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44

俄罗斯领土变迁史图书

The History of Russian Territory Expassion

SSAPID:101-3000-3326-51
ISBN:978-7-5097-4635-6
DOI:
ISSN:

[内容简介] 《俄罗斯领土变迁》系统研究从沙皇俄国、苏联到当今俄罗斯联邦时期的俄罗斯领土疆域变迁历史进程。“导论”部分阐明论文选题的来源、研究现状及论文结构等问题。第一章是全文的理论架构,概述国际法中的领土及相关理论。第二章着重回顾俄罗斯帝国的领土扩张史。第三章介绍了十月革命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苏联领土的变迁以及列宁“不割地、不赔款”的政策主张。第四章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在欧洲及亚洲的领土变迁。第五章介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巩固领土扩张成果在外交和理论宣传上所做的努力,分析苏联有关领土变迁的若干“理论依据”。第六章着重分析苏联领土变迁的动因及影响,动因着重从思想、历史、经济和地缘政治环境等根源进行考量,影响集中分析苏联领土变迁与国家安全、国家解体之间的关系。第七章介绍苏联解体后新俄罗斯即俄罗斯联邦所面临的领土及边界形势。“结束语”简要说明从俄罗斯领土变迁研究中得到的几点启示:领土扩张并不能给一个国家带来真正的安全;在当今世界,领土主权仍是各国的核心利益,但领土扩张早已不符合当今的时代潮流;国家间领土争端的解决只能通过和平方式解决。

相关信息

丛书名:四川大学当代俄罗斯研究中心俄罗斯研究丛书
作 者: 沈影
编 辑:高雁;王晓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K1 世界史

 前言

 结束语

 摘要

 后记

 附录 俄罗斯边界相关法律文件目录

 序

 第一章 领土及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领土和国家

   一 领土及领土主权

    1.领土概念和领土构成

    2.国家领土与国家主权

    3.领土主权与领土主权限制

   二 国家领土的变更

    1.传统国际法*上的国家领土变更

    2.现代国际法*中的国家领土变更

   三 边界和边界争端

  第二节 领土和地缘政治理论

 第二章 俄罗斯帝国的领土扩张

  第一节 基辅罗斯国家的疆界

  第二节 莫斯科公国边界的变迁

   一 征服喀山和阿斯特拉罕

   二 立沃尼亚战争

   三 兼并东部乌克兰

   四 占领西伯利亚

  第三节 俄罗斯帝国的建立及其疆域的扩张

   一 彼得一世的战争与俄罗斯帝国的建立

    1.北方战争与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

    2.俄土战争与占领高加索

    3.殖民活动

   二 从瓜分波兰到吞并比萨拉比亚

    1.三次瓜分波兰后的疆界变化

    2.吞并芬兰

    3.吞并比萨拉比亚

   三 从巴尔干、克里木到中亚

    1.进占黑海北岸和东岸地区

    2.吞并克里木

    3.占领高加索

    4.征服中亚

    5.染指波斯、阿富汗

   四 对中国的侵略扩张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俄罗斯帝国

   一 沙皇俄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实现世界霸权,成为世界帝国

   二 沙皇俄国疯狂掠夺别国领土

   三 俄罗斯帝国是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国

   四 揭露和批判沙皇俄国对其他国家的侵略

 第三章 苏联的领土变迁(1917~1938)

  第一节 列宁的《和平法令》

  第二节 十月革命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第三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苏联的国际地位

 第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的苏联领土变迁

  第一节 苏德的《秘密附加议定书》

  第二节 波罗的海三国的并入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波罗的海三国

   二 苏联与三国订立的互助条约

   三 波罗的海三国的并入

  第三节 苏联兼并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

   一 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的历史归属

   二 回归罗马尼亚

   三 苏联的占领

  第四节 苏联兼并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

   一 波兰复国

   二 波兰的再度沦亡

   三 《雅尔塔协定》的结果

  第五节 苏联割占芬兰的卡累利阿和贝柴摩

   一 芬兰的独立

   二 1939年的苏芬谈判

   三 苏芬冬季战争

   四 割占卡累利阿和贝柴摩

 第五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苏联领土变迁

  第一节 在欧洲兼并的领土

   一 捷克斯洛伐克的外喀尔巴阡乌克兰

    1.历史上的归属

    2.回归捷克斯洛伐克

    3.苏联的吞并

   二 哥尼斯堡*及其附近地区

  第二节 苏联在亚洲兼并的领土

   一 唐努乌梁海的并入

    1.唐努乌梁海的历史归属

    2.十月革命后的苏联与唐努乌梁海

    3.所谓的唐努乌梁海“独立”

    4.加入苏联

   二 千岛群岛和南库页岛被划入苏联版图

    1.历史归属与变迁

    2.二战后对千岛群岛和南库页岛的占领

    3.北方四岛问题

  第三节 其他领土要求

   一 土耳其的卡尔斯、阿尔达汗地区及黑海海峡

   二 保加利亚

   三 阿富汗

   四 伊朗

   五 意属地中海和非洲的殖民地

 第六章 苏联为巩固新的领土边界所做的外交努力

  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的领土概况

  第二节 通过欧安会进一步巩固领土拓展的成果

  第三节 苏联对外拓展领土的“理论根据”评析

   一 “防备法西斯侵略”

   二 “保卫苏联的安全”

   三 “恢复历史权利”

   四 为沙皇“洗刷污点”

   五 “解放别国”

   六 “民族自决”

   七 同一民族的居住地区“合并”

   八 要取得“重要航道”和“不冻港”

 第七章 苏联领土拓展动因分析

  第一节 思想根源

  第二节 地缘政治根源

  第三节 历史根源

   一 苏联依旧注重陆权与海权的双重扩张

    (一)陆权的扩张

    (二)海权的扩张

   二 战争依旧是苏联进行拓展领土行为的主要手段

  第四节 经济根源

  第五节 决策者因素影响

 第八章 苏联领土拓展的消极后果

  第一节 领土扩张与国家安全

  第二节 领土扩张与国家解体

   一 “带头羊”波罗的海三国

   二 “决定性一击”的乌克兰

   三 摩尔多瓦的推波助澜

 第九章 俄罗斯新边界

  第一节 俄罗斯新边界特点

  第二节 俄罗斯与“新邻国”之间的领土争端

   一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领土之争

    1.克里米亚

    2.塞瓦斯托波尔港

    3.刻赤海峡

    4.顿巴斯地区

   二 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的领土争端

   三 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的争端: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问题

   四 俄罗斯与波罗的海三国边界问题

    1.与拉脱维亚边界问题

    2.与爱沙尼亚边界问题

    3.与立陶宛边界问题

   五 里海划界问题

  第三节 俄罗斯与“旧邻国”领土争端

   一 与美国的白令海峡之争

   二 与日本的北方四岛问题*

   三 与挪威巴伦支海大陆架和经济区划界问题

   四 与芬兰的领土争议:卡累利阿地区

   五 与中国边界争端的顺利解决

  第四节 北极地区之争

 Abstract

本书是系统研究俄罗斯领土变迁历史的专著。本书在回顾沙皇俄国领土扩张历史的同时,重点分析了苏联领土和疆界的变迁。揭示苏联解体后新俄罗斯俄罗斯联邦的领土变化和面临的新边界形势,这是本书的另一个重点。作者在研究俄罗斯领土变迁历史的基础上,还就解决当今国家间领土和边界争端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6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人民出版社,1979。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沙皇俄国的侵略扩张》,人民出版社,1974。

《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59。

《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

《斯大林文集(1934~1952)》,人民出版社,1985。

《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记录摘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苏〕萨纳柯耶夫、崔布列夫斯基编《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

《国际公法参考文件选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

《国际条约集1917~1923》,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

《国际条约集1934~1944》,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

《国际条约集1945~1947》,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出版社,1983。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山东大学历史系编写组:《海洋争霸史话》,人民出版社,1976。

南开大学历史系日本史研究室编《日本北方领土问题论文及资料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复旦大学历史系编《沙俄侵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沙俄侵略我国蒙古地区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

兰州大学历史系等编《沙皇俄国的侵略扩张》,人民出版社,1978。

北京大学历史系编《沙皇俄国侵略扩张史》,人民出版社,1980。

《世界地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苏联国民经济统计年鉴·1959年》,世界知识出版社,1962。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解放军报编辑部编《苏联全球战略初探》,长征出版社,1981。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第一编,第一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组编《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下卷,第一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波〕阿耳诺耳德与瑞霍夫斯基合编《波兰简史——从建国到现代》,商务印书馆,1974。

〔捷〕弗郎蒂舍克·卡夫卡(F.Kavka):《捷克斯洛伐克史纲》,叶林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3。

〔德〕沃尔夫刚·格拉夫·魏智通主编《国际法》,吴越等译,法律出版社,2002。

〔德〕保·施密特(P.Schmidt):《我是希特勒的译员》,刘则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俄〕彼得罗夫:《俄罗斯地缘政治:复兴还是灭亡》,于宝林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俄〕恰达耶夫:《哲学书简》,刘文飞译,作家出版社,1998。

〔俄〕瓦·奥·克柳切夫斯基:《俄国史教程》(第1卷),张草纫、浦允南译,商务印书馆,1992。

〔俄〕阿纳托利·多勃雷宁:《信赖:多勃雷宁回忆录》,肖敏、王为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

〔俄〕尼·别尔嘉耶夫:《俄罗斯的命运》,汪剑钊译,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俄〕罗伊·梅德韦杰夫:《让历史来审判——论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上下),何宏江译,东方出版社,2005。

〔俄〕弗·索洛维约夫等:《在克里姆林宫高墙后面》,李思治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

〔俄〕弗·亚·克留奇科夫:《个人档案(1941~1994)》,何希泉译,东方出版社,2000。

〔俄〕尼·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雷永生、邱守娟译,三联书店,1996。

〔法〕亨利·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上册,九仞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

〔美〕汉斯·J.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徐昕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美〕 J.F.布朗:《苏联及其东欧盟国的关系》,商正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

〔美〕诺基·J.:《苏联二次大战后的外交政策》,黄宗浩译,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3。

〔美〕爱伦·F.丘:《俄国历史地图解说——一千一百年俄国疆界的变动》,郭圣铭译,商务印书馆,1995。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王保存等译,求实出版社,1988。

〔美〕约瑟夫·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何小东等译,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

〔美〕 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运筹帷幄——指导美苏争夺的地缘战略构想》,刘瑞祥、潘嘉玢译,译林出版社,1989。

〔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美〕哈里·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李石译,三联书店,1974。

〔美〕查尔斯·波伦:《历史的见证(1929~1969)》,刘裘、金胡译,商务印书馆,1976。

〔美〕 沃捷特克·马斯特尼:《斯大林时期的冷战与苏联的安全观》,郭懋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美〕汉斯·凯尔森著《国际法原理》,王铁崖译,华夏出版社,1989。

〔美〕亨利·赫坦巴哈等:《俄罗斯帝国主义——从伊凡大帝到革命前》,吉林师大历史系翻译组译,三联书店,1978。

〔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林添贵译,海南出版社,1997。

〔美〕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分裂》,迟越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

〔美〕杰克·斯奈德:《帝国的迷思——国内政治与对外扩张》,于铁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美〕卡尔·多伊奇:《国际关系分析》,周启朋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

〔美〕罗伯特·康奎斯特主编《最后的帝国——民族问题与苏联的前途》,刘靖北、王子奇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美〕罗伯特·唐纳森:《苏联在第三世界的得失》,任泉、刘芝田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

〔美〕斯坦利·霍夫曼:《当代国际关系理论》,林伟成等译,中国社会出版社,1988。

〔美〕威廉·夏伊勒著《第三帝国的兴亡》,董乐山译,三联书店,1974。

〔美〕威廉·奥尔森编《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王沿、孔宪倬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美〕托马斯·活尔夫:《苏联霸权与欧洲(1945~1970)》,冷向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美〕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美〕约翰·伍里宁:《芬兰史》,武汉大学翻译组译,湖北人民出版社,1973。

〔美〕W.艾夫里尔·哈里曼、伊利·艾贝尔:《特使:与邱吉尔、斯大林周旋记(1941~1946)》,南京大学历史系英美对外关系研究室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

〔美〕斯皮克曼:《和平地理学》,刘愈之译,商务印书馆,1965。

〔美〕唐纳德·怀特:《美国的兴盛与衰落》,徐朝友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英〕阿诺德·汤因比主编《国际事务概览·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的重组》,劳景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英〕阿诺德·汤因比主编《国际事务概览·第二次世界大战:轴心国的初期胜利》,劳景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日〕寺泽一、山本草二主编《国际法基础》,朱奇武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

〔苏〕A.M.华西列夫斯基著《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战争回忆录》,徐锦栋等译,解放军出版社,2002。

〔苏〕 A.M.华西列夫斯基:《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战争回忆录》,徐锦栋等译,解放军出版社,2003。

〔苏〕P.卡鲍:《图瓦历史与经济概述》,辽宁大学外语系译,商务印书馆,1976。

〔苏〕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仅仅一年》,刘白岚译,外文出版局《编译参考》编辑部,1980。

〔苏〕В.П.波将金等编《外交史》(第一卷),史源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

〔苏〕А.А.阿赫塔姆江等编《苏联对外政策编年史:1917~1978》,《苏联对外政策编年史》翻译组/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关系教研室译,商务印书馆,1983。

〔苏〕谢·宾·奥昆著《俄美公司》,俞启骧等译,商务印书馆,1982。

〔苏〕罗森塔尔、尤金:《简明哲学辞典》,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三联书店,1973。

〔苏〕А.М.潘克拉托娃主编《苏联通史》,山东大学翻译组翻译,三联书店,1978。

〔苏〕卡列斯尼克等著《苏联地理:总论》,吉林师大外语系,外国问题研究所译,吉林出版社,1978。

〔苏〕T.K.朱可夫著《朱可夫元帅战争回忆录》,徐锦栋等译,解放军出版社,2002。

〔苏〕C.M.什捷缅科著《什捷缅科大将战争回忆录》,甘霖等译,解放军出版社,2002。

〔苏〕K.K.罗科索夫斯基著《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战争回忆录》徐锦栋等译,解放军出版社,2002。

苏联外交部编《1941~1945年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期间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同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通信集》第1卷,潘益柯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

苏联外交部编《1941~1945年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期间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同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通信集》第2卷,潘益柯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

〔苏〕И.Х.伊瓦辛:《苏联外交简史》,春华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

〔苏〕Г.В.伊格纳钦科等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82。

〔苏〕柯热夫尼柯夫主编《国际法》,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法教研室译,商务印书馆,1985。

〔苏〕柯热夫尼柯夫:《国际法上的领土问题(〈苏维埃国家与国际法〉第五章)》,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法教研室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3。

〔苏〕伯·斯·波波夫:《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罗马尼亚》,刘正楷、刘存厚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

〔苏〕安·安·葛罗米柯等主编《苏联对外政策史:1945~1980》,韩正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苏〕И.А.基里林主编《国际关系与苏联对外政策史(1917~1945)》,邢书纲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苏〕诺尔迭加等:《图瓦自治省》,张方廉译,民族出版社,1958。

〔苏〕丘耶夫:《莫洛托夫访谈录——同莫洛托夫的140次谈话》,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

〔英〕阿库斯特:《现代国际法概论》,汪瑄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英〕阿诺德·托因比、维罗尼卡·托因比:《欧洲的重组(1939~1946)》,劳景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英〕戴维·费尔霍尔著《苏联的海洋战略:苏联海上扩张的研究》,龚英年译,三联书店,1974。

〔英〕理查德·克罗卡特著《50年战争》,王振西主译,新华出版社,2003。

〔英〕马丁·吉尔勃特:《俄国历史地图集》,任京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4。

〔英〕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5卷,第3分册),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翻译组译,商务印书馆,1975。

〔英〕杰弗里·帕克:《二十世纪的西方地理政治思想》,李亦鸣等译,解放军出版社,1992。

〔美〕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争强权,求和平》,卢明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美〕W.H.麦克尼尔:《美国、英国和俄国:它们的合作和冲突》,叶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美〕詹宁斯、瓦茨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第1卷第2分册),王铁崖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第9版。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法教研室:《国家法上的领土问题》,1953年版,译自柯热夫尼柯夫教授的《苏维埃国家与国际法》(1948年莫斯科版)第五章。

李静杰主编《十年巨变——俄罗斯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

李静杰、郑羽主编《俄罗斯与当代世界》,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安启念:《东方国家的社会跳跃与文化滞后——俄罗斯文化与列宁主义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陈晖:《1933~1941年的苏德关系》,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陈之骅等:《苏联史纲》,人民出版社,1991。

陈之骅主编《苏联历史词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程栋等:《旧中国大博览》(1900~1949),科学普及出版社,1995。

丛鹏:《大国安全观比较》,时事出版社,2004。

樊明方:《唐努乌梁海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樊明方:《唐努乌梁海历史资料汇编》,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

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方连庆主编 《现代国际关系史资料选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方连庆主编《现代国际关系史(1917~1945)》,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冯绍雷:《国际关系新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傅树正、雷丽平:《俄国东正教与国家(1917~194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干炎平:《国际海洋法知识》,海军出版社,1987。

宫达非主编《苏联剧变新探》,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何仁学等:《走向21世纪的俄罗斯》,中原农民出版社,1999。

黄鸿钊主编《东欧简史》,开明书店,1994。

江伟钰:《现代国际法原理解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姜长斌:《斯大林政治评传(1879~1953)》,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姜长斌:《中俄国界东段的演变》,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蒋建东:《苏联的海上扩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康春林:《世界战争起源新论——东欧与两次世界大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李传明编《苏联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李凡:《日苏关系史(1917~1991)》,人民出版社,2005。

李际均:《军事战略思维》,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

李嘉谷:《中苏关系:1917~192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李兴汉:《波罗的海三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李勇慧:《俄日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梁守德主编《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梁西主编《国际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刘从德:《地缘政治学:历史、方法与世界格局》,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刘洪潮:《苏联1985~1991年的演变》,新华出版社,1992。

刘竞等:《苏联中东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刘温国等:《强弩之末——前苏联入侵阿富汗秘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刘祖熙、刘邦义:《波兰战后三次危机》,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

刘祖熙:《波兰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88。

刘祖熙:《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东方出版社,1995。

柳丰华:《“铁幕”消失之后——俄罗斯西部安全环境与西部安全战略》,华龄出版社,2005。

陆齐华:《俄罗斯与欧洲安全》,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吕一燃:《马克思恩格斯论国家领土与边界》,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

潘德礼:《俄罗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齐世荣:《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1、2分册),商务印书馆,1983。

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战争抗战时期》,第7编,《战后中国(一)》,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印,台北,1981。

沈志华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新华出版社,2007。

石源华:《中华民国外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孙成木、刘祖熙等:《俄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86。

王俊彦:《铁锤外交家——莫洛托夫》,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十卷本),第6卷(1939~1945年),第7卷(1945~1949年),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史料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

王树春:《转型时期的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王铁崖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3。

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吴伟:《苏联与“波兰问题”(1939~1945)》,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许新:《超级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原因探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杨闯等:《百年中俄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杨希钺:《民族矛盾与苏联解体》,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杨育才:《大国梦——俄罗斯的军事战略》,新华出版社,2001。

杨泽伟:《主权论——国际法上的主权问题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叶奕乾、何存道:《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叶自成:《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北京出版社,1998。

袁峰:《政府解体原因论》,学林出版社,2003。

张盛发:《斯大林与冷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张义德主编《苏联现代史:1917~1945》,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

赵常庆等:《苏联民族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赵建文:《国际法新论》,法律出版社,2000。

郑羽:《独联体十年——现状·问题·前景》(下册),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周鲠生:《国际法》(上册),商务印书馆,1981。

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朱晓青:《国际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资中筠:《国际政治理论探索在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资中筠:《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下卷),三联书店,2000。

左凤荣:《致命的错误:苏联对外战略的演变与影响》,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李静杰:《试析苏联同资本主义世界的对抗》,《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年第1期。

〔美〕弗雷德里克:《波兰在苏联战略中的地位》,《苏联东欧问题》1982年第3期。

С.Γ.卢贾宁、阿拉腾奥其尔:《中国与苏维埃俄国之间的蒙古(1920~1924)》,《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第2期。

部彦秀:《论苏芬冬战》,《外国问题研究》1989年第2期。

陈春华:《〈关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史〉一书中蒙古问题的论点》,《蒙古史研究》第九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

陈春华:《1915年至1919年期间争夺乌梁海的斗争》,《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第3期。

陈春华:《乌梁海问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第1期。

陈春华:《有关苏俄对乌梁海地方政策的文件选译》,《蒙古史研究》第七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

崔志鹰:《从霸权扩张到仓促退却——苏联对外政策的失误及对中国的启示》,《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董林亭:《有一个地方叫唐努乌梁海》,《文史精华》2004年第6期。

杜正艾:《地缘特点对俄罗斯外交传统的影响》,《外交学院院报》2005年第1期。

桂立:《苏联的争霸扩张政策与国家解体关系析》,《宁夏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金熙德:《日俄(苏)关系的定位及其演变趋势》,《日本学刊》1998年第3期。

金重远:《苏联外交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俄罗斯研究》2005年第2期。

康春林:《论二战爆发前苏军西进过境问题》,《史学集刊》2003年第2期。

李凡:《二战后日苏“北方领土”问题的形成》,《世界历史》2005年第6期。

李兴:《1939~1945年苏联的东欧政策剖析》,《世界历史》2006年第1期。

李勇慧:《“北方领土”主权终归谁属——试析俄日“北方领土”之争》,《东欧中亚研究》1999年第1期。

李玉娟:《关于二战初期苏联出兵波兰性质探析》,《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李允华:《波罗的海三国独立后的民族问题及其发展趋向》,《东欧中亚研究》1994年第2期。

李宗楼:《列宁的外交思想和苏俄的对外政策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

梁淑英:《论国家领土主权》,《法律适用》1997年第5期。

林建华:《苏芬冬战始末》,《苏联问题研究资料》1991年第1期。

刘邦义:《1939年9月波兰败亡的原因》,《历史研究》1986年第9期。

刘志青:《战后初期美苏在伊朗、土耳其、希腊的角逐》,《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刘中民:《海权争霸与俄苏的兴衰及其历史反思》,《东北亚论坛》2004年第6期。

马德义:《浅议俄联邦内若干民族间的领土争端》,《西伯利亚研究》2004年第2期。

穆立立:《东欧剧变的民族因素》,《东欧中亚研究》1995年第6期。

任达:《二战期间乌克兰民族主义分子与德军勾结的史实》,《俄罗斯研究》1998年第2期。

茹莹:《二战期间美国对苏联出兵远东态度的变化》,《军事历史》2002年第3期。

时殷弘:《从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对外政策主题》,《世界史》2001年第6期。

史国纲:《苏波疆界问题》,《东方杂志》1944年第40卷第4号。

宋德星、许智琴:《大俄罗斯主义思想体系及其政治影响》,《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2年第1期。

汤其涛:《对斯大林现象的文化思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年第10期。

王春良:《论波兰三次被瓜分与卡廷惨案》,《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王广大:《中东领土和边界争端探源》,《阿拉伯世界》2004年第6期。

王红雨:《20世纪大国兴衰的启示——苏联对外政策的失误及教训》,《湖北社会科学》2002年第12期。

王丽:《从欧安会看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变化》,《历史教学问题》2001年第1期。

王希礼:《1939~1947年欧洲势力范围划分的经过》,《俄罗斯研究》1998年第5期。

王希礼:《俄罗斯边界情况和地缘政治浅析》,《俄罗斯研究》1994年第1期。

王希礼:《俄罗斯巩固势力范围显见成效》,《俄罗斯研究》1994年第2期。

王瑜:《试论战后斯大林时期苏联对东欧的政策》,《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9年第3期。

王志连:《波兰式道路及其历史命运》,《东欧中亚研究》1997年第1期。

闻一:《独立和自由是风——历史上的西乌克兰问题》,《读书》2005年4月。

吴伟:《苏联与西方盟国在划分德国占领区上的合作与斗争》,《东欧中亚研究》1994年第2期。

徐康明:《评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苏联历史问题》1986年第1期。

徐蓝:《国家大战略与对外政策调整——20世纪40~60年代冷战态势的演变》,《世界史》2004年第1期。

徐天新:《论苏联在二战结束前后的对外政策》,《世界历史》1995年第5期。

许智琴、刘怀斌:《大俄罗斯主义思想体系对俄国对外政策的影响》,《东北亚论坛》2002年第4期。

阎铸:《苏联霸权主义的再认识》,《苏联东欧问题》1988年第5期。

杨秀杰:《俄罗斯国家疆土变化》,《俄语学习》2004年第4期。

姚晓瑞:《地缘环境对俄国海军发展的影响》,《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张保丰:《看“二战”初期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表现及其影响——以“东方战线”为例》,《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6年第2期。

张明养:《论战后苏联领土的扩张》,《东方杂志》1947年第43卷第5号。

张盛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的战略思想与苏联的对外政策》,《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张盛发:《雅尔塔体制的形成与苏联势力范围的确立》,《历史研究》2000年第1期。

张盛发:《战后初期斯大林大国合作政策的结束》,《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3期。

章任贤:《波罗的海三国并入苏联史实》,《苏联问题研究资料》1992年第3期。

赵怀普:《欧安组织及其在冷战后欧洲安全中的作用》,《国际论坛》1999年第6期。

赵四亮:《二战后波兰东西边界的划分》,《北方论丛》2004年第3期。

孙月华:《二战期间波兰边界问题与美英苏的矛盾和斗争》,《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郑寅达:《两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政治地图的变动》,《地理教学》1996年第1 期。

周乾:《二战前夕苏德关系》,《俄罗斯研究》1993年第2期。

朱晓姝:《俄罗斯的地缘政治观管窥》,《国际政治研究》2002年第4期。

左凤荣:《科学地认识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1期。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世界历史》

《世界经济与政治》

《俄罗斯研究》

《近现代史》

《国际资料信息》

《现代国际关系》

《国际政治研究》

《历史档案》

《历史研究》

《东北亚论坛》

《国际观察》

《东方杂志》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蒙古史研究》

《人民日报》

《文汇报》等

А.А.Громыко,Советский Союз на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 конференциях периода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 1941-1945гг.,ТомⅠ,Московск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х министров иностранных дел СССР,США и Великобритании(19-30 октября 1943г.),Сборник документов,Москва,1978.

А.А.Громыко,Советский Союз на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 конференциях периода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 1941-1945гг.,Том Ⅳ,Крымск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х руководителей трех союзных держав-СССР,США и Великобритании(4-11 февраля 1945г.),Сборник документов,Москва,1984.

А.А.Громыко,И.Н.Земсков,Советский Союз на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 конференциях периода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 1941-1945гг.,ТомⅡ,Тегеранск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 руководителей трёх союзных держав СССР,США и Великобритании(28 ноября- 1 декабря 1943г.),Москва,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политиче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1978.

А.А.Громыко,И.Н.Земсков,Советский Союз на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 конференциях периода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 1941-1945гг.,ТомⅢ,Конференция представителей СССР,США и Великобритании в Думбартон-оксе(21 августа- 28 сентября 1944г.),Москва,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политиче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1978.

《Год кризиса:1938-1939 г.Документы и материалы 》В 2-х тт. М.,1990.

В.К.Волков,Л.Я.Гибианский,Восточная Европа между Гитлером и Сталиным.1939-1941гг.,М.,1999.

Ежегодник большой советской энциклопедии,M.,1990.

Е.Н.Кульков,О.А.Ржешевский,Зимняя война 1939-1940г г.,М.,1999.

Г.Э.Момедов,Документы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 1940-22 июня 1941,Москва,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1998.

Б.И.Кононенко,Культура цивилизация России,Москва,2003.

М.В.Ходякова,Новейшая история России 1914-2005,москва,высшее образование,2007.

От войны к миру СССР и Филяндия в 1939-1944гг.,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с.-петербург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2006.

М.Х.Маннай-ООЛ,Тувинцы:происхождение и формирование этноса,новосибирск,Наука,2004.

Л.Н.Нежирский,Советская внешняя политика(1917-1945),Поиски новых подходов,М.,1995.

М.Ю.Мягков,Проблема послевоенного устройства Европы в американо-советских отношениях 1941-1945гг.,М.,ИВИ РАН,2006.

В.В.Похлебкин,Внешняя политика Руси、Россия и СССР за 1000 лет в именах、датах、фактах,Справочник,М.,1992.

И.Д.Борисова,Россия и Монголия:Очерки истории российско-монгольских и советско-монгольских отношений(1911-1940),владимир:изд-во ВГПУ,1997.

С.Г.Лузянин,Россия–Монголия-Китай:внешнеполитиче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в 1911-1946гг.,Москва,1997.

Н.В.Абаев,Идентичность“Танну-Урянхая”и“Урянхайская проблема”,http://www.evrazia.krk.ru/science/abaev.shtm.

О.А.Ржешевский,Сталин и Черчилль:Встречи.Беседы. Дискуссии,M.:наука,2004.

Т.В.Волокитина,Г.П.Мурашко,Советский фактор в восточной европе 1944-1953гг.,Т.2,1949-1953,документы,Москва,РОССПЭН,2002.

Г.П.Кынин,Й.Лауфер,СССР и Германский вопрос,1941-1949гг.,ТомⅠ,22 июня 1941г.-8 мая 1945,Москва,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1996.

Г.П.Кынин и Й.Лауфер,СССР и германский вопрос(1941-1949),Том Ⅲ,6 октября 1946г.-15 июня 1946г,Москва,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2003.

Россия и ее регионы вXX веке:территория – расселение - миграции,москва,2005.

Больш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т.6,М.,1971.

Л.Б.Вардомский и С.В.Голунова,Прозрачные границы:без-опастность и трансграничное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о в зоне новых пограничных территорий России,М.,2002.

А.И.Николаев,Рубежи России,раздумья о важном,М.,1998.

Ф.Г.Зуева,под ред.,История Польши.Т.3.,Москва,Академия наук СССР,1958.

В.С.Парсаднова,Советско-поль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в годы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Москва,1982.

Е.Р.Куц,Борьба СССР за 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ое решение польского вопроса,Киев,1984.

Восточная Европа в документах российских архивов 1944- 1953 гг.,В 2-х тт:Т.1:1944-1948 гг.// Т.2:1949-1953 гг.,Москва-Новосибирск,1997.;Т.В.Волокитина и Г.П.Мурашко,Советский фактор в восточной европе 1944-1953,Т.2:1949-1953,документы,Москва,росспэн,2002.

Б.Н.Славинский.Ялтинск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 и проблема северных территорий.М.,ТОО 《Новина》,1996.

Robert Jennings and Arthurs Watts,eds.,Oppenheim’s International Law,9th edition,Volume Ⅰ,Part 2,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92.

K.Strupp,Elements du Droit international public universel,europeen et americain,R.D.C.,1930.

N.J.Spykman,The Geography of the Peace,New York:Harcourt Brace Co.,1944.

Alexander P.De Seversky,Victory through Air Power,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1942.

W.S.Churchill,The Second World War,Volume Ⅴ:Closing The Ring,Cassell & Co.Ltd,1952.

Tang,S.H.Peter,Russian and Soviet Policy in manchuria and outer Mongolia 1911-1931,Durham,North calolina,USA,1959.

Robert G.Wesson,The Russian Dilemma:A Political and Geopolitical View,New York:Praeger,1986.

Hans J.Morgenthau,Politics Among Nations: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6th edition,New York:Alfred A.Knopf Inc.,1985.

А.Арбатов,“Нацианальная идея и национальная безопасность”,Мировая экономика и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No.5.1998.

Марти Ахтисаари,“Финны предпочли иметь президентом дипломата и не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ого политика”,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 жизнь,М.,No.9.1994.

М.Ю.Мяхков,“СССР США и Проблема Прибалтики в 1941-1945 годах”,Новая и новейшая история,No.1.2005.

В.Л.Мальков,“Проблема выбора:рузвельт и советско-амер-икан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в 1943-1945 гг.”,Новая и новейшая история,No.1.1987.

В.А.Невежин,“Советская политика и культурные связи с Германией(1939-1941гг.)”,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история,No.1.1993.

С.З.Случ,“Между традицией и революцией:детерминанты и структуры советской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1917-1941 годы”,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история,No.1.2003.

В.Фалин,“《Круглый стол》: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истоки и причины”,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No.6.1989.

Рышард назаревич(ПНР),“Союз с СССР и возвращение Польше западных и северных земель”,Новая и новейшая история,No.3.1988.

Д.А.Мальников,“Заговор 20 июля 1944г.в Германии:История и современность”,Новая и новейшая история,No.2.1986.

О.А.Ржешевский,“Визит В.М.Молотова в Лондон в мае 1942 г.Переговоры

с У.Черчиллем”,А.Иденом и переписка с И.В.Сталиным,Новая и новейшая история,No.6.1997 .

М.Наринский,“Европа:проблемы границ и сфер влияния(1939-1947годы)”,Свободная мысль,No.3.1998.

Ю.Суоми,“На пути к советско-финскому договору 1948 года”,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No.4-5.1991.

В.Л.Мальков,“Прибалтика глазами американских дипломатов 1939-1940гг.”,Новая и новейшая история,No.4.1990.

Переписка российских дипломатов в эмиграции 1934-1940гг.По архивам службы внешней разведки РФ.Предисловие В.П.Мазурова,Ю.И.Стрижова,Новая и новейшая история,No.6.1997.

В.С.Парсаданова,“Депортация населения из западной Украины и Западной Белоруссии в 1939-1941гг.”,Новая и новейшая история,No.6.1989.

Е.Н.Кульков,М.Ю.Мягков,О.А.Ржешевский,Война 1941-1945гг. Факты и документы.м.,олма-пресс,2001.479с.тир.5000,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история,No.3.2002.

В.К.Волков,“Советско-герман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во 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 половине 1940 года”,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No.2.1997.

Г.Городецкий,“Черчилль и советский союз после 22 июня 1941г.”,Новая и новейшая история,No.6.1990.

Г.Л.Мурашко,“Политическая борьба в Чехословакии в 1944-1948гг. и национализация средств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М.:изд-во 《Наука》,1986,327с.,Новая и новейшая история,No.3.1987.

Ж.А.Медведев,Р.А.Медведев,“Личный архив Сталина-засекречен или ликвидирован?”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No.3.2001.

Н.М.Моллеров,“Советско-тувин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1935-1941гг.)”,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No.11.2005.

Н.М.Моллеров,“Урянхайский край(Тува):От объекта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к статусу субъекта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го права(1917-1921гг.)”,Проблемы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No.6.2005.

В.Л.Дорошенко и И.В.Павлова,Р.Ч.Раак,“Не миф:речь Сталина 19 августа 1939 года”,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No.8.2005.

А.П.Сальков,“Восточная пруссия в планах послевоенного территориального переустройства Европы”,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No.12.2003.

V.Mastny,“Sovier War Aims at the Moscow and Teheran Conferences of 1943”,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Vol.47,No.3(September 1975).

Gheorghe Palade:“28 iunie-3 iulie 1940:ANEXAREA”,http://www.stiri.romanism.net/?p=1219(“1940年6月28日至7月3日:兼并”,指对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的吞并,罗马尼亚语)。

Известия

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 жизнь

Мировая экономика и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

Независимая газета

Российская газета

Проблемы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Новая и новейшая истори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история

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

Свободная мысль

International Boundaries Research Unit

The World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