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21

企业虚拟化运营——信息时代企业运营的一种创新图书

Virtual operation

SSAPID:101-2963-3929-87
ISBN:978-7-5097-0195-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近20多年来的企业实践为基础,并通过归纳、分析国内外学术界在企业虚拟化运营问题上存在的多方面的不同认识,提出了企业虚拟化运营是人类多种虚拟活动在企业运营中的创新和结合的观点,并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角度,对企业虚拟化运营的组织、模式、流程、管理、竞争力、园区平台,以及国际化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展开阐述,进而使人们认识企业虚拟化运营的创新意义及推动其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关信息

丛书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
作 者:林子华
编 辑:李响;徐辉琪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前言

 序

 第一章 企业虚拟化运营的一般分析

  一 企业虚拟化运营的定义——对信息时代一种企业运营创新的阐释

   (一)当前学术界在企业虚拟化运营问题上存在诸多方面的不同认识

    1.对虚拟企业的不同认识

    2.对虚拟企业与虚拟经营之间关系的不同理解

    3.对虚拟企业虚拟经营名称本身的进一步考究

   (二)研究企业虚拟化运营问题应从厘清“虚拟”含义入手

   (三)企业虚拟化运营是人类多种虚拟活动在企业运营中的创化和结合

  二 企业虚拟化运营创新的实践动因及形成的运营优势

   (一)企业虚拟化运营创新的实践动因

    1.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促使企业开展虚拟化运营创新

    2.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观念的变化推动了企业开展虚拟化运营创新

    3.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虚拟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为企业开展虚拟化运营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企业虚拟化运营形成的运营优势

  三 企业虚拟化运营的理论分析

   (一)企业虚拟化运营的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分析

    1.企业虚拟化运营的价值链理论分析

    2.企业虚拟化运营的经济演化理论分析

    3.企业虚拟化运营的网络组织理论分析

   (二)企业虚拟化运营的马克思的价值实现理论分析

  四 企业虚拟化运营的壁垒跨越和现实发展障碍

   (一)企业市场进入退出的壁垒问题

   (二)企业虚拟化运营的壁垒跨越分析

    1.企业虚拟化运营在市场进入、退出过程中的壁垒跨越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源自于商家的虚拟运营理念

    2.企业虚拟化运营在市场进入、退出过程中的壁垒跨越作用,还与虚拟组织本身的特点及虚拟组织化发展进程有关

    3.企业虚拟化运营在市场进入、退出过程中的壁垒跨越作用,也与其形成的协同竞争关系有关

    4.企业虚拟化运营在市场进入或退出过程中的壁垒跨越作用,还在于企业虚拟化运营对包含虚拟技术在内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三)企业虚拟化运营的发展障碍

    1.企业虚拟化运营存在着经济障碍

    2.企业虚拟化运营存在着制度障碍

    3.企业虚拟化运营存在着物质技术障碍

    4.企业虚拟化运营存在着文化障碍

 第二章 企业虚拟化运营组织

  一 企业虚拟化运营的组织要素

   (一)能提供较高回报的客户资源

   (二)企业具有相应的核心能力

   (三)市场形成的合作伙伴

   (四)不断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

  二 企业虚拟化运营的组织结构和形态

   (一)企业虚拟化运营的组织结构

    1.企业虚拟化运营的核心双围型组织结构

    2.企业虚拟化运营的核心单围型组织结构

    3.企业虚拟化运营的网络化组织结构的复杂性

   (二)企业虚拟化运营的组织形态

    1.企业虚拟化运营呈现出电信结构的组织形态

    2.企业虚拟化运营的电信结网的发展

  三 企业虚拟化运营的组织路径和成员准入

   (一)企业虚拟化运营的组织路径

    1.企业组织路径

    2.中介商组织路径

    3.行业组织路径

    4.政府组织路径

   (二)企业虚拟化运营的组织成员准入

    1.企业虚拟化运营的组织成员准入原则

    2.企业虚拟化运营的组织成员的准入契约

  四 企业虚拟化运营的组织沟通和学习

   (一)企业虚拟化运营的组织沟通

    1.组织沟通的概念和程序

    2.企业虚拟化运营的组织沟通的类型

   (二)企业虚拟化运营的组织学习

    1.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和特征

    2.企业虚拟化运营的组织学习的重要意义

    3.企业虚拟化运营的组织学习的机制和过程

    4.企业虚拟化运营的组织学习智障

 第三章 企业虚拟化运营模式

  一 企业虚拟化运营的具体模式(横向考察)

   (一)制造业企业的虚拟化运营——典型的虚拟企业(虚拟制造)

   (二)金融企业的虚拟化运营——以基于战略联盟的银行再造为例

    1.低附加值业务外包

    2.借助外部智力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

    3.以联盟为依托拓展业务范围

   (三)互联网企业的虚拟化运营——Web公司的运营创新

    1.内容型商业模式

    2.交易型商业模式

    3.服务型商业模式

   (四)销售业虚拟化运营——虚拟销售

    1.OBM(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ing)

    2.代理销售

    3.特许经营

    4.网络销售

   (五)旅游业的虚拟化运营——服务联盟

   (六)科技开发的虚拟型合作——虚拟研发组织

    1.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ing,原始设计制造商)

    2.技术联盟

    3.契约型研发联合体

   (七)人才资源虚拟化的典型组织——虚拟团队

   (八)虚拟化运营的综合方式——以海尔集团整合全球资源为例

  二 企业虚拟化运营的模式类型

   (一)从组织维度考察企业虚拟化运营的模式类型

    1.骨干中心型

    2.强强合作型

    3.联生网络型

   (二)从战略维度考察企业虚拟化运营的模式类型

    1.以功能再现为基础的虚拟化运营模式

    2.以价值链为基础的虚拟化运营模式

    3.以知识链为基础的虚拟化运营模式

  三 企业虚拟化运营的模式发展—从亚模式到高级模式的演进(纵向考察)

   (一)企业虚拟化运营模式发展的三个阶段

    1.虚拟理念与虚拟组织的结合——最初阶段(历史考察)

    2.虚拟理念、虚拟组织与虚拟技术的创化和结合——亚模式阶段(拓展考察)

    3.虚拟理念、虚拟组织与虚拟技术的进一步创化和结合——高级模式阶段(现代高端化发展考察)

   (二)企业虚拟化运营模式发展的复杂演进特征

   (三)企业虚拟化运营模式发展的高端化趋势和切合性要求

    1.高端化发展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

    2.高端化发展与切合性要求

 第四章 企业虚拟化运营流程

  一 市场机遇识别

   (一)市场机遇是企业开展虚拟化运营的起点

   (二)企业虚拟化运营的市场机遇识别的主要内容和关键环节

   (三)企业虚拟化运营的市场机遇识别的电信方法

  二 基于市场机遇的产品(或服务)及其核心资源的定义

   (一)基于市场机遇的产品或服务

    1.基于市场机遇而进行概念设计的产品和服务

    2.市场机遇期内的跟进产品和服务

   (二)对产品或服务供给所需的企业核心资源进行描述

  三 战略差距的分析

   (一)零差距战略状态的分析

   (二)协同战略状态的分析

   (三)分拆战略状态的分析

  四 选择合作伙伴及确定合作方式

   (一)合作伙伴选择的考虑因素

   (二)合作伙伴选择的一般过程

    1.过滤阶段

    2.筛选阶段

    3.优化组合阶段

   (三)合作伙伴选择的方法

    1.认知法

    2.中介法

    3.模型法

   (四)合作伙伴选择中的合作方式确定

    1.合作伙伴选择中合作方式的平行议定

    2.合作伙伴选择中合作方式的主导议定

    3.合作伙伴选择中合作方式的核心企业层议定

  五 实施虚拟化运营

   (一)确定核心企业的角色职能及合作整体的工作制度和规则

    1.确定核心企业的角色职能

    2.确定虚拟型合作整体的工作制度和规则

   (二)开展协作生产和服务活动,以提供客户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1.企业虚拟化运营实施中的协同生产和服务设计

    2.企业虚拟化运营实施中核心企业的知识扩散

    3.企业虚拟化运营实施中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原则

    4.企业虚拟化运营实施中最基本的集成措施

   (三)取得虚拟化运营价值的关键工作环节

    1.持续增强协同竞争优势

    2.实现价值链成本节约

    3.从对客户的关怀中获得价值

  六 合作状态的解散

   (一)合作状态解散的后续责任

   (二)合作状态解散的财务清算和产权分享

   (三)合作状态解散的价值延展

 第五章 企业虚拟化运营中的合作管理

  一 企业虚拟化运营的合作机制

   (一)企业虚拟化运营的合作契约

    1.企业虚拟化运营的契约特征

    2.企业虚拟化运营契约制度的完善

   (二)企业虚拟化运营的合作利益分配

    1.合作利益分配的基本原则

    2.合作利益分配的方法

  二 企业虚拟化运营的规模边界

   (一)虚拟型合作的效率边界

   (二)虚拟型合作的规模边界

    1.核心能力与优势资源的制约

    2.内部激励与协调能力的制约

    3.整合成本与信息传递的制约

    4.市场规模与市场风险的制约

  三 企业虚拟化运营中的竞争合作关系

   (一)竞争合作的理论和实践

   (二)“双赢”和“多赢”是企业虚拟化运营中竞争合作的目标

    1.基于价值链的收益

    2.基于知识共享的收益

   (三)企业虚拟化运营中竞争合作成功的三要素

    1.贡献

    2.亲密

    3.共同愿景

   (四)企业虚拟化运营中竞争与合作的辩证关系

  四 企业虚拟化运营中的信任问题

   (一)企业虚拟化运营中信任与信任关系的重要作用

    1.减少企业虚拟化运营成本

    2.有效降低企业虚拟化运营风险

    3.降低企业虚拟化运营中协调的复杂性

    4.企业虚拟化运营的一种重要的约束机制

   (二)企业虚拟化运营中信任机制的建立

    1.企业虚拟化运营信任机制的创建环境

    2.企业虚拟化运营信任机制的产生机制

   (三)虚拟化运营企业信任机制的保障机制

    1.建立公平公正的合作氛围和利益分配制度

    2.选择良好的合作伙伴

  五 企业虚拟化运营中的合作风险及其防范

   (一)虚拟型合作的风险识别

   (二)虚拟型合作风险成因

    1.虚拟化运营的外部风险成因分析

    2.虚拟化运营的内部风险成因分析*

   (三)虚拟型合作的风险防范

    1.企业虚拟化运营风险核对表的内容

    2.风险核对表的设计原则

    3.企业虚拟组织风险核对表的具体操作方法

  六 企业虚拟化运营中的跨文化管理

   (一)分析成员企业的文化,找出各方文化的交叉点

   (二)融合成员企业的不同文化

   (三)建立反馈系统促进企业文化融合

 第六章 企业虚拟化运营竞争力

  一 企业虚拟化运营竞争力的一般考察

   (一)产业和企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概述

    1.企业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的不同研究视角

    2.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概述

    3.本书对企业竞争力的理解

   (二)企业虚拟化运营竞争力的属性及其考察层面

    1.企业网络组织的虚拟组织化进化

    2.企业虚拟化运营竞争力的属性

    3.企业虚拟化运营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特征

    4.企业虚拟化运营竞争力的考察层面

  二 企业虚拟化运营竞争力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一)企业虚拟化运营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二)企业虚拟化运营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技术路线

    1.确定企业虚拟化运营竞争力评价的目标

    2.建立企业虚拟化运营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3.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

    4.确定属性指标的指标值

    5.计算评价结果

  三 企业虚拟化运营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企业虚拟化运营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原则

   (二)企业虚拟化运营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中应考虑的若干影响因素

    1.信息化

    2.灵活性

    3.组织能力

   (三)企业虚拟化运营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1.敏捷性

    2.结网能力

    3.合作成本

    4.权益利润率

   (四)企业虚拟化运营竞争力要素分解

    1.敏捷性指标的项目分解

    2.结网能力的项目分解

    3.合作成本的项目分解

    4.权益利润率

   (五)企业虚拟化运营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四 企业虚拟化运营竞争力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一)单因素评价模型

    1.主观性指标定量化的方法

    2.客观性指标数据无量纲化处理的阈值模型

   (二)综合评价的加权求和公式

  五 企业虚拟化运营竞争力的案例分析

   (一)微软与英特尔的“Wintel”联盟

   (二)东大阿尔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形成过程分析

 第七章 企业虚拟化运营的新平台——虚拟科技园区

  一 虚拟科技园区释义

   (一)学术界关于虚拟科技园区的不同理解

   (二)对虚拟科技园区的讨论

    1.虚拟科技园区的基本含义

    2.虚拟科技园区的基本特征

    3.虚拟科技园区产生的独特背景

  二 虚拟科技园区的运作模式和机制

   (一)虚拟科技园区的运作模式

    1.政府主导型运作模式

    2.大学主导型运作模式

    3.公司主导型运作模式

    4.基金会(协会)管理模式

    5.混合模式——以虚拟科技孵化网络为例

   (二)虚拟科技园区的运作机制

    1.市场机制

    2.(产业)政策机制

    3.准入管理

   (三)虚拟科技园区的创新系统

  三 虚拟科技园区与企业虚拟化运营

   (一)虚拟科技园区与企业虚拟化运营的交融发展

    1.二者具有整合外在资源的相同性质

    2.二者的运作都可以与市场机制相适应

    3.二者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无缝链接

    4.二者产生的背景相同

   (二)虚拟科技园区与企业虚拟化运营的相互差异

    1.参与主体差异

    2.侧重点不同

    3.合作面不同

    4.存在形式有差异

   (三)虚拟科技园区与企业虚拟化运营的相互促进

    1.虚拟科技园区建设为企业虚拟化运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2.企业虚拟化运营的发展促进了虚拟科技园区的建设

  四 我国虚拟科技园区建设的现存问题和主要障碍

   (一)科技园区建设的国际发展情况及我国的成就

   (二)虚拟科技园区运行的环境体系

   (三)虚拟科技园区建设的主要障碍

    1.产业政策障碍

    2.金融法制障碍

    3.沟通文化障碍

    4.信息技术障碍

  五 推进我国虚拟科技园区建设的战略思考

   (一)企业视角

    1.积极转变观念,组建动态联盟

    2.强化组织学习,增强竞争优势

    3.调整组织结构,适应虚拟运营发展

    4.加强产学研沟通与结合,扩大虚拟型合作范围

    5.理顺产权关系,明确虚拟型合作边界

    6.推进信息化建设,强化虚拟运营基础

    7.建立信任机制,加强合作伙伴沟通

   (二)政府视角

    1.培育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2.健全金融投资体系

    3.完善虚拟科技园区法律制度

    4.加大基础建设投入,特别是加强社会信息化建设

   (三)大学与科研机构视角

    1.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培养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2.强化产学研合作机制

   (四)中介机构视角

    1.健全中介服务体系

    2.建立商务交换标准和技术支持体系

    3.发挥对科研项目的监督作用

 第八章 企业虚拟化运营的国际化发展

  一 企业虚拟化运营效率系统的开放性

   (一)企业虚拟化运营效率系统的开放性本质

   (二)企业虚拟化运营效率系统的开放性发展环境

    1.和平与发展为企业开展跨国虚拟化运营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企业开展跨国虚拟化运营创新

    3.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不断交流为企业开展跨国虚拟化运营创新提供了更好的相互学习环境

   (三)企业虚拟化运营效率系统的开放性发展条件

    1.各国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为企业开展跨国虚拟化运营奠定了制度基础

    2.国际经济秩序的不断演进为企业开展跨国虚拟化运营创造了有利因素

    3.世界各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社会信息化服务的不断发展为企业开展跨国虚拟化运营提供了新的条件

  二 企业虚拟化运营的国际化发展生态

   (一)面向全球运作的企业虚拟化运营观念的形成

   (二)面向全球运作的企业虚拟化运营方式和空间的拓展

   (三)面向全球运作的企业虚拟化运营过程的不断展开

   (四)面向全球运作的企业虚拟化运营的作用不断扩大

   (五)面向全球运作的企业虚拟化运营中国家行为的不断介入

  三 企业虚拟化运营的国际化发展与网络发展极

   (一)从传统发展极到网络发展极

    1.传统发展极及其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

    2.网络发展极的形成

    3.网络发展极与传统发展极的区别和联系

   (二)企业虚拟化运营的国际化发展与网络发展极的进一步演化

    1.网络发展极的两种类型:区域网络发展极和全球网络发展极

    2.企业虚拟化运营的国际化发展与网络发展极的进一步演化

   (三)企业虚拟化运营的国际化发展与区域创新网络

    1.区域创新网络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2.企业虚拟化运营的国际化发展与区域创新网络

  四 企业虚拟化运营国际化发展的竞合格局

   (一)企业虚拟化运营的国际化发展促进了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

    1.企业虚拟化运营的国际化发展促进了生产活动的全球化

    2.企业虚拟化运营的国际化发展促进了各国金融融合和投资活动

    3.企业虚拟化运营的国际化发展促进了各国经贸文化人才的流动,形成了人才世界性趋势

   (二)企业虚拟化运营的国际化发展加大了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

    1.企业虚拟化运营的国际化发展加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

    2.企业虚拟化运营的国际化发展加剧了大量资金和人才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倒流现象

    3.企业虚拟化运营的国际化发展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科技、知识差距

    4.企业虚拟化运营的国际化发展显现出发展中国家市场制度创新的不足

   (三)企业虚拟化运营国际化发展中形成的竞合发展态势

  五 企业虚拟化运营的超国家治理

   (一)企业虚拟化运营的国际化发展与超国家治理的必要性

    1.企业虚拟化运营国际化发展中的某些事物超越了各国政府管制

    2.企业虚拟化运营赖以高端化发展的电子商务具有全球性和虚拟性的特点

    3.企业虚拟化运营的国际化发展引出了各国法律的适用性问题

   (二)企业虚拟化运营超国家治理与多边协议

   (三)企业虚拟化运营超国家治理与网络经济主权的延伸和弱化

    1.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超国家治理与一国经济主权的延伸和弱化问题

    2.企业虚拟化运营超国家治理与网络经济主权的延伸和弱化

   (四)企业虚拟化运营超国家治理所需解决的问题

    1.全球标准问题

    2.兼容问题

    3.利益均衡问题

    4.网络安全问题

 代结束语:当前我国应推进企业虚拟化运营的创新和发展

  一 我国推进企业虚拟化运营创新和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世界产业分工的新发展将促进我国企业开展虚拟化运营创新

   (二)企业虚拟化运营有利于促进我国创意经济的发展

   (三)企业虚拟化运营有利于我国产业组织的进一步优化

   (四)企业虚拟化运营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一种新形式

  二 当前我国企业开展虚拟化运营的基本状况及存在的发展障碍

   (一)当前我国企业开展虚拟化运营的基本状况

   (二)当前我国企业开展虚拟化运营存在的若干障碍

  三 我国推进企业虚拟化运营创新和发展的宏观思路和对策

   (一)针对薄弱环节,增加投入,进一步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二)采取措施,促进多层次、多主体、务实地开展企业虚拟化运营

   (三)推进产学研合作,发挥现代科学劳动的重大作用

   (四)以人为本,改进管理,形成企业共同治理结构

   (五)通过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消除物流“瓶颈”

   (六)推动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积累知识资本,增强企业的虚拟化运营能力

   (七)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企业信用体系,确保企业开展虚拟化运营的经济安全

   (八)继续支持企业开展改革、重组和再造

   (九)认真研究国际数字标准和数字法律架构的演变趋势,积极参与电子商务的全球标准和规则的制定

  四 我国推进企业虚拟化运营创新和发展的中观战略

   (一)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特色和优势,积极引导企业开展虚拟化运营创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由此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以现代科技为先导,发挥企业虚拟化运营的网络化组织作用,促进区域产业的优化发展

   (三)以有选择的开发区、科技园区为依托,建设虚拟园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点的不断产生

   (四)以优势产业集群为基础,引导带动型企业开展虚拟化运营,促进区域经济的网络创新发展

   (五)多方参与,合作共建企业虚拟化运营服务窗口和项目基金,为企业开展虚拟化运营提供服务和支持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文库总序

 后记

1.陈征:《〈资本论〉解说》,福建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1版,1997年第3版。

2.陈征:《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运用与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陈征:《再论科学劳动》,《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第10期。

4.李建平:《〈资本论〉辩证法探索》,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版。

5.李建平:《划分和研究两种形态的劳动价值论》,2002年8月8日第11版《人民日报》。

6.李建平:《试析“诚信”与“信用”的联系与区别——再论信用本质上是一个经济问题》,《东南学术》2004年第1期。

7.严正:《2004~2005年福建经济社会发展与预测蓝皮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8.严正:《闽台经济合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9.郭铁民:《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10.郭铁民、林善浪:《中国合作经济发展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

11.吴有根编译《营销与金融》,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12.李建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市场结构缺陷与消除》,2003年第4期《福建师大学报》。

13.林卿:《世贸组织框架下闽台农业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14.陈明森:《市场进入退出与企业竞争战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15.托马斯·西贝尔、迈克尔·马隆著《虚拟销售》,何英译,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16.费伊·萨德威克斯、西莉亚·罗姆编《网上经商:机遇与陷阱》,孙丽冰、王振平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17.迈克尔·波特著《竞争优势》,陈小悦译,华夏出版社,1997。

18.詹姆斯·弗·穆尔著《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和战略》,梁骏等译,北京出版社,1999。

19.莫什·F.鲁宾斯坦、艾丽丝·R.弗斯腾伯著《大脑型组织——前瞻未来,从创新思想到企业解决方案》,张国华等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20.斯蒂格勒著《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潘振民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1.理查德·纳尔逊、悉尼·温特著《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胡丹凯译,商务印书馆,1997。

22.青木昌彦:《沿着均衡点演进的制度变迁》,克劳德·梅纳尔编《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刘纲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3.阿吉瑞斯和熊恩:《组织学习:行为透视理论》,张莉、李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4.曼纽尔·卡斯特著《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王志弘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5.尼葛洛·庞帝著《数字化生存》,胡冰、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4版。

26.詹姆斯·可塔达等著《网络时代的管理》,张延、张琳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

27.卡尔·夏皮罗哈尔·瓦里安著《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张帆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8.摩根·威策尔著《管理的历史》,孔京京、张炳南译,中信出版社,2002。

29.托马斯·巴克霍尔兹著《明天的面孔》,黄瑾等译,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30.保罗A.郝比格著《跨文化市场营销》,苒建伟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1.琳达·M.阿普盖特等著《公司信息系统管理》,李东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32.彼得·罗布森著《国际一体化经济学》,戴炳然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33.彼得·圣吉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郭进隆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

34.成思危、刘骏民:《虚拟经济理论与实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5.乌家培等:《信息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6.曾康霖:《虚拟经济:经济活动新领域》,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7.王宪磊:《信息经济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8.肖渡等:《知识时代的企业合作经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9.解树江:《虚拟企业理论分析:运行机制与发展战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40.刘东等:《企业网络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1.叶永玲:《虚拟经营战略》,上海三联书店,2005。

42.王硕:《虚拟企业理论与实务》,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43.陈剑、冯蔚东:《虚拟企业构建与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4.张旭梅等:《敏捷虚拟企业》,科学出版社,2003。

45.廖成林、冯根尧:《虚拟企业管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46.张九元、张羡:《虚拟经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47.刘震等:《企业之间的联系与通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8.孙耀君:《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49.周其仁:《数网竞争》,上海三联书店,2001。

50.柳经纬:《电子商务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51.金吾伦:《当代西方创新理论新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52.邱绍良:《企业信息化的真谛》,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53.卢向南等:《网络企业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4.谢旭:《突破信用危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

55.张梁:《企业电子商务战略与操作实务》,兵器工业出版社,2000。

56.谷源洋:《大推断——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57.罗家德:《EC大潮:电子商务趋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8.王众托:《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9.顾新建等:《网络化制造的战略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0.达庆利等:《虚拟企业结构模型及运作机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61.叶飞、孙东川:《面向全生命周期的虚拟企业组建与运作》,机械出版社,2005。

62.陈菊红等:《敏捷虚拟企业科学管理》,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63.谢富胜:《分工、技术与生产组织变迁》,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64.郑淑蓉:《电子商务理论与实践》,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

65.居延安:《信息·沟通·传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66.蒙奇:《行动理论》,见李建设编《组织管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67.徐泽水、达庆利:《一种组合加权几何平均算术及其应用》,2002年第5期《东南大学学报》。

68.陈国权:《学习型组织的过程、模型、本质特征和设计原理》,《中国管理科学》2002年第4期。

69.吴锋等:《虚拟组织化进程——信息时代企业主管制胜的策略》,《软科学》2000年第10期。

70.邵良杉、付曙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Web挖掘研究》,《计算机系统应用》2005年第8期。

71.崔影慧、景进安:《企业的虚拟经营》,《现代企业》2005年第7期。

72.张健:《论虚拟企业执行力》,《华东经济管理》2005年第7期。

73.商宪丽:《虚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和对策探讨》,《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5年第3期。

74.邓丽明等:《虚拟企业约束机制研究》,《商业研究》2005年第8期。

75.张喜征:《基于信任的虚拟企业治理机制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年第1期。

76.杨学兵:《虚拟组织的学习活动与知识管理战略》,《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3期。

77.李晓辉等:《信息技术与虚拟组织》,《商业研究》2005年第5期。

78.陈波等:《电子商务环境中的国际税收管辖权冲突及其对策》,《湖北财税》2003年第11期。

79.杨建华等:《全球虚拟业务框架与策略研究》,《企业管理》2001年第12期。

80.武文静等:《虚拟企业运营中面临的法律问题及对策研究》,《情报杂志》2005年第3期。

81.王英俊等:《“官产学研”型虚拟研发组织的结构模式及管理对策》,《科技管理》2002年第3期。

82.杨曼:《电子商务中EDI的相关法律问题及对策》,《图书情报知识》2003年第12期。

83.冯涛、鲁政委:《虚拟企业的契约特征及其治理》,《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4期。

84.肖东生:《虚拟组织也有边界》,《企业改革与管理》2002年第1期。

85.廖成林:《虚拟营销中信任关系的影响因素与机制》,《管理世界》2004年第6期。

86.李晓英、陈维政:《供应链风险形成机理研究》,《中国流通经济》2003年第9期。

87.黎伟:《跨文化企业管理初探》,2001年第1期《四川大学学报》。

88.《中国制造国际生态扫描》,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50909/11541955937.shtml.2005-09-09。

89.《“世界工厂”,中国的差距很大》,http://www.people.com.cn.GB/news/9719/9720/2471860.html.2440-04-27。

90.《计世资讯图解:中国“企业信息化”现状》,2002年7月19日第2版《中国经济时报》。

91.中国企业家协会课题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再造企业竞争优势——我国企业科技自主创新的现状、问题和建议》,《上海企业》2006年第3期。

92.尹艳林:《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中国科技投资》2006年第3期。

93.《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现状与发展》,http://ibbs.chinalabs.com/treelist.as?in=127237.2006-09-18。

94.陈佳贵、吴俊:《中国地区中小企业竞争力评价》,《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8期。

95.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96.郝云宏:《中国大型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97.黄定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与跨国公司经营》,《集团经济研究》2006年第12期。

98.方承武、许芳:《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设计》,《技术经济》2007年第1期。

99.章雁:《企业竞争力研究评述及深入思考》,2005年第10期《兰州商学院学报》。

100.袁岩:《浅谈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价值工程》2006年第4期。

101.孙耀吾、贺石中:《论技术标准合作与高技术企业集群虚拟化发展》,《软科学》2005年第5期。

102.魏淑艳、娄成武:《我国区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第9期。

103.《放眼世界科学工业园区》,http://www.cuspa.org.cn/cuspa2005/article/20050929/20050929001762_1.xml。

104.刘晓英:《虚拟科技孵化网络构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大连理工大学,2006。

105.王明惠:《论企业虚拟化运营效率系统的开放性》,2006年第3期《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06.孔德洋:《跨国公司经营优势研究—基于资源视角的跨国公司“优势获取”》[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3。

107.世界银行编写组:《全球化增长与贫困(建设一个包容性的世界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108.徐崇温:《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国家主权问题》,《理论前沿》2000年第4期。

109.肖永平:《因特网对国家主权的冲击及对策》,《法学杂志》2001年第4期。

110.Alchian,A,“Uncertainty Evolution and Economic Theor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my,1950,vol.58.

111.Strmcnik,Stanko,“A Virtual Organisation for Exchange of Knowledge and Transfer of Techn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 Commercialization,Geneva,2002(3).

112.Camarinha-Matos,L.M.,“Trends in Virtual Enterprise Infrastructures”,Proceedings of 2000 16th World Computer Congress.

113.Looff,L.A.de,Information Systems Outsourcing Decision Making:A Managerial Approach,Idea Group,1997.

114.Malone,M. and Davidow,W.,“Virtual Corporation”,Forbes,December 7,1992.

115.Pine,B.J.,Mustomization:The New Fronter in Business Competition,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3.

116.Keegan,Warren J.,Global Marketing Management,Prentice-Hall,1995.

117.Webb,Kevin L.,“Managing Channels of Distribution in the Age of Electronic Commerce”,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2(31).

118.Benjamin,R.I.,Long,D.W.de and Morton,M.S.,“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How much competitive?”,Long Range Planning,Vol.23,No.1,1990.

119.Camarinha-Matos,Luis M.,“Executive System for Distributed Busniess Processes in a Virtual Enterprise”,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2001(17).

120.Casati,F.U.Dayal,Shan,M.E,“Busniess Application for Supply Chair Management:Challenges and Solutions”,Proceedings of IEEE 2001,No.1063-6382.

121.Snow,C.C.,Mile,R.E.,Coleman,H.J.,“Managing 21st Century Network Organizations”,Organizational Dynamics,20(3)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