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70

中国积极的失业保险政策图书

The Active Policies of Unemployment Insurance in China

SSAPID:101-2986-5556-99
ISBN:978-7-5201-3061-5
DOI:
ISSN:
关键词:

#N/A

[内容简介] 中国的失业保险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的失业救济制度,初建于1986年的待业保险制度,成形于1999年《失业保险条例》。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与探索,中国的失业保险政策形成了具有效力聚合性质的“失业保险政策束”,即本书定义的积极的失业保险政策。本书主要论述积极的失业保险政策的概念和政策框架、理念和实践探索、内容和发展方向,以期为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及其向就业保险或就业保障的转化提供政策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田大洲
编 辑:关少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图目录

 后记

 表目录

 1 研究背景、意义及必要性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关键问题与主要内容

  1.3 基本概念

   1.3.1 制度和政策

   1.3.2 失业保障制度与政策

 2 研究现状

  2.1 研究基本情况

  2.2 关于失业保险制度的研究

   2.2.1 关于失业保险制度定位的研究

   2.2.2 关于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2.2.3 关于国外失业保险的研究

   2.2.4 关于区域失业保险政策的研究

   2.2.5 失业保险制度改革

  2.3 关于失业保险政策的研究

   2.3.1 关于失业保险覆盖范围的研究

   2.3.2 关于失业保险费率的研究

   2.3.3 关于失业保险待遇支付政策的研究

 3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发展历史演变

  3.1 制度演变

  3.2 失业保险事业取得的成就

   3.2.1 法制建设不断完善

   3.2.2 制度“三位一体”功能日益健全

   3.2.3 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3.2.4 基金支付能力不断提升

   3.2.5 基金支出范围不断扩大,预防功能突出

  3.3 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3.4 失业保险制度运行存在的关键问题

   3.4.1 参保规模不断扩大,但覆盖率低

    3.4.1.1 失业保险对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基本实现全覆盖

    3.4.1.2 失业保险对城镇单位就业的覆盖率呈下降趋势

    3.4.1.3 失业保险对城镇就业人员的覆盖率不足45%,与经济增速反向变化

    3.4.1.4 失业保险对经济活动人口覆盖率不断提升,但低于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

   3.4.2 失业保险金水平不断提高,但受益率低

    3.4.2.1 失业保险受益率先增后降,受益率较低

    3.4.2.2 参保人员的领金率先升后降,不足2%

  3.5 本章小结

  3.6 本章附录

 4 积极的失业保险政策体系理论框架

  4.1 失业保险制度的二重性

   4.1.1 社会保险属性规定失业保险的“保生活”功能

   4.1.2 积极的就业政策规定了“防失业促就业”功能

   4.1.3 失业保险的“二重性”决定了“三位一体”功能

  4.2 我国失业保险基本功能演进

   4.2.1 失业救济制度中的积极功能

   4.2.2 1999年的失业保险制度以保生活为主,促就业为辅

   4.2.3 2008年之后的失业保险制度具有预防失业功能

  4.3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面临的形势

   4.3.1 我国经济发展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4.3.2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失业保险提出新要求

   4.3.3 新就业形态的迅速发展对失业保险制度提出新挑战

   4.3.4 经办体系落后制约失业保险制度运行

  4.4 三位一体功能的关系

   4.4.1 保生活是基础

   4.4.2 防失业是重点

   4.4.3 促就业是目标

  4.5 积极的失业保险政策的基本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4.5.1 积极的失业保险理念的产生

    4.5.1.1 积极的社会保障理念

    4.5.1.2 积极的失业保障理念

    4.5.1.3 预防失业成为失业保险发展的重要方向

   4.5.2 积极的失业保险制度

   4.5.3 积极的失业保险政策

    4.5.3.1 积极的失业保险政策的主要特征

    4.5.3.2 积极的失业保险政策的主要内容

    4.5.3.3 实行积极的失业保险政策的基本要求

  4.6 积极的失业保险政策的发展方向:就业保险

   4.6.1 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更广

   4.6.2 就业保险强调实现再就业的重要地位

   4.6.3 就业保险强化预防失业的重要性

   4.6.4 就业保险明确政府、企业和劳动者的职责范围

   4.6.5 就业保险需要整合失业保险经办机构与促就业部门职能

  4.7 本章附录

 5 各地失业保险政策的积极探索

  5.1 各地失业保险政策出台与演进情况

  5.2 参保政策

   5.2.1 扩大了失业保险覆盖范围

   5.2.2 统一城镇职工与农民工的失业保险政策

  5.3 费率政策

  5.4 保生活政策

   5.4.1 失业保险金标准的确定

   5.4.2 失业保险金领取期限的确定

  5.5 防失业政策

  5.6 促就业政策

  5.7 本章小结

  5.8 本章附录

 6 典型国家失业保险政策的发展

  6.1 失业保险立法情况

  6.2 参保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6.3 费率政策灵活充满弹性

  6.4 失业保险待遇

   6.4.1 享受失业保险待遇资格和条件

   6.4.2 失业保险待遇项目

   6.4.3 失业保险金标准

    (1)失业保险金与失业前缴费工资挂钩

    (2)失业保险金与最低工资标准或社会救济金水平挂钩

    (3)失业保险按固定标准数额给付等其他形式

   6.4.4 失业保险待遇期限

  6.5 预防失业

   (1)培训补贴

   (2)稳岗补贴

   (3)工作不饱和补助

  6.6 促进就业

   6.6.1 促进就业支出项目

    (1)培训补贴

    (2)求职津贴

    (3)岗位补贴

    (4)创业补贴

   6.6.2 其他措施

    (1)通过失业保险待遇的发放形式,促进提前就业

    (2)强制进行再就业求职活动

  6.7 本章小结

   6.7.1 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是失业保险制度的基本任务

   6.7.2 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逐渐成为失业保险制度的重要功能

   6.7.3 防止在职人员失业正在成为失业保险制度新的发展方向

  6.8 本章附录

   6.8.1 各国和国际组织关于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的规定

    (1)国际劳工组织

    (2)美国

    (3)加拿大

    (4)德国

    (5)法国

    (6)英国

    (7)瑞典

    (8)日本

   6.8.2 部分国家和地区失业保险受益率

 7 失业保险覆盖灵活就业人员研究

  7.1 研究背景、意义及必要性

  7.2 研究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7.3 研究综述

  7.4 国内外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情况

   7.4.1 国外情况

   7.4.2 国内情况

    7.4.2.1 哈尔滨市

    7.4.2.2 南京市

    7.4.2.3 黄石市

    7.4.2.4 总结

  7.5 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的制度设计

   7.5.1 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7.5.2 困难与关键问题

   7.5.3 基本原则

   7.5.4 制度设计

    7.5.4.1 基本目标

    7.5.4.2 覆盖范围

    7.5.4.3 建立灵活就业人员失业保险基金账户

    7.5.4.4 失业保险待遇

     7.5.4.4.1 待遇享受条件

     7.5.4.4.2 待遇水平

     7.5.4.4.3 待遇期限

     7.5.4.4.4 待遇终止条件

    7.5.4.5 管理和监管

  7.6 政策建议

   7.6.1 建立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的政策体系

   7.6.2 建立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备案制度

   7.6.3 严格基金独立管理模式,实行专款专用

   7.6.4 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

   7.6.5 建立适合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经办体系

   7.6.6 加强监控惩戒,规避道德风险

   7.6.7 多方面施策,保障制度顺利实施

   7.6.8 有序推进制度实施

 8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的失业保险政策体系

  8.1 保生活政策

   8.1.1 保生活政策的基本原则

   8.1.2 放宽失业保险金领取条件

    (1)失业保险待遇受益率较低

    (2)全国领金人数的变动情况

    (3)领金人数变化对基金运行的影响

    (4)放宽失业保险领金条件已基本可行

    (5)放宽领金条件的主要措施

   8.1.3 建立失业保险金标准的增长机制

    (1)失业保险金标准的确定依据

    (2)我国失业保险金标准的确定依据

    (3)我国失业保险金标准水平较低

    (4)调整失业保险金标准的建议

   8.1.4 建立递减式发放办法

   8.1.5 合理设置失业保险给付期限

    (1)我国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限以中短期为主

    (2)我国失业保险给付期较长

    (3)调整失业保险金给付期限的建议

   8.1.6 完善保生活政策的建议

    (1)建立失业保险与社会救助的有效衔接

    (2)延长申领失业保险金

    (3)增加保生活支出项目

  8.2 防失业政策

   8.2.1 援企稳岗政策

    8.2.1.1 援企稳岗政策的发展

    8.2.1.2 援企稳岗政策的问题和建议

   8.2.2 技能提升补贴政策

    8.2.2.1 政策内容

    8.2.2.2 政策的意义

    8.2.2.3 技能提升补贴政策的问题和建议

   8.2.3 失业动态监测与预警

    8.2.3.1 失业动态监测

    8.2.3.2 失业预警

  8.3 促就业政策

   8.3.1 关于东7省(市)试点政策的评估与延续

    8.3.1.1 东7省(市)政策的沿革

    8.3.1.2 东7省(市)政策的评估

     (1)东7省(市)政策的决策是正确的

     (2)东7省(市)政策的实施效果是不容否认的

     (3)东7省(市)政策停止后与其他政策衔接存在风险

    8.3.1.3 东7省(市)政策与《条例》衔接的另一个选择

   8.3.2 完善促就业政策的建议

  8.4 参保政策

   8.4.1 扩大覆盖面是失业保险制度发展的根本要求

   8.4.2 我国失业保险覆盖面较窄

   8.4.3 扩面较为困难

   8.4.4 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是大势所趋

   8.4.5 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的步骤

   8.4.6 关于参保政策的建议

  8.5 费率政策

   8.5.1 费率政策是失业保险制度运行的关键

   8.5.2 我国费率政策的初步建立与调整

   8.5.3 《失业保险条例》中的费率政策

   8.5.4 连续三次降低失业保险费率,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8.5.5 关于调整费率政策的建议

    (1)费率政策调整需要结合我国实际

    (2)全国实行不高于2%的费率,并在《条例》中予以明确

    (3)在费率水平的分担机制上,坚持用人单位承担主要责任

    (4)在调整机制上,给予地方自主权

  8.6 本章附录

   8.6.1 全国各省份月最低工资标准情况(截至2016年底)

   8.6.2 2006~2011年东7省(市)政策支出项目

    北京市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福建省

    山东省

    广东省

   8.6.3 基于收支平衡的失业保险费率水平测算方法

    一、费率的决定因素

    二、以2016年基金收支情况测算

    三、积极的失业保险制度中的费率水平

 9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9.1 关于2017年《条例》修订后的实施建议

   9.1.1 关于修订的主要内容

   9.1.2 关于新修订《条例》需要完善的地方

   9.1.3 关于修订后的实施建议

  9.2 关于完善失业保险政策的建议

   9.2.1 关于扩大制度覆盖范围

   9.2.2 关于费率政策调整

   9.2.3 关于保生活政策

   9.2.4 关于防失业政策

   9.2.5 关于促就业政策

 10 附录 失业保险制度主要法规

  10.1 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1950,已失效)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执行救济工作的机构

   第三章 救济基金

   第四章 失业工人的登记办法

   第五章 以工代赈

   第六章 生产自救

   第七章 还乡生产

   第八章 发给救济金的规定

   第九章 失业工人的教育工作

   第十章 附则

  10.2 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1986,已失效)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职工待业保险基金的筹集和管理

   第三章 职工待业保险基金的使用

   第四章 管理机构

   第五章 附则

  10.3 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1993,已失效)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待业保险基金的筹集和管理

   第三章 待业保险基金的使用

   第四章 组织管理机构的职责

   第五章 罚则

   第六章 附则

  10.4 失业保险条例(1999)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失业保险基金

   第三章 失业保险待遇

   第四章 管理和监督

   第五章 罚则

   第六章 附则

  10.5 失业保险条例(2017修订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失业保险基金

   第三章 失业保险待遇

   第四章 管理和监督

   第五章 罚则

   第六章 附则

 序言

中国的失业保险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的失业救济制度,初建于1986年的待业保险制度,成形于1999年《失业保险条例》。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与探索,失业保险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失业保险的制度理念逐步从事后救济向事前预防转变,制度功能由生活保障向就业保障扩展,保障范围由失业人员向在职人员拓展。同时,与此配套的失业保险政策更为积极主动,覆盖范围、待遇给付、费率调整以及基金支付范围以促进就业和预防失业为导向得到系统性调整,形成具有效力聚合性质的“失业保险政策束”,本书将其定义为积极的失业保险政策,即通过一束政策的合力作用共同发挥“保生活、防失业、促就业”制度功能。本书主要论述积极的失业保险政策的概念和政策框架、理念和实践探索、内容和发展方向,以期为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及其向就业保险或就业保障的转化提供政策建议。

[1]Card,David and Levine,Phillip B.,1994,“Unemployment Insurance Taxes and the Cyclical and Seasonal Properties of Unemployment,”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vol. 53(1).

[2]Feldstein,Martin S,1976,“Temporary Layoffs in the Theory of Unemployment,”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 84(5).

[3]Florence Lefresne,“Unemployment Benefit Systems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Reforms and Crisis,” ETUI,2010.

[4]Hamermesh,Daniel S.,1982,“Social Insurance and Consumption:An Empirical Inquir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 72(1).

[5]Hopenhayn,Hugo A. and Nicolini,Juan Pablo,1997,“Optimal Unemployment Insuranc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 105(2).

[6]ILO,1984,“Introduction to Social Security,” Geneva: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

[7]Lin Yifu,1989,“An Economic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Induced and Imposed Change.” Cato Journal,vol.(1).

[8]Woodbury S. A.,Murray R.,“The Duration of Benefits,” http://research. upjohn.org/up_bookchapters/534,2013.10.2.

[9]安锦:《失业保险制度的就业促进效果评估——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财经理论研究》2013年第1期。

[10]安锦:《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及发展取向》,《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8年第10期。

[11]白澎等:《法国社会保障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12]白维军:《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功能缺失与制度优化》,《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6期。

[13]陈丰元:《失业保险基金大量结余问题分析》,《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14]陈世金、李佳:《我国失业保险金待遇调整探索——以河北省为例》,《人口与经济》2011年第4期。

[15]陈天红:《中国失业保险基金研究述评》,《岭南学刊》2016年第6期。

[16]陈银娥:《美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17]陈媛:《浅谈国外失业保险制度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1年第10期。

[18]陈志强:《我国失业保险政策变迁的公共政策分析——渐进主义模式的应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19]丁煜:《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政策研究——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2期。

[20]丁煜:《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演变、评估与发展建议》,《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4期。

[21]董保华、孔令明:《经济补偿与失业保险之制度重塑》,《学术界》2017年第1期。

[22]杜选、高和荣:《典型国家失业保险制度功能完善对中国的启示》,《金融与经济》2015年第9期。

[23]杜选、高和荣:《失业保险制度研究述评》,《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24]段美枝:《构建我国大学生就业导向型失业保险制度研究》,《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25]樊晓燕:《农民工失业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深圳市农民工调查的分析》,《西北人口》2010年第3期。

[26]冯琦、丁勇:《论中国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及国际经验借鉴》,《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第10期。

[27]冯宪芬、赵文龙:《论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中的问题及完善》,《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28]弗朗西斯·凯斯勒:《法国社会保障制度》,于秀丽等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6。

[29]高和荣、廖小航:《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实施与普遍整合》,《西北人口》2012年第1期。

[30]高中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保障观:发展与演变》,《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第1期。

[31]郜玉红、丁晓莉:《浅谈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几个问题》,《新西部》(理论版)2012年第13期。

[32]耿晋娟:《美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变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年第4期。

[33]巩春秋:《关于失业保险制度功能转型问题的思考》,《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11期。

[34]苟兴朝:《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反经济周期功能研究》,《求实》2015年第8期。

[35]古钺:《既保障又预防——适时转行积极的社会保障政策》,《中国社会保障》2016年第12期。

[36]顾昕:《通向普遍主义的艰难之路:中国城镇失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分析》,《东岳论丛》2006年第3期。

[37]桂桢:《失业保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才有生命力》,载中国就业促进会组织编写《与中国就业一路前行》,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7。

[38]郭士征:《国外失业保险的实施经验》,《外国经济与管理》1998年第3期。

[39]郭文静、万淼:《试析我国现行城市农民工失业保险政策及其完善思路》,《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40]郭席四:《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第10期。

[41]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42]韩伟、徐蕾等:《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研究》,《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8期。

[43]韩伟、朱晓玲:《农民工对失业保险的潜在需求研究——基于河北省的社会调查》,《人口学刊》2011年第1期。

[44]何灵、郭士征:《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以上海市失业保险制度为例》,《经济纵横》2010年第3期。

[45]何平、华迎放:《非正规就业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46]何平等:《灵活就业群体社会保险研究报告》,载《两岸三地“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社会保障”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2。

[47]贺满林:《中国城市灵活就业发展研究——以上海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4。

[48]洪萍:《对灵活就业人员实施失业保险制度的思考》,《经济师》2008年第8期。

[49]胡长静:《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及反思》,《特区经济》2012年第3期。

[50]胡舒、潘峰:《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建设初探》,《当代经济》2008年第3期。

[51]胡颖:《中日失业保险制度之比较》,《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1期。

[52]黄涧秋:《失业保险制度的工作激励政策——中美失业保险法的比较》,《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53]姜丽美:《灵活就业人员失业保险制度出台难原因剖析及对策建议》,《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54]蒋万庚:《论失业保险制度模式创新》,《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1期。

[55]金钟范:《韩国社会保障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56]瞿喜宝、袁庆明:《制度的功能问题研究》,《云梦学刊》2006年第4期。

[57]劳动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制定〈促进就业法〉若干问题研究》,《中国劳动》2005年第3期。

[58]劳科所专题研究小组:《保生活促就业防失业——失业保险制度改革方向》,《中国劳动》2008年第4期。

[59]乐章、陈璇:《并轨过程中失业保险基金的支撑能力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5期。

[60]黎大有、张荣芳:《从失业保险到就业保险——中国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的新路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61]黎民、卢敏:《我国城镇失业保险制度评估体系设计探究》,《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62]李超民:《美国社会保障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63]李飞:《灵活就业人员生活保障与就业促进联动机制构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燕山大学,2013。

[64]李会欣:《发达国家的灵活就业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管理科学》2003年第6期。

[65]李娟:《美国就业导向型失业保险政策》,《兰州学刊》2006年第12期。

[66]李莉:《德国失业保险制度的调整及其依据》,《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67]李淑红、路艳杰、路振东:《试论失业保险制度存在问题及应对之策》,《辽宁经济》2017年第2期。

[68]李通、刘慧侠、史蓉娟:《中国大学生失业保险的需求与供给研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69]李文琦:《日本失业保险制度的运行及对中国的借鉴》,《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70]李益民:《河南省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南都学坛》2009年第4期。

[71]李颖:《昆明市灵活就业人员失业保险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大学,2011。

[72]李珍、王海东:《完善失业保险之微观保障及宏观管理功能研究——基于金融危机的启示》,《保险研究》2010年第2期。

[73]梁书毓、薛惠元:《费率降低背景下失业保险保障水平的确定——基于基金平衡的视角》,《西北人口》2016年第1期。

[74]刘博囡:《关于我国灵活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问题分析》,《商》2013年第14期。

[75]刘昌平:《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76]刘燕斌:《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制度功能去产能稳就业》,《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7年第1期。

[77]刘燕斌:《构建积极的失业保险制度》,《中国人事报》2010年10月25日,第005版。

[78]刘燕斌:《着力破解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中国组织人事报》2011年5月13日,第006版。

[79]刘渝琳、李俊强:《中国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的构建及方案设计》,《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80]刘媛媛:《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大学,2006.

[81]柳清瑞、于婷婷:《中国失业保险支出水平的测度模型与实证分析》,《社会保障研究》2009年第1期。

[82]吕丹、曲展:《典型国家失业保险制度》,《中国劳动》2014年第10期。

[83]吕红:《转型期中国灵活就业及其制度创新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8。

[84]吕红、金喜在:《灵活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关系研究》,《经济纵横》2010年第7期。

[85]吕学静:《各国失业保险与再就业》,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86]吕学静:《中国失业保险的稳定就业促进就业政策——从临时措施到长效机制的思考》,《社会保障研究》2010年第6期。

[87]吕学静:《中国失业保险面临大考》,《中国社会保障》2009年第1期。

[88]罗立满:《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的构建》,《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89]马永堂:《国外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及对我国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的启示》,《中国劳动》2015年第7期。

[90]马兆柱、陈琪、叶灵艳:《衢州市农村青年就业问题调查与思考》,《政策瞭望》2015年第3期。

[91]孟卫军:《借鉴国际经验发挥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功能》,《财会研究》2008年第2期。

[92]莫荣:《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好做法》,《中国劳动保障报》2017年5月23日,第003版。

[93]聂爱霞:《失业保险对失业持续时间影响研究综述》,《人口与发展》2008年第3期。

[94]聂爱霞:《中国失业保险制度与再就业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95]彭璧玉:《论我国失业保险的费率制度创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96]彭璧玉:《试论我国失业保险政策的调整方向》,《岭南学刊》2000年第2期。

[97]彭璧玉:《效率工资条件下失业保险政策的矫正》,《经济问题探索》2000年第3期。

[98]亓名杰、朱海伦:《我国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现状述评》,《嘉兴学院学报》2004年第9期。

[99]齐秋瑾、俞来德:《浅论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不足与对策》,《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15期。

[100]乔雪、陈济冬:《失业保险政策对隐性就业规模和社会产出的影响》,《世界经济》2011年第2期。

[101]任辉、汪艳仙:《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险制度缺失问题研究》,《教育与经济》2009年第3期。

[102]史册、杨怀印:《构建我国就业型失业保险制度的策略建议》,《经济视角》(下)2013年第10期。

[103]宋健敏:《日本社会保障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104]粟芳:《瑞典社会保障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05]苏素琼:《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功能探微——基于发达国家的经验回顾与制度增补》,《劳动保障世界》2009年第8期。

[106]孙洁:《我国灵活就业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探讨》,《开发研究》2006年第2期。

[107]孙洁、高博:《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思路》,《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108]孙磊、杨舸:《不同地区农民工失业保险政策分析》,《农村工作通讯》2010年第12期。

[109]孙立:《失业保险制度与就业的关系及现实分析》,《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

[110]孙曼娇:《保障生活·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8期。

[111]谭金可:《我国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与安全性的法制平衡》,《中州学刊》2013年第6期。

[112]谭金可、王全兴:《论失业保险法的就业保障目标扩展》,《中州学刊》2012年第1期。

[113]谭中和、刘卫红:《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谈社会保险公平的着眼点》,《天津社会保险》2014年第3期。

[114]汪泽英:《关于调整社会保险费率的思考》,《中国劳动保障报》2014年12月日,第004版。

[115]王爱文、张军:《全国失业保险理论研讨会综述》,《经济科学》1990年第4期。

[116]王国洪、杨翠迎:《我国失业保险金标准的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分析——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117]王继远:《失业保险制度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立法的启示》,《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118]王丽华、许春淑:《德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天津商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119]王立剑:《加拿大社会保障制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7。

[120]王乔、李春根、杨珊等:《我国失业保险金标准比较分析及科学确定》,《财政研究》2013年第1期。

[121]王元月、马驰骋:《失业保险给付期限差异下的失业持续时间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5年第6期。

[122]卫功琦:《德国失业保险制度及其启示》,《外国经济与管理》1993年第5期。

[123]卫松、周江涛:《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与就业联动机制研究述评》,《改革与战略》2011年第3期。

[124]翁仁木:《国外失业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研究》,《人事天地》2014年第9期。

[125]奚洁人主编《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126]谢金芳:《关于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几点思考》,《中国集体经济》2014年第34期。

[127]熊寿伟:《一体化进程中灵活就业人员工伤、失业保险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0。

[128]徐悦、李志明:《从失业补偿到就业促进: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下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社会保障研究》2011年第3期。

[129]薛彬:《浅析建立公务员失业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就业与保障》2016年第11期。

[130]薛惠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支持能力——基于长期动态视角的研究》,《经济管理》2012年第4期。

[131]鄢圣文:《北京市就业专项资金政策问题分析与建议》,《中国财政》2016年第23期。

[132]颜妙娟:《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农业大学,2014。

[133]杨翠迎、王国洪:《我国失业保险金标准影响因素研究》,《商业研究》2014年第4期。

[134]杨方方:《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回顾与展望》,《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135]杨洁:《灵活就业人员及其社会保障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05。

[136]杨思斌:《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重大发展与实施挑战》,《前沿》2011年第11期。

[137]杨体仁、蒋琢:《日本的雇佣保险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外国经济与管理》1998年第4期。

[138]杨艳琳、兰荣蓉:《我国就业结构变化与失业保险制度创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139]杨勇:《中英失业保险制度比较分析》,《兰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140]姚玲珍:《德国社会保障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41]殷俊、陈天红:《失地农民失业保险制度需求影响因素以及方案设计——基于武汉市城郊的调查数据》,《当代经济管理》2014年第8期。

[142]殷志芳:《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0。

[143]尹蔚民:《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人民日报》2018年1月9日,第007版。

[144]应永胜:《美国失业保险制度解析及启示》,《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5期。

[145]于洪:《加拿大社会保障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46]袁忍强:《论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中的问题及完善》,《太原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147]翟新花:《均等化视角下的失业保险制度优化设计》,《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10期。

[148]张波:《北京市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149]张洁:《关于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思考》,《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年第11期。

[150]张瑾:《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天津市失业保险条例〉解读》,《天津人大》2015年第1期。

[151]张娟:《新时期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04。

[152]张俊程:《我国目前失业保险政策存在的缺陷及修改建议》,《企业技术开发》2007年第5期。

[153]张莉:《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新疆社科论坛》2005年第3期。

[154]张丽宾:《我国积极就业政策存在问题的原因及下一步的政策需求分析》,《人事天地》2016年第1期。

[155]张敏:《美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研究导刊》2015年第11期。

[156]张新文、李修康:《英中两国失业保险制度比较研究》,《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157]张妍:《关于中国失业问题的讨论综述》,《经济评论》2000年第2期。

[158]张燕、王元月、车翼等:《失业保险支付序列的变化对促进就业的影响》,《人口与经济》2008年第1期。

[159]张占力:《失业保险新发展:拉美失业保险储蓄账户制度》,《中国社会保障》2012年第2期。

[160]赵超:《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参保现状和参保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财经大学,2013。

[161]赵军、龚明:《国外失业保险制度的最新发展及启示》,《消费导刊》2009年第3期。

[162]郑秉文:《供给侧:降费对社会保险结构性改革的意义》,《中国人口科学》2016年第3期。

[163]郑秉文:《失业保险条例亟待修订》,《中国证券报》2015年4月27期,第A12版。

[164]郑秉文:《中国失业保险基金增长原因分析及其政策选择——从中外比较的角度兼论投资体制改革》,《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第6期。

[165]郑秉文:《中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方向——国际比较的角度》,《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第5期。

[166]郑春荣:《英国社会保障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167]郑功成:《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求是》2012年第13期。

[168]郑功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社会保障——2020年前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主要目标与措施》,载《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2011年研究课题汇编》,2012。

[169]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三十年的回顾与展望》,《群言》2009年第1期。

[170]郑新业、王晗:《失业保险金标准的决定因素》,《世界经济》201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