制

    5.法律行为的必要性问题及其体例

    6.直接代理与间接代理的冲突问题

    7.诉讼时效的效力问题以及诉讼时效的期间

  二 物权法学方向

  三 债权法学方向

   (一)关于是否在民法典中设立债法总则的争议

   (二)债的一般理论

   (三)债法分则部分的争议

  四 婚姻家庭法学方向

   (一)婚姻家庭(亲属)编的立法模式及其与民法典的关系研究

   (二)关于结婚制度

    1.关于事实婚姻

    2.关于婚姻的无效与可撤销

   (三)关于夫妻财产制

    1.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方面的争议

    2.关于夫妻个人财产认定方面的争议

    3.约定财产制度

   (四)离婚制度

    1.对诉讼离婚法定标准的再探讨

    2.对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评价

   (五)亲子关系

  五 侵权行为法学方向

   (一)概况

   (二)基础理论研究

   (三)侵权行为的类型化研究

    1.机动车损害赔偿

    2.医疗损害赔偿

    3.危险源损害的赔偿

    4.国家赔偿责任

    5.对各项科学事业造成的损害

    6.知识产权的保护

    7.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

 法学理论学科发展报告

  一 发展历史与主要科研成就

  二 当前法学理论学科领域的前沿与重大问题研究状况

   (一)学科建设问题

   (二)法治问题

   (三)法制现代化问题

   (四)司法改革

   (五)权利与人权问题

   (六)法律与全球化问题

  三 法学理论学科今后的学术发展趋势

   (一)法学理论将在微观层面上增加对具体问题的研究

   (二)法学理论和部门法学将形成更良好的互动

   (三)法学理论将出现多方面的反思与检讨

   (四)研究方法将更加多元化

  四 法学所法学理论学科在国内相关领域的地位、作用及其研究成绩

   (一)权利和人权研究

   (二)法治研究

   (三)法律改革

   (四)比较法研究

  五 下一步的研究与发展思路

 商法学科发展报告

  一 历史及前沿动态

  二 重大问题的研究

   1.关于商法的性质和地位问题

   2.关于商主体、商事登记、商行为和商业账簿问题

   3.关于我国公司法的修改及应用

   4.关于证券市场虚假陈述的民事责任问题

   5.破产制度的改革与新破产法问题

   6.其他商法课题涉及的问题

  三 学科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四 法学所商法学科的地位和作用

   1.商事担保制度的研究

   2.公司法的修改问题研究

   3.证券市场的法律问题研究

   4.破产制度的改革问题研究

   5.保险法的修改问题研究

  五 进一步发展建设的设想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学科发展报告

  一 本学科领域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二 当前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和重大问题研究状况

  三 本学科领域的学术发展趋勢

  四 政治学所该学科在国内相关领域的地位和作用及下一步研究与发展思路

 行政管理学科发展报告

  一 发展历史与主要科研成就

  二 学科前沿和重大问题研究状况

   1.公共管理的学科建设

   2.行政改革研究

   3.公务员制度研究

   4.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

   5.其他研究领域

  三 学科发展趋势

  四 政治学所行政管理学科的地位与作用及主要研究成绩

  五 下一步研究和发展思路

   1.总体目标

   2.学科发展定位

   3.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

   4.科研队伍建设

   5.学术基础建设

   6.科研手段现代化建设

 社会政策学科发展报告

  一 学科发展历史与主要科研成就

   (一)社会政策学科在国际上的历史演进

    1.前“福利国家”阶段(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初)

    2.“福利国家”阶段(20世纪40年代初至70年代末)

    3.后“福利国家”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二)社会政策学科在中国的发展

  二 学科前沿与重大问题研究状况

   (一)国际社会政策学科前沿与重大问题研究状况

    1.理论核心:“公平”与“权利”

    2.从不讳言“价值立场”

    3.积极倡导“公民参与”

    4.背后理念:“渐进主义”

   (二)中国社会政策学科前沿与重大问题研究状况

  三 本学科领域的学术发展趋势

   (一)国际社会政策学科的发展趋势

    1.研究领域的边缘性、交叉性和开放性

    2.研究方法的具体化与技术化

    3.政策建议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4.知识体系的系统化和专门化

   (二)中国社会政策学科的发展趋势

  四 社会学所社会政策学科在国内相关领域的地位与作用及其研究成绩

   (一)研究课题

   (二)发表和出版的著作

   (三)网站、内刊和论坛

   (四)学术思想、政策建议和社会实验

  五 下一步研究与发展思路

 社会理论学科发展报告

  一 学科发展历史与主要科研成就

   (一)奠基:古典社会理论大家的贡献

    1.社会理论的建构原则

    2.关于现代性何以可能以及现代性的诊断

   (二)综合的尝试:帕森斯的系统理论

   (三)巴别之塔的坍塌:后帕森斯时代的社会理论

   (四)回到综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理论的新进展

  二 学科前沿与重大问题研究状况

   (一)当代社会理论关注的主要社会问题

    1.全球化以及与之相关的问题研究

    2.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研究

   (二)当代社会理论的“元理论”研究与范式转换

    1.全球性:对“普遍主义VS特殊主义”范式的超越

    2.社会建构论:一种社会批判理论

    3.反身性:一个现代性诊断范式

    4.科学目标VS道德诉求:社会理论的“元理论”

  三 学科发展趋势

  四 社会学所社会理论学科的地位、作用和研究成绩

   (一)研究机构和队伍建设

   (二)学术刊物和出版机构

   (三)主要课题研究

   (四)主要学术成果

  五 下一步的研究与发展思路

 应用社会学学科发展报告

  一

   1.城乡家庭变迁系列调查

   2.有关中国城乡社会变迁的系列调查

   3.中国社会变迁横断面调查

  二

   1.研究素材日益扩大

   2.分析方法更加多样

   3.认识论基础更加多元化

   4.研究过程更加客观规范

   5.研究过程更加有效率

   6.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结合更加紧密

  三

   1.现有定性分析系统对中文的处理能力

   2.编码问题的研究

   3.理论构建和假设检验

  四

   1.缺失值处理

   2.非线性关系

   3.测量层次

   4.测量模型

   5.潜变量模型

   6.分析单元的层序性

   7.社会网络模型

   8.系统动力学

   9.预测模型

   10.计算机模拟

  五

 语音学与计算语言学学科发展报告

  引论

  上篇 计算语言学研究

   (一)藏语文信息处理研究现状

    1.藏文编码标准及平台建设

    2.藏语语法研究

    3.藏语计算处理研究

   (二)重大学科问题的研究与现状

    1.藏语语法本体基础理论

    2.藏语语料库建设

    3.工具制作

   (三)藏语计算语言学的当前趋向

    1.基于语料统计的研究

    2.藏语语料库技术

    3.藏语句法分析与计算处理研究

   (四)藏语计算语言学进一步发展的思考

  中篇 语音学研究

   (一)语音学研究概况

   (二)语音声学资源库建设

   (三)嗓音声学研究

   (四)语音学研究的发展思路

  下篇 中国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

   (一)语言应用研究导论

   (二)汉藏语同源词检索系统

   (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类型学研究

   (四)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文摘系统

  结束语

 民族理论学科发展报告

  一 中国民族理论研究概述

  二 当前民族理论研究的前沿领域

   1.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新发展

   2.马克思主义经典民族理论研究

   3.“族群”、“族性”和“民族”概念的辨析

   4.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问题

   5.民族区域自治与政治文明

   6.新时期中国民族政策的发展和完善

   7.台湾民族问题与国家统一

   8.城镇化进程、西部大开发及生态环境与民族问题

   9.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问题

   10.国际反恐与中国边疆稳定

   11.国外民族理论的译介与评析

  三 民族学与人类学所民族理论学科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1.全面参与新形势下中国民族问题的研究

   2.引导基本理论研究的深入

   3.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中国民族史学科发展报告

  一 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二 学科前沿的开拓

   (一)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的研究

   (二)中国历代民族政策的研究

   (三)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的研究

   (四)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研究

   (五)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和中华民族形成的研究

   (六)少数民族通史研究

   (七)少数民族专史研究

   (八)少数民族古籍、古文献研究

   (九)对以往较为薄弱领域的研究

  三 民族所民族史学科在相关研究领域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取得的成绩

  四 下一步的研究与发展思路

   (一)加强科研工作的管理,促进科研队伍的建设

   (二)制定研究规划,拓宽研究领域

 民族语言学科发展报告

  一 学科历史沿革、前沿及重大问题研究

  二 本研究室在本学科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及成绩

   1.在国内外同领域的学术地位

 民族语言学科发展报告

  一 发展历史以及发展目标

  二 学科前沿动态

  三 重大问题研究

  四 学科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五 本学科近期应做的工作

  六 本学科在学科发展中的地位、作用

  七 进一步发展建设的基本思路

 社会文化人类学学科发展报告

 宗教与文化学科发展报告

  一 宗教人类学研究发展概况

  二 民族文化研究

  三 加强民族宗教和民族文化研究的必要性

   1.国际政治的变化,需要深入研究宗教问题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2.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需要加强研究民族宗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现代化建设也需要加强民族宗教问题研究

   3.作为以“民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深入研究民族宗教是责无旁贷的义务

   4.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世界民族学学科发展报告

  一 学科发展的历史

  二 学科重大问题研究与前沿动态

  三 本学科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四 本学科在学科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1.本学科在全国世界民族研究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2.本学科在民族学与人类学这一大学科中的地位与作用

   3.本学科在相邻学科中的地位与作用

  五 本学科进一步发展建设的设想

 网络传播学学科发展报告

  一 网络传播学科形成背景

  二 网络传播学科建设与发展状况

   (一)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联网研究状况

    1.译著、专著的出版

    2.设置重点研究课题

   (二)网络媒体研究状况

    1.研究机构相继设立

    2.学术活动持续活跃

    3.研究成果日益丰硕

    4.学术网站百花齐放

    5.研究领域不断扩展不断深化

  三 本学科研究存在的问题

  四 新闻与传播所网络传播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一)学术优势和特色

    1.学术特色

    2.学术优势

   (二)学科发展打算

 传播学学科发展报告

  一 发展历史与主要科研成就

  二 学科前沿

  三 学科发展

  四 新闻所新闻传播学科的地位与作用及其成绩

  五 学科进一步发展的设想

 世界经济统计学学科发展报告*

  一 学科发展历史与主要科研成就

   (一)世界经济统计工作的组织

   (二)世界经济统计描述

    1.统计分类

    2.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3.社会发展统计指标

    4.国际比较

   (三)世界经济统计方法

    1.指数

    2.回归分析

    3.时间序列*分析

    4.多元统计

   (四)世界经济统计分析

  二 学科前沿与重大问题研究状况及学科发展趋势

  三 世经政所世界经济统计学科的地位与作用及其研究成果

  四 下一步研究与发展思路

 环境经济学科发展报告

  一 学科发展历史与主要科研成就

  二 学科前沿与重大问题研究状况

   (一)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二)构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三)环境与贸易研究

  三 学科发展趋势

   (一)开展政策应用研究

   (二)定量化趋势

   (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与融合

  四 世经政所环境经济学科的地位与作用及其研究成绩

  五 下一步研究与发展思路

   (一)开展全球变化的社会经济研究

   (二)中国可持续发展实践研究

 国际贸易学科发展报告

  一 在国际贸易的理论和经验研究方面

   (一)理论研究

   (二)经验研究

  二 在国际贸易与投资研究方面

   (一)有关FDI战略方面的研究

   (二)有关FDI理论方面的研究

   (三)有关FDI对中国经济影响等方面的实证研究

  三 国际贸易与区域一体化

  四 贸易与增长

 国际政治学科发展报告

  一 学科发展历史

  二 重大问题的研究

   (一)关于研究对象的讨论

   (二)三次大争论

   (三)理性主义、反思主义与建构主义

  三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一)国内学科现状

   (二)研究的主要议题

   (三)世经政所国际政治学科建设工作

 俄罗斯政治学科发展报告

  一 学科发展历史

  二 国内学者对俄罗斯政治研究现状

  三 国外学者对俄罗斯政治研究现状

  四 本学科研究的主要成绩

 俄罗斯经济学科发展报告

  一 国内外有关俄罗斯经济的研究现状

   (一)中国学者对俄罗斯经济研究现状

    1.俄罗斯经济转轨问题

    2.俄罗斯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

    3.对俄罗斯经济的应用性研究

    4.在进行上述基础研究的同时,对俄罗斯经济形势的动态跟踪也是本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俄罗斯和东欧学者对其经济研究的现状

   (三)西方学者对俄罗斯经济研究的现状

  二 俄罗斯经济研究的前沿问题

  三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经济学科的地位与作用及其研究成绩

  四 进一步发展建设的设想

   (一)学科发展的总体目标

   (二)学科发展定位

   (三)科研主攻方向

 俄罗斯外交学科前沿报告

  一 国外研究状况概述

  二 国内研究状况

  三 当前本学科研究的重点问题

  四 本学科的学术地位

  五 本学科进一步发展构想

 当代中亚学科发展报告

  一 学科发展的历史及前沿动态

  二 重大问题的研究

   1.中亚国家的国情,包括国别研究和形势分析

   2.中国与中亚的关系,这一直是中亚室研究的重点

   3.中亚地区的安全形势与大国关系

   4.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问题

  三 学科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四 学科的成绩与地位

  五 进一步发展的设想

 欧洲经济学科发展报告

  一 发展历史进程与主要科研成就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至80年代中期

    1.科研队伍得到大发展

    2.科研领域得到拓宽

   (三)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

   (四)90年代初至今

    1.邓小平南巡重要讲话解放了学者的思想

    2.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和扩大进一步刺激了学者的研究兴趣

    3.中欧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密切和加强,使“中欧经济贸易关系”成为中国欧洲经济学科的研究重点

  二 近年来欧洲经济学科讨论的热点问题

   (一)欧美经济模式比较

    1.欧美经济模式的差异

    2.欧美经济模式不同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

    3.欧美发展模式的优与劣

    4.欧美区域集团化模式比较

   (二)欧元与欧洲经济

    1.欧元对欧洲经济增长的作用

    2.对欧元结构稳定性的评估

    3.欧元升值对欧洲经济的影响

    4.欧元升值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影响

   (三)对欧盟及其成员国新经济和创新政策的研究

   (四)欧盟东扩及其经济影响

    1.欧盟东扩的经济增长效应

    2.欧盟东扩在经济方面的困难

    3.欧盟东扩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影响

   (五)中欧经贸关系

    1.中欧经贸关系发展

    2.中国入世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影响

  三 欧洲所欧洲经济学科的地位与作用

  四 存在问题和今后规划

 欧洲政治学科发展报告

  一 发展历史、前沿及研究动态

  二 前沿研究动态

  三 重大问题的研究

   1.北约东扩与欧盟东扩

   2.欧美关系

   3.中欧关系

   4.欧洲宪政

   5.欧洲政治思潮与政党政治研究

  四 欧洲所欧洲政治学科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五 欧洲所欧洲政治学科的地位与作用

  六 进一步发展设想

  七 近期的工作计划与安排

 亚太经济学科发展报告

  一 亚太经济研究前沿动态

   (一)有关地区经济增长的研究

    1.东亚的经济增长

    2.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分析

   (二)有关地区经济合作问题的研究

    1.新区域主义理论

    2.亚太地区双边与多边合作的关系

    3.东亚区域合作

    4.中国与区域合作

  二 亚太所亚太经济学科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发展方向

 亚太政治学科发展报告

  一 历史及前沿动态

  二 重大问题研究

   1.东亚政治转型研究

   2.东亚宪政与民主特殊性的研究

   3.东亚城市化道路的研究

   4.社会结构嬗变研究

   5.非政府组织研究

   6.民族与宗教问题研究

   7.东南亚华人与政治社会转型研究

  三 学科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四 亚太所亚太地区政治社会学科的地位与作用及其成绩

  五 进一步发展建设的设想

 美国经济学科发展报告

  一 学科发展历史与主要科研成就

  二 当前本学科领域的前沿与重大问题研究状况

   (一)关于美国经济是否走向衰落问题

   (二)对供应学派和里根经济学的评价

   (三)关于美国新经济问题

   (四)克林顿政府在90年代经济繁荣中的作用

   (五)中美经济贸易关系

  三 学科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美国政治学科发展报告

  一 学科发展历史及前沿动态

  二 重大问题研究及进展状况

   (一)制度研究

    1.美国的宪政体制研究

    2.总统制研究

    3.选举制研究

    4.政党制度

    5.行政制度

    6.决策机制

    7.州和地方政府(州政府、县政府、市政体制)

   (二)选举研究

   (三)国会研究

    1.对国会本身的研究,主要包括国会运作机制和国会改革等

    2.美国国会与外交政策、中美关系

    3.国会与总统的权力关系

   (四)利益集团研究

    1.利益集团政治的理论和实践方面

    2.利益集团的游说

    3.利益集团的政治行动委员会(PAC)

   (五)政治思潮研究

    1.自由主义

    2.保守主义

    3.马克思主义及反共主义/麦卡锡主义/非共产主义

    4.外交政策思想

   (六)宪法/最高法院研究

    1.对司法审查制的研究

    2.对宪法修正案的研究

    3.总统的行政特权引发的宪法问题

    4.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构成对案例裁决的影响

  三 学科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一)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对美国政治进行客观的学术研究

   (二)如何进行交叉领域、交叉学科的研究

   (三)如何使中国的美国政治研究深化、细化,在现有的研究水平上更上一层楼

   (四)如何利用本学科的基础研究来为现实的决策服务

   (五)如何培养和壮大美国政治研究的队伍

  四 美国所美国政治学科的成绩及进一步发展建设的设想

   (一)本学科(美国所政治室)的主要成绩

   (二)下一步发展的设想

 日本经济学科发展报告

  一 学科发展历史与主要科研成就

   (一)本学科发展的历史

    1.新中国成立到1962年

    2.从1963年到“文革”后期(1963~1978年)

    3.“文革”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1979~1991年)

    4.1992年到现在

  二 当前本学科领域的前沿与重大问题研究状况

   (一)后发展国家如何培育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机制

   (二)在深化市场机制作用的过程中,政府如何进行社会管理

   (三)如何发挥财政的积极调节作用,避免陷入政府债务累积

   (四)区域化发展中的中日经济关系问题

   (五)其他值得研究的问题

  三 本学科领域的学术发展趋勢

   (一)研究方法更趋客观和全面

    1.在总结和介绍日本经济发展的经验时,更加重视分析日本经济发展中的教训

    2.更加重视在广泛的国际联系中分析和研究日本经济

    3.更加注重比较研究

   (二)选题更加丰富,研究更加深入

    1.通货紧缩问题

    2.日本的经济改革与结构调整

    3.日本银行业不良资产与金融改革

    4.日元汇率

    5.日本科技与创新

    6.企业经营与公司治理结构

    7.中日经济关系

  四 日本所日本经济研究学科的地位与作用及其研究成绩

  五 下一步研究与发展思路

 日本政治学科发展报告

  一 科研工作取得的成果

   (一)学科布局调整与科研队伍建设

   (二)举办会议与横向学术交流

   (三)科研任务完成情况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二 2005年度的研究规划

 非洲研究学科发展报告

  一 学科发展历史与主要科研成就

  二 当前本学科领域的前沿与重大问题研究状况

   (一)非洲政治、安全与国际关系

   (二)非洲经济、社会发展

   (三)非洲文化、宗教、种族问题

  三 本学科发展趋势

   (一)学科研究领域拓宽,对非洲经济发展的研究力度加大

   (二)更加注重多学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三)在个案研究或国别研究的基础上加大比较研究和综合研究的力度

   (四)非洲本土学者有望成为非洲学研究的主流

  四 西亚非所非洲研究学科的地位、作用及其成绩

  五 下一步研究与发展思路

 西亚非洲国际关系学科发展报告

  一 发展历史及前沿动态

  二 学科研究中的重大问题

   1.阿以冲突与和平问题

   2.恐怖主义突发事件

   3.防扩散及其相关问题

   4.伊拉克问题、阿富汗问题

  三 学科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四 西亚非洲所西亚非洲国际关系学科的地位与作用及其成绩

  五 进一步发展的设想

   1.建立结构合理、学风优良、具有良好合作精神的科研团队

   2.结合重点学科的实施,建立比较完善的激励机制,促进科研与学科建设共同发展

   3.在院、所两级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课题管理机制,推动一流科研成果的产生

   4.加大对国际问题研究重点学科的投入,使国际关系研究真正走向国际

 拉美政治学科发展报告

  一 学科发展的历史

  二 前沿动态与重大问题的研究

   (一)拉美政治现代化问题

   (二)对拉美政治制度的系统研究

   (三)拉美政党制度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

    1.墨西哥革命制度党下台的原因

    2.拉美左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四)拉美国家政治改革问题

   (五)地区安全问题与国家安全战略

   (六)美拉关系及拉美对美国政策的新变化

   (七)欧盟东扩对欧拉关系的影响

    1.收入分配不公的原因

    2.劳动力市场与拉美国家的就业政策

    3.社会保障制度及其改革

    4.地区发展差异与开发落后地区的政策

    5.社会改革问题

  三 学科发展中的突出成绩及其地位与作用

  四 学科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人才及其培养问题

   2.加强理论问题的研究,提高本学科的研究水平

   3.基础研究和对策性研究都需要加强

  五 进一步发展的设想

 拉丁美洲经济学科发展报告

  一 国外拉美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及其前沿动态

  二 我国拉美经济学科的历史演变及现状

  三 当前我国拉美经济学科研究的重大课题

  四 拉美所拉美经济学科的地位与作用及其研究成绩

  五 未来发展思路

曹和平:《中国农户储蓄行为研究》(中英文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都阳:《中国贫困地区劳动供给研究》,华文出版社,2001。

樊明:《健康经济学——健康对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影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库利斯、威斯特:《卫生经济学概论》(中译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3。

孟昕:《中国城市的失业、消费平滑和预防性储蓄》,《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年第6期。

李实、Knight:《中国城市中的三种贫困类型》,《经济研究》2002年第10期。

李实、邓曲恒:《中国城镇失业率的重新估计》,《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4期。

李实、岳希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调查》,《财经》2004年第3、4期合刊。

龙志和、周浩明:《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0年第11期。

罗楚亮:《经济转轨、不确定性与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

宋铮:《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研究》,《金融研究》1999年第6期。

孙凤:《预防性储蓄理论与中国居民消费行为》,《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万广华、张茵、牛建高:《流动性约束、不确定性与中国居民消费》,《经济研究》2001年第11期。

万广华、史清华、汤树梅:《转型经济中农户储蓄行为:中国农村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3年第5期。

魏众:《健康与非农就业的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2003。

魏众:《健康对非农就业及其工资决定的影响》,《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

张车伟:《营养、健康与效率》,《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

朱玲、蒋中一:《以工代赈与缓解贫困》,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Bazzoli,Gloria J.,1985,“The Early Retirement Decision:New Empirical Evidence On The Influence of Health”,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Vol.20,pp.214~234.

Baldwin,Marjorie and William G. Johnson,1994,“Labor Market Discrimination against Men with Disabilities”,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Vol.29,No.1,pp.1~19.

Bartel,Ann and Paul Taubman,1979,“Health and Labor Market Success:The Role of Various disease,”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Vol.61,No.1,pp.1~8.

Bartel,Ann and Paul Taubman,1986,“Some 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Consequences of Mental Illness”,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Vol.4,No.2,pp.243~256.

Benham,L. and A. Benham,1982. “Employment,Earnings and Psychiatric diagnosis”,In V. Fuchs eds,Economic Aspects of Health.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p.203~220.

Browning and Lusardi,1996,“Household Saving:Micro Theory and Micro Facts”,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34,1797~1855.

Caballero,1991,“Earnings Uncertainty and Aggregate Wealth Accumul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1.

Carroll,1994,“How Does Future Income Affect Current Consump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CIX (1),pp.111~148.

Carroll,1997,“Buffer-Stock Saving and the Life Cycle/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 112 (1),pp.1~55.

Carroll and Samwick,1997,“The Nature of Precautionary Wealth”,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40(1).

Carroll and Samwick,1998,“How Important Is Precautionary Saving?”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80(3),410~419.

Chiricos,Thomas N. and Gilbert Nestel,1985,“Further Evidence on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Poor Health”,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67,No.1,pp.61~69.

Deaton,1991,“Saving and Liquidity Constraint”,Economitrica,Vol.59,No.5,pp.1221~1248.

Deaton,1992, Understanding Consumption,Oxford:Clarendon Press.

Ettner,Susan L.,Frank Richard G. and Ronald C. Kessler,1997. “The Impact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on Labor Market Outcomes”,NBER working paper no.5989.

Fields,Garry S.,2002,“Accounting for income inequality and its change:a new method,with application to the distribution of earnings in the United States,” forthcoming from Research in Labor Economics.

Gusstafsson,Bjorn,Terry Sicular,Li Shi and Yue Ximing. 2004,“Explanation of causes of growin inequality from 1995~2002 in China”,paper presented in workshop on Income Inequality and Public Policy in China,September 10~11,Minzu Hotel,Beijing.

Heckman. J.,1979. “Sample Selection Bias as a Specification Error”,Econometrica,Vol.47,No.1,pp.153~162.

Ivaschenko,Oleksiy,2003. “Adult Health and Earnings in the Ukrainian Labor Market,” In Ivaschenko(eds),Essays on Poverty,Income Inequality and Health in Transition Economics. Econnomic Study 122,Department of Economics,Goteborg University PhD dissertations.

Jalan,Jyotsna,and Martin Ravallion,1998,“Transient Poverty in Postreform Rural Chin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6(2),pp.338~57.

Jalan,Jyotsna,and Martin Ravallion,2001,“Behavioral Response to Risk in Rural China”,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Vol.66,pp.23~49.

Lee,Lung-Fei,1982,“Health and Wage:A Simultaneous Equation Model with Multiple Descrete Indicators”,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Vol.23,No.1,pp.199~221.

Luft,1975,“The Impact of Poor Health on Earnings”,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57,No.1,pp.42~57.

Morduch,Jonathan and Terry Sicular,2002,“Rethinking inequality decomposition,with 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 Economic Journal,112,pp.93~116.

Palumbo,1999,“Uncertain Medical Expenses and Precautionary Saving Near the End of the Life Cycle”,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Vol.66,pp.395~421.

Rodgers,Joan R.,and John L. Rodgers(1993)“Chronic Poverty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28(1),pp.25~54.

Schultz,T. Paul and Tansel,Aysit. 1997,“Measurement of returns to adult health,” Living standards measurement study working paper no.95. The World Bank.

Skinner,1988,“Risky Income,Life-Cycle Consumption,and Precautionary Saving”,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2,237~55.(NBER Working Paper 2336,in 1987).

Starr-McCluer,1996,“Health Insurance and Precautionary Saving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6,No.1,pp.285~295.

Stern,1996. “Semiparametric Estimates of the Supply and Demands effects of the Disability on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Journal of Econometrics,Vol.71,pp.49~70.

Strauss,John. 1986. “Does Better Nutrition Raise Farm Productivity?”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94,No.2,pp.297~320.

Van De Ven,W. P. M. M. and E. M. Hooijmans,1991. “The MIMIC Health Status Index” . In G. Duru and J. H. P. Paelinck eds.,Econometrics of Health Care. Kluwer. Amsterdam.

Van Doorslaer,Eddy,1987,Health,Knowleage and The Demand for Medical Care: An Econometric Analysis,pp.47~63,Van Gorcum,Netherland.

Wan,Guanghua,2004,“Accounting for income inequality in rural China:a regression-based approach,”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32,348~363.

Yue,Ximing,Shi Li and Pingping Wang,2003,“The Causes of Transient Poverty and its Applications to Poverty Reduction Policy in Rural China”,presented at Second PEP General Meeting,November 4~8,2003/4-8 November 2003,Hanoi,Vietnam.

Zeldes,1989,“Optimal Consumption with Stochastic Income:Deviations from Certainty Equivalenc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04,pp.275~298.

魏后凯:《市场竞争、经济绩效与产业集中》,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冯丽、李海舰:《从竞争范式到垄断范式》,《中国工业经济》2003,(9)。

刘小玄:《中国转轨过程中的企业行为和市场均衡》《中国社会科学》2003,(2)。

刘小玄:《中国转轨经济中的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产业绩效水平的决定因素》《经济研究》2003,(1)。

张军、罗长远、冯俊:《市场结构、成本差异与国有企业的民营化进程》,《中国社会科学》2003,(5)。

刘小玄:《国有企业民营化的均衡模型》,《经济研究》2003,(9)。

张其仔:《国有企业的逆向退出和退出定价》,《中国工业经济》2003(12)。

秦宛顺、顾佳峰:《企业集群内部调整对于企业死亡的影响》,《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8)。

蔡宁、杨闩柱,吴结兵:《企业集群风险的研究:一个基于网络的视角》,《中国工业经济》2003,(4)。

杨瑞龙、冯健:《企业间网络的效率边界:经济组织逻辑的重新审视》,《中国工业经济》2003,(5)。

季建伟、邱菀华:《基于企业“套牢”效应的企业边界分析》,《经济科学》2003,(1)。

金碚:《企业竞争力测评的理论与方法》,《中国工业经济》2003,(3)。

金碚等:《竞争力经济学》,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吕政:《论中国工业的比较优势》,《中国工业经济》2003,(4)。

廖国民、王永钦:《论比较优势与自生能力的关系》,《经济研究》2003,(9)。

吕铁:《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优势》,《中国工业经济》2003,(10)。

戚聿东:《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改革的现状分析》,《经济学动态》2003,(3)。

朱武详、陈寒梅、吴迅:《产品市场竞争与财务保守行为——以燕京啤酒为例的分析》,《经济研究》2002,(8)。

刘志彪、姜付秀、卢仁坡:《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强度》,《经济研究》2003,(7)。

胡家勇:《论基础设施领域改革》,《管理世界》2003,(4)。

刘戒骄:《企业兼容竞争的博弈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3,(2)。

罗云辉、夏大慰:《自然垄断产业进一步放松规制的理论依据》,《中国工业经济》2003(8)。

余晖:《监管权的纵向配置——来自电力、金融、工商和药品监管的案例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3,(8)。

于良春、张伟:《强自然垄断定价理论与中国电价规制制度分析》,《经济研究》2003,(9)。

周振华:《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中国工业经济》2003,(1)。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中国产业组织若干问题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工业经济》2004,(4)。

Barton,D.,1992,Core Capabilities and Core Rigidities: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3):111~125.

Bertel,T. and Savage,C.,1999,A Research Agenda for the Knowledge Era:The Touch Questions,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6(4):205~212.

Robinson,S .&Rousseau,D.,1994,Violating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Not the Exception but the Norm,Journal of Organization Behavior,15.

Rousseau,D. ,1995,Psychological Contracts in Organizations:Understanding Written and Unwritten Agreements,Sage,London and New York.

Zack,H.,1999,Management Codified Knowledge,Sloan Management Review,November.

蔡翔、陶学禹:《顾客价值及其分析模型》,《经济管理》2003年第6期。

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企业信息与管理变革》,《经济研究参考》,2000年1月25日。

陈佳贵:《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陈明亮:《基于全生命周期利润的顾客细分方法》,《经济管理》2002年第2期。

陈忠卫:《企业成长中心理契约关系重构》,《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年第5期。

郭劲光、高静美:《网络、资源与竞争优势:一个企业社会学视角下的观点》,《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3期。

郭毅、朱熹:《国外社会资本与管理学新进展》,《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年第7期。

黄群慧:《现代市场营销方法的创新和发展趋势》,《外国经济与管理》1998年第6期。

江积海、宣国良:《企业知识跨境传导成本研究》,《经济管理》2003年第14期。

邝宁华、杜荣;胡奇英:《知识型企业的引导一激励一服务型管理模式》,《经济管理》2003年第8期。

赖茂生:《企业信息化知识手册》,北京出版社,2000。

李梅、金照林:《顾客价值创新:动态环境下的企业战略新逻辑》,《经济管理》2003年第12期。

李东红:《企业核心能力理论述评》,《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1期。

李建明:《企业核心能力分析》,《中国工业经济》,1998年第11期。

李维安、袁庆宏:《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活力塑造:一个组织行为递进模型》,《经济管理》2002年第2期。

李源、郭德俊:《组织中的心理契约》,《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第1期。

刘小平等:《组织承诺影响因素的模拟试验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2年第6期。

刘翌、徐金发:《母子公司知识流动:一个理论分析框架》,《科研管理》2002年第1期。

楼天阳、何佳讯:《关系范式下营销目标的基础指标》,《经济管理》2003年第6期。

罗海成:《基于信任的关系营销:心理契约的视角》,《经济管理》2003年第16期。

马昀:《资源基础理论的回顾与思考》,《经济管理》2001年第12期。

马士华等:《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欧明臣、凌文辁:《国外企业员工协助方案及其应用》,《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年第7期。

彭锐、吴金希:《核心能力的构建:知识价值链模型》,《经济管理》2003年第18期。

戚永红、宝贵敏:《知识管理:概念、框架与问题》,《经济管理》2003年第12期。

秦仪、刘新华:《心理契约与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经济管理》2003年第4期。

裘晓东、赵平:《品牌忠诚度及其测评研究》,《现代财经》2002年第10期。

孙明贵:《深度经济与顾客终身价值管理》,《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9期。

汪涛、李真贞:《顾客资产的质量分析》,《经济管理》2003年第10期。

王海燕、赵培标:《基于顾客价值的企业战略》,《经济管理》2003年第12期。

王科、姚志坚:《企业能力理论述评》,《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12期。

项保华、李庆华:《企业战略理论综述》,《经济学动态》2000年第7期。

项国鹏:《知识和公司战略的结构化分析及其启示》,《管理科学》2003年第4期。

谢洪明、蓝海林:《战略网络中嵌入关系的决定因素及其特征和影响》,《管理科学》2003年第2期。

许小东、孟晓斌:《基于心理契约的组织成员忠诚度培育》,《经济管理》2003年第14期。

杨冰昕:《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电子与信息化》1999年第12期。

戚振江、杜红:《工作情境中的员工承诺》,《经济管理》2002年第22期。

余光胜:《企业竞争优势根源的理论演进》,《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年第10期。

俞晓军:《信息革命与企业组织变革》,《中国工业经济》1996年第6期。

韵江、陈丽:《服务体验融合管理:超越竞争的新视角》,《经济管理》2003年第6期。

朱静等:《重视企业并购中的心理契约重建》,《经济管理》2003年第7期。

谌述勇、陈荣秋:《论种类经济与柔性生产》,《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4期。

考斯图尔特·克雷纳:《管理必读50种》,海南人民出版社,1999。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1997。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上海三联书店,1996。

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商务印书馆,1997。

埃德加·M.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0。

奥古斯特·勒施:《经济空间秩序——经济财货与地理间的关系》,商务印书馆,1995。

保罗·克鲁格曼:《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a。

保罗·克鲁格曼:《地理与贸易》,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b。

伯尔蒂尔·奥林:《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商务印书馆,1986。

佩鲁:《增长极概念》,《经济学译丛》1988年第9期。

约翰·冯·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商务印书馆,1986。

Boudeville,J. R.,1966,Problems of Regional Economic Planning,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Christaller,W. ,1966,Central Places in Southern Germany,Englewood Cliffs,Prentice-Hall.

Hoover,E. M. ,1948,The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New York,McGraw-Hill.

Myrdal,G. ,1957,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London,Duckworth.

North,D. C. ,1955,“Location theory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63,pp.243~258.

Palander,T. ,1935,zur Standortstheorie,Almqvist & Wicksell,Uppsala,Sweden.

Richardson,H. W.,1973,Regional Growth Theory,New York,Halsted Press.

Poter,M. E,1998,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competi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No. 11.

包宗顺:《村级财务的地区差异与分类化解》,《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7期。

王德文、蔡昉:《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与农民收入增长》,《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4期。

党国英:《破解乡村低水平制度均衡》,《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4期。

丁声俊、朱立志:《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现状》,《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3期。

郭东红:《日本扩大农地经营规模政策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8期。

黄祖辉等:《技术进步对我国农民收入的影响及对策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12期。

傅晨:《新一代合作社:合作社制度创新的源泉》,《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6期。

陆文聪、黄祖辉、马述忠:《重塑农业对社会的贡献——国际农业经济学家协会第25届大会综述》,《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1期。

柯炳生等:《世贸组织中关税配额问题与中国的对策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4期。

綦好东等:《税费改革、村级财务及公共品融资:一项实证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7期。

盛来运等:《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与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5期。

吴志华、施国庆、郭晓东:《以合理成本保证粮食安全》,《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3期。

尹云松等:《公司与农户间商品契约的类型及其稳定性考察》,《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8期。

周飞舟、赵阳:《剖析农村公共财政:乡镇财政的困境和成因》,《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4期。

周宏等:《中国水稻生产效率的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12期。

邹新月、肖国安:《中国农业小规模经营模式的博弈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5期。

John Bryden,2002,Is There A′New Rural Policy′ In OECD Countries?Affecting Rural Communities(2),Malaspina University-College,2000.

Fulton,M. 2001,New Generation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in Canada,Central for gteh Study of Co-operative,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Canada.

Haaf,C. and Stafason,B.,2001,New Generation Cooperative and the Law in Saskatchewan,Central for gteh Study of Co-operative,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Canada.

卡尔.A.福克斯:《农业经济学》,见《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

Paul Nachtigal and Toni Haas,2000,Annenberg Rurul Challenge:School Reform From a Slightly Different Point of View,Issues Affecting Rural Communities(2),Malaspina University-College,2000.

Gary Hart,2002, Rural Health Issues,Affecting Rural Communities(2),Malaspina University-College,2000.

Chris Sodoti,2000,Rights for All:the Human Right of Rural Citizens. Affecting Rural Communities(2),Malaspina University-College,2000.

Land reform policy Group,1998,Identifying the Sotutions,A summary,the Scottish Office.

M. T. 瓦罗:《论农业》,商务印书馆,1985。

《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

D. E. Schmmelpfennig and G. w. Norton,What is the value of agriculture economic sresearch?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3)85(1)81~94.

D. E .Schmmelpfennig and G. w. Norton, Measuring the Benefits of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Economics Research,Quarterl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e(2003),42~2,207~222.

R. E. Just,Risk Research in Agriculture Economics: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s for the Next Twenty-five Years,Agricultural Systems(2003)75(2/3)123~159,Oxford UK.

C. R. Taylor, The Role of Risk Versus the Role of Uncertainty in Economic Systems,Agricultural Systems(2003)75(2/3)252~264,Oxford UK.

R. G. Chambers and J. Quiggin, Price Stabilization and the Risk-averse Firm,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3)85(2)336~347.

E. Baham,Towards a Theory of Values-based Labeling,Agriculture and Human Values(2002)19(4)349~340.

C. J. Wachenham and D. M. Saxowsky,Profits and Risk:Fitting an Old Framework to a New Agriculture. Agribusiness and Applied Economics Report-Department of Agribusiness and Applied Economics,Nor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2002)No.494,iv+pp.Fargo,USA.

卢海元:《走进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卫兴华、魏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庹国柱、杨翠迎:《建立农民社会养老年金保险计划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分析》,《中国农村观察》1997年第5期。

史柏年:《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温铁军:《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与相关制度安排》,《200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温铁军:《关乎八亿农民的命运》,《中国改革》2001年第8期。

姚洋:《中国农地制度:一个分析框架》,《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陈佳贵:《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乔晓春:《关于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的分析》,《人口研究》1998年第3期。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杨玉民:《统一保障制度已当其时》,2002年8月19日《中国改革报》。

张红英:《陈平的“短视国策”与“洋跃进”论》,《中国改革》2002年第7期。

陈平:《建立中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自损国际竞争力的短视政策》,《中国改革》2002年第4期。

张晓山等:《中国农村养老保障改革》,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报告,2003。

崔红志:《转型时期我国农民养老问题探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

张晓山、崔红志:《关键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6期。

崔红志:《对把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养老保险体制的认识》,《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3期。

国际劳工组织主编,王刚义、魏新武译《社会保障基础》,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

ESCAP. 2001. Social Protection Systems. In Theme Study:Sustainable Social Development. Chapter V:Chapter Five .Bangkok,Thailand.

Holzman Robert and Steen J. rgensen. 2000. Social Risk Management:A New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ocial Protection and Beyond. Discussion Paper no.0006. World Bank,Washington D.C.

Norton A.,Conway T. and Foster M. 2002. Social Protection:Defining the Field of Action and Policy. Development policy Review. Vol.20.

乌家培:《数量经济学若干问题》,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

张守一:《数量经济学概述》,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

〔苏〕B.C.涅姆钦诺夫:《经济数学方法和模型》,商务印书馆,1983。

张屹山:《数量经济学的特定内涵与学科定位》,《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第11期。

贺菊煌:《消费函数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贺菊煌:《个人生命分为三期的世代交叠模型》,《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第4期。

贺菊煌:《人口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第12期。

贺菊煌:《寿命不确定条件下的三期世代交叠模型》,工作论文,2003。

樊明太:《金融结构与货币传导机制》,博士论文,2003。

赵京兴:《数量经济学:对象、内容、方法及意义》(研究报告),2000。

赵京兴:《配第-瓦尔拉问题及其新古典解答》(学术沙龙报告),2003。

赵京兴:《二元经济下的收入分配、财政收支结构与消费增长》,载《2004年春季经济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王国成:《企业治理结构与企业家选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因内思·马可-斯达德勒等:《信息经济学引论:激励与合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1.Van Halteren,H.,(eds)(1999). Syntactic Wordclass Tagging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The Netherlands.

2.JiangDi,Kangcaijun,2004,The Methods of Lemmatization of Bound Case forms in Modern Tibetan. 2003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美国国会图书馆/国际IEEE出版。

3.JiangDi,Longcongjun,2004,The Markers of non-finite VP of Tibetan and its automatic Recognizing strategies,Advances in Computation of Oriental Languages,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3.

4.Kangcaijun,JiangDi,2004, The Optimized Index Model of Tibetan Dictionary(英语),《语言研究》2004年第1期。

5.Kennedy,G.,1998. An Introduction to Corpus Linguistic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6.陈玉忠、李保利等:《基于格助词和接续特征的藏语自动分词方案》,《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第1期。

7.格桑居冕:《实用藏文文法》,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7。

8.黄行、江荻:《现代藏语判定动词句主宾语的自动识别方法》,《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9.江荻:《藏语拉萨话现在时的标记及功能》,《民族语文》1999年第5期,第55~62页。

10.江荻、黄行:《藏语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中华社科基金课题报告,2000。

11.江荻、黄行:《现代藏语组块分词的方法和过程》,《民族语文》2003年第4期,第12~24页。

12.江荻、康才峻:《书面藏语排序的数学模型及算法》,《计算机学报》2004年第4期。

13.江荻、周季文:《论藏文的的序性及排序方法》,《中文信息学报》2000年第1期,第56~64页。

14.江获:《书面藏语的熵值及相关问题》,见黄昌宁主编《1998年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第377~381页。

15.江荻:《语篇索引技术在藏文文本中的应用》,见黄昌宁、董振东主编《计算语言学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第359~364页。

16.江荻:《现代藏语的机器处理及发展之路》,徐波、孙茂松、靳光瑾主编《汉语自然语言处理若干重要问题》,科学出版社,2003。

17.江荻:《现代藏语的句法组块与形式标记》,《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8.江荻:《现代藏语谓语动词的识别与信息提取》,载Advances in Computation of Oriental Languages,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9.江荻:《藏语拉萨话动词的体及标记》,第三届两岸三地藏缅语研讨会(香港),2004年4月。

20.罗秉芬,江荻:《藏语计算机自动分词的基本规则》,见李晋有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现代化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第304~314页。

21.罗秉芬,江获:《藏语文的疑问句与句界识别》,《民族语文论坛》,1999,总第一期,第70~73页。

22.孙茂松:《汉语自动分词研究的若干最新进展》,见曹右琦主编《辉煌二十年——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二十周年学术会议》,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第20~41页。

23.姚天顺、张桂平等:《基于规则的汉语自动分词系统》,《中文信息学报》1990年第1期,第37~42页。

24.张昱琪、周强:《汉语基本短语的自动识别》,《中文信息学报》2002年第6期,第1~8页。

25.中国国家标准:《信息技术信息交换用藏文编码字符集基本集》(GB16959-1997),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8。

26.周季文、江荻:《藏语计算机统计用语料抽样文本的遴选》,见李晋有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现代化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第297~303页。

27.周强、孙茂松、黄昌宁:《汉语句子的组块分析体系》,《计算机学报》1999年第11期,第1158~1165页。

28.周强、詹卫东、任海波:《构建大规模的汉语语块库》,见黄昌宁、张普主编《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第102~107页。

29.图弥三菩札等著、黄明信编《西藏文法四种合编》(藏文版),北京,民族出版社,1956。

30.黄行:《藏语动词语法范畴的相互制约作用》,《民族语文》1997年第6期。

31.鲍怀翘、周植志:《佤语浊送气声学特征分析》,《民族语文》1990年第2期。

32.鲍怀翘、吕士楠:《蒙古语察哈尔话元音松紧的声学分析》,《民族语文》1992年1期。

33.鲍怀翘、徐昂、陈嘉猷:《藏语拉萨话语音声学参数数据库》,《民族语文》1992年第5期。

34.鲍怀翘:《藏语元音声学分析》,《中国语言学报》1995年第7期。

35.鲍怀翘、王璐:《普通话语音动态颚位数据库》,载徐云扬、林茂灿编《汉语及少数民族语言语音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城市大学,1998。

36.鲍怀翘、王安红:《普通话塞音塞擦音成阻持阻时程的统计分析》,《第四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金城出版社,199.8,北京。

37.鲍怀翘、呼和:《蒙古语句子韵律特征分析》,(The 4th Seoul International Altaistic Conference),pp.193~197,Seoul,SNU,Oct.23~25,2000。

38.孔江平:《紫云苗语五平调系统的声学及感知研究》,《民族语文研究新探》,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

39.孔江平:《苗语浊送气的声学研究》《民族语文》1993年第1期。

40.孔江平:《藏语声调感知在合成中的应用》,《第六届全国语音图像通讯信号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1995。

41.孔江平:《藏语(拉萨话)声调感知研究》,《民族语文》1995年第3期。

42.孔江平:《汉语普通话嗓音特征相关分析》,《中国声学学会1995年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43.孔江平:《哈尼语发声类型声学研究及音质概念的讨论》,《民族语文》1996年第1期。

44.孔江平:《凉山彝语松紧元音的声学研究》,《彝缅语研究》,国际彝缅语学术会议论文选,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

45.孔江平:《阿细彝语嗓音声学研究》,《中国民族语言论丛》(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46.孔江平:《汉语普通话嗓音抖动及波动的声学研究》,《信号处理的理论与应用(第八届全国语音、图像、通讯信号处理学会议文选)》,1997年10月,郑州。

47.孔江平、吕士楠:《汉语双音节调位的矢量量化(VQ)研究》,《声学学报》第25卷第2期,2000。

48.郑玉玲、呼和、陈嘉猷:《蒙古语三音节重音研究》,《第四届汉城国际阿尔泰语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2000年。

49.呼和、郑玉玲、陈嘉猷:《蒙古语韵律特征声学参数数据库》,《内蒙古语言学会第四次学术会议论文集》,2000年。

50.陈嘉猷、郑玉玲、鲍怀翘:《普通话动态腭位研究》,《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第四次会议论文集》,厦门,2000年。

51.郑玉玲:《藏语方言语音计量分析》,《民族语文》1998年第5期。

52.郑玉玲:《高新技术与民族语言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现代化文集》,民族出版社,1999。

53.孔江平:《论语言发声》,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54.孔江平:《利用逆滤波技术提取嗓音》,《语言与法律论文集》,2002。

55.Chen Jiayou,Kong Jiangping,(1998),“Acoustic Study on Relationships among Pitch,Open Quotient and Speed Quotient Extracted from EGG(electroglottograhpy) of Mandarin Speakers”,《汉语及少数民族语言语音学研讨会论文集》,徐云扬、林茂灿主编,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1998。

56.Caodao Barter,Kong Jiangping,(1998),“Acoustic Study of Phonation Types of Tense and Lax Vowels of Zaiwa Language and Spectrum Method Used in Phonation Analysis”,《汉语及少数民族语言语音学研讨会论文集》。

57.Kong Jiangping. (1998). Acoustic study on phonation types of one speaker through EGG (electroglottography)《汉语及少数民族语言语音学研讨会论文集》。

58.Shen Mixia, Kong Jiangping. MDYP (multi-dimensional voice processing) Study on Sustained Vowels of Mandarin through EGG Signal,《汉语及少数民族语言语音学研讨会论文集》。

59.Kong Jiangping and Alan W. C. Liew. (1998). Wavelet Analysis of Speech Phonations of Chinese Speakers. Proceedings of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Spoken Language Processing,Dec7-12,Singapore.

60.Kong Jiangping. (1999). Correl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Study on EGG Parameters of Mongolian.《现代语音学论文集》。

61.Kong Jiangping. (1999). Study on Vibration of Vocal Folds through High-Speed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现代语音学论文集》。

62.Caodao Bater and Kong Jiangping. (1999). EGG Study of 84 Mongolian Speakers.《现代语音学论文集》。

63.Shen Mixia and Kong Jiangping. (1999). Correl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Study on EGG Parameters of Yi Language.《现代语音学论文集》。

64.Chen Jiayou and Kong Jiangping. (1999). EGG (electroglottography) Signal Study of 92 Yi Language Speakers.《现代语音学论文集》。

65.孔江平:《语言发声研究及相关领域》,《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清华大学出 版社。

66.Kong Jiangping,(2001). Correl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Study on EGG Parameters of Mandarin.《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

67.Shen Mixia,Caodao Bater,Chen Jiayou and Kong Jiangping. (2001). EGG(electroglottography) Signal Study of 100 Mandarin Speakers.《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

1.王玉庆主编《环境经济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2.张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3.潘家华:《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4.植田和弘:《环境经济学》,日本岩波书店,1996。

5.左玉辉主编《环境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严法善编著《环境经济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7.王金南:《环境经济学:理论·方法·政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8.郎平:《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中的贸易与环境问题》,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1期。

9.陈洪波:《关于生态市(县)建设的一点思考》,载《可持续发展研究》2004年第2期。

10.潘家华:《全力开展有关全球变化的社会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办公室《建议》,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