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82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教学图书

The Teaching Research of Ideology and Politic educastion

SSAPID:101-3000-8551-98
ISBN:978-7-5097-0331-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全球化和网络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的对策;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对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衔接以及如何改善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进行了全方位的讨论。

相关信息

丛书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文库
作 者: 何贻纶
编 辑:王绯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文库总序

 第一篇 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

  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

   主体性精神: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

   规范性精神: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

   权利与义务统一精神: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参照

  重视实际技能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构建品牌专业新课程体系

   一

   二

  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 国内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二 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建设与探索

    (一)专业建设方面

     1.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定位

     2.自身优势与专业特色

     3.特色人才的专业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

     4.专业人才教育培养模式与教学手段

     5.教学方法改革

     6.修订教学计划,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二)师资结构与师资培养方面

     1.师资结构

     2.师资队伍建设

   三 在创新教育中拓展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培养

  创新行政管理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行政能力

   一 传统行政管理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行政能力的障碍

    (一)重业务知识学习,轻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二)重专业教育,轻思想道德教育

    (三)重西方行政管理理论的介绍,轻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理论的教学

    (四)重政治基础知识学习,轻经济管理知识学习

   二 创新行政管理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行政能力的对策

    (一)高校要加强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进行综合行政素质教育

    (二)要加强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理论与实践的互动

    (三)要加快行政管理专业教材更新的速度

    (四)推进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

  对师范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探析

   一 师范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特色不明显

     1.社会认可度低

     2.比较优势缺失

    (二)师资力量薄弱

     1.先天不足

     2.量缺质不高

     3.专任不专业

     4.层次不高

    (三)培养模式不规范

     1.课程设置各执一词

     2.教材建设滞后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四)供给需求相脱节

   二 师范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三 师范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

    1.注重素质教育,坚持五育并举的原则

    2.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实践教学的原则

    3.适应性与针对性的辩证统一原则

   四 师范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思路

    (一)明确专业定位

    (二)拓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方向

    (三)改善课程体系

    (四)优化师资队伍

     1.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2.加强教师培养

     3.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五)改进教学方法

  知行统一、化古为今

   一 传统与现代道德衔接的点滴经验

    1.适当把握“直接衔接”与“间接衔接”,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

    2.合理使用“正向衔接”与“逆向衔接”,让学生领略丰富的道德思想资源

   二 传统与现代道德衔接的若干启示

    1.传统与现代道德的衔接应重在知行统一

    2.传统与现代道德的衔接应注意消除负面道德的影响,实现道德创新

  《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 关于《毛泽东思想概论》的教学重点

    1.要把重点放在对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完整、准确的理解上

    2.要把教学重点放在毛泽东思想体系的核心理论和创新精神上

   二 关于《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学中三个关系的处理

    1.毛泽东思想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的关系

    2.毛泽东思想与联系实际的关系

    3.课堂教学与阅读原著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课进行课改的必要性分析及做法

   一 必要性分析

   二 相应措施

    1.教学的准备阶段

    2.教学的实施阶段

    3.教学的巩固阶段

    4.教学的测评方式

  结合本土文化改革《中国文化概论》课程

  对《科学技术哲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 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 提高自身素质

   三 更新教学观念

   四 教材内容的开放性及其问题

  《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的新思考

   一

   二

   三

  高校逻辑学教学向何处去

   一 我国高校逻辑学教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二 逻辑学教学不断萎缩的原因分析

    (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导致社会普遍不重视逻辑学教学

    (二)逻辑学自身的原因

   三 目前高校逻辑学教学的改进方向

    (一)推动和促进全社会了解逻辑的社会文化功能

    (二)改进高校教师评估体系,增强教学力量

    (三)分层次教学

    (四)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以兴趣引导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师生互动

  “帕累托效率”的公平思想

   一 “帕累托效率”的公平思想的存在

    1.“帕累托效率”是新福利经济学的重要理论

    2.对“帕累托效率”理论本身的解读

   二 与“卡尔多效率”的比较

    1.公平的实质问题

    2.效率与公平的排序

    3.福利稳定状况的差异

    4.政府在实现公平中的作用

   三 “帕累托效率”中公平的不可能

    1.“帕累托效率”中公平的虚幻性

    2.“帕累托效率”中公平的绝对化

    3.“帕累托效率”中的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刚性”

  从《公共经济学》教学看高等学校教学改革

   一 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二 如何改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

     1.根据教学主体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可以把教学模式分为学生主动型、教师主动型、师生互动型等三种

     2.根据组织教学对象的方法不同,可以把教学模式分为因材施教的个别教学和统一集中的集体教学

     3.根据教学工具的运用,可以把教学模式分为单一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模式

    (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1.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2.多媒体教学方法的运用

  《法学概论》案例教学初探

   一 案例教学的内涵及其特点

   二 《法学概论》课的案例教学法

   三 案例教学中的注意点

  高校文科实验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一 高校文科实验教学的兴起

   二 文科实验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困惑

    1.学生的教育技术技能究竟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

    2.文科实验教学应该采取与理科相同的模式吗

    3.文科实验课程应如何进行考核

    4.专业授课老师应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技术的作用

   三 文科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1.加强实验技术的理论研究

    2.加强实验教学环境建设中的科学技术含量

    3.加强培养学生实验研究的兴趣

  基础教育转轨与高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

   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师教育提出新的挑战

    (一)基础教育新的课程功能对高师教育的挑战

    (二)基础教育新的课程结构对高师教育的挑战

    (三)基础教育新的课程内容对高师教育的挑战

    (四)基础教育新的课程实施对高师教育的挑战

    (五)基础教育新的课程评价对高师教育的挑战

    (六)基础教育新的课程管理对高师教育的挑战

   二 当前高师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窄化普通教育课程

    (二)教育类课程门类少,课时严重不足

    (三)重理论知识传授,轻职业技能训练

    (四)教育实践形式单一,实习时间过短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滞后

   三 高师教育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挑战的应对策略及发展思路

    (一)拓宽普通教育课程,加强人才培养规格的综合性

    (二)强化教育类课程,重视职业技能训练

    (三)重视实践环节,构建新的教育实习模式

    (四)更新教材内容

    (五)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六)大力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七)大力提高高师院校教师的自身素质

  高等教育大众化呼唤校本德育

   一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

    (一)高等教育的功能转变及当代大学生的新变化要求高校德育实现德育功能的科学定位

    (二)开放的环境呼唤开放式的德育

    (三)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各高校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二 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与校本德育的契合

    (一)校本德育的内涵

    (二)校本德育与大众化的高等教育的契合

     1.校本德育有助于学生自主式的发展

     2.校本德育注重开放式的教育

     3.校本德育有助于形成德育工作个性化

   三 建设高校校本德育的思路

    (一)加强研究

    (二)制定校本德育目标

    (三)开发校本德育课程

    (四)制定校本学生管理制度

    (五)培育校本德育文化

    (六)构建校本德育评价

  论新课改背景下大学与中学政治理论课程的衔接

   一 纵向衔接强调的是不同学段德育课程之间的整体性和有序性

    1.初中思想品德课与小学思想品德课有着密切的关系

    2.初中思想品德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也存在着衔接的问题

    3.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大学政治理论课同样存在衔接问题

    4.中学各门思想政治课程之间的内部衔接问题

    5.大学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之间的内部衔接问题

   二 横向衔接强调的是各种德育课程类型之间有机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三 加强政治理论课衔接面临的主要问题

  论面向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高师“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及其构建

   一 问题的提出与思考

   二 “生态课堂”的基本含义和主要特征

   三 高师“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一)以教育生态学理论为依据

    (二)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

    (三)以中国古代“朴素”的课堂生态教学观为依据

    (四)以当前新课程改革理念为依据

   四 高师“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教学策略

    (一)把握好课堂教学活动的平衡

     1.畅说与静思的平衡

     2.提问与质疑的平衡

     3.合作与独立的平衡

     4.预设与生成的平衡

    (二)把握好课堂教学资源的平衡

     1.文本与拓展的平衡

     2.课内与课外的平衡

     3.传统板书与媒体使用的平衡

    (三)把握好课堂教学对象的平衡

     1.认知与情感的平衡

     2.共性与个性的平衡

    (四)把握好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平衡

 第二篇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施2005方案的思考

   一 新课程方案实施需要多方强有力的支持

    1.领导重视,部门支持,教师积极参与

    2.加强师资培训,落实集体备课

    3.规范要求应到位,因材施教需新招

   二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体系庞大与课时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

    2.史论结合,避免《概论》课与《史纲》课内容的交叉重复难协调

    3.开课时间紧,上课任务重,难有教改大投入

    4.实践教学实施有相当难度

   三 实施2005新方案的若干思考

    1.在课程建设方面

    2.在增强教学有效性方面

    3.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方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观念的改革与思考

   一 教师教育观念的革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二 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三 努力优化教学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四 及时进行教学总结,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浅谈思想政治课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 努力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 启发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

   四 使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1.适度原则

    2.适体原则

   五 运用案例教学法,使教学方法更加生动和多样化

    1.精心设计符合教学内容的案例

    2.引导学生对案例讨论

    3.及时对案例进行点评

   六 教师要具备独特的人格魅力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 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和效果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1.联系历史的实际

    2.联系当前的实际

    3.联系学生的实际

   二 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授课艺术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

    1.精心设计、全面布局

    2.把“学马列要精,要管用”,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原则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三 造就高素质教师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原动力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理念重构

   一 重视人文关怀精神的体现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把学生看做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丰富个性的人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 思想政治教育要紧扣时代脉搏

    (一)基本理论教育上的创新

    (二)在形势政策教育上创新

    (三)在方法上创新

   三 建立研究型的思想政治教学体系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的若干新思考

   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的主要特点

   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的主题、重点和主线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的主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

     (3)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的重点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的主线

   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的根本方法

    1.联系国内外实际学习或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

    2.实事求是地看待当今现实和未来发展趋势

    3.与时俱进地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及其丰富发展

  优化课堂主导信息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实效性

   1.优化课堂主导信息,有助于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2.优化课堂主导信息,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兴趣

   3.优化课堂主导信息,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社会现实

   4.优化课堂主导信息,有助于学生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略论案例教学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的运用

   一

   二

    (一)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改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分析的理性基础之上

    (三)案例教学法有助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

    (一)把握教学的本质和导向。

    (二)精选具有时代性、针对性的教学案例

    (三)将案例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效结合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 课改背景下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 高校《原理》课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存在制约性因素

   三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开拓高校《原理》课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境界

    (一)做好稳定《原理》课青年骨干教师队伍的工作

    (二)加强青年教师的知识更新工作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三)把握契机,强化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四)启发智慧,积极探讨课堂教学的新思路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功能定位和实践强化

   一 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

   二 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四 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1.要从理论的高度概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理论体系

    2.要加强对价值冲突的引导和调控

    3.要改革价值观教育方法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探索

   一 深刻领会《概论》课的教学要求

   二 认真吃透《概论》课的教学内容

   三 创新《概论》课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主题和主线的几点思考

   一 把握主题的意识观念要更合理

   二 把握主线的内容结构要更科学

   三 体现主题贯穿主线的教学方法要更灵活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案例教学初探

   一 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1.理论联系实际的需要

    2.教育对象主体化的需要

    3.达到教学目的的需要

    4.案例教学的特点所决定的

   二 实施案例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坚持突出教学主题的原则

    3.坚持学生学习主体性原则

   三 案例教学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案例选择不精,与《概论》课在理论上和内容上的结合还不十分贴切

    2.案例教学中对如何启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还不够

    3.案例教学与举例讲授没有明显区别

    4.《概论》课案例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的环节没有充分开展

   四 提高案例教学法有效性的对策

    1.要有充分的案例准备

    2.要具备一定的图书资料及社会实践基地

    3.要主题明确

    4.要提高教师素质

  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有效转化初探

   一 领悟新教材的基本精神,全面把握教学内容

    (1)关于《概论》的主题、主线和重点

    (2)关于《概论》新增加的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新发展的内容

    (3)关于某些重要理论观点的阐述

   二 通过探索性教学实践,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

    (一)以专题讲授构建授课内容,正确处理理论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关系

    (二)创新教学方法,正确处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关系

     (1)案例教学

     (2)多媒体教学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正确处理《概论》课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改革思考

   一 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二 不断更新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三 教学管理和组织的优化

   四 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辟第二课堂

   五 考核方式的改革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模式的新思考

   一 《概论》课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 开放式教学是《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模式

   三 多环节教学是《概论》课教学的必备样式

   四 师生对等交流是《概论》课教学的基本态度

  也谈案例教学法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 什么是案例和案例教学法

   二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1.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有利于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案例教学的实施

    1.课前准备

    2.课堂教学组织

    3.成绩考核

   四 应用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一 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一)“真信”——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必须笃信马列主义

    (二)“真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必须学懂学好马列主义

    (三)“真教”——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必须投身于马克思主义的事业

   二 切实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在讲课中穿插毛泽东人格的解读

    (四)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应用

   三 加强课外教学环节

    (一)向第二课堂延伸

    (二)倡导学生学习“原典”文化

   四 完善考核办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网络辅助教学浅探*

   一 网上教材内容的设定应该有助于自学,并体现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二 应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可滚动性上载的特点,及时更新网上教学内容,使之反映时代的特点和学科的最新发展

   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上课程要把握好“正面引导的原则”

   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上课程应该从以知识传承为主要目的向以人格和能力培养为目的转变

   五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该在网上开展讨论,让学生之间充分互动,互相学习

   六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该在网上设置练习题、思考题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素质

  规范教学与自由发挥

   一 正确处理教材和教案之间的关系

   二 正确处理统一备课和教学风格的个性化的关系

   三 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1)开展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拓展课堂的空间

    (2)协助并组织大学生参加学习研究活动,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

  论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构成

   一 大学生法律素质构成的基本要素

    (一)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是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基础要素

    (二)树立必需的法律意识是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关键要素

    (三)拥有必要的用法能力是大学生法律素质的落脚点

   二 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构成的主要特征

    1.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对法律认知的程度达不到理解法治精神的层面,甚至存在严重的偏差

    2.法律意识明显提高,对法的公正价值有所认识,但缺乏对法律的信仰

    3.法律认知与法律行为有较大的反差

   三 大学生法律素质构成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要求

    1.注重法治基本原则的阐释以助大学生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

    2.注重权利意识对大学生法律至上、法律平等意识的引领

    3.注重实践以提高大学生的用法能力

  关于增强大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习兴趣的几点思考

   一 联系“情商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具有最新科学内容

   二 通过中外比较法使学生认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重要性

   三 利用热点问题和典型事例使学生认识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具有极强的现实性

   四 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尊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路径探索

   一

    1.课堂讨论

    2.主题演讲

    3.案例分析

    4.情境教学

   二

    1.广泛深入地开展校内实践教学

    2.深入扎实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法律基础教学与大学生法律情感培养

   一 法律情感的培养是法律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

    (一)法律意识的培养是法律基础教学的主要任务

    (二)法律情感的培养是法律意识培养的核心

   二 法律基础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法律情感

    (一)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法律情感

    (二)法律基础教学如何实现法律情感的培养

     1.明确法律情感的培养思路

     2.努力将法律的品质和价值贯穿于整个法律教学过程中

  连接知识与价值: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一 历史学是一门独特的知识学科

   二 《纲要》课程具有明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导向

   三 以学生为本,连接知识与价值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若干教学体会

   一 要有端正的教学态度

   二 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三 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学实效性探析

   一 整合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实施专题教学

   二 互动式课堂教学策略

   三 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

   四 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

 第三篇 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

  论转型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教育对策

   一 转型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1.政治观现实化

    2.个性凸显化

    3.价值取向多元化

    4.心理问题突出化

   二 转型时期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原因探析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2.社会价值取向的舆论误导

    3.大学生心理素质不稳定

    4.大学生的思辨能力不足

   三 转型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几点思考

   一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1.思想政治教育要关心大学生的利益

    2.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

    3.思想政治教育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1.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

    2.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

    3.我国当代高等教育的现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

   三 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总体思路

    1.树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观

    2.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实行分层教育

    3.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与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初探

   一 当前我国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表现

    (一)道德情感冷漠

    (二)道德意识弱化,自律性下降

    (三)道德心理发展错位

    (四)价值观迷失

   二 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网络社会的实质及其本身所固有的特点是引发大学生道德问题的根本原因

    (二)网络信息多维性使大学生的选择判断产生误差

    (三)网络不良信息及西方文化渗透也容易使大学生身心受到污染

    (四)大学生自身原因

   三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以网络为平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

    (二)加强网络伦理理论研究,提高高校网络伦理教育水平

    (三)慎独内省,唤醒、培养大学生的自主道德意识

    (四)加强网络伦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五)强制控制、文明办网、依法治网,强化网络伦理道德建设的技术控制和法治建设

    (六)加强信息化校园的综合管理和控制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问题初探

  探寻教育的人文精神

  学校德育与人文精神

   一 五四运动的矫枉过正

   二 谋求救国的努力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失误

   三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认识上的误区

  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高校教学质量

   一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一)教育要以育人为本,以大学生为主体

    (二)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

    (三)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大学

   二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积极探索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

    (二)以特色求生存,找准定位促发展

    (三)以育人为本,加大对育人工作的感情投入

    (四)按照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学生的自由、全面、可持续发展

    (五)改革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六)改革教育培养模式,适应市场需要

    (七)注重科学研究,实现科研教学互促互动,科研反哺教学

    (八)培养和造就高素质教学管理队伍,提高教学管理队伍水平

  论普通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

   一 教学型大学适应时代要求

    1.教学型大学的存在与发展是高等教育领域“尊学”与“崇术”两传统相互融合的需要

    2.教学型大学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中坚力量

    3.教学型大学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4.定位教学型大学是当今中国普通地方高校的合理选择

   二 定位教学型大学之困难

    1.大学组织目标的模糊性

    2.政府权力主导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且不少举措是非制度化、规范化的

    3.高校评估标准不尽合理

    4.完善的人才市场尚未形成

   三 办好教学型大学

    1.明确办学目标,确立学校发展的定位

    2.制定育人方案

    3.使学校全体成员共同信奉教学型大学的定位

  信息时代呼唤教师信息素养提升

   一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推动信息化教育的根本保证

   二 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三 提高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高等教育改革

  以课堂教学为载体,训练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体会

   一 具体做法

   二 效果

   三 几点体会

    1.转变教育观念

    2.设计好课堂讨论题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的成败

    3.教师应舍得将必要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本科教学上,这也是做教师应有的责任

    4.转变教育教学效果评价的标准

  要善于掌握教学中的“授权法”

  培养高素质本科生的一些随想

   一 提高教师责任意识,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本科生的前提

    1.必须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

    2.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二 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本科生的关键

    1.拓宽教师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2.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

    3.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

    4.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5.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教学艺术

   三 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本科生的必然选择

   四 做好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是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本科生的有效途径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较弱的表现

    (一)知识转化率较低

    (二)素质以及能力不足

    (三)就业心理偏差

   二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较弱的原因

    (一)步入大学前,专业选择上的错位

    (二)在大学生活中,缺乏清晰的职业目标

    (三)走出大学后,就业与职业观念的理想化

    (四)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缺乏实效

   三 科学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引导大学生慎重选择专业

    (二)帮助大学生理性地自我定位

    (三)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念

    (五)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

  大学生情商培养浅议

   一 对于学校来说,应该达成共识,营造比较良好的培养环境,教育者应当逐渐把情商教育当做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

   二 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

   三 在校内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活动

   四 在创造了充分的外部环境的同时,要使大学生注重自我教育与训练

   五 引导学生直面校园与社会的热点问题

   六 在学校内面向学生开办心理咨询

  用心去教

   一 高校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意蕴

    1.把培养健康的情感视为高校教育的目标之一

    2.把每个大学生视为具有独特体验的个体

    3.把情感教育视为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教师情感在高校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1.教师情感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展开提供动力

    2.教师情感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桥梁和纽带

    3.教师情感是点燃大学生学习热情的导火索

  情理交融,润物无声

   一 当前大学生情感发展的新特点

    1.多元化的情感需求

    2.充满矛盾的情感体验

    3.消极情感的蔓延

   二 情感教育的特点及当前高校教学工作中情感教育的缺失

   三 在高校教学工作中开展情感教育的方法

  《论语》中的生活世界

   一 《论语》中的课堂与生活世界

   二 《论语》中师生互动的特质

   三 当前课堂师生互动的不足及表现

  从“独白”走向“对话”

   一 “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界定

   二 “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1.主动性原则

    2.开放性原则

    3.动态性原则

    4.和谐性原则

   三 “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

    1.转换角色尊重主体

    2.创设情境,激发主体

    3.训练反馈,发展主体

   四 实施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制约因素

    1.时间

    2.教师的介入次数

    3.教室的状况

  社会科学专业社会实践教学的思考

   一 社会科学专业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1.传统社会科学学科的教学方式

    2.传统社会科学教学的特点

   二 实践在社会科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1.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

    2.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3.实践锻炼帮助学生就业

   三 社会科学专业社会实践教学的思考

    1.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优势

    2.实施社会实践教学的可行性

  浅谈提高高校多媒体教学效果的若干方法

   一 当前高校多媒体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于依赖多媒体

    2.课件制作走极端

    3.过度增加课堂信息容量

    4.师生互动少

   二 提高高校多媒体教学效果必须正确处理三大关系

    1.要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2.要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关系

    3.要处理好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

   三 掌握三大方法,切实提高高校多媒体教学效果

    1.课件制作方法

    2.正确把握授课进度和节奏的技巧

    3.在课堂上与学生有效沟通的方法

   四 结语

  浅谈本科教学案例的开发

   一 教学案例的含义及特征

   二 教学案例的结构

   三 教学案例开发的过程

   四 教学案例开发的实践

  美国大学的教与学

   教师的教学投入

    一 撰写教学计划

    二 备课

    三 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四 与学生交流

   美国学生的参与

   几点建议

    一 学生成绩不能一考定终身

    二 教师的教学任务要有适当的安排

    三 应该形成研究生担任助教的制度

    四 鼓励学生参与,进行批判性思维

    五 改变师生关系

    六 建筑与设施要符合大学课堂教学的要求

 第四篇 教育管理与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教学管理干部角色探析

   一 现状:高等教学管理干部角色定位不明

   二 探求:高校教学管理者的角色界定

    1.教学指挥者应成为学者型的管理者

     (1)主管教学的校长应是高等教育管理专家

     (2)主管教学的院长应是学科发展的设计师

     (3)教研室主任或是专业负责人是学科发展的引领者

    2.教学管理人员应成为专家型的管理者

     (1)教务处的教学管理人员应成为教学管理的专家

     (2)各院系的教学秘书应成为教学管理的内行和专家,是教学管理的具体实践者

   三 高校教学管理干部角色培养的步骤和方法

    1.培养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先决条件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3)要有较高的思想修养和境界

    2.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体现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价值

    3.优良的工作作风和恰当的工作方法是完成教学管理工作的必备条件

    4.注重教学管理的理论研究是新时期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新亮点

  柔性管理在现代大学的模式建构分析

   一 柔性管理的内涵

   二 刚性管理缺陷反思

    (一)刚性管理缺乏“人本性”和“情感性”

    (二)刚性管理追求量化管理,缺乏灵活性

    (三)教师管理制度与教师评价价值背离

    (四)刚性管理容易诱导教育的功利色彩

   三 现代大学的管理彰显柔性化特征

    (一)大学组织是柔性化的学术组织

    (二)教师的工作需要柔性管理模式

    (三)教师的个性特点使柔性化管理更具有合理性

   四 在现代大学管理中构建柔性管理模式

    (一)以人为本,民主管理,把教师的参与、沟通、共享发展引入大学管理中

    (二)坚持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统一

    (三)领导方式柔性化,充分关注教师的各种需要,重视非权力因素的影响力

     1.柔性化的培训方式

     2.柔性化的绩效考核

     3.柔性化的激励机制

    (四)构建和谐校园,发挥价值导向作用

   结束语

  如何科学评价大学文科专业课成绩

   一 目前文科课程的成绩评价方式

   二 当前成绩评价方式的利弊

   三 对改进文科专业课成绩评价方式的思考

    1.降低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考查占学科总成绩的比重

    2.增加形成性考核即平时成绩的评价指标,建立动态立体的形成性考核网

   结语

  学生网上评教体系的必要性、现状与对策

   一 学生评教的必要性

    1.与综合教务系统共享后台数据资源

    2.有效地对整个评估过程进行动态监控

    3.学生网上评教与查询本学期成绩相关,有效保证全体学生参与评教

    4.有利于评价结果的反馈,使其在教学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 传统评教中存在的问题

    1.不符合创建节约型学校的原则

    2.评教数据静态、滞后,且容易失真

    3.决策部门难以全面掌控评教结果

   三 体系运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设计科学合理的评教指标

    2.公开评教结果需要处理的几件事情

    3.处理好评教结果与评教目的的关系

  浅谈高校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建设

   一 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建立

    (一)平台建设的构想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为传统课堂教学提供支撑

     3.建立内容丰富、方便管理的课件素材和教学资源库

     4.营造校园学术交流氛围

     5.建立网络辅助教学的评测系统

    (二)平台结构及其系统功能

     1.网络辅助教学支持系统

      (1)课程教学平台

      (2)师生交流平台

      (3)个人资源平台

   二 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实际运用

    (一)网络辅助教学的准备

    (二)网络辅助教学课堂组织形式

     1.明确主题

     2.引入情境

     3.独立探索

     4.协作学习

     5.效果评价

   三 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维护

  论和谐社会背景下贫困大学生就业公平的实现

   一 贫困生就业不公平现象透析

    1.基础教育不公平导致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素质和能力的差距

    2.社会资源缺乏

   二 就业公平是关系到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问题

    1.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

    2.造成人才和资源的浪费

    3.滋生腐败

    4.导致贫困家庭陷入危机

    5.不利于整个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三 实现就业公平的对策

    1.要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2.保持竞争环境的公平公正

    3.建立公平就业机会的法律或法规

    4.提高贫困生的就业竞争力

  目前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社会援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 目前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社会援助存在的问题

    1.“免费午餐”式的援助性质存在许多问题

    2.“见物不见人”式的援助过程中存在弊端

    3.“杯水车薪”式的援助规模亟待改进

   二 改进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社会援助体系的对策

    1.建立权利和义务对等的资助体系

    2.从学生出发,使救助措施更加人性化和合理化

    3.扩大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规模,完善资助体系

  关于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的若干思考

   一 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的核心内涵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形成高校辅导员的科学工作理念

    2.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指导,树立良好形象

    3.以辅导员工作实践为平台,确立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

   二 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的培养体系

    1.建立专家型的专业培养模式

    2.传授科学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的岗前培训

    3.以提高工作能力为主的在岗培训

    4.提高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的研修

   三 如何提高辅导员培训与研修的水平

    1.建立终身培养体系,从整体上提高高校辅导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2.做好辅导员的队伍建设

    3.建立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评价标准

    4.采取具体措施,保证高校辅导员的培训与研修工作落到实处

 后记

1.曹信邦:“财经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经济师》2006年第4 期。

2.褚福灵:“对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建设的认识与实践”,《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11期。

3.齐殿伟、王秀兰:“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的几点设想”,《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9期。

4.赵俊康、马培生:“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若干问题的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1.王家爱:“实行政学结合模式,深化教学改革”,《中国高等教育》1999年第2期。

2.方卫飞:“创新教育与传统教学模式的转换”,《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第1期。

3.郭敏:“‘案例教学法’探析”,《中国教育改革》2004年第8期。

1.俞克新主编《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探索与教改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

2.王汗忠、孙建迎:“实施素质教育,改革课程体系”,《中国高等教育》1999年第15/16期。

3.侯家龙:“把教改成果固化进新教学计划”,《中国高等教育》1999年第3期。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88。

1.吴仲华:“文科高校非哲学专业逻辑学教学的几点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第8期。

2.宋文坚:《逻辑学的传入与研究/20世纪中国人文学科学术研究史丛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

3.刘奋荣:“荷兰逻辑学之印象——逻辑硕士教育制度概览”,《世界哲学》2005年第2期。

4.韩登池:“高校文科逻辑学教学改革探讨”,《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5.曾昭式:“逻辑学人的责任:中国近代逻辑教学的启示”,《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6.康巧茹:“从因特网看当前国外逻辑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宁夏党校学报》2000年第3期。

7.许海丽:“关于高校逻辑学教学的思考”,《考试周刊》2007年第26期。

1.黄恒学:《公共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

2.杨志勇:《公共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3.荣朝和:《简明市场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

4.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5.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6.曹灵芝等:“‘帕雷托最优’随想”,《集团经济研究》2006年10月。

7.周志成:“‘平等幻觉’与‘勒鲁平等’的当代意义虑析”,《复旦大学学报》2004年2月。

8.朱正国等:“略论帕累托效率内含的公平性”,《石河子大学学报》2002年3月。

1.金明华:“高校案例教学之管见”,《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第2 期。

2.林元龙:“案例教学的几个误区”,《现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5期。

3.黄辉:“案例教学法的优劣分析与改进”,《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4.刘群红、陈雅芬:“案例教学法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房地产市场营销课程为例”,《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5.唐玉生:“简论营销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广西大学学报》2000年第10期。

6.赵小宁:“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7.程桢:“市场营销学案例教学方法初探”,《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12期。

8.李喜童:“创新中国特色的公共行政管理案例教学模式与方法”,《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9.厉以宁、曹凤岐:《中国企业管理教学案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0.余凯成:《管理案例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11.张丽华:《管理案例教学法》,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1.刘新玲:“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体制演变的历史回顾与思考”,《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第11期。

2.李俊:“制度创新:高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选择”,《宁波大学学报》,2003。

1.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1年10月。

2.范向前:“高校校本学生管理政策制定的理念”,《中国高教研究》2003年12期。

3.余文森:“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03年4期。

4.余利惠:“实施校本管理,构建现代学校制度”,《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12期。

5.何晓文:“学生自主发展的德育目标及其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3年第6期。

1.丛立新:《课程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2.吴铎:《德育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3.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

4.班华:《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2月第2版。

5.章志光:《学生品德形成新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第2版。

1.杨瑞森:“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5期。

2.王学俭、李新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及其实施——访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杨光”,《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4期。

4.刘小新:“落实‘新方案’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1.张静:“影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原因及对策分析”,《岱宗学》2005年第6期。

2.刘云涵、李茂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2期。

3.李福新:“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科教文汇》2006年第10期。

4.侯成飞:“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新探索”,《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石云霞:“关于使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的若干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9月上半月·综合。

2.吴倬:“关于开设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思路与措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6年增2期。

3.阮星光、王春茹:“让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发挥功效”,《江苏高教》2007年第1期。

4.张应龙:“试谈思政课中案例与活动教学的有效整合”,《贵州教育》2004年第4期。

5.王文昌:“浅议案例教学”,《教学改革》2002年第7期。

6.王阵军:“对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用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7.杨惠民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学习辅导专辑”,《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增刊。

2.李资源、李腊生:《思考与探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1.陈效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运用案例教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第57~59页。

2.王林平:“案例教学法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中的应用实践及经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第81~82页。

3.何源章:“论案例教学与师生互动规律在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中的作用”,《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119~122页。

4.姚小玲:“案例教学在高校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北京教育》(高教版)2003年第5期,第31~33页。

5.何正玲:“《邓小平理论概论》教学方法述评”,《辽宁工学院学报》2003年第10期,第69~70页。

6.吴雯,黄瑾宏:“案例教学法在两课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党史文苑》(学术版)2005年第12期,第73~74页。

1.陈占安、秦宣:“关于开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对话”,《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6期。

2.肖贵清:“关于讲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几点思考”,《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8期。

3.李文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青年——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首席专家吴树青”,《求是杂志》2007年第9期。

4.卢春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改革初探”,《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

5.于霞:“浅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教师知识素质的构建”,《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6.本刊记者:“《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材征求意见座谈会述要”,《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12期。

1.吴雯、黄瑾宏:“案例教学法在两课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党史文苑》2005年第24期。

2.刘恩东:《开展案例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http://www.ccps.gov.cn/xinwen.jsp?content_uri=/root/jqyw/1161826419609。

3.郭艳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1.《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

2.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5年1月19日《人民日报》。

3.李长春:《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5年1月19日《人民日报》。

4.王向明、权伟太:“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探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第8期。

5.林滨:“从依附性人格到主体性人格”,《晋阳学刊》2004年第5期。

1.李雅玲:“课堂案例教学与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的比较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12期。

2.吴军其、赵呈领、许雄:“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比较分析”,《中国电化教育》2000年第6期。

3.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调查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调研与建议”,《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年第2期。

4.毛新勇:“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外国教育资料》1999年第1期。

1.余华:“对当前大学生法律素质的调查与思考”,《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2.鲁宽民:“西部高校大学生法律素质状况调查”,《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3.施延亮、潘定国:“公民法律素质考察”,《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1.莫凌侠:“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教材的思考”,《科教文汇》2007年第6期。

2.孔燕:“论大学生道德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改革的思考”,《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3.张琰:“论新方案语境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教学模式实施”,《成功(教育)》2007年第7期。

4.刘延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几点体会”,《现代企业教育》2007年第12期。

5.张玉新:“从心理学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河南农业》2007年第14期。

6.庞美青:“关于高职院校两课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科教文汇》2007年第1期。

7.黄永明:“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思考”,《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年第2期。

8.文军:“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探讨”,《中国水运》(学术版)2007年第5期。

9.李学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困境与对策分析”,《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1.林美卿、刘友田:“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3期。

2.郭建民、田小泉:“创新实践教学方法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理论课实效”,《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3.徐锋华、赵海燕:“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实践教学探讨”,《学习月刊》2006年第9期。

4.郭建新、任德新:“突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实践环节”,《高校理论战线》2005年第1期。

5.郭水兰:“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0期。

1.孙佩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课程探析”,《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26期。

2.尹晓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课程内容体系构建初探”,《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第5期。

3.吴建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探索”,《文教资料》2006年第30期。

1.李景治、林甦:“提高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建设水平”,《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年第5期。

2.王慧英:“‘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学要突出‘四性’”,《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黄建军:“坚持以人为本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2005年第1期。

2.戴树根:“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思想政治教育》2005年第1期。

3.王勤:《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1.苏彩莲:“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思考”,《福建理论学习》2003年第6期。

2.廖和平:“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若干思考”,《求索》2004第1期。

3.蒋荣永、屈伟民:“新形势下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断想”,《求实》2003年第12期。

4.孔国成、周文军:“思想政治工作应增强有效性”,《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1期。

1.陈曦:“‘一体两翼’辅助体系与大学生就业问题微探”,《闽江学院学报》2006年第12期。

2.董朝宗:“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机制的思考”,《教育园地》2007年第6期。

3.宋荣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与对策”,《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7期。

4.吴航:“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因素分析”,《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5.程铁刚:“标本兼治 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中国高教教育》2005年第6期。

1.杨树森:“试论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北方论丛》2001年第2期。

2.邢秀凤:“互动:课堂创新教学的基础”,《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3期。

3.郭齐家:“论孔子情感教学的思想和实践”,中华孔子研究所编《孔子研究论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高峡等:《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6。

5.国云玲:“主体性 创新性 主动性 师范性——关于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尝试与思考”,《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6.陈伟萍:“浅谈互动式教学的价值与方法”,《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9期。

7.田慧生:“关于活动教学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教育研究》1998年第4期。

8.和学新:“主体性的生成机制”,《教育研究》1997年第11期。

1.黎小勇:“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第9期。

2.王东、罗苹:“加强社会实践环节,提高两课教育的时效性”,《西昌农业高等专业学校学报》2002年第12期。

3.冉庆:“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图书馆管理论》2007年第13期。

1.李宝斌、蒋昱:“情感需求:增强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关注点”,《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第5卷,2006年第5期。

2.李秀云:“论教学模式改革与学生的情感需求”,《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3期。

3.周勇:“浅谈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及误区”,《教育与文化》2005年第1期。

1.美国温特贝尔特大学认知与技术小组:《美国课程与教学案例透视》,王文静、乔连全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美〕小劳伦斯·E.列恩:《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郄少健等译,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廖哲勋:“关于课堂教学案例开发的理性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6期。

4.扬宗昌、赵红:“财务管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2年第1期。

5.黄珍文:“管理会计案例教学方法探讨”,《会计之友》2002年第2期。

1.张泰峰、〔美〕Emic Reader博士:《公共部门机关管理》,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2.贺祖斌:《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质量保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

3.马德秀:《内涵发展的关键是管理》,2007年1月《中国教育报》。

4.萧宗久:《学校管理学》,人民出版社,1998。

5.陈丽萍:“试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江苏高教》2004年第3期。

6.李子江:“论高校教学管理干部的角色定位”,《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9期。

1.王泽长:“高校柔性化管理问题的思考”,《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年第9期,第62~64页。

2.阮文杰:“柔性管理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探讨与实践”,《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2期,第43~45页。

3.雷树祥:“柔性管理:大学教学管理的新视角”,《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第55~57页。

4.郑勇:“论柔性管理在现代学校管理中的利用”,《教育探索》2004年第5期,第29~31页。

5.张琳:“论高校教师人事工作中的柔性管理”,《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90~91页。

6.余绪缨:“柔性管理的发展及其思想文化渊源”,《经济学家》1998年第1期,第86~92页。

7.张莉萍:“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教师管理的新模式——柔性管理”,《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第12期,第199~201页。

8.王春华:“柔性管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治校与治学》2006年第7期,第29~30页。

9.洪志钧:“柔性管理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江苏教育》2005年第4期,第93~94页。

10.杨卫:“高校柔性管理的实施途径”,《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100~101页。

11.严飞:“柔性管理:现代学校管理的新趋向”,《职教通讯》2002年第2期,第34~35页。

1.杨永娟、程东波:“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研究”,《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06年第4期。

2.王亚玲:“论高校网络辅助教学”,《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3.邵文革:“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与意义”,《开封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4.别文群:“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设计、实现及分析”,《教育信息化》2006年第11期。

5.王春东、于长云:“基于ASP.NET的远程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天津理工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6.吴绍靖、刘建清、杨万兵:《基于校园网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华中师范大学教务处。

1.周大雄、陈海平:“高校贫困生的社会网络资本:拓展与重构”,《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10期。

2.彭联联:“读大学高投入却零回报新‘读书无用论’抬头”,《大洋网》,2006年3月9日。

3.文妍:《不能让贫困绊住能力提高的脚步》,2006年3月27日第2版《中国青年报》。

4.格拉诺维特:“弱关系的力量”,《国外社会学》1998年第2期。

5.关学增、王光辉:“注重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课题”,《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6卷,2006年第1期。

6.徐建平:“论公平就业机会——美国劳动就业中反歧视法律述评”,《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1.陈晓宇:“中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理论与实践”,《北大教育经济研究》第1卷,2003年11月,第1期。

2.李实、岳希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调查”,《财经》2004年2月20日第4期(总1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