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新探图书
[内容简介] 本书在坚持马克思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密切结合当前科技革命的新形势以及我国的改革开放实践,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进一步发展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
相关信息
劳动·价值·分配“三论”新解(代序)
第一篇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劳动价值理论
一 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价值思想
二 《资本论》第一卷发表前马克思科学劳动价值论的逐步形成
(一)《哲学的贫困》中的价值理论
(二)《雇佣劳动与资本》中的价值理论
(三)《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价值理论
(四)《工资、价格和利润》中的价值理论
三 《资本论》中的价值理论
四 恩格斯对科学劳动价值论的捍卫与发展
(一)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对劳动价值论的捍卫和发展
(二)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三卷的《序言》和《增补》中对劳动价值论的捍卫和发展
论价值决定
简评所谓“没有价值的价格理论”
一 关于劳动决定价值的问题
二 关于剥削理论问题
三 关于价值与价格的关系问题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一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
(一)劳动论
(二)价值论
二 深化对以上基本原理的认识和发展
1.深化对劳动的认识
2.深化对价值的性质与源泉的认识
3.关于价值量的分析
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分配论
1.关于“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问题
2.关于“按劳分配”的原则问题
3.按劳分配所体现的平等观
4.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5.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关系
6.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依据
7.关于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差距的理性思考
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创意劳动概念解析
一 现实经济对创意劳动提出的理论诉求
二 创意劳动的概念及其结构
(一)创意劳动的概念界定及其内涵
(二)创意劳动的特征
1.创意劳动过程对于劳动者来说,不是一个失去人的本性和失去自由的过程,而是重新在劳动产品中注入劳动自我意志的对象化活动
2.创意劳动是一个严肃的创造性过程
3.从劳动方式上来看,创意劳动与传统工业社会的劳动方式有很大不同
(三)创意劳动的类型划分与结构分层
三 创意劳动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存在逻辑
1.劳动是一种对象化的赋形活动
2.“物质生产劳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当代社会发生了延伸
3.创意劳动具有马克思所设想的“本真劳动”的一些特质
第二篇 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论
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
也谈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
一 从简单劳动过程来看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
二 从具体生产方式来考察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
三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
我的生产劳动观
一 内容提要
二 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基本原理
三 从简单劳动过程来考察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
(一)关于“买卖时间”的问题
(二)关于“同一价值”问题
(三)关于使用价值问题
四 从具体生产方式来考察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
五 正确划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对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意义
(一)正确划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才能计算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实际数额,从而使社会主义经济规划建立在稳妥可靠的物质基础上
(二)正确划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的形式和过程
(三)正确划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有利于正确安排国民经济各部门内部以及和其他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从而使人力、物力、财力用到最适当的地方和部门
(四)正确划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对于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效果内容的实质、范围、评价和计算方法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我国学术界对生产劳动理论讨论的回顾与展望
一 关于生产劳动的概念
二 关于服务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问题
三 关于知识产品的价值问题
四 关于国民收入的创造问题
五 关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问题
三次产业的划分与第三产业劳动的质与量分析
一 关于三次产业的划分
二 第三产业的分类及其劳动性质
三 第三产业劳动创造的价值量分析
正确认识和对待脑力劳动
略析知识分子劳动的性质
关于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一 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
二 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三 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坚持和发展
四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建党学说的意义
对“生产劳动理论观”批判的反批判
一 到底谁在搞唯心主义
二 如何科学评价斯大林的功过是非
三 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
四 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说明的问题
(一)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定义
(二)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管理劳动的性质问题
(三)关于“我的生产劳动观”的影响
生产劳动新论*
一 经济学说史上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思想
二 马克思对劳动一般的分析
(一)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论述
(二)从简单劳动过程出发对劳动一般的分析
三 马克思对劳动特殊——资本主义劳动的分析
四 社会主义劳动问题分析
第三篇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也谈“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
也谈劳动价值论一元论
一 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参与价值决定
二 简评新劳动价值论一元论
三 非劳动生产要素创造价值吗
四 按贡献分配与按劳分配
五 评所谓“改造劳动价值论”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一 关于坚持劳动价值论
二 关于发展劳动价值论
(一)关于劳务(或服务)劳动的性质问题
(二)关于流通领域的劳动的性质问题
(三)关于“教科文卫”部门的劳动价值问题
(四)关于从事经济管理的劳动性质问题
(五)关于“总体工人”劳动的性质与价值的创造问题
(六)关于按要素分配的依据问题
(七)关于我国现阶段私营企业的定性问题
(八)关于我国当前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
三 简评几种“新”价值论
(一)资本创造价值论
(二)社会劳动创造价值论
(三)生产力创造价值论
(四)科技创新价值论
(五)知识创造价值论
(六)信息创造价值论
(七)“新经济”价值论
(八)“泛价值”论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流通经济论
一 马克思的有关论述
二 新形势下的新问题
三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流通理论
流通领域的价值创造与实现
一 流通领域的价值创造
二 流通领域的价值实现与补偿
三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流通理论
四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国际价值新论
一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
二 马克思对国际价值的论述
三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国际劳动价值论
无形资产的价值源泉
一 无形资产的价值形成理论的几种观点
1.价值多元论观点
2.新劳动价值一元论观点
3.社会劳动价值论观点
二 无形资产评估中出现的问题
三 无形资产的价值源泉
四 无形资产价值的度量
创造性智力的经济学意义及其测度*
一 创造性智力的心理学含义
1.何谓创造性
2.何谓智力
二 创造性智力的经济学意义
三 经济系统中创造性智力的主要观测指标
1.从创造性智力的客观载体出发
2.从创造性智力的支持性指标出发
四 关于中国的实证分析
五 结论
现代经济条件下价值源泉新阐释*
一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个新思路
二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前提条件和实质内涵
三 新经济条件下价值源泉的新解释
劳动价值论与知识价值论辨析
一 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经济现实
二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
三 马克思关于科学和智力劳动的论述
四 知识经济的价值分析
(一)信息与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二)知识生产
(三)知识产品的性质
(四)自由人联合体如何组织知识的生产和使用
(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知识密集型产品的价值分析
“M”内涵新解与价值增值途径探新
一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深层理解
1.《资本论》写作的背景、目的及其隐含假设条件
2.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发展
二 确定分配模式的条件
三 对中国已存分配模式变迁合理性的探讨
1.将范围主体定位于国家并采取公有制是为了取得民族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2.改革、开放是为了在条件成熟时,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封闭会堵塞非劳动要素对“本体”价值增值贡献的渠道
四 结论
试论软件的劳动价值创造及其资本流通过程*
一 软件的价值来源于人类的知识劳动
二 软件的效用成为决定软件价值量的最主要因素
三 软件资本对资本流通公式的改变
(一)软件资本的构成分析
(二)软件产品资本循环公式的变化
四 上述分析给软件企业的两点启示
五 结论
社会主义企业中劳动力的商品属性
一 从总体上说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之一仍然是商品的生产交换
二 关于社会主义企业中劳动力的所有制问题
三 关于社会主义企业中劳动力的商品属性与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问题
四 关于社会主义企业劳动力的商品属性与按劳分配的关系问题
五 关于社会主义企业劳动力的商品属性与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度问题
六 关于劳动市场、劳务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提法问题
关于劳动力商品论与劳动价值论、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之间的关系
一 劳动力是不是商品?
二 劳动力商品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现实
三 劳动力价值论与按劳分配的理论与现实
四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
是劳动有价值还是劳动力有价值?
关于劳动力商品或劳动商品的问题
创意劳动的生产劳动研究*
一 创意劳动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的基本出发点
(一)创意劳动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1.国内学界对新劳动形态及其价值源泉问题的研究现状
2.国外学术界对新劳动形态的研究——非物质劳动的争论
(二)本论文的基本出发点
二 创意劳动的概念及其特质
(一)创意劳动的概念界定及其特征
(二)创意劳动的圈层结构
三 生产劳动特殊在不同经济关系中的不同标准
1.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特殊
2.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特殊
四 创意劳动的生产劳动属性的分析
(一)商品化创意劳动的生产劳动研究
1.核心层创意劳动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研究
2.中间层创意劳动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研究
3.拓展层创意劳动的生产劳动研究
(二)非商品化创意劳动的生产劳动界定
五 基本结论
附录
何教授对生产劳动理论的研究及其贡献
一 生产劳动学说及其在政治经济学史中的定位
二 对马克思生产劳动基本原理的科学总结和概括
三 对马克思生产劳动相关论述的全面考订和阐释
四 对社会主义生产劳动一般定义的多视角描述
五 对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特定含义的开拓性研究
六 对国民收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问题的有益探索
何教授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及其贡献
一 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古典学派价值论的本质差别以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的系统分析和论证
二 关于价值概念本质的研究和科学论证
三 关于价值、平均价值、市场价值等经济范畴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的研究
四 关于价值决定问题的独到见解和理论论证
五 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应用问题
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2。
何炼成:《何炼成选集》,山西经济出版社,1992。
何炼成:《生产劳动理论与实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何炼成:《也谈劳动价值论一元论》,《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蔡吉祥:《无形资产导论》,海天出版社,1997。
刘平:《关于资产评估价值的探讨》,《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学报》1996年第5期。
陈历贵:《可确指无形资产评估通用方法与评议》,《四川会计》1994年第11期。
罗宁:《资产评估存在问题及其对策》,《财会通讯》1995年第2期。
陈小悦:《资产评估的期权方法》,《会计研究》1995年第10期。
李悠诚:《企业如何保护核心能力的载体——无形资产》,《国际商务》2000年第4期。
戴亦欣:《无形资产价值实现及其量化》,《中国软科学》2000年第7期。
唐光兴:《无形资产的价值理论初探》,《国有资产研究》1998年第4期。
张明龙:《企业无形资产的分类考察》,《长白学刊》1996年第3期。
张国旺:《多种无形资产交织作用下系统化评估程序的研究》,《科学管理研究》1998年第3期。
李江帆:《服务劳动不创造价值吗?——与否定服务劳动创造价值的流行观点商榷》,《财贸经济》1997年第9期。
刘诗白:《论服务劳动》,《经济学家》2001年第6期。
郭不鲁:《服务劳动创造价值吗?》,《江汉论坛》2001年第1期。
屈炳祥:《服务劳动也是生产劳动吗?》,《经济学家》2002年第3期。
陈永志:《马克思企业管理论与当代管理劳动的变化》,《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10期。
陈征:《论现代服务劳动》,《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第10期。
刘诗白:《当代金融服务劳动创造价值的功能》,《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7期。
周光召:《创新需要自信》,《发明与革新》1995年第6期。
杜月晱:《知识生产中的创造性劳动》,《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刘诗白:《论科技创新劳动》,《经济学家》2001年第3期。
任保平:《论创造性劳动》,《唐都学刊》2003年第3期。
毛里齐奥·拉扎拉托:《非物质劳动(上)》,《国外理论动态》2005年第3期。
迈克尔·哈特:《非物质劳动与艺术生产》,《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2期。
Creative Activity and Alienation in Hegel and Marx,Historical Materialism,Vol.11 No.1(2003).
The Concept of Labor:Marx and his Critics,Science & Society,Vol.71,No.4(October 200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72。
李砚祖:《产品设计与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何炼成:《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经济研究》1963年第2期。
《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2。
朱学新:《经纪人理论与实务》,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
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新华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