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33

自自由与创造----别尔嘉耶夫宗教哲学导论图书

Freedom and Creation: Introduction to Berdyaev’s religious philosophy

SSAPID:101-2937-3301-58
ISBN:978-7-5097-2850-5
DOI:
ISSN:

[内容简介] 作者对别尔嘉耶夫自由和创造思想的集中论述可以说抓住了重点,是对别尔嘉耶夫研究和东正教神学研究的新贡献。这一论题对中国文化思想建设也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此书指出了别尔嘉耶夫思想与中国思想的异同,揭示了别尔嘉耶夫著作在中国文化界广受欢迎的原因。这对于全球的别尔嘉耶夫研究以及俄罗斯东正教研究也是全新的内容作者运用俄、英、中等多种语言材料进行这一课题研究,突破了中国的俄罗斯东正教神学思想研究者普遍单一依靠俄文文献的局面,视野比较开阔,提供了别尔嘉耶夫思想在世界各地传播和研究的情况。这也是此书的一个亮点。目前,国内系统而深入研究别尔嘉耶夫和俄罗斯东正教思想的著作还不多,此书能够抓住重点,介绍、分析、评价别尔嘉耶夫最有价值、最有时代意义的思想,视野开阔,材料扎实丰富,结构严谨,论述清楚,观点稳妥,并且能够联系实际,富有一定创见。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世界宗教研究丛书
作 者: 石衡潭
编 辑:范明礼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B9 宗教

 后记

 博士论文《恶与救赎》后记

 总序

 引言

 第一章 别尔嘉耶夫及其时代

  第一节 别尔嘉耶夫生平与创作

   一 家世背景

   二 从马克思主义到唯心主义

   三 流亡岁月

  第二节 别尔嘉耶夫与新宗教意识

   一 别尔嘉耶夫与新宗教意识

    (一)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俄罗斯东正教

    (二)俄罗斯新宗教意识的思想渊源

     1.尼采

     2.弗·索洛维约夫

    (三)宗教—哲学会与宗教—哲学协会

     1.宗教—哲学会

     2.宗教—哲学协会

    (四)梅列日科夫斯基与新宗教意识

    (五)罗赞诺夫与新宗教意识

    (六)宗教—哲学协会的年度活动

    (七)托尔斯泰与新宗教意识

    小结

   二 别尔嘉耶夫与俄罗斯东正教

 第二章 传统神观念与神义论

  第一节 恶的根源之神义论解释

   一 一元论的解释

   二 二元论的解释

  第二节 客体化——传统神义论的形而上学基础

   一 “存在”概念与客体化——西方哲学对存在的追问方式

   二 神观念与客体化——传统神义论所辩护的神

   三 恐惧——传统神学的心理情绪基础

 第三章 别尔嘉耶夫神观念与对恶的解释

  第一节 别尔嘉耶夫创世论与神观念的思想渊源——德国神秘主义

   一 埃克哈特的神性观念

   二 波墨的深渊观念

  第二节 别尔嘉耶夫论恶的思想渊源——陀思妥耶夫斯基

  第三节 别尔嘉耶夫的创世论与神观念

   一 作为创造者的神和作为创造物的人

   二 作为呼唤者的神与作为回应者的人

   三 个性

    (一)个性是精神,是主体

    (二)个性是创造性行动

    (三)个性是关系

  第四节 别尔嘉耶夫对恶的解释

   一 恶的根源

   二 恶的本质

   三 恶的种类

    (一)简单的恶

    (二)精致的恶

   四 恶的意义

    (一)恶肯定了救赎的意义、历史的意义

    (二)恶证明了人的高贵与自由

    小结

 第四章 律法伦理学、救赎伦理学与恶的消除

  第一节 律法伦理学与恶的消除

   一 律法的起源与发展

   二 律法的特征

    (一)律法的主体是社会,而不是个人

    (二)律法在人之间作外在的区分

    (三)律法是强制性的、恐吓性的

   三 律法的作用与局限

    (一)律法的作用

     1.律法使人认识罪与恶

     2.律法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着个性

    (二)律法的致命缺陷

     1.由律法而来的律法主义否定了救赎与救赎者

     2.律法不知道道德情境的复杂性和悲剧性并容易走向狂热

     3.律法不能给人以实现善的力量

  第二节 救赎伦理学与恶的消除

   一 救赎伦理学的实质与真谛

    (一)救赎伦理学、福音伦理学将人、个性置于律法、规范之上

    (二)取消恶人与义人之间的区分

    (三)基督教的核心精神是爱

   二 救赎伦理学在历史上的命运

 第五章 创造与战胜恶

  第一节 创造的本质

   一 创造不同于流溢与进化

   二 创造的本质、前提、根源与依据

    (一)创造的本质是无中生有、解放与超越

    (二)创造的前提是自由

    (三)神的创造与人的创造

    (四)天才与天才性

  第二节 创造的意义、任务与范围

   一 创造是人的使命

   二 创造的任务——个性的实现

   三 创造的范围

  第三节 创造的要素

   一 个人性

   二 激情

   三 想象

   四 美与艺术

  第四节 创造与时间

   一 宇宙时间

   二 历史时间

   三 生存时间

 第六章 永恒——创造的前景

  第一节 战胜死亡

   一 死亡的含义

   二 战胜死亡

    (一)以自然方式战胜死亡

    (二)以灵魂不朽战胜死亡

    (三)基督教战胜死亡的思想

  第二节 战胜地狱

   一 客体化的地狱

   二 主观的地狱

   三 战胜地狱是神人共同的事业

  第三节 创造天堂

   一 天堂与自由

   二 天堂与善

   三 天堂与创造

 第七章 自由与历史

  第一节 历史的本质

   一 “历史的东西”

   二 历史的本质

    (一)三种历史观

    (二)历史的本质

    (三)历史与时间、永恒

  第二节 自由与历史进程

   一 基督教与历史

   二 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

    (一)文艺复兴的发现与精神

    (二)文艺复兴的终结和人文主义的危机

   三 历史的走向

 第八章 别尔嘉耶夫在世界

  第一节 别尔嘉耶夫在俄罗斯与东欧

   一 别尔嘉耶夫在俄罗斯

   二 别尔嘉耶夫在东欧

    (一)别尔嘉耶夫在波兰

    (二)别尔嘉耶夫在保加利亚

    (三)别尔嘉耶夫在前南斯拉夫与罗马尼亚

  第二节 别尔嘉耶夫在欧美与日韩

   一 别尔嘉耶夫在欧美

    (一)别尔嘉耶夫在法国

    (二)别尔嘉耶夫在德国

    (三)别尔嘉耶夫在意大利

    (四)别尔嘉耶夫在西班牙

    (五)别尔嘉耶夫在英美

   二 别尔嘉耶夫在日本与韩国

    (一)别尔嘉耶夫在日本

    (二)别尔嘉耶夫在韩国

  第三节 别尔嘉耶夫在中国

   一 别尔嘉耶夫在中国

   二 别尔嘉耶夫为什么受中国人欢迎

 第九章 别尔嘉耶夫的成就与局限及其对我们的意义

  第一节 别尔嘉耶夫的成就

   一 对个性的强调

   二 对创造的赞美

   三 对美的推崇

  第二节 别尔嘉耶夫的局限

   一 方法论上所存在的问题

   二 错误方法论带来的后果

  第三节 别尔嘉耶夫对我们的意义

   一 别尔嘉耶夫作为宗教哲学家对我们的意义

   二 别尔嘉耶夫作为知识分子对我们的意义

恶的问题是基督教神学中的一个重要难题。在恶的存在事实与全善、全能、全知之神观念之间有着极大的矛盾与冲突,从而构成对基督教教义和神学的严峻挑战。历代不少神学家试图解决这一难题,这就是神义论。该书正是扣住这一重要问题来展开对俄国著名宗教哲学家别尔嘉耶夫思想的分析。全书交代了恶的问题的来龙去脉以及与基督教神观念的关联,重点阐释了埃克哈特、波墨以及尼釆、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相关思想,并指出了别尔嘉耶夫对这一问题的贡献。他看到了传统神义论的失误:仅仅以唯理论的方法去寻找恶的根据与原因,而对全善、全能、全知的神观念缺乏必要的反省,这样,往往导致对现实之恶与苦难的漠然与无动于衷。别尔嘉耶夫提出神之外的自由的概念,试图卸去神对恶的责任,从而对神观念、对神与人的关系作了全新的诠释,同时对恶的意义也作了充分肯定。

Н.А.Бердяев. Философия свободы духа. Москва.Республика. 1994.

Н.А.Бердяев. Я и мир объект. Москва.Республика.1994.

Н.А.Бердяев. Судъба человека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м мире.Москва.Республика. 1994.

Н.А.Бердяев. Дух и реальность.Москва.Республика.1994.

Н.А.Бердяев. О назначении человека.Москва.Республика.1993.

Н.А.Бердяев.Экзистенциальная диалектика божественного и человеческого.Москва.Республика.1993.

Н.А.Бердяев. Царство духа и царство кесаря. Москва.Республика.1995.

Н.А.Бердяев. О рабстве и свободе человека.Москва.Республика.1995.

Н.А.Бердяев.Опыт эхатологической метафизики. Москва.Республика.1995.

Н.А.Бердяев. Философия свободы. Москва. Правда.1989.

Н.А.Бердяев. Смысл творчества.Москва.Правда.1989.

Н.А.Бердяев. Н.А.Бердяев о русской философии.Урал.ун-та.

Н.А.Бердяев. Философия неравенства.Москва.Има-пресс.1990.

Н.А.Бердяев. Истоки и смысл русского коммунизма.Москва.1997.

Н.А.Бердяев. Самопознание. Опыт философской автобиографии. Москва.Книга.1991.

Н.А.Бердяев. Философия творчества культуры и искусства.Москва. Искусство.1994.

Н.А.Бердяев.Миросозерцание Достоевского.1991.

В.С.Соловьев. Сочинения в 2 томах (комплект) Москва. Мысль. 1988.

Б.В.Емельянов А.И.Новиков. Русская философия серебряного века.Урал.ун-та.1995.

Арсений.Гулыга.Русская идея и ее творцы Москва.Москва.Соратник.1995.

И.П.Смирлов.От марксизма к идеализму.Москва.Русское книгоиздательское товарщество.1995.

Роман Редлих.Философия духа Н.А.Бердяева. Посев.1972.

В.В.Зеньковский. История русской философии.Ленинград.ЭГО.1991.

Н.О.Лосский.Бог и мировое зло.Москва.Республика.1994.

Б.В.Яковенко. История русской философии. Республика.2003.

И.М.Невлева. русская философия.учебное пособие. Москва.РДЛ.2000.

Л.Н.Столович. История русской философии. Республика.2005.

И.И.Евлампиев. История русской метафизики в XIX-XX веках.Русская философия в поисках Абсолюта. в 2-х тт.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Алетейя.2000.

Религиозно-философское общество в Санкт-Петебурге История в материалах и документах том 1-3. Москва.Русский путь.2009.

Зааиски Петебургских Религиозно-философских собраний 1901-1903. Москва.Республика.2005.

Д.Ю.Квитко. Философия Толстого. Москва.Либроком.2009.

А.А.Ермичев подготовил. Русский путь.том 1. Н.А.Бердяев.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1994.

В.В.Сапова.Составление и комментарии. Манифесты Русского Идеаризма. Москва.Астрель.2009.

Rudolf Bultmann,Primitive Christianity in Its Contemporary Setting America,1988.

P.Quinn and C.Taliaferro,A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of Religion,Blackwell,1997.

F.C.Coplieston,Philosophy in Russia from Herzen to Lenin and Berdyaev,Notre Dame,1988.

B.Clack and B.R.Clack,The Philosophy of Religion:A Critical Introdution,Polity,2001.

G.C.Berkouwer,Studies in Dogmatics:Sin.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1971.

Fuad Nucho,Berdyaev’s Philosophy,The Existential Paradox of Freedom and Necessity,New York,1966.

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中译本,雷永生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5。

别尔嘉耶夫:《自我认识》中译本,雷永生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

别尔嘉耶夫:《人的奴役与自由》中译本,徐黎明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别尔嘉耶夫:《别尔嘉耶夫集》中译本,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别尔嘉耶夫:《自由的哲学》中译本,董友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别尔嘉耶夫:《俄罗斯灵魂》中译本,陆肇明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别尔嘉耶夫等:《路标集》中译本,彭甑等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别尔嘉耶夫:《论人的使命》中译本,张百春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别尔嘉耶夫:《自由精神哲学》中译本,石衡潭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

恰达耶夫:《箴言集》中译本,刘文飞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索洛维约夫:《神人类讲座》中译本,张百春译,华夏出版社,2000。

索洛维约夫:《西方哲学的危机》中译本,李树柏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洛斯基:《俄国哲学史》中译本,贾泽林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舍斯托夫:《雅典与耶路撒冷》中译本,张冰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舍斯托夫:《无根据颂》中译本,张冰译,华夏出版社,1999。

舍斯托夫:《舍斯托夫集》中译本,方珊编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弗兰克:《俄国知识人与精神偶像》中译本,徐凤林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弗兰克:《实在与人》中译本,李昭时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布尔加科夫:《亘古不灭之光》中译本,王志耕等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叶夫多基莫夫:《俄罗斯思想中的基督》中译本,杨德友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赫克:《俄国革命前后的宗教》中译本,高骅、杨缤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普列汉诺夫:《俄国社会思想史》三卷中译本,孙静工译,商务印书馆,1996。

克雷维列夫:《宗教史》上下卷中译本,王先睿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柏拉图:《巴曼尼德斯篇》中译本,陈康译,商务印书馆,1982。

柏拉图:《柏拉图对话七篇》中译本,戴子钦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奥古斯丁:《忏悔录》中译本,周士良译,商务印书馆,1983。

奥古斯丁:《独语录》中译本,成官泯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

奥古斯丁:《奥古斯丁选集》中译本,汤清等译,台北,台湾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6。

托马斯·阿奎那:《圣多默的神学》中译本,谢扶雅译,台北,台湾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2。

(托名)狄奥尼修斯:《神秘神学》中译本,包利民译,三联书店,1988。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译本,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60。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中译本,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1999。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下卷中译本,宗白华、韦卓民译,商务印书馆,1964。

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译本,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78。

康德:《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中译本,李秋零译,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7。

康德:《康德的道德哲学》中译本,谢扶雅译,台北,台湾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1。

黑格尔:《小逻辑》中译本,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7。

尼采:《权力意志》中译本,张念东等译,商务印书馆,1991。

尼采:《超善恶》中译本,张念东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尼采:《尼采文集·权力意志卷》中译本,周国平等译,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译本,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1987。

海德格尔:《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中译本,薛华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卡尔·巴特:《〈罗马书〉释义》中译本,魏育清译,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8。

卡尔·巴特:《教会教义学(精选本)》中译本,何亚将等译,三联书店,1998。

马克斯·舍勒:《价值的颠覆》中译本,罗悌伦等译,三联书店,1997。

虞格仁:《〈罗马书〉注释》中译本,钟苍荣译,香港道声出版社,1983。

莫尔特曼:《被钉十字架的上帝》中译本,阮炜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

约翰·希克:《宗教哲学》中译本,何光沪译,三联书店,1988。

约翰·希克:《宗教之解释》中译本,王志成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保罗·里克尔:《恶的象征》中译本,翁贺军译,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1。

科布与格里芬:《过程神学》中译本,曲跃厚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唐力权:《脉络与实在——怀德海机体哲学之批判的诠释》中译本,宋继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威利斯顿·沃尔克:《基督教教会史》中译本,孙善玲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约翰·麦克曼勒斯:《牛津基督教史》中译本,张景龙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查尔斯·坎墨:《基督教伦理学》中译本,王苏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欧文·辛格:《超越的爱》中译本,沈彬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潘能伯格:《人是什么》中译本,李秋零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

罗伯特·赛尔茨:《犹太的思想》中译本,赵立行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

布尔特曼等:《生存神学与末世论》中译本,李哲汇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5。

保罗·巴德汉、琳达·巴德汉:《不朽还是消亡?》中译本,高师宁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汉斯·斯鲁格:《弗雷格》中译本,江怡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梯利:《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中译本,葛力译,商务印书馆,1999。

巴姆:《比较哲学与比较宗教》中译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谢扶雅:《宗教哲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雷永生:《别尔嘉耶夫》,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8。

雷永生:《东西方碰撞中的人:东正教与俄罗斯人道主义》,华夏出版社,2007。

耿海英:《别尔嘉耶夫与俄罗斯文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何光沪:《多元化的上帝观》,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翁绍军:《神性与人性——上帝观的早期演进》,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范明生:《晚期希腊哲学和基督教神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杨慧林:《罪恶与救赎——基督教文化精神论》,东方出版社,1995。

黄裕生:《时间与永恒——论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时间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元文琪:《二元神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江畅:《自主与和谐》,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汪子嵩:《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人民出版社,1983。

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

杨适:《中西人论的冲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张志伟等:《西方哲学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人民出版社,1994。

卓新平:《当代西方新教神学》,上海三联书店,1998。

卓新平:《当代西方天主教神学》,上海三联书店,1998。

卓新平:《西方宗教学研究导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何光沪、许志伟主编《对话:儒释道与基督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刘小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上海三联书店,1995。

刘小枫编《20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上、中、下卷,上海三联书店,1996。

丁光训:《丁光训文集》,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

王月清:《中国佛教伦理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何怀宏:《道德·上帝与人》,新华出版社,1999。

姚海:《俄罗斯文化之路》,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钱满素:《爱默生和中国——对个人主义的反思》,三联书店,1996。

郭丽双:《对客体化世界的反抗:别尔嘉耶夫思想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基督教文化学刊》第1辑,东方出版社,1999。

《基督教文化学刊》第2辑,东方出版社,2000。

《基督教文化评论》第1~10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1999。