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0

社会工作本土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图书

contextualization of social work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SAPID:101-2966-7559-28
ISBN:978-7-5097-3908-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深度挖掘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价值体系、理论知识、实务技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梳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学精神嬗变、“家”文化、面子、人情与关系文化等对中国人思维方式及行为模式的影响。提出社会工作在本土化进程中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元素相契合,主动适应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境,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文化。本书极富开拓性,适合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师生的阅读教材,对从事实务的社会工作者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黄耀明
编 辑:马蓉蕊;刘德顺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绪论

 第一篇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跨文化契合问题

  引言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跨文化问题

   一 当代中国社会的跨文化问题

   二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跨文化问题

    (一)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文化根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

    (二)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伦理要素的融合

  社会工作本土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 儒家文化

   二 道家文化

   三 佛学精神

   四 中国人的特质

   五 面子、人情、关系文化

   六 民间思想文化资源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跨文化契合路径

   一 积极回应当下中国亟需处理的具体社会问题

   二 深度挖掘与契合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优质资源

   三 主动调整自己,融合中国现有的社会管理与社会福利制度体系

   四 建构适合中国具体社会情境的社会工作知识框架

    (一)吸收中国人关乎人与社会关系的知识传统

    (二)吸收中国人关乎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知识传统

    (三)吸收中国人关乎人与人关系的知识传统

    (四)吸收中国人关乎人与自己关系的知识传统

 第二篇 社会工作本土化与儒家文化

  引言

  社会工作本土化与儒家文化的基本特质

   一 儒家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关于社会秩序的学说

   二 儒家文化是一门关于“仁学”的人文学说

    (一)仁者爱人阶段——先秦时期孔子、孟子、荀子的仁学理念

    (二)生命至爱阶段——宋明时期朱熹、王阳明的道学理念

    (三)仁以通为要义阶段——晚清时期谭嗣同的仁学思想

    (四)多元通和仁学重建阶段——现阶段对于儒学及新儒学精神回应现实问题的反思

   三 儒家文化是一种以人(民)为本的学说

   四 儒家文化是一种关于中庸和谐理念的学说

    (一)儒家文化的最高价值理念——中庸之道

    (二)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与核心价值——和谐理念

  儒家文化与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契合

   一 儒家文化的“仁学”思想与社会工作的社会福利思想相契合

   二 儒家文化的“人本”思想与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相契合

   三 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与社会工作的专业目标相契合

   四 儒家文化的人类成长理念与社会工作的人类行为知识相契合

   五 儒家文化的道德观念与社会工作的道德操守和伦理规范相契合

  儒家文化影响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限制

   一 用道德理想代替社会制度实际约束不利于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制度的建构

   二 片面强调责任的重要性而忽视权利保障不利于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正常推进

   三 儒家文化社会秩序等级分明与正名身份认同的意识不利于社会工作本土化

   四 家庭制度和熟人社会阻碍社会工作助人行动的开展

  小结

 第三篇 社会工作本土化与道家文化

  引言

  社会工作本土化与道家文化基本特质

   一 道家文化体系生成积淀的历史脉络

   二 道家文化对于中国人及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念对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立身处世的行为规则产生深刻影响

    (二)“上善若水”一直以来被传统中国人奉为至高无上的理想人格

    (三)“无为”的养生处世观念渗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行为

    (四)“自然”与“和谐”的理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励精图治的最高追求

  道家文化与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契合

   一 道家文化的哲学思考与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有相似的契合点

   二 道家文化的一些观念与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 道家文化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论述可以为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的建构提供可能的贡献

   四 道家文化的人格理念及处世原则可以使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拓宽视野

   五 道家文化的性别平等意识及其对女性的尊重是其思想体系的闪光点,可以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妇女社会工作提供智库支持

  道家文化影响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限制

   一 超越现实由神灵力量主宰的集体认知长期以来主导和影响着人们的求助动机与行为

   二 纯粹精神自由的追求无法回避现实的困境,社会工作关注个人的认知调整,但更核心的是看重社会环境及社会结构对人的影响

   三 道家文化在现实批判与思想追问之间的徘徊立场影响着中国人的性格,这样的惯性思维不利于社会工作开展公民社会建设

  小结

 第四篇 社会工作本土化与中国佛学精神嬗变

  引言

  佛教文化的中国嬗变及其基本特质

   一 中国佛学精神嬗变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吸收与迎合

   二 中国佛学精神嬗变强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三 中国佛学精神嬗变本身就是一种传播传统佛学文明的有效方式

  社会工作本土化处境与中国佛学精神嬗变

  中国佛学精神嬗变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启示

  社会工作本土化与中国佛学精神的契合

   一 社会工作的“人在环境中”视角与中国佛学的哲学思想相契合

   二 社会工作利他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佛学精神劝导人们弃恶从善的助人观念相契合

   三 社会工作的平等理念与佛学精神的众生平等观念是相通的

  小结

 第五篇 社会工作本土化与中国“家”文化

  引言

  社会工作本土化与中国“家”文化的基本特质

   一 传统“家”文化对中国人的思维及行为习惯影响深远

   二 传统“家”文化生成了中国人的道德伦理意识及观念

   三 传统“家”文化铸就了中国人的两面性人格

  社会工作本土化与中国“家”文化的契合

  中国“家”文化影响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限制

 第六篇 社会工作本质与中国传统文化

  引言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工作本质探索

   一 关于社会工作本质的追寻

   二 社会工作本土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特质

    (一)“家文化”与“家国同构”的特殊价值取向

    (二)“人本”思想与“天人关系”的文化思维

    (三)“和谐为本”的历史与现实诉求

    (四)人情、面子重于契约法制的人际关系法则

   三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工作本质的契合

  “陌生人”社会求助关系与社会工作的专业植入

   一 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

   二 陌生人社会的求—助关系

   三 陌生人社会中社会工作的专业植入

  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 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话

   二 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小结

 第七篇 社会工作本土化与面子、人情、关系文化

  引言

  社会工作本土化与面子、人情、关系文化基本特质

   一 社会工作本土化与面子文化的基本特质

    (一)“面子”的定义与文化渊源

    (二)“面子”文化对中国人行为方式的影响

    (三)“面子”文化与社会工作本土化

   二 社会工作本土化与人情文化的基本特质

    (一)“人情”文化及其对中国人行为方式的影响

    (二)“人情”文化与社会工作本土化

   三 社会工作本土化与关系文化的基本特质

    (一)“关系”文化及其对中国人行为方式的影响

    (二)“关系”文化与社会工作本土化

  面子、人情、关系文化与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知识建构

   (一)吸收中国面子、人情与关系文化中的“人情味”因素

   (二)吸收面子、人情与关系文化中的社会道德约束因素

   (三)吸收面子、人情与关系文化使中国人心理满足的积极元素

   (四)吸收面子、人情与关系文化运作中维持人际关系和谐的积极元素

 第八篇 社会工作本土化与中国社会现实议题

  引言

  社会工作本土化与社会管理创新

   一 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内涵

    (一)明确定位政府的责任与社会管理职能

    (二)强调多方参与社会管理格局的建构

    (三)突出居民需求导向的社会管理创新机制

    (四)以社区为载体整合原本各自为政的各种社会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

    (五)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切实保障群众合法权益

   二 社会工作视角:社会管理创新提供的平台与空间

    (一)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和群体缓解困难,回应与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从来都是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与追求

    (二)整合取向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工作助人实践的重要传统

    (三)评估居民需求与聆听群众声音本身就是社会工作的专业特色

    (四)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与整个社会的功能都可以在创新社会管理体系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 关系处理:社会工作制度嵌入社会管理创新体系

   四 小结

  社会工作本土化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关系

   一 西方及中国港台地区的社区志愿服务

   二 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现状与问题

    (一)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尚未有真正的社会工作服务触及社区

    (二)缺乏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志愿服务的互动平台

    (三)社区志愿服务领域狭窄、服务人员构成单一、服务形式简单、服务层次低端

    (四)公益性民间组织发育缓慢,社区志愿服务缺乏激励性可持续发展机制

   三 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与社区志愿服务培育基本策略

    (一)透过立法确认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及社区志愿服务的助人行为

    (二)建立社区中专业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联动机制

    (三)立法强制国家公职人员、各类专业人士、民意代表定时定量参与社区志愿服务

    (四)政府加大对社会工作及社区志愿服务的政策与资源支持,建构一个“政府统筹支持、社团自主管理、公民广泛参与”的社区志愿服务有效机制

   四 小结

  社会工作本土化与专业文化建构

   (一)专业文化与社会工作的专业文化

   (二)建构社会工作专业文化的重要性

   (三)建构中国本土社会工作专业文化的主要策略

   (四)小结

 序

本书深度挖掘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价值体系、理论知识、实务技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分别梳理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学精神嬗变、“家”文化等对中国人思维方式及行为模式的影响,提出社会工作在本土化进程中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元素相契合,主动适应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境,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文化。本书极富开拓性,适合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师生的阅读教材,对从事实务的社会工作者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简 介:本书主要探讨了社会工作专业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如何增强主体自主性,以应对挑战。作者的视野是多层次的——从宏观到微观:既有国家层面的考察及对社会变迁格局的认知,也有对政府和社工服务机构互动关系的具体观察;既有对社会工作价值、伦理与使命等抽象议题的反思,也有对前线社工实践具体情况的分析。

作者: 李昺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