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0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148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报告(2020)图书

Annual Repo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Central Cities (2020)

SSAPID:101-2963-3732-51
ISBN:978-7-5201-7292-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分析了国家中心城市在内的特大型城市,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其韧性建设对中国经济持续复苏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有重大引领作用。客观地评估了2019年我国国家中心城市的现状水平和成长性态势,并增选了10个特大型城市和大城市对其进行发展潜力评价,提出了今后抗击疫情常态化的过程中有效建设韧性国家中心城市的对策建议。书中重点研究和阐述了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九个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进展和未来展望。

相关信息

丛书名:国家中心城市蓝皮书
编 辑:丁凡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0年12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摘要

 皮书数据库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报告(2020)》编委会

 法律声明

 主要编撰者简介

 Ⅰ 总报告

  B.1 国家中心城市与特大城市韧性建设报告

   一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发展态势及主要特点

    (一)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总体发展态势

     1.2019年国家中心城市发展基本情况

     2.2020年上半年国家中心城市发展情况

    (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新举措

     1.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协同发展

     2.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创新

     3.数字经济赋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转型升级

     4.强基提质促进国家中心城市城乡融合

     5.着力提升国家中心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1.综合服务功能持续优化

     2.网络枢纽功能逐步深化

     3.科技创新功能稳步提升

     4.对外开放功能不断优化

     5.人文凝聚功能全面增强

     6.生态宜居功能显著改善

    (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和经验

     1.坚持区域联动实现共享发展

     2.坚持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3.坚持优化营商环境促开放

   二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冲击

    (二)国际环境变化对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影响

    (三)国家中心城市应对疫情冲击和影响的举措

     1.善于危中寻机、化危为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稳步推进“六稳”工作和“六保”任务

     2.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培育发展新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3.加快释放新兴消费潜力,推动增加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教育、网络娱乐等方面的消费

     4.加强稳外贸稳外资工作,稳住外贸主体,稳住产业链供应链

   三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推进特大型城市韧性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分析

     1.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

     2.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历史背景

     3.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义

    (二)推进特大型城市韧性建设的总体要求及主要任务

     1.我国特大型城市韧性建设基本现状及特点

     2.推进特大型城市韧性建设的总体要求

     3.推进特大型城市韧性建设的主要任务

    (三)新发展格局下推进特大型城市韧性建设的路径与举措

     1.坚持内外兼修,深化改革开放,全面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着力增强经济发展韧性

     2.加快实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推进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大力发展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为增强特大型城市韧性提供有力支撑

     3.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

     4.加快城市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城市治理规则体系,着力提升城市制度韧性

 Ⅱ 评价篇

  B.2 2019年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指数及成长性指数评价分析

   一 国家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基础指标对比

   二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指数及成长性排序

    (一)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优化

     1.优化思路

     2.优化结果

     3.评价方法

      (1)数据来源

      (2)分析方法

    (二)九个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指数排名

     1.建设指数综合得分排名

     2.六大功能层建设指数对比

    (三)国家中心城市成长性指数排名

     1.评价方法

      (1)数据来源

      (2)评价方法

      (3)评价指标

     2.成长性指数排名

   三 部分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发展潜力评价

    (一)评价方法

     1.评价指标

     2.数据来源

     3.分析方法

    (二)评价结果

   四 抗疫背景下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思考

 Ⅲ 城市篇

  B.3 北京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进展及未来发展思考

   一 北京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取得的重要进展

    (一)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深化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

    (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有力支撑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完善首都社会治理体系,提升超大城市社会治理能力水平

    (四)深化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

    (五)加快北京城市副中心与雄安新区“两翼”建设,着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

   二 北京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分析

    (一)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利益协调机制需进一步深化完善

    (二)减量发展的政策落地面临瓶颈

    (三)交通缓堵治理仍需标本兼治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需向深度广度拓展

   三 进一步完善北京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向纵深推进,进一步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

    (二)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三)加快通州副中心及重点新城建设,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四)加快补齐北京轨道交通建设的“两块短板”,从根本上治理北京“交通病”

    (五)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B.4 上海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回顾和展望

   一 上海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态势分析

    (一)2019年上海市综合发展状况

     1.2019年上海市主要行业表现

     2.2019年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3.六个重点行业

     4.规模以上服务业

    (二)2019年上海市科研投入情况

     1.科研经费投入

     2.专利研发与申请

    (三)2019年上海市人民生活质量

     1.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

     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四)2019年上海市重要发展行动

     1.完善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2.完善开创科创板试点,推动高新科技产业发展

     3.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企业竞争力

     4.坚持服务于民,共建美丽城市

    (五)2020年上半年上海市经济建设情况

   二 上海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经验

    (一)2019年上海市发展经验

     1.坚持对外开放策略

     2.以创新为发展动力

      (1)金融创新

      (2)制度创新

     3.注重高素质人才培养

      (1)人才培养与引进

      (2)教育体系改革

     4.推进“互联网+”建设

     5.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二)2020年上半年上海市发展特点

     1.以民为本快速响应

     2.制定新政策稳定经济

     3.创新性服务业助力经济增长

     4.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经济快速恢复

   三 上海引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1.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城市发展潜力巨大

     2.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

    (二)挑战

     1.人口老龄化与人口密度较高问题亟须解决

     2.制度创新示范引领作用仍需持续推进

     3.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建设任重道远

   四 对上海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展望

    (一)建设智慧型国家中心城市

    (二)全力推进上海“五个中心”职能建设

    (三)创建以民为本的宜居环境

     1.继续完善法治社会建设

     2.健全社会福利体制

     3.全社会一起共建绿色城市

    (四)中心城市带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

  B.5 天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进展、成效与展望*

   一 天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基本进展

    (一)经济总量排名下滑,但经济增速回暖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三)常住人口规模稳中有升,人才引育成效明显

    (四)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力度,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二 天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成效

    (一)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

     1.有效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

     2.主动服务雄安新区建设

     3.深化交通、生态领域协同发展

     4.“一基地三区”建设成效明显

    (二)推动高质量发展成效

     1.创新发展加速,“智造业”发展壮大

     2.营商环境优化,民营经济主体快速增加

     3.国企混改亮眼,国有企业提质增效

     4.夜间经济较快发展,城市经济活力提升

     5.自贸区自由化升级,绿色智慧港口建设加快

   三 抗疫背景下天津的防控与复工复产

    (一)强化联合防疫调度,抓紧抓实常态化疫情防控

    (二)打出复工复产组合拳,高效推动复工复产

    (三)多点发力,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完善民生保障,夯实发展底盘

   四 将服务能力建设作为中心城市建设的战略支点

    (一)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强化科技服务能力

    (二)以“制造服务”为支点,提升制造产业链和价值链

    (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和人才引育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四)完善口岸功能,增强服务区域的水平和能力

  B.6 2019年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进展与未来展望

   一 2019年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进展

    (一)综合竞争力在世界一线城市中保持稳定

    (二)经济增长速度位居国内一线城市之首

    (三)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四)城市枢纽能级持续增强

    (五)城市吸引力不断释放

    (六)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七)有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二 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未来展望

    (一)推动城市空间平衡和协调发展

     1.面向世界构建全球枢纽城市

     2.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巨型城市区域

     3.面向城市内部构建多中心网络城市

    (二)推动城市功能平衡和协调发展

     1.在全球对标合作中提升城市功能

     2.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推进功能演进

    (三)推动城市动力平衡和协调发展

     1.增强新科技动力

     2.增强新商业动力

     3.增强新文化动力

    (四)推动城市硬实力和软实力协调发展

     1.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城市文化范例

     2.建设富有创新精神的城市

     3.建设以市民为中心的城市

   三 结语

  B.7 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成效与思考

   一 武汉在全省龙头地位十分突出

    (一)GDP全省占比呈上升趋势

     1.GDP在全省占比总体上保持上升

     2.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突出

    (二)经济结构优化作用明显

     1.工业企业规模经济显著

     2.高新技术产业持续领跑全省

     3.主体产业支撑作用明显

    (三)国内市场枢纽地位突出

    (四)对外开放形成全省高地

    (五)人口集聚能力持续增强

   二 武汉在九个国家中心城市中总体居中游

    (一)幅员和城镇化比较

    (二)GDP总量和增速比较

    (三)三次产业结构比较

    (四)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较

    (五)固定资产投资比较

    (六)研发投入比较

    (七)进出口情况比较

    (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较

    (九)城镇居民收支比较

    (十)客货运输量比较*

    (十一)比较后的综合评价

     1.2019年武汉在九个国家中心城市中排名前三的指标有两个

     2.在九个国家中心城市中排名后三的指标有四项

     3.整体评价

   三 加快武汉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着力培育和壮大新动能

    (二)大力发展“引领型”制造业

    (三)发挥优势发展消费经济

    (四)推动与省内城市互动

    (五)以扩大进口拉动外贸发展

    (六)积极发展枢纽型经济

    (七)呼吁国家给予更多支持

    (八)争取省级加大支持力度

  B.8 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回顾、思考与展望

   一 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新进展

    (一)中心城市影响力显著提升

    (二)经济、人口规模持续增长

    (三)交通枢纽地位稳步提高

    (四)产业转型升级有序推进

    (五)创新开放进程不断深化

    (六)区域协调作用不断增强

   二 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三 抗疫背景下郑州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思路

   四 关于郑州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思考与展望

  B.9 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新目标与新进展

   一 发展形势

    (一)推进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参与全球竞争的战略抉择

    (二)优化科技创新布局是有力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举措

    (三)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重庆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 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进展

    (一)经济发展情况

    (二)城市空间布局调整

    (三)智慧名城和智造重镇建设

   三 现实基础

    (一)科技创新现状与基础

     1.不断出台创新政策与措施

     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

     3.园区基地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4.科教研发实力持续增强

     5.创新产出成果日益丰硕

    (二)存在差距与问题

     1.科技创新经费不足

     2.顶尖高校数量不多

     3.顶级人才数量不足

     4.创新基础设施缺乏

     5.创新企业数量不足

   四 发展启示

    (一)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引导和政策推动作用

    (二)注重发挥一流大学创新集聚及策源作用

    (三)注重发挥“政企学研金商”协同联盟作用

    (四)注重科技创新与本地产业转型有机结合

    (五)注重促进创新元素生成的制度供给

    (六)注重营造接轨国际的一流创新创造环境

   五 战略布局

    (一)进一步优化创新功能布局

    (二)进一步优化创新空间布局

    (三)进一步优化创新载体布局

    (四)进一步优化创新协同布局

  B.10 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进展、评价与路径抉择

   一 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取得新进展

    (一)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二)产业结构得以优化

    (三)营商环境呈现新气象

    (四)城市功能得以强化

    (五)开放合作得以深化

    (六)“三城三都”建设亮点纷呈

    (七)民生工程取得新突破

   二 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工作的评价

    (一)西部“高地”,独具特色

    (二)五年探索,经验初显

    (三)客观问题,尚待改善

   三 成都夺取战疫与经济行稳致远“双胜利”的路径抉择

    (一)严防严控,构建常态化防疫机制

    (二)以疫为警,完善公共医疗卫生保障机制

    (三)精准施策,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B.11 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成效、制约与对策

   一 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迈入提质增效、突破攻坚新阶段

    (一)经济综合实力跃升新量级

    (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动能逐步培育完成

    (三)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发展要素聚集

    (四)发展“三个经济”,稳固对外开放水平

    (五)生态西安建设扎实有效

   二 八大新平台,发展新引擎

    (一)高新区:硬科技产业高地

    (二)西咸新区:“三个经济”先行区

    (三)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带一路”先进制造业新高地

    (四)曲江新区:中国文化发展的风向标

    (五)浐灞生态区:美丽中国城市生态样板

    (六)国际港务区:现代化国际示范区

    (七)航天基地:高精尖产业矩阵

    (八)航空基地:以飞机制造为龙头的航空产业集群

   三 抗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面临的制约和挑战

    (一)经济体量仍需扩张,很难辐射带动周边

    (二)工业支柱企业数量体量有待扩展,产业链仍需完善

    (三)城市建设管理效能不高,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亟待改善

    (四)科技创新转化动能不足

    (五)民营企业市场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受疫情影响较大

   四 抗疫背景下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城市协同联动机制,增强国家中心城市辐射能效

    (二)以“十四运”为契机,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三)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完善工业云平台

    (四)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长效机制

    (五)构建民营企业帮扶政策体系,推进民营经济发展

 Ⅳ 案例篇

  B.12 上海“一网通办”实践下智慧政府建设

   一 实践背景

    (一)项目概要

    (二)项目内涵

   二 具体做法

    (一)整体设计

    (二)具体任务

     1.流程改革

     2.数据治理

     3.完善监管

     4.安全管理

    (三)案例介绍

     1.综合窗口

     2.随申码系统

   三 经验梳理

    (一)强调公共需求导向的服务

    (二)政务服务的整合与协调

    (三)发挥好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

   四 几点建议

    (一)要重视民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二)改进技术方案

    (三)提高大数据服务的引领度

  B.13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发展思路

   一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

    (一)城市骨架尚在发育拓展阶段,城市空间及其发展腹地不足

    (二)交通和公共服务不完备,对中心城区各类要素吸引力不足

    (三)产业规模体量小,与功能定位相匹配的新兴产业尚处于培育阶段

    (四)城市治理存在短板,城市治理能力有待提升

    (五)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面临诸多体制机制约束

    (六)与廊坊北三县一体化发展的“四统一”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 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三 北京城市副中心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

  B.14 以遂潼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助推成渝中部崛起研究

   一 发展环境分析

    (一)发展优势

     1.地理区位优势

     2.资源禀赋优势

     3.综合成本优势

     4.空间拓展优势

     5.后发积累优势

    (二)面临的挑战

     1.国际国内宏观形势带来的挑战

     2.中心城市虹吸效应持续放大

     3.与周边区域同质化竞争加剧

   二 重大意义

    (一)是贯彻国家及省市重大决策部署的现实需要

    (二)是推进成渝地区中部崛起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是培育发展新动能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三 发展思路与对策

    (一)坚持产业承接的重点定位与方向

    (二)明确产业承接发展的重点

    (三)优化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环境

     1.积极优化投资营商环境

     2.建设人才集聚的公园城市环境

    (四)强化承接产业转移的物流保障

     1.加快对外出口通道建设

     2.推进城市基础设施联通

     3.强化交通物流枢纽功能

    (五)强化承接产业转移的机制保障

     1.积极争取多方支持

     2.制定全链条政策包

  B.15 “成德眉资同城化”现状考察及深入推进的思考

   一 成德眉资同城化的建设背景

   二 成德眉资同城化的有利条件

    (一)地理相连、人文相近

    (二)经济实力中西部领先

    (三)区域创新优势明显

    (四)门户枢纽地位突出

    (五)发展空间潜力巨大

    (六)同城化发展基础坚实

   三 成德眉资同城化的举措与成效

    (一)成德同城化

    (二)成眉同城化

    (三)成资同城化

   四 加快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的思考与建议

    (一)强化监督考核,保障工作推进

    (二)完善规划体系,优化顶层设计

    (三)保障要素投入,打破制约瓶颈

  B.16 郑州以“中优”为抓手推动城市更新和功能完善的思路与举措

   一 郑州“中优”对推动城市更新和功能完善的重要意义

    (一)“中优”是郑州提升城市发展能级的重要支撑

    (二)“中优”是推进城市更新和功能完善的应有之义

    (三)“中优”是推动城市更新和功能完善的有效抓手

   二 郑州推进“中优”的基础条件与主要挑战

    (一)科教文卫资源集聚,经济社会发展基础雄厚

    (二)城市治理精准精细,整体形象面貌焕然一新

    (三)人文底色日益凸显,产城融合导向日渐突出

    (四)二七地标亟须重塑,文化资源有待深度挖掘

    (五)民生薄弱环节尚存,人居环境短板有待补齐

    (六)政务服务亟须提升,能级达不到国家中心城市要求

   三 郑州以“中优”为抓手推进城市更新和功能完善的总体思路

    (一)优化政务管理,打造一流政务服务新高地

    (二)优化文化形态,打造中原历史文脉传承创新区

    (三)优化公共服务,打造公共服务均等化先行区

    (四)优化人居环境,打造高品质和谐宜居样板区

    (五)优化功能定位,打造城市功能更新引领区

    (六)优化产业业态,打造城市业态更新示范区

   四 郑州以“中优”为抓手推进城市更新和功能完善的有效举措

    (一)推动核心商圈迭代升级,加快提升城市商业层次

    (二)提升高端服务产业能级,做大做优城市特色产业

    (三)实施中原文化复兴工程,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基因

    (四)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和海绵城市,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五)不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城市生产生活品质

    (六)健全社区治理服务体系,提高城市基层治理水平

    (七)促进老旧小区提质蝶变,持续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八)强化一系列保障措施,增强城市更新工作合力

  B.17 深圳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特色实践

   一 深圳科技创新发展概况

    (一)全国科技创新重心,正迈向全球“创新之都”

    (二)科技创新主体活跃,梯次创新企业群形成

    (三)以自主研发为主,研发投入占比全球领先

    (四)科技创新成果丰硕,PCT专利申请量增速居全球首位

    (五)创新载体不断完善,创新资源进一步汇聚

   二 深圳市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顶层科技体制改革创新

    (二)大力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创新

    (三)立足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推进产学研协同

    (四)加强对外开放寻求全球技术创新合作

    (五)不断优化营商服务环境

   三 深圳市科技创新面临的新挑战

    (一)中美贸易摩擦转入长期竞争态势

    (二)国内外需求紧缩抑制创新积极性

    (三)周边区域对科技产业资源的竞争加剧

    (四)深圳自身创新条件仍需进一步完善

   四 新形势下深圳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科技强市战略部署

    (二)高标准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三)进一步强化企业自主创新水平

    (四)打造国际化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高地

    (五)加强国内国际多层创新网络建设

    (六)推动实施新基建赋能计划

  B.18 南京发挥中心城市作用的强省会战略

   一 南京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实践背景和重要意义

    (一)突破自身发展瓶颈需要更大格局

    (二)应对国际形势变化需要加强区域合作

    (三)南京具备建成国家中心城市的实力

   二 南京城市发展的现状特征和主要成效

    (一)综合实力和区域影响力显著增强

    (二)创新引擎发挥强大带动作用

    (三)产业现代化水平和辐射能力不断提升

    (四)开放发展成效显著

    (五)人民获得感持续提升

   三 南京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关键举措和经验启示

    (一)高起点定位,以现代化标准谋划城乡建设

    (二)坚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新型研发平台的“引力波”作用

    (三)产业发展强链条、上高峰,提升高质量发展的首位度

    (四)推进板块式开发,以现代化新城标准建设城市副中心

    (五)坚持行动维实,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落脚点

    (六)向改革要动力,持续优化发展环境

   四 未来发展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建议

    (一)从提升城市首位度到提升都市圈首位度

    (二)呈现出面目更加清晰的南京

    (三)完善服务功能增强制度上的创新性

    (四)推动各领域共建形成发展合力

 Ⅴ 探索篇

  B.19 未来中心城市韧性设计原则

   一 加强韧性建设是城市安全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 建设韧性城市应着力构建城市韧性系统

   三 建设韧性城市应考虑的六个要素

   四 小结

  B.20 以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对外部环境新变化*

   一 合理规划城市群都市圈空间架构

   二 科学设计城市内部功能分区和交通网络

   三 积极构建垂直整合的产业链集群

   四 提升区域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

   五 持续改善区域发展的营商环境

   六 着力汇聚用好各类高层次人才

  B.21 时间窗口与功能建构

   一 关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二 关于建构供应链枢纽问题

  B.22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功能和作用的再认识

   一 关于国家中心城市的内涵及功能

   二 关于国家中心城市的布局完善和增设扩容

   三 关于提升国家中心城市的管理水平

   四 关于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职责与行政层级相一致

  B.23 郑州能否成为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中心?

   一 郑州成为国家经济增长中心的优劣势分析

    (一)主要优势

     1.交通和通信的综合枢纽地位突出

     2.人口基数大且吸纳能力强

     3.城市化程度高,建设用地可扩张空间较大

     4.产业布局日趋合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二)主要短板

     1.出口和消费拉动效应较弱

     2.科技研发与创新能力不强

     3.对外交往与开放水平较低

   二 郑州成为国家经济增长中心的潜力分析

    (一)经济规模和增长潜力

     1.省域中心城市地位突出

     2.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优势地位日益凸显

     3.在万亿俱乐部城市中的增长潜力大

    (二)郑州经济龙头引领作用分析

   三 郑州成为国家重要经济增长中心的机遇与意义

    (一)面临的机遇

    (二)战略意义

     1.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内在要求

     2.“强省会崛起”时代的现实需要

     3.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4.全国综合服务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

   四 国内外国家重要经济增长中心的经验借鉴

    (一)国外增长中心发展经验

     1.强集聚与辐射能力

     2.便捷的交通体系

     3.金融、专项管理服务等第三产业在城市集聚

     4.与周边城市之间多形式的协作发展模式

    (二)国内经济增长中心发展经验

     1.开放型经济增长中心经验

     2.创新型增长中心经验

    (三)国内外经济增长中心发展经验对郑州的启示

     1.以全方位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2.以制度创新促科技创新

     3.以合作共赢促全区域共同发展

   五 郑州成为国家经济增长中心的目标和路径

    (一)主要目标设定

     1.短期目标

     2.中远期目标

    (二)主要路径

     1.提升高端要素集聚功能

     2.提升科技研发与创新能力

     3.深化对外开放以提高区域合作水平

     4.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环境

   六 郑州成为国家经济增长中心的对策措施

    (一)优化行政区划设置,通过区域融合拓展发展新空间

     1.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实施撤县(市)设区

     2.设置郑州新区,培育引领发展新引擎

     3.推动区域融合,拓展郑州发展新空间

    (二)增强首位度,提升经济增长引领辐射力

    (三)推动产业升级,增强经济增长新动力

    (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创新体系建设

     1.利用国内国外两种教育资源,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

     2.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优化创新基础环境

     3.加快金融体制创新,破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

    (五)扩大开放,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1.借力“空中丝绸之路”,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2.探索创新跨境电商发展模式,打造“网上丝绸之路”

     3.以自贸区建设为主要抓手,探索内陆开放的有效模式和路径

    (六)发展消费经济,打造国际国内消费中心

     1.吸引国内和国际时尚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2.发挥“国际郑”对国内和国际消费的影响力

     3.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设施建设,满足对健康和医疗的消费需求

     4.完善促消费的税收政策

  B.24 提升郑州城市能级的路径和对策研究

   一 提升郑州城市能级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城市能级是郑州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的客观要求

    (二)提升城市能级是郑州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提升城市能级是郑州更好发挥国家中心城市作用的迫切要求

   二 提升郑州城市能级的目标任务和路径选择

    (一)提升郑州城市能级的目标

    (二)提升郑州城市能级的重点任务

    (三)提升郑州城市能级的基本路径

   三 提升郑州城市能级的政策举措

    (一)以更大力度开放合作提升郑州金融业国际化水平和能级

    (二)着力打造更加开放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

    (三)构筑中国内陆最具活力的创新创业新高地

    (四)打造中国内陆最具吸引力的高端人才集聚新高地

    (五)打造中国内陆最具魅力的品质生活新高地

  B.25 建设郑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研究

   一 郑州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的意义和价值

    (一)郑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概况

    (二)郑州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的重大意义

    (三)郑州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的重要价值

   二 郑州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的定位、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郑州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的定位

     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践行示范区

     2.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区

     3.黄河文化集中展示体验区

    (二)郑州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的战略重点

     1.改变黄河郑州段生态环境脆弱现状

     2.消除黄河郑州段的洪水风险威胁

     3.提升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水资源保障能力

     4.总结提炼黄河文化的深刻内涵

    (三)郑州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的主要任务

     1.做好生态综合治理

     2.提升黄河防洪能力

     3.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4.完善城市高质量发展布局

     5.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

     6.加快沿黄路网规划建设

   三 推动郑州黄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郑州建设黄河生态带核心示范区的总体思路

     1.建设黄河生态带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的指导思想

     2.建设黄河生态经济带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的战略部署

    (二)目标设计

     1.以生态保护与修复为目标

     2.以黄河流域层面水利高质量发展为目标

     3.以加强水污染治理和生态发展为目标

     4.以提升黄河水资源综合利用为目标

     5.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以提高滩区群众生活条件为目标

     6.以推动黄河生态带集约型经济的发展为目标

     7.以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

    (三)郑州黄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的对策建议

     1.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

     2.依法规范共建主体的权利和职责,协调经济带与生态屏障的关系

     3.建立郑州段黄河生态经济带与生态屏障共建的补偿机制

     4.限制和转产污染产业,不断探索新的生态产业模式

  B.26 完善郑州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研究

   一 郑州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分析

    (一)大气污染防治现状

     1.空气质量总体状况

     2.大气污染物总体情况

     3.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

      (1)可吸入颗粒物分析

      (2)SO2污染物分析

      (3)NOx污染物x污染物包括N2O、NO、NO2,其中以NO2为主。在研究中重点污染物为NO2。">*分析

    (二)水生态环境治理现状

     1.水资源现状

      (1)水资源短缺

      (2)水资源利用程度大

     2.水环境质量现状

      (1)水环境质量有较大的提升

      (2)水功能区水质空间、季节差异显著

      (3)城区河流水质逐步好转,但水质波动仍旧较大

     3.水生态现状

      (1)生态环境质量良好

      (2)生态水系初步形成

    (三)固体废弃物管理现状

   二 郑州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大气污染防控问题

     (1)地区污染不平衡

     (2)污染源不明晰或被忽略

     (3)污染源与治理方案不匹配

    (二)水生态环境治理问题

     (1)水生态环境治理监管体系不够完善

     (2)水生态环境治理的科技支撑不足

     (3)流域水环境管理政策法制体系尚待完善

    (三)固体废弃物管理问题

   三 完善郑州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

    (二)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科技支撑体系

    (三)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治理资金保障体系

    (四)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治理政策法规体系

    (五)进一步深化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

  B.27 筑牢特大型城市疫情防控的社区防线

   一 社区防控在特大型城市联防联控中的基础性地位

    (一)社区治理在特大型城市治理中居于基础性地位

    (二)中国特大型城市治理和疫情防控的性质宗旨决定了必须重视社区治理与社区防控

    (三)社区在特大型城市应对重大疫情防控处在一线位置

    (四)社区是特大型城市贯彻落实疫情防控政策措施的关键

   二 新冠肺炎疫情社区防控的郑州实践

    (一)切实加强对社区疫情防控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

    (二)建立健全多元主体的疫情防控组织体系

    (三)在党建引领下筑牢社区疫情防线

    (四)依靠创新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三 加强特大型城市社区疫情防控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规划引领,加快推进韧性社区建设

    (二)坚持服务导向,积极培育各类社区社会组织

    (三)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强化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

    (四)坚持法治思维,着力提升社区治理法治化水平

 Ⅵ 附录

  B.28 附录一 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国家中心城市主要统计数据汇总

  B.29 附录二 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地方相关政策文件汇编

   一 国家层面

    1.《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3.《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4.《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

   二 地方层面

    5.《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

    6.《2020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

    7.《中共重庆市委关于立足“四个优势”发挥“三个作用”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

    8.《关于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的意见》

    9.《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

  B.30 附录三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大事记

 基本子库

 Abstract

 序

徐耀阳:《韧性科学的回顾与展望:从生态理论到城市实践》,《生态学报》2018年第15期。

郑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韧性城市建设的思考》,《城市与减灾》2017年第4期。

仇保兴:《基于复杂适应理论的韧性城市设计原则》,《现代城市》2018年第3期。

习近平:《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求是》2019年第24期。

李予阳:《建“韧性城市”提升城市“免疫力”》,《经济日报》2020年6月7日。

郑艳等:《基于适应性周期的韧性城市分类评价——以我国海绵城市与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为例》,《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年第3期。

何海兵:《上海社区防控疫情的有效实践》,《党政论坛》2020年第5期。

杨宏山:《赋权增能:城市基层治理新经验》,《北京日报》2018年12月24日。

陈安、师钰:《韧性城市的概念演化及评价方法研究综述》,《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8年第1期。

陈利、朱喜钢、孙洁:《韧性城市的基本理念、作用机制及规划愿景》,《现代城市研究》2017年第9期。

胡啸峰、王卓明:《加强“韧性城市建设” 降低公共安全风险》,《宏观经济管理》2017年第2期。

李迅:《防范重大风险 构建韧性城市》,《城市发展研究》2020年第27卷第3期。

刘硕、王志强、王陶陶等:《韧性视角下城市综合应灾能力评估与优化》,《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20年第22卷第2期。

刘严萍、王慧飞、钱洪伟等:《城市韧性:内涵与评价体系研究》,《灾害学》2019年第34卷第1期。

孙阳、张落成、姚士谋:《基于社会生态系统视角的长三角地级城市韧性度评价》,《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第27卷第8期。

唐皇凤、王锐:《韧性城市建设:我国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的优选之路》,《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年第40卷第1期。

徐耀阳、李刚、崔胜辉等:《韧性科学的回顾与展望:从生态理论到城市实践》,《生态学报》2018年第38卷第15期。

喻新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再认识》,《郑州日报》2020年7月18日,第4版。

郑艳、林陈贞:《韧性城市的理论基础与评估方法》,《城市》2017年第6期。

武义青、柳天恩:《雄安新区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思考》,《西部论坛》2017年第5期。

赵弘:《治理“城市病”要抓住关键 多管齐下》,《前线》2014年第3期。

杨婷:《党建引领 深化改革 全力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事——北京市推进基层治理创新的实践探索》,《社会治理》2019年第8期。

连玉明:《轨道上的京津冀》,《北京观察》2015年第5期。

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年1月。

应勇:《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1月15日在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2020年1月。

周立群等:《中国区域经济新版图》,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

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京津冀协同发展报告(2019)》,中国市场出版社,2020。

张智:《2020年天津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华北金融》2020年第1期。

薄文广等:《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天津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天津经济》2019年第10期。

王金杰、周立群:《非首都功能疏解与津冀承接平台的完善思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五周年系列研究》,《天津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

周彩云、周立群:《吸引北京高科技资源入津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天津政务参考》2018年第11期。

李博、周立群:《将服务能力建设作为天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决策与参考》2020年第59期。

刘刚、裴蕾:《抓住全球产业链分化整合契机,培育天津经济发展新动能》,《参阅资料》2020年第5期。

祝尔娟等:《京津冀协同创新水平测度与提升路径研究》,《河北学刊》2020年第2期。

李国平主编《2019京津冀协同发展报告》,科学出版社,2019。

天津市统计局:《天津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tjcn.org/tjgb/02tj/36210.html,2019年3月15日。

覃剑、巫细波:《粤港澳大湾区空间布局与协同发展研究》,《城市观察》2020年第1期。

覃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超大型城市发展转型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9。

周振华、张广生:《全球城市发展报告2019》,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19。

秦尊文、张宁:《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与武汉的引领作用》,《2018武汉发展报告》,武汉出版社,2018。

秦尊文:《中部省会城市再定位》,《决策》2011年第Z1期。

秦尊文:《内强创新素质 外增辐射功能——武汉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路径》,《武汉宣传》2012年第6期。

国家发改委:《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2017年1月。

河南省中原城市圈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20年郑州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工作要点》,2020年9月。

郑州市政府:《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17—2035年)》,2018年2月。

王新伟:《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5月14日在郑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2020年5月。

郑州市统计局:《2019年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4月。

河南省委、河南省政府:《郑州大都市区空间规划(2018—2035年)》,2019年8月。

杜德斌、何舜辉:《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功能与组织结构》,《中国科技论坛》2016年第2期。

王战、翁史烈等:《转型升级的新战略与新对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

高山:《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研究——以中国深圳为例》,人民出版社,2017。

王佳宁、白静、罗重谱:《创新中心理论溯源、政策轨迹及其国际镜鉴》,《改革》2016年第11期。

段云龙、王墨林、刘永松:《科技创新中心演进趋势、建设路径及绩效评价研究综述》,《科技管理研究》2018年第13期。

王宏广:《填平第二经济大国陷阱中美差距及走向》,华夏出版社,2018。

张二震:《新发展理念研究丛书——开放发展》,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

李扬:《2018年中国经济前景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王宏广、由雷、尹志欣等:《40个指标全面透析中美差距》,《科技中国》2018年第9期。

胡迟:《中国制造业发展70年:历史成就、现实差距与路径选择》,《经济研究参考》2019年第17期。

战伟:《中国经济增长的现阶段发展及新常态展望》,《现代交际》2018年第11期。

翟琨、卢加强、李后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化学键”形成探析——基于轴心论的视角》,《中国西部》2020年第1期。

张亦筑:《科技部支持重庆建设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重庆日报》2019年3月22日。

李明远:《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5月17日在西安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的意见》,2020年6月。

西安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追赶超越”定位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行动方案(2019年)》,2019年5月。

王匆、张锋:《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背景下交通“城市病”探析——以西安市为例》,《决策与信息》2020年第7期。

吴正海:《西安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难题与路径探索》,《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

杨维霞:《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探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23期。

赵勇、叶岚、李平:《“一网通办”的上海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上海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有关材料汇编》,2020。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随申码”宣传报道集》,2020。

张学良:《以人民为中心,提高上海大数据服务的能级与水平》,上海高校智库,2020。

赵弘、何芬:《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下北京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研究》,《经济与管理》2017年第1期。

初军威:《把“高质量”贯穿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始终》,《北京日报》2003年1月7日。

杜立群等:《以品质提升为导向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编制》,《城市规划》2020年第1期。

张少军、刘志彪:《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动力、影响与对中国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11期。

陈建军:《中国现阶段的产业区域转移及其动力机制》,《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8期。

袁国华、贺正楚:《产业转移、承接能力与承接产业目录:广西对策》,《社会科学家》2020年第2期。

任太增:《比较优势理论与梯级产业转移》,《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第11期。

曹炜威、杨斐、官雨娴、庞祯敬:《成渝经济圈城市群的经济联系网络结构》,《技术经济》2016年第7期。

宋军、杨运哲:《成渝经济圈:竞争优势与发展障碍》,《西南金融》2006年第5期。

杨波、李治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跨界问题与协同发展的激励机制设计》,《商业经济》2020年第4期。

《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五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决议》,《当代党员》2020年第8期。

李应兰:《加快融合发展 增强综合实力 奋力在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展现新作为》,《重庆行政》2020年第3期。

李林:《现代化都市圈引领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以成渝城市群为例》,《开发研究》2020年第1期。

蔡彬:《基于绿色经济理念的遂宁市农业产业集群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第3期。

遂宁市人民政府:《2020年遂宁市政府工作报告》,遂宁新闻网,http://www.suining.gov.cn/web/sn/lhwj/-/articles/12639969.shtml,2020年5月26日。

遂宁市人民政府:《2019年遂宁市政府工作报告》,遂宁新闻网,http://www.suining.gov.cn/web/sn/jcgk/-/articles/8129036.shtml,2019年3月5日。

顾文:《以更高站位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成都日报》2020年8月12日,第6版。

常晓鸣:《生态圈融合是成德眉资产业协同共兴的关键》,《成都日报》2020年8月12日,第6版。

王荣木:《探索新路径 提供新样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成德眉资协同立法路径研究》,《民主法制建设》2020年第8期。

《关于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四川日报》2020年7月31日,第1版。

盛毅:《成德眉资同城化:为双城经济圈建》,《先锋》2020年第3期。

张盼:《成都都市圈:坚持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方向路径——专访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向进》,《中国投资》(中英文)2019年第23期。

中共成都市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借鉴广东经验 加快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建设》,《先锋》2019年第4期。

《成德眉资未来展望 以公园城市理念引领都市圈建设》,《四川在线》2020年8月6日。

郑州市人民政府:《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17—2035年)》,2018。

郑州市人民政府:《郑州市城市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9。

郑州市人民政府:《郑州市高品质推进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2020。

成都市规划管理局:《成都市“中优”规划优化方案》,2017。

罗坤、苏蓉蓉、程荣:《上海城市有机更新实施路径研究》,《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7。

张轶伦:《城市老工业区改造景观有机更新问题及策略研究——以郑州第二砂轮厂为例》,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林涛:《深化城市有机更新 实现中心城区高质量发展》,《唯实》2019年第1期。

陈洋:《上海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新思路和新举措》,《科学发展》2019年第12期。

魏文林:《“工业锈带”变“生活秀带”的城市有机更新逻辑》,《中国建设报》2020年8月27日,第5版。

任泽平、连一席、谢嘉琪:《中国独角兽报告:2020》,澎湃网,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8500300,2020年7月29日。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2019年工作总结及2020年工作计划》,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网站,http://stic.sz.gov.cn/xxgk/gzjh/ndgzzj/content/post_7673358.html,2020年5月29日。

吴定海、董晓远主编《深圳经济发展报告(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吴定海、董晓远主编《深圳经济发展报告(201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郭跃文、向晓梅主编《中国经济特区四十年工业化道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陈江龙、高金龙、徐梦月、陈雯:《南京大都市区建设用地扩张特征与机理》,《地理研究》2014年第3期。

官卫华、叶斌、何流:《改革开放40年以来南京城乡规划发展的演进——兼谈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融合创新》,《城市规划学刊》2019年第5期。

官卫华、叶斌、周一鸣、王耀南:《国家战略实施背景下跨界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创新——以南京都市圈城乡规划协同工作为例》,《城市规划学刊》2015年第5期。

姚士谋、李广宇、燕月、陈爽、陈振光:《我国特大城市协调性发展的创新模式探究》,《人文地理》2012年第5期。

于涛、张京祥、罗小龙、陈眉舞:《人本视角下的城市发展动力与治理创新——基于南京实证研究》,《城市规划》2018年第3期。

张鸿雁:《被长三角结构空洞化的南京城市定位批判研究与建构——中国城市“十二五”规划雷同化纠谬与创新》,《中国名城》2011年第3期。

习近平:《推动形成优势互补 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求是》2019年第24期。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 分析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形势 研究部署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全面推进复工复产工作》,《人民日报》2020年4月9日。

黄奇帆:《如何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瞭望》2020年第29期。

上海、南通、苏州、无锡、杭州、宁波、常州、扬州、泰州、绍兴、金华、广州、深圳、东莞、佛山、江门、北京、天津、廊坊、唐山、承德、张家口和保定等城市的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2018。

吴宏军:《多举措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郑州日报》2019年2月22日。

赵健、孙先科:《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报告(201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戴翔、韩剑:《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引领南京自贸区高质量发展》,《南京日报》2019年8月28日。

易雪琴:《国际经验与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

易雪琴:《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国内经验及其对郑州的启示》,《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8年第3期。

李玲:《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刍议》,《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8年第1期。

黄奇帆:《区域中心城市郑州的战略定位与发展重点》,“国经中心专家论点”微信公众号,2019年10月26日。

薛泽海:《中国区域增长极增长问题研究——基于对地级城市定位与发展问题的思考》,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7。

《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商务部网站,2019年10月25日。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9年11月6日。

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20期。

习近平:《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求是》2019年第24期。

王晓峰、勒斯木初、张明明:《“两屏三带”生态系统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生态学志》2019年第7期。

黄垒、张礼中、朱吉祥等:《河南省水资源承载力时空特征分析》,《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9年第1期。

吴海峰、苗洁、陈明星:《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的历程、成就与经验》,《经济研究参考》2012年第49期。

苗长虹、胡志强:《城市群空间性质的透视与中原城市群的构建》,《地理科学进展》2015年第3期。

宋伟:《2030年河南城市人口空间格局的展望》,《经济经纬》2016年第4期。

张鹏、岩杨丹、李二玲等:《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关系——以中原经济区为例》,《经济地理》2017年第8期。

齐青青、张泽中、高芸:《城市化对郑州市水系结构影响综合评价》,《环境工程》2016年第4期。

郭云、梁晨、李晓文:《基于系统保护规划的黄河流域湿地优先保护格局》,2018年第9期。

吴舜泽:《规划视角下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环境保护》2016年第1期。

王洛忠、张艺君:《“一带一路”视域下环境保护问题的战略定位与治理体系》,《中国环境管理》2016年第4期。

周庆生:《农业有机废弃物堆肥需求与供给》,科学出版社,2018。

张占仓:《“无废城市”建设的科学内涵与探索方向》,《区域经济评论》2019年第3期。

左其亭:《基于人水和谐调控的水环境综合治理体系研究》,《人民珠江》2015年第3期。

吴舜泽、秦昌波:《构建多元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社会治理》2017年第1期。

《习近平关于防范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件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9月9日。

简 介:本书以“构建山东文化发展新格局”为主题,从文化传承、行业发展、典型案例、地域文化、运河文化等角度,全面总结“十三五”期间特别是2020年山东文化建设的实施成效,深刻分析山东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不足,系统提出山东“十四五”时期构建文化发展新格局的思路举措,为山东文化建设实现重大突破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 张伟 徐建勇 闫娜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1年0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